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為什麼印度歌曲聲音都一樣

為什麼印度歌曲聲音都一樣

發布時間:2022-04-22 12:40:47

A. 印度音樂特點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另一方面,由於印度的詩完全沒有所謂的強弱音節之分,所以他們以時間的長短分配做為分割法。印度語言學者,對於詩中各種各樣的拍子仍然相當的重視,而且也要求的非常嚴格,甚至有些學者仍然依照詩的韻律法來教習。

印度人對於節奏的感覺或有關時間之繼續,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將歌詞或詩配上音樂或將音樂填上歌詞或詩的原因。

除此之外,印度人對於各種各樣節奏組合的預判能力也很強。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很快速地而正確地判斷大鼓的節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節奏型組成的。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自成一格,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型態。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靈的精神層面一般,民族音樂復雜、神秘而多樣化,且具有冥想的性靈音樂特色。

(1)為什麼印度歌曲聲音都一樣擴展閱讀:

印度音樂的底蘊:

印度音樂豐富而復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

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

B. 印度歌曲、音樂和日本歌曲、音樂的特色和風格

分三種

第一
能樂,傳統宮廷類
比如 櫻花

第二,民歌
比如
拉網小調
沒有伴奏,完全靠嗓音

第三,流行樂
電子風格濃厚

現在各種曲風都發展得很快
當然也有blue,jazz類型的,但不多
流行音樂以舞曲為主

邦樂

PS:高中音樂課上老師說,日本傳統邦樂的特徵就是不存在「do re mi fa so la xi do」這幾個普通音調中的「re」和「so」兩個音。典型的例子就是《櫻花》。

邦樂一般指日本音樂的總稱。通常是作為西洋樂的對稱語使用的,指的是除西洋音樂以外的所有的日本傳統音樂。根據使用樂器的種類,可以做出以下分類:
雅樂:在宮廷舉行儀式時所演奏的儀式音樂,古代時從中國、朝鮮傳入,可以說它保留了日本音樂最古老的風格。
聲明:佛教的典禮音樂,是一種聲樂。它與佛教同時傳來,以後給日本音樂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琵琶樂:戰國時代以後,它是作為一種以琵琶伴奏敘述戰爭故事的音樂而得到發展,是彈唱演奏的聲樂曲。
箏曲:所謂「箏曲」除了指古琴曲以外,還指古琴、三弦、簫的合奏曲。古琴是由13根弦的彈撥弦樂器,江戶時期和三弦琴音樂結合一起而得到發展。從大正時期到昭和初期留下許多名曲的宮城道雄,給箏曲界帶來很大的影響。
簫:簫產生於鐮倉時期,那些虛無僧吹奏這種豎笛來代替念經。因為它長一尺八寸(約55厘米),故又被稱為「尺八」。
三弦音樂:三弦的共鳴箱上貼著貓皮或者狗皮,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在江戶時期,被廣泛使用的三弦,不僅作為歌舞伎、人偶凈琉璃等劇場音樂,而且還作為許多歌謠音樂的伴奏,至今仍然廣泛使用。
民謠:各地歌唱承繼下來的歌曲音樂。其中勞動歌曲較多,我們最熟悉的《拉網小調》便是此種精品。
與西洋音樂7個音階相比,近代邦樂只有5個音階(這一點應該是繼承了我國的「宮商角徵羽」五聲)。節奏大部分是2拍子和4拍子的偶數拍子,幾乎沒有3拍子。歌謠居多,純器樂曲較少。樂器通常用作聲樂伴奏,但和聲樂的表演過程,有一種微妙、不一致的復雜的脫節現象。此外,三弦、古琴和簫形成的樂器組合,產生了雜音的要素,而這些卻作為邦樂復雜的音色受到人們的喜愛。

明治時期西洋音樂進來以後,西洋音樂成了日本音樂的主流,邦樂漸漸被西洋樂所壓倒(現在一提到日本歌手,大多都是濱崎步、近畿小子等等流行樂壇的佼佼者,很少再有傳統音樂人的出現了)。但是,近年來邦樂重新得到了重視,愛好者正在增加。

日本音樂向來分為邦樂和洋樂兩大類,人們在欣賞西方古典音樂的同時也會從雅樂中深切地體味日本傳統音樂的樂趣。近來,有的日本人把西方音樂的手法引入邦樂。西方的作曲家也向日本人尋求題材,邦樂和洋樂之間的藩籬似乎已經被拆除了。將來的音樂會成為採納雙方長處的美妙音樂。夏川里美正是日本近現代邦樂界的頂級藝人之一。她的曲風優美動聽,在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亞洲其他地區,都具有相當高的人氣

在一個純日本的氛圍中,存在著一種似是而非的西方音樂,這正是多年來兩種對比鮮明的東西方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日本的音樂人大量借鑒了美國的流行音樂,但他們卻能冷靜地以自己的方式對這些音樂進行再創造。
盡管日本的許多流行音樂與美國音樂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但日本的音樂創作處處滲透著民族的獨特性。日本音樂除了那種可感知的民族性之外,更是一種兩國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才產生了日本音樂所特有的綜合性。誠然,美國音樂曾經對日本音樂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但至少在日本國內,日本音樂人的創作對美國音樂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印度音階組成稱為史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印度音樂的七音符:sa,re,ga,ma.pa.dha,ni,基本的音符組成音程。根據印度的音樂神話,音階中的七個基本音來自鳥獸的叫聲,並能喚起人們對特殊色彩的感覺。

以下音名分別是: (後面分別是與之相關的鳥獸叫聲和被賦予的各種色彩)

沙音Sa ,為孔雀的叫聲,為荷葉綠色。

里音Re ,為雲雀的叫聲,為紅色。

嘎音Ga ,為山羊的叫聲,為桔紅色。

馬音Ma ,為鶴的叫聲,為白蓮花色。

巴音Pa ,為夜鶯或杜鵑的叫聲,為黑色。

塔音Dha ,為馬或蛇的叫聲,為黃色。

尼音Ni,為象的叫聲,為所有顏色的綜合。

印度音樂中主要的架構是旋律體系稱為拉格(Raga) ,及極為復雜的節拍體系稱之為塔拉(Tala).

「拉格」(Raga,梵語的"raga",意熱情。)被稱為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也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調(Tune),也可說是旋律的種子。它是一種旋律的框架。它有很多種,每種拉格都有自己特有的音階,音程以及旋律片斷,並表達某種特定的味(Rasa),但拉格本身只是一種框架,它要靠音樂家的即興表演加以豐富、完善。

拉格原意為色彩(Color)或熱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圖藉特定音符組合的旋律,來引領聆聽者的情緒和感情,由五個到七個的音符所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變化。這種先人所制定的旋律型(Raga) 北印度有3百種,但很多也失傳了,有譜可循的拉格有80餘種,如今常用的約60餘種。在傳統習慣上,不論是演唱或演奏,要點選的拉格是完全依據時間、季節、情緒來決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春夏秋冬,悲傷、喜悅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拉格不只是固定的旋律型,由於加上時間、加上更細致等抽象的情境情緒的訴求和即興的技巧、演奏長短、速度的掌控,因此表演者也是創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勝任稱職的印度的音樂家。塔拉(Tala)源自梵語,塔(Ta)是坦安達瓦(Taandava)濕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徵宇宙生生不息的節奏。拉(La)是指濕婆神妃帕巴底(Parbadi)的分身的舞蹈拉西亞(Lashia),合稱塔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節拍,塔拉在印度是在節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 印度的搭拉(節拍)非常復雜,不是按照每個小節中有幾個單位拍來計算的,首先要分清楚每一句中有幾個單位拍,從6拍(3+3) 、7拍(3+4) 、8拍(4+4)或10拍(2+3+2+3) 、12拍(6+6) 和最常見的16拍(4+4+4+4) ,可組合成百上千種變化。印度搭拉可以是等值區分,也可以是不等值區分。

搭拉提供了精準拉格旋律的架構的基礎;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樂中不可缺的兩大支柱。要深入體驗聆賞印度音樂不能不知搭拉和拉格。

C. 阿拉伯音樂,印度音樂的常用音階有哪些

1、印度音階,印度音樂術語。婆羅多的《舞論》指出印度音樂中每個音階有7個音級,縮寫為Sa、Ri、Ga、Ma、Pa、Dha、Ni。

從Sa開始的薩音階和從Ma開始的瑪音階是印度傳統音樂的基本音階。薩音階和瑪音階在8度內各包含22個什魯蒂(微音程),每個什魯蒂約相當於四分之一音。薩音階和瑪音階是純律或接近純律的音階。以薩音階和瑪音階中的各音為主音可構成14種調式音階。在印度古典音樂中音階通過拉格來體現。

2、阿拉伯音階以其中特有的四分之三音區別於其他地區的音階。擅長數學的阿拉伯人,根據量音學原理,運用「四度相生法」,即將一弦舍其1/4,取其3/4,即得上方純四度;依次相生,產生最初的九律。

10世紀,突厥人法拉比將律數增加到17,並區別為兩類:按傳統四度相生法所得的算作正律;根據中立音程所得的算作變律。到13世紀,波斯音樂理論家薩菲·丁在古代九律的基礎上,再次往下生8次而得十七律,按其音高排列,即為:

但十七律在實際使用中很不方便,未被廣泛接受。1888年穆沙卡發明了「二十四平均律」,即把十二平均律的各半音再一分為二。其相鄰兩律間的音程值均為50音分,即所謂的「四分之一音」。但這種四分之一音在實際音樂中,只能與半音或全音相加為四分之三音或四分之五音使用。

(3)為什麼印度歌曲聲音都一樣擴展閱讀

各種音階:

吉卜賽音階

吉卜賽是10世紀時從印度西北部分離出來的游牧部落,其音階結構形態繼承了古印度音樂文化的特點,並在西亞、東歐、南歐、北非各民族的音樂中留下深遠的影響。

其音程組織是每個八度之內有兩處增二度,每個增二度兩端有半音鑲邊,形成一組以純四度為框架的、「吉卜賽風」的四音音列,兩組四音音列之間一處首尾交疊,一處有全音隔開,見下例3:用這種音階,也可選其中不同的音當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調式(但並非每個音都能當主音)。

平均五聲音階

爪哇人所用,當地稱之為「定形斯連德羅」。其音程組織是將一個八度劃分成大致相等的5個區間,每個區間大於全音而小於□音(見印度尼西亞音樂)。

以上各類音階都植根於民間音樂中。此外尚有不少人工音階,是由作曲家根據某種表現意圖與風格要求而設計創造的,有的僅出現於某一特定的作品中,有的為某一作曲家所喜好常用,有的產生較大影響,為某個時期某個流派的一批作曲家所用。

全音音階

由6個音級組成,也是一種平均音階,即將一個八度劃分成相等的 6個全音。

這種音階的運用濫觴於F.舒伯特、G.羅西尼、H.柏遼茲的某些作品,其完整形態出現的最早例子見於俄國作曲家M.И.格林卡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以後A.C.達爾戈梅日斯基、F.李斯特、C.德彪西、G.普契尼、R.施特勞斯等都曾用過。它成為印象派音樂風格的特徵之一。

D. 印度那麼多歌星,為什麼唱歌只有幾種聲音,也是說唱歌只有那幾種音色,有人呢告訴我印度人唱歌有什麼不一

唱歌的時候很多人用的是假音,他說話的聲音不一樣說明是用了假音的。
假音也有高低的。

E. 印度歌曲的特點

印度古典音樂主要分為兩個派別:北印度的叫做Hinstani,南印度的叫做Carnatic(或者Karnatak)。從北方的Kashmir(克什米爾)到西部的Punjab,再到東部的孟加拉和阿薩姆,最後再到南方的Maharashtra和north Karnataka都受到Hinstani(北印度音樂)的影響。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獨立前,他們受到北印度音樂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雖然在這半個世紀期間,這種影響已經被削弱了。而Carnatic(南印度音樂)主要在南部四個邦Karnataka,Andhra Pradesh, Tamil Na以及Kerala(喀拉拉邦)。北印度古典音樂和南印度古典音樂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北印度音樂受到伊斯蘭教的文化的影響非常大。而南印度古典音樂則更多地保留了印度教的文化。

Bhajans(拜贊歌)是一種崇神歌曲,印度人認為在吟唱Bhajans時,聲音所產生的能量可以被人的身體所接受。有包括ram Bhajans,krishna Bhajans,shiv Bhajans,hanuman Bhajans,lakshmi Bhajans,rga Bhajans以及一些其他的類型的Bhajans。

Folk music則是指印度的民間音樂,因為印度的種族差異導致了隨著地域的不同,印度的民間音樂有著非常大的不同。象一些婚禮葬禮上的音樂,而象在印度的Andhra Pradesh地區,父母或者長者對於年輕人的性教育也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民間音樂來實現的。

而Ghazal原來是來自波斯的一種詩歌形式,傳到印度後印度人開始用烏爾都語來創作,在18世紀又被配上了Khayal,於是形成了這種詩歌吟唱。象Aasha Bhosle、Abida Parveen等等著名的歌手都唱Ghazals。

印度音樂還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非常強大的同化力量。象西方的許多樂器在進入印度後就完全被印度音樂改良,它的演奏方法,技巧完全徹底地印度化。象小提琴、吉他、薩克斯、曼陀林等等。其中小提琴是最著名的。演奏的方式從站立演奏轉變為坐著演奏,拉音階的時候也完全不同,加上了許多的滑音。印度音樂最迷人的一個地方就是裝飾音繁多。

F. 請幫忙翻譯下這篇文章。謝。

音樂是一門藝術所以幾乎每個人都喜歡。每個人可以通過唱歌,敲擊一根棍子,拉輕弦樂,或者通過一根管子吹奏來演奏聲音。在全世界,因為人們發現了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演奏聲音所以許多種類的音樂都發展起來了。有這么多種類的音樂以至於你可以很快地找到你喜歡的一種。
人們可以在聽音樂的時候得到所有的感覺。音樂可以使你向前行進或跳舞,可以使你感到快樂或悲傷。甚至與其他藝術相比,音樂可以影響你的情緒和感受。這就是為什麼如此流行的原因。
每個國家有它自己的音樂的種類。在法國許多人喜歡用手風琴的舞曲,還有許多美國人喜歡班卓琴音樂。西班牙以他的吉他音樂而著名,印度則是以彈撥錫塔爾琴的而著名。
許多人用他們自己國家的方式來喜歡音樂。但是也有人喜歡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是得益於傳遍了全世界的錄音——唱機和收音機。
但是,在西方音樂和東方音樂之間仍然有很大的不同。許多的樂器是很不同的。吉他和錫塔爾琴都是用手指彈撥琴弦的樂器,但是它們在不同的國家聽起來聲音是不一樣的。
西方和東方的音樂的差異不僅表現在樂器上,而且在音樂組成的整體的記錄的方面。

G. 為什麼印度流行歌曲風格很鮮明,而且都差不多

我國獨有的古風歌曲,中國風歌曲辨識度還是很高的。
還有一些民族風的歌曲比如阿寶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歌曲的腔調其他國家沒有吧,就是中國都很少。
印度風格的歌曲:瓦加里 三木科演唱過!。

H. 聽印度音樂是啥感受

印度音樂的節奏素以復雜著稱,該音樂體系之外的人往往會覺得如入迷魂陣。一個節拍周期是一個長大的單位,長到我們都忘記了前邊已經唱過多少拍。浮雕和繪畫中有許多歌手和舞師的姿勢表明是伴有響聲的,比如鼓掌、用手掌拍大腿或身體的其他部位、打榧子、用腳跺地等。印度音樂很早就產生了指揮的職責和手勢,是因為印度音樂歌舞集體表演的性質,需要有個指揮。印度人對於拍子的重視,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有關詩的韻律的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I. 印度音樂是怎樣起源的

印度音樂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500年前後問世的《梨俱吠陀》中的頌歌,可以被看作最早的歌詞。《娑摩吠陀》則是上古時期的歌曲集,專供祭司在祭祀時吟唱。「娑摩」的意思就是曲調。因此可以說,同戲劇一樣,印度音樂也很可能起源於宗教祭祀儀式。

印度人將音樂視為一種能夠使人的靈魂超脫俗世並升華到佛祖投胎圖中再現了酷愛音樂哥舞的吉印度人(加爾各答博物館藏)哈拉巴出土的舞蹈人像精神世界的崇高藝術形式。而印度文明歷來就有輕物質重精神的傾向,音樂自然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和心目中佔有神聖地位。

古代印度盛行宗教,音樂是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婆羅門經典《娑摩吠陀》就是一部歌曲集,是為祭司詠歌而編定的,詩歌主要起類似樂譜音符的作用。印度的宗教祭祀活動很多,有的規模相當大。如馬祭,參加者有國王、王族成員、官吏、士兵、祭司等。祭司有勸請者、詠歌者、行祭者和祈禱者。他們各有三名助手。詠歌者在祭祀時,專司演唱娑摩歌之責。此外,還有大批歌舞演員和鼓樂手參加,氣氛十分熱烈。

佛教音樂也是相當有名的。古代印度佛教寺院林立,寺院中佛音縈繞,鍾聲不絕,呈現出「梵唱屠音,連檐接響」的情景。佛教的樂曲,不僅有為宣揚佛教教義的,還有隻是供人們欣賞之用的。後者如《沙石疆》、《天曲》。這兩首名曲,4世紀由印度傳入中國前涼小王朝所在地涼州,後在中國內地流傳了很長的時間。

印度人大多能歌善舞,因而民間音樂也十分發達。古典音樂主要滿足審美需要,而民間音樂卻具有各種社會功能。人們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音樂。在豐收季節、娶妻生子之時,人們載歌載舞,以示慶祝。所以,在印度的山野林間、河流海洋之上,都可以經常聽到旋律優美的歌聲。西孟加拉、馬哈拉施特拉和安得拉等邦的民歌都富於地方特色因而十分著名。印度民間音樂的音域十分寬廣,許多民間歌曲可以達到三個八度。

為了使唱頌更富激情,印度人使用了各種樂器。印度樂器品種繁多,主要分為弦鳴樂器、革鳴樂器、體鳴樂器和氣鳴樂器四類。其中七弦樂器維那琴、西塔爾琴、雙面手鼓等都很有特色,也都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印度是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國家,舞蹈也不例外。舞蹈在印度被認為是神的創造物,舞蹈者的惟一目的是為了取悅於神。它的原始形式,大約起源於古代祭祀典禮時人們的手舞足蹈,一方面向神表示虔誠,一方面向神表達祈求,例如求雨、求豐收、求平安等等,它也是人們歡樂情緒的一種動態的流露。

舞蹈在印度既是娛樂又是勸善的藝術形式。有關舞蹈的產生,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遠古時,在兩個時代更換交替之際,凡人染上了種種惡習。於是人們祈求梵天賜給人間一種玩具,它不但可看,而且可聽,這樣便可把凡人的興趣從惡習中吸引開。梵天答應了,他閉目靜思,最後決定給凡人第五部吠陀,那就是「戲劇吠陀」。這部吠陀中包含了人世所有道德的精華。另一個大神濕婆在這一戲劇中使用了自己的舞蹈藝術,因此他被尊為「舞蹈之王」。

在印度演出舞蹈時,台前往往要放一尊有四隻手的「舞蹈之王」濕婆的神像。至今,這個習俗還在流傳。他的右上手拿著一面達莫如鼓,象徵著創造,有的說象徵各種聲音;他的右下手象徵神的保護和祝福;他的左上手持燃燒的火焰,象徵著他可以毀滅他所創造的一切,有的人說它象徵謬誤的毀滅舞神濕婆踩著無知的侏儒阿修羅,他上面的一雙手拿著小鼓,拍打出創造宇宙的節奏,而下面的一雙手則賜福給他的信徒。這個男性軀干呈典型的跳舞儀式。後人據此畫了舞者素描。和真理的傳播;左下手像象鼻那樣垂向抬起的腳,象徵著不受一切羈絆的自由;右腳踩住一個魔鬼,這個魔鬼名叫莫亞拉卡,象徵著善征服惡;左腳上抬,象徵著超脫塵世,向上升騰。舞神周圍的圓周裝飾,象徵著懷抱人們的大自然。這尊舞王之像形象地啟示了印度舞蹈的宗旨。

印度舞蹈有四大流派,它們是:婆羅多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和卡塔克舞。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是婆羅多舞。這種舞蹈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跳的。那時每個大廟里都有一些「戴舞達西」,意為「神的女僕人」。這些人從小就被送進廟里,一輩子不結婚,惟一的「神聖使命」是給神獻舞,使神高興。後來這些舞蹈逐漸流傳到廟外。

古代印度舞蹈題材廣泛,有宗教、神話傳說、宮廷佚事、以及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題材。宗教題材多取自《吠陀》。舉行宗教儀式時,經常伴以舞蹈。寺廟里專門傳授舞蹈技藝的女演員叫「提婆達西」。印度人家喻戶曉的兩大史詩,更是常常用來作舞蹈表演的題材。舞蹈家用其優美的動作,頌揚英雄人物,表明正義、善良必將戰勝邪惡的思想。

戲劇在印度也存在了很長時間,非常古老。祭禮與節慶的盛典、宗教性的遊行、古老的舞蹈、史詩的誦唱,這些綜合因素造就了印度戲劇,並且賦予它一種宗教的特性。

不過,在阿育王之前古印度還沒有戲劇的確切實據,但在孔雀王朝之後的貴霜王朝,戲劇已有重大成就。當時國王迦膩色迦的朋友、佛教宗師和詩人馬鳴就是有名的劇作家。目前流傳至今的古戲中就有他三個劇本保留下來,其中的九幕劇《舍利佛傳》說的是釋迦牟尼的兩個大弟子舍利佛和目鍵連改信佛教的故事。文學史家們認為,該劇本說明古代印度戲劇此時已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大約在公元2至3世紀,相傳是首陀羅迦的作品《小泥車》,則是代表古印度戲劇成熟的不朽之作,此劇以通俗劇與幽默的完美結合,夾雜著極具詩意的熱情。

豐富的戲劇實踐使印度出現了戲劇理論。公元2世紀婆羅多牟尼著的《舞論》,不僅全面論述了戲劇,也兼及舞蹈和音樂。它最早的戲劇面具,距今有5000多年。對劇本、導演、表演、台詞、角色、服飾、化妝、音樂、舞蹈、劇場等問題都有精湛恰當的論述。它把文學作品中的情調列為艷情、恐怖等8種,認為情調是文學作品的核心和靈魂。這是印度第一部重要的戲劇理論著作。

古代印度人對音樂、歌舞的痴迷、表現於他們不僅將其當作生活的必需,而且加以神化,以寄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印度的音樂、舞蹈之神——濕婆。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印度歌曲聲音都一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大學生韓語怎麼讀 瀏覽:952
中國和伊朗足球什麼時間打 瀏覽:300
印度總統到底是個什麼 瀏覽:371
留學生來中國是什麼簽證 瀏覽:830
印度軍長有多少 瀏覽:7
印尼海嘯怎麼逃過的 瀏覽:652
中國百家姓如何排 瀏覽:790
中國金屬股有哪些好股 瀏覽:268
李心媛在義大利什麼地方 瀏覽:583
越南河內接種什麼疫苗 瀏覽:834
多少國家對伊朗疫情援助最新 瀏覽:594
近日中印沖突中國死了多少人 瀏覽:993
中國空間站規劃了多久 瀏覽:287
印度跟泰國哪個干凈 瀏覽:16
印度毒株傳播多少國家 瀏覽:117
樂高哪裡生產中國 瀏覽:667
中國為什麼不賣防空導彈給伊朗 瀏覽:26
義大利江西屬於哪個領區 瀏覽:79
和平精英國際服用什麼軟體 瀏覽:195
蒙古國對印度什麼看法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