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年蘇聯提供一百億幫助印度,印度後來是怎麼還的
二戰後的冷戰美蘇都想要拉攏印度,然而印度實行不加盟政策,兩頭都在吃香,美國對印度的援助摻雜了很多政治附加條件,而蘇聯則主要援助印度工業設備,這對印度的來說更實際,可以說現在印度的工業體系有一半以上都歸功於蘇聯。正是由於大規模的援助,從60年代後期開始,印度開始在國際舞台上倒向蘇聯。
當年我國跟俄羅斯簽定幾千億美元的石油天燃氣合同,當石油大降價時,國內外都嘲笑說我們吃大虧了。可是我國照樣付錢,不趁人之危。現在俄羅斯成為我國最鐵桿的盟友,共同對抗歐美。謀大局者,要眼光長遠,不拘泥於眼前的蠅頭小利。大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為了崛起,必須要合縱連橫。所以說,大國要有大國氣度。耍小聰明,最後只會吃大虧。
❷ 一直搞不懂我國的SU30和印度的有什麼不同 究竟哪個好
印度目前有Su-30MKI型157架
中國有Su-30MKK和MK2型97架
1、從機體結構上來說
中國購買的是蘇30MKK戰斗機,它的機體結構是從蘇35BM戰斗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於原蘇聯蘇霍伊設計局規劃中的"蘇27三步走發展計劃"中第二階段產物。
印度的蘇30MKI戰斗機是從蘇27UB基礎上發展的,仍是老蘇27結構。兩者的區別就在於老蘇27機體結構存在缺陷,重量大且跨音速階段可用過載小,導致載重、耗油、機動等指標全面落後於新版蘇27。
2、三維推力矢量噴口的問題
矢量噴口可以有效的提高飛機的機動性,可以做出一些超常規動作,中國的蘇30MKK就沒有這個能力。
但是印度的蘇30MKI飛機噴口壽命只有50個小時,頻繁的更換導致資金浪費不說,平日的維護修理也令地勤苦不堪言。而且由於俄羅斯自己技術能力限制,蘇30MKI上的推力矢量控制並沒有與飛機氣動翼面控制、戰機火力控制等實現火飛推一體化,需要飛行員單獨控制,在實戰中對機動性提高幾乎沒有幫助。而且這個容易損壞的部件降低了整架飛機的可靠性。一旦它出現了故障飛機容易起火墜毀,所以說這完全是個害人貨。
3、雷達
印度蘇30MKI最引以自豪的就是裝備NO11M無源相控陣雷達,它比我國機載多普勒雷達領先半代,似乎對作戰能力有很大幫助。但實際上,說印度是冤大頭正是這個理由。俄羅斯只是為原有的N001雷達換了一個相控陣雷達天線,後台計算機負責信號控制與處理程序都還是原有的一套,因此除了發射功率以外雷達根本沒有什麼提高,而且新換的雷達天線還沉重無比,蘇30MKI不得不加裝前翼來維持平衡,這又進一步的降低了飛機的有效載重。
總的來說,印度的蘇30MKI有很多耀眼的地方,為各個媒體提供了大量的炒作空間,但這些東西對實際作戰用處不大。多發的故障、大面積的停飛、頻繁的采購丑聞、一再拖延的生產進度.......這些就是印度空軍的真實狀況。
此外,印度的蘇30MKI並沒有為隨時到來的戰爭做好准備。作為一種大型戰斗轟炸機,蘇30MKI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地攻擊,可是印度人居然沒有為它購買精確制導導彈。也就是說,一旦發生沖突,蘇30MKI只能用二戰水平的炸彈去轟炸敵軍。
❸ 為什麼印度總能和美國等強國關系密切友好(歷史上還包括蘇聯)
1. 印度與強國如美國、蘇聯的關系密切友好,部分原因是兩國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
2. 印度在國際政治中採取了靈活的立場,試圖在各大國之間保持平衡,以最大化其國家利益。
3. 在冷戰期間,印度與美蘇兩國都保持了良好關系,有時被視為平衡力量,有時則被批評為缺乏堅定的立場。
4. 與美國和中國這樣有直接利益沖突的國家不同,印度與美蘇的關系並未涉及到如西伯利亞或西太平洋等敏感地區。
5. 由於不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印度與美蘇的關系較少表現為直接的政治、軍事或經濟沖突。
❹ 印度是什麼主義的國家
印度是一個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有五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和古巴共和國。在尼赫魯執政時期,印度政府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效蘇聯實施了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也因此政治上的倒向蘇聯付出了代價。
西方投資者經常將印度和中國進行比較,這兩個國家都是經濟增長迅猛的國家。在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增長10.3%,而印度的7.4%同樣引人注目。然而,投資者不應將印度簡單視為中國的「2.0版本」。對印度持樂觀態度的理由,恰恰在於它與中國的不同之處。中國主要依賴出口,而印度則是一個依靠國內消費繁榮的經濟體。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出口國如中國和巴西受到歐洲危機蔓延影響的背景下,基金經理開始更加認真地評估印度的投資潛力。目前,投資者可以通過20多個投資印度股票的共同基金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來利用印度的長期增長潛力。盡管2011年的市場表現不佳,但印度股票共同基金在今年的開局表現強勁。盡管印度經濟放緩的威脅可能會讓投資者猶豫,但在企業層面上,基金經理仍然能夠看到長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