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屬於什麼人種以及遷移歷史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② 印度人是什麼膚色
印度人膚色:小麥色至黑色,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蒙古利亞人、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1、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祥搏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2、原始澳大利亞人,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屬於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原始澳大利亞人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3、蒙古利亞人,以蒙古利亞人為主體的亞洲大陸先民移居印行肢度,形成了外來種族遷入印度的第三波。他們膚色淺黃,臉龐扁平,眼睛細小,胡須和體毛稀少。
4、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的直系祖先主要來自地中海地區,被稱為地中海人。他們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即膚色淺黑的古地中海人、膚色黃褐的所謂正宗地中海人以及東地中海人或稱閃米特地中海人。
5、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最初是居住在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的一支古民族,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穿越西北部的山口來到印度。他們身材高大,頭型窄長,眼眶深陷,鼻樑高而窄,毛發濃密。
印度人口13.24億,是世界第謹帶祥二人口大國。全國共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餘分別為: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納達族佔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③ 印度人告訴你,為什麼很少有中國人定居到印度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喜歡到中國定居,尤其是中國的鄰居印度。相對於印度來說,中國的經濟水平,生活條件,以及諸多的公共設施之類的都比印度來得完善的多,因此,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喜歡到中國遊玩定居。但是國人缺鮮少有前往印度居住的,更多的都僅僅只是旅遊而已。
最後一位印度留學生則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一切隨心。他表示只要喜歡,那就會去。比如如果喜歡印度的飲食,那麼就不存在什麼住不習慣的問題,什麼東西都會因為時間而解決的。
④ 華僑的歷史沿革
中國人移居國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已有「絲綢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東航日本,其中就有人留居他鄉。進入唐代,才有較多的中國人定居國外,這可視為華僑史的開端。縱觀1300多年來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唐代到南宋(618一1270年),為海外華僑逐漸出現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相當發達,而東南亞各地仍然比較落後,於是有不少中國商人到東南亞各地從事貿易。其中有一部分人便在當地定居下來,成為第一代的華僑。這個時期的華僑大多居住在今天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人數大約為10萬多人。
第二個時期,從元代至清代中葉(1271-1840年).為華僑出國大量增加和華僑在所在國的社會經濟基礎逐漸確立的時期。這個時期,明朝海禁開放,促進了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東南亞部分地區已變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貿易中繼地,迫切需要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手工業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國商人和破產的農民、漁民和手工藝人出國,加之明朝太監鄭和率兩萬多人的船隊七下西洋,歷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友誼,也為中國人出國經商和移居國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這個時期,東自日本、朝鮮,西至印度東部海岸,北起緬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亞群島,幾乎到處都可見到華僑、其人口已達100萬以上。
第三個時期,從鴉片戰爭到解放前夕(1841一1949年)。為華僑大規模移民高潮時期。這個時期,華僑出國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分布之廣、遭遇之苦,均屬前所未有。究其原因,不外是國內、國外兩方面。在國內,由於政治黑暗、戰爭不斷、經濟破產,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急於尋找生路;在國外,由於帝國主義對殖民地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和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從事開發。因此,一批批「契約華工」(俗稱「豬仔」)被販賣出洋,成為這個時期中國移民的主要方式。這種販賣活動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達到高潮, 20世紀初趨於衰落。在這100多年裡,中國約有700萬人被販賣到世界各地,從而奠定了今天華僑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這個時期的華僑人數已達1200多萬人。
第四個時期,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90年代。這個時期,華僑大批出國的歷史基本結束。但由於東西方經濟的差異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移民政策的調整,仍有不少中國人通過與親人團聚、留學等方式移居國外。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的居民,也有不少人遷居國外。這個時期,隨著華僑華人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自然增長,國外華僑華人的人數也急劇增加,估計已有3000萬人。其中90%已加入當地國籍,華僑大約只有300萬人華僑華人廣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絕大多數來自於我國駐外使領館、僑務部門和僑社的估計數字.從各方面來看,21世紀初海外華僑華人的人口總數約為3975.8萬人,其中約有200萬為近20餘年間從大陸遷出的新一代華僑華人,分布在161個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已加入所在國國籍,屬外籍華人。除個別的內陸國家和偏遠的島嶼地區之外,環球皆有炎黃子孫的蹤跡。
從大洲分布來看,亞洲為2125萬人,佔83.7%;美洲245萬人,佔9.9%;歐洲125萬人,佔4.9%;大洋洲32萬人,佔1.2%;非洲9萬人,佔0.3%。
按國家和地區劃分,華僑華人的85.5%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僅印度尼西亞(600萬)、泰國(465萬)、馬來西亞(509萬)三國就有1574萬人,佔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60%多。居住華僑華人1-10萬人的有汶萊、寮國、朝鮮、韓國、尼泊爾、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荷蘭、德國、比利時、義大利、模里西斯、留尼汪、馬達加斯加、南非、墨西哥、巴拿馬、瓜地馬拉、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多米尼加、秘魯、阿根廷、厄爪多爾、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巴拉圭、蓋亞那、蘇利南、紐西蘭、塔希提、西薩摩亞等32個國家和地區;居住華僑華人1000-10000人的有26個國家和地區;居住華僑華人100人以上,不足1000人的有29個國家和地區。以上共104個國家和地區。其餘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合計起來不過2000多人,多則幾十人,少則三五人。
按華僑華人的祖籍劃分,廣東籍佔54%,福建籍佔25%,海南籍佔6%,其他省、市、自治區共佔15%(其中以台灣、廣西、山東、新疆、雲南為主)。在東南亞,粵籍、閩籍和其他省市之比為5:3:2;而在亞洲以外,粵籍占絕大多數。若以方言劃分,使用閩南(泉州)、廣府(廣州)、潮州、閩東(福州)、客家五種方言的人。占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80%左右。使用前三種方言的,每一種都超過500萬人,後兩種則約300萬人。
新中國建國不久,一切欣欣向榮,許多華僑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生怕因加入了外國國籍而背上「忘掉祖國」的罵名。但1955年4月27日,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會見當地華僑時卻給他們潑了冷水。他說:「如果在我們國內,有幾百萬外國僑民,他們也是雙重國籍,我們政府好不好辦事呢?凡事都要推己及人。」不過,為打消華僑們的顧慮,他強調:「選擇了別的國籍,朋友仍然是朋友,兄弟仍然是兄弟。」他甚至還多次說這是「親戚關系」,「你們入了當地國籍回中國,就像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一樣」,並隨時「歡迎你們回娘家嘛。」
新中國成立初期,適逢冷戰時期,東南亞華僑國籍與待遇問題使中國與當地國家的外交關系產生緊張和困難。同時,「雙重國籍」是當時西方陣營指責華僑為「第五縱隊」的「證據」。這也是東南亞國家懷疑華僑忠誠的主要根據之一。顯然,新中國如果不及時妥善解決「海外華僑問題」,不僅不利於中國與這些國家關系的發展,而且也不能保障華僑在所在國的安全和正當權益。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做出了決定:
一、放棄多年以血統為準的國籍;
二、鼓勵華僑加入所在國的國籍,但必須根據自願;
三、不贊成實行雙重國籍。
於是「華人」這個名詞就開始出現了。現狀
華僑華人廣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關於華僑華人的人口數量,尚無精確、科學的統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