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印度至今又多少年歷史,有什麼有名的建築
從哈拉巴文明起算,至少4300年歷史,著名建築如下:
1、泰姬陵(Taj Mahal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
2、阿姆利則金廟是印度錫克教的最大一個寺廟,位於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則市中心,整座金廟的建造共耗費750公斤黃金。這座被譽為「錫克教聖冠上的寶石」的建築,風格典雅,造型優美,既有伊斯蘭教建築的肅穆莊重,又有印度教建築的絢麗璀璨。
3、阿旃陀石窟,在綿延550多米的阿旃陀石窟里,大量的雕刻和壁畫表現了佛教藝術歷史以及古印度人民生活和帝王宮廷生活的畫面。1983年,被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4、蓮花廟,又名巴哈伊寺,這座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的建築,以其壯觀美麗著稱,早已成為印度人的驕傲。作為德里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築,其巧妙設計成為這座寺廟的最大看點,蓮花廟以其獨特的魅力,多年來,以大海般的胸懷,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遊客。
5、琥珀堡位於齋浦爾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 建於1592年。遊客可騎大象上山參觀。由於城堡建在一座叫琥珀的小山上,故稱之為琥珀堡。
6、甘地陵,位於新德里東郊朱木拿河畔,是印度國父「聖雄」甘地的陵墓。陵園呈凹形,在陵園正中,靜卧著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個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樣子,高約1米,長寬約3米。
Ⅱ 古代印度產生的大致時間
古代印度產生的時間在公元前2500-前1500年。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2)印度古代存在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
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雖然是一個多種姓的、歷史包袱較沉重的國家,但依然為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
Ⅲ 印度有多少年歷史
古印度的文明史大約可以追溯到5500年前,比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文明要早500年左右。而現在的印度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分離後的國家,在1947年獨立,歷史也就60年左右
Ⅳ 古代印度共分為幾個時期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時期,有考古發掘的摩亨佐·達羅等古城;第二時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時期,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第三時期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國,這個時期是佛教興盛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廟和石窟;第四時期是公元6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重新取代了佛教,後來轉化為印度教,還有專修苦行的耆那教,形成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寺廟。公元11~12世紀,伊斯蘭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幾個王朝。到公元15世紀末,印度的建築伊斯蘭化了。
Ⅳ 古印度約公元多少年
印度:約前2500年 哈拉巴文明誕生。埃及: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義大利:傳說羅慕路斯(Lomulus)和他的孿生兄弟雷穆斯(Lemus)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
Ⅵ 印度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印度應該有4500多年了
Ⅶ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那印度有多少年的歷史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個分布范圍非常廣大的文明,在時間上大致與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時。這一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雅利安人在這時的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在吠陀時代晚期,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的領導者出現(王)。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涌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Ⅷ 古印度分為哪些時期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時期,有考古發掘的摩亨佐·達羅等古城;第二時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0年的吠陀文化時期,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第三時期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國,這個時期是佛教興盛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廟和石窟;第四時期是公元6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重新取代了佛教,後來轉化為印度教,還有專修苦行的耆那教,形成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寺廟。公元11~12世紀,伊斯蘭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幾個王朝。到公元15世紀末,印度的建築伊斯蘭化了。
印度建築最重要的建築是宗教建築,即使是城市也具有宗教的意味。馬里奧·布薩利指出,印度建築的「整個建造活動具有一種巫術儀式的意義:首先要用占卜術來進行選址,並要將魔鬼、精靈以及除神廟所供主神之外的其他神祗都驅除出場地,以確保所選地段和宇宙之間存在著一種和諧的對應關系」。在馬里奧·布薩利看來,印度建築的基本主題就是對「中心」的表現。這一主題對於建築和城市規劃都是同樣適用的。每一座寺廟或宮殿都是一個宇宙軸心,一個神聖的中心,它是天、地,甚至冥世的交匯點。由於在整個印度地區直至今曰都將村落視為人類聚居的基本單元,因此,將這種中心的象徵加以拓展,就成了城市平面中反復出現的母題。這種觀念首先是在摩亨佐·達羅城得到體現。
公元前3000年在現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下游有一個城市叫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意為「死者之丘」。城市分東西兩部分,中間一條主要幹道寬達7米(一說10米),城的西區是城堡,建在一個高約10米的人工平台上,城的北半部中央有一個水池,長12米,寬7米,深約2米,據推測可能是宗教祭祀建築,水池的東面和北面可能是宅第,池的西面是谷倉。城堡的南半部是會堂和寺廟,會堂可能是祭祀用的,是一個每邊長約28米的方形大廳,裡面是四排磚砌的圓柱。寺廟的四周有柱廊,裡面有走道和各種房間。另外城裡還有高塔。從水池、寺廟等推斷,這個時候古印度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宗教體系,建築也初步形成自己的形制。
Ⅸ 印度歷史多少千年
古印度(?-1858,一說,?-公元前187年)是地域觀念,不是指一個國家,因為古印度從來沒有統一過。
現代印度(1947-)是從蒙巴頓手中獨立出來的,然後於1957年吞並錫金,然後就一直爭克什米爾、藏南和阿克塞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