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誰的人均收入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進步也是越來越大,在人口眾多的情況下也能夠一躍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可以說發展潛力讓很多的國家都羨慕不已。但是從農民的生活狀況和人均收入情況來看,貌似並不是這樣。說出來可能有很多人不相信,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印度的人均收入快追上甚至持平中國的人均工資,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跟著小虎來看一下:
說到印度,小虎在這里不得不叫一聲「三哥」,印度與我國一樣是個發展中國家,隨著這幾年的變化,印度的發展也逐漸加快跟上了發展的腳步。印度的四大發展業,農業、手工業、服務業、旅遊業。不得不承認,這幾年經過中國對於印度農業的幫助,使印度的農業也開始有的非常大的進步,而且從今年也開始重點的傾向農業,印度的農民和村民也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其次就是服務業的迅速增長,讓印度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還有如今的旅遊業更是發展的如火如荼。現在的印度的人均收入和我國已經基本持平。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呢?
真的是因為印度的飛速發展嗎?顯然這並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現在我國的農業和實體工業的下滑,農民現在的生活狀況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中國9億農民,正常情況下農民出去好跡猛打工的工州隱資都在3000塊左右,但是近來農民種地出現了「賠錢」的趨勢,甚至很農民都放棄了種地,而外出打工也是困難叢叢,實體工業的發展越來越不景氣,大批工廠倒閉,這也就造成了農民工無工可打的地步,9億農民的就業成了大麻煩,沒有經濟來源人均工資怎麼可能不降低!中國收入高的只是極少數,大都農民也只是只能夠解決溫飽。
中國總經濟大概是印度的4倍,但房地產卻佔百分之70左右,雖然生活質量相比來說友橋差距還是很大,但不像中國,買一套房子,需要幾代人做房奴。農業和實體工業的止步不前,這樣的泡沫經濟還能夠走多遠?
『貳』 俄羅斯、泰國、印度、緬甸在清朝時叫什麼
俄羅斯--羅剎國
泰國--暹羅國
印度--印度
緬甸--緬甸
一點相關知識
http://book.sohu.com/20050603/n240090486_3.shtml
『叄』 印度這兩個字的漢語拼音
(印度)拼音如下:
【漢語拼音】印(yìn) 度(dù)
英文:India
Ps:在拼寫拼音時,常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前鼻音和後鼻音不可混淆。如in和ing,en和eng等。
2)平舌音和翹舌音不可混淆。如zi和chi,si和shi等。
3)聲調符號切不可標錯位置。如把會(hui)的第四聲錯標在字母u上,實則標在字母i上。
4)處理「一不七八」等變調的字標注按原調,讀的時候要變調。比如,一定,「一」原本是一聲,但是要讀成第二聲。
參考資料[變調]:http://ke..com/link?url=fV0NQvU_q7t8M-_fX3CpsX4Wg99HBgSI3Z9iSLK
『肆』 為什麼要跟印度人叫阿三哥呢
紅頭阿三」對如今年輕人來說可能是個陌生的名詞,但對現今六、七十歲的老上海來說卻是非常熟悉的。之所以稱為「紅頭阿三」,原因大致有這幾種說法:凡印籍巡捕皆頭纏紅巾(實際上,印捕充任交通警、巡邏警的用紅巾纏頭,任看守警為黃巾纏頭)所以叫「紅頭」。關於「阿三」則有兩種說法:一說印度人是亡國奴,在上海人眼中的地位低於西捕和華捕列第三位;還有一種說法是印度人說話有口頭禪「I say」、「I say」,其諧音為「阿三」,紅頭加上阿三故稱「紅頭阿三」。 印捕是上海處於殖民地時的產物,在我國是獨一無二。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8月上海被西方殖民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外國冒險家紛至沓來,要求在上海購地建房。當時清go-vern-ment上海道台宮慕久在英國領事巴富爾的威脅和欺騙下,於1845年11月29日以道台名義,用告示形式公布了洋人的《上海租地章程》。從此,英租界成了英國侵略者在上海的「國中之國」。 1849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法國領事敏體尼援引英國殖民者的先例,上海道台麟桂屈服於殖民主義者的壓力,於1849年4月6日劃定法租界界址。 上海租界既然是「國中之國」,自然要有武裝力量及其他鎮壓工具,這便是萬國商團、艦隊水兵與巡捕。萬國商團是租界武裝力量的主體,其主要職責是保衛租界,一般不負社會治安之責。艦隊水兵是萬國商團的後盾。巡捕,即pol.ice。起先,巡捕一律由西方人擔任,故稱為西捕。當時法租界公董局就有明文規定:「巡捕房人員應全部由法國人或宣布服從法國領事館,並從此歸法國裁判權管轄的外國人組成。」英租界最多時有西捕160名。西捕薪水高,否則就找不到西捕,這樣開支就大了。另外,西捕有種種局限,比如微服偵察,其相貌特徵根本無法掩飾;又比如去公共場所打聽,其語言障礙造成的困難也難以克服;再加上租界里有幫會組織,西捕由於種種原因很難深入進去,也物色不到合適的人選做耳目,破案效率不高,租界治安堪憂。總之,從1854年開設巡捕房起,起先西捕還能應付。後來刑案隨人口激增而水漲船高,由清一色的西捕辦案,弊端更為突出,於是從1870年後改為允許華人充任巡捕,稱為華捕。由於這一改變收效明顯,以致漸而主次倒置,即西捕大減、華捕大增。例如1883年英美公共租界有巡捕200名,華捕竟佔170名之多。以後,華捕越雇越多,殖民者怕不易控制,自1884年開始從英殖民地「進口」印度籍巡捕,即「紅頭阿三」。殖民者從印度「出口」巡捕時,對人員精心挑選,必須是印度的錫克族人,個個身高馬大,滿臉虯須,令人望而生畏。但他們也有與西捕相似的短處,所以大多充當巡警、獄警與交通警。「紅頭阿三」來自英國殖民地,嚴格說來其身份比處在租界里的上海人還低,但他們是英國人的忠實「看家狗」。狗仗人勢,整天警棍亂舞,讓上海人吃足苦頭,特別是那些攤販與車夫,挨「紅頭阿三」的警棍與皮靴更是家常便飯。殖民者為了利用 「紅頭阿三」為其忠實賣命,發他們的薪金比華捕高一倍,還配給住房等,並在當時的戈登路巡捕房內(解放後為江寧路公共安全專家分局)建造了一座三層樓印度教堂。印捕的存在隨著租界結束而取消。 法租界在這方面做法與英租界大致相同,他們「進口」的是安南巡捕,即越南人,在上海人看來,其體態、皮膚與廣東人相近,所以沒送他們什麼綽號或代稱
『伍』 印度語,這個符號是什麼意思,懂的請告訴我一下
我是印度人所以提前就道歉語言的限制!
這個符號是印度梵文中的一個神聖或神秘的符號。讀出來是 「om" (中文發音,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說出來----噢+么)。
雖然中文翻譯是唵(an),不過准確的讀是 OM 而不是AN.這個符號是一個經常在佛經和印度教經典里出現的種子字,並有其特殊的意義。一般印度教徒都會在門口飾上這個字,以保家宅平安。這個字最早在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出現。今天已經變成了代替印度教哲學和神學的符號。印度教的人相信,世界的創作開始的時候,OM 是神志的第一聲。
『陸』 為什麼都管印度人叫阿三呢
一.
上海人從前都習慣於稱印度人為阿三。
這些人,解放前大都給外國企業公司或私人住宅充當門役。
為什麼叫他們「紅頭阿三」呢?因為他們頭纏紅布,手持木棒,站在大門口,頗像
一尊門神。老闆招呼他們,一般都不叫名字,而是喊一聲:I say (意為「我說」,
發音和上海話「阿三」很接近),所以有「紅頭阿三」的稱號。
--------------------------------------------------
詳見:http://www.54tsinghua.cn/classic/history/8-2-24.htm
--------------------------------------------------
2.
至於「阿三」的來歷,據我了解大約有三種說法。最平常的,曰印度巡捕的袖子管上有三條白道道,類似少先隊的大隊長,上海人所謂「三埭頭」、「三條杠」者是也。不同的是紅色的「三條杠」靠近肩膀,而白色的「三埭頭」在下邊袖口上。大概是因為這個明顯的區別,大隊長錯過了被叫做「小阿三」的光榮。
比較洋味的說法,曰「阿三」是印度巡捕的口頭禪是也。這源自洋文,有人說是「I say」,也有人說是「I see」。前者與「阿三」的發音似乎更加接近,不過洋涇浜英語往往發音不準,所以不見得成立;倒是「I see」的意思到跟「Yes-sir」差不多,比較符合印度巡捕作為打工仔的身份對boss唯唯喏喏的模樣。
-------------------------------------------------
詳見:http://www.jwc.fudan.e.cn:8080/yayan/showArticle.php?akey=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