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輪奸案」受害人透露更多細節!印度人為何「精蟲上腦」
印度性暴力事件頻發,其社會文化根源需深挖。印度教認為性行為是宇宙間的「創造性能源」,精液是「能」的起點,恆河即由三大主神之一濕婆的精液形成。男性生殖器被視為聖物「林伽」,代表「能」的源頭。印度教有「五種享樂」,其中性交被視為最高享樂,旨在實現靈魂與宇宙靈魂的合一,促進「悟道」。這種對性的開放態度,以及印度教對「能」的崇尚,導致了社會對性行為的寬容甚至鼓勵。
印度社會對性暴力的處理方式也反映了深層文化影響。警方對重大性犯罪的態度往往顯得敷衍,這與社會對性行為的態度相悖,可能導致受害者受到二次傷害。受害者在尋求正義的過程中遭遇的不公,也暴露了印度社會深層次的問題。
印度教文化中的宿命論認為女性在前世欠債,因此性暴力被視為「應得」。這加劇了對受害者的歧視,而非對施暴者的譴責。此外,印度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為丈夫提供性滿足,以及在丈夫去世後殉葬的傳統,進一步強化了對女性的壓迫。
印度的性暴力問題並非個例,而是根植於其復雜的社會文化結構。印度教對性的開放態度,以及對「能」的崇拜,與西方和東方的主流文化形成鮮明對比。這導致了性暴力的高發,以及社會對此問題的處理方式。
面對印度的性暴力問題,需要深入理解其文化根源,同時呼籲國際社會關注並採取措施,以改變這種不公現象。印度政府和國際組織應共同努力,提高對性暴力受害者的支持,改善司法體系,以確保受害者得到公正對待,同時促進社會對性暴力問題的正確認識和理解。
對於單身遊客,尤其是女性,前往印度時應謹慎行事,了解當地文化、法律和安全建議,確保自身安全。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時,個人的安全意識和准備至關重要。
② 濕婆神居住在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為何會成為印度人的神
「濕婆」這個名字是在印度教時代出現的,他的原型一般被認為是吠陀時代的風暴之神魯陀羅。濕婆,又譯作「希瓦」,是仁慈的意思,象徵著「昌盛」和「吉祥」,同時又象徵著「毀滅」。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擁有毀滅和再生的力量。
另外,濕婆胯下坐騎為白色公牛,手中常持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可以驅策風暴;身背的黑色弓箭,能夠傳播瘟疫。身纏的眼鏡蛇,更能飛快地沖向敵人喂毒。憑借這些神兵利器,濕婆征戰八方,誅殺了數不盡的魔鬼,並摧毀過阿修羅的三連城。
濕婆是最能體現印度教諸神復雜和雙面性的神祇。他有著善惡雙重性格,性情既暴躁易怒,又溫和慈祥;既作為兇殘可怕的「惡魔之主」接受「活人祭」,也作為慈愛熱情的「萬眾之主」接受膜拜;既是智慧的象徵也是愚昧者的偶像,既是復仇者也是庇護者,既是精力旺盛的理想男子,又是清心寡慾的苦行者。發起飈來逮誰滅誰,他的狂怒會讓整個宇宙顫抖;溫柔起來,又感情色彩濃厚,對人給予慷慨的恩惠。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就是:絕對的強和絕對的酷!
③ 為什麼佛教不在印度了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爭(公元7-11世紀)
印度一直是宗教氣氛相當濃厚的地區,公元前1500年前後就有了吠陀教的雛形,公元前900年前後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婆羅門教,公元前500年前後則進入一個「諸教並起」的時期,佛教迅速興起,耆那教、順世論等「六師外道」也取得了發展,而傳統的婆羅門教內部也出現了「六派哲學」。經過長期的發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種部派,此後又興起了一種與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羅門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後,逐漸改革成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與此同時,在遙遠的阿拉伯半島興起了一種全新的宗教——伊斯蘭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猶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論思想,並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為載體,很快就傳播到了從大西洋之濱到印度河畔的廣大地區。但在7至11世紀的印度,影響力較大的宗教主要還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過了許多波折。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的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國教或接近國教的地位;但此後的笈多帝國和南印諸小國統治者卻都以婆羅門教作為國教,佛教雖然仍受到保護,但發展勢頭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紀,戒日帝國再次在印度北部實現了短暫的統一。戒日王大力弘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現中興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譯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統治時期到達印度的。但佛教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明顯的頹勢,隨著戒日帝國的瓦解,佛教的黃金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雖然佛教在錫蘭、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卻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蘇丹國的征服者給予其最後一擊,使其徹底在印度絕跡。佛教在印度的沒落,我認為主要是如下原因導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嚴重影響了佛教的發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同,它從一開始就沒有嚴密的組織,更沒有統一的管理(雖然有過幾次全佛教範圍的結集活動)。因此在佛陀入滅後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開始分裂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紀,又產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觀、道德觀上都與原先的「小乘」大相徑庭,且對小乘大加貶抑,形同仇敵。佛教一直面臨著婆羅門教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印度教的強力挑戰,此時又加上大小乘的內訌,使許多佛教小國也無所適從,更阻礙了佛教的進一步廣泛傳播。後來從大乘佛教內部又分化出「中觀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別,當公元7世紀玄奘到達印度時,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經是「十有八部,各擅鋒銳;大小二乘,居止區別。」(《大唐西域記》卷十)此時信仰小乘的國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爭奪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國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佛教信徒也只佔一半比例(據玄奘推測),更不用說其他地區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義日益復雜,僧侶長期沉浸於哲學辯論中,與現實生活嚴重脫離,當然不可能贏得廣大下層群眾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分越來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間被擠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嚴厲批判婆羅門教「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此後婆羅門教經歷了長期的漸變,從多神崇拜逐漸轉化為三大主神崇拜,產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論雛形,在神學理論上有了很大進步;在宗教儀式上也做了較大簡化,種姓壓迫也有了一定松動(盡管是不情願的松動)。雖然印度教也沒有嚴密的組織,甚至比佛教更加鬆散,但它深深根植於民間習俗中,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群眾基礎,這是佛教所無法比擬的。印度教還具有超強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它可以隨時將異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統中來,最後甚至乾脆宣稱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濕奴大神的化身,達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8世紀的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羅更是從神學思想到組織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學習,經過改革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已經非常接近。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薩,已經違背了佛陀的原始教義,反而與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來越近。公元7世紀佛教中興起了新的「密教」,與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轍,喪失了佛教的獨特性。至此,佛教在與印度教的斗爭中已經沒有優勢可言,逐漸為印度教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業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商人始終是印度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佛教之所以能迅速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印度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發達。婆羅門教是一種異常保守、社會組織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極力反對人口流動,甚至視出海貿易為莫大的罪狀,這當然不能贏得商人的支持。婆羅門教嚴格的種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種姓之外的人從事商業,那些想從商業中大賺一筆的剎帝利當然會反感。而佛教則與城市文化、商業文化息息相關,為商業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持。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在北印實現了大范圍的統一,商業活動更加活躍,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極大發展。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勢的變化,印度的對外貿易自公元5世紀起逐漸衰落。到公元6世紀中期,印度與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貿易已經基本終止,海上貿易也只能保持較低的水平。到了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後,阿拉伯人逐漸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貿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勢力進一步下降,對佛教的支持自然也減少了。更重要的是,由於無法通過外貿從國外輸入金銀等貴金屬,印度的貨幣減少了,商品經濟因此受到抑制,農村自然經濟的地位反而進一步上升,這當然有利於根植自然經濟的印度教的發展(由於人口流動減少,印度教種姓體系也更加穩定),而不利於適應商品經濟的佛教的發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紀的長期分裂更有利於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古代歷史上,凡是統一程度比較高的大帝國如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和戒日帝國都十分推崇佛教,笈多帝國雖以婆羅門教為國教,但也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因為印度各地的經濟文化狀況差別很大,帝國需要比較統一的意識形態來維持其統治的穩定性,而此時婆羅門教還沒有完成改革,在思想體繫上還很幼稚,最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佛教。在統一帝國內部,物質文化交流都比較頻繁,農村自然經濟受到沖擊,也更有利於佛教而非婆羅門教(以及後來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強調種姓制度和禁止人口流動,只能給統一帝國帶來離心力,加重地方的分離傾向。尤其是像貴霜帝國這樣由外來民族建立的帝國,其統治者在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下只能被視為「不純的剎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之下,他們當然無法忍受這種待遇,於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教,抵消種姓制度的影響。然而自從戒日帝國分裂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印度始終沒有出現比較統一的帝國,連北印度地區也長年處於諸國混戰下,封建割據局面異常混亂,全國性的經濟聯系被嚴重抑制,自給自足的地方經濟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印度教便趁機大行其道。在分裂局面一直很嚴重的南印地區,印度教更是一直占據統治地位,這更證明佛教需要統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劑,印度教卻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如魚得水。
第五,公元7-8世紀起興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誠派」等新派別對群眾有很強的吸引力。舊的婆羅門教歧視婦女,種姓壓迫十分嚴重,將許多女性和低種姓群眾推到了佛教那邊。但性力派、虔誠派、林伽派等新興派別卻主張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別和種姓之分。這些宗派在民間非常流行,雖然並非印度教的主流,卻奪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進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這樣,到了公元7世紀中期戒日帝國分裂後,佛教虛假的「黃金時代」就結束了。印度再也沒有出現支持佛教的大帝國,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數地區,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壓倒。因此到公元11世紀突厥人入侵時,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樣被迅速擊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無法挽回的喪失了,這是人類文化的一大劫難。
④ 印度濕婆信物是什麼
林伽,意為符號。印度人相信林伽是濕婆神在人間的化身,因此十分崇拜林伽。
⑤ 林伽在梵語里是「標志」的意思,印度人為何崇拜林伽
林伽是梵文 लिङ्गं (liṅgaṁ) 的音譯,其含義為「標志」,「記號」。也有男性生殖器的含義,但是通常特指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 शिव (Śiva) 的生殖器。通常而言,林伽就代表了濕婆,特別是代表精力與不熄之火。
印度全國各地濕婆廟宇和家宅濕婆神龕主要供奉林伽,拜人形濕婆像的很少。性力派教徒胸前還佩戴林伽標志。林伽呈勃起狀,以約尼為底座,約尼是女性生殖器像,象徵濕婆的妻子。這種配合的含義是:陰陽二性永遠不離,陰陽交合即萬物的總體。
信徒用鮮花、清水、青草、水果、樹葉和干米供奉林伽。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記載濕婆與妻子同床,一次就達100年之久,孕育了印度文明。
⑥ 女孩身體有缺陷在印度為什麼會被認為不祥的人
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與伊斯蘭教,而這兩種宗教都或多或少的歧視女性,印度教首當其中。
很多窮人家的女孩,稍長大一些就被送到寺廟當「聖女」了,也就是供僧侶消遣。
在印度文化中,女人都是很弱的,需要溫柔、賢惠、做飯持家、以丈夫為天。而男的卻大不一樣。他們很難接受比自己職位高的女性,極為大男子主義。
印度人認為女孩身體有缺陷是上帝的懲罰,再加上印度對女性的歧視,所以女孩身體有缺陷在印度會被認為不祥的人。
⑦ 為什麼印度如此歧視女性
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與伊斯蘭教,而這兩種宗教都或多或少的歧視女性,印度教首當其中。
還有早期印度教的經典《愛達羅氏梵書》中就說「兒子對父親來說是一條救生船,在他身上有著無暇的天堂的世界,女兒是悲傷的源泉。」
當然了,這些都是古印度的糟粕,到了現在早已被廢除,印度包括新德里、孟買這些大都市區域,思想還是比較開放的。但還是那句話,這種傳統根深蒂固,絕不會一朝一夕消亡,尤其是對於印度這樣人口基數大,貧富差距明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