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全稱叫什麼國家
印度全稱是叫印度共和國。
印度是位於南亞的一個國家,是由一百多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地理位置上跟中國、孟加拉國、不丹、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家相鄰,海岸線長度是5560千米,國土面積約為2980000平方千米。
印度境內的氣候大部分是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的,像西部的塔爾沙漠是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印度全境都是比較炎熱的,夏季的時候會有比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沒有。印度的礦產資源也是比較豐富的,像鋁土的儲存量、煤的產量都在世界上是排的上號的,還有雲母、鑽石等礦藏也有。
『貳』 印度國全名是什麼
印度共和國(印地文: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羅馬轉寫Bhārata Gaṇarājya,英文:Republic of India)
『叄』 印度國家的別稱是什麼
印度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ndia),別稱婆羅多。印度者,唐雲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中略)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慈恩傳二曰:「印特伽國,謂印度也。」是月之名與In混也。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漢語拼音:qiāngdú),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Hin)、希臘語變為νδ(In),龜茲語Indaka。[
『肆』 印度的別稱
印度又稱孔雀之國、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還有印度阿三
孔雀之國
藍孔雀屬於印度特有,又名印度孔雀,因此,印度素有「孔雀之國」的稱譽。自古以來,印度人就喜愛孔雀,其圖案在神廟建築和器皿上多有所見。1963年1月,印度政府宣布孔雀為「國鳥」,同神牛、老虎等動物一樣受到重點保護。
在印度民間,關於孔雀的傳說和故事很多。傳說印度神話中的戰神室健陀(即大乘佛教中的「護法神」韋馱)曾乘孔雀,執弓箭,斗魔軍;耆那教教祖大雄也把孔雀選為坐騎;「天神之王」因陀羅還封孔雀為鳥王。最著名的莫過於公元前4世紀印度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孔雀王朝」,其第三代帝王阿育王(佛教徒稱之為「無憂王」)統治時期曾是印度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
1609年起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據點,1757年開始向內陸擴張領土,多數印度邦保持內部事務的自治,但是就必須服從東印度公司的絕對權威.1858年英國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統治,印度也逐漸成為英國在全球最重要的ZM地之一,被稱作「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英國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稱號.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紅頭阿三」語源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錫克教,頭上都纏頭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伍』 印度被稱為什麼
印度現在被稱為月亮之國,孔雀之國。印度共和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印度"意為月亮。
印度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身毒、賢豆、天竺、印度
1、身毒。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
2、賢豆
古印度的別譯。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3、天竺。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首創根據In讀音正名為「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4、印度。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
『陸』 印度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什麼
印度在中國古代主要被稱身毒和天竺。也有音譯為申毒﹑辛頭﹑信度﹑身度﹑賢豆的說法。
一、身毒
身毒是華夏文明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稱呼的音譯詞。其范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國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夏文明古代對印度地區的稱呼之一。
《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意思是從東南的神度國,走數千里,才能到四川的商人集市。
二、天竺
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
(6)印度又稱什麼國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最早與古代印度的聯系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張騫及時地報道了與西北諸國往來的可能性;他暗示了與那些地區通商的潛在價值。他還指出了與像中國那樣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結盟的好處。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
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
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拚死抵抗。
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印度作中介與大夏商人間接貿易。
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
『柒』 印度和印尼是兩個國家嗎兩個全稱是什麼
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從來就是兩個國家,在15世紀以前印度的文化對印度尼西亞影響很大,印度尼西亞名字是歐洲殖民者起的。
印度全稱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面積29747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083千米。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 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7)印度又稱什麼國擴展閱讀: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尼前身為13—14世紀在爪哇形成強大帝國、16世紀末淪為荷蘭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獨立,1950年8月成立共和國。1963年收復了被荷蘭侵佔的西伊里安。
印尼人口近2.64億(2017年) ,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航空航天技術較強。石油資源可實現凈出口,印尼曾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1962~2009年),近期正在重新加入該組織 。印尼群島自公元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
『捌』 印度國名全稱是什麼」印度「是什麼意思
全稱是印度共和國。「印度」取自梵文「婆羅多」,「婆羅多」一詞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是美好事物的通稱。
印度者,唐雲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慈恩傳二曰:「印特伽國,謂印度也。」
(8)印度又稱什麼國擴展閱讀:
印度最早的稱呼
1、身毒
這個名字最早在秦朝以前就已經出現。這是當時的中國人,對印度大陸上的居民和國家的一個稱呼。這個名字,是從當時直接音譯過來的,按照發音組成的名字,這個名字當時使用范圍很廣,流傳時間也很久。
直到隋唐的時候,依然在使用,並且被保存在唐朝官方語言的發音。今天最接近唐音的閩南語,在用方言說」印度「時,依然接近於」身毒「這個發音。
2、天竺
這個稱呼曾經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後漢書》里。天竺是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玄奘大師去西天取經,西天就是天竺。
『玖』 印度的別稱是什麼
印度有"孔雀之國』的別稱,中國古代也稱為「天竺」。西遊記的唐僧取經,就是去天竺,即今天的印度。
『拾』 印度被稱為什麼之國
印度被稱為孔雀之國。
全世界共有3種孔雀,即藍孔雀、綠孔雀及剛果孔雀。綠孔雀是我國雲南省的特產,剛果孔雀是非洲的孔雀,而藍孔雀則屬於印度特有,又名印度孔雀。因此,印度素有"孔雀之國"的稱譽。
自古以來,印度人就喜愛孔雀,其圖案在神廟建築和器皿上多有所見。1963年1月,印度政府宣布孔雀為"國鳥",同神牛、老虎等動物一樣受到重點保護。有意思的是,孔雀雖然貴為國鳥,受法律保護,嚴禁捕殺和傷害。
(10)印度又稱什麼國擴展閱讀:
1963年1月,印度政府宣布孔雀為"國鳥",同神牛、老虎等動物一樣受到重點保護。有意思的是,孔雀雖然貴為國鳥,受法律保護,嚴禁捕殺和傷害,但卻可以利用它的羽毛做成各種工藝品和日用品出售。
因此,人們經常在街頭看見兜售孔雀羽翎做成的扇子、笤帚和其他裝飾物的。原來,這不僅僅是因為商人被利益所驅動,更重要的還是孔雀本身生理之需要。因為,孔雀到了秋季必須換羽。到時不換,飼養員還要對它們採取強制性換羽的辦法。
當然,過不了多久,它們又會長出嶄新的羽翼來。正因為孔雀的羽翎是可以更換的,它就不可能象大象的象牙那樣彌足珍貴而變得神聖不可侵犯。難怪一到秋季,當公園里所有的孔雀都成了禿尾巴火雞時,街市上叫賣羽翎的小販就一下子多了起來。
在印度民間,關於孔雀的傳說和故事很多。傳說印度神話中的戰神室健陀(即大乘佛教中的"護法神"韋馱)曾乘孔雀、執弓箭、斗魔軍;耆那教教祖大雄也把孔雀選為坐騎;"天神之王"因陀羅還封孔雀為鳥王。
最著名的莫過於公元前4世紀印度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孔雀王朝",其第三代帝王阿肓王(佛教徒稱之為"無憂王")統治時期曾是印度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他以武力統一了印度次大陸,但因殺生過多,轉而皈依佛門。
由於他的篤信和推崇,致使佛教不僅得以在印度迅速發展,並且能向國外傳播,最終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今天,佛教在印度雖然已成少數,但它所主張的寬容、自律、不殺生和非暴力的精神不僅已經溶入印度文化的深處,而且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