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如何用遙感技術

印度如何用遙感技術

發布時間:2022-04-16 18:28:37

㈠ 遙感是什麼有什麼用處

遙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感測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的探測。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

可用來獲取其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並進行提取、判定、加工處理、分析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和技術。

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這就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

(1)印度如何用遙感技術擴展閱讀

遙感通過人造地球衛星、航空等平台上的遙測儀器把對地球表面實施感應遙測和資源管理的監視(如樹木、草地、土壤、水、礦物、農家作物、魚類和野生動物等的資源管理)結合起來的一種新技術。

遙感探測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對地觀測,並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遙感數據。

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

㈡ 遙感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

遙感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對地觀測綜合技術,並從70年代開始得到迅猛發展。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遙感信息存儲、處理與應用技術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礦產資源調查、土地資源調查、地質災害監測與環境保護等國土資源各個領域,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今,遙感技術發展呈現如下重要趨勢。

(1)將保持對地觀測數據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放在重要地位

美、法兩國繼續保持他們的「Landsat」和「SPOT」衛星的系列化。Landsat衛星自1972年首次發射至今,其空間解析度已從原MSS感測器近80m提高到ETM感測器的15m,但它185km的地面覆蓋寬度始終如一。SPOT衛星的最高空間解析度從初期的10m提高到2.5m,其地面覆蓋寬度也一直保持在60km。這種穩定性和持續性使得這兩種衛星的數據占據了光學遙感衛星數據市場之首。

繼美國、法國之後,加拿大、歐洲太空局、日本和俄羅斯也先後於20世紀80~90年代研製發射了本國(地區)的資源、環境衛星。這些衛星不僅技術上不乏先進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數據獲取能力。但其系列性不強,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均受到一定的限制。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其「印度遙感衛星」系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民用遙感衛星系列之一,且擁有全球最大的遙感衛星星座。從1988年開始,印度幾乎每隔2~3年發射一顆資源型衛星,2005年還發射了測圖衛星(CARTOSAT),受到了世界的關注。印度資源衛星成為繼美、法之後在地球空間軌道上穩定運行的另一衛星系列。

(2)遙感數據解析度不斷提高

隨著世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地球資源和環境的認識不斷深化,對高解析度遙感數據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種高解析度首先體現在高時間解析度和高地面解析度兩個方面。

20世紀90年代,印度發射的衛星地面解析度達到5.8m,俄羅斯的衛星地面解析度達到2m;1999~2003年,美國發射了IKONOS衛星、QuickBird衛星和OrbView-3衛星,全色波段的地面解析度已達1m以下,多光譜的地面解析度為2~4m;法國、以色列也擁有類似的高解析度衛星。

近幾年來,光譜解析度的提高是衛星遙感發展的又一個趨勢。高解析度的空間信息較好地適應了眾多用戶的需求,具有較好的商業化前景。1999年美國發射的EOSTerra衛星上裝載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具有36個波段;號稱「新千年計劃」第一星的美國EO-1衛星,裝載一台光譜解析度達10nm、共220個波段的高光譜成像儀,具有特殊的優勢。

(3)全天候微波遙感迅速發展

微波遙感的發展為克服天氣條件對空間信息的影響開辟了途徑。1981年以來,美國利用太空梭執行了3期航天雷達計劃(SIR-A,B,C)。對星載雷達的許多關鍵技術和應用基礎問題開展了全球范圍的實驗研究。此外,一項對地球表面測繪制圖的革命性技術,即美國「太空梭雷達測圖計劃」(SRTM)的技術系統,對今後的衛星遙感發展,特別是在測繪制圖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

俄羅斯的「鑽石」衛星系列在雷達衛星中佔有重要地位。從1991年到1999年,俄羅斯共發射了4顆「鑽石」雷達衛星,所獲得的數據也在國際上得到了一定的應用。

歐洲太空局的地球資源衛星主要面向海洋,定位在微波遙感,特別是雷達遙感上。1991年發射的兩顆衛星(ERS-1,2)至今尚在運行。2002年發射的超大型平台環境衛星(ENVISAT)集光學和微波對地觀測於一身。

加拿大的雷達衛星(Radasat)具有多種工作模式,即多入射角、多成像帶寬、多解析度的特點,可在45km、75km、100km、150km、300km和500km的地面寬度上成像,最高解析度為6m,最低100m,具有很強的數據處理、數據服務以及在全球多個地面站的接收能力,成為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空間雷達信息數據源。

(4)綜合性和專業化成為衛星發展兩個相輔相成的方向

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以美國為主的對地觀測(EOS)計劃是最為綜合、最全面的一項全球性研究計劃。計劃中的一系列大型綜合衛星平台,如TERRA、AQUA、AURA等也集中體現了當前發展的最新對地觀測技術。除此而外,正在執行中的有16 個國家參加的國際空間站計劃,也擬將這種大型載人的航天設施作為一種特殊的綜合平台實施對地觀測,而這種觀測將全面涉及陸地表面、海洋和大氣。

在人們傾注於發展大型綜合平台,實施較全面而綜合的對地觀測的同時,一種專業性很強,目標明確的小衛星甚至微衛星、納衛星也在悄然興起並得到發展,這種「快、好、省」的空間對地觀測系統尤其受到廣大中、小國家的歡迎。美國數字全球公司的「晨鳥」和「快鳥」衛星,空間成像公司的IKONOS衛星,以及軌道成像公司的OrbView系列衛星,甚至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 LightSAR衛星,TRW公司的Lewis高光譜衛星,都屬小衛星之列。美國鼓勵發展小衛星,旨在提高其商用價值。以色列和法國為軍事需要,研製和發射了地面解析度為1m的小衛星,其中以色列在高解析度成像方面技術先進,提高了其衛星的小型化程度。

(5)航空遙感對地觀測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衛星對地觀測高度發達的今天,航空遙感仍然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許多發達國家都組建了國家級的大型、綜合航空遙感系統。美國所擁有的先進遙感飛機,如 ER-2 型飛機、C-130、C-141、DC-8等大型飛機平台最受人們關注。其中,飛行高度達20km以上的ER-2型飛機可裝載數十種儀器,進行綜合性遙感,包括遙感技術發展和對各類對地觀測衛星進行模擬,以論證和開展一些重要應用領域的業務觀測和監測任務。同時,由於軍事需要,無人駕駛飛機有了很大的發展。例如,在美國的軍事行動中,「全球鷹」無人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對地觀測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在平流層的對地觀測系統也在一些國家加快了研發的進度。

㈢ 印度遙感發展

印度的遙感產業發展很快,印度遙感影像解析度遠遠高於中國的同類產品,我們不得不努力啊。

㈣ 國內外遙感研究現狀

地下煤層自燃遙感探測,大致經歷了熱紅外遙感探測、基於GIS的遙感探測和現在的多平台、多感測器綜合探測等三個主要階段。

(一)國外遙感探測研究現狀

1963年5月,HRB-Singer公司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斯克蘭頓用熱感相機RECONOFAX紅外偵察系統,進行探測和定位煤矸石煤火的可行性試驗,這是科技人員首次利用熱紅外遙感技術研究和探測煤火。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煤層自燃引起的環境破壞問題突出,美國開始應用陸地衛星數據調查研究煤層自燃與煤礦環境;進入90年代,印度開始了應用遙感技術調查煤層自燃,幫助解決煤礦滅火和安全生產等問題。同時針對煤火的時空變化特點,相關研究人員(Anderson,1980;Chandra,1983;Mukherjee,1991;Mansor,1994;Saraf&Prakash,1995;Genderen,1996;Prakash,1997,1999,2001)對地面亞像元溫度信息提取、地表參數和熱通量問題、地表溫度異常與地面發射率的影響、煤自燃傾向性估計、衛星遙感地表熱通量計算模型和點源燃燒體正演模型、地表高溫異常局部雙窗滑動方法、熱紅外遙感數據估計埋藏的熱源深度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促進了煤火遙感信息的提取研究。

隨著高解析度遙感衛星的相繼發射升空,能提供用於煤火探測的遙感數據也越來越多,其推動當今這個領域的研究迅速進入到一個多平台、多感測器綜合探測階段。

(二)國內遙感探測研究現狀

我國遙感技術應用於煤火調查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階段:

(1)1987年,原地質礦產部遙感中心在寧夏汝箕溝礦區開展的航空遙感調查煤層自燃工作,較系統地研究了煤層自燃機理,提出了滅火方法。

(2)20世紀80年代後期,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1988,1989)、北京市遙感公司(1999)等有關單位相繼利用衛星遙感、航空熱紅外遙感及地面紅外測溫等手段開展了中國北方地區煤火調查和火區環境災害動態監測工作,初步圈出了我國在北緯35°以北地區正在燃燒的火區56個,主要分布在新疆、寧夏、內蒙古、甘肅、青海、陝西、山西等7省區。以GIS為工具,集成煤火探測、環境影響評估、防滅火工程中所需要的專用工具,初步開發出適用於煤田火區監測與治理的信息管理與分析支持系統。

(3)隨著高空間、高光譜遙感新型感測器(如SPOT、IRS、ASTER、IKONOS、QuickBird、AVIRIS、HyMap、Hyperion等)以及各種方法技術的不斷發展,煤火遙感探測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主要針對煤田環境和礦山安全生產兩種需求,在深入開展地下煤層自燃機理、煤田火區地質環境、空間分布規律、治理方法、防滅火工程與材料等研究基礎上,初步建立了動態監測物理模型和基於衛星、航空和地面遙感、地面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同步探測方法體系。

(三)遙感探測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國內利用遙感技術開展煤火災害調查和相關的應用研究,已積累了許多先進的技術方法與重要成果,為地下煤層自燃的探測和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技術手段。但以往的煤火遙感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①由於受衛星遙感空間和光譜解析度的限制,還無法提取地面燃燒裂隙、燃燒系統等信息;②沒有充分應用不同尺度遙感影像的空間和光譜信息,對煤層自燃的發生、發展和熄滅過程中的遙感主要監測指標及地質環境意義進行系統性研究;③對於較大規模的煤火調查,已經形成了航空、航天、地面遙感相結合的探測方法,但尚無形成基於高解析度遙感與高精度航空地球物理探測方法相結合的探測方法。

㈤ 軍事遙感的發展歷史或者歷程,急需答案,謝謝

遙感技術是指不直接接觸目標物(物體或現象),通過遠距離探測或感知其性質形
態和變化規律的綜合技術。它是通常利用物體能輻射或反射電磁波的特性,通過可見光
、紅外、紫外、激光、多光譜和微波等感測儀器(包括照相機),從高空、地面或海面
遠距離探測、感受來自目標物體的電磁波信息,經光學、電子技術處理成為圖像或數據
,以揭示目標物體的發生的狀態,從中獲取有用信息。遙感技術在軍事領域具有廣泛的用途。

(1) 歷史:人類開始遙感活動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最早人們是利用風箏、鴿子、氣球捆綁相
機從高空觀察地面,實現從空中獲取地面資料的目的。1903年發明飛機後,航空攝影逐
步發展起來,並廣泛用於軍事偵察;1957年出現了人造地球衛星,人們將它作為遙感平
台,把遙感技術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遙感」一詞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1972年,
美國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成功發射,並獲取大量地球表面的衛星圖像之後,「遙感技術
」便開始在全世界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遙
感器性能和信息處理技術水平的顯著提高,遙感技術迅速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探測技術


對遠距離目標信息的獲取、存儲、傳輸和處理是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用以完成這
些任務的整套儀器設備稱為遙感系統,包括遙感器、遙感平台、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設
備等。遙感器是遙感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用以感受來自目標物的電磁波信息,常用的
遙感器有高解析度照相機、電視攝像機、多光譜掃描儀、微波輻射計和合成孔徑雷達等
;遙感平台是裝載遙感器的載體,有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太空梭以及
車輛和艦船等;信息傳輸設備是遙感平台和地面站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從人造地球衛
星上獲取的遙感信息,可記錄在膠卷上用回收艙送回地面;信息處理設備是處理和判讀
目標特徵信息的儀器,有圖像處理設備、彩色合成儀和電子計算機等。

遙感技術通常按遙感平台分為3類:遙感平台為地面站或車、船的,稱為地面遙感技
術;遙感平台為氣球、飛艇、飛機和無人駕駛飛機等航空器的,稱為航空遙感技術;遙
感平台為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和太空梭等航天器的,稱為航天遙感技術。此外,
按遙感器工作原理的不同,分為主動遙感技術和被動遙感技術;按遙感方式的不同,分
為照相式遙感技術和非照相式遙感技術;按電磁波譜段的不同,遙感可分為可見光成像
、多光譜成像、熱紅外成像和雷達成像等。

(2)遙感技術的軍事應用

遙感技術在軍事上廣泛用於軍事偵察、導彈預警、海洋監視、武器制導、毒劑偵測
、軍事測繪和氣象觀測等。

a)軍事偵察 遙感技術用於軍事偵察,是目前最為有效、最為安全,同時又是最可靠
的偵察手段。按照國際慣例,距離地球表面100公里以上的太空,不屬於地面國家的領空
范圍,不必擔心偵察衛星的活動被指控為侵略行為。因此,航天遙感技術作為現代軍事
偵察的重要手段,具有偵察范圍廣、不受地理條件限制、發現目標快等優點,能獲取采
用其他途徑難以得到的軍事情報。由於衛星遙感技術和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一國境
內的任何露天目標都能被其他國家偵察得了如指掌;而衛星觀測、遠程理化分析及信息
加工技術,又加強了截獲軍事情報及核查武器設施的能力,國家的軍事主權和邊界安全
都面臨無形侵襲的威脅。人造地球衛星可見光照相地面解析度高達0.1-0.3米;紅外遙
感技術有一定的識別偽裝能力,可晝夜工作;多光譜遙感技術能識別某些類型的偽裝;
微波遙感技術對雲霧、植被和地表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全天候作業。從偵察衛星拍攝
的遙感照片上,能看清飛機和導彈發射架等軍事裝備和設施,能分辨坦克和戰車的類型
,能識別直徑為0.1-0.3米的物體。

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對戰場的動態監視和對瞬息萬變的作戰態勢信息的准確把握
,越來越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對作戰區域全天候、全天時、全方位、高動態
的航天遙感偵察,可以迅速、及時地獲取多頻段、多時相、高解析度的遙感圖像信息,
從而了解敵方整體部署情況,監視、跟蹤並預測敵方部隊的未來行動,全面掌握打擊目
標的位置分布,引導精確攻擊武器准確命中目標,並有效評估戰場毀傷效果。
在遙感偵察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無人機將逐步取代有人駕駛飛機。

b)導彈預警 當導彈發射時,火箭發動機噴焰中含輻射很強的紅外線。運行在地球靜
止軌道或橢圓軌道上的預警衛星,藉助高靈敏度紅外感測器和高解析度電視攝像機,90
秒鍾發現目標並自動報警。美國1998年6月15日發射的第三代預警衛星「布洛克」-14,
對來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俄羅斯潛射導彈可提供15分鍾預警時間,對來自前俄羅斯境內
的陸基導彈能提供30分鍾預警時間。預警衛星還配備有核爆炸探測裝備,在和平時期可
用於核查大氣層中的核試驗,在核戰爭時期可用於評估核武器攻擊效果。

c)海洋監測 海洋監視衛星利用遙感技術能有效探測和跟蹤艦艇活動。海洋監視衛星
有電子偵察型和雷達型兩種,通過星載信號,能准確截獲艦艇發出或反射的各種電磁信
號,能准確地確定其位置、航向和航速。由於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一倍以上,監測的
目標又往往是運動的,因此海洋監視衛星的軌道應高於監視陸地的偵察衛星。前蘇聯19
91年3月31日發射的「金剛石」地球資源衛星,由於配備合成孔徑雷達,它不僅能全天候
拍攝地表圖像,而且可透過一定深度的海水,拍攝水下圖像。

d)武器制導 隨著遙感系統的小型化,把遙感技術和武器相結合以提高武器智能化水
平與命中精度,已成為遙感技術發展的趨勢之一。遙感技術既可用於戰術導彈、炮彈和
炸彈等武器的制導系統,也可用於戰略導彈的制導系統。美國戰略巡航導彈採用慣性加
地形匹配製導技術,以地形輪廓線為匹配特徵,用雷達(或激光)高度表為遙感器,把
導彈在飛行過程中測得的實時地形圖與彈上貯存的基準圖相匹配形成制導指令,導彈命
中精度(圓概率偏差)可達到10米量級。

e)毒劑偵測 遙感技術用於毒劑偵測所依據的原理是,電磁波和毒劑雲團相互作用會
產生吸收或散射作用。例如,沙林和梭曼等含磷的神經性毒劑對一定波長的紅外線有強
烈的吸收作用,而其他物質對此波長則不吸收或很少吸收。美國根據紅外線吸收原理研
制的XM21型遙感式毒劑報警器,探測距離可達5千米。法國也製成了類似的遙感式毒劑報
警器。

f)軍事測繪 軍事遙感測繪技術在軍事上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為軍事行動提供軍用
地形圖以及為未來數字化戰場做好測繪勤務保障。

g)氣象觀測 氣象條件對戰爭有重大影響。利用地面氣象站、氣球、飛機、探空火箭
和氣象雷達等進行觀測,只能得到局部地區的氣象資料,而地球上有將近80%區域的氣
象情況是無法用常規方法觀測的。氣象衛星在高度800-1500千米的軌道上運行,通過星
載的紅外分光計和微波幅射計等氣象遙感器,能接收和測量地球及其大氣層的可見光、
紅外和微波輻射,並將它們轉換成電信號發送到地面。衛星地面站將接收到的遙感信息
進行加工處理,即可得到各種氣象資料,為各軍兵種制訂氣象保障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3)遙感技術的未來發展

空間技術、光學技術和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將促進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遙感衛星
的發展趨勢是解析度越來越高。如俄羅斯90年代發射的「KFA300",解析度達0.7~1.5米
,法國的「Heliosl"解析度為3米,印度發射的民用衛星「IRS-1",解析度達5.8米。在
國際市場上,已可以買到米級或亞米級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像。這些圖像在無地面控制
的情況下,地面定位平面精度可達12米,高程8米。如有地面控制,平面精度可達2米,
高程精度可達3米,可以滿足獲取全球范圍三維空間信息的需要。這對遠程戰略武器精確
打擊境外重要目標十分重要。

未來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從純被動遙感向被動和主動相結合的遙感發展;從單
一電磁波段遙感向多電磁波段以及將電磁波、聲波、引力波和地震波等多波種相結合的
遙感發展;從半天候遙感向全天候遙感發展;從定性遙感向定量遙感發展。隨著遙感技
術的進一步發展,其在軍事上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㈥ 遙感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呀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中國衛星(600118)、北斗星通(002151)、雷科防務(002413)、航天電子(600879)、北方導航(600435)、歐比特(300053)、航天宏圖(688066)、超圖軟體(300036)、四維圖新(002405)、中科星圖(688568)、中科國信(430062)

本文核心數據:遙感衛星存量、商業遙感衛星存量、商業遙感衛星發射量、商業遙感衛星佔比、遙感衛星市場規模

行業概況

1、定義

遙感衛星是一種利用衛星上所裝載的遙感器對地球表面和低層大氣進行光學或電子探測以獲取有關信息的應用衛星。用衛星作為平台的遙感技術稱為衛星遙感。通常,遙感衛星可在軌道上運行數年。衛星軌道可根據需要來確定。遙感衛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覆蓋整個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區域,當沿地球同步軌道運行時,它能連續地對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進行遙感。遙感衛星由衛星平台、遙感器、信息處理設備和信息傳輸設備組成。

目前,我國的非軍用遙感衛星主要有民用和商用兩類用途,其中民用遙感衛星主要指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服務於國家政府部門、公眾業務等的遙感衛星,以國家投資為主;商業遙感衛星主要指以營利為目的,廣泛應用於商業市場的遙感衛星,以市場公司投資為主。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商業遙感衛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㈦  國內外在水工環領域中遙感技術的應用

一、水文地質測繪及水資源評價

很多研究已表明了應用遙感圖像進行填圖及定性、定量評價的可能性。印度S.K.Nag等人運用衛星圖像研究水地貌,用垂向電測深(VES)及地面地質研究岩層裂隙,在印度普魯利亞地區指出了四種不同找水前景的水地貌區。I.V.Povkh等人運用遙感數據及GIS技術,在羅斯托夫東部地區,應用空間圖像的地質、構造解譯結果,通過植被指示在解譯主題圖上繪制礦化度分級,導出該區地下淡水分布預測圖。譚克龍等人在內蒙巴彥寶力格地區,運用地面波譜測試,確定TM4、3、2為最佳組合波段的解譯主要成圖圖像,利用TM6熱紅外圖像提取地下水信息,用SPOT多光譜合成圖像進行遙感水文地質測繪,通過專題圖像處理、景觀水文地質解譯對比及水文地質條件分析、測繪,採用大氣降水入滲模型和河水滲漏模型計算了地下水天然補給量,圈定出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區2塊,遠景富水區1塊。

更近一段時期,人們開始利用各種模型及GIS技術來表徵單元體的水文地質作用過程。Van Der Somen等人討論了應用斷面二維地下水流模型來區分火山區上部、中部和下部水流系統的作用,以便進行水文地質填圖。最近,法國和比利時聯合在非州吉布地市用SPOT圖像輔助找水,初步確定該市南部最有找水前景後,快速評價該區可再生資源和定出井位,建立10m、20m網距的數字高程模型DEM模擬地表排泄網並確定:①每個排泄流域和子流域;②沿每一水道各點的水流量;③每個干谷平均河道面積。運用地質數據、含水層水文地質數據(固有流速)和降雨地表水文數據在GIS上進行整理,評價了豐水期的滲入量,並根據裂隙的方向和性質組合,確定60個井位,為吉布地市提供了1200萬t/a以上的水源地。

直接用線性影像的分析,在成井率很低的基岩山區勘察地下水效果良好,其理論依據是基岩地區地下水主要賦存在裂隙(斷裂)帶和風化帶上。WATER早在1988年提出了線性特徵分析手段。PerSander等人運用TM圖像和SPOT圖像,經圖像處理,用3個解譯步驟對線性影像進行獨立成圖,經過GIS軟體分析、GPS勘測地面控制點與TM和SPOT數據精確校準及復驗性檢驗,在迦納中部Voltaian盆地成功定出井位,成井率57%。

另外,熱紅外影像及雷達圖像在水文地質研究中有特殊意義。熱紅外影像可以反映因地下水露頭或淺層地下水存在而導致的地物熱異常,而雷達圖像對地表水點及土壤濕度反應敏感,用於探測淺層地下水及含水古河道等效果良好。傅碧宏運用Landsat TM熱紅外遙感數據定量反演了乾旱地區地下水富集帶的溫度信息,結果表明:遙感反演的溫度與當地3月下旬地表實際溫度誤差在0.8K以內,地下水富集帶的溫度比地表水體的溫度高5K左右,而比其它類型低7K以上,據此,可利用熱紅外遙感技術有效地探測乾旱地區地下水富集帶的信息。李杏朝等人利用機載SAR圖像及日本JERS-1 SAR和ERS-1圖像進行了土壤水份監測及膠東半島水資源調查試驗研究。該成果分析了地表水系、地貌、線性構造、岩性及地下水相關分析,評價了該區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其中一重要依據就是:在無降水和灌溉條件下,土層含水量的變化主要受下伏地下水位及其毛細上升高度的影響,而對於性質相同或相近的土層,其含水量變化主要受其下伏地下水位的影響。

二、地下水質評價

在一些特殊地區,地下水質方面的重要資料還可以從遙感圖像上通過分析水質與植被的關系獲得。Kruch提出了很好的實例,證明植被對波斯瓦拉的奧卡宛篝三角洲和阿根廷拉大草原的淺層潛水含鹽度具有調整作用。

通常,現有水文地質圖上沒能很好區分第四系,而地下水的補給、淺層地下水的徑流系統、地下水水質恰恰都與第四系鬆散沉積層有關。應用遙感技術進行地下水潛在污染評價可以通過光譜圖像填圖來間接完成。

三、地下熱水勘查

用熱紅外遙感方法勘查地下熱水資源的效果良好。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斯塔福得附近紅外成像時,發現山腳處地表溫度比其它地方高,後經鑽探證實,在地表下127m深處有118℃的熱水。原蘇聯用紅外技術在西伯利亞地區找到了大量地下熱水。在飽水帶的壓力作用下,深部地下熱水上溢流入相對冷的山谷或河流中,這種現象在大比例尺的熱紅外影像上可以識別。喬玉良等用TM6圖像,經HIS彩色變換處理,發現山西省忻州奇村和定襄縣上湯頭兩處溫泉,在處理後的圖像上,隨地溫升高,色調按綠、青、藍、紫、紅變化。美國Raymond F.Kokaly等人運用AVIRIS高光譜圖像,對Yellowstone國家公園的地熱系統和生態系統作了調查成圖。B.A.Martini等人則運用AVIRIS圖像,在地面波譜測試的基礎上,分析了地熱系統的地植物特徵,為其它地區地熱勘探得出寶貴經驗。

四、地下水資源管理

遙感圖像無疑也含有地下水規劃管理信息。遙感圖像不僅可以獲得地下水賦存狀況、污染危險性以及鹹水入侵的可能性,而且還可以為地下水合理利用提供區域信息,如小范圍灌溉區的適宜性、居民點位置、大小等。Casting等人從水文地質角度探討了這種應用。在缺乏資料的地區,Karange等人用衛星圖像結合GIS進行地下水規劃管理。SPOT公司運用SPOT衛星圖像,在巴基斯坦灌溉管理系統項目中,編制了土壤鹽化圖,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鹽化情況來確定和操作如何灌溉,以緩解緊張的水資源。

人們越來越注意地下水管理工作研究。為了研究地下水補給過程中分帶性及干擾,同時滿足地下水的分布均衡,水文地質工作者主要利用遙感技術研究土壤濕度、蒸發蒸騰量和雪融徑流量。日本Zhang Wanchang等人利用Landsat TM、DEM及氣象數據研究了中國天山某河流域表土濕度及蒸發蒸騰量。

乾旱地區的水均衡狀況,常用多光譜土地利用分類來估算地下水灌溉區面積。用經驗模型可概算灌溉消耗和輸送過程中蒸發損失。遙感圖像繪制土壤單元圖可估算持水量。

印度Amit Bhattacharya等人用遙感方法,通過建立資料庫和開發3D-GIS,模擬典型乾旱區地下水,嘗試了用模型評價管理地下水,數據來源於遙感數據和物探數據(VES)。J.Moses Edwin利用遙感數據、電測深數據及地面測試數據,調查了乾旱區Ayyer河流域地下水條件,突出了未來地下水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案。

五、大型工程選線選址

近年來,遙感技術在大型工程規劃選址、工程地質穩定性評價、鐵路、高速公路、引水工程、水利水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應用,初步顯示了遙感技術的優勢。大型工程需要解決較多的工程地質問題,一般來說,遙感技術可以根據工程地質條件不同,針對性查明:①岩土體特徵,包括岩性、結構構造、岩相、厚度及變化規律、岩體工程地質特徵及風化特徵,並特別重視特殊土如軟弱粘性土、脹縮性土、濕陷性土、凍土、易液化飽和砂土等的調查;②外動力地質現象及災害地質現象的分布及穩定性評價,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區等;③斷層破碎帶的分布及活動斷層的活動性等。

遙感圖像具有直觀特性。衛星影像視野開闊、宏觀,航空像片解析度高,二者的有機結合使用,可以實現上述問題的調查。巴西的J.A.Dematte運用光譜反射率調查表層土體特徵,通過實驗室光譜測定、光譜數據解譯及統計分析建立土體調查圖,結果好於1∶10萬的半詳勘圖。美國R.Luna等人研究了土體中水和有機物的含量,通過實驗室光譜測定建立光譜資料庫,目的是供遙感圖像在大氣校正、監督分類等圖像處理時創建處理程序以及用遙感數據預見地表場地條件,為工程項目選址所用。袁崇桓討論了遙感技術在高等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應用。胡佩基等人應用航空攝影測量、航衛片解譯分析、GPS技術、數字地面模型研究了高原山區高等級公路的勘測設計。戴文晗等人用TM數字圖像計算機增強信息提取技術結合航空攝影圖像,快速評價了深圳沿海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質調查及選線,突出了地貌、水文及外動力地質現象,較好地劃分了岩土體類型,構造解譯吻合好,並且進行了新構造運動的遙感分析。Rameshwar Bali利用衛星數據結合野外研究,評價了印度Kumavn喜瑪拉雅東部地區小水電集中建設、規劃區斜坡不穩定的地貌、構造因素。

六、地質災害勘查、評價、預測

占我國國土68%的丘陵、山區重力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普遍存在,而平原、海岸帶地區,乾旱、土壤侵蝕、土地沙化、鹽漬化、海岸侵蝕等地質災害也很嚴重。在20世紀最後20年間,遙感技術對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已滲入各個災種之中。其中,僅滑坡、泥石流遙感調查面積大約覆蓋10萬km2的國土。

地質災害調查使用的遙感信息源,一般使用1∶3000~1∶6萬的航空攝影片,地質背景調查及大范圍的災種調查(如土壤侵蝕、沙化等)使用衛星影像。隨著GPS技術的應用,大大改進了航片解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定位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國以張祖勛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已開發出國際先進水平的全數字攝影測量軟體VIRTUOZ0,該軟體具有數字化測圖、自動生成DEM/DTM和等高線、生成正射影像和三維立體顯示等功能,結合空間數據處理、管理工具地理信息系統如ARC/INFO、ARCVIEW、MAPGIS等的一同應用,大大改善了地質災害的遙感調查方法。在建立數字模型基礎上,還可以對地質災害實現定量評價和預測預報。另外,區域性地質災害的風險評價是靠統計模型來完成的。

Akhouri Parmod Krishna用遙感及GIS技術在生態脆弱的喜瑪拉雅地區進行了滑坡災害與風險的地質環境評價,考慮了氣候、地形、岩性、大地構造和土地利用/覆蓋參數,風險評價統計標准考慮了損害生命的危險性、毀壞財產及開發活動的破壞易損性。西班牙南部Contraviesa某研究區94km2內,航片解譯崩塌、滑坡、泥石流898處,用GIS對16種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德國F.Kuehn等人運用衛星與航空遙感數據探測了地下采礦引發的災害(地面塌陷),所用遙感信息源有LasndsatTM、IRS-1C、SPOT、航空攝影、熱掃描、激光掃描、雷達等圖像數據,調查瞄準在澄清不確定的自然現象、各遙感圖像上頻繁出現的地質相關特徵以及人類的強烈開發與耕作,用地面指示特徵探測采礦引起的潛在災害。奈及利亞S.I.Ohambi等人用MSS及航空攝影片測量蓋沙入侵,用1976和1986年的MSS圖像及1997年的航空攝影片,通過數字處理光譜分類監測土地利用/覆蓋,選擇PCI圖像處理系統確定植被指數,目視解譯產生土壤圖,對獲得的數據用ILWIS-GIS進行處理和整理。日本Junko Yamashita等人應用GIS進行侵蝕防治及環境評價,該研究把崩塌、滑坡、泥石流作為土壤侵蝕的研究對象,用遙感數據提取信息,建立50m網距的DEM用於系統操作計算,而GIS主要用於疊加數據。李景豪等人利用遙感數據研究了秦皇島市海岸退蝕,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對主要地物進行坐標控制定位,TM圖像數據用像元配準定位,從而解決了關鍵性的定位問題,在分析海岸退蝕影響因素基礎上,根據河流輸沙量數據及遙感分析的海岸侵淤速率,建立了灰色預報模型。楊可等運用3S技術成功監測了洞庭湖地區的洪汛,採用GIS支持下的機載GPS導航和定位系統進行低空攝影、電視攝像及彩色、彩紅外攝影。

七、地質環境監測評價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監測方面大有可為。調查地表水體污染對了解地下水質情況是有幫助的。由於水體是透明或半透明介質,反射率低,尤其對近紅外光具有強吸收能力,反射率更低,純凈水在近紅外波段的反射率幾乎為零,而污染水體由於含污物、雜質,反射率高於非污染水。因此,污染水、非污染水在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的亮度值,這種差別可作為遙感圖像調查水污染的基礎。利用航空熱紅外圖像確定工業廢水污染、利用紅外光譜圖像確定河流污染、利用SAR圖像確定海面油污染等都是遙感技術應用的例子。近10年來,我國在水質定量監測方面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採用高光譜數據對水體所含化學要素的定量研究在官廳水庫和太湖進行。Moutaz Dalati用TM及SPOT圖像在敘利亞Katian湖進行了環境及污染監測研究,採用TM數據完成主題制圖,湖區影像經圖像處理,建立與排污有關的代表性懸浮物濃度的反射率模式,用紅外波段(TM4、SPOT HRV3)產生僅顯示湖面與河口區域的遮蓋圖像,計算了水體的數值(DN),SPOT數據主要用於探測和描繪排污暈,用TM數據與幾乎同時獲得的湖面數據去監測水質,認為表面濁度和總懸浮量遙感方法監測是基本成功的。汪友明用遙感方法定量分析河流污染,用TM5、TM4圖像亮度比值來劃分水體污染程度,發現成都市府河、南河、沙河水體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遙感技術在地質環境變遷及人為影響如城市環境、礦山復墾、重大工程及人類經濟活動潛在影響、河流輸沙等方面的監測也有成功的應用。以色列E.Ben Dor等人運用高光譜遙感技術,採用光譜識別處理,對Tel-Aviv市的水體、路面、屋頂、植被種類、土壤等地物進行識別並成圖。加拿大Josée Lévesque等人對安大略湖礦山尾礦渣的復墾進行了高光譜(CASI)數據監測,兩組時段的機載高光譜成像儀圖像用限制性光譜離析法進行分類。而德國Christoph Bǒhm等人則是用航空感測器DPA、DAIS、CIR攝影和空間感測器ERS-1/2 SAR、Landsat TM、IRS-1C PAN/LISS、KVR等多種遙感信息源及傳統地面資料庫,對前東德強烈采礦區的環境及生態復原進行了探測和監測。美國Alexander F.H.Goetz等人用TM數據監測了高平原區土地利用變化,用機場混凝土停機坪的測量確定絕對光譜反射率,結合使用了光譜傾角成圖儀(SAM)方法,以發現變化小或無變化場地,該研究是高平原全新世沙丘再活動化研究的一部分。日本Mohammad R.Islam等人用四個TM數據分析了兩條河流懸浮沉積物的空間變化和季節變化。而加拿大M.Hafel等則用35mm彩色反轉片和光譜數字成像監測河流上游小溪的懸浮沉積物。義大利A.Facchi等人應用遙感與GIS技術研究了三峽工程對忠縣潛在影響預測及土地資源分析,野外踏勘期間完成地貌描述,開展剖面取土室內分析,以劃分土壤類型,用MSS及TM數據經監督分類與非監督分類結合地面資料建立土地覆蓋圖,確定土壤物理單元,用USLE(通用土壤損失公式)在GIS軟體上建立土壤侵蝕速率圖,所需信息來自精心製作的不同層次(DTM、土壤覆蓋圖、土壤圖等)與記錄的忠縣資料庫間的邏輯與拓撲關系,用USDA「土地性能分類系統」獲得土地性能圖,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三峽大壩建設環境影響分析及淹沒土地損失評估。

㈧ 環境遙感技術的應用

1957年前,地面遙感和航空遙感應用廣泛。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59年第一次獲取月球照片,人類開始衛星遙感。
從1962年到2005年,僅前蘇聯和俄羅斯就共發射衛星將近3000顆,飛船100多艘。美國也取得極大成就。
目前,已具有衛星、飛船、空間站等多種方式/多精度的成象能力,可以覆蓋98%的地表,全球導航更是空前發展。(美、俄、日、歐、加、中、巴西、印度等)。

在全球變化(海冰減退、海平面上升、沙漠化、臭氧層破壞)、全球資源環境(植被指數圖、海溫圖、積雪)、行星探測、民用測繪、軍事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在全球各國及一些世界性組織制定的大量的全球環境、資源觀測計劃的框架下,如EOS地球觀測系統計劃(美)、IGBP國際地球圈生物圈計劃(ICSU國際科學協會委員會)、GCRP全球變化研究計劃(美),遙感在農、林、海洋、大氣、地礦、城市環境、冰雪、災害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農業:
農業地表目標識別和屬性分類
農作物種植面積
種植種類判別
作物估產
土壤分類
病蟲害調查
土壤和農作物水分狀況調查
農業環境研究 (污染、災害、氣候等)
(實際上三方面是相互聯系的)

資源生態:
森林資源分布、森林資源蓄積量
林地的生產力、生產環境
森林採伐及森林火災
森林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機理(碳、水)
草場面積、載畜能力、鼠害、火災
沙漠化、沙塵暴
水污染(富營養化、熱污染)

海洋:
海溫、海風、水流、波浪、水質
表面水溫(漁業、熱污染、厄爾尼諾, 0.5度以下)
海流(主要測量海面高度分布來求「地轉流」, 3-4cm)
波浪(航海、軍事)
水質(葉綠素、懸濁物質和有機溶解物、赤潮)

大氣:
氣象領域(氣溫、降水、沙塵暴)
全球變化(地球輻射收支)
微量氣體的量測(CO2、水蒸氣、O3、NO2等)
氣溶膠(厚度、濃度、成分、屬性)

城市環境:
城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規劃(植被、建設)
城市環境污染調查、監測、規劃(熱、水、氣)
城市氣候研究(熱島環境研究)
城市結構(邊緣發展、擴張等)
城市人口及相關研究(人口、用水、用電等)

其他:
冰雪遙感
全球冰雪的分布與體積、及其變化(冰川、冰蓋、海冰等)
災害遙感
氣象災害(暴雨、台風、急凍)
洪澇災害(受災面積、受災程度)
土沙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
地震與火山爆發(預報、災情評估)
地質礦產遙感
岩相、地質構造(地表水熱狀況)
遙感找礦(油、氣、礦)

我不是學環境遙感的,所以不知道。但是聽說因為遙感的技術還是用的上的,就算不能搞科研,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技術為科研機構服務,據說還是有的賺的。

㈨ 遙感衛星的各國發展

為世界遙感衛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61年第一顆氣象衛星,到1972年第一顆陸地觀測衛星,再到1978年第一顆海洋衛星,以及未來的「地球觀測系統」(eos),美國遙感衛星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遙感衛星的發展體現了美國發展空間技術一貫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從戰爭中學來的經驗:始終保持技術的領先地位;從「阿波羅 」計劃獲得的經驗:通過大型工程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帶動其他技術的發展。美國正從通信衛星產業化的成功中吸取經驗,開發遙感衛星市場。
美國小衛星技術倡儀中的lewis和clark衛星就是以美國歷史上西部創業者的名字命名的,並准備發展一系列新技術,如gps定位、光纖數據匯流排、公用容器氫鎳電池、先進的處理器和存儲器等,反映了其保持技術領先、不斷創新的特點。當然,美國的發展戰略是以其雄厚的經濟和技術實力為基礎的,適用於美國的條件和發展需要,別的國家難以效仿。 歐洲在衛星技術發展中曾得益於美國,也曾受制於美國,因而歐洲努力發展適合歐洲需要的遙感衛星。「歐洲遙感衛星」(ers)成功地提供了高質量的、當時全世界較缺少的微波遙感數據,促進了遙感技術和應用的發展,也提高了歐洲在對地觀測領域的地位。
歐洲發展遙感衛星最大的特點是國際合作,例如參加ers計劃的有來自12個國家的約60個企 業和科研部門。所以歐洲在國際合作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值得各國去學習借鑒。
1995年10月18日~20日在法國圖盧茲歐空局部長級會議上討論了歐空局未來對地觀測活動的 發 展戰略。過去20多年歐空局對地觀測活動取得了更大成績,氣象衛星meteosat系列和遙感衛星ers-1、2獲得了很大成功,在歐洲及全世界衛星遙感及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 技術的發展、應用的推廣,衛星遙感市場迅速擴大,各種遙感需要不斷增多。這種形勢下歐洲感到有必要制定新的長期發展戰略,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為此歐空局召集各成員國研討制 定歐洲今後25年的空間對地觀測發展政策。
這個政策框架包括2000年後歐洲對地觀測活動的發展戰略(即envisat衛星發射後的活動)。其主要基礎是「雙使命戰略」,即「地球探索者」任務和「對地觀察」任務。目標是提供連續的多時期、多解析度全球覆蓋,為各方面的用戶提供地球環境和資源信息。
歐洲的主要目的有5項:
⑴ 從區域和全球范圍全面研究和監測地球的氣候和環境;
⑵ 監測和管理地球上的資源,包括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⑶ 繼續提供並不斷改進世界范圍的氣象服務;
⑷ 提供信息進一步認識地殼結構和動力特性;
⑸ 提供緊急事件的觀測數據。
從世界范圍遙感發展考慮,歐洲對地觀測系統必須能提供多學科的數據,包括大氣成分及動力學數據、地理、地質、海洋、冰和植被等數據,並考慮跨學科的研究課題,如大氣/陸地/ 海洋之間的關系等。同時繼續重視與經濟活動有關的遙感服務,如氣象、作物估產和海岸帶監視等。歐空局未來計劃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強人們使用遙感數據的意識和水平,擴大應用規模,提高效益;另一方面是根據需要提高系統性能和服務水平,如提高數據精度,縮短重復觀測時間,保證數據快速和連續交付等。為滿足未來衛星遙感發展的需要,歐空局從多目標模式轉到雙使命戰略上。
地球探索者任務 認識地球系統的各種過程,深入研究地球環境、氣候等現象,任務包括:
·地球輻射測量任務研究地球輻射平衡,以及同氣候的關系;
·降雨測量任務觀測降雨量,特別是在熱帶地區
·大氣動力學研究觀測大氣三維風場,尤其是在對流層和同溫層;
·大氣斷面測量 觀測對流層和同溫層溫度斷面,用於氣候研究;
·大氣化學探測任務探測大氣中化學成分;
·重力場與海洋環流觀測任務建立高精度全球或區域地球重力場與大地水準面模型;
·地磁測量探測地球磁場;
·地表過程及關系了解地球/大氣之間的生物化學過程等關系;
·地形測量 觀測海洋、陸地和極區冰的地形。
地球觀察任務 針對各種實際的具體應用提供觀測數據:
·海岸帶觀測 包括水深測繪、漏油監測、海況預報、漁業、海岸侵蝕與陸地利用,以及內陸江潮的觀測與洪水監測等;
·冰探測 冰區監測與動向預報;
·地表探測 農業作物監測與估產、林區監測、土地利用、地形測繪等;·大氣化學成分探測臭氧層監測、同溫層成分監測等
·海洋觀測 海況監測與預報。 俄羅斯航天技術以軍事工業為基礎,過去遙感衛星發展常基於國防的需求,有許多系統是軍民合用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世界其他遙感系統,例如,其遙感衛星系統的工作頻率 、信號格式和數據格式等與其他國家不同。這使俄羅斯在國際合作和市場開發方面遇到一些問題。自80年代末開始,俄羅斯政府採取積極行動,努力將俄遙感衛星系統融入世界遙感衛星系統,已同美、法、德、印等簽訂了合作協議。1993年俄航天局研究制定新的遙感衛星計劃,認為可以推動俄羅斯遙感衛星系統發展的綜合辦法有以下幾種:-協調俄羅斯科學和業務遙感計劃,使之與國際地球觀測衛星委員會(ceos)研究和採用的原則和條款一致;
-把俄羅斯流星號衛星納入eos;
-把俄羅斯的goms衛星納入美國、歐洲和日本地球靜止衛星星座;
-在俄羅斯遙感衛星上搭載外國儀器,例如,資源-o2系統適合搭載3顆各重50 kg的衛星;
-著手遙感器現代化計劃,以提供與國際用戶接受的兼容數據格式和標准;
-分發資源-f(和其改進星)及軍事衛星獲得的地球圖像; 未來日本地球觀測計劃的戰略如下:
-致力於地球環境監測和增加地球系統的科學知識;
-加強科學和工程技術之間的聯系,促進地球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促進國際合作;
-促進地球觀測衛星和數據信息系統的技術進步和發展。
環境探測的數據要求包括:臭氧的減少、全球變暖、酸雨、空氣污染、海洋污染、颶風、沙化和火山爆發等。在使用方面要求發展:災害監視、制圖、農業、林業、漁業、城市環境建設、海上和空中運輸以及自然資源勘探。
觀測項目包括:
·大氣動力學/水和能量循環大氣溫度、風、水汽、雲、降雨量和能量收支。
·海洋動力學海面溫度、海面大地水準面和海水鹽份。
·大氣化學溫室氣體、臭氧和其他氣溶膠等。
·海洋生物學海洋水色/海洋生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冰和雪雪蓋等量的水、冰盾等量的水、冰盾高度和海冰分布。
·陸地陸地覆蓋(植被等)、土壤濕度、地形、地質和地表溫度。
日本計劃與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一些國家共同搞一個衛星遙感數據應用的合作計劃,日本准備提供mos、jers、adeos及alos衛星的部分數據,促進這些地區遙感應用的發展。
至2010年日本將研製和發射18顆衛星,相應的遙感器36種,用於地球環境監測和發展經濟。尤其要研究發展諸如衛星軌道轉移、用於災害監視的遙感器指向機械裝置等方面的技術。計劃研製和發射的18顆衛星包括極軌衛星、大傾角軌道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印度遙感已走過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雖然印度航天技術起步較晚,經濟條件也有限,但它利用有限資金重點發展了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影響的遙感衛星系統,並將積極爭取外援與自主發展相結合,通過技術引進、消化、發展,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遙感衛星及應用系統, 並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美國地球觀測衛星公司(eosat)已同印度簽訂了協議,由該公司的norman地面站接收「印度遙感衛星」(irs)的數據。印度還利用它的irs圖片與法、德 、歐空局等交換圖片,並探討與美國航宇局建立合作關系,以便在「地球使命」計劃中發揮作用。
印度空間活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政府對空間的投入逐年增加。
印度發展遙感衛星的另一特點是重視應用。印度建有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管理系統(nnrms), 綜合管理遙感衛星數據的應用,通過全印度23個州遙感中心和5個區域的遙感中心,以及眾多的科研和應用部門廣泛開展遙感衛星應用活動。例如,每年兩次用遙感衛星數據對森林資源進行全面調查;估測農作物產量和水果的產量;進行災害與環境監測;用於土地利用與保護等,這些應用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印度又新建了一個國家級的自然資源信息系統(nris),加強遙感衛星與gis的結合和應用,nris已成為nnrms的核心信息系統。

㈩ 印度在航天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近年來,印度明顯加快了空間技術研究與發展的步伐,在航天領域取得許多成就,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和日本之後的第六個航天大國。印度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發展航天技術,70年代前主要是興建探空火箭發射場並研製自己的探空火箭,為研製運載火箭打下基礎;70年代後主要是發展應用衛星、遙感技術和運載火箭。1975年第一顆人造衛星「阿里亞巴塔」號研製成功,印度開始逐步掌握了衛星設計、研製、測控等方面的技術。1980年7月18日,印度使用自行研製的第二枚SLV—3運載火箭,在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成功地將一顆「羅西尼」試驗衛星送入400公里高的軌道,從而使印度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能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印度如何用遙感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人娶越南老婆怎麼辦手續 瀏覽:656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 瀏覽:790
伊朗伊拉克什麼人 瀏覽:56
義大利什麼時候冷 瀏覽:511
義大利餐廳吃什麼肉 瀏覽:395
有多少中國人在印度找媳婦 瀏覽:859
伊朗有什麼真人游戲 瀏覽:980
為什麼中國沒出facebook 瀏覽:305
為什麼朋友圈都發去伊朗 瀏覽:755
義大利台地園林有哪些特點 瀏覽:617
青島峰會伊朗為什麼來 瀏覽:978
義大利COPS太陽鏡是哪裡生產的 瀏覽:17
10元得多少越南幣 瀏覽:618
印度的割禮是什麼意 瀏覽:770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印度葯 瀏覽:227
印度官方黃金儲量為什麼那麼多 瀏覽:190
義大利寶勝公司怎麼樣 瀏覽:470
印尼盾說的一條是多少 瀏覽:811
伊朗番紅花怎麼樣 瀏覽:679
今天英國以色列新冠新增多少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