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如何上課

印度人如何上課

發布時間:2022-04-13 13:05:43

Ⅰ 印度人說英語說的好嗎 除了有口音之外

說的是挺好的,可是聽不聽得懂就看你的造化啦。以前上課的時候班上有兩個印度女生,除了老師以外其他人完全不知道她們在講什麼,我現在課上的老師就是印度人,聽了三節課才慢慢聽懂他在說什麼,不過語法都挺準的就是了。

Ⅱ 印度的教育究竟怎麼樣

這其實並不能說印度的教育水平有多好,其實美國人對中國人是有偏見的。
印度大致上分兩種人,高種姓,低種姓。
在印度能出國的當然就是高種姓人口,這些人口在印度13億人中才不過僅僅兩億多人而已,他們受教育的水平當然也很高,畢竟印度高種姓不但象徵財富也象徵權利。
當然,我們這里先不說印度的問題。其實,印度在科技這方面,只能說是『打工仔』的水平,別看整天說印度在某某科技方面比中國厲害,其實這些東西只不過是外國公司建立在印度的企業而已,核心技術並不掌握在印度人自己手裡,說白了就是外國人把東西造好了,拿到印度進行組裝而已。
而在美國很多公司之所以僱傭印度人,其實倒不是說印度人多厲害,而是印度人相比國人來說勞動力很便宜,因為這些公司的基層員工大部分都是印度人,這點上來說讓印度人自己管自己,至少不會出現大亂。美國人對中國人其實也存在偏見,美國害怕中國學會。
拿軍備為例,美國就能肆無忌憚的出售武器給印度,為什麼不肯賣中國,同樣的道理。

Ⅲ 印度人要如何學習中文

按印度人學印度語的方法學唄

Ⅳ 關於印度人的問題,真正懂的請進。。。

當然,對印度人不能一概而論,印度人口巨大,財富分配不均,所以有窮人也是自然的,他們的生活習慣一部分由於文化差異,也有一部分是由於其經濟情況的差異造成了不同。印度有錢人的生活也是你無法想像的呀,尊重並認可其他民族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也是相處所必需的,當然,在中國也要入鄉隨俗嘛,某些習慣和觀念可以慢慢改的。再說他才22歲就遠赴中國大陸經商,說明還是有一定資本的,在國內至少能算個中產吧,一般普通印度人哪裡有錢出國啊。說不定還是個印度某富二代來中國體驗生活,自主創業也說不定啊。
再說您連他老家是哪個國家都不知道就猜測他是印度人,這就有點牽強了吧,南亞的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國家人都長差不多,怎麼就能把對印度人的成見強加於人呢?您還是先問清他國籍再想辦法和他相處吧。

Ⅳ 印度人除了講英語外還講印度語嗎

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英語仍然是其官方語言。除此以外,印加語也是很普及的。1997年的調查發現,66%的印度人會說印地語,77%的印度人把印地語視為國家的共同語言。在印度,超過1億800萬人把印地語當作自己母語,另外3億人當第二種語言使用。幾乎印度的每個邦都有自己的語言,而且語言之間差別極大。印度所有的語言加起來有近2000種之多,全國性語言有18種。印度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用英語教學,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都是使用英語,不過各個邦還會教授本地的語言。一般印度人除英語外,還會講兩到三門地方語言。

印度不同族群人口間口頭語言紛繁眾多。至少30種不同的語言及2000種方言已經被辨識出來。印度憲法規定印地語和英語這兩種語言為政府交流用語言。另外,印度憲法亦劃分出22種預定語言,這些語言出於行政目的可以為不同邦政府所採用;它們也可以作為不同邦政府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或是作為政府公務考核語言。

大體上,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或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直到一個被指定(負責該事宜)的委員會在經過周期性考察後決定(將官方語言)全面轉換到印地語。無論如何,因為有來自諸如印地語使用率很低的泰米爾納德邦的抗議,這種「雙語言」系統仍然在流行。由於印度全國正在快速工業化,以及受到國際經濟交流的影響,英語仍然非常流行並且在日常商業活動和政府交流中發揮重大作用,以至於試圖取代其地位的努力功效不張。

A: 官方語言(中央政府)
印地語
英語 (第二官方語言)

B: 公認的印度國家語言(預定可為官方使用)
阿薩姆語 (阿薩姆邦官方語言)
孟加拉語 (特里普拉邦與西孟加拉邦官方語言)
博多語 (阿薩姆邦官方語言)
多格拉語 (查謨—克什米爾邦官方語言)
古吉拉特語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達曼—第烏和古吉拉特邦官方語言)
印地語 (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比哈爾邦、昌迪加爾、恰蒂斯加爾邦、德里、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恰爾康得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北方邦和烏塔蘭契爾邦官方語言)
卡納達語 (卡納塔克邦官方語言)
克什米爾語
孔卡尼語 (果阿官方語言)
米德勒語 (比哈爾邦官方語言)
馬拉雅拉姆語 (喀拉拉邦和拉克沙群島官方語言)
曼尼普爾語(Meithei) (曼尼普爾邦官方語言)
馬拉地語 (馬哈拉施特拉邦官方語言)
尼泊爾語 (錫金官方語言)
奧里薩語 (奧里薩邦官方語言)
旁遮普語 (旁遮普邦地區官方語言)
梵語
桑塔利語
信德語
泰米爾語 (泰米爾納德邦和本地治里官方語言)
泰盧固語 (安得拉邦官方語言)
烏爾都語 (查謨—克什米爾邦官方語言)

C: 其他印度流行語言
(使用人口超過500萬但非官方語言)
阿瓦德語 (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比爾語 (比爾部落)
比哈爾語 (比哈爾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Bundeli語 (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恰蒂斯加爾語 (恰蒂斯加爾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貢德語 (龔德部落)
哈里亞納語 (哈里亞納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印度斯坦語 (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的混合。在印度北方大量使用)
Kanauji語 (北方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果達古語(Kodava Ttakk),在卡納塔克邦果達古縣使用
Kutchi (古吉拉特邦Kutch地方語言)
Magahi (比哈爾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馬爾瓦爾語 (拉賈斯坦邦語言,通常被視為印地語的一個亞種)
圖盧語 (為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的圖盧人使用)

Ⅵ 為什麼印度人的英語比華人好

說起來印度人很喜歡拿英語作梗,有個粗俗笑話——
某人期末考試時,花了五分鍾看完題目後,突然開始脫衣服,脫得只剩一條三角褲。
監考人員:「喂,你在做什麼?」
這位同學:「考卷上寫要我們『answer in brief』……穿三角褲回答……」
監考人員:「白痴!那是『簡答』的意思!」。。。。。。。。。。。。
亞洲的殖民地或者英語普及的國家很多,但很少有流傳英語笑話的,由此可見,英語已完全融入印度人的生活之中。

印度人之所以能夠輕易跨足國際,最大的因素、最主要的成功關鍵就是「英語」。印度的英語人口到底有多少?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至今仍沒有個准。資料顯示,印度有28%(兩億多人)的男性會說英語,其中一半(一億多人)會說流暢的英語,且女性比例比男性低。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的英語人口占整體的一成多,約1億3000萬人。此外,印度每年都有許多精通英語的大學生畢業後到國外工作,其人數位居世界之冠。無論看哪個數據,印度的英語人口都僅次於美國,即便低估而算,也比舊宗主國英國的6400萬人多出兩倍。甚至有人預測,將來印度很有可能會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報導指出,近二十年來,印度會說英語的人成長了十倍之多,雖然這個數字的來源不明,但印度英語人口近年來急速成長是不爭的事實。印式英語將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變種英語」。
英語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語言,很多母語不同的印度人都是用英語溝通。事實上,英語本是英國統治印度時強迫印度人學習的「殖民象徵」,如今已落地生根,成為印度的第二語言。也就是說,對印度人而言,英語是「外來語言」而不是「外國語言」,但也不是「母語」。印度憲法規定的聯邦官方語言是印地語,雖然印地語是印度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但會說的人也只佔國民的三分之一(約四億人),普及程度實在有限。在印度多元的環境下,唯一能夠「統一」的語言就只有英語。就這層意義而言,英語可說是印度的第二國語。
要在印度社會生存,英語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還是強而有力的武器。他們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跟外國人交流,更是為了跟本國人溝通。英語是印度企業的基本溝通媒介,熟諳英語是在印度陞官發財的必備條件。
日本的大公司,比如日產、迅銷(優衣庫母公司)在2012年將英語定為公司官方語言,本田也宣布於2020年實行該政策,其他像是朝日、夏普、三井、軟銀等也將陸續跟進,這都是為了應對全球化浪潮,而印度的大企業從很久之前就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甚至早在英國殖民時期,對印度人而言,英語是經營公司、買賣生意的必須工具。
在這樣的文化下,精通英語與否將嚴重影響社會地位高低。「英語」成為印度人判斷一個人來日是否有成的重要基準,因此,在印度社會不會說英語非常不利。這種英語能力高低所造成的社會差別待遇又稱為「英語差別待遇」(English Divide),而印度正是「英語差別待遇」的典型社會。總的來說,印度從英屬時期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成為印度同胞之間的溝通語言,並從中發展出差異和差別待遇。
也因為這個原因,印度父母拼了老命也要讓孩子學習英語。他們知道學習英語能讓孩子在社會上無往不利,因此,家境允許的人自是不用說,有些父母甚至不惜借錢讓子女上英語授課的幼兒園(這在當地稱為「English Medium」)。用英語授課的初中等教育機關基本上都是私立學校,學費相當昂貴。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父母仍願意花中本讓孩子從小學英語,英語托兒所、幼兒園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且不分城鄉皆是如此。有一種說法認為,印度人之所以會對學英語趨之若鶩,是因為IT業非常看重英語能力,這也是近年來印度英語人口急速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的情況下,印度彌漫著一股「英語至上」的氣氛,尤其在五星級飯店、上流社會社交場所的會員制俱樂部、高級餐廳更是如此。我認為這和過去的英國統治有關,「英語」已然成為社會威信的象徵。我們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場合做出不同的打扮,印度則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印度人對語言的敏感度非常高,何時該說英語、何時該說當地語言他們都一清二楚,當機立斷切換語言對他們而言簡直是易如反掌。不要說我這種語言殘廢,就算是英語很好的人,因為從小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也很難掌握。
印度的國內人口流動有一主要特徵——他們經常會「跨邦遷移」(邦等同於省),很多人都會到母語不同的邦工作。印度原則上是以「語言分邦」,每到另一個邦,等於是進到不同語言的新世界。邦界附近的路牌都會用兩種語言文字標示,在這樣的環境下,附近居民也都被「訓練」成雙語人士,大多都看得懂兩種語言。而聚集各路人馬的大都市更是「語言大拼盤」,宛如印度全國的縮影。
印度人常因調職等因素遷居他邦。有些人會帶著傭人一起搬家,有些人則會在當地僱用新傭人。若選擇後者,就必須用當地語言和新傭人溝通,這時就必須學習當地語言(北印多通用印地語)。而小孩跟著父母搬家轉學後則呈現「三聲道」狀態——在家說母語,在外說當地語言,在學校說英語。簡而言之,印度是一個多語言國家,要在印度順利生活,至少得會說兩、三種語言。
不少印度人都能說流利的英語和當地語言,若將會點英語能基本溝通的人算進去,印度的雙語人口至少超過一億人。不過,因為有些特別的詞語又或是話題只有用英語表達才到位,所以「印式雙語」並不追求兩種語言說得一樣好。他們的詞彙體系是用英語建構而成,有些英語已深植腦中,甚至找不到可互換的當地語言,遇到這類詞彙就只能用英語表達。所以,印度人在說話時,經常會隨著話題的轉換而交錯使用兩種語言。
用當地語言聊天時,他們也會配合對方的教育程度、話題,在對話中摻雜英語單字或諺語,這樣其實比全部使用當地語言更順口、更自然。教育程度越高,對話中英語出現的比例就越高,甚至還會參雜「各種」語言。
能說兩種語言的人英語叫做「Bilingual」,擁有雙語讀寫能力的人則稱為「Biliteracy」。能夠「雙語聽說」可不代表能夠「雙語讀寫」,很多「英語達人」雖然能口頭使用當地語言溝通,卻無法閱讀、書寫當地文字。尤其是自幼接受英語教育的人,他們的識字能力是基於英語培養而成,大部分都不會讀寫當地文字。雙語尚且如此,三語讀寫流利的「Triliteracy」就更為少見了。
反觀我們,基本上使用中文處理所有領域詞彙,少數縮寫或專用術語也都有對應的中文譯名,這雖然值得自豪,但也造成雙語溝通能力不足的現象。
有個腦筋急轉彎是這樣問的:
會說兩種語言的人叫做「雙語人士」(Bilingual)。
會說三種語言的人叫做「三語人士」(Trilingual)。
會說多種語言的人叫做「多語人士」(Multilingual)。
請問,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叫做什麼?
科學的答案是「單語人士」(Monolingual),但作為腦筋急轉彎,答案是「美國人」……
仔細想想,美國雖是多元民族國家,在語言使用上卻異常地單調。眾所皆知,英語是美國唯一的官方語言,美國憲法沒有「官方語言」的相關條文,各州也沒有相關規定。印度就不同了,他們的語言種類非常豐富,甚至有「四里異俗,八里異語」的說法,光是官方認定的語言就多達二十二種。有些邦除了文字不同,就連語系都不一樣。為了經營生活,他們基本上都會復數種類的語言。舉例來說,我那位去清奈的朋友遇到的保安就會說五種語言。他出身自南印安得拉邦,家裡是說泰盧固語(Telugu);他是伊斯蘭教徒,和穆斯林朋友是用烏爾都語(Ur)溝通;會說烏爾都語就會說印地語;加上他在清奈工作,所以也會說泰米爾語;而身為一個保安,會說英語是必備條件。他能夠在各種不同情況下隨心所欲地切換語言,著實令我羨慕。同為安得拉邦人的印度前總理納拉辛哈·拉奧(Narasimha Rao)就更厲害了,他會說印度、歐洲共計九種語言。
只要是受過英語教育的印度人,英語水準基本上都非常高。自小學英語的人自是不在話下,即便是上大學才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的人,出社會後都能勝任需要英語能力的工作。以前看一本書的作者介紹,作者是錫克教徒,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用旁遮普語上課,直到考上旁遮普大學的大眾傳播學系,才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然而他大學畢業後,卻當上印度英語報紙權威《印度時報》的記者,之後更搬到加拿大,在溫哥華一家當地英語報社當記者,最後搬到多倫多改當自由記者,還用英語出版了暢銷書。像他這樣的英語高手,居然不是從小學習英語,而是進入大學後才開始用英語聽課,聽了短短幾年就有如此成就,你說令不令人驚訝?這類例子在印度可說是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不知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度人似乎有一種語言天賦,雖然口音實在難懂,但學習和適應能力極強,在我看來遠超過舞蹈天分。畢竟出了寶萊塢,跳得非常出色的並不算多。

Ⅶ 印度人是不是native English speakers

不是。印度人只是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是英語,授課不是英語,是類似我們一樣,作為第二語言學習。
他們語法和普及程度都很高…只不過發音嘛。你看看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大爆炸)里的Raj就知道了……

Ⅷ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怎樣的為什麼印度人會有這樣的時間觀念

如果一個印度人告訴你:馬上來,那估計會在十分鍾後來;要是告訴你十分鍾後,你可以去洗個澡,兩個小時後回來,要是告訴你一個小時後,估計這一天不行了,需要明天了。這樣的印度人太不守時了,也太沒有時間觀念。
很多去過印度的人都認為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其實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只是不緊迫,在他們的意識中,時間雖然有意義,但是沒有力量。甚至印度人將自己看的非常渺小,人生的這一個過程變成微不足道塵埃的瞬間,所以印度人認為人這一生想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曾經說:「印度沒有歷史。這是很深刻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件觀念,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生存環境決定,還有就是宗教。
生存環境決定這樣不難理解,印度生存環境在熱帶,亞熱帶,這樣個位置的生活的民族都沒有溫帶、寒帶生活的人有時間觀念,主要是糧食生產決定的,在一年四季都能生產糧食的印度,很多人躺著就能等到天上掉下椰子、掉下芒果,沒有像溫帶的生產方式,沒有時間觀念,就沒有產量,播種錯過十天半個月,就可能秋天沒有好的收成,來年就會挨餓,這樣能不注重時間觀念嗎。
印度教時間觀念影響到了教徒人世間的時間觀念,印度教教徒接受的是非常長的宗教時間觀念,這與中國人注重歷史時間的觀念不同。中國人記錄歷史,印度人記錄宗教。在印度人眼中,人的一生時間只不過是一個「神年」的1/4左右,也即一個神年的一個季節,又何必那麼在意人世間幾個小時的時間呢!從宗教時間來看,人世間的1000年也不過是幾個神年,對不注重歷史時間的印度人來說,《沙恭達羅》的作者其出生年月差上1000個「人世年」沒什麼關系,只不過3個「神年」嘛!
除了每天的祈禱花去大部分的時間之外,印度教的時間觀念對印度人也有影響。
印度教對時間的看法是這樣的:時空是循環的,每一次循環稱作一次「劫波」,約為432000萬個世俗年。每次「劫波」又分為十四個「期」,每一「期」終了,宇宙再生。這和中國人常說「在劫難逃」有點接近。當今世界處於第七個期,每一期劃成七十一個「大間歇」,每一次「大歇間」分為四個「時期」,各「時期」分別包括4800個、3600個、2400個和1200個「神年」,每一「神年」相當於人世360年。中國人也常說,「天上方一日,人間已多年」,這種「天上時間」和「人間時間」的差別同印度教「神年」和「人世年」的說法有著雷同的地方。
這下明白了印度的時間觀念了吧,其實印度的時間觀念,就是「神一樣的時間」。而印度的時間觀念,形成也算久遠,盡管歷史進入現代文明,但一時間印度人改變時間觀念還需要時間,在歷史上印度的時間觀念,早就有記載,也算歷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點。
中國的古籍裡面早有記載。公元1415年(永樂十三年),鄭和寶船抵達古里。古里國王派其頭目和能書會算並被稱為稱為哲地米納的人即官牙人(牙人,即中間人),來與明朝特使相會,磋商交易之事,先擇某日打價(談判價格)。至日,將帶去的絲綢等貨物逐一議價、協定合同,合掌牙人(即合同簽字者)言某日交易,與眾手中拍一掌,或貴或賤,不再改變。然後哲地富戶攜寶石、珍珠、珊瑚等來看,其議價非一日能定,快則一月,遲則兩三月
。從中國古籍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古印度商人交易的習慣,中國商船帶去的絲綢可以在一天內定價,並由牙人(即負責人)擊掌約定;而作為交易的印度商品卻極難定價——「快則一月,遲則兩三月」。看來中國古人早已經領教了以拖延遲緩為特點的「印度時間」。從交易的物品來看,中國以絲綢為主,而古印度人的貨物多種多樣,而且多屬於「私人」物品,所以極難確定價格,時間自然也就很長。
印度人的「神時」觀使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極為恆久漫長,而「自省」的空間觀念又使其特別注重具體的細節和思考,過於注重微觀的考慮。這種獨特的時空觀培養了印度人獨特的思維,這種思維可以稱之為「葡萄式」思維。這種思維是這樣的:沒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可以放在一起談,可以雜糅在一起;時間是可逆的,對於印度人來講,古代的事就是現代的事,現代的事在古代也可以發生。
1981年,為了參加印度的國慶慶典,印度人用牛車運載米格戰斗機;在這件事上,印度人考慮的不是牛車運送戰斗機所花費的時間,而是事情這樣做是否在理論上可行。
印度電視劇沒有主要線索,在情節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幾件事居然糅合在一起講,這並不是印度編導水平有問題,而是和印度人「葡萄式」的思維習慣有關。可以把印度的電視連續劇比作一串葡萄,每一集都是一顆葡萄,但每顆葡萄之間除了外形和味道差不多外,情節上少有聯系。
印度文化中的「時間觀念」是印度人引以自豪的部分,他們看的長遠。這種長遠不但仔細考慮了事情的細節,而是他們認為看到了事物的終極意義,知曉了整體。
西方只考慮五年、十年,最多二十年;印度則主要從時間是無限的這一角度來考慮問題。當然,我不是說印度今天已經在這么考慮問題,只是說必須從這種角度來觀察問題」。印度人總覺得他們已經看透了過去和未來,已經洞悉了所有歷史上和未來的真理,他們考慮問題比其他國家的人深遠。印度人經常喜歡說一些過頭的話。從文化傳統上來理解,這是印度人獨特的特點。如果他們預測未來50年印度經濟會超越中國,他們不認為那是將來的事,他們會說:「中國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印度人要超越你們了。」這就是印度人來源的自信。

Ⅸ 留學生聽不懂外語,那他們在外國都是怎麼上課的

其實大部分留學生到國外後都會聽不懂課。即使你的語言成績很高,比如雅思7分這種,也會有聽不懂課的情況。

原因有幾點:

  1. 老師口音問題。英語也會有口音問題。而且大學里的教授並非都是英籍教師。有華人、印度人、有日本人等等。所以發言不標准會讓很多學生頭疼。

  2. 專業學術用語。因為大學的課程里會涉及到專業用詞,這些詞彙都是雅思托福里沒有涵蓋的詞彙,非常的學術,很多同學在不了解時,也會一眼懵。

  3. 生活環境。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環境,身邊的語言都是非母語,第二語言。剛到國外後確實很難適應,所以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期。

    如何快速適應:

    1.增加交流

    課下多轉多和身邊同學交流,一般英國、美國、澳洲這些本國人很不願意和中國學生交流,可以選擇其他的亞洲人。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

    2.課堂錄音

    可以用錄音筆把老師的授課內容錄下,方便課後復習使用。大多數時候是錄了。。但是沒時間聽。。。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錄音前一定要告知老師,提前和老師溝通,說明需要本節課內容錄音,方便課後復習。如果不和老師溝通,私自錄音,被老師發現後,是挺嚴重的事情。因為國外在學術保護方便還是非常嚴格的。

    3.課外輔導

    很多同學會選擇例如考而思留學生課程輔導這類輔導中心,提供學業幫助。可以幫助同學縮短國外學習的適應時間。再利用中英文雙語授課,幫助同學快速理解專業課核心知識點及考點,幫助同學提高學習效率,也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同學選擇的一種方式。

Ⅹ 看到一個gif。似乎是印度人。上課遲到。進教室用倒退的走法,然後老師以為他想逃課。讓他回教室了。應

不是電影,是曼妥思(Mentos)印度廣告:遲到篇
觀看地址:http://v.ku6.com/show/CR5ur6crm3Qab5Eiv-EcAg...html

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如何上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今年能回到中國嗎用俄語怎麼說 瀏覽:938
印尼檀木一噸多少錢一斤 瀏覽:705
越南枇杷膏多少錢 瀏覽:510
越南語的笑笑怎麼說 瀏覽:878
越南間諜是什麼 瀏覽:240
印尼哪裡的房子最好 瀏覽:992
英國手機多少錢一部 瀏覽:774
越南幣一百萬塊相當於人民幣多少 瀏覽:795
義大利紅燴味薯片怎麼樣 瀏覽:176
要怎麼登錄和平精英國際服 瀏覽:593
印度堅果怎麼做 瀏覽:164
中國人什麼話 瀏覽:386
中國餐飲人均浪費多少 瀏覽:497
伊朗研發出多少款直升機 瀏覽:695
印度奶昔多少錢一斤 瀏覽:81
英國治癒率怎麼那麼少 瀏覽:923
導航到印度尼西亞怎麼去 瀏覽:168
現在英國戰機多少架 瀏覽:517
英國租車要多少錢 瀏覽:535
德國空運中國飛多久 瀏覽: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