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網評印度軟體世界第一是真的嗎
印度的軟體不能說是世界第一,不過排名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說起印度的話,人們第一想到的肯定是貧富差距巨大,兩極分化嚴重。基本在人們的印象中,印度都是一個很不好的國家存在。其實,印度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比如,印度的制葯業,軟體行業等,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
由於美國軟體在世界上的地位,而美國在軟體技術上給予了印度一定的幫助。即使這個幫助出自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的目的,印度當局也接受了這一幫助。美國將自己軟體行業的一部分機密透漏給印度,使印度的軟體行業得到發展,在矽谷有很大一部分的軟體精英都來自於印度。
印度是一個能抓住機遇的國家,同時,印度的貧窮也促使它不得不接受這一機遇。印度的軟體行業得到空前的發展,一方面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培訓,另一方面則是自身的智慧驅使了。
⑵ 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已經過去了,在這幾十年裡,我們國家的建設迅速崛起。以勤勞不畏艱苦的體質,日以夜繼地發展經濟,同時,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國讀書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數人都是經過20年的寒窗苦讀,才開始步入工作階段。
但這么勤奮的國人來到各大國際組織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崗位的人鳳毛麟角。反觀在我們眼裡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夥伴,卻占據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網友:有外掛真可怕!
現狀
之前看新聞報道,美國500強企業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達10位,力排眾多發達國家的金融巨子,占據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國能擔任CEO級別的高管,沒有一個。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個印度曾經大面積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因此英國思維方式徹底地貫穿印度的教育層面,西方人也就更加親近這種開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們非常受到美國人的提拔與重視。外加印度人嚴重的抱團行為,舉賢不避親,較為團結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積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現狀讓他們的才能得到磨礪,也出現很多網友的感慨:外掛民族的外掛真可怕,出現這么多高管,我們都是為他們打工的啊!另外對此,你怎麼看?
⑶ 為何印度裔高管備受全球500強企業青睞
新一任谷歌公司CEO桑達爾·皮查伊
上個月,谷歌公布了一項重組計劃,並將43歲的印度高管桑達爾·皮查伊提升為首席執行官。加上現任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外界開始意識到印度人在矽谷的勢力:谷歌和微軟這兩個矽谷巨擘,均由印度人執掌。
事實上,印度人的勢力不止於此。諾基亞首席執行官拉吉夫·蘇里、百事可樂首席執行官盧英德、存儲卡製造商SanDisk公司首席執行官桑傑·梅赫羅特拉、制圖軟體公司Adobe首席執行官山塔努·納拉延……一長串名字足以說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業中有多成功。難怪印度媒體曾不無驕傲地寫道,“印度向全球出產CEO”。
全球500強企業中,為何印度裔高管備受青睞?
美國企業界的印裔勢力
一項權威的調查發現,美國500強企業中有75家企業的CEO為外籍或外裔身份,佔500家企業總數的15%。而在這75位外裔CEO中,人數最多的是印度裔(籍),有10位;緊隨其後是英國裔(籍),有9位。其他國家的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土耳其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香港裔(籍)和中國台灣裔(籍)分別有一位CEO位列其中,但中國大陸卻無人上榜。
更令人驚奇的是,谷歌董事會的13位高層領導中,有4位是印度裔。而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來自印度。
盡管在多數情況下,印度裔(籍)高管都不是他們所領導公司的創始人,但是,他們卻都是備受尊敬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在擔任這些大公司的掌門人之前,已經在一些公司擔任過諸多職務,他們大多數都是從公司基層干起,一步一步得到提升。此次晉升新谷歌掌門的皮查伊也是從2004年開始就加盟谷歌的。
除了企業高管,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也開始擔任歐美知名商學院的院長。2010年,著名的美國哈佛商學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羅利亞為該學院第10任院長,羅利亞也成為這座著名學府102年歷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長;芝加哥商學院也選定印度人蘇什·庫馬爾擔任新一任院長; 在歐洲,原籍印度的前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名譽院長迪帕克·詹恩2011年出任了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一職。
與國際接軌的精英式教育
雖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軟體和後端服務外包大國,在IT科技領域具有培養高端人才的優勢,但單純的技術原因還不足以解釋其為何盛產跨國公司高管。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印度高管更容易受到跨國公司的青睞?
雖然印度的經濟發展程度不是很高,教育資源也較有限,但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在融入國際市場的經濟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擁有悠久的歷史。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大批涌至美國。他們進入美國名牌大學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然後加入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繼而於風起雲涌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電腦、金融等領域盡領風騷。如今,這些來自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個龐大的“兵團”。
人口數量龐大的印度,目前實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考進大學,而一流學府如印度理工學院的錄取率更是低得驚人。每年有成績優秀的30萬名中學生報考該校,錄取率則不足2%。
電影 《三傻大鬧寶萊塢》就反映了印度的精英教育。電影中的學校雖然用了一個虛構的名字,但是原著就是以印度理工學院為背景的。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父母也常有望子成龍的心態,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另外,上大學、上名校的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
更為重要的是,印度商學院教育也很早就與國際接軌了。
印度管理學院等高等學府,是培養印度管理人才的搖籃。早在上世紀50年代,該校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幫助下成立了加爾各答分校,在上世紀60年代又與哈佛商學院聯合創立了印度管理學院阿默達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實施現代管理學教育,逐漸建立商學院。印度在管理實踐和培養商業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國的前面。
舉賢不避親的“圈子”文化
印度人非常“抱團”。曾有笑話說,一家公司進了一個印度人,就會引來一群印度人。
世界頂級獵頭公司之一的光輝國際北京公司總經理劉家良表示,印度人有互相幫助的傳統,和中國高管的竭力避嫌不同,印度高管“舉賢不避親”。
“你必須適應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兒,都得盡快建立一個圈子。”聯合利華公司前任印度裔CEO文迪路·邦加說。而他同為印度裔的弟弟則是萬事達卡的現任CEO安傑路·邦加。
印度人樂此不疲地把自己的親戚、朋友,之前的同事,甚至不認識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形成了非常強的一個“印度圈”,好的職位和資源堅決第一時間介紹給印度人。
“印度人的自我圈子文化在美國矽谷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極其顯著和特殊的現象。在英特爾公司的餐廳內,大片的印度人甚是熱鬧。”文迪路·邦加說。
除了埋頭苦幹,印度人還非常注重通過社交活動來與上司進行情感溝通,比如與老闆喝咖啡、聚餐等方面,都會處處留心,以提升自己的受關注度。
長遠的職業規劃,特別是事業雄心也決定了印裔經理人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根據一項調查研究,各國在美國的移民群體當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這一群體人數不少。即使經濟條件優越,這些印裔經理人仍然不滿足現狀,寧願自己擁擠在合租公寓樓里,也要花錢去上MBA、不斷地“折騰”,甚至很多高級經理人辭去工作,自己創立公司,而不去考慮買車買房。
善於接納不同意見者
總部位於美國的人才戰略集團總裁馬克·埃夫龍在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曾說,語言優勢和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層中相比其他亞裔更容易脫穎而出。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說,盡管印式英語很難聽懂,但畢竟英語也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習慣於使用英語交流,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用英語來思考。中國高管說英文沒有問題,但是要走到上層用英文做辯論的時候就會顯出弱勢。
苗綠還認為,中國的文化體系裡“槍打出頭鳥”等觀念也從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維。
劉家良也表示,中國的教育更加擅長培養一個個“精緻的個體”而非接受“異己”領導全局的戰略家。印度高管最為重要的特質在於善於領導和管理不同政見的人。因為印度高管從小生活在多民族國家,從小就擅長辯論,擅長處理與自己意見不同人的關系。而中國人大多成長於比較單一的社會環境中,更注重的是對上級的服從。
“也許印度高管的實干能力並不比中國人強,但是他們更熱衷於表現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更善於接納不同意見的人,這都是跨國企業CEO所需要的特質。”劉家良說。
⑷ 為什麼美國IT公司里高管有許多印度人,卻罕見華人
首先致敬在加勒萬河谷戰斗中受重傷、犧牲的英雄們,祁發寶、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在矽谷三巨頭中,除了蘋果,谷歌和微軟的CEO都是印度裔。不僅在矽谷,全美500強企業里,有超過10個印度裔的CEO,有印度裔高管的企業超過30%。
但是在互聯網產業高度發達的矽谷里,一位華裔CEO都沒有,高管也基本為零,大多是程序員和工程師。
在我們的印象里,印度人自私自利、懶惰好色、不講衛生,可在美國,他們為何普遍比我們踏實肯乾的中國人混得好?
同樣是「外來務工」,留在美國的印度人,基本是印度的精英人群,這群人無論是家庭背景、人脈資源資源還是受教育程度都站在印度 社會 金字塔頂端。
而中國人去美國又分為兩個人群,一種是中國的最底層群體,一種是受教育程度最高人群。但是受教育程度高的這部分群體,並不代表他們的背景就強,也有許多中國中產階層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這兩個人群,前者追求的是「養家糊口」,後者選擇的是「小富即安」。
這樣的背景下,印度人的企圖心是極大的,並且是無路可退的。
為什麼說他們無路可退,這是由國情決定的。
2.國情
印度,一個被我們戲謔為「神一樣的國度」。在那裡,沒有能與矽谷待遇比肩的本土公司,沒有能與美國比肩的創業環境,沒有能與美國一線城市比肩的居住環境。
但中國有。
金字塔頂端的印度人到了美國,只能拼盡全力往上爬,他們一旦走出印度,就不會再想回到孟買、新德里生活,他們有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絕。
而有著廣闊退路的中國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中國人,多數會選擇回國去往北上廣深發展。
中國人沒有留在美國跟印度人一較高下,並不是因為編程技術、職場能力等方面慫了。
網路的李彥宏、高瓴的張磊、紅杉的沈南鵬、賽富的閻焱、IDG的熊曉鴿、搜狐的張朝陽、美團的王興、攜程的梁建章、宜信的唐寧等等,如果留在美國,一樣能打拚出一番成績。
3.美國的戒備心
中國是東方巨龍。
美國人對可能會威脅到他們國家霸權的中國,是有很強烈的戒備心的,並且始終想把「美國文化」凌駕於「中國文化」之上,防範中國人基本就是美國企業的共識。
而這種情況不會在印度人身上出現,美國人對印度人是全方位信任的。
至於原因,那就是中國人比印度人更優秀。
2020年世界500強里,印度只有7家,而中國卻高達133家!
⑸ 他鄉的童年 Childhood in another country
《他鄉的童年》是由周軼君執導的紀錄片共6集,影片於2019年8月28日上線優酷視頻。
講述了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訪一個國家,分別是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常年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周軼君感受到同樣的焦慮。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路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影片從小孩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社會的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作一個深刻思考。探尋的旅途上,軼君同時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也經歷了一次重新審視自身的旅程。
【關鍵詞】獨立,團結,原生態,紀律
一絲不苟的日本文化,是如何從娃娃抓起。日本幼兒園里可以種蔬菜,生日還能騎小馬?這是什麼神仙生活!18年獲得18個諾貝爾獎的國家,幼兒園教育到底是怎麼做的?帶你探秘日本傳說中「全世界最好的幼兒園」到底長啥樣?
幼兒園的孩子們要鍛煉大聲喊是為什麼?園長答:洪亮聲音的前提是一個好的體態,讓孩子們懂得傳遞這種聲音的同時,也在表達自我情緒和意識,用身體帶動自我表達。幼兒園會帶孩子腹式呼吸,從丹田出發,包括冥想。(身體與聲音)
共振(共鳴Resonanz):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相互的感覺。教育的目的不是整齊劃一,而是認同每個人個體之間的差異的同時,創造出能夠包容差異的氛圍和回響。
孩子們從小體驗到,紀律的重要性,不是強求,而是自發的去維護社會或一個集體的秩序和規則。
母親的角色在日本社會是不太被包容的,還是很保守的傳統觀念。
小孩子在學校里,會慢慢失去自己的個性。
藤幼兒園,手冢夫婦的設計理念:圓形空間——禪,空無。在其中感受到自由,隨心所欲。
為什麼庭院的草坪高低不平?保留真實與自然,帶來不方便更好,促使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去理解。
原生態的植被,蔬菜:先看,再觸摸,之後感覺,去想,最後再去問。
手拉門的設計,讓孩子自己動手去關門,讓他們明白做事要徹底,要做完整,不然別人會覺得冷,會受到影響(同理心)。追求完美是為了不給別人造成麻煩。(學會互相幫助,發自內心的相互照顧)
能看到一些華德福幼兒園的影子。讓城市的小朋友也能看到真的小馬,自己去喂馬。
日本幼兒園的運動量好大,孩子們會感到累嗎?園長答:是一種完全燃燒,累是負面的表達,我們有一種令人愉悅的疲勞,竭盡全力去激發自己的可能性(告訴自己你能行!)累帶來的喜悅感。「不為也,非不能。」(信念)
從孩子的生理與心理出發,用適當的節奏律動,反復來教學(可以去觀察,讓一個小孩子放慢動作是很難得一件事)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一種感覺。
教育孩子同時也在教育家長,孩子是大人的父母。父子關系不是支配關系。(教育孩子的過程,家人自己也在成長)
由於太為他人考慮,日本社會過於壓抑,延伸出一種感淚療法。(催淚)集體教育也需要感性,改變想法,哭是可以舒緩壓力的。
【關鍵詞】平等,獨立,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開學季,看看全球最幸福國家的教育如何返璞歸真。芬蘭兒童與眾不同的理由:世界公認,這里的孩子成績好創意強,還快快樂樂零壓力,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國家,卻號稱教育最強國,讓我們親眼見證這個傳奇吧!
芬蘭三年級的現象學習課堂,這節課老師安排的主題是——時間。這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會涉及到數學,藝術,生物,歷史等等。
孩子們通過自拍觀察自己的臉,最後做一份DIY的作品。
在芬蘭三四年級完全沒有考試,是我了完全避免任何的競爭。學校唯一評估學生的不是他們在學科中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自己學習,如何和搭檔和小組一起學習。先學會面對任務的責任感。
全芬蘭推行一種積極教育,就是發現每個孩子的力量(任何方面),愛是最重要的。
在科技發達的當下,大家都用智能產品,速度都很快,需要學習慢下來,閱讀就是一個好的方法。
一場開在森林裡的戶外課,老師說可以在森林中上任何課。這一課老師會給孩子們發不同的色卡,讓孩子去尋找森林中相近的顏色,為了打開孩子們的眼睛,去發現,去尋找;另外用鼻子去聞樹木,草地,用孩子們自己的詞語去描繪植物的味道,開發想像去命名所問到的東西,沒有正確答案。
還有很多很多種方法,為了培養孩子們和自然地關系,讓他們學會去愛惜,保護森林。不同的地方可以利用當地特色做類似的課題,重點是讓孩子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產生聯系(這首先需要老師們自己很有創造力,沒有束縛)。學習是為了生活。
芬蘭把很多錢投在人的身上,真正把孩子視為國家未來最可貴的資源。芬蘭實行免費教育與免費午餐已持續70年,也將繼續下去。
常識教育,自己想要的東西自己去掙,思考與創意。從小讓孩子動手自己設計房子,並從中學習一些基本原理。
你小時候怎麼被對待,你長大就知道怎麼去對待別人。
新媽媽在孩子三歲前可以帶薪休假。老師要不停的學習。老師不能給別人貼標簽,不能貶低孩子。
孩子出了問題,老師不該去指責孩子,而是要思考自己的方法是否適合他們(個人化定製教育)。
戶外運動的重要性。沒有登記制度。寬容,接納,平等。
與老人院里的老人們一起畫畫,不是競爭誰畫的好,而是一種表達方式。不要總是否認你的孩子,不要總那你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
學習是為了生活,也許我們不能照搬芬蘭的教育模式,這不符合我們的現實和傳統,但是從個人層面,家庭層面我們至少可以學會去尊重每一個個體。未來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
【關鍵詞】辯論,引發思考
印度,我們的鄰居,人口也有十幾億,我們真的了解它嗎?印度有一種jugaad文化,意思是因地制宜或替代方案,即利用有限的資源,開發出可用的替代產品。而在印度人眼中,jugaad便是利用現有的東西,或者簡陋微薄的資源來創造新的東西,從而解決你遇到的20%生活中的問題,當然往往會創造出另20%的「麻煩」!
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CEO都是印度人。中國人真的很擅長「完成」事情,但不像我們印度人這么能言善辯。
性別平行:指的是男生和女生是平等的。
在印度任何好的大學,挑戰老師是課堂上重要的一部分。
印度是一個很有愛的國家,他們對小孩的容忍度很高。印度的愛神,他就是愛。
所有的重大改變都是從個人開始的。如果你願意花更多時間,他們成為自主學習的人。
如果能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那樣會更好。讓他們團隊合作學習,其它的會自然而然發生。
印度是混亂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並不是作為一個整體令人稱道,而是在混亂與落後之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個體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這成就了印度社會進步的動力與希望。
【關鍵詞】禮節,活力,精英教育(階層固化)
英國——許多學子海外留學的首選目的地,這些年接觸英國教育的中國孩子(瑪吉-蘿斯幼兒園)年紀越來越小,不少家庭趁假期到英國考察,對英國倫敦的教育充滿期待(expectation)。
精英教育:學校非常重視體育精神,鍛煉耐受力,帶來好的精神面貌,團隊概念。
Play:就是玩,小孩子從小就會的。
馬術:騎馬的意義是培養和馬匹的關系,像結交朋友,忘記個人和馬溝通,從而培養自己的自信。
戲劇課:在舞台上的自信,要放鬆自己,相信自己,感受自己,眼神的交流。
私立學校的優勢:無需實行國家提供的課程大綱,在課程設置上相對自由,更可以因材施教。學生可以培養自己的愛好。
讓孩子去冒險,推他出舒適區。只做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是學不到新東西的。不止培養孩子到高中畢業,也要為他上大學之後的生活考慮。課外生活非常重要(運動,樂器,文學,戲劇等等)
喜歡就會自動記憶,不需要強迫背誦。精英教育才能改變社會。
永遠不要對你的出身感到羞愧,你的未來人生也沒有上限,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
回饋社會的責任。鼓勵年輕人主動參與社會,教會孩子批評社會的能力。教會孩子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你的財富不是你手上的財富,而是你能為他人做什麼?(慈善,善心從小培養,社會就會更好)
小組討論,自信地表達自己是很重要的能力。
【關鍵詞】創業,獨立,自主
常駐學校的「教育小丑」,用小互動讓孩子們對學校充滿有趣的回憶;傳統與創新只有兩步之遙,以色列教育的特殊從幼兒園開始;對於失敗與喜悅,以色列人有不同的定義;這個教育理念你得知道,家長的責任是讓他管理自己得能力;以色列幼兒園的特殊場所,既是避難所又是教室;包容「失敗」,用生存模式思考,這或許是以色列人的不同;這是一所親近自然的學校,寵物的到來讓畫面更加和諧。
13歲到16歲的高中生自己創業成立科技公司,和上學一起完成,學會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決定,面對困難如何解決問題。
大多數的公司都會想當然的面臨失敗,這正是學習的過程,如何面對失敗是一堂課,人人都要面對,因為你不可能永遠一直都成功。
以色列人重視教育,家長選擇相信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自己選擇想做的事,想學的東西,不在乎孩子是否成功,只要成為自己就行,不害怕失敗,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失敗只是一種歷練,不是世界末日。
學校里的教育小丑,讓孩子們感覺到去學校是開心的事情,療愈。充滿喜悅的學校人人都想去上學。
【關鍵詞】傳統,融入自然
中國教育的現狀其實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方式也以講授為主,無論現在市面上有多少種類五花八門的教育,都難掩整體上所處的階段。
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有豐富的文化寶庫,它已經融入我們生活,丟也丟不掉,但是我們應該是更好地發掘和運用。
我們的詩詞歌賦,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字,我們的繪畫,我們的美景,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媒介。
在巨大的學業壓力和競爭下,可能需要我們的家長和家庭去培養孩子的生活態度,去激發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動力。來跟各種知識做鏈接,來建立學習的習慣和思考的習慣。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看了這些不同國家的教育情況,我深受感觸。人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我們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雖然每個人先天稟賦不同,但是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後天的教育和引導。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是靈魂的塑造者。教育並非為了追求成功,而是為了成為自己。
「世界矽谷」以色列,人均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創新企業和高科技公司。這個以猶太人為主的中東國家,記憶里刻著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以及戰火紛飛的恐懼。戰亂過後,以精明著稱的民族,在這片遠比海南省小的國土,成就了「創業大國」的奇跡。深究原因,這一定程度上是來源於猶太教的質疑精神。在常人的觀念里,信仰不容質疑,教義即真理,但猶太人卻質疑一切,熱愛辯論,他們的聖經《塔木德》就有大量的辯論。除了質疑,以色列還有一個聞名世界的獨特文化「Chutzpah」——大膽、直率。他們相信,相比起只說漂亮話,誠實地指出問題,一起去面對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在印度,財富《世界500強》的CEO,印度人佔了30%。「特產」CEO的印度,除了臟亂差和各種光怪陸離的神,還有很出色的電影和大學。印度大學崇尚蘇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產婆術」。所謂產婆術,就是幫助學生產出新的想法。因此,大學課堂里學生挑戰老師是家常便飯。學生認為挑戰老師是課堂的目的,老師也同樣覺得提問是教學的關鍵。「大學的目的是把馬帶到水邊,並且讓它覺得口渴。」
芬蘭是設計的國度,美感就像陳年美酒,芬蘭人就是酒中的青梅,個個都浸透了酒的香醇。作為一個精神芬蘭人,芬蘭的每一個教育理念我都深感認同。比如說不競爭的觀念,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沒有考評、沒有考試、避免競爭。他們不希望因為考試的結果,而否定那些努力學習的人:「如果我已經竭盡全力了,但考試得了第二名,那我會怎麼想?」他們唯一評估的是,孩子們如何學習,如何合作學習。沒有考試沒有競爭,因此芬蘭人的認知內驅力很強,不是為了得到榮譽和地位,而是單純希望學習知識、提升和表達自己。為人公正、有創造力、有雄心、團隊合作、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以及最重要的「愛」。積極教育提倡的是,哪怕孩子什麼都不擅長,也要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力量。
在日本,一個設計成圓形的幼兒園里,操場上的雜草不事修剪,故意讓它維持自然的形態。還讓孩子們自己種植作物,親近由自然帶來的果實。在過生日的時候,他們甚至能騎上幼兒園里的小馬,這讓作者不禁直呼「太幸福了!」在這里,就連爬樹都是被鼓勵的,這也會讓很多中國孩子羨慕。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嬉戲的過程恐怕總是伴隨著各種斥責:「危險!」「快點回來!」「整天這么頑皮!」看著幼兒園長跟孩子們玩鬧的場景,會感嘆這才是真正熱愛兒童的人。當然這里不只是讓孩子們玩那麼簡單,在一些小細節上同樣體現著對他們潛移默化的教育。比如一個故意設計得很難關上的門,是在提醒他們做事要有始有終,照顧別人的感受。在另一個幼兒園中,老師們元氣滿滿,向孩子們傳授著一些比較大的字眼。令人驚訝的是,老師背後的黑板上竟然貼著一些《論語》的句子,或是小林一茶、松尾芭蕉等人的俳句。這些內容,可能一些成年人理解起來也不太容易。在提及想成為幼師的原因時,這位老師笑容滿面的回答中,充滿人情味。孩子們的力量雖然弱小,但老師也會相信他們,讓他們參與幼兒園的日常勞動中。幼兒園長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們學習:孩子也可以是父母的老師,我們要尊重作為個體的孩子,不斷提升自己,更新觀念。
提起英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應該都會是文質彬彬的紳士,但他們對於精英教育的理解卻首先來自於體育。和中國不同,英國更好的學校是私立學校。他們更注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關注社會的意識,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機會。學生們可以在戲劇課中學習表演,在詩詞課上討論偉大的詩人,或是選擇樂器、健身、游泳這樣的課余愛好。既學習了技能,也收獲了快樂和友誼。
回到中國,我們大多隻能在傳統中尋找一些更好的答案。但也出現了一些比較令人驚喜的教育思維,比如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對一些身邊的問題給出答案。其實,有時多問一個「為什麼」,事情就會變得大不一樣。學到時間,就讓孩子們做日晷;學到風箏,就讓孩子們做風箏;學詩詞,就帶他們去看詩詞里的花草樹木;學天文,就帶他們去仰望星空。最後還讓他們放飛自己做出來的風箏。我想,這樣學來的東西一定會是他們終生都難以忘卻的記憶。
所以,帶孩子去看看大自然吧,美就在我們身邊。如果有時間,多給孩子們心裡放一些愛和溫暖。因為幸運的人,可以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癒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