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村鼓點怎麼打
1、第一段:OOXX OOXX OX OX OX OX OOXX OXX。
2、第二段:OXX OXX OXX OXX OOXX OXX。
3、第三段:OOOX OOOX OX OX OX OX OOOX OXX。
4、第四段:OXX OXX OXX OXX OOXX O
註:O是大鼓敲的,X不用敲
(1)印度鼓怎麼打視頻教程擴展閱讀:
簡介
大鼓是藏、壯、瑤、苗、侗、彝、水、土家、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額阿。壯語稱種勞。苗語稱嗯鐸。侗語稱工。彝族稱額格子嫫。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廣西、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區最為盛行。
古往今來,大鼓一直成為各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對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區別。多用於報時、祭祀、宮廷儀仗、軍事、宗教、器樂、舞蹈、戲曲、婚喪、節日和民間娛樂等場合中。
戒晨鼓
作為報時的大鼓又稱戒晨鼓,常置放於城池的鼓樓之上。北京鼓樓上的大鼓制於清代,是專門作為公共報時使用的,為使北京居民都能聽到報時,鼓做得特別大,鼓面直徑150厘米,曾有「鼓王」之稱。每到夜間報更時分,鍾鼓樓上鍾鼓齊鳴,低沉的鼓聲傳播全城。
直到1915年鍾表普遍使用後,它才完成了歷史使命,成為供人們觀賞的文物。在北京天壇,也收藏有一面清代製造的大鼓,鼓面直徑150厘米、鼓高200厘米,是舊時皇帝祭天時才使用的。大鼓用於報警的稱警鼓,用於告狀的稱登聞鼓。
在全國各大佛教寺院,建寺時已在山門之後建有鍾、鼓樓。鍾樓在東、鼓樓在西,互相對應。大鼓懸於鼓樓之上,鼓的大小往往隨寺院規模和等級而定,鼓面直徑小者60厘米以上,大者可達150厘米以上。
河南白馬寺的大鼓,鼓面直徑128厘米、鼓高130厘米,橫置在120厘米高的木架上,僧人要站在梯子上擊鼓。有的寺院在大雄寶殿西南側的木架上也置有大鼓。寺院的大鼓,用於僧人早晚上殿作功課、農歷初一、十五及佛教盛典儀式做法事時敲擊,晚上還作為報時用。
藏族的額阿
藏族的額阿,呈圓筒形。流行於西藏等藏傳佛教各寺院中。鼓框用多塊木板拼合而成,外部箍以數圈寬窄不同的扁鐵條,並用釘固定住。
兩端蒙以氂牛皮為面,皮面四周邊緣用鐵釘 固定。各地規格不一。西藏薩迦寺的額阿,當地又稱錯阿欽布,鼓面直徑135厘米、鼓身長(鼓框高)150.5厘米,鼓身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身塗深紅色漆,箍鼓的五圈扁鐵條漆為綠色,大鼓橫置於特製的高132厘米的鼓架上,放於寺院的大經堂內。常用於重要的誦經活動,在宗教節日舉行羌姆表演時,也用於樂隊合奏中。
壯族的種勞
壯族的種勞,呈圓墩形。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大農村。鼓框用杉木板拼制,以竹篾圈箍緊。鼓面直徑和鼓高均為60厘米,上口單面蒙以牛皮或蟒皮,用鼓釘固定。鼓腰稍粗,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底敞口並向內收束。將鼓置地,雙棰擊奏,發音洪亮。常用於節日鑼鼓合奏或為舞獅、舞龍伴奏。
瑤族大鼓
瑤族大鼓,呈圓柱形。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縣里湖、瑤寨一帶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單面蒙以未經處理的帶毛牛 皮,用竹釘固定,鼓面直徑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
田林縣平山等地的大鼓,鼓框用木板拼成,兩端均蒙牛皮,鼓面直徑80厘米左右、鼓高100厘米~120厘米。瑤族大鼓是瑤族銅鼓樂隊的指揮和領奏樂器。演奏時置於樂隊中央,用雙棰敲擊,聲音洪大。奏法有跨腿擊、彎腰擊、反擊擂、交叉棰等,並交替擊奏鼓心、鼓邊或鼓框等。奏者 邊擊邊舞,奏法千變萬化,舞姿優美動人。多用於民族節日、婚喪禮儀等場合。
苗族的嗯鐸,漢稱苗族皮鼓,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南丹等地。鼓框用整段原木掏空製成,兩端蒙以牛皮,用竹釘固定,鼓腰置鼓環。各地尺寸有別。那坡縣的鼓面直徑60厘米、鼓高80厘米;南丹縣的鼓面直徑50厘米、鼓高100厘米。演奏時,雙手執棰,邊擊邊舞。常與銅鼓、鑼、鈸等樂器一起合奏,用於婚娶喪事等場合中。
侗族的工
侗族的工,呈圓筒狀。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鼓框用整段「梅香雪」 原木挖空製成,兩端收束,中腰稍粗,鼓面直徑50厘米、鼓高100厘米~150厘米,兩端蒙牛皮, 邊緣 用竹釘固定,鼓兩側置鼓環。系繩橫吊於侗寨鼓樓中。以兩棰擊奏,發音洪亮、渾厚,遠聞數里。平時不用,僅在盛大節日、傳達上級公文和聚眾議事時方可擊奏。
彝族的額格子嫫
彝族的額格子嫫,圓筒狀。流行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彌勒和瀘西等地。鼓框用一整段椿木或核桃木掏空製成,兩端蒙以羊皮,鼓面直徑60厘米、鼓高95厘米。演奏時置於架上, 用雙棰擊奏,棰頭一端包以絨布。也可前面一人背鼓,後面一人邊走邊擊。每逢節日、喜慶或趕集場合,用於伴奏民間歌舞《大三弦舞》(又名《跳月》)。
水族大鼓
水族大鼓,呈圓筒形。流行於貴州省各地。鼓框用整段椿木、樟木或桑木挖空製成, 中間略粗,兩端蒙牛皮。鼓面直徑45厘米、鼓高100厘米,置於鼓架上,以短木棰敲擊。用於六月六、過端(水族過年,八、九月間)、過捻(正月)等傳統民族節日,常與銅鼓、蘆笙等樂器合奏,眾人圍鼓歌舞。
土家族大鼓
土家族大鼓,又稱堂鼓,圓筒形,流行於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兩端蒙牛皮,鼓皮邊緣用兩排鐵釘或竹釘固定。鼓面直徑44厘米、鼓高46.5厘米。鼓置於地,雙棰敲擊。
也可鼓綁長桿,前後兩 人抬鼓,中間一人擊奏,發音粗獷洪亮,常與嗩吶、鑼、鑔等樂器用於花鑼鼓或絲弦鑼鼓合奏。喜慶或節日也用於民間舞獅、舞龍伴奏。
⑵ 印度打鼓是什麼意思啊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其中音樂也往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的手鼓是一種常見的音樂器材,其意義和作用在印度文化中十分重要。印度打鼓包含了許多文化含義,如:禱告、慶祝、紀念、娛樂、治癒和傳達一種信息等等。因此,在印度文化中,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元素,它承載著印度民族的文化與信仰。
印度打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印度文明時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印度佛教寺廟的音樂儀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印度文化的交融和發展中,手鼓這種樂器慢慢地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印度鼓樂器,其演奏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許多印度鼓樂器的演奏都需要專業技能和長期的練習,這也說明了印度鼓樂器在印度音樂文化中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影響,印度打鼓也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重視。在印度國內,手鼓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文化活動和慶典。而在國際舞台上,印度打鼓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和歡迎,成為了許多國際音樂節、舞台表演和音樂製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盡管現代音樂和文化對於印度文化傳統的沖擊不斷,但是印度打鼓這一文化基礎依舊在傳承和發展中。
⑶ 印度打鼓是什麼意思呀
印度打鼓在印度文化中是一種重要的音樂形式和文化元素。具體來說:
神聖樂器:在印度,鼓被認為是一種神聖的樂器,廣泛用於各種宗教和社會活動中。印度人們相信,打鼓具有打破邪惡力量、解決問題和安撫靈魂的神秘力量。
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印度打鼓擁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是印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和社會價值觀。
豐富的表現形式:印度打鼓的表現形式非常多樣,可以是古老的傳統樂器,如Tabla、Dholak、Mridangam等,也可以是現代的電子鼓。這些鼓在喜慶、婚禮、節日和慶祝活動等場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宗教儀式中的重要元素:在印度的祭禮活動中,打鼓是不可或缺的音樂元素。它能夠幫助人們感受到宗教儀式的氣氛和意義,加深人們對宗教信仰的理解和體驗。
受到國際關注和熱愛:印度打鼓的文化意義深遠而廣泛,不僅在印度國內受到重視,還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和熱愛。
⑷ 印度鼓樂的基本信息
印度鼓的種類很多,但其獨特之處是所謂鼓眼,這指的是在鼓皮的中心部分粘上一塊黑色膠膏,它是用煮過的米粉、麵粉、果汁加上金屬粉末製成的混合物,鼓皮上貼了這塊膠膏之後,雜音可以減少,音色變得更加悅耳動聽。
印度最古老的鼓是木丹加鼓(木丹加原意為用粘土製作但現在鼓的框架已改用木材製作)。早在公元二世紀,印度學者婆羅多的著作《樂舞論》中即已提到過這種鼓,直到現在南印度仍在使用這種鼓。木丹加鼓是一種橫放在地上演奏的雙面鼓,長度約為50-70厘米,鼓框中間比較凸出,兩端略成圓椎形,左面鼓皮大,右面鼓皮小,(直徑大約為18-21厘米),兩面鼓皮的定音是不同的,大致相差四度,一般是(在中央C以下的)C和F或D和G。鼓皮是多層的,用母牛皮和山羊皮加以組合。兩端鼓皮之間採用16條水牛皮條箍緊,塞在皮條中的木塊是用來調整張力和音高的,鼓手採用1.2.3.指,甚至整個手掌演奏,可以發出清亮或深沉的音響,也可以奏出高八度或升高半音的樂音。木丹加鼓的演奏技巧也極為多樣,它分為五種手法:用整個手掌、半手掌、1/4手掌,手掌側面和食指敲擊,這些手法還可以造成不同的制音效果和多種多樣的音響。學習敲擊木丹加鼓首先要學會鼓語達、底、東、代,這些符號表示的是鼓的不同位置,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多種復雜的組合。木丹加鼓過去用於為戲劇伴奏,現在多用於南印度古典音樂和婆羅多古典舞中。最著名的木丹加鼓演奏家是蘭格納坦和帕爾甘特·馬尼·依也爾。大約一百年前,南印度古典音樂中又採用了一種新的敲擊樂器--格塔姆,它經常與木丹加鼓一起演奏。實際上格塔姆是一種陶罐,它沒有鼓皮,卻有一個大的凸出部分(直徑大約有一英尺)作為它的敲擊區域,但這並不是固定的,視其需要的音高而改變尺寸。陶罐發出的音響明亮而富有光彩。演奏者可以敲擊陶罐的頸部,中心、底部和罐口,以獲得不同的音高,為了使音色多變,可用雙手、手腕、拳頭,十個手指以及指甲來擊奏。有時還可把陶罐口壓在鼓手裸露的腹部來演奏以發出多樣的音色。過去陶罐的演奏者還有一種習慣,即在演奏中把樂器拋向空中,落下後繼續敲打,整個節奏並不打亂,觀眾嘆為觀止。有時演奏者還在演奏高潮時將陶罐拋向上空,最後一拍正好落地,摔裂的陶罐發出破碎聲,造成令人驚奇的效果。但過去用的陶罐是普通的商品,碎了可以再買,現在的陶罐樂器是特製的,價格比較昂貴,所以那種最後一拍摔碎的事例已不多見了。
⑸ 淺談印度塔不拉鼓
塔不拉鼓(Tabla)在北印度無論是室內樂、其他樂器合奏、聲樂、民間慶典 ,舞蹈 .戲曲表演 宗教頌贊等領域,不可缺席的印度手鼓樂器。
雖然印度有非常多樣的鼓樂器,但北印度古典音樂中,唯有塔不拉最能符合傳統印度風格的節拍搭拉Tala的要求,誏樂師與聽眾得到最大的足!
但塔不拉的鼓手,無論和西塔(Siter)等古典音樂伴奏或獨奏(Solo)的表演其技巧功力,是非常嚴刻,難度很高。除了技巧熟練,樂理的融會貫通,才得己勝任。塔不拉的學習是永無止境。筆者的老師美籍(Dr.Boos)打了30多年他仍謙稱遜的說;天天在學習。印度老師姆客氣(Guru Mukergee)每天仍要勤練二小時。已仙逝的塔不拉鼓大師阿拉朗卡(Ustad Alah Rakha )在80多歲時,在演練中,突然高興的呼叫---今天我打這聲 NA. 是我這輩子最滿意的一次!我死而無憾了!一幅朝聞道 夕可死,修成正果得道之愉快狀!
當今能在台上表演的或出CD的 都有5年10年/20年/30年的老師(Guru)才能勝任,因此塔不拉鼓,被譽為史上最難學的打擊樂器,在印度則被稱為樂器之王之尊稱。!
塔不拉歷史
塔不拉鼓雖然不是印度最古早的鼓樂器,如魔力單(Mridang),帕卡瓦甲(Pakhawaj)等已有千年歷史。西元13 世紀,印度知名的宮廷樂師阿米枯羅( MrAmir Khusro) 根據古樂器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單根雙面鼓,分割成高低之分的雙頭鼓 為早期塔不拉鼓鼓的瀾滄(此人亦將維納琴改良成西塔琴,也創作制定很多波斯風格的印度拉格(Raga)。當時在宮廷中演出 但並為受到重視,毫無地位。後來逐漸經由有名的樂師,舞蹈家一起塔配為皇軍演出,才逐漸受到菁睞,吸引更多人學習塔不拉。
隔了幾個世代,終於出現一位大師尤汗(Mr Ustand U Khan)從魔力單的南印度古鼓之鼓譜,依塔不拉的特性及印度塔拉的法則及哲學理念研發,並建立塔不拉的學習理論及標准。因此後人方有學習的範本,經驗的累積,對塔不拉鼓的普地位的提升,功德無量。如今塔不拉鼓,雖然在印度己建立王者的地位 在國外也廣受歡迎. 歐美己有上百的塔不拉教學班 每年吸引上千人在學塔不拉,塔不拉幾成為印度鼓的代表 但在南印度魔力單根仍然是不可缺的印度鼓. 在印度塔不拉及魔力單根各有一遍天。但回顧塔不拉的鼓手的地位,如同早年的其他鼓手地位,是相當卑微的。
他只不過是其他樂器師如西塔琴(Sita),剎羅琴(Sarada )剎林吉(Sarangi)或聲樂家或舞蹈家的附庸或顧聘的伙計而己,如碰見脾氣暴燥的樂師,即使是樂師走音,只怪罪塔不拉鼓;因此塔不拉鼓手,變成樂師的出氣桶。即便爾兒有獨奏Solo的演出,就當時社會結構,塔不拉的鼓手,宛如二等公民。這種待遇一直到二十世紀中期笫二次世界終戰。印度的獨立,社會的結構受到世界朝流,沖擊;學院派的樂師對鼓手的尊重,有別於傳統的樂師。傳統在廟會私人宅第表演的聽眾,也和現代音樂廳或學校的聽眾,有助於塔不拉鼓手地位的提升。但其中最重要的改變還得功歸於當時幾位偉大而了不起的大師如哈美姜 (Ahmed jan Thirakwa 1892-1976)及馬哈拉甲(Kanthe Maharaj1880-1996 )哈必布丁汗(Habibuddin Khan 1899- ) 及近代的阿拉朗卡(Ustad Alla Rakha khansahib1919-2000) 他們天賦的美學素養及不斷追求開拓塔不拉的新領域,伴以出凡入勝的技法,充分的發揮塔不拉的能量,努力的追求塔不拉的極現及重視經驗的傳承,不亢不卑的向世人展現出對塔不拉的敬愛,終於誏塔不拉爭取到和其他西塔琴等樂師同等之地位,贏得世人的尊敬,如今塔不拉更印度更有樂器之王的尊。在此特別向這早期默默為塔不拉付出一生心血的大師,致上最高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