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個國家都怎麼稱呼愛人呢
美國人把戀人稱「蜜」 阿拉伯人則用「我的黃瓜」 立陶宛人則用「啤酒」來比喻 波蘭人把自己的情人比喻為「餅干」 日本人則會說:「哎喲,是美麗的山花」 法國人把自己心愛的人稱為「小捲心菜」 茲庫人對愛人的最高愛稱則是「我的小蒜」 希臘姑娘則喜歡被人稱為「象黃金蟲一樣」 芬蘭人思念情人時,稱之為「溫柔的小數葉」 而列塔尼人則興奮地把戀人比作「我的小青魚」 浪漫的維也納人用「我的小蝸牛」來稱呼心愛的人 捷克波希米亞最富愛情表達方式的話為「我母親的靈魂」 塞爾維亞人稱呼自己的戀人為「小蟋蟀」時,就會沉侵在最大的幸福之中 而南斯拉夫的加爾紐拉人則用「我的小草」來表達對戀人最熾熱的感情 以下為中國式: 丈夫的稱呼 倍倍爾在《婦女與社會主義》一書中談到古代雅典婦女時說:「對丈夫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稱『老爺』;她是丈夫的僕役。…丈夫可以把她當作奴隸出售。 可見古希臘的男人的職責也在於管教女人,而且還管得極有尊嚴。都叫「老爺」啊!名正則言順,看來不僅我們中國人懂這個道理啊! 再來看看國人對丈夫的稱呼吧。看看我們聰明的老祖先是如何正名的,以及這個「名稱」是如何流變的。 1良人 古時叫丈夫「良人」,好聽吧!從中我們不難看到古代丈夫們光輝高大的形象,估計那時的男人們是說有貪污腐敗,泡小蜜的吧。 古詩里就有「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詞顯示不出男女性別,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良人」;丈夫稱自己的妻子亦為「良人」;從這兒可以看出當時男女地位大抵還是比較平等的,但這種不加區別也給夫妻間稱呼帶來很多不便。 2郎 所以再後來就根據「說文解字」,在「良」字音義上加以區別;在「良」右邊加「阝」,變成「郎」;在「良」左邊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 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義山詩有「劉郎已恨蓬山遠,又隔蓬山一萬叢」,花間詞中有「問郎花好儂顏好」 。「郎」多親切的稱呼阿! 3 郎君 但單音節詞似乎太甜膩了,大約除了個別那時的「小甜甜」,如鄭袖,鉤弋之流,眾多良家婦女們在人前還是羞於叫出口(哎,偶們的mm和那些生猛的夷女就是不可同日而語啊)。於是就在前頭或尾後加一個字變雙音詞,即「郎」字後面加一個「君」字;在「娘」字後面加一個「子」字,成了表示親昵的「郎君」,「娘子」。(註:起先,「娘子」一詞僅用青春妙齡的少女。大約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稱呼。)妻子稱丈夫為「郎君」,是對丈夫的雅稱(讓人想起金庸筆下的「金色郎君」,呵呵) 丈夫稱妻子為「娘子」,是對妻子的愛稱。 4 官人 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時代。在夫妻間的稱呼上,也是稱謂較多的朝代。宮延中,出現了「官家」一詞;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這一稱謂。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至今,民間仍對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 西門大官人。從這個稱呼也可看出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個新台階啊。官當人是管人嘛,那家裡的官人當然就是管家裡的老婆了哦。 5 老爺 老爺, 僅限於官宦人家對老公的稱呼。其在家中的尊貴地位不言而喻。 6外人,外子 在宋代,妻子也有稱自己的丈夫 「外人」的,再文雅點的就叫稱做外子」,丈夫則稱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還稱「內人」。在別人面前,對妻子的謙稱還有「賤內」、「家內」;這都是那時的小資和偽小資們最喜歡喜歡的叫法了。潘金蓮mm稱西門慶gg一定是甜甜的一聲「偶官人」:但李易安mm稱照明城gg(不好意思,應是趙明誠gg)則一定是「外子」。 7 相公 看過京劇,越劇,黃梅戲的話,你一定會對裡面不時就有的,拉長了聲音的一聲嬌呼「相――公――」,印象深刻。也可見這個稱呼古時之流行。這比 「官人」又進了一步,已經不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若不是怕犯皇上大人的諱,眾老婆們最後怕是要叫「皇公」了的哦!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達到極盛。 然而泰極否來,近代以來,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況愈下,從對丈夫的稱呼中也可明顯看出。 8,先生 「先生」, 近代以來,也稱「丈夫」為先生 .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這兩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義似乎還是「老師」。《辭海》「先生」目下載:「《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也引申為對年長有德業者的敬稱。有時,也泛用為對人的敬稱。」由此可見,這一稱謂,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對象之外,是隱含著職業、年齡方面的因素的。換言之,所謂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學識而又年庚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至今在海外華人中和港台地區還在廣泛使用。 9 愛人 「愛人「 這一稱謂最早見於新文學作品之中。上世紀20年代初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纍》中,就有「九嶷山的白雲喲,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喲,有汐有潮。 我的愛人喲,你什麼時候回來喲。「在小說中、情書中,更是多見。但那時沒有被廣泛地用於對妻子或丈夫的稱呼。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區一些受新文化運動熏陶的知識分子開始用「愛人」這一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裡的」、「做飯的」等有歧視色彩的稱謂;而解放前在國統區使用的 「先生」、「太太」、「小姐」,又顯出「資產階級」的色彩。於是「愛人」便被廣泛地使用起來。 但是,海外華人拒絕使用「愛人」稱謂。一位朋友說,他去英國留學,每當他說起自己的妻子時,使用國內的稱呼「我愛人」,使得人家以為他在談論「情人」. 因其直譯lover就是「情人」的意思。 而且在日語中 漢字「愛人」也是指「情人「. 愛人,愛人,愛時披在肩、不愛丟一邊。呵呵。。。所以現在也用得少了,年輕人已很少再用這個詞了。 10男人 男人, 這是最有歸屬感的叫法。通常必須加上定語,謂之「我男人」。 可惜僅見於通常極具團隊精神的鄉下女人口中。 11 我們家那口子 帶有一種隱秘的親熱味道!但其中已無尊敬的意思。 12 孩子他爸 最隱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這么個紛繁復雜的時代,這個稱呼太缺乏准確性了,極不嚴謹。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極可能並不是她老公的哦。 建議堅決棄用! 13 老闆(or 領導) 現在全國到處都叫老闆,連由的研究生叫自己的導師都曰「老闆」,就是這么爛的稱呼,丈夫們享用的機會都不多,更多的時候倒是稱自己的老婆做老闆和領導的。 14 老公――卻原來就是太監。 老公, 最後來說說這個目前最流行的叫法。 老公這詞最初卻就是太監。這宦官吧 , 古代官名稱為寺人、黃門、貂璫。尊稱內官、內臣、中官、中貴;卑稱內豎、閹宦、太監、閹人。民間則俗稱老公,李自成進北京後,即有「打老公」一說(《棗林雜俎》)。如是看來,老公最早的身份,原是太監。 不知女人呼叫老公時,是否骨子裡潛意識就想過,這眼前的男人,就真還有些太監的味道? 所以,以後請各位」老婆們「改改口才好。否則,似乎在說偶們華夏男性,正呈現被閹割的趨勢。 妻子: 皇帝稱老婆叫鋅童; 宰相稱老婆叫夫人; 文人稱拙荊; 雅士叫執帚。 商賈稱賤內; 士人叫妻子。 酸秀才稱娘子; 莊稼漢叫婆姨。 有修養的人稱太太; 普通人叫老婆。 年輕人稱媳婦; 老頭子叫老伴。 不結婚時稱女朋友;結婚後叫對鼻子。 北方人稱孩他娘; 南方人叫伢他媽。 大陸上稱愛人; 台灣叫內子。 喝過洋墨水的稱達令; 土生土長的叫那口子。 捨不得老婆的人稱心肝; 闊別老婆的人叫寶貝。 對老婆親熱時稱親愛的; 對老婆厭惡時叫那娘們。 河北人稱為家裡的; 河南人稱為屋裡頭的; 四川人稱老婆叫堂客 那些偏遠之處的稱呼就更有趣了: 焐窩的,暖腳的,在一塊睡覺兒的, 吃飯一張桌兒的, 睡覺一個窩兒的, 下田一塊坡兒的, 死了埋到一個坑兒的, 煮魚蒸肉一個鍋兒的...
2. 為什麼在中國很少見到印度媳婦
為什麼在中國很少見到印度媳婦?原來是這樣的!
是因為她們在當地的地位比較低下(如果要嫁人必須要有父母決定),所以從小就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如果娶到這樣的女人,就只能在家裡做飯、收拾家務,完全沒有一點工作能力。這其實是為什麼印度媳婦兒,在中國很少見的原因
3. 印度人能娶幾個媳婦
印度教實行一夫一妻制。
《印度教婚姻法》規定,禁止一夫多妻,重婚者以犯罪論處且其婚姻無效;准許離婚;締結婚姻的行為由法律特別規定,但形式要件由風俗習慣和禮儀決定。在離婚方面,該法保留了最為保守的夫妻一方在犯罪情況下另一方才可以解除婚姻關系的理論。
風俗和儀式
按印度教習俗,婚禮一般在新郎新娘出生的時辰之間舉行,正式開始時刻由主持婚禮的印度教祭司決定。還十分盛行嫁妝習俗。姑娘出嫁,女方要拿出豐厚的嫁妝,如果男方不滿意,會拒絕結婚。
結婚前幾天,新娘用香花浸泡過的水沐浴,用姜黃香料塗擦全身。舉行婚禮的頭天晚上,新娘用茉莉花和玫瑰花泡過的水洗澡,頭發梳成一條長辮子,用硃砂塗抹發縫。有的地方請祭司在新娘額上點紅色吉祥痣,手心塗上紅色花紋,以象徵喜結良緣。
新娘全身飾以各類首飾,穿紅色紗麗。新郎穿民族服裝,脖子上套茉莉花環,頭戴纏成皇冠狀的黃色包頭巾,額上點吉祥標志。新郎派幾十名親友組成的迎親隊敲鑼打鼓到女家迎娶新娘,新郎騎馬或乘車,樂隊在前開道。新娘家也組成送親隊,將新娘送到婆家。
儀式開始時,新娘坐在新郎的右邊。各地的儀式繁簡不同,但握手儀式、戴聖線儀式和繞走聖火儀式必不可少。握手儀式是新娘父親把女兒的手交給新郎,並灑一點水;表示將女兒交給新郎,祭司口念經文。
有的地方把新娘的紗麗邊系在新郎的披巾上,表示二者結為伉儷。戴聖線儀式標志新娘已經出嫁,她須終身佩戴。繫上聖線後新娘坐在新郎的左邊。黃色聖線上有某個神祇的符號,打3個結,提醒新娘的終身義務是侍候父母、丈夫和兒子。
繞走聖火儀式是新郎新娘圍著聖火轉圈。聖火是用7種不同木柴燃燒的火堆,表示崇高的宗教意義。舉行這項儀式時,新郎新娘的雙手用一條絲帶連在一起,新郎在前,新娘在後,兩人繞「聖火」3圈或7圈,以示火神阿耆尼做證人。
「聖火」能燒掉一切邪惡的東西,保護新人生活幸福美滿。繞「聖火」後,新郎新娘向雙方父母和在場長輩行觸足禮,婚禮便告結束。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印度教婚禮
4. 摧殘人性的印度童婚,女孩10歲就要嫁人,為何屢禁不止
印度文化有奇葩的一面,也有拷問人性的一面,據說在印度這個古老的宗教信仰國度,存在一種“童婚”現象,其指的是當地的女孩子剛長滿十歲就得嫁人,不管女方是否願意都得按照習俗進行童婚。
古印度的一本《僧爾德錄》寫道:“八歲通婚最為吉利”,看來那時更誇張,未滿10歲,才8歲的女孩子就被建議去結婚了。而《阿希沃拉衍家庭經》里表示的比較模糊,稱女子一定要趕在月經出現之前嫁人,可見其程度多慘重。
另外,在印度傳統的婚娶觀念中,若是誰家的女兒在十歲之際還沒有嫁出去,那麼她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就會受到殘酷的厄運。自古以來,印度宗教都在教導信徒們要盡早進行“童婚”,而印度又是一個十分信仰宗教的國度,因此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印度童婚依舊屢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