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統一印度半島是什麼王朝

統一印度半島是什麼王朝

發布時間:2022-04-22 17:08:01

『壹』 公元前3世紀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半島的王國是

亞歷山大帝國

『貳』 阿育王是什麼時候統一印度的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約生活在公元前!世紀。在他統治時期,孔雀帝國達到極盛,其疆域在古印度歷史上也是空前的,整個南亞次大陸除了最南端以外已基本獲得統一。他能順應形勢的發展,摒棄窮兵黷武政策,注重休養生息,堪稱印度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世界文化史上,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並使佛教越出印度國境,傳播到異國他鄉,最終發展成為一大世界性的宗教,對許多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作用,從而名垂史冊。佛教為古印度釋迦族人悉達多·喬答摩創立,後來,悉達多被人們尊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通常被稱作「佛陀」(意為覺悟真理的人),他所創立的佛教即由此而得名。在釋迦牟尼生活的公元前"世紀下半葉,佛教只不過是古印度沙門思潮中的一個流派;到了阿育王時代,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在摩崖和石柱上銘刻敕令和教諭,大力宣揚佛法要義,積極推行所謂「正法」統治。當時,佛教徒認為阿育王是一位理想的國君,將他尊為「護法名王」。阿育王推行的「正法」統治,主要是對人民進行精神控制,他要求人們節制慾望,清凈內心,不殺生,不妄語,多施捨,尊敬父母和師長,並按照公認的社會道德規范善待親友和奴僕。這樣,人們的思想就被束縛在自我修養上,甘願受他的統治,不會反抗他的奴隸制君主專政。當時,阿育王帶頭皈依佛門,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的一切軍事、行政和司法等最高權力都集中在他的手裡。他的下面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層層管理國家,直至村莊,還擁有六十萬步兵,三十萬騎兵和九千頭戰象的強大軍隊,維護他的統治。他自己的生活,極其奢華,據說在行獵時,伴隨他的是全副武裝的女獵手,有的駕車,有的乘象,如出征一般。在舉行宗教大典時,在宮廷的遊行隊伍里,有用黃金和白銀裝飾起來的大象;有四馬戰車;有拿著盛滿寶石的黃金容器的大批仆從;有許多被馴服的獅子、豹子等等。阿育王則通常被二十四頭大象保護著。這一切財富,都是他從全國搜刮來的。為了實現「正法」,鞏固統一,阿育王修築道路,建立驛站,經常派遣一些正法大官到各地巡視,還興辦各種公共福利事業。特別是他多次向佛教僧團施捨大量的土地和財物,廣泛修建奉祀佛骨的專用建築(俗稱舍利塔或佛塔),據說,當時在印度各地曾有八萬四千座佛塔,他還召集佛教高僧在華氏城舉行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結(前兩次分別是釋迦牟尼死後不久和死後一百年),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此後,他開始向國內邊陲地區和周鄰諸諸兄弟,正式繼承了王位,舉行了登基典禮。此後他發動了對外戰爭,統一了全印度。據說,他皈依佛門,是在佛教高僧的感召下決定的。當時,他對南印度羯陵迦國的遠征取得全勝,但是,在這次戰爭中,有十萬羯陵迦人被殘酷殺戮,有十五萬羯陵迦人被擄掠成為奴隸。他對此深表悔恨,從此,他的內外政策也出現轉折。他不再實行暴力統治,不再發動征服戰爭,並廢除了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限制傳統的殺生祭祀和宮廷狩獵活動。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國派遣許多佛門長老,把佛教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敘利亞、埃及等地。阿育王為何這樣不遺餘力地弘揚佛教呢? 相傳,他降生時,其父賓頭沙羅王口念「我今無憂」,隨即給他起名為阿輸柯(即阿育),意為無憂。他的一生,也正是步步走向了「無憂」。他十八歲那年,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其父病逝後,他經過四年內戰,擊敗了爭位的其實,認真分析一下阿育王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他之所以弘揚佛教,根本原因還是為了鞏固其孔雀帝國的奴錄制君主專政的統治,當國家已基本統一之後,不需要再行征戰和殺戮,人民需要休養生息,而佛教正是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他則可以在這人間的「極樂世界」里坐享榮華富貴。這一切都不過說明了,阿育王的「護法名王」只是「名」;而他作為傑出的政治家,才是「實」。

『叄』 印度總共有幾個王朝

共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伽色尼王朝、德里蘇丹王朝、莫卧爾王朝。

1、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 (Mauryan Dynasty)(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月護王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帝國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阿育王死後,他的兒子據地獨立,原來在帝國內處於半獨立狀態的安度羅也在南部宣布獨立。孔雀王朝在恆河流域繼續維持統治約50年。

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該王朝是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

2、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約320年~約540年)是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據華氏城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羅笈多採取武力征服政策,統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陸並進南下征服奧里薩、德干高原東部。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時期北印度盡入笈多王朝版圖,笈多王朝至此達到鼎盛時期。

佛陀笈多以後(約500年)發生經濟危機。嚈噠托拉馬納和米西拉庫拉卷土重來,吞並笈多王朝大部分領土,嚴重破壞北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促使其瓦解為許多封建小國,北印度再度處於政治分裂局面,笈多王朝滅亡。

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笈多王朝時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興起。信仰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廣泛流行。

笈多諸王雖都信奉印度教,但為緩和民族及教派之間的矛盾,採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發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成為印度中世紀前期的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

笈多時期農業生產有了相當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表現在煉鐵、棉紡織業和造船上。對外貿易比較活躍。另外,在梵文文學、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3、伽色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a1-Ghaznawiyun,962~1186)是由中亞突厥人建立,統治中亞南部、伊朗高原東部、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伊斯蘭王朝,又稱「哥疾寧王朝」,「伽茲尼王朝」。

極盛時期為中亞帝國,占據著伊朗大部,土庫曼,烏茲別克部分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印度北部。

中亞薩曼王朝的突厥族奴隸(專指宮廷近侍奴隸和禁衛軍奴隸)出身的將領阿勒普特勤佔領加茲尼,其子薩布克蒂金建立加茲尼王朝。其因首都在伽色尼(又譯鶴悉那、哥疾寧、加茲尼,今阿富汗東南部的加茲尼)而得名。但名義上仍承認薩曼王朝的宗主權,直至999年。

伽色尼王朝仿效薩曼王朝的各項制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由中央垂直管理各個地方。不過地方封疆大吏手握軍政大權,對中央威權構成威脅,同時一些邊遠、偏僻地區由各個藩屬、附屬國、游牧部落頭人等代理統治。

4、德里蘇丹王朝

12世紀時,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52-1206年)從1175年開始不斷入侵印度。1206年,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國家分裂。

而統治印度的總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將,名叫顧特布-烏德-丁·艾貝克)以德里為中心獨立為蘇丹,故稱德里蘇丹國家,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里蘇丹王朝。

5、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波斯語: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Shāhān-e Gūrkānī;烏爾都語:مغلیہ سلطنت‎;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

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建立莫卧兒帝國,帝國在其子胡馬雍時期曾一度衰落,後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時期進入全盛時期,這一時期莫卧兒帝國內部實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寬容政策,但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賈汗吉爾時期因叛亂而被拋棄。

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時,莫卧兒帝國空前強大,但由於沙賈汗大興土木和賦稅繁重而發生內部糾紛,1657年沙賈汗被其子奧朗則布推翻。奧朗則布時期的莫卧兒帝國領土達到最龐大的時候,但沙賈汗時期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導致莫卧兒帝國衰落。

莫卧兒帝國衰落後,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葡萄牙殖民帝國等殖民帝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英國勝利,使莫卧兒皇帝成為傀儡。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

『肆』 歷史題目 摩揭陀國的誰統一了印度半島

孔雀王朝的第三個王——阿育王。不過他統治的也不全,除了印度半島南部都統了。據傳他在統一南部的時候發動戰爭導致雙方死傷數十萬,良心受到觸動,不再攻打南方並皈依佛門。

『伍』 公元前6世紀,印度半島被誰統一

公元前6世紀印度半島逐漸統一,幾百年後,阿育王基本統一印度半島
摩竭陀的統一戰爭
公元年6—前3 世紀在印度歷史上是一個列國割據走向國家統一的
過程,亦即摩竭陀國家發展壯大、吞並鄰國、建立統一帝國的過程。在
此期間,還伴隨著波斯和馬其頓的入侵。
(1)摩竭陀稱霸列國
自公元前6 世紀始,印度進入了列國時代。當時,次大陸北部有16
個大國,重要的有摩竭陀、迦屍、鴦伽、居薩羅、居樓、拔祇、末羅等,
它們多位於恆河流域。眾列國中,地處恆河中游的摩竭陀最為強盛。該
國初期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但在曷利昂伽王朝(公元前554—前430)
時期,摩竭陀開始勃興。該王朝的頻毗沙羅(即瓶沙王,約公元前554
—前493)統治時,採取遠交近攻之策,與西北部的犍陀羅、北部的居薩
羅等國交好,全力吞並東鄰的鴦伽,兩國經常發生戰爭。據《佛本生經》
記載,「兩國交界處有一條瞻波河,那是蛇王的住所,蛇王坎皮耶統治
該河。有時,摩竭陀國王攻取鴦伽國;有時,鴦伽國王攻取摩竭陀國。
有一天摩竭陀王與鴦伽國打了一仗,他見形勢不好,乘馬而逃,鴦伽兵
緊迫不放。他跑到瞻波河邊時,恰洪水上漲。他想,『寧可淹死在河裡,
也不死於敵人手中』。隨後他連人帶馬一起投入水中。那時,蛇王坎皮
耶在水中建有一座用寶石裝飾的宮殿。這時他正在庭院里沉醉於狂飲歡
宴中,恰巧跳進水中的國王和馬正落在蛇王面前。蛇王見到這位魁偉的
國王後對他懷有好感,站起身來讓他坐在自己的王位上,叮嚀他不要害
怕,並問他為何投河自盡。國王告訴他所發生的一切。蛇王聽後說:『不
要害怕,大王,我將使你成為兩國的主宰。』他這樣安慰他,連續7 天
對他非常尊重,至第7 天,蛇王和摩竭陀王離開了蛇宮,藉助蛇王之力,
摩竭陀王俘獲了鴦伽國王,將其殺死,兩國同歸他統治」(卷4 第506
目)。這個故事雖屬神話,但最終,摩竭陀征服了鴦伽。由此,摩竭陀
控制了恆河下游,奪得了與南方貿易的水路通道,經濟實力增強。瓶沙
王稱霸列國的主要手段是外交和聯姻。相傳他有500 個妻子,大部分是
其他國王的公主,其第一夫人為居薩羅國王波斯匿之妹,嫁妝是一個歲
入10 萬錢的迦屍村。瓶沙王的外交政策,擴大了摩竭陀的影響,征服鴦
伽後,國土擴大,據《五分律》的誇張說法,境內共有4.2 萬個村落。
② 馬宗達等:《高級印度史》,商務印書館1986 年版,第79—80 頁。
公元前493 年左右,阿闍世(約公元前493—前462)弒父繼位,積
極推行擴張政策。阿闍世的弒父暴行,引起居薩羅王波斯匿的仇恨,收
回其妹的嫁妝迦屍村,遂成為兩國相爭的導火線。初時阿闍世獲勝。後
來,波斯匿王採用一隱士的車陣戰術,把精兵布置於山頂的兩側,包圍
了阿闍世,迫使他率軍投降。這是《佛本生經》的記載。《撰集百緣經》
記載的戰術則不同:波斯匿採納一將士的建議,集中4 兵種設陣,「於
陣前鋒,先置健夫,次置中者,後置劣者。」「尋共交戰,即破彼軍,
獲其象馬,即便捉得阿闍世王,大用歡慶」(卷一)。雖然各經所載情
節不一,但結局均為和平解決,據說波斯匿王嫁一女給阿闍王,雙方聯
姻。阿闍世進行的另一場大戰是進攻北方的拔祇國。拔祇國勢力較強,
與末羅、迦屍、居薩羅結成東印度政治聯盟,並任盟主。阿闍世為征服
該國,先在恆河南岸營建華氏城,「以防拔祇國」;繼則施以政略,破
壞其內部團結;最後才兵戎相見,戰爭從公元前484 年持續到公元前468
年,長達16 年之久。戰爭詳情已不可知,但互有勝負,據佛教文獻記載,
一次水上大戰,阿闍世大敗,「單馬回國」。最終,阿闍世取得了勝利,
不僅征服拔祇,連迦屍、末羅等國也被迫臣服。他成為了東印度的霸主。
阿闍世的後代和取而代之的希蘇那伽王朝(公元前430—前364)統
治時,繼續推行擴張政策,征服摩竭陀西部的阿般提,進而吞並拔沙、
居薩羅等國,稱雄列國。約公元前364 年,摩訶帕德摩·難陀暗殺希蘇
那伽王朝的末代皇帝,建立難陀王朝(公元前364—前324)。據史料記
載,摩訶帕德摩是位理發匠,成為王後的情夫。由於她的影響,他取得
了國王的信任,升至近臣的地位,陰謀謀害了國王,以後充當王室兒童
們的監護人,篡奪了最高權力,殺死年輕的諸王子,當上國王。他是一
位強有力的統治者和征服者,在位28 年,先後征服了迦屍、居樓、般闍
羅等11 國,統一了整個恆河流域,其版圖擴張到中印度部分地區。至此,
除西北一隅外,摩竭陀已統一了次大陸北部,成為南亞第一強國。在古
希臘作家的筆下,難陀王朝相當強大,其軍事力量甚為可觀。據柯蒂阿
斯報道,它有騎兵2 萬,步兵20 萬,戰車2000 乘,戰象3000 頭。普魯
塔克報道的數字更高,據他說有騎兵8 萬,步兵20 萬,戰象6000,戰車
8000①。故有的學者猜測,亞歷山大兵取印度西北部後,之所以未進軍恆
河流域,除士兵厭戰外,難陀王朝軍力的強大也是原因之一。
(2)反馬其頓的戰爭
正當摩竭陀國逐步統一恆河流域之時,印度西北部先後遭到了波斯
和馬其頓的入侵。公元前6 世紀前半期,西北印度小國林立,重要者有
犍陀羅、劍浮沙、波羅斯等。居魯士建立波斯帝國後,曾一度用兵東征,
將印度河以西地區納為屬國。公元前518 年,大流士進一步東進,征服
犍陀羅,占據了印度河流域。西北印度諸國雖然向波斯稱臣,但獨立性
較強。公元前4 世紀馬其頓興起,其國王亞歷山大消滅波斯帝國後,於
公元前327 年率軍侵入印度河流域。有些小國不戰請降,但有些國家和
部族則興起抵抗,在這些反馬其頓的御敵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激
烈的是海達斯皮斯河之戰。
① 轉引自崔連仲《從佛陀到阿育王》,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年版,第71 頁。
海達斯皮斯河是印度河以東第一條支流,該河東岸是由波羅斯王統
治的國家,軍力較強。亞歷山大降服■叉始羅國後,決定征服這個國家。
波羅斯王為抵抗侵略者,於公元前326 年親自率大軍防守該河東岸。其
戰斗部署如下:200 頭巨象布置在約1000 名步兵之間,排成8 列,組成
中央戰線。波羅斯堅信這一特意部署的巨獸會嚇倒敵兵,並使其戰馬受
驚而難以駕馭。在象的後面部署了由3 萬名步兵組成的密集隊伍,兩翼
凸出,步兵的縱列從象群中間向前推進。整個陣勢頗似城池,站立的象
群有如城池的塔樓,象群中間排列的步兵則如塔樓間的一道道牆。戰線
兩翼有騎兵和戰車掩護。騎兵為4000 名,戰車300 輛①。
亞歷山大兵至,見敵於對岸列陣以待,難以明渡,便令騎兵於夜間
沿河堤來回奔跑,虛張聲勢,佯裝強渡,他則親率步兵6000、騎兵5000,
秘密在該河下游不遠處的一岬角地帶渡河。接近對岸時,始被敵方哨兵
發覺。波羅斯即派2000 騎兵與120 輛戰車前去攔截,但為時已晚。亞歷
山大擊潰這支援軍後,沿河而上,直撲波羅斯的大軍。在此戰中,亞歷
山大改變了傳統的布陣方式,令步兵方陣居後,騎兵居前,並派2000 騎
兵迂迴至敵軍左翼之後。戰爭伊始,亞歷山大的騎兵即前後夾擊印度的
左翼騎兵,使之難以招架,向大象靠攏。印度象信急忙驅象迎戰,但馬
其頓方陣適時向前推進,從四面八方向它們投槍射箭,並因此而亂了自
己的陣腳,被大象撞了個亂七八糟。印度騎兵見有機可乘,再次出戰,
卻被馬其頓騎兵擊回。不久,馬其頓步兵在騎兵的配合下,將戰象擠到
一個狹窄的范圍內,「這些大象胡沖亂撞,踐踏破壞。不管是敵是友,
都受害不小。⋯⋯有的大象由於厭煩,又已無人駕馭,⋯⋯彷彿被大禍
臨頭刺激得發了瘋,不停地左奔右突,橫沖直撞,踐踏破壞,不遺餘力」。
馬其頓部隊有迴旋餘地,「大象沖來,他們就退;大象一逃,他們就追。
一直不斷地用標槍投射它們。」而印度部隊卻與此相反,他們夾在大象
之間,受的傷害更大。當大象精疲力盡、緩緩後退時,亞歷山大令騎兵
將其圍住,同時令步兵重整密集方陣進攻,結果,印度騎兵幾乎全軍覆
滅,步兵也傷亡慘重。戰斗中,波羅斯表現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統
帥,而且也是一名勇猛的戰士,」「只要哪怕還有一部分部隊仍在堅守
陣地繼續戰斗,他本人也繼續英勇戰斗」①,不過最後,他終於被迫投降。
此戰,據阿里安記載,印度步兵陣亡者近2 萬,騎兵約3000,戰車全部
被毀,倖存大象全部被俘;馬其頓方面,步兵戰死者約80 人,騎兵約230
人。
海達斯皮斯河戰役的最大特點是象戰,這亦是世界古代史上規模最
大的一次象戰。亞歷山大於此一役,打了他平生戰術運用最為卓越的一
仗。征服波羅斯國後,亞歷山大繼續東侵,佔領了一些土地,但由於士
兵久離故國、厭戰情緒與日俱增,只得班師西歸。不過,他已征服了印
度河流域,並駐軍留守。
(3)孔雀帝國的戰爭
亞歷山大撤軍後,西北印度局勢動盪,反馬其頓的起義時有發生;
① 馬俊達:《古代印度軍事制度》,第66—68 頁。
① 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第175—176 頁。
而東印度的難陀王朝,由於橫征暴斂,統治亦不穩定,人民起義不斷。
因而,整個印度北部一片混亂。此時,出身卑微的旃陀羅笈多①在一代謀
士考底利耶的輔佐下,乘機崛起於亂世,從各地招募軍隊。據《政事論》
記載,他招募的隊伍由五種人組成,即強盜和匪徒、蠻人、有組織的行
劫匪幫、森林居民、最英勇的武士宗族部落。他以這支隊伍起家,很快
成為義軍首領,較順利地打敗了馬其頓駐軍,佔領了印度河流域及其以
東的大片土地。約公元前324(或前321)年,他在西北部自立為王,而
後又興兵東征,推翻了難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公元前324 或前321
—前187)的統治,公元前317 年,馬其頓駐軍全部撤離,從而統一了北
部印度。公元前305 年,塞琉古王國②力圖恢復對印度河流域的統治,侵
入印度,旃陀羅笈多與之進行了兩年的戰爭,詳情無記載,僅知戰爭於
公元前303 年以印度勝利而告終。根據雙方和約,孔雀王朝取得了印度
河流域以西直至今阿富汗的部分地區;作為報答,回贈戰象500 頭。
約公元前297 年,旃陀羅笈多去世,其子頻頭沙羅(約公元前297
—前272)即位。關於此人,除了他的名字外,其他幾乎一無所知,但從
其綽號「殲敵者」來看,他在開疆拓土方面可能有所貢獻。至其去世時,
孔雀帝國的版圖已擴張到德干高原,整個印度半島僅東海岸的羯(jié)
陵伽及南端的幾個部落尚未臣服,後由其子阿育王完成。
阿育王(約公元前269—前232)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年青有
為,曾被其父兩度任為總督,平服過■叉始羅的叛亂。他即位之初極為
暴虐,據佛教文獻的誇張記載,曾殘殺同父異母兄弟99 人,誅殺500 大
臣、500 婇女,並設人間地獄。其主要戰功是征服羯陵伽,完成了印度半
島的統一,將帝國帶入了極盛時代。在孔雀王朝統治前期,羯陵伽是一
個獨立國家,海外貿易發達,經濟富庶,軍事力量亦較為強大,擁有步
兵6 萬,騎兵1000,戰象700 頭。阿育王即位的第八年,起傾國之師大
舉進犯羯陵伽。這是印度古代史上規模最大、也最有影響的一次大戰,
可惜其詳情無史料記載。此戰使羯陵伽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據阿育王13
號摩崖詔令記載,他「從那裡掠走的人數是十五萬,在那裡有十萬人被
殺,並有許多倍於此的人死亡。」①
羯陵伽戰爭標志著孔雀帝國武力擴張時代的結束和文治時代的開
始。據說,阿育王對此戰所造成的災難深感悔悟,皈依了佛教,以佛法
治國,從而使其對內對外政策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他在其第13 號摩崖
詔令中說:「征服羯陵伽國以後,天愛善見王(即阿育王)便專心致志
地熱衷於正法的義務,渴求正法,並在百姓中灌輸正法。這是由於天愛
善見王對征服羯陵伽深感悔恨的緣故。在征伐一個獨立國家的過程中,
必然要出現屠殺、死亡和人們的流放,對此天愛善見王感到無限的痛苦
和悲傷⋯⋯。天愛善見王現在認為,通過正法贏得的勝利,才是最高的
勝利⋯⋯。凡是利用這種方法取得的勝利,到處都能洋溢出一種稱心如
① Chandragupta 一詞之音譯。據說他出身於鄉村一個養孔雀的家族,故稱其建立的王朝為孔雀王朝。
② 亞歷山大死後,他建立的帝國三分,其部將塞琉古(Seleucus,公元前305— 前280 年在位)控制西亞,
建立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05— 前64)。
① 《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資料選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0 頁。
意的氣氛,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會如此。」①阿育王之所以改變
政策,與其說是真心奉佛,不如說是當時四宇平服之故。但以文治取代
武功,是值得肯定的。不過,阿育王後期奉佛,顯得過於虔誠,不但本
人奉法忌武,還詔令子孫後代採取「忍讓政策,」這必然導致忽視武備
的加強。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摩竭陀帝國的尚武精神,隨著羯陵伽戰
場上的最後一聲哀鳴而消失。阿育王放棄了祖傳的軍國主義而發揚正法
取勝的政策,它必然會嚴重削弱帝國的軍事實力。」②有的學者進而認為:
「羯陵伽的征服標志著孔雀王朝政治勢力衰弱的開始。由於羯陵伽戰爭
的殺戮而在阿育王心靈上所產生的變化,引起了孔雀帝國政策上的革
命。正如所有熱衷於宗教而放棄政治謀略的國王一樣,阿育王為外族征
服印度鋪平了道路。」③的確,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便很快衰落了。究
其原因,若單從軍事方面而言,以上所論不無道理。
3.《政事論》的軍事思想
《政事論》是古代印度一部重要的著述。傳統認為它是孔雀王朝的
開國功臣考底利耶所著,成書於公元前4 世紀末3 世紀初。另有些學者
認為,該書非考底利耶所著,其成書較晚,或雲公元1 世紀、公元3 世
紀,乃至公元7 世紀始成書。但該書的核心部分寫於帝國初期,是研究
孔雀王朝時期社會狀況的珍貴史料。全書15 卷,論及政治、經濟、法律、
外交、軍事等內容,中心是討論治國安邦之策。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也
是一部軍事著作,因為它不僅討論了兵制、兵種、編制、薪俸、兵器、
防禦設施等問題,也含有較豐富的軍事思想,簡介如下①:
(1)戰爭觀《政事論》認為,戰爭與外交、國力緊密相聯,欲取得
軍事勝利,就必須善於利用外交手段,同時充實國力。它指出,在國際
斗爭中共有6 種外交策略,即和平(締約)、戰爭(彼此傷害)、對峙
(冷淡)、進軍(力量增強)、尋求庇護(附屬他國)以及雙重政策(與
一方和平而與另一方戰爭)(第7 卷第1 章第2 目,後文簡寫為7.1.2)。
國王使用何種策略,應視自己的條件而定:處於劣勢則和平,國勢興盛
則戰爭,勢均力敵則對峙,具有優勢則進軍,力量耗盡則尋求庇護,有
盟國相助則訴諸雙重政策(7.1.13—18)。概而言之,就是一切以我為
中心,審時度勢,合於利則戰,不合於利則止,在國際斗爭中,不存在
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戰爭之勝負是對綜合國力的檢驗,因而《政事論》
十分重視增強國力。它提出了「國家七要素說」,認為國家是國王、大
臣、國土、衛城、國庫、軍隊和同盟七種要素組成的一個有機體。七要
素關系合諧,則國力強盛;反之,則國力衰弱。七要素中,國王是核心,
大臣輔佐國王,其他五要素是國家得以維持的基礎。國土是生產、稅收、
① 葛維鈞《阿育王銘文》摘譯,見《古印度帝國時代史料選輯》,商務印書館1989 年版。
② 雷喬杜里:《古代印度政治史》,加爾各答,1953 年版,第365 頁(H·Raychaudhuri,
,Calcatta,1953)。
③ 班納吉:《史前、古代和印度教時期的印度》,德里,1979 年版,第92 頁
(R·D·Benerji.Prehistoric.AncientandHinIndia)。
① 參閱崔連仲《從佛陀到阿育王》,第三章第三節:「考底利耶的治國安邦策」。
兵力的源泉,沒有國土,則一切無從談起。它說:「衛城的保證、國庫、
軍隊、供水系統和謀生職業,在國土上有它們的源泉」(8.1.29)。軍
隊是國家的支柱,它「植根於國庫,如果國庫匱乏,軍隊則倒向敵人或
殺害國王」;反之,「如果缺少軍隊,則國庫肯定喪失,」因為「軍隊
是獲得和保護國庫的手段」(8.1.48,43,51)。衛城是國防的據點,
「國庫和軍隊都處在衛城中,這個地方也是危難時本國人民的避難所」,
如果缺少衛城,則國庫將落入敵手」(8.1.25,39)。《政事論》十分
重視軍事與國力的相互關系,並把軍事置於國際環境中加以考察,這種
從宏觀上來探討軍事問題的思路為當時世界所罕見。(2)戰略戰術論①
兵種與地形。《政事論》將軍隊分為步、車、騎、象四個基本兵種,並
分述其作用:騎兵的作用是在地面、宿營地和森林中搜索敵人;佔領平
坦地、水池、渡口、有利地勢;摧毀敵人的供應與貯備,保護我軍的供
應與貯備;清剿敵人、堅定軍心;擴大襲擊范圍;驅趕敵人;向敵人首
先發動進攻;穿插、分割與突圍。象兵的作用是行進於部隊前列;開辟
新路、臨時營地和渡口;驅散、踐踏敵人;渡河與下水測試深度;穩定
軍心;破壞敵人的防衛土牆、城門和塔樓。戰車兵的作用是抵抗敵人的
四軍;瓦解未被擊潰之敵;使敵恐懼;顯示我軍強大;製造恐怖的喧囂
聲。步兵的作用是隨時隨地攜帶兵器,准備作戰(10.4. 13—16)。四
兵種作戰,要因地制宜:若地勢平坦、能見度好、土質堅硬,用戰車兵;
若地勢起伏不平,則用其他三兵種。
②因敵制勝。《政事論》提出,打擊敵人要戰術靈活。以精兵對敵
弱兵,以雙倍於敵的兵力攻敵勁旅;不斷騷擾敵人,乘其疲憊予以殲滅;
若敵軍強大,應先以敵之叛軍、外國軍隊、森林部落軍隊與之相拼,消
耗其兵力,而後予以重創。進攻方向的選擇,應視地形而定:若敵之前
方陣地崎嶇不平,則從後面進攻;若敵之後方陣地崎嶇不平,則從前面
攻之;若敵之一翼陣地居險要之地,則從另一翼進攻。所有這些,均體
現了靈活用兵、因敵取勝的戰術原則。這與我國古代《孫子兵法》所提
出的以逸待勞、以強擊弱、集中優勢兵力等作戰原則極為相似。
③料敵我之備,決定攻退。《政事論》對此作戰方法論述較為詳細、
具體。它列舉了不宜作戰的17 種情況(第10 卷第2 章):在密林和荒
野中長時間行軍;在無水的地方;無飼料、燃料和飲水時;在艱難的路
上行軍;遭敵襲擊而蒙受傷亡時;為飢餓所折磨時;通過沼澤地、水深
的河流、攀援於坎坷不平的谷地和山巒時;擁擠於只能單行的道路上時;
在崎嶇不平的山路小徑上行軍時;軍中無輜重時;正在用餐時;經長途
行軍而疲憊不堪時;正在睡覺時;受疾病、時疫和飢饉襲擊時;步兵、
戰馬、戰象生病時;未佔取有利地形時;當所有災難共同降臨時。在上
述境況下,不宜作戰;反之,若發現敵人處於上述諸境,則應立即用兵
殲滅之。概而言之,就是當天時、地利等因素於我有利,則興兵而戰;
若於敵有利,則息兵退守。
④秘密戰爭。《政事論》將戰爭分為三類,即公開宣戰的戰爭、突
然襲擊的戰爭和無聲的戰爭,無聲的戰爭即秘密戰爭。這種戰爭由密探
來進行。該書將密探分為國內密探與國外密探兩類,國外密探除深入敵
國搜集情報外,還要進行各種破壞活動。
如在敵營中扮著酒保,應伺機將毒酒送給敵兵;或販賣熟肉、熟食,
將毒葯摻於其中,賤價賒銷給敵兵;扮著商人者應將毒葯投入象、馬的
飼料中,使敵人的騎兵、象兵不能出戰;扮著牲口販子、獵人、耍蛇或
耍象者,臨戰之時應將各種毒蛇猛獸驅入敵營, 加劇其混亂;扮著鐵匠
者應乘亂放火;偽裝成叛軍、外國軍隊和森林部隊的密探隊,應背後下
手,里應外合;隱藏於森林中的密 探,應在狹路上破壞敵人的運輸線,
襲擊敵人的援軍和輜重隊;夜戰時,密探應製造混亂或恐怖,或潛入敵
國國王寢帳,將其暗殺(12.4.1~22)。《政事論》十分重視密探的作
用,它設想的敵後密探,已成為一條無形的戰線。
⑤結盟與樹敵。《政事論》是為一個「未來的征服者」寫的。這位
征服者要征服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國家,如何逐一消滅呢?這就
需要結盟與樹敵,施以遠交近攻之策。《政事論》認為,鄰國是天然的
敵人,而敵人的鄰國則是自己的盟友,應盡力爭取;但盟國與敵國並非
永恆,一旦消滅了鄰國,昔日盟友即成為敵人,應消滅它。在征服戰爭
中,對強國要加以武力打擊,同時運用各種手段離間它與其盟國的關系,
乘其彼此矛盾之際從中漁利;對弱者則應施以安撫政策;對盟友應使其
處於不強不弱的狀態,因為強則難以控制,弱則不足以牽制敵國。
總之,《政事論》含有豐富的軍事思想,既有宏觀探討,亦有微觀
描述,在古代軍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已被譯為多種文字。
但它往往是就事論事、直觀描述,未作高度提煉,較少使用概括性較強
的術語,故其理論性稍顯不足。

『陸』 阿育王是甚莫民族的歷史人物~~~ 有啥功績

古印度國王,統一印度半島,後統一印度半島。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公元前325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軍隊。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於他出身在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阿育王的父親是帝國的第二代國王賓頭沙羅。阿育王只是賓頭沙羅王眾多王子中的一個。他從小就特別崇敬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喜歡聽佛祖如何經過許多肉體和內心的痛苦終於成佛的故事。他對他的兄弟們說:佛教可以教人消滅個人慾望,使人安分守已,這對治理國
家很有用處。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王病逝。不久,為了奪取王位,王子和公主們進行了殘酷的內戰,其中最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長兄之間的戰爭。在這場爭奪王位的斗爭中,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後,阿育王奪取了王位,但直到稱王後的第4年,阿育王才舉
行正式的登極典禮(灌頂信仰式)。阿育王即位後,就追隨祖父旃陀羅笈多的事業,開始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最大規模的擴張是對羯陵伽的遠征。羯陵伽是孟加拉灣沿岸的一個強國,擁有步兵6萬,騎兵1萬,戰象幾百頭。這個國家不僅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由於海外貿易發達,在經濟上也很富庶,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舉行登極典禮後的第八年(約公元前262年)開始向羯陵伽大舉進犯。最後羯陵伽國被他征服,被俘虜的羯陵伽人有15萬人,被殺的有10萬人。
羯陵伽戰爭對阿育王影響極大。在羯陵伽戰爭結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進行了多次的長談。最後,在他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誠的教徒。成為教徒後,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後悔。他曾經發布過一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
音」。今後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餘力的宣揚佛法,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宣揚佛法的高僧。阿育王所說的「法」,就是以佛教的倫理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想。他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講,信仰佛法,重要的在於行動。一個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參加了多少次佛教的儀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阿育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家庭作為人生的基點,首先在家庭中體現他所說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從父親,尊崇老師和長輩;對親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僕人和貧苦的人要樂善好施;對待動物要仁慈,不能濫殺。阿育王首先以身做則。他宣布在全國廢除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不充許用動物做殺生祭禮,在宮庭里對王公大臣們喜歡的狩獵游戲也加以限制。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詔令刊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築道路,建立醫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裡,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國家的歷史著作里,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就連我國的寧波,還曾經有過阿育王寺,說明阿育王在中國也是有影響的。佛教的創始當然應該歸功於釋迦牟尼,但它的大規模的傳播,則要歸功於阿育王。

『柒』 公元前3世紀,統一印度半島的國王是誰

如果說是公元前3世紀,那指的就是阿育王

但是實際上當時印度半島並沒有完全統一。

著名的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所統治的孔雀帝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

『捌』 印度最統一,領土最大的時候是不是大英帝國時期

歷史上,印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貴霜帝國、笈多王朝、戒日王朝、莫卧兒王朝時都有鼎盛的帝 王統治。

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一個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月護王)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這位月護王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在位後期又擊退了當時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皇帝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孔雀王朝是第一個統一印度的政權。孔雀王朝最鼎盛時除印度半島南端以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南至邁索爾,東起阿薩姆西界,西至興都庫什山,都並入了帝國版圖。

『玖』 印度歷史上有幾次大一統的時期

一共三次,分別是孔雀王朝、笈多帝國、莫卧兒帝國
第一次基本統一時期:孔雀王朝(前324年-前188年),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疆域除印度半島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
第二次基本統一時期:笈多帝國(320—500年),是印度人創建的一個大帝國。 中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其版圖與孔雀王朝相當,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
第三次統一時期: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

『拾』 四大文明古國建立,統一國家的時間分別是幾時

1.古代中國:經夏商斷代工程,中國史學界定統一的時間應為約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有夏禹建立!
2.在亞洲西部,有一塊「新月沃地」。新月沃地的東部,是兩河流域。這里是人類古代文明的又一搖籃,公元前3000年起,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在這里建立了很多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國王漢漠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定都巴比倫城。漢漠拉比制定了一部著名的法典——漢漠拉比法典。它的主要內容是:①奴隸可以被買賣,可以用來抵債;②奴隸可以任意殺死,兇手只要賠償奴隸主的財產損失,無須償命。顯然,這是一部代表和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它也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倫為赫梯人所滅。在新月沃地的西部,腓尼基人建立了一些城市國家;希伯來人建立起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但這些國家都沒有長期存在下去。
3.在南亞次大陸,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後來,雅利安人部落侵入古代印度,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逐漸建立起嚴格的等級制度,或稱神勝制度。古代印度社會被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為婆羅門,由祭司貴族組成,掌握神權;第二等級為剎帝利,由國王、武士、官吏組成,把握國家的軍事和行政大權;第三等級為吠舍,由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他們的義務是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二等級;第四等級為首陀羅,由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組成。這四個等級之間有嚴格的界限,下一等級的人永遠不能升為上一等級的人。等級制度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矛盾非常尖銳,佛教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後來被稱為釋迦牟尼。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對當時反對婆羅門的教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它不反為奴隸制度,卻宣揚消滅一切慾望,通過修行達到「極樂世界」,讓人們忍耐、順從,這有利於奴隸主的利益,得到許多國王的扶持。公元前3世紀,摩揭陀王國的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外的整個印度半島。阿育王在位時,佛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開拓向外傳播,公元前後,由中亞傳到中國,又由中國傳到朝鮮和日本。但是,印度的統一局面沒有維持太久,印度又陷於分裂狀態。
4.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統一下埃及和上埃及兩個王國,建立了法老專制國家,此後的三十個世紀中,埃及的政治,文化和藝術在極少變化的模式中發展延續.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皇帝統治埃及,法老王朝徹底終結,古埃及文明被基督教文明所掩埋,終於衰亡.

閱讀全文

與統一印度半島是什麼王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撤僑確診人數多少 瀏覽:213
印尼話叫無冰的是什麼食物 瀏覽:194
伊朗兄妹王子美麗什麼社交媒體 瀏覽:461
伊朗有什麼汽車 瀏覽:806
100萬越南幣等於多少個人民幣 瀏覽:954
越南哪裡買防曬霜 瀏覽:87
印度人為什麼出精英 瀏覽:898
94萬人民幣兌多少印度幣 瀏覽:541
想定居中國哪裡玩 瀏覽:825
中國申請加入tpcpp是什麼目的 瀏覽:434
義大利護照怎麼得到 瀏覽:71
中國哪裡有叢林探險 瀏覽:984
印度什麼性葯好 瀏覽:354
制裁下的伊朗10月份經濟怎麼樣了 瀏覽:690
越南語迷彩是什麼意思 瀏覽:39
中國哪裡有糖果夢工廠 瀏覽:284
哪裡有中國航空圖 瀏覽:722
2002年拍過什麼越南片子 瀏覽:932
伊朗海鮮有什麼 瀏覽:171
越南沿海城市怎麼樣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