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印度摩亨佐·達羅城內水井的大概情況如何
在摩亨佐·達羅,大約建有700口左右的井和貯水池。據一些學者研究,該城大量的井已使用千百年,這些水井深約10~15米,由特殊的楔形磚砌成,形成圓柱形結構,以承受來自周圍土壤的壓力,並可保持水源的潔凈。
㈡ 印度齋普爾納西克鎮古代水井介紹:
齋浦爾(Jaipur),印度西部城市,是印度的游覽勝地,是印度教、耆那教中心,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浦爾被稱為紅粉之城, 齋普爾全城一片粉紅色,不但屋頂、牆壁,一律粉紅色,連女性的紗麗也偏愛粉紅色,比其它地方濃艷。三面環山,林木蔥蘢,鳥獸出沒。
㈢ 古印度摩亨佐·達羅遺址,大多數房屋裡都有一口井的原因是什麼
水井有公共用的也有家庭用的。在摩亨佐·達羅遺址,大多數房屋裡都有一口井,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水污染和用水的純凈。為了避免水井被污染,古印度人進行了巧妙的設計。他們將井口修得比地面高一些,以保持水井衛生。
摩亨佐·達羅的下水道
㈣ 哪裡是印度唯一出產石油的地區
印度德干高原深色火成岩是覆蓋海洋沉積物的大量火山流出物在喜馬拉雅山脈形成期間地殼上升形成的。德干高原覆蓋著印度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印度《經濟時報》還報道說,ONGC公司日前在位於Argatala油田北部的Kunjaban-3井中獲得了天然氣發現並在位於Ahmedabad地區的Halisa-12井中發現了石油,2個發現油氣的地區均在古吉拉特邦。 印度國有石油巨頭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最近在本國西北部德干(Deccan)高原深色火成岩地區下面獲得石油和天然氣發現可能開啟潛在巨大的石油資源。
㈤ 印度階梯井的建築特點
這種階梯井一般都在地底下直通一座蓄水深池,而且人們全年都可以取得地下水。它的階梯式結構是古印度人最高明的發明,體現了乾旱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宗教需求,同時展現了古印度石匠的高超技術。
位於拉賈斯坦邦Abhaneri村子裡的Chand Baori是印度規模最大的一座階梯井。此井建於公元9世紀。深30米,旁邊的階梯有13層,共3500個台階。這口井傳說是鬼神一夜將它建好,之所以建造這么多的台階,是為了如果有人不慎將硬幣掉落,由於台階太多,根本來不及撿起,就一定會落入井中。階梯井的設計目的是蓄水的同時,可以讓民眾比較容易的接近水源,通常階梯井底部也會有閘門用以提升水位,在需要用水的季節將水位升至3-4層的位置。
㈥ 印度階梯井的歷史溯源
印度階梯井在印度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常見於印度西部及巴基斯坦的乾旱地區。因為在整一年裡頭,南亞次大陸90%的降水都集中在3個月里,其餘9個月則少有降水,所以乾旱地區的人們就發明了這種井來蓄水。而且在那些飲用水很缺乏,氣候條件很惡劣的地區,人們被迫挖井越挖越深。在這個乾燥的土地上,一口好用的井是人們生活的保證。
㈦ 印度巴坦王後階梯井的「井」里的宮殿
從孟買到古吉拉特邦的首府阿默達巴德,再到目的地巴坦。巴坦位於古吉拉特邦北部靠近蘇拉什特拉的沙漠化地區,離間默達巴德有150多公里。前面不遠處就是井。從地面上看,那隻是半截矮牆,似乎連井欄都算不上。然而當人們走到近前,卻不禁大吃一驚:這哪裡是一口井,分明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地下宮殿!
從實用的角度來說,這的確是一座井。古井的建築分兩大部分:一端是一口圓筒形的井,另一端是一個與之相連接的長方形「水池」。井的部分與中國所見的大致相仿,不同的是它不是全封閉的,而是在井壁靠「水池」的一端留下了—個缺口,使井水能自動地流向「水池」。這口井的尺寸非同小可:直徑10米深度達30米,井壁內布滿了層層雕塑。井的東面是長方形的「水池」,長達69米,寬22米,有台階層層向下。
「水池」部分的建築是倒金字塔的形式,從入口處往下層層深入,待走到靠近井的部位,已下降到地下7層的深度,每一層的池壁上都排列著各種各樣的雕塑:神像、人物、動物,以及花飾圖案等等。在每一層的神像前面,則有一條與之相平行的六七十厘米寬的「棧道」,人們可以在各層的任何一個地方行走,要想用文字來描繪這座建築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妨通過照片來一睹這座神廟的風采。
㈧ 印度巴坦王後階梯井的介紹
這座地下宮殿真正的名字,是「井」,一座由一位11世紀的印度王後所建造的井,一座帶有台階的人可以自由上下的井,這種井是印度古吉拉特邦巴坦地區的特色。
㈨ 古代最深,最大,最神奇的井在哪兒
印度階梯井。
印度階梯井是古代印度文明的一個標志性建築物。提供了蓄水,納涼等多種用途。
㈩ 印度階梯井的介紹
印度階梯井(英語:Stepwells;印度語bawdi、baoli)是古代印度文明的一個標志性建築物,提供了蓄水,納涼等多種用途,階梯井的設計目的是蓄水的同時,可以讓民眾比較容易的接近水源,通常階梯井底部也會有閘門用以提升水位,在需要用水的季節將水位升至3-4層的位置。這種階梯井一般都在地底下直通一座蓄水深池,而且人們全年都可以取得地下水。它的階梯式結構是古印度人最高明的發明,體現了乾旱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宗教需求,同時展現了古印度石匠的高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