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真的比中國落後嗎
印度的落後是那種發展階段不高,但又有大量新奇東西進入而產生的一種相對而言的、有趣的「山寨式落後」。這可能是木叔新創的詞,哈哈,所謂的「山寨式落後」就是因為經濟不發達,很多真正的東西用不起,於是就冒出了很多山寨的東西,這個看上去當然比較low了,也就顯得落後了。但這種所謂的落後是符合目前印度發展階段的,是個特色的產物,與非洲那種絕對的落後是完全不同的。
對於印度人崇拜牛這一點我們也感受到了,我第一次在一個國家的首都看到街上有牛!不清楚是不是我們住的地方比較偏還是什麼原因……印度街頭狗也很多,看樣子都是流浪狗,一個個膘肥體壯,看起來吃得不錯。看到印度讓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印度的摩托車,以及摩托車表演,讓所有人心服口服,一輛摩托可以馱著十幾人上路遊行,可見摩托車到質量不是一般的棒啊,拒說,印度的廁所為公用的,男女用一個廁所,怎能想像呢?
印度的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真的很差,差到我們在大城市生活的人無法想像的地步。 就算是在首都新德里,空氣中也總是彌漫著刺鼻的氣味,PM2.5絕對要比北京高很多。公共廁所是稀罕物,那裡的男人都是隨便找個牆背對馬路直接方便的。貧民窟緊挨大酒店,很多人甚至是生活在垃圾山裡,斷手斷腳的殘疾人更是隨處可見,絕對讓第一次去的人害怕。這就是你第一次去印度最先感受到的,肯定要落後中國二十年不止。
其實印度的富人區是你不能想像的。但印度大多數地區城市相比較其他國家的城市建設規劃,它確實落伍,但不能說是落後。落後與落伍是兩個概念。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在今天的印度而言似乎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與傳承,大多數印度人因為宗教信仰和種姓制度的影響,導致印度人給我們的感覺是這個國家很奇葩,思想怪異,行為多是可恥。
有一點我們不能忘記,印度是「金磚四國」之一,而且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的影響力遠超我國,所說印度得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差,。但是其綜合國力來講還是可以在亞洲乃至全球和中國抗衡的!最起碼其開放程度和歐美人對其了解的程度都遠超中國!(中國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存在著「閉關鎖國」的狀態的,比如互聯網……)
不可否認,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特別大的國家。我這些年旅行也走過印度的不少城市。印度發達的地方是相當發達,落後的地方也的確是相當落後,總之來講,就是發展極不均衡,貧富差距突出。像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等印度比較知名的一些大都市,你自然能見到高樓林立的大氣之相,可相應的,也能見到大片大片的貧民窟,對比鮮明。
⑵ 印度到底落後中國幾年
印度和中國作為亞洲兩大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發展速度雖敵不上中國,但在世界上說,其發展速度也是相當迅速,人們的經濟水平提高了也就自然的開始會享受生活,在假期期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門旅遊,他們的步伐不僅僅局限於國內,也是將旅遊的范圍放在了世界各地。
從兩城市來看,北京的基礎建設和環境都好過新德里,而北京更是不會像新德里一樣,存在著貧民窟,這兩國的經濟差距也就是凸顯了出來。
大家對於印度的新德里有過一些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⑶ 十元能在印度買什麼印度落後了我國幾年
提起印度,不知道你們會想到什麼呢?這個國家與我們一樣,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印度,總是給人一種打破常規的感覺,它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印度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
在遊玩的時候,導游稱道:有些低收入人均的工資僅僅只有300元人民幣到500元人民幣之間,還有許多無業遊民。因此我們所認為低廉的物價,或許是他們眼中無法去觸碰到的。看完之後,想必你也明白了中印差距!
⑷ 印度與中國的經濟差多少年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2001 世界發展報告》數據,中國1999 年 GNP 為9802 億美元,在參與排序的206個國家與地區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購買力平價牗 PPP牘計算中國的GNP則高達41122 億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為4422 億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計算印度GNP為21441 億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GDP,2000 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1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經濟總量比較我國領先,兩國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國依然佔有優勢。產業結構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48.7%、32.9%,印度各佔29.3%、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外開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於對外國投資採取嚴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很小,1992 年以來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積極鼓勵外國投資,不斷放寬對外國投資者限制,外國投資發展很快,外國直接投資從1990 —1991 年度的0.91 億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億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達59.25 億美元,證券投資從1990-1991 年度的0.06 億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億美元,因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1998 —1999 年度為負0.61 億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億美元,證券投資流入規模在大部分年度大於直接投資。就外貿、外資發展比較而言,無論規模還是發展速度,我國佔有絕對優勢,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據《經濟學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標,1993 —1997 年期間年均變化率印度僅為2%,我國為7%,中國對外開放度遠勝於印度,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於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際競爭力牗一牘 IMD 國際競爭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是國際競爭力評價的權威機構,每年根據國內經濟狀況、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和國民素質等方面指標體系對參評國家競爭力進行評價,推出《世界競爭力年鑒》。中國在IMD競爭力排名中處中游,但與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間名次不斷上升,1999 —2001 年間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兩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兩年為周期上下搖擺,在38-42 之間徘徊。IMD競爭力排名說明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比印度強。兩國都需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牗二牘 WEF 全球競爭力中印比較根據美國競爭力委員會1999 年對56個國家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國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在創新因子指標排在45,印度為37,其中上游創新能力牗由研究開發投資、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素質、科研機構的質量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決定牘我國與印度幾乎平起平坐,我國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創新能力牗申請專利的數衡量牘我國比印度要弱,下游創新因子排名我國為48、印度37。我國上游創新能力與下游創新能力脫節,說明我國創新成果商業運作不力,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通道不暢。中國經濟的微觀競爭力落後於宏觀競爭力,微觀競爭力與印度相比也落下風。除1998 年外印度歷年名次好過中國,但到2002 年兩國差距在縮小,中國只比印度低一位。當前競爭力指標是建立在微觀競爭力指標基礎上,旨在區分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通過衡量人均GDP水平來考察當前經濟成就。中國當前競爭力與印度相比落後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運作與戰略排名中國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業環境質量比較中國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業環境質量方面我國處於劣勢。這反映了我國企業運行的商業環境有待改善,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偏低,企業運營方式與發展戰略不夠成熟。2002 年我國商業運作環境有所改觀,上升到38。國民財富的增長,歸根結底依靠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才能實現人均GDP的快速增長。牗三牘 GITRR 信息技術中印競爭力在網路就緒、網路應用構成與可行因素構成這3項指標排名印度都領先於我國。網路就緒指標中國64、印度54。網路應用構成指標我國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構成排名中國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級指標方面,我國只在信息基礎設施、商業與經濟環境、ICT機會與社會投入3個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體、軟體與支持、網路接入、網路政策、網路社會、網路學習、網路經濟、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方面排名都落後於印度,特別是硬體、軟體與支持、ICT政策、網路學習方面名次懸殊很大,反映了我國信息技術與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軟體業印度遙遙領先於我國,印度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體出口大國,2000 年軟體出口額達80億美元。近幾年信息技術產業托起了印度牛市,預計2008 年印度軟體業產值870億美元,出口達500億美元,軟體業成為了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國軟體出口還微不足道。中國在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經濟總量、國際化程度等方面與印度相比處於領先地位,兩國經濟結構都須進一步調整,都須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的競爭力我國整體占優,但經濟創造力競爭力我國不及印度,微觀競爭力印度強於中國,信息技術競爭力印度優勢明顯,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比印度大。
⑸ 印度在二戰結束之後是怎樣一步步落後中國的
印度是在1947年8月獨立,而新中國是在1949年獨立,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獨立的。但印度家底和國際環境遠遠要比中國好得多,印度獨立以後,有著比中國完善的鐵路,公路,航空,電力和農田水利設施。而且得到了世界上所有大國的承認,以至於印度普通民眾現在都認為,當初是印度把常任理事國讓給中國的,印度自建國就沒有雨大國發生沖突。而中國自建國後就被歐美國家制裁和拒絕承認。先後與美國和前蘇聯發生武裝沖突。即便如此,兩個國家經過七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國力遠遠高於印度。那印度落後的內在原因在哪。
印度的底蘊不錯,但發展的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沒用,地理緯度和地理資源也限制了印度的發展。民族問題復雜,缺乏強有力的領導階層。使得印度很難發達起來。
⑹ 印度和我國比起來有多大的差距
眾所周知,印度不僅僅與我國相鄰,而且與我國有著太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五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同樣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比如都是人口大國,又都曾在近代敗於西方列強之手,甚至印度獨立的時間與新中國成立的時間前後相差也不到兩年。
正是因為如此,不論是在世界上,還是在中印兩國的官方民間都會下意識地把中國和印度拿來比較。那麼印度與中國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一位印度專家曾表示:中國趕超印度起碼需要30年。這樣的言論簡直就如我國戰國時期楚國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在《九章·懷沙》中寫道的:「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召開會議
除此之外,如今我國早已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但經濟穩定快速地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無論是在低端的製造業上,還是在先進的高精尖技術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就國際地位而言,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我國的威望和話語權也不是印度能夠相提並論的。所以究竟是誰落後誰30年,其實根本就不需多說。
清朝時期的小說家蒲松齡曾在《聊齋志異·絳妃》里寫道:「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不過以如今科學技術,以及互聯網應用的發達程度來看,應該是不會存在如「夜郎自大」這樣因為無知而狂妄自大的事情了,除非印度舉國上下都從來不上網了解信息,或者是別有用心者以這種言論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⑺ 二戰結束之後,印度的發展是如何漸漸落後於中國的
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中國和印度都是鄰國,都是人口大國。人口規模本身就是實力,但中國人口規模和印度不一樣。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與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鄰緬甸,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達5560公里。也是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印度斯坦族為主體民族,約佔中國總人口的46.3%。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河文明誕生於公元前2500年(主要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大約1500年前,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的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小的奴隸制國家,建立了種姓制度。吠陀宗教開始發展成婆羅門教。
總結: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⑻ 印度和中國相比,到底落後了多少
最早的公共交通出現在1826年的法國,從那時候開始,公共交通就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帶動了城市的發展腳步。如今,基本上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公共交通體系。而隨著發展程度的不同,交通工具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比如在一些發達國家,無論是航空,鐵路還是高速公里,其交通都十分的便捷快速。但是對於不怎麼發達的國家,其交通體系也是十分的落後。今天要來說的這個國家,就是印度。
印度作為和中國一樣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新興的經濟體之一,在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方面也有著自身的優越性。所以有時候也喜歡跟中國作比較。不過,目前而言,印度比中國落後是事實。所以就有很多人會問:印度和中國相比,到底落後了多少?有些印度的網友就說了實在話:如果現在中國停滯發展,以目前印度8%的GDP增長速度起碼也要10年。其實不用看數據,就從公交車這對比來說,就知道印度和中國還有有一段距離的。當然,在這里也希望印度能變得更強,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