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上廁所不分男女嗎
在印度,對於經濟日漸自立的女性而言,在她們的希望清單上,位居榜首的是竟擁有自己的洗手間。
戶外如廁是印度主要社會問題之一,涉及女性權益、公共衛生、傳統和現代生活方式矛盾等方面。
男人們倒還好說,大白天只要找個稍微背人一點的地方就能「解決問題」,婦女可就苦了。婦女們只能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後躲到灌木叢中「解決問題」。這增加了她們受暴力侵犯的機會,甚至遭蛇咬傷的機會,因為她們要到偏僻的地方去。
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大約1.31億家庭沒有廁所,800萬家庭使用公共廁所,1.23億家庭在戶外如廁,這對女性而言尤其困難。蘇拉布創始人班德什瓦·帕塔克說,女性白天不會到戶外如廁,必須在黃昏後至黎明前解決問題,「赤足走在那些地方容易沾染絛蟲、細菌,罹患多種疾病,孩子(在那些地方)玩耍也不衛生」。印度農村發展部部長賈伊拉姆·拉梅什說,60%至70%的女性被迫在戶外如廁,印度「應該為此感到羞辱」。
如廁問題已經成為印度社會議論焦點之一。為了倡導廁所文化,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還發動了一場「無廁所,無妻子」的活動,敦促女性拒絕不能提供帶衛生間的房子的求婚者。
在首都新德里以北哈里亞納邦的一個鄉村裡,理想的新郎官應該是一個素食者,不喝酒,有一份穩定工作,而且要滿足未來新娘一個很高的要求:家裡有一個洗手間。實際上,如今在印度農村,很多年輕女性都希望結婚後可免受因使用公共廁所或者在野外大小便而帶來的尷尬和不便。
因此,如果求婚者未來的新家中沒有洗手間,她們就拒絕出嫁。「我不會讓我女兒接近一個家裡沒有廁所的男孩,」中年女子帕格迪說,她讓自己18歲的女兒薩斯瓦上完高中,現在又讓她在技校上電子課程。
「沒有廁所?就沒有『我願意』。」薩斯瓦一邊笑一邊重復電台上的一句口頭禪。
「我必須努力工作好擁有一間洗手間,如果我們現在沒有洗手間,就根本找不到新娘。」22歲的青年男子希爾什瓦說,他希望不久之後可以結婚。
在印度,雖然流產女嬰是非法行為,但卻仍普遍存在,導致了印度男女比例出現失衡,單身漢的數量大大超過了待嫁新娘。
印度待嫁女性對洗手間的要求,還來自城市生活的影響。迅速普及的衛星電視和網路將印度中產階級的生活展現在數億印度農民眼前,帶有卧室和洗手間的寬敞卧室,身穿絲綢沙麗匆匆走向辦公室的年輕女性,無一不刺激著印度女性追求自己的新生活。此外,沒有私人的洗手間不僅不方便,而且還會造成痢疾、傷寒和瘧疾等疾病的傳播。「沒有自己的洗手間,女性受害最深,因為到處都有窺視的眼睛。」在一家診所工作的醫生格拉說。
專家:「印度想要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首先需要的就是廁所。」
之前,為了在印度廣大鄉村推廣使用廁所和洗手間,也曾進行過多次活動,但絕大部分以失敗告終。不過,通過將廁所與婚姻大事之間關聯,「沒有洗手間,別想娶老婆」已成為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廁所推廣活動。現在,很多印度鄉村的牆壁上都粉刷著這項活動的口號,比如「我不會讓我女兒嫁入沒廁所的人家」等;就連熱播的肥皂劇中也插入相關劇情。
「『沒有洗手間,別想娶老婆』活動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印度民間組織「蘇拉布國際」創始人帕塔卡說。
他因為推廣廉價、生態友好型廁所而獲得了今年的斯德哥爾摩水獎。「當初,我開始推廣使用廁所時,就連討論廁所問題都是印度文化中的禁忌話題,現在情況正在改變。」
帕塔卡說,「我一直告訴政府:如果印度想要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首先需要的就是廁所,或許我們的女性將最終改變這種局面。」
② 2平方公里擠著60萬人,千人共用一個廁所,亞洲最大貧民窟在哪
亞洲最大貧民窟位於印度的孟買,孟買對於印度是個很重要的城市,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可是也存在著一片令人咋舌的貧民窟,這裡面積很小,僅兩平方公里,可是卻居住著近一百萬的人口,居住的房間沒有衛生巾,整片區域就數十個公共的衛生間,上千人共同使用,其排水系統還不完善,可以想像這是有多麼的臟亂差。
貧民窟的問題反映的是印度不完善的政治體系,人民始終是國家的根基,若是人民沒辦法得到平等的對待,何來國家安定繁榮,要想國家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從這些受苦受難的人民入手,不能放任不管,任由這個貧民窟日漸擠入更多的人。社會遲早會被這樣的現象擊垮,印度很多電影也在放映這個問題,都是希望印度政府能有一些舉措和行動。
③ 印度旅遊基礎設施差的表現和資料
「臟、亂、差」,似乎成了印度一個不光彩的標簽。《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工作數年,感覺印度猶如一本蒙著灰塵的寶書,只有耐心拭去表面的蒙塵才能品味到內里的斑斕和美麗。
當外國遊客穿過垃圾堆、繞過街面的污水、掩鼻躲過街角的排泄物……來到泰姬陵、紅堡和米納克希神廟,恢弘的建築雖然引人入勝,但心中的浪漫已所剩無幾。
記者發現,印度的名勝、酒店、公共單位和私人住宅等地,都比較干凈整潔,而牆外、樓外、屋外屬於公共管理的部分則是臟、亂、差的世界。
印度衛生狀況糟糕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環境衛生差,垃圾亂丟且得不到及時清理;水質差,水中砷含量超標,常有外國遊客飲用當地水後鬧肚子的情況發生,近年還爆出飲用水中含有「超級細菌」的消息;隨地大小便的情況到處可見,城市街角、牆邊,鄉村的田間、地頭,以及河岸、湖畔……處處皆可為「公廁」。
印度《經濟時報》稱,印度計劃委員會承認,印度獨立60年後,仍有一半人口露天解決大小便問題。人口普查顯示,印度人口如今超過12億,而居住在有廁所住房中的人僅佔46.9%。法新社說,印度約1.3億戶家庭沒有廁所。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項最新報告顯示,超過58%的印度人口在戶外大小便,約佔全球在戶外大小便人群的3/5。印度鄉村發展部內閣部長傑拉姆·拉梅什也坦言,印度已經成為全球「隨地大小便之都」,每天載客量1100萬人次的鐵路系統是「全球最大的露天廁所」。
兩大因素使印度難以擺脫公共環境衛生領域難題的困擾。首當其沖的是公共衛生領域多年投入不足,造成衛生基礎設施落後。印度政府2012至2013財年預算顯示,軍費開支比上一財年增加17%,而在公共健康和家庭福利方面的預算僅佔GDP的0.34%。統計顯示,印度各地目前約建有150萬個公共廁所。在經濟中心孟買的一些貧民區,平均81人共用一個廁所,個別地方273個人共用一個廁所。其次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公眾衛生意識薄弱。數千年的文明和宗教傳承使印度的種姓制度和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垃圾,特別是大小便是不潔之物,上等種姓的人絕不碰觸甚至避免談論這些東西。負責清運垃圾、打掃糞便的一般是低種姓的達利特,他們處於社會最底層,用頭頂著編織筐清運垃圾、用手清理糞便。工作低賤、收入可憐,自然沒有人願意從事環衛工作。
印度政府為改善公共衛生的落後狀況,採取措施增加投入、改善設施及提高意識。印度政府還發起「全民衛生運動」,重點是增加衛生設施、改善環境衛生,營造一個清潔的公共環境。《印度時報》援引傑拉姆·拉梅什的話說,政府打算用10年時間徹底改善印度的衛生狀況。今後兩年用2800萬美元在多個鄉村建立10萬個生態廁所,耗資約1.2億美元把鐵路系統5萬節列車車廂內的蹲坑式廁所換成新型生態廁所。
在提高衛生意識、倡導衛生觀念上,印度的確做了不少努力。為提倡廁所文化,哈里亞納邦發起「無廁所無妻子」活動,鼓勵女性拒絕不能提供帶衛生間房子的求婚者。比哈爾邦也提出口號:房子的衛生間是送給女兒的最好嫁妝。
④ 為何印度會被一些人稱作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廁所」
因為印度人沒有獨立的衛生間,他們上廁所都是到一些沒有人的野外。
⑤ 為什麼印度廁所難找 印度人為什麼不建廁所
在印度,對於經濟日漸自立的女性而言,在她們的希望清單上,位居榜首的是竟擁有自己的洗手間。幾乎每個到過印度的外國人,都會對這里的廁所留下深刻印象。有人笑稱,在印度,廁所無處不在,大地就是最大的露天廁所。
的確,不論是首都新德里,還是經濟中心孟買都能看到,街道邊、鐵路邊、海岸邊,神情泰然自若隨地大小便的印度人。
印度的大部分城鎮,在靠牆的地方貼幾塊瓷磚,挖幾個坑,就成了專供男人使用的公共廁所。而在廣大農村,連這樣的簡陋廁所也看不到。根據聯合國估計,印度有6億人,或55%的人在室外「方便」。
在印度農村,無論是草叢中、樹蔭里,還是在道路旁、牆腳下,你常可以看到尿流的痕跡。男人們倒還好說,大白天只要找個稍微背人一點的地方就能"解決問題",婦女可就苦了。
婦女們只能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後躲到灌木叢中"解決問題"。這增加了她們受暴力侵犯的機會,甚至遭蛇咬傷的機會,因為她們要到偏僻的地方去。
然而印度農村人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他們認為這是親近自然的表現,是他們千年以來不變的習慣。許多農民迷信地認為,家裡有廁所不吉利,所以家裡再有錢也不建廁所。
在印度西岸最大城市孟買,差不多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貧民窟中。這里生活條件極度惡劣,許多人擠在一起度日,就連上廁所都成了每日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事。
根據當地官方的統計數據,孟買的貧民窟中,所有人都是在公共廁所中方便,平均每81個人共同一個廁所。有些地方由於貧困人口激增,甚至有每273個人共用一個廁所的現象。條件最好的地方也不過58個人共同一個廁所。
為了倡導廁所文化,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還發動了一場「無廁所,無妻子」的活動,敦促女性拒絕不能提供帶衛生間的房子的求婚者。
印度13億人口中的一半,即6.65億人,居室都沒有獨立的廁所。在印度,對於經濟日漸自立的女性而言,在她們的希望清單上,位居榜首的是竟擁有自己的洗手間。
望採納
⑥ 有沒有沒有廁所的國家
在世界各國中,確實沒有完全沒有廁所的國家。然而,存在許多國家 where 廁所的普及率極低,導致大量人口不得不在戶外解決排泄需求。以下是一些廁所普及率低的國家,以及他們缺乏廁所的人口數量:
1. 印度 - 約6.38億人缺乏廁所或其他衛生設施。在某些地區,這種情況是如此普遍,以至於有女性在公共場所呼籲「沒有廁所,就沒有新娘」。
2. 印尼 - 大約5800萬人沒有廁所可用,占總人口的26%。雖然南亞在改善衛生設施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露天如廁的人口仍佔全球的64%。
3. 中國 - 中國有大約5000萬人在戶外上廁所,占總人口的4%。盡管如此,自1990年以來,已有2.67億人的衛生條件得到改善,並且中國已成為馬桶的主要市場。
4. 衣索比亞 - 在其農村地區,大約70%的人口沒有室內廁所。在過去的20多年中,衣索比亞在改善衛生設施方面的進步最小。
5. 巴基斯坦 - 在1.77億巴基斯坦人中,有大約4800萬人隨地解決排泄問題。盡管如此,在過去20年中,仍有4700萬人的衛生條件得到了改善。
6. 奈及利亞 - 在其1.51億總人口中,大約有3300萬人沒有室內廁所。然而,在過去的20多年中,已有1200多萬人的衛生設施得到了改善。
7. 蘇丹 - 大約1700萬蘇丹人,佔全國總人口的41%,沒有室內廁所。
8. 尼泊爾 - 在其2900萬人口中,大約52%的人缺乏室內衛生間。盡管如此,在過去20年中,仍有31%的人口(約680萬人)的衛生條件得到了改善。
9. 巴西 - 大約1300萬巴西人沒有室內廁所,占總人口的7%。然而,在過去的20多年中,80%的巴西人的衛生設施得到了改善。
10. 尼日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尼日的五分之四的人口沒有室內廁所。這意味著在這個擁有1470萬人口的國家中,大約有1200萬人(占總人口的79%)沒有其他地方上廁所。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並且各個國家在改善衛生設施方面的努力也在不斷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