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控制尼泊爾、分裂巴基斯坦,印度最終為何敗在了斯里蘭卡
因為印度通過扶持反政府組織打算侵佔斯里蘭卡,後來為了避免同樣的反政府組織在印度崛起,決定不再扶持他們,所以最後印度控制斯里蘭卡的企圖毫無結果,可以說是敗了。當時的印度在南亞地區是個強大的軍事國家,為了擴大影響力,印度開始向外國地區入侵。它曾經控制過尼泊爾,將巴基斯坦分裂了,卻獨獨沒有辦法控制住斯里蘭卡,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是什麼改變了印度政府的看法呢?這個斯里蘭卡的反政府組織是泰米爾人,他們在斯里蘭卡不斷發展,能與政府抗衡。而印度本國也有泰米爾人,印度政府害怕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的激烈行動會影響到本國的泰米爾人,進而危及自己的政權。所以印度政府直接就撤回了對斯里蘭卡反政府組織的一切援助,這場佔領斯里蘭卡的戰爭最後落空了。
㈡ 印度國內有分裂勢力嗎
印度國內有分裂勢力。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印度東北部地區那加蘭邦、米佐拉姆邦、阿薩姆邦分別爆發了分離主義暴亂。
印度東北部地區同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孟加拉國接壤,居住著加洛族、米佐族、梅泰族、米基爾族、卡西族以及阿薩姆族等少數民族和部落居民。
由於地理上遠離中央政府,經濟上發展緩慢,在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等矛盾的催化下,東北部地區不斷爆發各種騷亂和恐怖流血事件。
據印度媒體不完全統計,至少有50個大大小小的叛軍組織活躍在印度東北部地區。
有的只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與打家劫舍的「山大王」無異。他們時常聯手襲擊當地軍警和政府,成為印度中央政府的「心腹之患」。
更讓印度不安的是,由於邊境管理不嚴,周邊鄰國成了這些叛軍的避風港。他們走私槍支和彈葯,在國外建立起大量武裝訓練營地。
每當印度政府軍進行大規模清剿時,他們就躲進國外的訓練營。政府軍撤走後,他們又回到印度進行各種恐怖活動。
(2)印度的外國勢力有哪些擴展閱讀
印度打擊分裂勢力不手軟
為遏制搞分裂、鬧獨立的勢頭,穩定當地社會局勢,印度政府在東北部地區長期駐扎有幾十萬軍警。時至今日,外國人前往東北部地區旅遊觀光,還必須向印度內政部申請通行許可證。
1983年1月,印度中央政府出動20萬軍隊鎮壓阿薩姆邦的動亂。
1990年11月,印度中央政府再次調動8個陸軍旅圍剿「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抓獲2800名嫌疑犯。
1991年9月,印度中央政府又調集4.3萬正規軍,發起了為期3個月的「犀牛行動」,共逮捕了630名該組織骨幹成員,其領導核心的11人中有5人被擊斃或逮捕,3000名武裝分子繳槍投降。
但該組織主戰派流竄到不丹、緬甸等鄰國,與當地的恐怖分子勾結,不斷越境對印度進行襲擊。
㈢ 為什麼氣吞山河的印度,卻不敢吞並斯里蘭卡呢
之所以氣吞山河的印度,不敢吞並斯里蘭卡,是因為第一,英國強勢干涉;第二,文化不同;第三,印度會分裂。
報道稱,斯里蘭卡發現與中國相關最早的一件文物是絲綢殘片,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其他與中國有關的文物還有瓷器、銅錢等。同時,這對推進中國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如今,斯里蘭卡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對貫徹“一帶一路”實施也有重大意義。
現實中印度也並非徹底對斯里蘭卡死心,在殖民期間英國把大量的泰米爾人遷移到了斯里蘭卡這在後來直接導致了斯里蘭卡的內戰,印度以支持泰米爾人為由直接參與了斯里蘭卡的內戰,結果卻是斯里蘭卡的內戰沒解決印度本國內的泰米爾人卻有了分離傾向,印軍不得已趕緊回國鎮壓叛亂。
如果印度真要吞並斯里蘭卡,那麼印度南部的泰米爾人很可能會和斯里蘭卡北部的泰米爾人走在一起謀求獨立,印度對於南部的控制一向很弱,如果泰米爾人和斯里蘭卡冰釋前嫌一塊給印度搞事情,那這哪是吞並呀,簡直就是自己吃了個大炸彈,一不留神會被炸的四分五裂。
㈣ 印度尼西亞有不有皇室,是女王還是男作王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是東南亞國家。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印尼人口超過2.48億(2013年),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印尼群島自公元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印尼當地統治者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國。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經歷了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後,印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宣告獨立。2015年7月28日,印度尼西亞(南緯2.7度,東經138.6度)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1]2016年2月14日,印尼禁止青少年慶祝情人節。
㈤ 英國為什麼要侵略印度
1600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頒布命令,特許剛剛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等亞洲國家進行殖民活動,圖為設在倫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大樓。不久,東印度公司便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據點。
最初,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了商業事務所和商館,只是從事貿易活動。後來,公司勢力逐漸擴張,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貿易公司,而是一個擁有武裝的政權機構。英國通過一系列的戰爭,把法國勢力趕出了印度;接著佔領了印度的大量土地,進行了瘋狂的掠奪當地財富,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除此之外,東印度公司還徵收苛捐雜稅,種植鴉片,向中國和東南亞一帶走私販賣鴉片,獲取不義之財。
㈥ 錫金是怎樣被印度吞並的
1947年,英國撤出印度,其在亞洲的勢力和影響力也被轉移給了印度。1947年,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使印度延續了英國在錫金的影響力。同年5月9日,受印度扶持的錫金國大黨正式成立政府,但遭到錫金王族的強烈反對,群眾運動也逐漸興起。1949年6月,印度以防止動亂和流血為借口,派軍隊入侵錫金,強行接管了成立不到一個月的新政府,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
1950年12月,印度強行與錫金簽訂《印度錫金和平條約》,使錫金成為印度的保護國,由印度主導一切錫金與外國的聯系。郵政、銀行、紅十字會、軍隊等等,都被印度掌控。雖然錫金保有一個管理國內事務的政府,有一個半數選舉產生、半數任命的國務院,有政黨和直接與在首都的代表取得聯系的農村官吏。但根據條約,由印度人擔任首席行政官並管理所有外交事務。
1968年8月,錫金首都甘托克爆發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錫條約,但無濟於事。
1973年4月,印度強行對錫金實行軍事接管。印度軍隊開進甘托克,接管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同年5月8日,印度政府同錫金簽訂《錫金協定》,規定印度政府不僅對錫金的國防和外交「負完全責任」,而且對錫金的內政和經濟「負責」。
1974年6月20日,錫金議會通過了由印度擬定的錫金憲法,規定印度政府派駐的首席行政官為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同年9月,《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系邦」,在印度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議席。1975年4月,在蘇聯的慫恿和支持下,印度軍隊軟禁了錫金國王。4月14日,錫金在印度的主導下舉行全民投票,決定錫金去留。投票結果顯示大部分錫金人同意並加入印度。隨後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正式接納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