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人如何去的敦煌

古印度人如何去的敦煌

發布時間:2022-04-07 15:12:25

A. 當年的敦煌文物是如何流失的呢

隨著清王朝的日益衰弱,各國列強紛紛派出「探險隊」,在敦煌等中國西部地區進行「考古、探險、測繪」等活動。吉川小一郎是日本西本願寺宗主大谷光瑞的門生,1911年5月,他受大谷的派遣來到中國西北,其目的一是聯絡另一名日本「探險家」桔瑞超,二是到敦煌掠奪文物。

1914年1月13日,吉川再次路過敦煌時,又去「拜會」王道士,並再次對當地進行「考察」,騙購了一批文物。

所幸,從建國後至今的時日里,中國的研究者們,從未放棄過努力,曾經被日本人批的體無完膚的中國敦煌文化研究,今天早已後來居上。原本以英語為通用語言的世界敦煌學術會議,從2011年起,終於改為了中文發言。所有這一切的改變,來自一代代傳承者不屈不撓的努力。一如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攤子上,所有艱辛奮斗的努力!

B. 古印度的興衰過程

然環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這對手工業發展有利。由於次大陸地域遼闊,境內自然環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著全力冒險向海洋挑戰。

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40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在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半島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則遍布次大陸。約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因此,整個史前時代直到文明的出現,次大陸一直有居民活動。

居民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都有,方言竟多達200種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

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卧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餘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C. 敦煌的歷史,是怎樣從發展輝煌到戰火連天的

說起敦煌,很多人總會和莫高窟聯系在一起,似乎敦煌就只有莫高窟了。據記載,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也開啟了日後漫長的莫高窟修建歷史,但莫高窟真正成型前的敦煌歷史卻似乎要慢慢被大家所忘卻了。

然而,這些歷史中卻不乏動人之處,於是就想在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莫高窟成型前的敦煌歷史,那段曾經輝煌、卻久經動盪而又頑強生存的敦煌歷史。

拚死一戰的敦煌軍民

敦煌幾百年的輝煌,讓敦煌軍民們認識到敦煌城的價值。敦煌的百姓們認識到,盡管最早的遷徙而來是因為來自冰雪高山上的融冰水和相對肥沃的土地,但敦煌城的價值並不再是這些自然條件了。他們認為,是每個人對家園的熱愛讓敦煌有今天的輝煌。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柔然的攻勢下,並沒有太多民眾選擇離開敦煌,而是決定與敦煌共存亡。

在幾次柔然的突襲戰中,敦煌軍民表現出極大的戰鬥力,多次以少勝多,反敗為勝。比如歷史曾經記載敦煌的一位名叫多侯的將領在抗擊柔然中的突出表現:

多侯率領敦煌軍隊,擊退了柔然部帥無盧真率領的三萬騎兵,並被提拔為征西大將軍。後來,多侯率軍外出狩獵,被柔然得知,由度拔派遣軍隊包圍了敦煌城,試圖斷了多侯的歸路。可是多侯一方面反而無所畏懼,主動突圍打亂了柔然部署,另一方面敦煌城內的軍民紛紛想辦法接應多侯,終於突圍回到敦煌城內。敦煌軍民因此士氣大振,在多侯的率領下再次出城決戰,大破柔然軍隊,解了敦煌之圍。

《魏書·尉古真傳附侄孫多侯傳》:蠕蠕部帥無盧真率三萬騎入塞圍鎮,多侯擊之走,以功進號征西大將軍。後多侯獵於南山,蠕蠕遣部帥度拔入圍敦煌,斷其還路。多侯且前且戰,遂沖圍而入。率眾出戰,大破之。

結語與思考

敦煌城的輝煌絕不只是廣為人知的莫高窟,它的輝煌固然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敦煌軍民對敦煌的強烈認同更是它賴以存續的根本性因素。從萌芽到輝煌、從動盪到存亡,這些輝煌而又艱難的日子卻都是敦煌在人類史上的文明印記。從敦煌的曲折發展,我們看到的是正是敦煌人敢於在逆境中抗爭的勇氣,而這恰恰是我們回首歷史的意義。

D. 古印度國、古印度人是如何亡國滅種的

不是,古印度文明是由自中亞入侵的雅利安人建立,現在印度人是雅利安人與當地土著澳大利亞人種的混血

E. 怎樣去敦煌旅遊

1.你好,我是敦煌人。二月三月不建議過來,敦煌是沙漠綠洲,四季分明。這兩天就比較光禿禿的,有些冷,沒什麼意思的說···一般到七月八月九月最好。來之後,現休息一下,步行逛逛市區,敦煌市區很小,還是比較干凈的,夏日飯後去散步,很愜意的。然後第二天早上去莫高窟,下午去鳴沙山,最好到下午五點以後上山,那時候沙子暖暖的,很舒服,據說在沙子里燙一燙可以治風濕什麼的···敦煌本地人經常這樣弄,真實性不知道是怎樣。建議一直在沙山頂上看日落,相機必備,食物,水必備,至少兩瓶水吧···爬沙山很累的,雖然不高···要是有條件,也建議看日出。我和朋友也常常在夏天約在一起看日出或日落,超美的~另外,去鳴沙山你可以坐3路公交,不必打車啦~公交一塊錢~至於玉門關···我不大了解,很少去,就不說啦~
2.在敦煌玩,除了去莫高窟,其實建議自助游,但是找導遊方便些。地陪你可以去旅行社聯系,敦煌比較好的旅行社是太陽能旅行社和敦煌國際旅行社,前者在市中心北大街,走100米就到了,後者你可以問路人,就問國旅怎麼走就可以啦~
3.去住招待所,或者沙洲樂園東門那裡有一家,貌似不錯,但名字忘了。敦煌的司機師傅還行吧,你可以問他們~
回答結束~

F. 為什麼說敦煌文化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的相遇

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里相遇。
敦煌是藝術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敦煌又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源,漢文、古藏文、回鶻文、於闐文、龜茲文、粟 特文、梵文,文種繁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
1900年農歷5月26日,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這個藏經洞,那些古代文獻赫然堆滿整個窟室。由此,產生了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敦煌學"。
1910年,敦煌藏經洞劫餘文獻運藏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而今,藏經洞發現已經整整一百年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世界上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單位,以其豐富的館藏,為敦煌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舉辦的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專題文獻展覽,旨在揭示敦煌遺書的流散歷史,展示敦煌遺書的風采及內涵,介紹敦煌遺書的保護與研究現狀。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敦煌學的研究;對於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遺產,帶動我國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以及激發社會公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敦煌是全人類的敦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G. 為什麼古印度人在僻靜的大山開窟造像來紀念佛祖

古人為了表示對佛祖的恭敬,所以會鑄造佛像。大山中雕塑的佛像,可以避免人為破壞。
在所有佛像中,在石窟中雕塑佛像是最高最大的,而且也會流傳久遠。目前在我國的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敦煌石窟,有很多雕塑的佛像有近2000年的歷史,如果保護得好,幾萬年都可以保存下去,這是其他佛像不能比的。

H. 古印度人如何祭祀印度教的濕婆

第二個最高神是「毀滅之神」濕婆,他具有令人恐怖的、不可低估的可怕力量,而且這種力量在他的舞蹈中顯現。濕婆長著五面四臂,是跳舞大神。古印度人對他的祭祀方式有兩種:一是用自虐的苦行辦法;二是用血祭的辦法,他們以此種辦法來表達對濕婆的崇拜之情。

I. 敦煌的飛天的故事與印度哪個文獻有關

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經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宋〈太平御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徵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 ,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音義〉上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微妙間響,能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峰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飛仙了。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裡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 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裡,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去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莫高窟西魏時已出現了持樂歌舞的飛天。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無法分辯了。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後來合為一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J. 古印度人是怎麼生活的

古代印度人大部分在農村生活,經濟也是自然經濟自給自足,各個種姓的人會有代表組成一個類似村委會的團體治理村子,各個職業比如放牧人,老師,鐵匠,木匠,都是世襲的,不生產的職業別人會分一部分收成給他們,除了鹽和鐵其他都能自己生產,在古代印度國家強盛的時候,稅吏收稅能控制住,大部分村民都能過的很不錯,混亂的時候就不行了人民容易受收稅的人敲詐勒索。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人如何去的敦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航空五院與中國航空哪個好 瀏覽:723
越南有多少蘇22戰機 瀏覽:587
中國移動如何簡訊訂購流量包 瀏覽:460
伊朗為什麼回甘肅 瀏覽:407
過印尼不能帶什麼 瀏覽:364
防疫印度是怎麼做的 瀏覽:688
向日葵在伊朗代表什麼 瀏覽:229
中國除了疫情還有什麼 瀏覽:97
從廣州飛往印尼路線怎麼走 瀏覽:364
印度為什麼喜歡包紅頭巾 瀏覽:814
伊朗怎麼打索馬裏海盜 瀏覽:306
中國5月15日是印尼的什麼節日 瀏覽:632
在越南有多少錢才叫有錢 瀏覽:912
黑葉印度榕怎麼打頂 瀏覽:764
義大利製造哪些鞋子 瀏覽:550
在印尼感染新冠怎麼辦 瀏覽:320
義大利國旗蛋糕怎麼做 瀏覽:576
去越南按個摩多少錢 瀏覽:625
伊朗式客氣是什麼梗 瀏覽:685
三亞去越南可以帶多少現金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