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是林彪將軍指揮的嗎
是的。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是林彪將軍指揮的。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歷史影響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中國邊防部隊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指揮、協同不便;交通線長,運輸補給困難。中央軍委靈活運用軍事、政治、外交手段,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
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原、嚴寒、山高、谷深的困難,大膽運用穿插迂迴,分割包圍戰術手段,發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勝利地完成了作戰任務,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對印自衛反擊戰
Ⅱ 印度有多少軍隊
今年6月,印度所謂的阿邦向印度國防部移交了8處前方機場的控制權,印軍同時增派兩個師約6萬人的駐防,印度在這個地區部署的兵力達到10萬。
部署蘇-30戰機 繼向邊境增兵6萬人後,印度6月15日又正式將4架蘇-30戰機部署到印度東北部靠近中國邊界的地區。
印媒稱,這是印度要將先進武器轉移至緊鄰中國邊界地區的戰略步驟。
此後印度政府又決定向中印邊境地區增加部署一個獨立炮兵師。 增派重型坦克
Ⅲ 印度在中印邊境爭議地區部署了多少部隊,裝備如何,中
中印戰爭,中國大概部署了10000多人大概4個團的兵力,印度部署了20000多人的人兵力。
在兵力部署上印度更占優勢。
戰績
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傷亡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
繳獲
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消耗
炮彈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葯2050kg,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台(步話機)5部、汽車12台。
可以說中方大獲全勝,不過忌憚於美國的壓力,我們及時撤軍!
Ⅳ 請問印度在中國邊境上多少兵是否有沖突呢
印度在中印邊境部署的兵力已達10萬,有沖突發生。
Ⅳ 印度邊境增兵十萬,為啥我們還沒啥動靜
國內針對印度的戰場建設主要集中在西藏和新疆西南部地區,近期較大的兩件事情就是青藏鐵路通車和獅泉河機場建設。
根據公開消息,青藏鐵路每天開12對客貨列車,除去3對客車外能通行9對貨車;從06年7月到07年5月青藏鐵路共計運貨208萬噸,日均6600 噸。根據上面的數字可以計算出,如果青藏鐵路進行單向密集運輸,那麼在一個星期內最多能夠向西藏運送6.3萬噸物資,這足以保障我軍5個山地旅持續作戰。也就是說,青藏鐵路開通之後印度再也沒有能力以消耗戰的方式威脅我軍後退。
青藏鐵路著眼於防,獅泉河機場則是為進攻准備。該機場位於西藏阿里地區獅泉河鎮,跑道長4500米,可以起降蘇-27、轟-6、運-8等我空軍作戰與支援飛機;印度整個北部地區都在獅泉河機場半徑1000千米范圍內,也就是說完全處在我空軍航空兵打擊范圍以內。獅泉河機場建成,今後印度在挑釁時就要擔心其北方軍事與民用設施遭到我空軍的打擊,而我國主要經濟和軍事目標都在印度打擊范圍以外,印軍要報復難度完全不同。
在武器裝備的准備方面,我空軍飛機、陸軍裝甲車都要求具備高原作戰能力。如陸軍的幾款裝甲車大都採用風冷柴油機,並且特別加強了機械增壓功能,以對抗高原稀薄空氣造成的發動機功率下降,以免裝甲車在青藏高原上機動性不足。我軍在西藏還部署了專門用於山地作戰的多功能野戰工程車。
空軍的蘇-27具備高原起降能力更是報了多次,相關人員甚至拿了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可實際上4000米高度對戰斗機來說很平常,只要滑跑長度夠、滑行速度快一點起飛毫無困難;我國引進的蘇-27此前之所以不能在高原起飛,是因為原飛機航電系統禁止在1500米以下高度放下起落架,這只要換個電子插板就能解決,根本毫無困難。所以它申報軍隊科技進步獎的時候都是從作戰口進行申報,而不是從科研口進行。
我軍部隊的部署也是對印度戰略威懾的一部分。在中印邊境東西兩段,我軍部署了13個邊防團,另有52山地步兵旅負責藏南地區山地叢林進攻作戰,53山地步兵旅負責西段邊境高原地區進攻作戰,第13集團軍第149師(東段)和第21集團軍第61師(西段)隨時入藏提供支援。有這些部隊在,印度人在邊境沖突和中小規模戰爭中占不到便宜。
為了保障內地入藏部隊的戰鬥力,我軍研製了單兵氧氣面罩、專用高原食品等特殊裝備,以免因為高原病而導致部隊官兵出現大面積高原病和高山反應,保證支援部隊可以迅速展開形成戰鬥力。這點雖然不起眼,但卻實實在在的提高了我軍對印度的威懾能力。
這些是特定針對印度的部署,在其他方面我軍的進步也影響到我國的對印戰略態勢,增強了我國在與印度進行博弈時的手段。
例如印度與巴基斯坦競相發展彈道導彈,它的烈火-3遠程彈道導彈射程范圍恰好覆蓋我國北京、上海地區,這是在威脅我國不得插手他與巴基斯坦的戰爭。我軍在彈道導彈攔截技術上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多次成功進行攔截試驗,目前水平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以色列屬於美國技術發展起來的)。我軍如果在西藏地區部署紅旗-9防空導彈,就可以對印度發射的彈道導彈實施攔截,從而降低印度對我的威脅。
總之,我軍對印作戰准備相當充分,整個西藏地區的軍事部署攻防兼備,一旦開戰立刻就能把戰火燒到印度境內。在大後盾的支持下,我軍邊防部隊在巡邏中也寸步不讓,多次邊境沖突都佔了上風,只是國內沒有公開報道而已。
除了軍事准備的內功,我國在外交上也突出加強了對印度周邊國家的支持和援助,如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斯里蘭卡等國都接受過我國的軍事援助。
先看斯里蘭卡,這個小國位於印度半島南端,從地理位置上看對孟加拉灣和北印度洋都有著很強的控制能力,還能對印度海軍進行有效牽制。尤其是在與位於緬甸的軍事基地配合的時候,可以有效切斷印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與本土的聯系,破壞印度對孟加拉灣的控制。
我國對斯里蘭卡的軍事援助主要是武器出口,地面裝備佔了大多數,如81式自動步槍、63式裝甲運輸車、WZ551式6輪裝甲運輸車;斯空軍裝備有幾架K-8初級教練機、殲教-5中級教練機、殲7戰斗機、運-8中型運輸機,海軍則購買了037型獵潛艇。
雖然斯里蘭卡進口了不少我國武器,但他受印度的影響很深,斯國內泰米爾猛虎組織和印度境內的泰米爾邦內部人員有某些聯系,印度以此為借口曾經派兵參與斯里蘭卡內戰。畢竟斯里蘭卡緊鄰印度,我們的支援鞭長莫及,所以對他的援助主要是為了改善兩國關系,避免其徹底倒向印度,在我國的具體遏制行動中參與很少。
孟加拉國以前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被印軍佔領,此後脫離巴基斯坦獨立。由於該國人多又窮,且領土被印度包圍,所以沒法指望他能做出什麼貢獻,我們也只能是低價出售步槍和裝甲車,拉攏他不徹底倒向印度而已。
緬甸是我們在東南亞地區的重要軍事合作夥伴。由於歷史的原因,緬甸一直被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所排斥,其國內軍政府時刻受到美國支持下的民主派的威脅,必須尋求我國的支持才能維護國家政權穩定,所以中緬關系相對較好。
我們與緬甸的軍事合作包括軍售、建立軍事基地、扶持代理人等多個方面,層次和規模上遠遠超過與斯里蘭卡和孟加拉的合作。當面由於緬甸自身貧窮落後,所以我們軍售的武器也大多是一些陸軍用槍械和裝甲車,此外還有強-5攻擊機、上海級和海南級巡邏艇等比較復雜的海空軍裝備。
雖然我國一貫宣稱我們的軍事政策是防禦性的,從不追求海外軍事基地,但實際上我國早就開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建立中小型軍事基地。這些基地以衛星觀測、無線電偵察、船舶補給為主要目的,通常建在我國感興趣的國家或軍事基地周圍,例如我國在吉里巴斯的衛星觀測站就位於美國西太平洋導彈靶場周圍。
我國在孟加拉灣的軍事基地包括緬甸科科群島的17個島嶼,上面建設了我國的衛星觀測站、雷達站、無線電監聽站和海軍基地,此外還在柬埔寨的庫克莫島上建立了雷達站和海軍基地。這些基地能夠監聽印軍在孟加拉灣和本土東北部的無線電通訊聯系,監視孟加拉灣上空印軍飛行器活動,並為我軍進入孟加拉灣的艦艇(尤其是潛艇)提供後勤支援。
緬甸軍政府目前還無法有效控制全部國土,其境內目前仍然存在多支游擊隊;這些游擊隊中部分受到我國的支持,在某些情況下會應我國要求採取一些行動,以配合我國的外交和軍事行動。緬北華人自治政權果敢同盟軍直接就是一小號的解放軍,綠軍裝、小馬扎、大標語、紅錦旗都與我軍是一模一樣.
巴基斯坦是我國最重要的軍事合作夥伴國,其重要程度還在朝鮮之上,同時我國與巴基斯坦軍事合作的層次與規模也是最高的,遠遠超越其他夥伴。
在武器貿易方面,巴基斯坦陸軍購買過我國的59式、80式主戰坦克,雙方在88C坦克的基礎上聯合研製了MBT- 2000主戰坦克;巴空軍購買過殲-6、殲-7戰斗機、強-5攻擊機,聯合研製了FC-1「梟龍」戰斗機,正在商討購買殲-10戰斗機的事宜;巴海軍購買了4艘F-22P導彈護衛艦;至於較為隱蔽的雷達、通訊類設備不為人知,但相信也不會少。
我國為了避免印度控制整個南亞,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給予巴基斯坦各種支持。中巴公路的開通,就是為巴基斯坦打通了一條戰時生命線,讓我國的援助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進入巴基斯坦,而不必擔心印度封鎖巴基斯坦海運。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發展到東巴被佔領,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禦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政府保留採取一切措施的權力。正是這道聲明迫使印度政府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問題的想法,挽救了我國最大的盟友巴基斯坦;這道聲明同時也在沙烏地阿拉伯引起了巨大反響,改變了沙特老國王對我國的看法,為十幾年後我國向沙特出口價值36億美元的東風-3遠程彈道導彈開辟了道路。
不僅在戰略上中巴兩國密切配合,兩軍在戰術層面也有積極的合作。中印邊境西端靠近印巴克什米爾爭議區,邊境線恰好從喜馬拉雅山脈腳下劃過,我國領土比印度一側國土要高出幾千米。於是我軍將遠程對空搜索雷達、三坐標引導雷達等部署到邊境線上,居高臨下的監視著印度邊境線數百千米內的空域,一旦發現印軍飛機出動就及時通報巴基斯坦軍方,引導他們起飛攔截。於是印軍雖然對巴基斯坦防空雷達網百般壓制摧毀,但巴基斯坦空軍總能及時攔截印軍飛機。
雖然我國出於外交上的考慮很少公布、承認我軍對外合作狀況,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軍只挨打不還手,更不意味著我國政府都是屬羊的只會吃草。國家的戰略布局一刻也沒有放鬆。
Ⅵ 印軍使用了什麼方式,竟能把15噸物質一天內運上高原
眾所周知,印度共有三千三百三十三億天神,這只是印度神話一個宇宙的平均數,印度神話有無數個平行宇宙,羅摩的一個細胞都是三千個宇宙,這才區區15噸物資,還不跟玩兒似的。開個玩笑而已,下面認真回答。 印度在邊境問題上出爾反爾,不斷給我國演雙簧,但是增兵的現實問題就擺在那兒,20萬人的後勤壓力太大,但是不是很多人說的,印軍在拉達克部署了20萬大軍,准確的說法應該是:印軍在整個中印邊境的東、中、西段,部署了20多萬人。以印度的後勤保障能力,要為這20萬人在嚴寒的季節提供過冬的15萬噸物資,顯然是困難重重。
其次就是印度媒體一直在不遺餘力宣傳的印軍的空運能力,現在的印軍所需要的各種物資,包括作戰裝備,營地建設,建築器械,油料,食品等都急等空運,印軍的C-17大型軍用運輸機要將後勤物資空運到斯利那加和列城一帶,然後再把後勤物資用CH-47中型運輸直升機和安-32雙發中短程運輸機空運,送到拉達克的前沿哨所。至於印軍每天能夠空運多少物資,又有多少能運到前沿,就再沒有消息了。印軍還是有一定的運輸能力,但是能不能把15萬噸的物資在很短的時間就運送到位,那就只有印度的大神知道了。
Ⅶ 印度在我國邊境屯兵多少我們如何應對
網上搜的:
香港《明報》8月1日稱,今年以來,印度在邊境地區動作連連,6月10日,印度「阿魯納恰爾邦」向印度國防部移交8處前方機場的控制權,印度同時增兵兩個師約6萬人駐防。據報道,在印度宣布向中印爭議地區附近增兵之後,印度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已達10萬。(老巴估計超過了中國軍隊在這一地區的數量)
其實這是最近印度為了為邊境談判拉聲勢,不必太在意,因為我們早就有準備的,畢竟在這里已經打過仗了,當初印度輸了一直不甘心,想出氣,不過又對自己實力沒信心。現在的軍隊調動速度很快的,我們大可不必人家一動我們就坐不住跟著動。關鍵還是要看綜合實力了,只要你強,別人就不敢動你
Ⅷ 中印關系的交往史
中、印二國均為世界文明古國,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有幾千年歷史。
1、漢代及以前
印度和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幾乎沒有政治接觸。但是,自1世紀起這兩個國家就已經進行了廣泛而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特別是伴隨著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的過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關系承擔著兩個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和印度也有一定接觸。在古印度文學中出現了一個被稱為「Chinas」的民族,現在被認為就是在指中國人。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約公元前5世紀)中有著「China」的記錄,這可能是在指秦國,也就是之後的秦朝。
孔雀帝國的首相,曾在塔克西拉大學擔任過教授的考底利耶(公元前350-283年)在他的作品《政事論》即用「cina」詞頭將中國絲綢稱為「cinamsuka」(「cina」絲綢服裝)和「cinapatta」(「cina」絲束)。
在《史記》中,張騫和司馬遷(使用了「身毒」來稱呼印度河流域地區(在現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這一詞應是來源於梵文中的「Sindhu」。當雲南在1世紀被漢朝吞並時,中國政府報告在那裡存在一個「身毒」社區。
2、唐朝至近代
在公元一世紀佛教開始從印度向中國傳輸後,許多印度的學者和僧人都前往中國,如早在401年,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中國,並將梵文佛經《修多羅》譯成中文;
少林寺的創始人佛陀跋陀羅(約464-495年)和5世紀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成為禪宗的創辦人少林寺第一位禪師。
同時許多中國學者和僧侶也前往印度,如中國高僧法顯於402年,訪問印度並居住10年,之後他將許多梵文佛經譯成了中文,其《佛國記》成為中印友好交往史上一部極具歷史價值著作;
玄奘(602-664)和義凈(635-713)。他們都曾在比哈爾邦的那爛陀寺學習。
7世紀玄奘於戒日王時期訪問印度,在他的作品《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他前往印度的旅程,這後來啟發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創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
2000年印度總統納拉亞南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志中印兩國外交關系的逐步升溫。
2002年中國總理朱鎔基回訪印度,主要談論經濟話題。
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在對中國進行里程碑式的訪問,其後中印關系得到顯著提升。中國正式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同時兩國開始著手解決邊界爭端。
2004年,兩國還計劃開放錫金的乃堆拉山口和Jelepla通道,這對雙方都有好處。2004是中印雙邊貿易的一個里程碑,雙方貿易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
2005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班加羅爾以推動中印兩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在演講中,溫指出「合作就像兩座寶塔,一個硬體和一個軟體。中印合作起來,我們就能在世界上占據領導地位。」溫家寶表示21世紀將是「IT產業的亞洲世紀」。
在這次高層訪問期間,還簽訂了幾項協議以加深兩國間的政治、文化和經濟關系。關於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件事,溫家寶起初似乎支持,但是在回國後又回到中立的位置。
2006年7月6日,中印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這是古代貿易路線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越過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個通道。兩國官員表示邊界貿易的重新開放將幫助緩和該地區的經濟孤立。
2007年5月,中國拒絕了一名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印度行政官員的簽證申請。
2008年1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訪問中國,會見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並討論了貿易、商業、國防、軍事等雙邊議題。2008年7月,在第34屆日本G8峰會上,胡錦濤和辛格友好會見。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印度向地震受害者提供了幫助。2008年是中印雙邊貿易的一個里程碑,貿易額超過了370億美元。中印貿易額在2012年達到700億美元。
2009年中國海軍和印度海軍在索馬裏海域一同執行一項反海盜任務。
2017年6月18日,印度與中國發生洞朗對峙事件,兩國關系開始惡化,中印關系或陷20年最低谷 。
並且印度不斷開始向邊境增兵:4萬印軍集結中印邊境 最近距中國僅500米 。
Ⅸ 中國在中印邊界軍力布署
美國媒體9月4日刊載旅居加拿大的印度作者哈里·桑德(Hari Sud)的文章,文章題為「中國對印度的軍事優勢正在消失」,文章對中印軍力對比做了一些分析,還提到,中國如果發起對印度的戰爭並沒有什麼意義,中印兩國應當加大經濟和貿易往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下:
美國合眾國際社亞洲在線報道,文章首先說,中國言與行或導致類似1962年的另一場沖突。中國不喜歡印度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崛起,還對印度未來五年的軍事采購計劃有所猜疑。
文章提到,中國在八月中旬開始進行一場代號為「跨越-2009」(Stride 2009)的大規模實兵軍事演習,調遣50000部隊遠離基地遠程機動。根據分析,這場演習表明中國准備好對國家任何一處地方有事時,能夠作出快速反應,這場演習還展現了,中國基礎設施的有效性,已經允許部隊快速部署到成百上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演習計劃在10月1日,也就是新中國的60周年大慶時達到高潮。文章說,中國在中部省份維持有30-40個師的預備役部隊,但是中國西藏和印度邊境地區在快速部署的區域之外,只有一條建設在永久凍土上面的鐵路線與內部省份地區相連接。盡管這場演習不是專門針對印度,但最近忙於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印度,或許需要調整其防務位置了。
文章提到,在1978年中印達成協議,兩國將在喜馬拉雅山區維持現狀,避免軍事建設。1998年事情有所變化。印度在東段地區維持30000部隊,在西段維持20000部隊,印度沒有在邊境地區修築新的公路和提升基礎設施,事後表明這是一個錯誤。在過去30年來,印度與中國舉行了13次高級別的邊界問題談判,最近一次是在7月份,但成果寥寥。
文章還說,對於中國的「威脅」印度有自己的評估,已決定尋求在邊界地區的軍事建設。八個山地師在喜馬拉雅山區進行作戰訓練,還將增派兩個師,此外,60000印度地面部隊將被派往靠近達旺地區的東部邊界,還有20000部隊將增派到西段邊界的拉達克地區。在東部,三個曾被廢棄的機場被激活,在西部,也有三個機場被重新啟用,距離中國西藏邊界只有200公里的一個主要機場將被升級成能夠起降蘇-30戰機,這個機場是對中國鐵路線的一個主要威脅;印度還開始其他一些公路的建設,其中一條將通過馬拉里-若唐山Manali-Rohtang)將拉達克與印度其他地區相連。
文章接著評論說,印度的上述進展可有效地應對中國現有的優勢,此外,與1962年的時候相比,印度部隊在叢林和山地作戰的能力更強,1999年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卡吉爾(Kargil)沖突中的表現大概向中國表明,印度已經不會像在1962年的地面戰中輕易地被擊敗了。中國贏得了1962年的沖突,使用了經典的中國戰爭策略,在地面戰中,印度的士兵由並不能勝任的將軍指揮,而且,中國士兵使用的沖鋒槍具有優勢,它們迅猛的火力壓倒了攜帶二戰時期「李-菲爾德」步槍的印度兵。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印度的突擊步槍能夠與中國的媲美,印度的將軍們也學會了戰爭的藝術。
文章提到,印度將在未來五年中接收新型的軍事裝備,它的新下水的核動力潛艇將在2012年或者2013年前完全形成戰力,而且,從俄羅斯訂購的航母也將有望加入印度海軍服役,印度自製的輕型戰斗機以及進口的中型戰斗機將形成戰力,所有上述這些裝備,再加上適合在喜馬拉雅山區作戰的超輕型火炮將部署到位,2014年之前,印度軍隊的火力將達到現有的兩倍,是1962年的十倍。
對印度最大的威脅是從中國西藏發射的射程達到1500公里的巡航導彈和印度洋上的中國海軍艦隊。印度的工業核心地帶和軍事基地在上述導彈的射程之內,而且新型制導系統讓這些導彈的打擊精度極高。遭受200枚巡航導彈的集中攻擊時,根本無法防禦,印度唯一的希望在於(假設)這些導彈在飛躍喜馬拉雅山區飛行600公里之後,丟掉了它們的攻擊目標。印度利用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出口附近的海軍基地對抗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動作。
文章最後提到,中國發起對印度的戰爭沒有什麼意義,中印兩國應當加大經濟和貿易往來,這可以帶來更多的財富。
哈里·桑德(Hari Sud)是前C-I-L公司副總裁、前投資戰略分析家、國際關系專家,曾就讀於旁遮普大學(Punjab University)和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旅居加拿大已有34年。
印度目前在中印邊界東段駐軍10萬人,在中印邊界西段的印控克什米爾駐軍40萬,到2020年和中印邊界附近的印度駐軍總和將達到60萬。印度正在采購126架戰機,曾大江認為到2020年印度空軍將擁有1900餘架飛機,20架F-35,20架蘇35或米格35,130架F-16C/D或F-18E/F,200架蘇30,49架「幻影」2000,116架「美洲虎」,78架米格-29,165架米格-27,79架米格-23,400架米格-21,各型運輸機250架,「費爾康」預警機10架,偵察機和教練機等400架。曾大江認為到2020年印度陸軍將突破100萬人,分為6個戰術司令部,裝備4000輛坦克,其中1500輛T-90裝備21個坦克團(每個團71輛或72輛T-90),2500輛T-72改進型裝備40個坦克團(每個團62輛或63輛T-72改進型)。
2009年印度擁有1700餘架飛機,3000輛坦克,98萬陸軍。2020年印度將擁有1900餘架飛機,4000輛坦克,100萬陸軍。如此龐大的印度軍隊,動用其一半的軍事實力攻入西藏是有可能的,中國不可大意。
Ⅹ 印度欲為中印對峙加碼,或將再部署1萬名士兵,兩國邊境局勢如何了呢
據印度12月21日報道稱,中印兩國在實控線的對峙,絕對不會輕易結束,而印度ITBP近期准備新組7個營,增加1萬名士兵,使印度在該地區的常備士兵從9萬人提升到10萬人,印度聯邦內部現在已批准了這個計劃,就差莫迪親自點頭同意實施這個非常危險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