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震為什麼會引起海嘯
最佳答案
海嘯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一,由於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質構造變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災害我們稱為海嘯災害。破壞性的海嘯一般在地震構造運動出現垂直斷層,震源深度小於20-50公里,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由於海水的壓縮性很小,當受到地震能量的作用,水體只能以同等規模的波動形式把能量傳遞出去。當海嘯波進入大陸架淺海,因深度急劇變淺,能量集中,波高會驟然增大,這時可能出現10-20米以上波高的海嘯。在濱海區域,海嘯波使海水陡漲,猶如水牆,並伴著隆隆巨響,瞬時侵入農田村莊,然後海水又迅速退去;或先退後漲。這樣反復多次,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這次12月26日的印尼海底地震是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等三大板塊互相碰撞的結果所造成的海嘯波,影響到整個印度洋沿海地區目前已造成十五萬多人的死亡和數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就是一個極能說明問題的例證。但並非所有的海底地震都會引發海嘯,能引發海嘯的必須是有垂直運動的逆沖構造型海底地震,而且其震級必須是里氏6。5級以上,震源深度為小於20--50公里。據統計,海洋里發生過的大地震能造成海嘯的大約只佔百分之四。
二,海上的颶風、台風等極端氣候也能引發海嘯,這種海嘯稱為風暴海嘯,它同樣能造成人員和財產的損失。1969年7月28日廣東省汕頭市牛田洋海域受特大台風侵襲,當時又正逢大潮因而引發巨大的風暴海嘯,浪高10多米,造成近萬人死亡。廣東沿海地區易發生風暴海嘯還有地理上的因素:即因為廣東省沿海地區有不少漏斗形的海灣地形,汕頭的牛田洋與珠江口就是典型的這種地形,這種地形較易加速大氣和洋流漩渦的形成,導致風暴海嘯的出現。
三,濱海沿岸的大規模山崩、懸崖滑落也曾引發海嘯,1702年日本有明海域附近的山崩引發海嘯,最大波高達50米以上,造成15000人死亡。 又如1964年3月3日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南部沿海地帶的懸崖滑入太平洋海灣中引發海嘯,巨浪高達70米,令100多人葬身海底。
四,水下核爆炸也會引發海嘯,因為水下核爆炸會在瞬間在海洋中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劇烈振盪而引發海嘯。其規模大小與核爆炸所釋放的總能量的大小直接有關,核爆炸釋放的能量越大,引發的海嘯也就越大。目前超級大國--美國在世界各個海洋中都駐有大批攜帶核導彈的核潛艇。這些核武器就是引發海嘯的最大隱患。但是核爆炸引起的海嘯往往是局部的,一般影響范圍有限的。
五,引起最大規模海嘯是天體事件,小行星和慧星如果撞擊海洋就會引發規模比印尼海嘯的能量大幾十萬倍、幾千萬倍。如果這種海嘯真的發生了,它會在把沿海的城市一掃而光。據統計,平均1千萬年才發生一次。所以其發生率極低。
海嘯雖然非常可怕,但是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是完全可以預報的。只要發生了地震就可以進行預報,因為海嘯的傳播速度只跟海水深度有關,它是重力加速度和水深的乘積的平方根。如果水深有1000米的話,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大於每秒300米,接近聲速。因此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嘯要傳到受害地區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足夠令監測站向人們發出警報讓人們盡快迴避,就可以躲過這種災難了,這就是所謂的海嘯預警系統工程。實際上這次印度洋地震發生後大約1個小時,美國哈佛大學的專家學者根據地震儀器早已計算出這個地震的震級是8.9級,他們實際比誰都清楚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非常清楚8.9級的地震會帶來什麼後果。但是他們強調印度洋地區的這些國家沒有參加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工程,因此無法溝通。他們竟以此為藉口沒有及時通告這些國家,真是混蛋至極!!!這次印度洋地區發生的大海嘯使許多國家元首都紛紛深刻地認識到建立海嘯預警系統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了
20
❷ 為什麼地震還會引發海嘯,是什麼原因引發的海嘯
外在因素何內部原因的共同作用。
海底地震、火山爆發等地質構造變化而引起的巨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海嘯出現垂直斷層,深度小於20-50公里,震級大於6。5級條件發生;海水壓縮性小,受到地震作用,水體以同等規模的形式傳遞能量。
海嘯波進入大陸架淺海,深度變淺,能量更為集中,波高增大,出現10-20米波高的海嘯。濱海區域,海嘯波使海水發生陡漲,像水牆,伴著巨響,瞬時侵入,又迅速退去;先退後漲,反復多次,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水下核爆炸引發海嘯,在瞬間釋放能量,使海水劇烈振盪產生海嘯。規模與核爆炸釋放的能量有關能量越大,海嘯也越大。
美國在各個海洋中都有核導彈的核潛艇。核武器是引發海嘯的隱患。核爆炸引起的海嘯是局部的,影響范圍有限。
❸ 為什麼會有海嘯
問題一:為什麼會發生海嘯? 5分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模碼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洞飢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出現垂直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產生巨 *** 動,海嘯就產生了。
問題二:海嘯是怎麼產生的? 海嘯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變形,致使從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體發生大的涌動,形成海嘯襲擊沿岸地區。
受台風和低氣壓的影響,海面會掀起巨浪,雖然有時高達數米,但浪幅有限,由數米到數百米,因此沖擊岸邊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嘯就不同了,雖然海嘯在遙遠的海面只有數厘米至數米高,但由於海面隆起的范圍大,有時海嘯的寬幅達數百公里,這種巨大的水塊產生的破壞力非常巨大,嚴重危害岸上的建築物和人的生命。據調查,這次印度洋大海嘯在泰國沿岸把一艘50噸重的船從海邊推到岸上1.2公里遠的地方。從有關數據來看,海嘯高達2米,木製房屋會瞬間遭到破壞;海嘯高達20米以上,鋼筋水泥建築物也難以招架。
海嘯的特徵之一是速度快,地震發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嘯速度越快。海水丹深,因海底變動涌動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嘯之後在海面移動的速度也越快。如果發生地震的地方水深為5000米,海嘯和噴氣機速度差不多,每小時可達800公里,移動到水深10米的地方,時速放慢,變為40公里。由於前浪減速,後浪推過來發生重疊,因此海嘯到岸邊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嘯掀起的海浪會更高。
在遙遠的海面移動時不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陸地,達到海岸時突然形成巨大的水牆,這就是海嘯,人們發現它時再逃為時已晚,因此,一旦發生地震要馬上離開海岸,到高處安全的地方。
問題三:海上為什麼會發生海嘯? 海嘯是一種海底地震,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印度洋這次地震是發生在板塊邊緣的逆沖型地震,它所釋放出的能量在近幾十年來是較成因大的。逆沖型地震的是地層斷層的上部上移。蘇門答臘以北地區位於印度板塊邊緣,板塊邊緣的一個長距離破裂帶通過長時間積累,蓄積了巨大能量,最後這些能量在日集中釋放出來。海嘯一般分為兩種其一是由於地震引發的海嘯,稱為地震海嘯,在印度洋周邊國家的海嘯就是地震海嘯;其二是由於風暴氣象因素引發的海嘯,稱為風暴海嘯,也叫風暴潮。地震是海嘯主要原因之一。此次地震中斷層移動導致斷層間產生一個空洞,當海水填充這個空洞時產生巨大的海水波動。這種波動從深海傳至淺海時,海浪陡然升到十幾米高,並以每秒200米的速度傳播。海浪沖到岸上後,造成重大破壞。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由於海底地形急劇地升降變動,引起的海水強烈擾動。海水先向突然變行低窪的地方涌去,隨後翻回海面,形成一種特別長的大浪,兩個波峰之間的距離,可達100公里以上。它在開闊的深水大洋中運動時,速度特別快,可達旦顫哪每小時七、八百公里,但這時波濤並不特別洶涌,因為波峰之間距離那樣長,起落變化就不明顯了,只是到了濱海一帶水高得多的巨浪,沖上陸地,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地震海嘯。 但不是只要海底發生地震就會出現地震海嘯的,因為有些地震發生時造成的地形起落並不顯著,不能激起這種巨大的波浪。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一點,如果那裏海水很淺,海底地勢本來比較平緩,即使地震時地形有所變化,海水起落變化不大,也不易產生這種波長特別長的大浪。因此世界上的海嘯大多是發生在那種深海溝的地帶,那裡本來地勢起伏就很大,水又很深,再發生變化,這種特別長大的波浪就容易形成了。但也不是發生於深海溝的地震都能造成海嘯,因為沿深海溝發生地震時,如果震級大於6.5級,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內時,才有可能產生造成危險的海嘯。當然,在自然界中情況是復雜的,也還可能有特殊的變動。譬如有時因地震引起海底發生山崩,這時盡管地震震級不高,也可能產生巨大的海嘯。海底火山爆發,產生的地震震級可能不高,但有時會同時造成巨大海嘯。這些海嘯雖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但都與地震有關。為什麼地震海嘯的襲來總是在地震之後?這是因為在海嘯發生時,先是水向海底陷落部分涌去,所以出現異常的退潮現象,然後才是返迴向上漲起沖向陸地,這一落一起,需要時間,如果海嘯是從遠處的地震區傳來,更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只要事選注意到這些變化,保持警惕,採取預防措施,災害顯然是可以減輕的。海震和地震海嘯是不是一回事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海底發生地震時,如果海底地形升降變動劇烈,其它條件也合適,這時可產生地震海嘯;不具備這些條件,就不會產生海嘯。但不管有無海嘯發生,海底發生地震,都會有地震波傳到海面,引起海水的擾動。這種擾動是縱波造成的,因為橫波不能通過液體,傳不到海面。所以當船隻遇到海震時,如果震動相當強烈,船上的人可以感到上下顛簸,好象船隻碰到礁上那種感覺,這是縱波自下而上的沖擊造成的。有時船上的人當時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事後經過與地震觀測記錄核對,才知道是遇上了海震。這種情況顯然和地震海嘯是不同的。那麼世界上哪些地方發生過規模很大的地震海嘯?一般是太平洋周圍一帶的深海溝附近,是強烈地震很多的地方,因而也是海嘯發生得最多的地方,像智利、秘魯、日本、阿拉斯加半島、堪察加半島等靠近太平洋的濱海一帶,以及一些島弧附近,......>>
問題四:為什麼有的地震會引發海嘯,有的卻不一定 主要看地震的震源在陸地上還是在海里!一般在內陸地區地震的話是不會影響到海里的,所以不會有海嘯,但是如果是在沿海地區或者是海島上發生地震的話則有可能會引起海嘯,如果是在海底發生地震的話,就會引起海嘯了,不過也要看地震的級別,一般海底地震超過四級都會引起海嘯,只是規模大小的問題!
問題五:地震為什麼會引起海嘯 海嘯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一,由於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質構造變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災害我們稱為海嘯災害。破壞性的海嘯一般在地震構造運動出現垂直斷層,震源深度小於20-50公里,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由於海水的壓縮性很小,當受到地震能量的作用,水體只能以同等規模的波動形式把能量傳遞出去。當海嘯波進入大陸架淺海,因深度急劇變淺,能量集中,波高會驟然增大,這時可能出現10-20米以上波高的海嘯。在濱海區域,海嘯波使海水陡漲,猶如水牆,並伴著隆隆巨響,瞬時侵入農田村莊,然後海水又迅速退去;或先退後漲。這樣反復多次,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這次12月26日的印尼海底地震是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等三大板塊互相碰撞的結果所造成的海嘯波,影響到整個印度洋沿海地區目前已造成十五萬多人的死亡和數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就是一個極能說明問題的例證。但並非所有的海底地震都會引發海嘯,能引發海嘯的必須是有垂直運動的逆沖構造型海底地震,而且其震級必須是里氏6。5級以上,震源深度為小於20--50公里。據統計,海洋里發生過的大地震能造成海嘯的大約只佔百分之四。
二,海上的颶風、台風等極端氣候也能引發海嘯,這種海嘯稱為風暴海嘯,它同樣能造成人員和財產的損失。1969年7月28日廣東省汕頭市牛田洋海域受特大台風侵襲,當時又正逢大潮因而引發巨大的風暴海嘯,浪高10多米,造成近萬人死亡。廣東沿海地區易發生風暴海嘯還有地理上的因素:即因為廣東省沿海地區有不少漏斗形的海灣地形,汕頭的牛田洋與珠江口就是典型的這種地形,這種地形較易加速大氣和洋流漩渦的形成,導致風暴海嘯的出現。
三,濱海沿岸的大規模山崩、懸崖滑落也曾引發海嘯,1702年日本有明海域附近的山崩引發海嘯,最 *** 高達50米以上,造成15000人死亡。 又如1964年3月3日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南部沿海地帶的懸崖滑入太平洋海灣中引發海嘯,巨浪高達70米,令100多人葬身海底。
四,水下核爆炸也會引發海嘯,因為水下核爆炸會在瞬間在海洋中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劇烈振盪而引發海嘯。其規模大小與核爆炸所釋放的總能量的大小直接有關,核爆炸釋放的能量越大,引發的海嘯也就越大。目前超級大國--美國在世界各個海洋中都駐有大批攜帶核導彈的核潛艇。這些核武器就是引發海嘯的最大隱患。但是核爆炸引起的海嘯往往是局部的,一般影響范圍有限的。
五,引起最大規模海嘯是天體事件,小行星和慧星如果撞擊海洋就會引發規模比印尼海嘯的能量大幾十萬倍、幾千萬倍。如果這種海嘯真的發生了,它會在把沿海的城市一掃而光。據統計,平均1千萬年才發生一次。所以其發生率極低。
海嘯雖然非常可怕,但是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是完全可以預報的。只要發生了地震就可以進行預報,因為海嘯的傳播速度只跟海水深度有關,它是重力加速度和水深的乘積的平方根。如果水深有1000米的話,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大於每秒300米,接近聲速。因此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嘯要傳到受害地區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足夠令監測站向人們發出警報讓人們盡快迴避,就可以躲過這種災難了,這就是所謂的海嘯預警系統工程。實際上這次印度洋地震發生後大約1個小時,美國哈佛大學的專家學者根據地震儀器早已計算出這個地震的震級是8.9級,他們實際比誰都清楚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非常清楚8.9級的地震會帶來什麼後果。但是他們強調印度洋地區的這些國家沒有參加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工程,因此無法溝通。他們竟以此為藉口沒有及時通告這些國家,真是 *** 至極!!!這次印度洋地區發生的大海嘯使許多國家元首都紛紛深刻地......>>
問題六: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和海嘯呢? 要我說肯定是地球在發飆
問題七:為什麼加拿大會有海嘯 只有溫哥華可能發生海嘯,它在地質活動層上,且臨海,所以可能發生海嘯,而加拿大東部則在地盾上,不會發生地震,所以不會有海嘯
❹ 各國擁有核武器的順序
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鮮。
除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進行過一次核試驗。巴基斯坦也在1998年05月29日首次核試驗成功。以色列和日本雖未公開進行核爆試驗,但以色列是公認的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日本被認為是准核國家。
朝鮮進行過三次核試驗,並且正在向著核武器更小型化方向發展,以便未來能夠實現實戰能力。
除此之外,以色列也被國際社會確認擁有核武,哈薩克作為蘇聯解體後第三大核武器擁有國,因原蘇聯時期核試驗多在哈薩克進行,其國家和人民深受其害,獨立主動放棄核武器,並關閉蘇軍建立的數千座核試驗設施。
另外烏克蘭與南非因和平原因放棄其核武,屬於曾經擁有核武的國家,而關於日本,大多數國家都認為日本是准核國家,因為日本擁有大量核電站並且擁有大量的鈾,而日本已經完全掌握了核武器技術至於製造核武器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1、美國: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 1952年11月1日 美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2、蘇聯: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3年8月21日爆炸了第一顆乾式氫彈裝置
3、英國:1952年10月3日,第一顆原子彈在澳大利亞蒙特貝洛沿海的船上試爆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57年5月15日爆炸了第一顆實驗氫彈原型。
4、法國:1962年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塔西提島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法國(1968年8月)也擁有了氫彈。
5、中國;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
6、印度,1998年進行了數次地下核試驗,之後宣稱擁有核武,30到100枚核武器;
巴基斯坦緊接印度後進行了核試驗,也宣稱擁有核武,15到50枚核武器。
7、2006年10月9日,至2013年2月12日,朝鮮共進行了三次核試驗,地點分別位於咸鏡北道的三處核試驗場,為地下核試驗。
以上是公開承認的七國,其它國家拒不承認以色列有。
(4)印度導彈升空後為什麼會發生巨響擴展閱讀
常見核彈
1、原子彈,以重核鈾或鈈裂變的核彈。原子彈的原理是核裂變鏈式反應——由中子轟擊鈾-235或鈈-239,使其原子核裂開產生能量,包括沖擊波、瞬間核輻射、電磁脈沖干擾、核污染、光輻射等殺傷作用。
2、氫彈(一般指二相彈):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由原子彈引爆氫彈,原子彈放出來的高能中子與氘化鋰反應生成氚,氚和氘聚合產生能量。氫彈爆炸實際上是兩次核反應(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兩顆核彈爆炸(原子彈和氫彈),所以說氫彈的威力比原子彈要更加強大。
如裝載同樣多的核燃料,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4倍以上。當然,不能用大當量的原子彈與小當量的氫彈來比較。一般原子彈當量相當於幾千到幾萬噸TNT,二相彈可能達到幾千萬噸TNT當量。
氫鈾彈(三相彈)經過核裂變—核聚變—核裂變三次核反應,它是在氫彈的外層又加一層可裂變的鈾-238,破壞力和殺傷力更大,污染也更加嚴重,即為「臟彈」。也屬於第二代核武器。
3、中子彈(增強輻射彈):以氘和氚聚變原理製作,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力的核彈。中子彈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小型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但不是用原子彈引爆,而是用內部的中子源轟擊鈈-239產生裂變,裂變產生的高能中子和高溫促使氘氚混合物聚變。
威力排序:氫鈾彈>;氫彈>;原子彈>;中子彈;
輻射排序:中子彈>;氫鈾彈>;氫彈>;原子彈
污染排序:氫鈾彈>;氫彈>;原子彈>;中子彈
4、骯臟彈,骯臟彈是作為一個術語代指具有放射性、非核武器的武器。它裝填著放射性材料,爆炸的時候將放射性物質拋射散布,造成相當於核放射性塵埃的污染,造成災難性的生態破壞。
5、鈷核彈,鈷核彈的原理是在彈殼使用鈷元素。核融合釋放的中子會令鈷變成鈷-60,一種會在長期(約五年內)釋放強烈伽傌射線的同位素,目的是維持長時期的強放射污染。除了使用鈷外,亦可使用金造成維持數天污染,或用鋅及鉈造成維持數月的污染。
6、中子彈,中子彈是小型的熱核武器。武器內的X射線反射鏡及彈殼以鉻或鎳製成,讓核融合中產生的中子離開彈體。高能量的中子流比其他放射更具穿透能力。
7、沖擊波彈,MK15核子彈,它是一種小型氫彈,採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術,減少中子活化,削弱其爆炸後輻射的作用,部隊可以迅速進入爆炸區投入戰斗,是一種戰術核彈。
8、射線彈,原理類似一座無防護層的裂變反應堆,所以不會發生一般意義上的爆炸,只放出大量伽瑪射線;盡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雖然能造成持久的放射線,但不一定會污染土地,能有效迫使敵人離開。
9、核電磁彈,經過改造的核彈,減弱了沖擊波與核輻射效應,增強了電磁脈沖效應(利用康普頓散射、光電效應等原理),利用在大氣層以上的核爆炸,產生大量定向或不定向的強電磁脈沖,基本上對人體無害,但可使電器(或金屬)急速升溫燒毀。
10、貧化鈾彈
貧化鈾彈又稱衰變鈾彈或者是耗弱鈾彈。是指彈體使用以核能發電所產生出的核廢料貧化鈾為主原料的合金所製作出的彈頭。 由於在實戰、演習、射擊訓練時,貧化鈾粉末會擴散到自然環境中,而貧化鈾是具有化學毒性的重金屬,同時也是放射性物質,所以使用貧化鈾彈的正當性也引起爭議。
❺ 海峽外劇烈爆炸,大國反艦導彈騰空而起
「海峽」外劇烈爆炸,大國反艦導彈騰空而起
我們知道,國家與國家之間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永遠的利益,卻沒有永遠的朋友。5月30日美國宣布,於6月5日 結束對印度的優惠貿易待遇。這是現任總統上台以來對印度採取的最嚴厲的懲罰。
據了解,印度是普惠制的最大受益者,普惠制全稱普遍優惠制,它是世界上32個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給予的 普遍、非歧視的、非互惠的優惠關稅,這項政策能夠幫助受惠國 增加出口、促進工業化和經濟發展。
此次 美國結束對印度的優惠貿易待遇,將會讓印度向美國出口的 價值約56億美元的2900件商品 無法享受關稅減免優惠。對此印度感到非常不滿,准備「加入中國和俄羅斯」,共同譴責貿易保護主義立場。
在6月4日,印度正式向美國傳遞強硬信號。位於奧迪沙邦沿海的 昌迪普爾基地 綜合試驗場,印軍成功試射了一枚導彈。伴隨著一聲巨響聲之後,瞬間擊沉了馬六甲海峽以西250公里外駛來的靶艦。這枚導彈是印度和俄羅斯共同研製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而馬六甲海峽也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一帶的 海上交通要道,印度此舉就是在向美國表示,就算沒有美軍的支持,印度也能應對這個地區的挑戰,因此 美國宣布加征關稅後,美國和印度的軍事合作 也趨於停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