❶ 印度的歷屆領導人
印度1948年獨立。總理是實際領導人
歷任印度總理
漢語名 英語名 上任時間 卸任時間 所在政黨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Jawaharlal Nehru 1947年8月15日 1964年5月27日 國大黨
古爾扎里·拉爾·南達,代總理 Gulzari Lal Nanda 1964年5月27日 1964年6月9日 國大黨
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里 Lal Bahar Shastri 1964年6月9日 1966年1月11日 國大黨
古爾扎里·拉爾·南達,代總理 Gulzari Lal Nanda 1966年1月11日 1966年1月24日 國大黨
英迪拉·甘地 Indira Gandhi 1966年1月24日 1977年3月24日 國大黨
莫拉爾吉·蘭奇霍季·德賽 Morarji Ranchhodji Desai 1977年3月24日 1979年7月28日 人民黨(Janata Dal)
查蘭·辛格,執政24天,後為看守內閣 Chaudhury Charan Singh 1979年7月28日 1980年1月24日 人民黨(Janata Dal)
英迪拉·甘地 Indira Gandhi 1980年1月14日 1984年10月31日 國大黨
拉吉夫·甘地 Rajiv Gandhi 1984年10月31日 1989年12月2日 國大黨
維什瓦納特·普拉塔普·辛格 Vishwanath Pratap Singh 1989年12月2日 1990年11月10日 人民黨(Janata Dal)
錢德拉·謝卡爾,其中留任3個月至新政府組成 Chandra Shekhar 1990年11月10日 1991年6月21日 印度人民黨(Janata Dal)
納拉辛哈·拉奧 P.V. Narasimha Rao 1991年6月21日 1996年5月16日 國大黨
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 Atal Behari Vajpayee 1996年5月16日 1996年6月1日 印度人民黨
德韋·高達,其中留任新政府組成 Deve Gowda 1996年6月1日 1997年4月21日 印度人民黨(Janata Dal)
因德爾·庫馬爾·古傑拉爾 Inder Kumar Gujral 1997年4月21日 1998年3月19日 印度人民黨(Janata Dal)
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 Atal Bihari Vajpayee 1998年3月19日 2004年5月22日 印度人民黨
曼莫漢·辛格 Manmohan Singh 2004年5月22日 ― 國大黨
❷ 印度人高種姓和低種姓怎麼區分可以直接從姓氏分出高低么
印度人種姓的區分和辨別紛繁復雜,就是印度人自己也難以說清。我們要初步判斷印度人的種姓和社會地位,只能多了解種姓制度的常識和趣聞,然後尋找一些蛛絲馬跡,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
例如,僅憑經濟狀況無法判斷種姓;據一項調查表明,印度55%的婆羅門經濟狀況處於貧困線以下,而印度總的貧困人口比例僅為40%;可能是他們自恃種姓較高、有一定特權,導致其好吃懶做造成的。
以下將從家族姓氏、服裝飾品、膚色相貌方面,介紹一些初步判斷印度人種姓高低的依據。但要說明的是,這些依據僅作參考,不是絕對的判斷標准,只有參考價值大小之分;例如,印度人很多姓氏已融入了各個種姓階層。
一、家族姓氏
(一)各種姓常用家族姓氏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如:桑賈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賈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二)其它判斷原則
1、字母少的姓氏,傾向於是高種姓;因為,低種姓人一般要跟主人姓,換主人時也要換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變長。
2、以Raj開頭的姓氏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3、辛格(Singh)、喬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種姓姓氏延綿很多世紀,能姓辛格、喬杜里的人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
4、GautamBrahmins是婆羅門里的一個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
5、姓賈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屬於吠舍階層;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種姓。
6、錫克族男人名字多數加有辛格(Singh,意為獅子),女人名字多數加有考爾(Kaur,意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錫克人。
早期婆羅門所著的經典中刻意忽略賤民不提,主張將所有的種姓劃分成四種瓦爾那。這四種瓦爾那同樣以婆羅門為首,藉由職能與權利的劃分規范,構成一嚴謹的階序:
1.婆羅門:最高等的瓦爾那,也是整個階序的核心。婆羅門本為祭司,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但在8世紀以後祭司逐漸不受重視,潔凈便取代前者,成為婆羅門最主要的特徵。此外,婆羅門享有許多特權,如不可處罰、不用交稅、不可殺害、可領回部分充公遺失物等。
2.剎帝利:次等的瓦爾那,《梵書》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命」的權利。剎帝利是戰士和統治者,掌握實際的政治與軍事權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過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權力。此外,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吠舍:第三等的瓦爾那。吠舍是農人或牧人,任務是生產食物,並提供各種祭品。《瞿曇》規定吠舍可從事農耕、商業、畜牧與放貸的工作。
4.首陀羅:最低等的瓦爾那。首陀羅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負責提供各種服務。
❸ 印度的政黨有哪些
主要政黨有國大黨、印度人民黨、民眾黨、印度共產黨、印度共產黨。
1、印度人民黨
印人黨全稱印度人民黨(BharatiyaJanataParty),成立於1980年,1996年成為印度議會第一大黨,並執政13天。1998年與其他地方政黨聯合,執掌聯邦政權。2004年敗給國大黨,2014重新奪回政權,並於2015年黨員已經破億,成為世界第一大黨。
印度人民黨的根源可溯及印度人民同盟〔BJS〕,一個1951年由慕克吉創立,當時是印度教准軍事團體「國民志願部隊」〔RSS〕的政治派別,鼓吹要依據印度教文化重建印度,並且呼籲組成一個強大的統一國家。
1977年,在瓦傑帕伊領導下,結合其他3個政黨組成人民黨,並掌握政權。但因黨派之爭與內部不和,政府於1979年7月垮台。在1980年重建並正式成立。
他們主要遵循印度教價值觀與整體人文主義,以印度教作為思想武器。在政策的制定上也是遵循這一指導。在經濟方面實行較現實的政策,如經濟自由化政策和實行實用主義。教育上貫徹宗教主義。
2、印度國民大會黨
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簡稱印度國大黨或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為印度現存歷史最長的政治組織,也是印度主要政黨之一。
1918年發生分裂為英迪拉派與社會主義派,英迪拉派脫離該黨,建立印度全國自由聯盟,1981年10月,印度選舉委員會承認國大黨(甘地派)為真正的國大黨。目前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
19世紀中葉,印度逐漸出現近代工業。英國當局對其採取扼殺策,實行殘酷的壓迫與掠奪,導致印度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民族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高漲。為防止革命爆發,英國鎮壓工農運動,竭力說服印度上層社會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立一個改良主義的政黨。
經過積極活動,成立改良主義政黨一事進展十分順利。1885年12月2日,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成立大會在孟買舉行,國大黨正式成立。
(3)印度有多少個辛格擴展閱讀
在印度大選期間,一組極簡主義的-通常是手工繪制的-標志和候選人的名字一起出現在電子投票機上,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選舉。這些符號幫助數十個參政黨彼此區別開來,同時也使選民更容易在一個人口約四分之一是文盲的國家做出選擇。
盡管政黨符號代表價值觀或意識形態是很常見的,但印度的制度在一個重要方面有所不同:政黨必須從選舉官員控制的預先存在的名單中選擇,而不是自己設計徽標。
2019年3月11日,在印度新德里,一位穿著印地安國民大會(Inc)黨標志的服裝出席者
印度選舉委員會(ECI)目前擁有數千個符號庫。這些圖片代表了印度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一堆輪胎和一部留聲機,到一輛自動人力車,甚至一名板球運動員。
締約方必須按偏好順序選擇三個符號,然後由ECI分配一個符號。一旦一個圖像被「預留」,它就不能被其他任何一方使用,讓新進入者從「可選擇」符號列表中挑選。
❹ 印度verma什麼種姓
Verma這個姓氏並不直接對應於印度傳統種姓系統中的任何一個特定種姓。在印度,姓氏並不能直接決定一個人的種姓,因為同一個姓氏的人可能屬於不同的種姓。
以下是一些常用於判斷印度人種姓高低的依據,但需注意的是,這些依據並不絕對,僅供參考:
1. 家族姓氏:
- 婆羅門常用姓氏包括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 剎帝利常用姓氏如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 吠舍常用姓氏有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 首陀羅常用姓氏包括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2. 其它判斷原則:
- 字母少的姓氏可能傾向於是高種姓,因為低種姓人通常會跟隨主人姓,換主人時也要換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變長。
- 以Raj開頭的姓氏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 辛格(Singh)、喬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種姓姓氏延綿很多世紀,能姓辛格、喬杜里的人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
- Gautam Brahmins是婆羅門里的一個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
- 姓賈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屬於吠舍階層;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種姓。
- 錫克族男人名字多數加有辛格(Singh,意為獅子),女人名字多數加有考爾(Kaur,意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錫克人。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結構,其中包含了多種因素,如民族、宗教、地域、經濟狀況及種姓政治運動的影響。因此,種姓身份的確定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❺ 辛格印度政治家和作家
曼莫漢·辛格,一位傑出的印度政治家和作家,曾在2004年至2014年間擔任印度總理。他是首位連續兩屆任期的總理,期間以其經濟改革和推動國家現代化而聞名。辛格出生於1932年9月26日,在旁遮普大學獲得經濟學學位後,又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深造。
辛格的政治生涯始於1957年,當時他加入了印度公務員系統。在政府部門工作期間,他曾擔任財政部長和貿易與工業部長等要職。特別是在1991年至1996年擔任財政部長期間,辛格推動了印度經濟的改革與開放,這些改革對印度經濟的增長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擔任總理期間,辛格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在他的領導下,印度的經濟增長率顯著提升,貧困率下降。此外,他的政府還致力於改善基礎設施和教育,為印度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除了政治生涯,辛格還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作品涵蓋經濟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等領域,包括自傳和回憶錄,如《我的印度之旅》和《我的政治生涯》等,這些著作對印度經濟和全球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辛格的寫作不僅展示了他作為經濟學家的洞察力,也反映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人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