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有經剛經嗎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
金剛經屬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中般若部的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由於該經旨在論述成道境界,即無上正等正覺,在佛教中亦為「不可說境界」,故盡管經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結構仍然晦澀復雜。經文中強調「真理」本身的不合邏輯,必須躬親體驗才能感悟,而無法透過文字和簡單邏輯推理而得。由於其精神與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剛經》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後的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也隨之源遠流長。
『貳』 李世民為什麼派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取經
『叄』 印度佛教鼎盛時期是什麼時候印度人從什麼時候不信佛教
印度佛教鼎盛時期是在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孔雀王朝時期。
公元8世紀到9世紀,佛教逐漸衰敗,公元13世紀初,印度人不信佛教。
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是印度的部派佛教時期。部派佛教興起的背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經濟上,奴隸制開始衰頹,封建領主逐步確立。
政治上,難陀王朝將領憻陀羅岌多起兵趕走入侵的希臘人,建立了孔雀王朝,他的孫子阿育王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在他在位期間,佛教封為國教,佛教發展進入一個鼎盛階段。
公元前180年左右,王朝滅亡,印度四分五裂,西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而佛教已經成為覆蓋全印度的宗教。釋迦牟尼創立早期佛教,在印度經過演化,依次經歷了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3隔階段,13世紀,佛教在印度漸趨衰落,以至滅亡。
8~9世紀以後,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又由於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
十二世紀中葉,由於取代波羅王朝的斯那王朝改信印度教,怛特羅佛教日趨衰頹。至十二世紀末,穆斯林襲滅了斯那王朝,並盪滌了一切佛寺,作為怛特羅佛教的最大的據點超戒寺也被平毀,僧眾四處逃散,密教因之而在印度本土消失。
(3)為什麼取經印度佛教會消失擴展閱讀:
大乘佛教興起於公元1世紀,此時為印度「南北朝」時期。北方的貴霜王朝重佛教,南部的案達羅王朝推崇婆羅門教抗衡佛教,5世紀左右2大王朝滅亡,印度在次四分五裂,公元320年,岌多王朝建立,印度進入中世紀黃金時代。
此時封建制度正式鞏固,種姓制更加嚴格。岌多王朝重視婆羅門教,但並不排斥佛教。後來國力衰落,又開始推崇佛教。
所謂大乘是後起派別對先前派別的自稱,他們將先前派別貶低為小乘,說小乘是佛陀為小根器的人而做法立說,而大乘能將無量眾生帶到涅槃彼岸,成就佛果。大乘佛教主要有中觀派(空宗)和瑜珈派(有宗)2派。
『肆』 為什麼唐僧取經印度時印度佛教將消亡,回到中國佛教
歷史上三藏法師取經的時候,印度的佛教正是興旺的時期,法師在印度待了很多年,不斷地被各地寺廟邀請去講學,甚至有的小國王願意出讓王位來請求法師留在印度的,法師所取的經文典籍,經過中國化的翻譯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青睞,佛教在中國發展昌盛起來。
『伍』 佛教對中國人影響至深,信佛基本都有慈悲心,可印度為什麼
佛教在印度遭遇過極大的破壞,在莫卧兒王朝,統治者強行要求印度人信奉伊斯蘭教,對佛教的傳播造成極大影響。後來莫卧兒衰敗,印度教卷土重來,其勢力大於佛教,且允許暴力,所以對溫和的佛教造成了又一次打擊。就是在唐朝唐三藏取經回來後不到百年的時間,印度教和佛教進行了一次大辯論,佛教完敗被趕出印度。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並不完全是由於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紀後半期開始,回教徒從印度的西北攻進印度,所到之處,必將原有的佛寺焚毀,所有的佛教徒趕盡殺絕,僧侶倖存者則紛紛逃亡。到了十一世紀和十九世紀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進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徹底滅亡的命運。
『陸』 印度人信的是佛教嗎他們還信佛教嗎
印度從唐朝玄奘法師取經之後100年左右就被信仰伊斯蘭教的國王入侵,之後印度的佛教逐漸消亡,之後又經歷西方多次殖民,加之印度人沒有記錄歷史的習慣,現在的印度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歷史了,幾乎可以說是被西化了,現在的古印度佛教歷史與遺跡都是從玄奘法師的著作《大唐西域記》中找回來的,現在的印度人也沒有因果與倫理的根基,所以佛教在印度頂多隻有形式,少有實質了。所以,他們不信佛了。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教派之一,但還是屬於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