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2年中印戰爭殺了多少印度俘虜
一個也沒有。
2. 一九六二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雙方傷亡人數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20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51年至1953年間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南面領土。
1954年起,中印雙方開起會談,數次交涉無果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歷史影響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中國邊防部隊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指揮、協同不便;交通線長,運輸補給困難。中央軍委靈活運用軍事、政治、外交手段,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
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原、嚴寒、山高、谷深的困難,大膽運用穿插迂迴,分割包圍戰術手段,發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勝利地完成了作戰任務,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3. 中印戰爭時印度損失到底多大
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傷亡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繳獲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4. 1962 中國與印度的戰爭來源是什麼最後怎麼樣了
1、中印戰爭的起因: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並多次侵佔對中國領土。
從20世紀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不僅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還要中國撤出東段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印度以此作為談判的先決條件,無異於就此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1962年10月,印度錯誤的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中印戰爭爆發。
2、結果:在整個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全殲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幣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我邊防部隊犧牲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另外,從1962年11月22日起,我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從1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方一側20公里以內。其後,又將繳獲的印軍物資交還給印度,並釋放了全部印軍戰俘。
5. 二戰時期印度的軍事力量有多厲害
二戰時期印度的軍事力量有多厲害?
二戰是20世紀最大規模的戰爭,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戰爭之一。在這場戰爭中,印度軍事力量的作用舉足輕重。作為英屬殖民地的一部分,印度為英軍提供了大量的軍事人員和物資,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將對二戰時期印度的軍事力量進行詳細介紹。
一、印度軍事力量的組成
二戰時期,印度軍事力量主要由英屬印度陸軍和皇家印度空軍組成。英屬印度陸軍是二戰時期英國軍隊的一部分,由印度士兵和英國軍官組成。皇家印度空軍則是獨立的航空部隊,由印度士兵和英國機組人員組成。除此之外,印度還有一支由印度人組成的游擊隊——印度民族軍(INA),該組織旨在與英國作戰,為印度獨立爭取更多的權利。
二、印度在戰爭初期的表現
在戰爭初期,印度軍事力量表現出色。1939年9月,英國向德國宣戰後,印度便開始為戰爭做准備。印度陸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衛印度的邊界,同時為英軍提供援助。皇家印度空軍也被送往中東,參與了空中戰斗。在印度所屬的東非、馬來亞等地區,印度陸軍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然而,在日本入侵印度的時候,印度的軍事力量卻顯得有所不足。1941年12月,日本向美國宣戰後,很快抵達東岸,並佔領了緬甸北部,威脅到了印度的邊界。當時印度陸軍主要轉移目標是前線的伊朗,所以沒有能力阻擋日本人的進攻。最終,日本人進攻到了印度的門口,使得印度面臨了嚴重的安全威脅。
三、印度在戰爭中的投入
盡管在戰爭初期,印度的軍事力量不夠強大,但在1942年之後,印度的投入開始明顯增加。隨著日軍佔領緬甸的時間越長,印度就越感到威脅,因此投入也越來越多。根據歷史記錄,印度陸軍與英軍合作組成了著名的「印度田野軍」,人數達到數百萬之多。在這支軍隊的幫助下,緬甸戰役取得了重要的勝利。
印度還為英國空軍提供了支持。皇家印度空軍擁有100多個機組,參與了中東、地中海和亞洲的多次空中戰斗。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參加第二次馬爾他空襲的「印度之鷹」中隊。除了直接的軍事行動,印度還為英軍提供了大量的非直接支持。比如,在印度內陸,印度軍隊建立了多個基地和工廠,為英國提供了戰斗所需的大量物資。
四、印度游擊隊的活動
在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的情況下,印度民族軍(INA)開始組織游擊隊,推翻英國的統治。1942年,該組織的領袖Subhash Chandra Bose來到了亞洲,並在日本軍人的幫助下組建了一個由人組成的軍隊。
游擊隊在印度的東南部展開活動,佔領了一些城市和軍營。然而,由於印度大多數人還是支持英國,游擊隊的影響力並不大。到戰爭結束時,印度的游擊隊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領土,他們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小。
五、結束戰爭
在戰爭進入末期時,印度的軍事力量繼續增強。在1945年,印度陸軍八萬多名士兵參加了緬甸的進攻,取得了重要勝利。皇家印度空軍也繼續參與戰斗,在東南亞的空中作戰中表現出色。1945年9月,二戰結束,印度成為世界上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那年10月,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二戰時期,印度的軍事力量雖然在戰爭初期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但在戰爭進入後期,它們的投入和表現實際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緬甸等地的戰斗中,印度陸軍為英軍提供不可或缺的援助。皇家印度空軍也在各個戰斗場所以優異的表現而廣受贊譽。總地來看,印度在二戰中的軍事行動是不可忽視的,它為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