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singh在印度是什麼種姓
Singh是第二階級種姓剎帝利的常用姓氏。singh一般翻譯為「辛格」,意思是雄獅。
singh 種姓,印度錫克教的大多姓這個,但是姓這個的不一定是錫克教徒。印度的總理是姓辛格, 如果一定要歸結到種性上的話,singh屬於剎帝利。
對印度種姓制度的常見誤區
現在中國有很多人都認為,在印度還存在著嚴重的種姓制度。從他們的名字里,你可以90%的猜到他們是什麼種姓。其實現在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是無法從他們的姓名來辨別種姓階層,即使在種姓制度中的人們,別人也是無法知道的。
同一個種姓有的是高種姓,有的是低種姓,但是種姓不是說代表一切。只是在印度的鄉下農村一些地方會比較嚴重。尤其是一些鄉下老人們。但是在城市裡不太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種姓制度對於一些人來說很重要,但並不是對所有的人來說都很重要。大多數人還是並不在乎種姓的。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針對印度教徒。大部分印度教徒還是比較看重種姓的。印度教徒他們結婚的時候要看種姓。
㈡ singh是高種姓嗎
Singh在印度是一個常見的姓氏,尤其與第二階級的剎帝利種姓關聯。這個姓氏在印度語中常被翻譯為「辛格」,意味著「雄獅」。Singh種姓多數屬於錫克教徒,但持有這個姓氏的人未必都信奉錫克教。例如,印度前總理就姓辛格,若按照種姓制度劃分,他屬於剎帝利。
關於印度種姓制度的誤解,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印度社會至今仍被嚴重的種姓制度所束縛。他們誤以為通過印度人的姓名可以大致判斷其種姓階層,這一觀點並不準確。在現代印度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中,已經無法單從姓名判斷種姓。即使在那些仍然堅守種姓制度的人中,外人也很難識別他們的種姓。同一個種姓內部也有高低之分,但種姓並不決定一個人的全部。種姓制度在印度的農村地區可能更為顯著,而在城市中則相對不那麼重要。對一些人來說,種姓制度依然重要,但並非所有人都那麼看重。特別是印度教徒,他們在婚姻等事務上仍然考慮種姓因素。
㈢ 辛格印度政治家和作家
曼莫漢·辛格,一位傑出的印度政治家和作家,曾在2004年至2014年間擔任印度總理。他是首位連續兩屆任期的總理,期間以其經濟改革和推動國家現代化而聞名。辛格出生於1932年9月26日,在旁遮普大學獲得經濟學學位後,又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深造。
辛格的政治生涯始於1957年,當時他加入了印度公務員系統。在政府部門工作期間,他曾擔任財政部長和貿易與工業部長等要職。特別是在1991年至1996年擔任財政部長期間,辛格推動了印度經濟的改革與開放,這些改革對印度經濟的增長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擔任總理期間,辛格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在他的領導下,印度的經濟增長率顯著提升,貧困率下降。此外,他的政府還致力於改善基礎設施和教育,為印度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除了政治生涯,辛格還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作品涵蓋經濟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等領域,包括自傳和回憶錄,如《我的印度之旅》和《我的政治生涯》等,這些著作對印度經濟和全球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辛格的寫作不僅展示了他作為經濟學家的洞察力,也反映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人生經驗。
㈣ 蘭吉特·辛格
蘭吉特·辛格(RanjitSingh,1780—1839),十九世紀印度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旁遮普錫克王國的締造者。他所實行的內外政策,對旁遮普的歷史發生過重要的影響。
蘭吉特·辛格1780年11月13日生於旁遮普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馬哈·辛格是蘇克查基亞米斯爾①的首領。1792年,馬哈·辛格死去的時候,蘭吉特·辛格還是一個12歲的孩子。他繼承父業,成了蘇克查基亞米斯爾的首領。蘭吉特·辛格15歲時,同坎哈亞米斯爾的女主人薩達·考爾的女兒梅赫塔布結婚。薩達·考爾是個有見識的女子,掌管著坎哈亞的產業。她渴望旁遮普能夠統一起來,為此給過蘭吉特·辛格不少幫助和鼓勵,對他的成長有一定影響。
蘭吉特·辛格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是在騎馬打仗的生活中長大的。1793—1798年,阿富汗統治者扎曼·沙不斷入侵旁遮普。正是在抵抗扎曼·沙的入侵中,顯示了蘭吉特·辛格的軍事才能。1796年秋,扎曼·沙以伊斯蘭教的聖戰為口號進軍旁遮普。消息傳來,旁遮普各米斯爾的首領到阿姆利則開會商議對策。大多數米斯爾的首領認為,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只能躲入深山,迴避阿富汗人的進攻鋒芒。可是,年僅16歲的蘭吉特·辛格堅持主張從正面反擊敵人。大家聽從了他的主張,推選他為旁遮普各路聯軍的總指揮。1797年1月,蘭吉特·辛格率領錫克聯軍在拉姆納加爾擊敗阿富汗軍,頓時威震四方,成了旁遮普的英雄。
1798年11月27日,扎曼·沙又率軍卷土重來,進駐拉合爾,派軍向阿姆利則出擊。蘭吉特·辛格在阿姆利則城外迎敵,再次擊敗了阿富汗的軍隊。蘭吉特·辛格乘勝追擊,包圍拉合爾城,切斷敵人的糧草供應。長期圍城動搖了阿富汗軍隊的軍心,加上阿富汗國內發生內訌,扎曼·沙無心戀戰,匆匆退去。阿富汗人前腳剛走,錫克米斯爾的首領們拔營趕回各自的營地。蘭吉特·辛格則率領軍隊追擊阿富汗軍至阿托克,然後回軍再次包圍拉合爾城。在市民的合作下,蘭吉特·辛格很快擊敗了佔領拉合爾城的幾個錫克米斯爾首領。在1799年7月7日,進駐拉合爾。不久,扎曼·沙指派蘭吉特·辛格為拉合爾總督,並給了他王公的稱號,時年18歲。1801年4月12日(印度教新年),蘭吉特·辛格加冕為「旁遮普大君」。
蘭吉特·辛格打敗了阿富汗人的入侵以後,著手征服旁遮普其他米斯爾的首領,以實現旁遮普的統一。當時,英國人害怕法國和沙皇俄國從印度西北邊境入侵印度,想利用蘭吉特·辛格來阻截法俄。蘭吉特·辛格利用英國人的這種耽心,曾兩次同英軍訂約,為自己的生存和統一事業服務。1805年,南印度馬拉塔酋長賈斯萬特·勞·霍爾卡爾受到英國拉克勛爵的追擊,進入旁遮普。蘭吉特·辛格受到嚴重的戰爭威脅。但是他通過靈活的外交手段,於1806年1月1日,同英國訂立《拉合爾條約》,驅逐了霍爾卡爾。英國人承認蘭吉特·辛格對蘇特里傑河以北以西整個旁遮普的最高主權。1807年,蘭吉特·辛格佔領蘇特里傑河以南以東的盧迪亞納,遭到當地一些錫克國家的反對。英國出面干涉。1809年4月25日,蘭吉特·辛格和英國在阿姆利則簽訂條約,建立「永久友好」的關系。根據這個條約,蘭吉特·辛格撤出盧迪亞納,同意不再干涉蘇特里傑河以南以東錫克國家的事務,這些國家受英國保護。以上兩個條約雖然對蘭吉特·辛格有所限制,但並不妨礙他向蘇特里傑河以北以西方向繼續征戰。1811年佔領坎格拉。1813年佔領阿托克。1818年佔領木爾坦。1819年佔領克什米爾。1823年使白沙瓦成為他的一個附屬國;1834年佔領白沙瓦。以後,他還向信德征戰,遭到了英國人的阻止。到1839年,蘭吉特·辛格已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創立了一個有影響的錫克王國:西起白沙瓦,東至蘇特里傑河,北起克什米爾,南至木爾坦。
蘭吉特·辛格所以能夠建立統一的錫克王國,主要依靠他所建立的一支強大的軍隊和比較得民心的國內政策。當他繼承父業的時候,只有很少的領地,有限的軍力。可是,他在抵抗外族入侵,建立旁遮普統一國家的事業中,逐漸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蘭吉特·辛格認為,英國軍隊所以強大,主要是由於有嚴格的訓練和紀律。所以,他在加冕為「旁遮普大君」以後,就開始全面整頓軍隊。他派人加入英屬印度軍隊,去學習他們的軍事訓練和軍事技術。據說他本人也曾越過蘇特里傑河,到東印度公司的軍事營地去觀看軍事訓練。錫克人慣於騎馬打仗,看不起步兵。蘭吉特·辛格懂得步兵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招收穆斯林和廓爾喀人當步兵,並以他們為榜樣,吸收錫克人當步兵。他還建立一支炮兵。他任用許多西方人當軍官,其中有些人還被委以重任。蘭吉特·辛格通過這些措施改造了軍隊,大大加強了軍事實力。這不僅對他統一旁遮普,保證錫克王國政治上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為以後旁遮普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戰斗,准備了條件。
蘭吉特·辛格對國內以賈特種姓①為主的廣大農民採取了保護政策,這是同他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傳統分不開的。蘭吉特·辛格本人是個錫克教徒,他所建立的錫克王國也是錫克人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大多數錫克人出身於賈特種姓的農民,是旁遮普農業地區村社土地的佔有者和耕種者。在十八世紀的錫克農民戰爭中,他們推翻了拉傑普特種姓②的柴明達爾(包稅地主),成為自耕農民和國家的納稅人。錫克王國的建立使他們成為旁遮普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中最主要的力量。蘭吉特·辛格很注意保護這些以賈特種姓為主的實際耕作者的利益,特別限制地主向佃農徵收地租的數額,削弱地主對土地的控制權。在這種條件下,佃農逐漸上升為自耕農。由於蘭吉特·辛格給了他們好處,他們支持 *** ,為蘭吉特·辛格的國家提供了穩定的兵源和財政收入。
蘭吉特·辛格還對不同的宗教和種姓實行平等的政策。他佔領拉合爾後立即到清真寺去朝拜,藉此向穆斯林居民表示他的開明態度。他的炮兵基本上是由穆斯林組成的,但炮兵對他的忠誠不亞於錫克騎兵。他對各教派的領袖和機構都給予大量捐贈。他的重要大臣和將領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出身也各不相同。他後宮的女眷來自不同的教派和種姓,而且各人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習俗。他正是通過這些措施來建立一種旁遮普人的民族感情,以抵銷教派和種姓造成的分裂情緒,這是一個很得民心的政策,也是蘭吉特·辛格統治時期旁遮普社會比較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蘭吉特·辛格統一旁遮普,為城市的商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旁遮普各城市的織布業和武器製造業在十九世紀前半期有很大的發展。棉布、綢緞和呢絨等織物,主要供應國外市場。由於國外、特別是歐洲需要大量披肩,所以在克什米爾建立了供出口用的新的披肩工廠,其部分產品還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要。在農村,與外國市場有聯系的各通商道路的沿途地區,手工業和商業也發展起來。
蘭吉特·辛格死於1839年6月27日,時年59歲。他建立了旁遮普的統一國家錫克王國,實行了比較得民心的政策,在旁遮普的歷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是在1838年,在英國人的壓力下,先後派兩萬援軍支持英國人侵略阿富汗。旁遮普人民至今還是懷念他的。1979年11月,旁遮普邦 *** 為他舉行了二百周年誕辰的紀念活動。
象一支和頑強的崖口進行搏鬥的狂奔的激流,你應該不顧一切縱身跳進你那陌生的、不可知的命運,然後,以大無畏的英勇把它完全征服,不管有多少困難向你挑釁。
——泰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