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代印度怎麼來中國

古代印度怎麼來中國

發布時間:2022-04-21 00:26:34

⑴ 為什麼印度人可以那麼早的就來到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在公元紀元前後)。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與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人則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⑵ 古中國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究竟有怎樣的聯系呢

印度位於南亞,與中國相鄰,印度這個國家很早就已經存在,發展歷史悠久。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很多人都以為古印度就是今天的印度,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創造古印度文明的居民是印度半島的原有的住民,他們在印度半島繁衍生息,創造了古印度文明,今天的印度人與古印度並沒有太大關系。

由於一場大災難,古印度文明滅絕了,此時一些海上民族來到了印度半島,他們登陸島上,在古印度文明滅絕之後,重新建立了新的文明,並且建立了種姓制度,將印度半島上的原有居民置於整個社會的最底層,為他們服務。

古印度與現在的印度沒有太大關系,這個結論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最近卻有一個印度學者提出了一個新理論,她認為古印度文明實際上是同為文明古國的中國人的建立的,她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有什麼依據來證明這個結論呢?


古印度文明產生了嚴密的等級制度,這個制度就是今天印度地區種姓制度的前身,嚴密等級制度的建立促進了古印度地區封建政權的建立與發展,對後來印度地區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古印度文明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具有濃厚的宗教性,印度半島地區產生的佛教成為了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擁有許多信徒,尤其是在亞洲地區更是有許多人信仰佛教。

並且在古印度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佛教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不斷發展演變,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支派,對研究古印度時期的歷史意義重大。

⑶ 印度的佛教是怎樣傳入中國的

1、為什麼會傳入中國?------這是因為凡是宗教總是有熱心傳播的人,加上佛教的教義完備,理論清晰,而且滿足了民間對信仰的需要,因此得以廣泛的傳播。

2、怎麼傳入中國的?
大概在佛滅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期間,佛教逐漸從印度往北經過北印度的迦屍彌羅,就是現在的克什米爾、犍陀羅這一帶,然後再往北傳,傳到中亞,之後,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哈薩克這一帶,然後經過中國的新疆,沿著絲綢之路,一直傳到了當時的長安。
而咱們中國漢地的佛法,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從印度傳來的,很多是從西域傳來的。例如早期的安世高、白法祖、康僧會,這些很多都是西域人。例如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是哪裡人?龜茲,龜茲是現在哪裡?現在新疆的庫車,其實龜茲的新疆語叫Küsen,就是現在的Kuci(na) (梵文),就是庫車。所以,早期的漢地佛教是從西域,也就是從北印度這一帶地區,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在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就是在現在的西安、洛陽一帶,由於這一條路線,是從印度往北,然後再往東傳的,所以通常我們把沿這一條路線傳播的佛教稱為北傳佛教。由於大乘佛教是在中國漢地發揚光大的,所以又可以稱為漢傳佛教,由於漢傳佛教所使用的語言是以漢語為主,我們也稱之為漢語系佛教。後來,漢傳佛教又往東再傳到了韓國,也就是當時的高麗、百濟、新羅,之後又再傳到了日本。例如在唐朝的時候,有很多遣唐使,這些人到中國當時的首都長安學習佛法,後來中國漢地的佛教又往南傳到了越南一帶。所以現在漢傳佛教既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這都屬於大乘佛教的區域。

⑷ 玄奘取經走了那麼遠,當時印度人怎麼來中國的

走的路線也是一樣的。路途艱難,但總會有人千辛萬苦的走過來。如下圖:

⑸ 中國與印度的古今淵源(主要從歷史、軍事、文學分析)

中國與印度不僅山水相連,而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兩千多年前,中印兩國人民就有了友好交往。古代中印交往的高潮時期是兩晉、南北朝和隋唐,達到年年有往來,一年數次的程度。兩國人民在宗教、政治、經濟、哲學、科技和文藝諸多方面都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可謂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時期。但是,近代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和印度進行了野蠻的侵略和壓迫,阻斷了兩國的交往達百年之久。20世紀中期,兩國相繼取得了反帝反殖的勝利,印度獲得了民族獨立,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50年初,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以後的時期是兩國人民交往的黃金時期。
從歷史和文化上看,中印兩國有很深繁榮歷史文化淵源的。佛教發源於印度,深受歷史遠比佛教悠久的印度教的影響。例如佛教的坐禪便是直接來源於印度教的冥想,達摩作為一個印度和尚不可能擺脫時代環境的束縛,而經由達摩所傳入中國的少林武術本身便是脫胎於印度教的瑜伽術。

⑹ 古代印度文明傳遞到中國的列子

文明特點
經濟

以農為主,莫卧爾帝國阿克巴統治時,工商業比較發達。

政治
德里蘇丹國之前的各個階段,國家政體都是中央集權制,上古時期的共和制小邦到笈多帝國時已不存在。南印度的朱羅王國有較完備的行政制度和稅收機關,各行政區還存在人民會議。
德里蘇丹國時,蘇丹集政權、軍權和神權於一身,他是國家首腦和伊斯蘭教教長,也是國家武裝的最高統帥,是君權和神權二位一體。蘇丹在名義上仍奉阿拉伯哈里發為宗主,繼位後要得到哈里發的封號,發行的貨幣要鑄上哈里發的名字,但實際上完全獨立,不受節制。蘇丹有一支以騎兵為骨乾的龐大常備軍。中央設部,各部有大臣,大臣之上為首席大臣,稱維齊爾(宰相),輔佐蘇丹。全國設23個行省,蘇丹任命總督統治各省。公社仍為基層政權組織,村長大多由印度教徒擔任。上層人物都是伊斯蘭教教徒,出身於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的軍事貴族家族,政府和軍隊中的高級職務均由他們充任。印度教的封建主只能做低級官吏。
莫卧爾時的文武百官實行統一的軍銜制度,竟多達33個級別。

封建制度
笈多王朝統治下的印度,農村公社仍然是社會的基層組織,但奴隸制已走到盡頭,出現了早期封建關系的萌芽。笈多王朝的國王無條件地將土地、民戶和耕牛封贈給官僚、貴族、僧侶和寺院,並發給銅牌賜地證書,受封者成為封建主,而被封賜給貴族和寺院的民戶,則成了封建依附農民,他們必須向封建主交納租稅並服勞役。此外,自由農民耕種公社土地,也要交納一種稱為「巴伽」的田賦。
戒日帝國時期,封建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並最後確立。戒日帝國的土地原則上仍屬國王所有,稱為「王田」。國王有權處理王田。據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載,王田分四種:一為帝國佔有地;二為官僚佔有地(祿田,食邑);三為婆羅門(碩學高才者)佔有地;四為寺廟佔有地(福田)。戒日王對教俗地主的布施和封賜,是將土地連同農民一起封賜的。教俗地主的土地均由村社農民耕種,農民不僅被束縛在土地上,而且隨著土地佔有權的轉移而轉換主人。農民要向領主交納收獲物的1/6,還要交「費用」(貨幣)和服勞役。農民還得通過村社向國家繳納捐稅。村社組織依然保留,並保留著公共土地,公社首領和公社會議的權力還比較大,有自治特點,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有的村社仍以大家庭為單位,並保留著定期重分土地的習慣。戒日王對教俗地主布施或封賜的土地,其數量很大,多者可達百邑(一邑相當於一個村社,200戶農民),如那爛陀寺就擁有土地200邑,依附農民多達4萬人。教俗大土地所有者對其領地具有世襲權或自由支配權。封建主還握有領地上的行政、司法權,他們可以任意處置農民。因此,戒日王時代,印度的封地、賜地已脫離政府的管轄而具有獨立性。戒日王死後,大封建主紛紛割據稱雄。從7世紀起到12世紀末,北印度出現了許多「拉其普特人」的小王國。
德里蘇丹視全國土地為自己的財產,他將大部土地以軍事采邑(「伊克塔」)和寺田(「伊納姆」)的形式封賜給軍事貴族、官吏和清真寺。領有采邑的人稱「伊克塔爾」或穆克提,他們必須服兵役,為蘇丹提供一定數量的僱傭軍。14世紀以後,蘇丹允許伊克塔成為世襲領地,伊克塔爾得到免稅特權。此外還有印度教的封建王公和土著酋長也擁有世襲領地,也享有豁免田賦的特權。世襲領地的所有者稱「柴明達爾」(「土地持有者」之意)。蘇丹國歧視和迫害非伊斯蘭教的印度人,向他們徵收人頭稅和其他苛捐雜稅,土地稅是其產量的1/3—1/2的。國家實行包稅制,商人利用包稅特權任意勒索農民。因此,蘇丹國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斗爭十分尖銳。特別是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矛盾以及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的對立給印度造成不良後果。而印度人民反抗蘇丹政權的斗爭則從未間斷。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蘇丹政權日益削弱,地方總督勢力強大,脫離中央,割據稱雄,這給外族的入侵鋪平了道路。
莫卧爾帝國承襲了德里蘇丹地封建土地制度。一部分由政府租給農民,派官吏直接征稅;大部分以采邑(札吉爾)形式分給軍事貴族,伊斯蘭大教長和清真寺也得到封賜。采邑是有條件的封地,領有者(札吉爾達爾)無世襲權力,大小采邑無等級關系,農民與采邑主也不存在西歐式的依附關系;還有一部分是印度土邦君主和部落酋長的世襲領地,領有者稱柴明達爾,大多在邊遠山區,對農民有行政權和司法權,處於半獨立狀態。17世紀時,采邑和柴明達爾的差別逐漸消失。

阿克巴的改革
阿克巴在征服南亞次大陸的戰爭告一段落後,為了加強帝國的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阿克巴集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是帝國最高首腦、最高統帥、最高法官和伊斯蘭教最高教長。中央下設財政、軍事、司法、宗教和監察等部門,各部門的大臣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分為21省,派總督統治。文武百官如前所述,實行軍銜制和等級制,共分33級,稱「曼沙布達爾制」(另一說是66級,最高為萬夫長,最低為十夫長),按級授予采邑。
其次是加強財政和稅制的管理。丈量全國土地,測定土地單位面積產量,據此規定稅額。賦稅分實物稅(1/3)和貨幣稅,取消包稅制,租稅一律由中央派官員徵收,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限制了官商的勒索。

⑺ 古印度跟中國哪個朝代有來往

南朝:達摩來到中國傳播佛教
唐朝:唐玄奘到天竺取經
中印交往歷史綿長,內容豐富:比如,兩唐書中就曾有系統的天竺國(今印度)的記載,《宋史》又有注輦國(9-13世紀印度南部大國)使節朝見宋國皇帝的記載。元朝時期,政府曾立法管理與印度東海岸的自由貿易往來,這又從反面證明了中印商業交往的頻繁和長久。
十世紀(宋代)之前,中印交流以佛教來往居多,此後,以商業貿易為主
到了殖民主義東來,印度成為殖民地,中國成為半殖民地之際,中印仍有往來。印度淪為殖民地的現實,為中國仁人志士敲響了警鍾,他們開始為中國的前途命運奔走呼號。

⑻ 佛教是通過怎樣的路線有古印度地區傳入中國的

佛教在中國有記載的正式傳播始於東漢明帝,而路線則主要是從西域經絲綢之路而來,所以最初得到的佛法實際是西域諸國轉承的佛法,最早的佛經是西域和北印度文字的經。不過實際在雲貴地區已有從南路傳來的佛法,只是因為與中原隔絕而不能流行和理解,但已經有滲透於神話傳說中,影響了中原文化。

閱讀全文

與古代印度怎麼來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的世界名著有什麼 瀏覽:679
伊朗為什麼這么硬氣 瀏覽:289
中國離赤道最近的城市是哪裡 瀏覽:379
印度的知識有哪些 瀏覽:441
越南人怎麼當老婆 瀏覽:996
伊朗男孩名字叫什麼 瀏覽:400
越南什麼時候走社會主義道路 瀏覽:779
印度人怎麼用糖漿 瀏覽:901
義大利和北京哪個面積大 瀏覽:730
越南簽證租房注意什麼 瀏覽:929
英國留學網課怎麼上 瀏覽:855
印度和中國汽車製造哪個好 瀏覽:451
怎麼替換印尼巴士的車皮膚 瀏覽:259
印尼泗水機場在哪裡 瀏覽:119
鄒兆龍越南送貨叫什麼名字 瀏覽:358
印尼榴槤多少錢一枚 瀏覽:632
義大利風情街在哪個站下車 瀏覽:258
火龍果越南哪個好吃 瀏覽:194
希臘與義大利哪個面積大 瀏覽:100
義大利蔬菜湯用什麼炒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