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只佔印度人口2%的錫克族,影響力為什麼在印度國內如此巨大
在印度國內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其實跟他們的性格和成員紮根有著非常大的關系。根據資料記載這一個民族他們是把武力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槍桿底下出政權,所以他們遇到問題很多時候都是專打各種不服,用武力手段去處理,自然會有較大的影響力。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法治國家,法治體系比較健全,但是在印度這個地方法治體系並不是十分健全,有時候還容易出現一些暴力武裝,所以他們用這個武力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讓印度有的部門感到非常的頭疼。
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他們影響力的提升,這個民族他們的地理位置其實在旁遮普邦,不要小瞧這個位置,他們可是著名的糧倉。擁有糧食其次,就有很大的話語權,畢竟之前的蘇聯解體,其實跟糧食缺乏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如果這個民族不將糧食賣出去,那麼很有可能外面的人就要面臨這個糧食短缺的問題,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Ⅱ 印度的錫克族人約占據印度總人口的2%,但卻非常有地位這是為什麼
錫克族人非常好鬥下手級狠
跟印度錫克族打交道人人都要小心,因為這個民族是尚武民族,所有的成員都會軍事化和正當化,誰不服就干誰。比較典型的事件還挺多的,就比如在歷史上的南亞地區,愣是活生生的搞出個「錫克教王國」,與英國殖民者經常干架。再就是印度前女總統英迪拉·甘地,把錫克教的惹不舒服了,直接被錫克族士兵給槍殺了。所以說很多人對於錫克族人的印象就是非常好鬥,而且下手還狠。錫克族最著名的特徵就是在頭上會纏一個厚厚的頭巾,臉上也會留著一臉長長的鬍子。目前印度的錫克族人約占據印度總人口的2%,並且印度軍隊當中,很多軍官都是錫克族的。據統計,印度軍人有20%是錫克族人,而且在印度建國的時候錫克族人佔比還會更高一些。
錫克教在印度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時不時的還與印度教產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沖突,而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教義上的分歧非常嚴重。錫克教所反對的種姓制度與印度教是不相容的,再就是印度的政府比較傾向支持印度教,存在著拉偏架的情況。通常情況下印度政府對錫克教是兩種抓,一是抓安撫,二是抓鎮壓。前者就比如說在1966年被迫將旁遮普一分為二,建立以錫克族為主的旁遮普邦和印度教為主的哈里亞納邦。後者就是英迪拉甘地,下令出動5000人的精銳部隊攻克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金廟。」
Ⅲ 錫克人和印度人的區別
錫克人和印度人的區別主要在於宗教和社會經濟基礎上。
印度並不是所有人都戴著頭巾,只有信仰錫克教的人才會戴著頭巾,這是他們的宗教信仰。印度超過八成以上的人信仰印度教,與其相比,錫克教徒在印度並不多,但是這些錫克教的人可以算得上是印度的精英了。錫克人還富有,印度的阿姆利則金廟(耗費750公斤黃金打造),就是由錫克族自己打造的標志性宗教建築。
錫克人在印度10億人口中只佔2000萬左右,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區,尤其是旁遮普邦。當年錫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個分支,後來在16世紀發展成完全獨立的宗教。錫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詞,意為「雄獅」,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著包頭蓄發傳統的錫克男子。
錫克人的特點介紹
1、勤勞
錫克人曾長期受到歧視,但他們憑借個人的勤奮努力和朋友的幫助,總能找到適合的職業,用自己的行為維護了尊嚴。80%多的錫克人住在印度旁遮普邦,那裡是印度最繁榮的邦之一,農民的人均收入接近全國農民平均收入的一倍以上。上世紀60年代末,印度政府在全國多個地區推行「綠色革命」,結果只有旁遮普邦最成功,這可以說與勤勞的錫克人不無關系。
2、團結互助
錫克人不允許看見教友落魄而不聞不問。倘若一家錫克人遭遇天災人禍傾家盪產,周圍的錫克人都會伸手相助,絕不會眼看著他們淪為乞丐。
錫克人非常團結,維護教徒的利益,如果一條街有10家商店,其中一家是錫克人開的,盡管這家店小、貨品不全,但附近的錫克人還是只去這家店買東西,不去其它店購物。他們寧願被人指為保守、狹隘,也不願「肥水流入外人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錫克族
Ⅳ 印度的錫克族人約占據印度總人口的2%,但卻非常有地位這是為什麼
1. 錫克族人以其尚武傳統而聞名,全體成員接受軍事化訓練,這種特性使得他們在歷史上能夠建立自己的「錫克教王國」,並在南亞地區與英國殖民者等進行多次沖突。
2. 印度前女總統英迪拉·甘地因對錫克教徒的不當政策,最終遭到錫克族士兵的暗殺,這一事件凸顯了錫克族人好鬥且下手狠的形象。
3. 錫克族的顯著特徵是頭戴厚厚頭巾和留長鬍子。在印度,約2%的人口為錫克族,他們在印度軍隊中佔有顯著比例,據統計,錫克族人在印度軍人中的比例高達20%。
4. 錫克族在印度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們是印度四大種姓中的剎帝利,對印度政治具有顯著影響力。他們主要居住在旁遮普邦,這個地區地理位置重要,北鄰克什米爾,西接巴基斯坦。
5. 錫克教是在16世紀早期形成的獨立宗教,由那納克創立,他提倡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教義。經過數代人的發展,錫克教從一個小教派發展成為具有自己文化和信仰的獨立宗教,並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6. 錫克教第六代祖師戈賓德時期,教徒開始軍事武裝化,這反映了錫克教面對外部威脅時選擇以暴制暴的策略。至今,錫克族保留著攜帶短劍的特權,甚至在飛機上也允許攜帶。
7. 錫克教在印度具有重大影響力,但也經常與印度教產生分歧和矛盾,這主要是由於教義上的嚴重分歧。錫克教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而印度政府往往傾向於支持印度教,這種偏袒導致錫克族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復雜。
8. 印度政府在處理錫克教問題上採取雙重策略,一方面進行安撫,如1966年劃分旁遮普邦,另一方面進行鎮壓,如英迪拉·甘地時期對錫克教聖地的軍事行動。
Ⅳ 錫克人和普通印度人的區別是什麼
這兩個種族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彪悍。在偏「軟趴趴」的印度,錫克族被叫作「印度的戰斗民族」。二是富有,印度的阿姆利則金廟(耗費750公斤黃金打造),就是由錫克族自己打造的標志性宗教建築。相關擴展:
錫克族是南亞印度信仰錫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區,尤其是旁遮普邦,是一個典型的宗教民族。身材高大,包頭、蓄須,魁梧的身材,是錫克族男子的典型標志。錫克教徒佔印度總人口的2%,自尊心強、倔強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有尚武傳統,作戰驍勇,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錫克人在印度10億人口中只佔2000萬左右,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區,尤其是旁遮普邦。當年錫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個分支,後來在16世紀發展成完全獨立的宗教。錫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詞,意為「雄獅」,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著包頭蓄發傳統的錫克男子。
錫克人包頭的風俗和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有關。當時,有包頭習慣的穆斯林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與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許其他教徒包頭。但剽悍尚武的錫克教徒卻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頭以示抗議。有意思的是,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頭,而錫克人卻執著如故。
錫克族人有些很獨特的優點,心氣很高,對自己要求也很高,很多信念和重視忠義的東方人比較接近,由於終生不剪頭發,而又要行動方便,成年錫克男子一般都將頭發用布層層圍起,繞成一個像「大磨盤」的頭包。據稱他們用的頭布一般都有將近13米,絕對可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當然晚上休息時,錫克人也要將包頭布打開,並隔三差五地清洗長發。記者曾看見過一個打開頭布的錫克老人,當時的感覺真是「白發三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