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梵音是哪的語言
梵語是古代印度的標准書面語。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識階級的語言,相對於一般民間所使用的俗語(Prakrit)而言,又稱為雅語。我國及日本依此語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傳說,而稱其為梵語。其名稱本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語言。
廣義而言,梵語包括 3種:吠陀梵語,史詩梵語和古典梵語,而狹義的梵語只指古典梵語。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遠遠超過希臘語和拉丁語,內容異常豐富。廣義的梵語文獻包括:印度古代婆羅門教的聖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 以及大量的梵書、經書、奧義書等;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事記。此外,它還包括大量的語法書、寓言故事集,以及醫學、自然科學、文藝理論等著作;用古典梵語,也就是狹義的梵語,寫成的印度古典文學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響深遠。其中佛教的大乘經典部分便是最為人熟知的例子。原始佛教的經典,原來用俗語寫成,後來才逐漸梵語化,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佛教梵語或混合梵語。但在十世紀以後,由於近代印度之各種方言甚為發達,又加上回教徒入侵印度,梵語乃逐漸喪失其實際的勢力,僅以古典語的地位存在。
現今出版梵本所用的文字,稱為「天城體」(Devanagari),是以七世紀時中印度產生那格利(Nagari)字體為基礎,發展到十一世紀而確立下來的適合書寫的字體。其實,古代印度所通行的文字有很多種,凡由梵書(Brahmi或Brahmilipi,布拉夫米文)字母衍生而成的文字,如悉曇等,皆可稱為梵字。
自古以來對梵字的創造者有多種傳說。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47個字母)。「梵王天帝作則隨時,異道諸仙各制文字。」 印度所使用的最古老文字,依近代從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Harappa)及莫汗佐達羅(Mohenjodaro)等地出土的材料來看,當為史前時代的象形文字。但其起源究屬何體系,目前尚無定論。而梵字與腓尼基文字(現代歐洲文字的原形),同屬閃族文字系統,已為近代學術界所共識。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與美索不達米亞地方的人(閃族的一支)接觸,乃將閃族的二十二個字母傳往印度。經過印度人的整理,大約在公元前400年時,終於製作出四十個左右的字母。隨著時代與地方的不同,書法與字體也逐漸地產生差異。公元一世紀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漸變成方形字體,南方的梵字逐漸變成圓形字體。至四世紀,兩者之間的差異已極其明顯。其中,北方由四世紀至五世紀間發展成笈多(Gupta)文字,六世紀再由笈多文字衍生悉曇字母(Siddham)。悉曇字母後來傳入中國及日本等地,同時笈多文字也流傳於龜茲、於闐等地而形成特殊字母,為各種中亞古語言所採用。
梵語語法與其他古代印歐語言(如拉丁語與希臘語)語法相似,屈折變化繁復。名詞有三種性(陽性、陰性與中性),三種數(單數、雙數與復數)及八個格(主格、賓格、工具格、與格、奪格、屬格、位格與呼格)。動詞變位包括單數、雙數、復數;人稱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稱;時間分現在時、未完成時、完成時、不定過去時、將來時、假定時;語態有主動、中間、被動;語氣分陳述式、虛擬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過去時的虛擬語氣);此外,語尾還分為他位和自位兩種。
另外,梵文還有一個和其他印歐語言不同的特點,即連音變化規律(sandhi),也就是說,在句子中,某詞尾字母與某詞首字母在一起的時候,就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一個詞中,某字母和某字母如果符合一定的位置關系,也要進行相應的變音等。而梵語中復合詞彙多而且較長,書寫時又要基本上連在一起,連寫時字母要變成連寫形式,加上中間的變音,其閱讀之難度可想而知。
歐洲人對梵語產生興趣,始自16世紀。當歐洲的傳教士、商人等開始學習梵語後,就逐漸認識到印度的梵語與歐洲的拉丁語、希臘語等語言之間有著廣泛的相似性。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梵語文學作品引起了歐洲學者的注意,開始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梵語。而事實上,印度古代語法學家波尼尼(Panini)早在公元前4 世紀就對梵語的語言特點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波尼尼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4 世紀,誕生地在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現存對他最早的記載見於我國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第 2卷,玄奘說健馱羅國某邑,「是制《聲明論》波你尼仙本生處也。」他接著說,遠古時期,文字繁廣,異道諸仙各制文字,學習者難以詳究。到了人壽百歲時, 波你尼仙「捃摭群言,作為字書,備有千頌,頌三十二言矣,究極今古,總括文言」。但對波尼尼的生平並沒有細談。
在波尼尼之前,印度語法學已經有了長期的歷史,而波你尼是集大成者。他留下了一書:《波尼尼經》,因為內容有八章,亦稱《八章書》,即玄奘所謂的《聲明論》,是學習梵語的圭皋。《波尼尼經》的近4000句口訣包含著一個完整的、科學的語法體系。字母排列亦非常合乎科學。先母音,後輔音,依照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排列(現在的梵文字典也是這樣排序的)。這種排列順序比希臘語、拉丁語、阿拉伯語和所有的西方語言的那種脫離語言體系的字母表更有其合理之處。
關於梵文的語法結構,波尼尼的特點在於分析。他從語音分析開始,不分析句,只分析詞;不管語義,完全以語形為分析對象。他分析詞根、詞干、詞尾、前綴、後綴、派生詞、復合詞等等。分析到最後就是詞根,即所謂「界」。加到「界」上使它成為詞,或者再使它表現出名詞、動詞等所有的關系的都稱為「緣」,即直接後綴。因此,構詞的基本公式是界+緣=詞。這種分析到最後的詞根全是動詞,也可以說,只有動詞的根才是最後的成分。名詞都出於動詞。一件行為的過程用動詞來表達,一旦行為完成了,動作固定了,那就成為一件事,則用名詞來表現。
在近代,印歐語系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產生也和梵語研究關系密切,其研究重點是印歐語系諸語言的語音系統。18世紀英國的東方學學者瓊斯(Sir William Jones)爵士提出了著名的「印歐語假說」來解釋印歐諸語言之間的相似性。1786年他在亞細亞研究會的一次學術講演中,指出梵語與希臘、拉丁語的聯系。他說:「梵語……的動詞詞根和語法形式與希臘、拉丁語酷似,這決非偶然。任何考查過這三種語言的語言學家,不能不認為三者同出一源。不過始源語言恐已不存於世。同時也有理由假定(雖然理由還不很足),哥特語、凱爾特語與梵語雖然面目迥異,但與梵語仍屬同源,而波斯語也屬同一語族。」這種「始源語言」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原始印歐語。
後來,歐洲的語言學家把瓊斯的經驗性見解提高到科學的論證。丹麥的R.K.拉斯克對於《古諾爾斯語和冰島語的起源》(1818)做了探索;德國學者F.博普的《論梵語動詞變位系統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耳曼語的比較》(1816)第一次把梵語、波斯、希臘、拉丁、德語諸語言同出一源的情況做了詳細的考證。瓊斯稱為「相似點」的現象, 到這時已發展為對應關系。德國語言學家J.格林(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格林兄弟的哥哥)在他的《德語語法》(1819~1837)中提出了印歐諸語的音變定律,這一定律在修正後,使原來認為是例外的現象得到統一的解釋。以上三人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奠基人。德國學者A.施萊歇爾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集大成者,他吸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和達爾文的進化思想,寫出了《印歐、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比較語法概論》(1874~1877),是提出語言譜系觀的第一人。K.布魯格曼和B.德爾布呂克合著的5卷本《印度-日耳曼諸語言比較語法概要》 (1886~1900)更是這門學科的巨著。上述學者,無不從語言的實地調查開始,特別對梵語、波斯語、立陶宛語等古老語言,用力尤勤。
可以說,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的產生和發展得益於對梵語的學習和研究。其最大成績就是對語言之間的親緣關系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尤其是在印歐語系的譜系分類方面,獲得了相當確鑿的證據。再有就是有助於人們了解有關原始母語的表現形態和使用地區,例如,歐洲學者現在一般認為,原始印歐母語起源於黑海以北的地區。在文獻方面,現存最古老的直接材料是用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4世紀或更早時期赫梯語的楔形文字書寫的,而在20世紀初發現赫梯語和釋讀邁錫尼線形文字B之前,通常認為用梵文書寫的吠陀經典之一《梨俱吠陀》,是印歐語系中最古老的文獻。
⑵ 有誰知道在印度梵文傳入中國之前, "梵 "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 *印度文brahma譯成"
其實,「梵」本來讀作「凡」,本義是林木繁茂無邊的意思,也就是「森」,後來引申為草木茂盛、像森林一樣寧靜、寧靜清潔等義。比如「梵梵」就是極其豐茂。梵的這個意思也同「芃」相似。元朝以後的字典都搞錯了「芃」字,錯讀作通假字「蓬」音。實際上「芃」本音就是「凡」,本義是草卉豐茂無邊,引申為草木茂盛。由於「芃」(凡)與「蓬」同意義而被用作通假字,才又讀作「蓬」。因蓬、茂等字常用,芃(凡)本字本音逐漸被遺忘。但是從《唐韻》《說文》及文字學原理。還能考證其本為「梵」之音義。
由於印度地處熱帶與亞熱帶,林木繁茂,加上印度需要Brahmā一詞最初我們讀作「婆羅訶摩」,本義是寧靜清潔,為了從華文意上翻譯此義,就用意譯加音譯的方法來翻譯這個詞,即以印度林木繁茂的特徵及產生寧靜環境的「梵」來翻譯前半部,用「摩」來翻譯後半部分,翻譯成為「梵摩」。為了區別華文含義與印度含義翻譯,又改讀為「飯」音。後來凡是涉及印度的,我們都用「梵」(飯)來表達。後來佛教流行,梵字的印度含義用途頻繁,其本音本義反而被遺忘了。實際上,梵及芃一樣都是繁茂本義。現代字典應當修改這兩個華字,以免誤導華人以為是印度傳入的。
⑶ 古印度的梵文的詳細介紹!急!
梵語(संस्कृता वाक्,saṃskṛtā vāk, 簡稱 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3],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4]。
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與它關系最密切的上古語言是伊朗語支的古波斯語和阿維斯陀語[5]。在印歐語系范圍內,梵語同噝音語言(特別是斯拉夫語言和波羅的語言)還有希臘語共享相同的特徵性語音演變[6]。
已證實的最早梵語文本是印度教的梨俱吠陀,定位在旁遮普地區,時間為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中後期。雖然找不到這么早期的文本,但學者確信文本的口頭傳播是可靠的,並且認為這是對宗教傳承至關重要的儀式文獻[7]。
要探討從梨俱吠陀到波你尼時代(大約公元前四世紀)梵語的發展,可以考察印度教其它文本,如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梵書和奧義書。在此期間,這門語言的威望、它的神聖用途及其正確發音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保守力量,防止梵語像普通語言一樣隨時間而演變[8]。
現存最古老的梵語文法是波你尼的《八篇書》,大約於公元前四世紀成形。它本質上是規范性文法,就是說它定義(而非描述)了正確梵語的用法,盡管它包含了描述成分,但大多是處理在波你尼時代已經廢棄了的某些吠陀形式。
這里所說的「梵語」不作脫離於其他語言的特殊語言看待,而是視作講話的高雅純正或完美方式。通過梵語文法家如波你尼的精密分析,梵語的知識在古印度是社會等級層次高和教育程度高的標志,並主要教授給高等世襲階級的成員。梵語作為古印度的學術語言,與俗語同時共存,而俗語演化成了中古印度-雅利安語方言,並最終演化成了當代的各種印度-雅利安語言。
吠陀梵語波你尼所定義的梵語是從更早的「吠陀」形式演化出來的。學者經常把吠陀梵語和古典或「波你尼」梵語區分為不同的方言。盡管它們非常類似,但在音韻、詞彙和語法幾方面,本質上有所不同,令學者難以理解吠陀。吠陀梵語是吠陀的語言,用它撰寫的,有一大批贊美詩、咒語(本集)、神學討論和宗教哲學討論(梵書、奧義書),是印度教的最早宗教文本。現代語言學家認為梨俱吠陀結集的韻律贊美詩是最早的,是眾多作者的作品,經歷多個世紀的口頭傳承,終獲記錄為文字。奧義書標志著吠陀時期的結束,它形成了吠陀文集傳統編撰的最後部分。目前的假定是:吠陀形式的梵語存活到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大約在這個時期梵語開始從宗教和學習的第一語言轉變為第二語言,這標志著古典時期的開始。
古典梵語近兩千年來,梵語深深影響著南亞、中亞、東南亞,其影響甚至滲至東亞地區[9]後吠陀梵語其中一種形式,頗為重要,可以在印度神話—《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梵語文本中找到。在這些史詩,用語偏離波你尼規定,相信是受到俗語的干擾,或者是革新而致,而不是因為它們早於波你尼[10]。傳統梵語學者稱這些偏離現象為 ārṣa(意:「出自聖哲的」),這是對古代作者的傳統稱謂。在某些地方,用語也比嚴謹的古典梵語更為通俗。此外,學者還提出一種叫做佛教混合梵語的語言,原本是佛教俗語文本,其後或多或少收了一點古典梵語,演變成了獨特的語體[11]。
據 Tiwari (1955)所指,古典梵語有四大方言,即 paścimottarī(西北部),madhyadeśī(中部),pūrvi(東部)和 dakṣiṇī(南部,於古典時期冒起)。前三者的前身甚至可在吠陀梵書中驗證得到,以第一種為最正宗(Kauṣītaki Brāhmaṇa, 7.6)。
歐洲學術在歐洲,梵語的學術研究,由德國學者陸特(Heinrich Roth,1620-1668年)和漢斯雷頓(Johann Ernst Hanxleden,1681-1731年)開創。後來威廉·瓊斯發現印歐語系,也要歸功於對梵語的研究。此外,梵語研究,也對西方文字學及歷史語言學的發展,貢獻不少。
1786年2月2日,亞洲協會在加爾各答舉行。會中,威廉·瓊斯發表了下面這段著名的言論:
「梵語盡管非常古老,構造卻精妙絕倫:比希臘語還完美,比拉丁語還豐富,精緻之處同時勝過此兩者,但在動詞詞根和語法形式上,又跟此兩者無比相似,不可能是巧合的結果。這三種語言太相似了,使任何同時稽考三者的語文學家都不得不相信三者同出一源,出自一種可能已經消逝的語言。基於相似的原因,盡管缺少同樣有力的證據,我們可以推想哥德語和凱爾特語,雖然混入了迥然不同的語匯,也與梵語有著相同的起源;而古波斯語可能也是這一語系的子裔。」
復興努力1991年印度人口普查報告了49,736名流利的梵語使用者。自從1990年代,對復興口頭使用梵語的努力已經加強了。很多組織如「Samskrta Bharati」引領著說梵語講習班來普及這門語言。印度的「CBSE」(中學教育中央委員會)已經使梵語在它所控制的學校內成為第三語言(盡管學校可選擇接受與否,但其他兩個選擇是這個邦自己的官方語言)。在這些學校中,梵語是5到8年級的選修課。對於隸屬於 ICSE 委員會的學校也是這樣,特別是在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的邦之中。唯一採用梵語的日報《Sudharma》在印度邁索爾從1970年開始出版。自從1974年,在所有印度廣播電台中都有了梵語的每日短新聞廣播。
在一些印度村莊中,所有種姓的居民以梵語為母語,這包括了:
許多漢語和藏語的辭匯,是從梵文佛典直接音譯過來的,例如佛、禪、菩提、「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涅槃」、「剎那」、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由於對梵語語音的研究,引起了中國隋唐以來對中文音韻的研究,漢語語音的反切方法,就是由分析梵語聲母與韻母的結構而產生的。通過梵字的讀音來了解漢字的發音,是漢語音韻研究的一種方法,詳見對音。
計算語言學曾有人提議使用梵語來交流和傳播知識,比如使之成為機器翻譯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元語言,因為它有比較嚴格的結構體系。[35]
嚴格的古典梵語是從古老和豐富的吠陀梵語中提煉出的正規化表達形式。這種結構嚴謹的古典梵語文法從梵書階段就已經開始,直到波你尼的時代仍未徹底完成,但那時這門語言已經脫離了普通使用。
⑷ 梵音屬哪個地方的
古印度。
據佛說,天道用此語。
⑸ 梵語的語種現狀
梵語在印度和尼泊爾並沒有滅絕,梵語仍然是印度官方承認的語言(Scheled Languages)之一(不同於官方語言,印度憲法規定「聯邦官方語言為使用天城體字母的印地語,英語位其次,只能算主要通行的語言)。印度官方承認的語言共22種,是受印度官方承認並重視的本地語言,盡管它們中的一些並沒有在任何一個邦獲得官方語言的地位(不同邦有不同的官方語言,而聯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無誤)。 梵語在 Uttarakhand 邦是第二官方語言(列於印地語之後)。直至二十世紀初梵語還是尼泊爾的官方語言之一,梵文、梵語是印度和尼泊爾「佛教界」和「印度教界」高級僧侶的交流語言。
因為口語使用者極少,梵語的寫作和出版以宗教和學術為主,在書店能找到不少梵語宗教典籍,《Sudharma》是目前唯一一份梵語的日報。1991年印度普查結果以梵語作為母語的人口有49,736 人,1961年印度普查結果用梵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有194,433人,然而根據 2001 年的調查,認為自己以梵語為母語的人只有 1 萬 4 千餘,這個數字在 22 種 Scheled Languages 中是最低的,倒數第二名的母語使用者超過一百萬) 。1991 年調查的數據已經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高峰。
2011年,第一屆 World Samskrit Book Fair(संस्कृतस्य विराट्-रूपम्),即世界梵語書展,在班加羅爾舉辦,這證明了梵語在印度仍然是受到廣泛認同的經典語言。據稱書展上發布了「308 new Samskrit titles」,並有128個出版單位,200餘學校參展,應該說是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總的來說,梵語作為印度的四大古典語言之首(2004年,印度政府宣布符合一定條件的語言,可以確定為「經典語言」,2004年確定泰米爾語為經典語言,2005年確定梵語為經典語言,2008年確定泰盧固語和埃納德語為經典語言。),在印度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地位相當於拉丁語之於義大利。
⑹ 印度語與梵語的聯系與區別
古代的梵語與今天的印度語有什麼聯系與區別梵語是印度古代的文學語言和標准語言,也是印度的宗教語言。它是大約公元前兩千年中期從西北帶到印度來的。Sanskrit這個詞的意思是「精煉的」、「完美的」或者是「精心製作的」,它最後產生出普拉克里特(Prakrit)諸語言。這些語言又產生出象下面這一些現代印度語言,如印地語、孟加拉語、馬拉蒂語和古吉拉特語,以及在尼泊爾通行的尼泊爾語和在斯里蘭卡通行的僧加羅語。 梵語最古老的形式是以《吠陀》命名的,叫做《吠陀》梵語。後來的叫做古典梵語,用這種語言寫的著作主要是涉及非宗教問題的。在三千多年的時間里,梵語作為印度學術和研究的語言,繼續處在興旺時期,而且一直到十九世紀,用梵語寫的文學作品亦未減少。由於英語作為政府的和科學的語言進行了競爭,再加上現代印度諸語言的影響日益增強,梵語從前所處的那種優越地位被減弱了不少;盡管如此,人們仍然廣泛蒂學習這種語言,事實上,甚至許多印度學者還講這種語言。 梵語是一種印歐語言,它進入印度次大陸的這件事,標志著這個非常分散的語系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方面。當然,古代世界,甚至中世紀世界都不知道它起源於印歐語系,只是到了十八世紀才第一次注意到梵語跟拉丁語和希臘語之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這樣就開始了一些研究,結果發現了所有印歐語言的相互關系,這也為現代比較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奠定了基礎。 梵語用一種叫「天城書」(Devanagari )的字母書寫。考察它的起源也就是考察印度文字的發展過程。大部分印度語的字母表,都來源於一種叫做婆羅米(Bragmi)的古老手寫體。大多數學者認為這種手寫體起源於某種閃米特語言,大概是阿拉米語。婆羅米手寫體的許多分支之一是叫做古普塔(Gupta)手寫體,從四世紀到六世紀的大古普塔帝國一直採用該手寫體。天城書字母是從古普塔手寫體的變體——七世紀出現的最早的碑文——發展起來的。梵語從左至右書寫,它的字母表由四十八個符號組成,其中三十四個是輔音,十四個是母音或雙母音。這個字母表被看作是迄今為止最完善的文字系統之一。印地語是印度共和國最廣為通用的一種語言,主要通行於這個國家中北部的兩個邦——北方邦和中央邦。講印地語的,有一億八千萬之多,這一事實使這種語言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語言之一,但是能夠懂得該語言的人還是只佔印度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當一九四七年印度獲得獨立時,印地語便被選作民族共同語,但是由於它沒能贏得講其它語言的人的承認,因此只好與英語分享官方語言的地位。在世界其它許多地區里,也零零星星有講印地語的人。新近獨立的國家,如印度洋上的模里西斯、太平洋上的斐濟都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居民講印地語。 同印度北部的大多數語言一樣,印地語是由梵語派生出來的。印地語和作為巴基斯坦官方語言的烏爾都語實際上是同一種語言,雖然前者用梵文字母書寫,而後者用波斯—阿拉伯文手寫體書寫。純粹印地語的大部分詞彙來源於梵語,而烏爾都語卻有許多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來源的詞。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的基礎都是印度斯坦語(Hinstani),它是一種口語,曾經在印度許多地方作為交際語言使用,長達四個世紀以上。 印地語最初是在新德里地區通行的印度斯坦語的變體,它在殖民地時期開始發展成為民族共同語,那時英國人著手在政府官員中把它變成標准語。後來,印地語曾經用來進行文學創作,從那時起,它就變成創作某些優秀的散文和詩歌的工具。
⑺ 佛教的源地是印度,印度人說的是印度語,為什麼很多佛經用的是梵語學習佛教是應該學印度語還是梵語
梵語也是古印度語的一種。如果一定要學最原始的,最接近的,那就應該學梵語。
⑻ 請問:梵音是什麼語言是神仙的嗎還是哪個國家
梵音是佛的語言,不是神仙的。最初起源於印度的語言,是對印度佛教語言的稱呼,現在一般通指佛音,即使人清醒、寧靜的聲音。
一、梵音,指佛的聲音,佛的聲音有五種清凈相,即正直、和雅、清徹、深滿、周遍遠聞,為佛三十二相之一。泛指佛音,使人清醒、寧靜的聲音。
二、詳解:
「梵」在寺院文化的概念中具有多重意義。 首先,『梵』字揭示於印度,尤其是與佛教的根本連系。就如「梵文」一詞標示了一個源於印度半島的語言,特別是與佛教文化族群有關的語言,而大乘佛教經典翻譯為中文最主要的南亞語言即是梵文。
「梵」的另一個意義,更結合佛教卓絕人物的微妙音聲。根據佛經記載,佛陀有六十四種梵音;另有五種梵音——正直、和雅、清澈、深滿、周遍遠聞,表徵大梵天王的音聲特質。中國佛教徒對「梵」的詮釋,實涵示音聲清凈、平和而深遠的特質。所以,一般寺院的唱誦也稱為「梵音」,即是因為它含容了如此微妙的音聲特質。
梵音在中國佛教的語境中,具備雙重的特性,它可說是屬於、也不屬於人世間的音聲。因為梵唄是佛教寺院的唱念,由佛教徒產生,那麼就清楚地連結著人類的氛圍,所以說它是屬於人世間的音聲。但在另一方面,諸多佛教經文屢屢強調『梵音』的妙善特質,能超越人世間的各類音樂, 因此它是優於世間音聲的音聲。通過這雙重特性,我們可以解釋,當這音聲是由佛教徒經由諷誦經文而產生時,超越人間音聲的梵音就可能存在於人世間。
三、關於「梵音」的詩詞:
明代學者、狀元楊升庵謫滇期間,曾應建水歸里進士葉瑞之邀,寓居小桂湖泮,並「游顏洞,棲指林」,作有《指林寺》詩一首:「梵音妙音海潮音,前心後心皆此心。試詢禪伯元無語,白水青岑環指林。」
⑼ 請問梵文的來歷
人類文化史上,文字的出現是破天荒的大事。人類最先有了語言,文字是後出的。語言可以在人的流動中形成,而文字則必須在相對穩定的靜態環境中才能出現。現在世界上存在的和發現的全部文字都是農業區創造的,游牧民族只有進入農區和農民混合後才會在創造文字上做出貢獻。迄今為止,已經解讀的最古字母是比布魯斯字母,又稱腓尼基字母。公元前2000年代初,閃米特游牧民族的一支腓尼基人到達地中海東岸,即今的黎巴嫩、敘利亞一帶,和當地農業土著混合,結束了流動生活,建立了許多城邦,像烏加里特、俾布羅斯、西頓、推羅,就在這些城市,創造了腓尼基文字。雅利安游牧民族和印度土著混合後創制了印度古代書面語梵文,由最初的婆羅米字母,經過長期演變,在七世紀形成天城體梵文字母,沿用至今。
(摘自:http://column.bokee.com/86644.html)
梵 fàn 〈形〉
(1) (形聲。從林,凡聲。本義:梵梵:草木茂盛的樣子)
(2) 同本義 [lush] 梵,即芃之俗體。――清·鈕樹玉《說文新附考》
(3) 梵語Brahmā音譯詞「梵摩」、「婆羅賀摩」、「梵覽摩」之省,意為「清凈」、「寂靜」 [quiet] 凈修梵行。――《妙法蓮花經》
(4) 又如:梵心(清凈之心);梵志(以清靜為志);梵門(清凈的法門);梵事(清凈的佛事)
(5) 佛經原用梵文寫成,故凡與佛教有關的事物,皆稱梵 [Buddhist]。如:梵言(佛經);梵境(佛的境界);梵樓(佛教的樓閣);梵磬(佛寺之磬);梵學(佛學)
(6) 梵文為古印度書面語,故對印度等地的事物,常冠以梵字,以示與中華有別 [Sanskrit]。如:梵本(梵文書寫的佛經原本);梵表(梵方。指印度);梵志(印度古代四個種姓之一,指婆羅門);梵俗(印度風俗)
梵 fàn 〈動〉
誦經 [patter]。如:梵響(梵聲,念佛誦經之聲);梵誦(佛教誦經);梵唄(梵音,作法事時的歌詠贊頌之聲)
梵 fàn 〈名〉
(1) 誦經聲 [patter] 午梵隔雲知有寺,夕陽歸去不逢僧。――宋·王安石《游鍾山四首》
(2) 姓
梵 fàn ㄈㄢˋ
關於古代印度的:~語(印度古代的一種語言)。~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鄭碼:FFQD,U:68B5,GBK:E8F3
筆畫數:11,部首:木,筆順編號:12341234354
梵剎 fànchà [Buddhist temple] 佛寺;寺院
梵教 fànjiào [Brahmoism]梵社的教義和實踐
梵語,梵文 fànyǔ,fànwén [Sanskrit] 一種古印度語言,正如印度語法家(如帕尼尼Panini)所描述的,是印度和印度教的古典語言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解版)]
⑽ 梵音是什麼意思
梵音的意思:佛教謂大梵天王所出的音聲。亦指佛、菩薩的音聲。
拼音:[ fàn yīn ]
引證解釋:李涵秋 《廣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們點齊香燭,請大家拜佛。霎時鐃鈸叮當,梵音高唱。
近義詞:
一、梵唄[ fàn bài ]
佛教徒以短偈形 式贊唱菩薩、佛的頌歌。有時有樂器伴奏。
陸游 《游卧龍寺》詩:「君不見 天童 徑山 金碧浮虛空,千衲梵唄層雲中。
二、梵文[ fàn wén ]
古印度文字。據唐代玄奘的說法,梵文共有字母47個。
《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寫經,同祖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