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銀子都去哪了 明明挺多的
銀子是古代流行的普通貨幣,這一般在電視劇中都能知曉。眾所周知,中國的古代總是有著大量的白銀,特別是在西方發現新大陸後,西方世界把美洲大量的白銀輸入中國,換走無數的手工藝品(絲、瓷、茶等),而中國只對銀子感興趣。不過如今那麼多的銀子去哪了呢?本期的歷史故事,為你解析。
民間藏銀頗多,清代明碼標價,捐一個道台需13120兩白銀,可見當時白銀流動量之大,那麼今天這些白銀哪去了呢?
首先,白銀在古代也是貴金屬,普通老百姓手中並無多少;
其次,戰爭後,中國大門被打開,甚至中國的海關都被洋人把控;再加上世界技術的進步,而中國經濟情況卻惡化,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下降,中國外貿由順差變逆差,巴西的絲綢和印度的茶業產量早已超越中國。而無數的和賠款,特別是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和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幾乎把政府手裡存銀掏空,民間的存銀也搜去了不少。
再後來,大清完了,民國開始。老袁發行的袁大頭流行於市面,此時中國的銀子可能還不少(當然比明清鼎盛時是差遠了)。同時也有不少大小銀行以銀元為基礎發行,這時中國應該屬於初步的銀本位制,中國經濟出現了好轉的跡象。
但好景不長,隨著世界各大國選用金本位制度,出現世界銀價上漲現象,大量中國白銀外流。1935年,得罪不起外國,又管不了本國投機商的蔣政府發行了法幣——不能兌換回金銀的強制貨幣。而國民黨利用此招將國內大量的民間財富——白銀收入自己手中,買武器、做投機等(外國人可不認法幣,只認銀子),而為了更多地獲取民間資源,蔣政府濫發貨幣,反正印錢又不難,可苦了百姓,無數的財富被巧取,自己得到卻是一堆不斷貶值的花紙。直到1948年,還不忘再拋出一堆名為「金圓券」的廢紙,再次盤剝百姓,從大陸捲走無數的黃金、白銀、美元到台灣過大款日子。而留下來的只有一窮二白的人民,所以新中國只能採用不與金銀掛勾的,但會根據國家財富問題,嚴格控制規模。
⑵ 1噸白銀多少錢
一頓是1000kg
1000kg是1000 000g
目前白銀價格是3.23元/克
則一噸白銀是3.23*1000 000=3230000元
也就是300多萬。
(2)印度古代的一百萬兩銀子是多少擴展閱讀: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我國考古學者從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青銅器當中就發現鑲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銀錯」(一種用金、銀絲鑲嵌的圖案)。從漢代古墓中出土的銀器已經十分精美。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在古代,銀的最大用處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天然銀多半是和金、汞、銻、銅或鉑成合金,天然金幾乎總是與少量銀成合金。我國古代已知的琥珀金,在英文中稱為ELECTRUM,就是一種天然的金銀合金,含銀約20%。
公元前三百多年,馬其頓王國皇帝亞歷山大帶領軍隊東征時,受到熱帶痢疾的感染,大多數士兵得病死亡,東征被迫終止。但是,皇帝和軍官們卻很少染疾。這個謎直到現代才被解開。原來皇帝和軍官們的餐具都是用銀製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錫製造的。銀在水中能分解出極微量的銀離子,這種銀離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賴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從而殺死微生物。銀離子的殺菌能力十分驚人,十億分之幾毫克的銀就能凈化1千克水。
我國古代法醫早就懂得用「銀針驗屍法」來測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幫助破獲了不少謀殺案件。
銀還是一種可食用的金屬,在我國和印度均有用銀箔包裹食品和丸葯服用的記載。同時,銀還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據我國古籍《天香樓外史》記載:古時候有一個婦人藏私房銀150兩。有一天,她開箱查看藏銀,銀子竟不翼而飛。婦人大吃一驚,懷疑被人盜走,一時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後來再開箱尋找,只見一大堆白蟻正團團集在一起,吃著殘存的銀粒。婦人一氣之下,把白蟻投入爐中,以解心頭之恨。「火燒蟻死,白銀復出」,一稱恰好150兩。
⑶ 古代銀子都去哪了 明明挺多的
在古代,銀子是常見的貨幣形式,這一點在許多電視劇中都有所展現。中國的古代社會擁有大量的白銀,尤其是在西方發現新大陸後,美洲的大量白銀被輸入中國,用以交換中國的手工藝品,如絲綢、瓷器、茶葉等。然而,如今這些白銀究竟去了哪裡?讓我們一同探尋這段歷史故事。
在清代,民間藏銀頗豐,捐一個道台職位需要13120兩白銀,這顯示了當時白銀流通量的巨大。那麼,這些白銀如今身在何處呢?
首先,白銀在古代被視為貴金屬,普通百姓手中並無多少。其次,戰爭後,中國的大門被打開,海關甚至被洋人控制。加之世界技術的進步和中國經濟狀況的惡化,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下降,外貿由順差變為逆差。巴西的絲綢和印度的茶業產量已經超越中國。此外,巨額的賠款也消耗了大量的白銀,特別是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和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幾乎掏空了政府和民間的存銀。
隨後,大清王朝結束,民國開始。袁世凱發行的袁大頭銀元在市面上流通,此時中國的銀子可能還不少(當然比明清鼎盛時期要少)。同時,許多銀行以銀元為基礎發行紙幣,中國進入了初步的銀本位制時期,經濟出現了好轉的跡象。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世界各大國採用金本位制度,世界銀價上漲,大量中國白銀外流。1935年,為了應對外國壓力和國內投機商的行為,國民政府發行了法幣——一種不能兌換回金銀的強制貨幣。國民黨利用這一政策將國內大量的民間財富——白銀收入自己手中,用於購買武器、進行投機等。而為了獲取更多的民間資源,國民政府濫發貨幣,導致貨幣貶值,百姓的財富被巧取豪奪。直到1948年,國民政府還推出了名為「金圓券」的廢紙,再次盤剝百姓,從大陸捲走了無數的黃金、白銀和美元到台灣。留下的只有一貧如洗的人民。
因此,新中國只能採用不與金銀掛鉤的貨幣制度,並根據國家財富問題嚴格控制貨幣規模。
⑷ 古代一個鋪子多少銀子
古代鋪子的價格隨時代、地域、規模而異。明清中國,中等規模鋪子價值數百至數千兩銀子。而古代印度,鋪子價格高達數百至數千金盧比。古代鋪子價格高昂,需大量財力、人力投資。
古代鋪子價格因時代差異而有顯著變化。以明清時期中國為例,中等規模鋪子的價格跨度從數百兩銀子到數千兩銀子不等。在古代印度,鋪子的價格則可能高達數百至數千金盧比。綜上,古代鋪子的價格普遍較高,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
綜觀歷史,古代鋪子的價格表現出了較大的地域差異。在明清時期的中國,中等規模鋪子的價格通常在數百至數千兩銀子的范圍內。然而,在古代印度,鋪子的價格可能達到數百至數千金盧比。無論是哪個時代或地域,古代鋪子的價格都是昂貴的,需要付出大量的經濟與人力成本。
總結而言,古代鋪子的價格因其時代、地域和規模的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明清時期的中國,中等規模鋪子的價格一般在數百兩到數千兩銀子之間;而在古代印度,鋪子的價格則可能達到數百至數千金盧比。總體來說,古代鋪子的價格普遍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