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來中國留學的是不是都很有錢
國家是認可印度的文憑的印度理工大學是世界文明的學府在印度留學最好是學計算機印度的計算機教育在世界都名列前茅的美國矽谷有60%的人是在印度的大學畢業,30%的公司是印度人開的不過印度的教育著重培養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才印度學校是低進高出 考試很難一不小心就要重修過4到5年(在國內拿到碩士學位後)我也准備去印度留學的不用多學語言印度的官方語言也是英語很方便不過你要注意一點,如果你們學校不是很正規的大學一般所謂的聯合辦學都是"慌子" 你自己申請去印度留學都可以根本不需要學校幫你辦手續!只要和印度的學校取得聯系拿一張介紹信和來回的飛機票加在印度的開銷證明就可以辦理3個月的印度學生簽證,等拿到印度大學的正式通知書就可以申請長期的印度簽證.去印度學習很不像去歐洲或美國動不動就是托福 雅思 去印度門檻很低 .
印度大學收費低廉。本科為2000-3000美元/年,研究生為3000-5000美元/年。是海外留學費用最低的國家之一。我們將IT專業留學做一個簡單的比較表,就IT專業而言,印度與美國的知名度不相上下,但是學費遠低於美國。印度收費低,主要是因為硬體設施相對簡陋,但教學質量並不低。
國家 IT專業知名度 考試 語言 就業趨向 簽證 學費和生活費
美國 高 托福 英語 優勢 困難 15-20萬
印度 高 免試 英語 優勢 容易 3-5萬
新加坡 低 免試 英語 普通 普通 10.5-12萬
馬來西亞 低 托福、雅思 英語 普通 普通 10-12萬
所以總的來說費用還是比較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含金量高,就業前景廣闊.
因為我也在關注印度留學,所以最近也收集了一些資料,你可以參考一下
印 度 留 學 招 生 簡 章
印度軟體留學 全球高薪發展
印度和中國一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歷史悠久、充滿神秘色彩的國家。看到印度的神廟和古代宮殿,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國家曾經有過的繁榮;看到班加羅爾這個世界IT中心,我們可以預見印度在未來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在製造業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在軟體方面印度獨占鰲頭。歐美及其他國家紛紛將研發基地設立於印度。
選擇印度留學,5大優勢:
1. 權威性
印度是IT人才的矽谷。在美國,超過18%的微軟員工,16%的IBM員工,17%的網路人才和超過10%的醫生,21%的護士曾經在印度接受過教育。
2. 高含金量
印度高等教育享譽世界,尤其是班加羅爾大學、安那大學、韋洛爾科技大學等著名學府。在師資力量和學校規模、學科設置、人才輸出堪稱世界一流。畢業生在國際人才市場上炙手可熱。在印度留學還可以獲得「超值回報」,因為這里是英語環境,在語言上與國際接軌;同時,這里的老師大多從歐美留學回來,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這樣在知識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同步。
3. 門檻低
印度大學是典型的「寬進嚴出」,在入學資格上對外國人尤其「照顧」。既不需要托福和GRE之類的英語考試成績,也沒有入學考試,只要具備了相應的高中或大學學歷。
4. 收費低
印度大學收費低廉。本科為2000-3000美元/年,研究生為3000-5000美元/年。是海外留學費用最低的國家之一。我們將IT專業留學做一個簡單的比較表,就IT專業而言,印度與美國的知名度不相上下,但是學費遠低於美國。印度收費低,主要是因為硬體設施相對簡陋,但教學質量並不低。
國家 IT專業知名度 考試 語言 就業趨向 簽證 學費和生活費
美國 高 托福 英語 優勢 困難 15-20萬
印度 高 免試 英語 優勢 容易 3-5萬
新加坡 低 免試 英語 普通 普通 10.5-12萬
馬來西亞 低 托福、雅思 英語 普通 普通 10-12萬
5. 就業前景廣闊
印度軟體留學,全球高薪發展,畢業生大多就業於TOYOTA、本田汽車、甲骨文、GM、微軟、GOOGLE等知名公司。並且,印度大學的學歷西方國家都認可,因為印度是英聯邦國家,這樣也為轉道其他國家深造與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2. 印度為什麼既不買蘇57也不買F35
人家印度為什麼不買蘇57和F35?因為人家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國產光輝戰機,其他戰機在光輝戰機面前都是渣渣,印度壓根就看不上其他飛機了,因為光輝戰機無所不能,五代機在光輝戰機面前都是不堪一擊的,這也是為什麼印度不買五代機的理由了。
六代機才是印度的追求,六代機上面打算使用一些充滿咖喱味的配件,跟對手較量根本不需要發射武器,直接散發咖喱味就可以讓對手失去戰鬥力,從而輕松的吊打對手,美俄的戰機武器可沒有這樣的性能,所以印度其實是看不上的,五代機印度已經放棄,直接玩六代機了,你說印度牛不牛。
3. 獨占鰲頭的傳說,為什麼獨占鰲頭是只鶴站在鰲的頭上啊有什麼典故嗎
傳說居住於東海之濱天台山的羲和部落具有非常豐富的天文知識,她們最早識別北斗七星並把離斗柄最遠的一顆命名為魁。其後人伯益成為部落首領時曾在扶桑山鰲頭石夢遇魁星,受其點化而著《山海經圖》。後人遂尊魁星為文運功名祿位之神(赤發藍面,翹足,捧墨斗,執朱筆,立於鰲頭之上),並在天台山鰲頭石後修建魁仙閣(遺址尚存)。據此典故,自唐代始考生在迎榜時都是讓頭名狀元站在鰲頭之上,稱為「魁星點斗,獨占鰲頭」
4. 為什麼把第一名叫作「獨占鰲頭」
傳說居住於東海之濱天台山的羲和部落具有非常豐富的天文知識,她們最早識別北斗七星並把離斗柄最遠的一顆命名為魁。其後人伯益成為部落首領時曾在扶桑山鰲頭石夢遇魁星,受其點化而著《山海經圖》。後人遂尊魁星為文運功名祿位之神(赤發藍面,翹足,捧墨斗,執朱筆,立於鰲頭之上),並在天台山鰲頭石後修建魁仙閣(遺址尚存)。據此典故,自唐代始考生在迎榜時都是讓頭名狀元站在鰲頭之上,稱為「魁星點斗,獨占鰲頭」,喻占首位或第一名之意。此後各地考生、達官貴人到魁仙閣上香,到鰲頭石許願者絡繹不絕。魁星也似乎特別關愛日照的學子,僅宋元明三代就出了四名狀元。而山下的丁氏、秦氏家族,進士舉人達官顯貴不計其數,更培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
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顆星。一說為其中離斗柄最遠的一顆星。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被古人稱為主管文運之神。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之錄》中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象奎而改奎為魁。」繼爾魁星被形象化為一赤發藍面鬼,立於鰲頭之上,翹足,捧斗,執筆的模樣。唐宋時,皇宮正殿雕龍和鰲於台階正中石版上。考中進士者站在階下迎榜,而頭名狀元則站在鰲頭上,所以稱為「獨占鰲頭」。
5. 印度經濟的「獨占鰲頭」,對中日是災難還是福音
這個不好說,不過我覺得應該沒有什麼威脅,對於中國來說!
6. 為何在印度,本土印度教的影響力遠不如佛教呢
題主所提問題,在描述上似有不妥。佛教的地位和影響力,在當今印度是無法和印度教相提並論的。佛教發源於古印度,從這個角度而言,佛教也是印度的本土宗教。而印度是全球創造宗教和存在宗教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除了在歷史時期有過獨占鰲頭的影響力之外,佛教在印度進入衰敗之後,其國內影響力很小。據最新資料顯示,佛教徒在印度全國人口中只佔0.25%,印度教徒的數量在印度國內是10億。很明顯是不在一個數量級上。而且從國家層面上而言,印度教是印度的國教,佛教則無這個地位。
印度教沒有形成世界性的宗教,也就是其影響力遠不如佛教有深層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印度教教義和整個結構體系所造成的。印度教是一個沒有創教教主的宗教。其內部人士曾說:「你什麼都不信仰的話,那麼你也可以說就是印度教徒。」當然,這話有當時的語境和背景,我們不用吹毛求疵。
印度教在公元二世紀左右形成,其前身是婆羅門教,或者說婆羅門教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印度教(婆羅門教)將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客觀地說,這是嚴重阻礙印度教發展為世界性宗教的最主要原因。
7. 「獨占鰲頭」一詞的由來,為什麼中狀元叫獨占鰲頭
獨占鰲頭是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個詞了,因為清朝的時候,狀元剛好占據了石鰲的頭部,因此,獨占鰲頭也就表明了中狀元。對於現代生活的人們來說,鰲這個生物似乎過於陌生了。沒有人見過這個動物,甚至它也說不定只是傳說中的一個誇大的事物,具體存在與否也成了一個謎。但是我們不可否認,人類對於鰲這種生物是賦予了極高的神聖感。他們崇拜它,也寄希望於它。
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科舉制就是改變人生的一場巨大的重要考試。而在這場考試中,獲得狀元的人更是擺脫了以往卑微的命運,所以獨占鰲頭這個詞是帶有極高的褒義性,人們也常常用它來表達對某些優秀的人的贊賞。獨占鰲頭這個詞自出現以來就頻頻的出現在各種各樣的詩詞中,以此來表達對別人的表揚。
8. 什麼是「鰲頭」,為什麼中了狀元叫獨占鰲頭
在中國的古代,國家為了廣納重要人才於是實行了科舉制度,只有通過了會試取得了進士名額的學子,才可以進入殿試。然後入殿試由君主擬題考核,最後帝君欽點的進士當中的第一名就是狀元,也被人稱為“獨占鰲頭”。因為當時狀元所站的地位置是單獨站在鰲的頭部,所以因此得名。
因為狀元郎獨自一個人站在鰲的頭上,所以“獨占鰲頭”也就變成了狀元的專用名詞,並且經常在戲曲和影視劇中出現。古時的人們只有兩條路可以實現人生的報付,一個是通過科舉考試,另一個是從軍參戰。而科舉考試成為了當時眾多學子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主要途徑。
9. 關於印度的數學教育、急求資料!!!
根據資料顯示,印度早在2001年人口總數就已超過10億。2010年,印度25歲以下年輕勞動人口超過中國,居世界第一位。由於年輕人口數量的優勢,印度被認為是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新興經濟體。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人口年齡的優勢能否真正轉化為人口紅利,關鍵在於教育。而印度在獨立以後的幾十年裡,始終不遺餘力地發展教育,長期保持對教育的高投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印度的高等教育非常出色,在發展中國家乃至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排名中都名列前茅。印度作為新興經濟體,近年來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其高等教育功不可沒。同時,印度完備的高等教育體系也為保持印度社會穩定、培養高技術國際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
傳統文化精髓和現代價值理念的完美結合
印度民族是一個非常崇尚知識、重視教育的民族,歷史上有著悠久的尊師重教的傳統。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吠陀》中「吠陀」一詞就是梵文「知識」的音譯,意指卓越的知識、神聖的智慧。印度教中備受崇拜的財富女神——拉克希米同時也是知識女神,負責掌管人類的學習,可見印度人從中古時期就認識到知識和財富之間的密切關系。印度教中的最高種姓——婆羅門,作為僧侶階層既不掌握武力,也不掌握財富,僅僅依靠對知識的壟斷就可以控制整個社會,印度社會對知識的敬畏由此可見一斑。在印度,人們對學識豐富的學者的景仰要遠遠超過對達官顯貴的尊敬。
印度的傳統教育主要以宗教教育為主,十分講究義理思辨和知識傳承,強調對真理和道德孜孜不倦的追求。進入近代社會以後,印度教育在保持傳統教育重視精神、道德的精髓的同時,又吸收了西方教育重視科學、實用的價值理念,並將兩者巧妙地融合,形成具有印度特色的現代教育體系。具體而言,印度的教育制度體現了印度社會多元文化的特徵,兼容並蓄了本土和外來群體文化的精華。例如,外來的穆斯林文化極大地豐富了印度的藝術、建築、音樂和文化。英、法、荷、葡、西等西方國家在印度建立了近代西方教育體系,使得西方教育中的理性主義、崇尚科學和探索精神等積極理念在印度的教育思想中生根發芽。此外,印度本土先賢們的教育思想也對現代印度教育產生過積極深遠的影響。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主張向自然界學習,並親自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校現在已發展成為知名的國際大學。印度國父甘地的教育哲學則是強調基礎教育的重要作用。甘地認為,教育能夠提高職業技能,使人獲得自信和勞動的尊嚴。
在發展中國家中,印度屬於較早建立現代教育體系的國家。1857年,印度出現了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政府始終保持著對教育的高投入。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印度對教育的投資就超過GDP的3%,在本世紀初更是超過GDP的4%,預計在印度的「十一五」計劃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將超過GDP的6%。由於印度一向奉行精英治國的理念,希望通過占總人口2%的精英人士帶動其餘98%的平民的發展,在教育投資上更多地向高等教育傾斜。因此,印度獨立以後高等教育一直處於快速發展之中,綜合大學由25所發展到213所,獨立學院及大學附屬學院的總數超過5000所,估計有將近500萬學生在讀。據印度教育部公布的數字,目前印度各大學本部共有教師64847人,其中8300名教授,16990名副教授,36963名講師,2594名輔助教師。印度大學教師的經濟待遇較高,處於印度中產階級的上游。
優質高等教育為促進知識經濟快速發展
古老的印度文明包羅萬象,博大精深,這和印度先哲們勤於思辨、善於抽象思維的特質是分不開的,印度民族的這一特點使得他們同樣為人類數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今天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實際是印度數字,印度人首先天才地創造了「零」的概念,其他很多數學定理如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及π的概念等也都是印度人的發現。時至今日,印度人仍然保持著在數學上的優勢地位。在英國的外國留學生中,每學期數學考試基本上都是印度學生獨占鰲頭。從古印度到現代印度,數學一直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古代印度人對宗教殫精竭慮地進行思考、論證、推演,現代印度人則在數學領域里從定義、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題目解出來,並在軟體開發領域里大顯身手。印度學校對邏輯思考的培養也有一套獨特的理念。印度學校特別重視數學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印度學校里開設了大量的數學課,其課程數量之大,題目之難,遠超以深奧難懂著稱的前蘇聯數學教學體系。
印度人的數學天才在現代信息產業技術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印度政府希望利用本國數學人才豐沛、英語溝通能力強的優勢,通過大力發展信息科技產業來帶動貧困地區的發展,於是把國家大部分教育資源優先分配給能夠給國民經濟帶來效益的教育項目。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印度信息技術產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產值平均每18個月就翻一番,近10年來,印度的軟體出口增長了30多倍。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有203家將其軟體開發業務委託給印度。有關資料顯示,印度軟體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已達到了34萬人,其軟體科技人才還在以每年6萬人的速度急劇增長。印度這種強勁的發展勢頭,連比爾·蓋茨都驚嘆將來的軟體超級大國非印度莫屬。印度信息產業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成功,應歸功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長期以來的人才儲備支撐,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教育的成功。印度的計算機教育從小抓起,現在印度全國2500多所中學開設了電腦課,400所大專院校開設了計算機及電腦軟體專業,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體教育設施,全國每年都有25萬人接受信息技術培訓。印度高校每年有61000名計算機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相比之下,美國每年只有30000人完成相同學業。
印度高等教育培養出大量高素質人才
著名的國際主義者、印度詩人泰戈爾早在幾十年前就預見到二十一世紀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世界公民。如今,印度人更加相信,在當今科技和交流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育可以為一國搭建一座與世界溝通的橋梁,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的目標指日可待,而印度天然的多元復合社會環境為培養國際化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由於印度本身是一個多元化的復合型社會,人種、民族、語言、宗教信仰、哲學流派多姿多彩,異彩紛呈。印度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印度憲法承認的就有14種語言),印度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文化多元的復雜社會環境里,已經非常適應與不同種族、文化的人群打交道。因此,印度人一方面具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另一方面對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持有包容、平和的心態。印度的教育制度也有意識地培養公民的多元價值觀和溝通交流能力。印度《2008年教育權利法案》規定,所有印度小學生都必須學習三種語言(印地語、英語和當地語言),這樣可以保證不同語言群體間能夠自由交流,也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因此,在印度的教育體系下,每個印度學生至少懂三種語言,這為印度學生在全球范圍的人才流動准備了優越條件。印度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還體現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水準與國際接軌。目前,有條件的印度大學基本上都實現了雙語教學,教材與西方國家大學通用,評價體系和管理制度也與西方大學基本一致。印度很多著名大學如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加爾各答大學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教學水平,其文憑為絕大多數國際一流大學所承認。印度大學培養的畢業生專業素質高、語言溝通能力強,在國際人才市場上廣受歡迎。在世界各國,來自印度的工程師、教師、醫生和技術工人有數百萬名,受聘於聯合國系統內的各個組織或機構的有數萬人。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美國高科技人才工作簽證(H1-B)每年將近一半發給印度人。從印度管理和金融學院畢業的學生領導著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跨國企業。從哈佛,MIT,加州理工學院,牛津,劍橋這些世界一流大學,到美國國家宇航局,IBM,微軟,Intel,Bell這些著名的高科技機構和跨國公司,無不閃現著印度大學高材生的身影。
教育為保持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在印度這樣一個種姓制度影響深遠的國家裡,教育對於促進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維護社會公平、保持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在印度明顯具有非同尋常的含義。在一個階層相對固化的社會里,下層的有志青年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價值和社會地位。印度憲法之父安倍德卡爾(學者、出身賤民階層)和印度前總統卡拉姆(前核科學家、出身下層穆斯林)都是個人奮斗的成功例證。印度相對開放、公平的教育體系為培養印度中產階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古代印度,只有上層階級的子女才有機會接受教育。在殖民地時期,英印政府在印度各地建立了現代教育體系,學校主要面向中上層家庭的子女,目的是為殖民地培養官吏。獨立以後,印度政府重視高等教育的政策使高等教育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學是通向中產階級的階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大部分加入了中產階級隊伍。印度剛獨立時,中產階級在3.5億人口中佔1000萬。如今印度中產階級總數已經達到4億人。高等教育的發展促進了中產階級的迅速壯大。高等教育的發展提高了整體國民素質,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榜樣。「有恆產者有恆心」,中產階級的價值取向是社會政治穩定的思想基礎,高等教育的發展有利於中產階級的價值取向實現統一,有利於緩和國家的種族矛盾和宗教沖突。
有鑒於此,印度政府十分注重通過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來消除社會不公,保持社會穩定。印度公立高校一直實行低收費政策,把高等教育視作社會福利事業,收費標准上調幅度很小,有的學校甚至幾十年都沒有調整過收費標准。印度一流大學德里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的學費僅為180盧比(5.8盧比合1元人民幣)。印度理工學院(設在班加羅爾)2006—2007學年碩士生年學費為4000盧比,但該校每個學生每月都享受5000—10000盧比的獎學金,繳費只是象徵性的。此外,印度政府還針對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的學生制定了專門的資助和扶持政策,不僅為他們保留了22.5%的大學入學名額,還為他們免除學費、部分雜費和住宿費,提供獎學金和助學貸款等等。印度的大學因為收費低廉被戲稱為「窮人俱樂部」,即使是貧困階層的學生也大都能付得起學雜費。另外,印度大學生還享受種種福利。窮人常常是靠進大學才能在生活費用奇高的大城市站住腳。比如,新德里的房租非常高,但尼赫魯大學學生宿舍的租金,一個月大概就相當於8元人民幣,價格之低,令人咋舌。此外,大學生的汽車月票、火車票、飛機票也都享受優惠。對於印度窮人來說,上大學就是進城的門票和福利,上大學等於拿生活補貼。
10. 印度河印章引發了什麼疑問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但在18世紀之前,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這條藏身於沙漠,人跡罕見的河流曾有過堪與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燦昨天。而且與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無前例獨占鰲頭的。
馬亨佐達摩遺址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們注意是在18世紀哈拉巴遺址的發掘中,在這里發現了大都市遺址。19世紀末,印度考古局長康寧翰到哈巴拉時,發掘出一個奇特的印章,但他認為這只是個外來物品,因而只寫了個簡單的報告,此後50年,再也無人注意這個遺址了。不出所料,以包含哈拉巴在內的旁遮普一帶為中心,東西達1500公里,南北1600公里的地域內,發現了屬於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這個發現震動了考古學界,也震驚了世界,因為涵蓋范圍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19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了位於哈拉巴以南600公里處的馬亨佐達摩遺跡,這里出土的物品與哈拉巴出土的相似,人們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巴出土的印章,考古學家開始注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這些遺址位於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據考證,遺址始建於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然而令人激動的還不僅是它的面積和年代,不久,人們就發現雖然這些遺址屬於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並不一樣,參差不齊,這是什麼原因呢?
對出土的印度印章進行研究的結果令人失望,沒有人能釋讀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經濟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有出土,於是專家們推斷,馬亨佐達摩與哈拉巴都是都市,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處於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準不一樣,當然這只是這些專家的一些主觀臆斷。
這些城市的統治者是什麼人?考古學家按照慣例首先在馬亨佐達摩尋找王宮和神殿,結果一無所獲。這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人,用什麼樣的方法統治這塊遼闊的國土?而且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有著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設,難道它們都是首都?因為沒有神殿,能不能用其他古文明中的例子——古印加、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的國王同時兼任法老或祭司王來推測統治者呢?所有遺址中確實沒有發現有祭司王統治的痕跡,難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經廢棄了君主制?這么大的國土不可能沒有統治者,考古學家又仔細研究第一塊和以後出土的印章,但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印章上的字還是無法讀解。那麼,它是否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如果是,這兩個城市為什麼又沒有神殿和宮殿呢?因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像,於是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宗教遺物。但也有人反駁說,這完全是家族或個人的保存品,不能說明整個國傢具有宗教性質,況且出土的近3萬枚印章有神像的只是很小部分。謎團越來越多。有人認為只要能夠釋讀印章上的文字,就可以解釋這個文明的來龍去脈。其實,文字固然可以使人了解整個文明的起源和衰落,但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必須從多方面研究,以觸類旁通。
聖牛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