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疫情下的印度車展與堅持戰斗的中國玩家
文中圖片來源:Reuters、網路
?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B. 印度奧運會代表團多少人
印度奧運會代表團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有112名運動員參與賽事。
首先,根據公開發布的信息,2024年印度派出了一個由112名運動員組成的代表團參加巴黎奧運會。這一數字顯示了印度對於此次奧運會的重視,並投入了相當規模的運動員參與國際競技。
其次,雖然印度代表團在人數上並不算少,但在該屆奧運會上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據悉,印度代表團最終獲得了1銀、5銅共6枚獎牌,位列獎牌榜第71名。這樣的成績或許反映了印度在某些體育項目上的競爭力還有待提高,同時也說明了在國際賽場上獲得優異成績並非易事。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運動會的成績並非僅僅由參與人數決定。運動員的訓練水平、競技狀態、心理素質等多方面因素都會影響最終的表現。因此,盡管印度代表團在人數上有所投入,但要想在奧運會上取得更好的成績,還需要在多個方面進行提升和努力。
總的來說,印度奧運會代表團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有112名運動員參與,這一規模體現了印度對奧運會的重視。然而,要想在國際賽場上取得優異成績,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C. 又有國家退出東京奧運會,究竟是何原因東京奧運能否順利拉開帷幕
在國內被許多精日群體神吹的日本,充其量就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島民,不顧肆虐的疫情,卻想借著奧運會來達到日本政府高層政治目的,刺激日本萎靡不振的經濟帶活日本旅遊業,餐飲等行業,提高執政當局的影響力穩定收買人心,卻不曾想期待值過高投入大量的資金卻收不回成本可能導致日本暴發經濟危機,正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天道輪回報應不爽啊。
迄今為止,第32屆東京奧運會距離開幕還有十幾天時間,但日本國內反對舉辦東京奧運會的呼聲依然不小,也引發了一些遊行的,讓日本再鬧笑話!一次被舉辦國民眾廣泛反對的奧運會,也算開了先河了。讓日本政府顏面何存呢?
D. 張謙和、施蘭茶:為什麼「大國」印度總是很難拿到奧運金牌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謙和、施蘭茶】
東京奧運會落下帷幕,印度代表團最終以1金2銀4銅的成績收官。
盡管獎牌數沒有如願達到兩位數,但來自田徑、拳擊、舉重、摔跤、曲棍球和羽毛球的7枚獎牌已超過倫敦奧運會的6枚,創下印度百年奧運史以來的最好成績。
其中,尼拉吉·喬普拉(Neeraj Chopra)在倒數第二個比賽日男子標槍比賽中以87.58米的成績斬獲金牌。這不僅是印度有史以來第一枚奧運會田徑金牌,也是印度奧運史上第二枚個人項目金牌,其 歷史 意義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一些人甚至將其視作為印度大國崛起獻禮。
喬普拉奪金之後,總理莫迪、印青年事務和 體育 部部長阿努拉格·塔庫爾(Anurag Thakur)都發推祝賀,盛贊喬普拉書寫 歷史 新篇章。
《印度快報》對喬普拉獲得男子標槍金牌的報道
印度尷尬的大國奧運之旅
一枚金牌能有這么大排面?
是的!因為印度奧運「祖上」實在太窮了。從參加1900年第二屆現代奧運會算起,印度時至今日總共僅獲得10枚金牌和35枚獎牌。
其中,男子曲棍球是印度奧運史上最輝煌的項目,曾在1928年至1956年達成六連冠偉業,共貢獻了8枚團體金牌,不過之後起起伏伏,逐漸喪失統治力。而在其他奧運項目上,印度競爭力更是乏善可陳。
在1980年男子曲棍球隊奪得第8塊金牌後,印度連續28年金牌都顆粒無收,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印度射擊運動員阿比納夫·賓德拉(Abhinav Bindra)在男子10米氣步槍項目中奪魁,這才使印度在獲得奧運會首枚個人項目金牌的同時,打破了印度幾十年奧運無冠的尷尬局面。
賓德拉的金牌似乎只是曇花一現,並沒有翻開印度奧運的新篇章,在2012年的英國倫敦和2016年的巴西里約熱內盧,印度代表團金牌數繼續掛零。
以里約奧運會為例,擁有13億人口、經濟總量排名全球前列的「大國」印度,僅收獲一銀一銅兩枚獎牌——不僅被塔吉克、衣索比亞等人均GDP未過1000美元的窮國甩在後面,還被巴林、斐濟這樣人口只有幾十萬的小國超過。印度在這屆奧運會上的表現,只能說讓人大失所望。
事實正是如此,幾乎每四年都會有中外媒體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大國」印度總是很難拿到奧運金牌?
印度奧運成績不佳究竟是什麼原因?
盡管市面上存在各種各樣的說法,但缺乏投入可能是印度在奧運會長期表現不佳的最直接原因。
據2016年向印議會兩院分別提交的報告顯示,印中央政府和各邦用於 體育 運動的投入,每人每天僅為0.03盧比,而美國和英國政府每人每日相關投入分別達到22盧比和0.5盧比,甚至加勒比島國牙買加每日人均 體育 投入也是印度的六倍多,達0.19盧比。
同時,印度政府的資助嚴重向已取得優異成績或有望贏得奧運獎牌的運動員傾斜。
例如,賓德拉在拿下奧運金牌後,不僅得到了近40萬美元的現金獎勵,其所在射擊隊也被視為奧運重要奪牌點,經費隨之傾斜過來。而大量尚未取得成績的運動員則很難取得政府的資助,很多選手在成名之前不得不自籌賽訓費用。賓德拉在2000年悉尼奧運前參與的所有國際賽事就都是自掏腰包。
阿比納夫·賓德拉(資料圖/印媒)
因此,只有極少數家境優渥的運動員才能夠克服物質條件的限制,專注訓練。
賓德拉的父親是印度知名實業家,其本人則是一家 科技 公司的CEO。為創造最好的訓練環境,老賓德拉甚至在自家後院修建了國際標准射擊場,以及用於水療的游泳池,並聘請專業教練團隊指導賓德拉訓練。因此,賓德拉的成功除了自身天賦和勤奮努力外,更離不開令人艷羨的「鈔能力」,可以說是和古印度自備干糧、武器、馬匹為國出征的剎帝利武士如出一轍。
賓德拉只是孤例,對更多印度運動員而言,解決經費一定程度上比如何提高競技水平更為關鍵。
雪橇亞洲紀錄保持者、三屆冬奧會旗手希瓦·凱沙瓦(Shiva Keshavan)被視為印度最偉大的冬季項目運動員。然而,由於經費耗盡,凱沙瓦2006年都靈冬奧會後近兩年時間被迫中斷參賽,其2014年參加索契冬奧會的費用來自 社會 眾籌,而非印度政府撥款。
缺乏經費使不少印度運動員無力投入全職賽訓,轉而選擇進入鐵路、警察、軍隊等「鐵飯碗」部門半工半練。
這是因為,一方面政府公職收入水平較高且穩定,可以有效減輕他們的資金負擔。另一方面,印度公職部門「摸魚崗」眾多,這意味著工作壓力較小,可以讓他們兼顧訓練,如果在國際國內賽事中取得好成績,他們還能因此獲得升職加薪。
然而,這種模式畢竟是「委曲求全」,運動員們很難全身心投入訓練備戰,有時甚至不得不中斷訓練,其競技水平自然缺乏保證。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金牌得主喬普拉早在2016年獲得世界青年田徑比賽冠軍後,就以准尉軍銜加入第四拉吉普特納步槍團,而本屆銀牌得主舉重運動員米拉拜·查努則在獲獎後被曼尼普爾邦政府任命加入邦警察隊伍。
喬普拉在比賽現場
除了運動員缺乏專門資助,印度在運動配套設施建設上同樣遠遠落後。
蒂帕·卡瑪卡(Dipa Karmakar)在里約奧運會體操跳馬項目中奪得第四名的好成績。然而,在訓練過程中,卡瑪卡甚至因為沒有專業的跳馬台,而不得不將防摔墊壘到1米多高作為替代。同樣,由於缺乏專業訓練設備和場地,凱沙瓦也不得不在雪橇上裝上輪子,在公路上練習。
運動員們在如此環境下備賽,如果能夠取得好成績,簡直可謂「巧婦完成無米之炊」。
印度 體育 主管部門的腐敗、低效、不專業,同樣嚴重製約著印度 體育 的發展。
例如,曾經戰績輝煌的印度曲棍球聯合會,2008年因其秘書長受賄違規挑選運動員進入國家隊而被取消認證。
再如,印度2010年舉辦英聯邦運動會,官方預算從2003年2.3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6億美元,這還不計入與賽事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堪稱史上最昂貴的英聯邦運動會。然而,這起嚴重腐敗案中的涉事官員仍被選入印度奧委會,這甚至導致國際奧委會於2012年以政府介入奧委會選舉為名,取消印度奧委會成員資格。
此外,印度各大 體育 協會極不專業且缺乏長期規劃。
據《印度 體育 治理:2016》統計:全印27個 體育 協會中,僅有印度田徑聯合會主席由前運動員擔任,僅有9家 體育 協會領導層中有前運動員,另有12家 體育 協會並未披露會長或協會成員相關信息;在未來規劃方面,僅有2家 體育 協會有長遠計劃,大部分協會既未制定工作計劃,也沒設置活動預算。
事實上,大部分印度 體育 協會由官僚或政客擔任,攫取政治利益、積累政治資本是其任內的主要職責,而推廣相關 體育 事業並非其工作重點。這樣莫名其妙的機構設置就難免產生一系列荒誕不經的「騷操作」。
例如,2016年裡約奧運會,印度 體育 管理局一度拒絕派遣卡瑪卡的理療師前往裡約,聲稱理療師隨行是「浪費,並無必要」,直到卡瑪卡進入決賽後,才迫於壓力在最後一刻改變主意。
同樣,在里約奧運會女子馬拉松比賽上,由於印度代表團工作人員玩忽職守,忘記在指定地點為其運動員提供飲用水和運動飲料,致使印度女子馬拉松紀錄保持者加莎·奧查特里(O.P.Jaisha)居然因缺水而暈倒在賽場上。
Asianet News 報道截圖
此外,里約奧運會印度代表團首席醫療官帕萬迪普·辛格 (Pawandeep Singh)是名放射科醫生,並無 體育 醫療相關經驗。而他的父親,是印度奧委會副主席——這位辛格醫生如何當選上首席醫療官,答案已不言而喻。
印度的 體育 事業發展,還受到其 社會 文化的制約。
大部分印度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接受正規教育實現階級跨越,而運動由於前面提到的投入不足、基礎設施配套不佳、體制積弊等問題並不被視為改變命運的有效方式。
同時,受種姓制度和 社會 分化影響,高種姓人群將體力勞動視為身份低位的象徵,因而不願投入 體育 事業中;而占人口大多數的低種姓人群由於貧困,面臨營養不良、缺乏設施、缺乏選拔的挑戰。這也就意味著印度雖然有巨大的人口優勢,但真正能參與 體育 運動的人口嚴重不足,尤其難以轉化為參加國際 體育 賽事的競爭力。
此外,印度 社會 最為流行的運動項目如板球(cricket)、卡巴迪(Kabaddi)均不屬於奧運項目,而其它運動項目在印度普及程度相對較低。相應地,由於缺乏關注度,不少運動項目在印度商業化程度不高,這導致參與資金不足,無法帶動形成人才培養、設施建設、後勤保障等環環相扣、良性循環的 體育 產業生態。
印度 體育 仍不斷進步,潛力不容小覷
客觀而言,遭遇 2016年裡約奧運會滑鐵盧之後,莫迪政府對奧運會及整個 體育 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印度前任青年事務與 體育 部部長里吉朱(Kiren Rijiju)2020年也曾表示,希望將印度打造為 體育 「超級大國」。近年來,印度政府也採取了諸多改革措施,努力解決長期困擾印度 體育 發展的積弊。
例如,印度2014年發起「奧運領獎台計劃」(Target Olympics Podium Scheme),該計劃為印度最頂尖的運動員提供資助、訓練設施支持以及後勤保障團隊。比如今年在東京奧運會奪冠的標槍選手喬普拉就得到「奧運領獎台計劃」的支持。
再如,印度2018年發起「競技印度」(Khelo India)計劃,旨在通過發掘 體育 人才、完善 體育 賽事和基礎設施,從草根層面建立 體育 文化。每年,該計劃都會為1000名印度青少年提供長達8年每年7000美元的獎學金,幫助其接受 體育 訓練,從而解決長期以來印度家庭不願讓孩子進入 體育 事業的困境。
此外,印度還改善了潘迪特·德雅爾·烏帕德海耶國家福利基金(Pandit Deendayal Upadhyay National Welfare Fund),該基金旨在資助昔日優秀運動員,幫助其在退役後能維持相對體面的生活。作為補充,諸如「奧運金牌求索」(Olympic Gold Quest)和「JWS 體育 」等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開始為印度運動員提供資金支持。
或許,「一金難求」的日子離我們已經非常遙遠,以至於我們很難理解印度再次獲得奧運金牌後的舉國歡騰;亦或許,我們會對印度網民「即使沒有金牌印度仍是 體育 強國」的樂觀精神付之一笑,但我們仍應注意到印度正努力扭轉其奧運糟糕表現。
盡管印度離奧運獎牌榜前列仍有一段距離,但未來,我們也許能看到更多優秀的印度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展現自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E. 14億人只有1人參加冬奧會:印度只是因為窮嗎
荷蘭這樣的小國家,都有200多塊草地 體育 場,可是人口大國印度,卻只有15塊。
最近,最熱門的話題無疑是冬奧會。
沒想到的是,一向愛出風頭的印度,卻沒什麼動靜。
擁有14億人口的印度,為什麼只有1名運動員參賽?
雖然疫情形勢依舊嚴峻,不過本屆北京冬奧會,依舊有9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場面還是挺壯觀的。
其中,一共有18個國家,只派出1人孤軍奮戰。
1人參賽的國家,大部分情有可原。
比如,像厄瓜多、海地、東帝汶等國家,人口比較少,經濟也不發達,能派人參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又比如,東帝汶是亞洲最年輕的國家,2002年才獨立,全國總人口只有132萬人,物資基本都靠外國援助。
然而,擁有14億人口的印度,也只有一名選手參加冬奧會。
其實,印度在冬奧會上一直都處於邊緣地位。
早在1964年,印度運動員就參加了冬奧會。
之後將近六十年的時間里,印度非但沒有拿過一塊冬奧獎牌,每屆冬奧會參與的人數也始終少得可憐。
2006年,義大利都靈冬奧會上,印度派出的運動員人數最多,但也只有4人參加,其中有一名是女運動員。
因此,本屆北京冬奧會,印度只派出一人參加,也算是正常情況。
或許不少人覺得印度大部分地區都處於熱帶,冬奧會表現一般實屬正常。
但實際上,印度在夏季奧運會的成績也很一般。
翻開印度參加奧運會的 歷史 ,雖然參賽人數不斷增加,從最初的1人到東京奧運會上的120人,然而獎牌數卻少得可憐,總數加起來只有35枚。
特別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印度以往實力強勁的曲棍球隊一蹶不振,沒有再獲得獎牌。印度奧運代表團的戰績也變得更加慘不忍睹。
從1984年奧運會開始,印度連續三屆奧運會都沒有獲得過獎牌,直到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印度才在網球項目上獲得了一枚銅牌。
2008年,算是印度的奧運大年,在北京奧運會10米氣步槍比賽中,印度射擊運動員阿比納夫·賓德拉獲得了金牌,也是印度自參加奧運會以來,獲得的 歷史 首枚個人項目比賽金牌。
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上,印度代表團獎牌數提升了一些,獲得了一枚金牌,還獲得了2枚銀牌和4枚銅牌,獎牌數為歷屆最高。
但這個成績對於印度來說,實在拿不出手。
而且這些年,雖然表面上看印度得到的獎牌數多了,但名次其實在不斷下降。
1980年奧運會還能排在第23位,但2020年奧運會卻只能排在第48位。
很難相信,像聖馬利諾這樣的彈丸小國,人均奧運獎牌數都可以輕松超越印度,著實令人尷尬。
印度奧運獎牌少,主要是因為普通人很難有條件訓練,國家也不支持。
電影《摔跤吧爸爸》中,女主角的爸爸為了給女兒買一塊摔跤墊,向 體育 部門申請一筆資金。
雖然知道女主角有天賦能取得榮譽,可是官員還是拒絕了女主角爸爸的請求。
理由是:國家給 體育 的撥款實在太少,能分到女子摔跤隊的錢更是少之又少。
雖然是電影,卻真實反映了運動員在印度的窘境,如果沒有錢,哪怕再有天賦,也很難獲得國家培養。
GDP一度位於全球第五的印度,每年軍費投入600多億美元,可是 體育 總投入只有2億美元,也就是軍費投入的零頭。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印度代表團僅獲得一枚銀牌和一枚銅牌,大受打擊,於是印度政府開始大力發展 體育 。
雖然印度將 體育 投入提高到3.8億美元,但奧運專項上的錢並不多。
根據印度聯邦 體育 部的數據,東京奧運周期期間,印度政府一共給運動員們發放了8.3億盧比(約為1000萬美元)獎金,其中近30%專門用於培養參加奧運會的人才。
也就是說,實際上印度就拿出來300萬美元用於培養奧運人才,和其他國家相比,完全是杯水車薪。
作為東道主的日本備戰東京奧運會時,為了進入獎牌榜前三名,一共計劃投入了30億美元培養運動員,是印度的1000倍。
而人數還沒孫楊微博粉絲數多的澳大利亞,每年也會拿出2.5億美元給奧組委,其中有超過1億美元花在頂尖運動員身上。
根據加拿大《國家郵報》數據統計,加拿大聯邦政府每年會投入2億加元(約為1.5億美元),這包括了普通運動員的津貼、沖擊奧運獎牌的花費以及下一奧運周期和下一代運動員發展的費用。
具體而言,一個奧運周期里加拿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就高達1.3億加元(約為1億美元)。
所以說,要是沒有國家的支持,運動員想要參加奧運會,其實很難。
那些能參加奧運會的印度選手,要是沒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更難實現夢想。
現年32歲的阿里夫·可汗,作為本屆冬奧會唯一一位印度運動員,其實是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其實上次平昌奧運會,他本來有機會參加的,卻因為沒錢不得不中途放棄。
從阿里夫小時候起,他的父親就經營了一家滑雪用品小商店,他因此與滑雪運動結緣,並走上了職業道路。
2008年,18歲的阿里夫正式進入職業滑雪隊接受專業的訓練,他在14年間,一共參加了127個國際賽事。
為了練習滑雪,阿里夫每年都要額外花費大約60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50萬元),去國外訓練和比賽。
由於沒人贊助,阿里夫參加滑雪比賽的花銷基本都是自費,這筆錢讓他們全家都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生活非常艱難。
2018年平昌奧運會前,阿里夫為了湊齊足夠的資金參加冬奧會資格賽,啟動了一項眾籌計劃。
但參加四場比賽後,阿里夫沒有錢繼續參加第五場比賽,最終導致無法晉級去參加平昌冬奧會。
但阿里夫沒有放棄,印度當地政府和一些印度企業對他的訓練、旅行和裝備提供了贊助,再加上他發起第二次網上眾籌所獲得的資金,讓他可以順利參加北京冬奧會。
雖然比賽名次不佳,但正如他自己所言,能登上冬奧會舞台,即是夢想成真。
與阿里夫·可汗相比,射擊選手阿比納夫·賓德拉毫無疑問成績更為優異。
他是印度首位奧運會個人項目金牌的獲得者,並一舉打破了印度奧運會28年沒有金牌的魔咒。
不過,阿比納夫能成功,和他富裕的家境有很大關系。
由於印度本土訓練水平和設備都沒法滿足訓練的基本條件,他從小就被家人送到德國接受專業的射擊訓練。
為了方便練習,阿比納夫的父母還為其建了一座私人室內射擊場,幫助他迅速提高成績。
可以說,無論是阿里夫還是阿比納夫,他們的經歷都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沒錢,別想在印度當運動員。
要知道,像高爾夫、馬術、橄欖球等高端項目,運動員培養出來要花費天文數字的金錢,而且全身上下一套合格的裝備,就差不多要花費一個印度中等收入家庭一年的開支。
即便是足球、籃球、游泳等相對平民化的運動,沒有適合的訓練場地,也很難進步。
但是,稍微像樣點的訓練場館和器材,都需要極大的費用來支持。
可在印度國內,基礎運動場的數量卻少得可憐。
板球傳奇人物卡皮·戴夫曾感嘆道:「荷蘭這樣的小國家,都有200多塊草地 體育 場,可是人口大國印度,卻只有15塊。」
同時,配備好的訓練員、隊醫、營養師、教練等培訓必備人員,背後也需要足夠的財力來支持,缺少任何一樣,都無法讓選手出成績。
由於沒有錢,印度很多好的 體育 苗子都被耽誤了,印度 體育 也自然而然難有大的發展。
在印度,像谷愛凌這樣家庭出身的人可能會成功,但是像全紅嬋這樣家庭出身的人卻永無出頭之日。
印度 體育 差,還有種族與宗教的原因。
眾所周知,印度人的種姓觀念一直根深蒂固。
在印度人的觀念中,高種姓人生來就是養尊處優,但低種姓卻需要長期去做卑微下賤的體力活。
雖然印度的種姓制度早於1947年被廢除,但是體力活動交給下層窮人的觀念,始終都沒有改變。
跑、跳、游泳等 體育 活動在上層階級眼裡雖算不上低賤,卻也不高貴,只是供貴族 娛樂 消遣的 游戲 。
同時,印度很多人因為信奉宗教,講究禁慾,而運動員消耗體力大,需要經常吃肉。
所以,中上階層受種姓觀念束縛,自然就遠離 體育 運動,這種思想也影響了印度整個 社會 的 體育 風氣,「下等種姓」的運動員也不敢在 體育 上有更高層次的突破和追求。
而瑜伽這種靜態練習,成了印度人更崇尚的 體育 健身方式。
《新印度快報》曾報道稱,「在種姓制度下,更看重智力成就,而與體力有關的勞動和活動卻被認為是低種姓人才做的事。這種文化熏陶也反映在學校和家長對待 體育 的方式上。」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印度太窮了。
印度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0%,其中多數都居住在缺水少電、交通閉塞的地方。
對於印度來說,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普及掃盲教育才是政府工作的重點。
沒有國家的支持,普通人即便有運動天賦,也首先得以養家糊口為主。
畢竟,比起當一名運動員,填飽肚子才是最現實的選擇。
大多數 體育 運動在印度都沒什麼發展前途,印度出一個奧運會冠軍更是無比艱難。
體育 是 社會 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借著英聯邦成員的優勢,早在1900年,印度就參加了第二屆巴黎奧運會。
直到32年後,中國人才有機會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從這方面看,印度比中國起步更早。
然而,122年過去了,印度在冬奧會只有1人參賽,中國不僅成功舉辦冬奧會,而且已經在本屆冬奧會獲得了7枚金牌,目前暫居亞洲第一。
國運興, 體育 才興。
看看鄰國印度,我們更能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F. 印度變異毒株已傳至40多國和地區,對疫情防控有何影響
新冠疫情在印度繼續惡化,5月12日新增確診病例近35萬例。世界衛生組織(WHO) 5月12日表示,一種被稱為變異冠狀病毒的病毒在印度蔓延,已經擴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印度病毒的變種已經出現在包括美國和英國在內的44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的所有6個地區都沒有出現。世衛組織以及英國、南非和巴西的代表將疫情升級為“關注疫情”。原因是它比原來的毒株更具傳染性,導致“許多國家的流行率迅速上升”。
印度經濟大幅反彈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缺乏葯物和衛生系統幾近崩潰而導致的死亡人數激增。許多城市報道醫院病床的短缺,氧氣供應不足,也沒有人收集屍體死後,在絕望的上訴也明顯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尋求幫助。公眾警惕性的放鬆促使印度出現了第二波疫情,疫苗接種也出現了延誤。新型冠狀病毒不斷變異,使情況變得更糟,這是印度快速惡化的催化劑。目前,外國進口的風險仍然存在,和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不能放鬆。繼續做個人防護,始終保持警惕和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