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有哪些古城遺址

印度有哪些古城遺址

發布時間:2022-04-22 21:49:57

❶ 印度古城摩亨佐-達羅是什麼

摩亨佐-達羅是人類古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城市遺址,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在它重現於世人面前的年代,人們以為它只是一片無足輕重的墳地。但是,當人們清除了障礙物,還原其本來面目以後,驚訝得說不出話來。4000年前能有這樣漂亮雄偉的城市嗎?

摩亨佐-達羅頂部已經盪然無存,只有城基、房基保存完好,其中的街道、水渠歷歷可見。城址呈長方形,佔地7.77平方千米,估計居民約有3.5萬人。城牆、公共建築和部分路面、上下水道,都用煅燒的磚製成,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磚城,摩亨佐一達羅以此有別於同時代世界各地常見的土城、石城。僅此一斑,便可窺到印度河流域古文明的發達程度。

摩亨佐-達羅文明大約維持了1000年。約在前3000年左右,俾路支的部落民族開始跨越沙漠,向東遷移,去尋找更為理想的家園,最後終於在富饒的印度河平原定居了下來,發展灌溉農業,養羊植棉,於是在前2500年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棉花遠近聞名,遠古的巴比倫人叫它「信杜」。到了前1500年,摩亨佐一達羅等城市突然人煙絕跡,連遺址也被忘卻了。一個燦爛的文明竟然突然間中斷了,消失了,實在令人大惑不解。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用銅和銀製成的雕像、首飾及用具,有色彩鮮艷、繪著圓周圖案的紅色陶器,有淺浮雕、篆有動物形象和象形文字的金屬、陶、石、象牙印章,有貝殼尺、石質砝碼等度量衡工具。有載重很大的船,還有各種農具和棉花、胡麻、豌豆、椰棗、甜瓜、麥等作物的殘留物。古城廢墟下掩埋著許多人獸的骸骨,屋裡、街頭雜陳著男女老少的遺骨,有的一處竟有十多具。遺骨上留有斧砍刀劈的痕跡,有的四肢蜷曲呈痛苦抽搐狀。這是怎麼回事呢?如此昌盛的文明背後掩藏著怎樣的悲慘仇殺呢?這是否與摩亨佐一達羅古城文明的突然中斷有關系呢?

出土的2000多枚印章上帶有文字元號,不少銅器、陶器上也刻有象形銘文。如果能夠破解這些文字,或許古城的秘密就可大白於天下。可惜至今也沒有人能讀懂這些文字,只能對古城的消失做出種種互相矛盾的揣測。

持「人禍」觀點的人認為,由於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和荒淫無度使得當地居民內部階級矛盾激化,自相火並。也可能是外族入侵,殺人毀城,使城市變成廢墟。被掘出的那麼多殘肢畸骸,就被認為是毀滅的證據。然而,征服者為什麼會舍棄如此漂亮的城市和富庶的印度河平原?還有摩亨佐一達羅周圍廣大地區的文明也隨之同時消失,竟然長達幾個世紀無人問津,又是怎麼回事呢?這些疑問得不到解釋,使人禍之說難以具有說服力。

於是有人從自然災害的方面來找原因,似乎更有說服力。他們認為,前1700年前後,地球有過一個地震活躍期,歷史上許多城市都是在這個時期被毀滅了。印度河諸城被大地震毀滅後,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氣候惡劣,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洪水頻繁,蝗蚊成災,瘟疫盛行,土地再也不能耕作,草場難以繼續放牧,倖存者很難養活自己,再也沒有力量重建家園,只好背井離鄉,遷徙到遠方,另覓家園。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似乎很多。摩亨佐一達羅古城的頹敗破落,城基地面碎石累累,排水管道扭曲變形,都依稀可見猝不及防的災變情景。

摩亨佐-達羅的大浴池遺址還有一部分人也持天災說,但是與上述不同的是,他們認為摩亨佐一達羅毀於「球形閃電」。證據是遺址中有大量燒熔的石塊,整個城市有焚燒的痕跡。據科學家說,「球形閃電」是這樣形成的:由於宇宙射線和電磁場的作用,大氣中會形成一種化學性能非常活躍的威力。這些微粒會越滾越大,最終形成一顆顆極其危險的「球形閃電」。這種「球形閃電」聚集到一起,超過一定數量,放溢出毒氣,使古城中的居民中毒。如果這時候有一顆「球形閃電」積聚到極限了,就會引起爆炸。更加可怕的是,爆炸產生連鎖反應,會引發所有的「球形閃電」的大爆炸,沖擊波瞬間就會到達地面,產生相當於原子彈爆炸的威力,摧毀一切建築物和生物。並且,大爆炸過後,產生的有毒氣體和化學輻射,將繼續在所到之處肆虐,將所毀之處徹底變成不毛之地。這樣就可以解釋印度河平原上的城市同時毀滅的謎團了。而且,這一假說還能夠從古時代的文學作品裡得到驗證。公元初流傳於世的印度古史詩中寫道:「一個令人目眩的天雷和無煙的大火,緊跟著驚天動地的爆炸。爆炸引起的高溫使得水沸騰了,水中的魚熟了。」

不過,「球形閃電」實在是太玄了,古今中外史書上還沒有哪個城市是毀於「球形閃電」的記載。現代科學史上也沒有這類記錄。據說,「球形閃電」爆炸的幾率微乎其微。1910年在紐約、1984年在蘇聯都出現過這種閃電,大地灼亮,部分電路遭到破壞,但未引發更大規模的破壞。若要毀滅摩亨佐一達羅,至少要有3000多顆「球形閃電」同時爆炸,而要摧毀印度河流域文明,那麼「球形閃電」的數量該數不勝數了。所以,「球形閃電」說也是存在很多疑點的。

怎麼解釋摩亨佐一達羅古城為何突然人煙絕跡的問題,還需要人們不懈的努力,也許這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團。

❷ 1、古印度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古印度文明:不屬於今天的印度,主要位於巴基斯坦


一直以來,四大文明古國被認為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大多數人都以為古印度文明是在現在的印度版圖地域上。本文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古印度文明」不屬於現在的印度,而屬於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




呾叉始羅古城是原始佛教的聖地,釋迦摩尼佛最初曾在此地布法。阿育王為太子時,曾為此國首領。據說在前6世紀時,此城是佛教十六列國之一的犍陀羅國的都城。

在佛經中,呾叉始羅和原始佛教緊密聯系在一起。傳說佛陀釋迦牟尼早年曾經求學於呾叉始羅。大乘佛教形成於這里。護法阿育王登基之前,曾是呾叉始羅城的總督。從此,在這片與佛結緣的土地上,數不清的僧尼築起數不清的寺院弘道傳法,數不清的信眾刻下數不清的佛像頂禮膜拜。

在呾叉始羅博物館里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佛教造像。其中最美的是一尊佛像,世尊雙目微垂,嘴角若抬,好像在冥思,又好像在微笑。

佛經說,阿育王皈依後,大興佛法,廣築堵波(佛塔)八萬四千座,供奉世尊舍利八萬四千枚,其中一座著名的寶塔就在呾叉始羅。因是供奉世尊的,所以稱為「法王塔」(Dharmarajika)。

在呾叉始羅眾多佛教遺址當中,法王塔是相對保存最完好的。周圍殘留的數處屋腳,和虯勁的古木幾株,映襯著塔身,在旁遮普寶石藍般的天空下顯得高大宏武,令人心生敬畏。

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到過此地。法顯在《佛國記》中提到有關呾叉始羅詞源的傳說謂:「竺剎屍羅,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於此處以頭施人,故以為名。」

唐初玄奘到此時,古城已荒廢。百年前的英國殖民地時代,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爵士根據《大唐西域記》,在呾叉始羅進行了一系列考古探查,發現了眾多古代藝術品和寺廟遺跡,震驚世界。於是這座古城遺址於19世紀乃被重新發現。

1912~1934年和1944~1945年,J.H.馬歇爾和M.惠勒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6.佛教健陀羅藝術起源於巴基斯坦地區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記載,呾叉始羅是北印度地區的古佛國(大正51·884b):「呾叉始羅國,周二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酋豪力競,王族絕嗣,往者役屬迦畢試國,近又附庸迦濕彌羅國。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伽藍雖多,荒蕪已甚,僧徒寡少,並學大乘。」

《大唐西域記》雲大城西北七十餘里存有醫羅缽呾羅龍王池,池之東南三十餘里有無憂王所建之窣堵波。城北十二、三里處有月光王舍頭之勝地及經部拘摩羅邏多撰諸論之僧伽藍。城外南山也有無憂王子拘那羅抉目之故地等歷史名勝。

我曾經考證指出,所謂馬其頓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只是近代西方編造的偽歷史神話。因此根本沒有什麼希臘化的運動。我們在巴基斯坦的原始佛教雕像上發現的獨特造型藝術風格——即所謂健陀羅藝術風格,絕非來自蠻荒希臘和歐陸,是原創於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爾地區的佛教古文明藝術,後來逐漸西傳向君士坦丁堡,文藝復興時代這種造型風格傳布到達歐洲。另一個傳播方向則是中國的西域和北魏以及隋唐。也就是說,所謂希臘風格的健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實際原創起源於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古佛國。

可惜的是此地出土的大量的原始佛教藝術珍品多數已經被英國人掠走。但是此地建有呾叉始羅博物館,陳列出土的一些珍貴文物,使我們仍然得以管窺這個古代偉大的佛教國度的遺跡。

❸ 古代印度有哪些著名的古城或古建築

泰姬陵是莫卧兒王朝一位王後的陵墓
佛教建築

古代印度遺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築。窣堵波是一種用來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築,最大的在桑吉,約建於公元前250年。半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下為一直徑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體用磚砌成,紅色砂岩飾面,頂上有一圈正方石欄桿,中間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圍樹有石欄桿,四面正中均設門,門高10米,門立柱間用插榫法橫排三條石坊,斷面呈橄欖形。門上布滿浮雕,輪窣上裝飾圓雕,題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兩種。舉行宗教儀式的石窟叫支提窟,平面長方形,縱端為半圓形,半圓形的中間有一窣堵波。除入口處外,沿內牆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種石窟稱為精舍,以一個方廳為柱心,三面鑿出幾間方形小室,供僧侶靜修之用,第四面為入口,沒有門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鄰並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傳為佛祖釋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廟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於公元2世紀,14世紀重建。塔為金剛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個高大的方錐體,四角有四座式樣相同的小塔,襯托出主體的雕佛。塔身輪廓為弦形,由下至上逐漸收縮,表面布滿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築隨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石窟藝術有一定的影響。

婆羅門教建築

從公元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羅門教廟宇。形式和規格都參照農村的公共集會建築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採用樑柱和疊式結構。其外形從台基到塔頂連成一個整體,布滿雕刻,建築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體量不大,有一間神堂和一間門廳,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於高台基上。門廳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為密檐式方錐形頂,最上端是一個扁球形寶頂。神堂上面是一個方錐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線柔和,塔頂也是扁球形寶頂,神堂是一間聖殿,四方正方位開門,整個廟宇象徵婆羅門教濕婆、毗濕奴、梵天三位一體神。最傑出的是科納拉克的太神寺。

南部寺院規模龐大,通常以神堂為主體,還有僧舍、旅驛、浴室、馬廄等。周圍是長方形圍牆,神堂頂上,每邊圍牆中央的大門頂上都有高聳的方錐形塔,造型挺拔、簡潔,雖滿布雕刻,仍保持單純幾何體的輪廓。典型的例於是馬村拉大寺。

中部寺廟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內為僧舍或聖物庫。院子中央寬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間舉行宗教儀式的柱廳,它的兩側和前方,對稱地簇擁著3個或5個神堂。神堂平面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獨立,塔身輪廓為柔和的曲線,有幾道尖棱直通相輪寶頂。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幾座獨立的神堂和柱廳殿聯為一體。

伊斯蘭建築

崇拜伊斯蘭教的莫卧兒帝國統治印度時,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經學院和城堡。這此建築的形式和規格雖受中亞、波斯的影響,但已具有了獨立的特徵。穹頂有了很大的改進,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頂為中心作集中式構圖,四角則是體形相似的小穹頂襯托。立面設有尖券的龕,牆體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裝飾。廣泛使用大面積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築輪廓飽滿,色彩明朗,裝飾華麗,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代表建築:
巴利赫蒂希爾神廟

中世紀德乾地區諸王朝處於雅利安文化與達羅毗荼文化混雜的中間地帶,頻繁的戰爭導致南北方美術風格的交流。早期遮盧迦王朝(535~753)在邁索爾的 3座都城巴達米、阿胡爾和帕德達伽爾的神廟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變而來,中世紀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廟的影響,同時滲入了北方式神廟的成分。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是建志補羅的凱拉薩納特神廟的仿製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繼續開鑿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第16窟凱拉薩神廟,是仿照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設計的,鏤空整塊山岩鑿成,不愧為舉世無匹的巨構傑作。凱拉薩神廟的雕刻,綜合了笈多時代的典麗、遮盧伽王朝的渾厚與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動態強烈,變化豐富,活力充沛,代表著印度巴洛克美術的最高成就。約在同時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濕婆神廟,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術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濕婆三面像》集優美、崇高、獰厲於一身,寓創造、保存、毀滅之奧義,堪稱世界雕刻名作。後期遮盧迦王朝(10~12世紀)的神廟群,外壁壁龕密集,裝飾漸趨繁瑣。曷薩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貝盧爾、赫萊比德、索姆納特普爾修建的神廟,平面設計呈星形,悉卡羅較低,外壁裝飾浮雕更加細密纖巧,亦流於羅可可風格。

凱拉薩神廟

中世紀北印度諸王朝奉為正統的雅利安文化,愈來愈多地吸收了達羅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薩姆流行的□多羅教(性力崇拜),同時影響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術。巴拉王朝(約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後庇護所。波羅諸王擴建增修了那爛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剛寶座塔分層立龕的角錐形高塔形制,可能與印度教神廟的悉卡羅有關。那爛陀等地出土的波羅石雕或銅像,如寶冠佛、多臂觀音、密教女神多羅菩薩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與南印度銅像的雙重影響,感染了巴洛克的豪華、繁縟、怪誕,被稱作火焰式的藝術。巴拉美術對尼泊爾、中國西藏、緬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術影響較大。東恆伽王朝 (8~13世紀)在奧里薩境內營造了宏偉的神廟群。奧里薩神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羅呈玉米狀,代表作有布巴內斯瓦爾的林伽羅神廟、布里的扎格納特神廟、康那拉克的太陽神廟等。奧里薩雕刻裝飾繁麗、動態誇張,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康那拉克太陽神廟的巨大的浮雕車輪富麗堂皇,被視為印度文化的象徵。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廟群可與奧里薩神廟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廟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悉卡羅呈竹筍狀,主塔周圍環峙多層小塔,代表作有根達利耶·摩訶提婆神廟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廟外壁高浮雕嵌板帶上千姿百態的女性雕像和愛侶(密荼那)雕像著稱,變形極美,性感極強,亦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書》是印度雕刻的壓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賈斯坦奧西亞的蘇利耶神廟和阿布山的毗摩羅塔樓,古吉拉特的蘇利耶神廟,也屬於北方式神廟,比例勻稱,裝飾華麗。克什米爾地區仍然營造著犍陀羅傳統的寺廟,重要的有摩爾坦德和阿萬蒂普爾的廟宇。

建築
從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盪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石窟
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於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後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現。石窟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摩亨約.達路考古遺址
摩亨約.達路考古遺址 ——史前被毀滅的印度古城
摩亨約.達路位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內,拉爾卡納縣城南20公里處,距卡拉奇約500公里,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的城市遺址之一。這座遺址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古代印度歷史的看法,從此,印度河河谷文明被公認為古代世界主要文明之一,並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提並論。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22年,一支由約翰.馬歇爾率領的考古隊在印度河谷下游一個名叫摩亨約.達路的土丘挖掘一座佛塔的廢墟。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們發現挖掘出的一些古代石雕遠比佛教的時代更為古老。經過十年的挖掘,一座被塵土掩埋、沉睡了幾千年的古城遺址破土而出。這時人們才想到,這里與哈拉帕發現的遺物屬於同一類型、同一文化的物品,便將其稱之為哈拉帕——摩亨約.達路文明,或曰印度河谷文明,並開始發掘哈拉帕古城的遺址。 考古學家在印度河谷地區共發現了5座古代城市,其中最大的兩座是位於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境內的摩亨約。達路和位於旁遮普省的哈拉帕。這兩個城市每座約有居民5萬多人,其他三個城市人口略少。 最使挖掘者們震驚的是,這兩座古城實在是太古老了,它們最初的建設始於公元前 2500 年,幾乎像蘇美爾文明和埃及文明一樣古老,比人們原來所了解的古印度文明向前推進了整整1000年。 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不但城市的年代異常古老,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兩座城市在建造之前,似乎就已經作了非常細致的設計。不論是公共建築、住宅、街道、商業區還是倉庫,都規劃得極有條理。 摩亨約.達路可謂上古時代城市設計的最佳典範,整座城市布局合理、規范,極端重視條理、秩序和計劃,頗具現代化城市特徵。每個城市都分為幾個區,每個區都有牆圍繞著。全城是四方網格設計的整齊街道,寬闊的街道呈棋盤式布局向四面伸延。兩條南北向和三條東西向大路縱橫交錯,四周築有城牆、塔樓、壕溝,均用燒制磚石砌成。人們居住的房屋設計風格基本相同,均是中間有天井的四合院結構。樓梯直接通往樓上或屋頂,窗戶上裝有活動的木格窗。

❹ 印度河文明兩大古城遺跡有著怎樣的謎團

19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了位於哈拉巴以南600公里處的馬亨佐達摩遺跡,這里出土的物品與哈拉巴出土的相似,人們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巴出土的印章,考古學家開始注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這些遺址位於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據考證,遺址始建於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然而令人激動的還不僅是它的面積和年代,不久,人們就發現雖然這些遺址屬於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並不一樣,參差不齊,這是什麼原因呢?

對出土的印度印章進行研究的結果令人失望,沒有人能釋讀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經濟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有出土,於是專家們推斷,馬亨佐達摩與哈拉巴都是都市,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處於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準不一樣,當然這只是這些專家的一些主觀臆斷。

這些城市的統治者是什麼人?考古學家按照慣例首先在馬亨佐達摩尋找王宮和神殿,結果一無所獲。這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人,用什麼樣的方法統治這塊遼闊的國土?而且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有著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設,難道它們都是首都?因為沒有神殿,能不能用其他古文明中的例子—古印加、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的國王同時兼任法老或祭司王來推測統治者呢?所有遺址中確實沒有發現有祭司王統治的痕跡,難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經廢棄了君主制?這么大的國土不可能沒有統治者,考古學家又仔細研究第一塊和以後出土的印章,但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印章上的字還是無法讀解。那麼,它是否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如果是,這兩個城市為什麼又沒有神殿和宮殿呢?因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像,於是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宗教遺物。但也有人反駁說,這完全是家族或個人的保存品,不能說明整個國傢具有宗教性質,況且出土的近3萬枚印章有神像的只是很小部分。謎團越來越多。

為了進一步證實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的都市性質,考古學家對馬亨佐達摩進行了最廣泛的發掘。馬亨佐達摩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分西側的城堡和東側的廣大市街區。西側的城堡建築在高達10公尺的地基上,城堡內有磚砌的大谷倉和被稱為「大浴池」的凈身用建築等,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谷倉的龐大,這似乎顯示了這個城市當時的富足。不過裝滿大谷倉的穀物是怎樣徵集來的呢?市區有四通八達的街道,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寬10餘公尺,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燒制過的磚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是難以置信的,因為在其他古代文明中,磚塊只用於王宮及神殿的建築。

最令考古學家驚異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就連現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現代都市也未必能達到。二樓沖洗式廁所的水可經由牆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還有經高樓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從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內沉澱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縱橫交錯,遍布整個城市。

面對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們不禁瞠目結舌。住宅區各處均設有崗哨。從挖掘結果看,這是一個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設施的城市,這是一個什麼社會形態的社會呢?為什麼它沒有宮殿,所有的住房水準又都一樣?完全不同於宮殿、神殿林立的古印加、美索不達米亞及國王、法老陵密布、貧富懸殊的埃及呢?

除了完善的公共設施之外,還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這是國內外廣泛而積極的經濟活動的表現。這所有的一切出於何人?這個設計師可以說具有現代化的頭腦。另外,整個馬亨佐達摩沒有防禦系統和攻擊武器,也沒有精美奪目的藝術作品,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惟一先例。

從馬亨佐達摩出土的人骨中,我們可以發現,這里出土的人骨,都是在十分奇異的狀態下死亡的。考古學家發現這些人是猝死的,在通常的古文明遺址中,除非發生過地震和火山爆發,否則不會有猝死的人。馬亨佐達摩沒有發生過上述兩件事,人骨都是在居室內被發現的,有不少居室遺體成堆地倒著,令人慘不忍睹。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的遺體用雙手蓋住臉呈現出保護自己的樣子。如果不是火山爆發和地震,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恐怖令這些人瞬間死去呢?這在很長時間內是一個謎,考古學家們提出了流行病、襲擊、集體自殺等假說,但均被推翻了。無論是流行病還是集體自殺,都不能解釋「一瞬間」的死去。而且有誰一邊又在井邊洗物品,在浴池裡洗澡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印度考古學家卡哈對出土的人骨進行了詳細的化學分析。卡哈博士的報告說:「我在9具白骨中發現均有高溫加熱的痕跡……不用說這當然不是火葬,也沒有火災的跡像。」是什麼異常的高溫使馬亨佐達摩的居民猝死呢?人們想起了一些科學家推斷的遠古時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發生的核戰爭。馬亨佑達摩遺址與古代假想中的核戰爭有無關系呢?事實上印亞大陸是史詩神話中經常傳誦的古代核戰爭的戰場。公元前3000年的大敘事詩《馬哈巴拉德》中記敘的戰爭景像一如廣島原子彈爆炸後之慘景,提到的武器連現代化武器也無法比擬。更重要的是如此毛骨悚然的慘痛記憶留傳至今,是非1945年「廣島」事件所能相提並論的。詩中有一點值得注意:大決戰的場地是被稱為「蘭卡」的城市,而「蘭卡」正是當地人對馬亨佐達摩的稱呼。據當地人說:1947年印巴分治後屬巴基斯坦而被禁止發掘的馬亨佐達摩,有不少類似廣島核爆炸後遺留下來的「玻璃建築」—托立尼提物質。即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托立尼提沙漠中試爆後,沙因高溫凝固成的玻璃狀物質。

還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結果,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過去、現在都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奉獻著無法取代的財富,它不僅是印度文化的源頭,也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一環,揭開它的謎底是今人的重任,最終定能揭開。

❺ 古印度的早期文明遺址

印度是南亞國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稱「信度」或其變音「興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從遙遠的西方帶有先進技術的農民遷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們在此修建了運河,沿河的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於俄羅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遺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稱這一時期的文明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搖籃
恆河,印度文明的搖籃。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印度教徒視恆河為聖河,認為以恆河聖水沐浴可以凈罪。恆河流域孕育著印度——月之國的民族。
約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在印度河流域產生。公元前2000年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他們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個小國,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又稱列國時代。
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戰爭稱為「渴望得牛」,為此還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儀式非常復雜、神秘,因此僧侶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於是,以祭司為職業的僧侶集團便形成了,即婆羅門種姓。後來,這些掌管宗教大權並為武士出謀劃策的婆羅門,享有大量的財富和權利,成為第一種姓;剎帝利則是國王、武士和官吏等軍事貴族,他們儀次於婆羅門,是第二種姓:從事農、商和手工業等的自由民,他們屬於第三種姓吠舍;第四種姓稱首陀羅,他們是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貧困破產和喪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許多人是奴隸。很明顯,第一、二種姓是統治階級,第三、四種姓是被統治階級。為了使雅利安人永遠凌駕於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之上,婆羅門剝奪了首陀羅參加「薩特拉」的資格。「薩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禮,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稱為「再生族」,而首陀羅則被稱為「一生族」。除了這四種姓以外。土著少數民族和不同種姓之間所生的子女被視作第五種人,即「賤民」。他們是最低層的人。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中一種以階級為基礎的特有的等級制度。印度從古至今,歷經了幾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護下一直延續下來,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所發展。種姓制度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歷法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印度已經有了相當精確的歷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記載,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記載。《鷓鴣氏梵書》將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日,十二個月,一個月為30日。但實際上,月亮運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實際不足30日。印度人稱為消失一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五個日期,但習慣上仍稱一年360日。印度古代還有其他多種歷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歷法中有望終月和朔終月的區別。望終月是從月圓到下一次月圓為一個月:朔終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個合朔為一個月。兩種歷法並存,前者更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稱以月圓時所在的星宿來命名。對於年的長度則用觀察恆星的偕日出來決定。《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已發明用諧調周期來調整年、月、日的關系。一個周期為五年,1.830日62個朔望月。一個周期內置兩個閏月。一朔望月為29,516日,一年為366日。公元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直使用這種粗疏的歷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他的母親摩耶王後年近五十時才懷孕。按照印度的習俗,她應該回娘家分娩,結果途經蘭毗尼,在樹下乘涼時生下了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出世7天之後,母親去世,父親凈飯王就把釋迦牟尼交給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撫養,王妃對他悉心照料。給予了無微不至地關懷。16歲時,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輪陀羅結婚,後來生子羅怙羅。29歲時,他放棄了王宮的安逸生活,棄家外出尋道。
最初,釋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羅門學者求教,後來依照他們的說法,成為一名苦行僧,進行了長達6年的艱苦修行。由於過分勞累和營養不良,甚至暈倒在地。醒來後,他意識到苦修並不能帶來任何成效。他慢慢走進尼連禪河,用河水將身上多年的積垢洗凈,然後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給他的乳粥,等到體力恢復以後。他離開了尼連禪河,准備前往婆羅捺斯,在行進的路上,釋伽牟尼來到了一個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裡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樹。於是,他便坐在樹下打坐,想以此獲得解除人生苦難的終極辦法,並發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經過49天的冥思苦想,他終於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的思索,構成了以四諦說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四諦說,即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的原因)、滅諦(徹悟苦的原因,達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諦(通過修道達到「涅槃」的途徑)四種真理,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最終成為阿羅漢(「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墜人人世的輪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眾終身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稱「比丘」,女子稱「比丘尼」,他們必須剃去頭發,身著僧袍,從家庭生活中完全脫離出來:在家修行的男子稱「鄔波索迦」,女子稱「鄔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組成社團,稱作「僧迦」。參加社團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擁有私產。每一個佛教徒都有遊方傳教的義務。

❻ 印度有什麼著名旅遊景點

1、孟買
孟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印度「西部門戶」之稱。「孟買」一詞來源於葡萄牙文「博姆•巴伊阿」,意為「美麗的海灣」。
景點:象島, 象島即「有許多洞窟的地方」, 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的第一窟濕婆神廟。
景點:印度門 ,位於印度城市孟買的阿波羅碼頭,面對孟買灣,是一座融合印度和波斯文化建築特色的拱門。
2、新德里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於印度北部,東依亞穆納河,東北緊連德里舊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景點:古城堡,古城堡聳立在野外的一片綠色之中,在德里歷史悠久的地方。古城堡是長方形的建築。

3、瓦拉納西

印度教聖地、著名歷史古城。位於印度北方邦東南部,座落在恆河中游新月形曲流段左岸,該市有各式廟宇1500座以上。該市已成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重要聖地。

4、克久拉霍

印度中央邦城市,克久拉霍在印度的寺廟建築上始終保持著獨一無二的地位。該地區有大量的婆羅門教及耆那教寺廟,它使人能夠從那些獨特的建築和輝煌的雕刻中領略10世紀昌德拉文明鼎盛時的風采。這些雕飾把神話題材和世俗題材,尤其是性愛題材融為一體。

5、阿格拉

阿格拉是印度最著名的旅遊城市之一,為外國遊客到印度游覽的首選之地。現在遺留著許多歷史性的建築物,其優美為世間罕見,蜚聲世界的泰姬陵就在這里。

景點:泰姬陵,是莫卧兒王朝皇帝沙賈汗為愛妃泰姬•瑪哈爾所造的陵墓。凡是見過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潔白晶瑩、玲瓏剔透的身影所傾倒。

❼ 印度文明的古印度

可以看出,在納巴達河和達布蒂河護衛下的溫迪亞山脈和薩特普拉山脈,將印度攔腰截為南北兩部分。印度南部另有隆起的德干高原做屏障。在北部邊境,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古城市遺址——卡利班甘、哈拉帕和莫亨焦-達羅——全都緊靠印度河及其支流。印度河文明瓦解後,居民區開始移向孔雀王朝崛起的恆河流域。
約公元前2500年的莫亨焦-達羅遺址出土的青銅舞女像。人物形象的風格獨特,甚至有些抽象,但十分傳神地表達了舞者的興致和動態。(National Museum of India)
印度河流域居民的藝術和他們非凡的城市規劃,也是全然獨具特色而與蘇美爾無關。他們用的印章與美索不達米亞之前或同時代的印章極為相似,而我們知道,最晚從公元前2500年起,兩地之間已有貿易往來,因為這一時期的印度物品已在蘇美爾發現,蘇美爾的物品也在印度發現。看來十分可能的是,由於印章大概主要用於標志財產或貨物的所有權,印度河的居民在與蘇美爾人的貿易過程中採納了它們。
印度河文明究竟何時出現難以確定,粗略的估計應早於公元前3000年。城市遺址,包括卡利班甘、哈拉帕和莫亨焦-達羅這三處主要遺址,都緊靠印度河或其支流,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最深的(也是最古老的)遺址如今都在今天的地下水位以下,這給考古發掘工作造成嚴重困難。自從這些古城市在大約5000年前建成以來,江河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洪水和沉積的淤泥已將大多數最早期的證據沖走、埋葬或淹沒。與尼羅河三角洲一樣,由於同樣一些原因,我們沒有可能再看到比我們目前所能證明的更久遠的早期階段。迄今能夠確定的最古老文物的年代都集中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但它們全來自遺址較高層面,因而必然來自城市文化已經相當先進的時期。在文明開始形成的階段,它的發展比較緩慢,因而可以設想,它應該比公元前2500年更早許多個世紀就開始了。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這一時期內,它演進並建成首批城市,達到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公元前2500年的形式和水平。因此,公元前3000年這一推測較為合適,盡管仍然是一個帶任意性的整數。
我們不知道這些城市的建設者們怎樣稱呼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居住地。我們今天用的是現代地名——如莫亨焦-達羅的意思是「寂靜的地方」。希臘人把他們在亞歷山大時代遇到的地方稱為India,這個名稱起源於雅利安人給那條河起的梵語名字Sin,由此聯想到India大概就是指的印度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波斯人及印度人自己用的名稱是Hind,顯然與Hin、Hinism和Hinstan(意思分別為印度、印度教和印度斯坦——斯坦意為「國家」)以及印度河下游的Sind或Sindh(信德省)同詞根。有關印度的第一部外國人記述是波斯人在居魯士大帝居魯士大帝二世(CyrusⅡ the Great,公元前590/前580~約前529),波斯政治家,伊朗西北部古代國家米底的國王之外孫。在約公元前550年起兵造反,進攻他的外祖父,獲勝後繼承米底王位。——譯者(公元前550~前530年在位,其帝國曾短暫兼並印度西北部疆土)時代所寫;波斯人將Sind或Sindh改回到Hind或Hinsh,從而最後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與蘇美爾人的貿易從水陸兩路進行。水路通過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洛塔爾港口,那裡有石砌大碼頭和倉庫遺跡。所有這些,都與一個顯然屬於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文明的一個別名)的城市有關。這里及哈拉帕印度的另一些地方,都發現了蘇美爾的貨物,蘇美爾也發現了哈拉帕的貨物,而在這兩地之間巴林島上一處遺址則發現了兩地的貨物,看來它曾經是一個大貿易中心,是來往蘇美爾的許多貿易路線的交會地。蘇美爾文獻談到一個名為迪爾穆恩的地方,是從他們河流入海口向南航行數天即可抵達之處,大概就是指的巴林。那裡有來自東
方美魯哈地方的商品:象牙、孔雀、猴子、精美的石頭、祭祀用的香和調味品,總之有聖經上說的「猿人、象牙和孔雀」。美魯哈肯定就是印度,但究竟是蘇美爾人到了印度、還是印度人或中間商把貨物運到迪爾穆恩,則尚無定論。
印度河文明的城市米諾斯,希臘文化中克里特某個統治者或其朝代的名字。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把他發現並挖掘出土的克里特文化稱為米諾斯文化。——譯者
印度河文明的兩件明顯不同的文物:莫亨焦-達羅的祭司模樣人像和哈拉帕的殘缺人體軀干。風格獨特的「祭司」很像米諾斯①(克里特)藝術,人體軀干則頗似古典希臘藝術。兩件文物都來自印度河文明,表明它們可能製作於不同時期,因而反映了風格隨時間的演變。(左:Stella Snead/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右:Borromeo/Art Resoure, NY)印度河文明最驚人之處也許是它的城市規劃設計,幾乎每座房屋都有水井、供水管道系統、浴室和廢物排放管道或排水溝。如此發達的城市建設實為古代任何地方所未見,甚至西歐和北美要到19世紀晚期才有類似規模的成就。滋養這些城市的河流供給城市的市政用水,是從上游靠自流方式引來的,這一方式後來為數代莫卧兒皇帝用來給他們在德里及阿格拉的宮殿供水。印度河文明的居民對私用水源的重視,說明印度人特別強調沐浴、洗滌以及祭祀儀式的純潔。已經發現的宗教人物多種多樣,但其中很多似乎是印度的創造及破壞之神濕婆、豐收之神、以及主管出生-生命-死亡-再生循環之神的古代形象;還有最早的瑜伽瑜伽是印度教的一種哲學,它規定了嚴格的精神及肉體磨煉,以求達到與宇宙精神合一。修行者,那時就已經表現為坐姿、抱臂並定睛凝視來世的形象。始祖女神、男性生殖器形象以及牛崇拜,提供了與古典及現代印度文明之間聯系的另一些線索。有些學者指出,印度特色的轉世及無窮生命輪回觀念就曾經是哈拉帕人的信仰。確實,包括宗教及其他成分在內的大部分傳統及現代印度文化的根源,都能在由印度河文化拼合成的圖景中找到或推斷出來。
有隆肉的公牛。印度人對牛的尊敬起源於印度河文明。(Jehangir Gazdar/Woodfin Camp & Association)這些古城市的房屋驚人地相似,說明社會分工還不很細;房屋沿著規則的街道排列成半格柵式圖案。有少數較大的建築,而大多數城市的較大建築中都有一間公共澡堂,可算是最大的單一結構體;另一些較大建築可能是市屬糧倉或棧房。我們尚不認識的這些城市居民留給我們的藝術,不僅品質高超而且形式極其多樣。多樣性可能表示它們是在一個藝術風格發生了變化的很長時期里創造的,恰如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在1000年內風格的變化:抽象派、現實派、理想派,等等。最吸引人的藝術品是大量形態各異的泥土或木頭製造的兒童玩具,其中有極小的牛拉的極小的車和會爬繩的猴子。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已經繁榮到能夠生產這類非必需品——這是灌溉農業高生產力的貢獻——而人也具備了受欽佩的價值。另外,這些遺址中很少見到武器或其他戰爭跡象,看來那裡的文明是平和、仁慈、有高度組織的高級文明。印度的土產棉花也是在這里最早用於織布制衣,這一創新晚得多才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動物雕塑和淺浮雕,包括很多印章上的作品,工藝極其精良,其中大量牛科動物形象多為我們熟知的弓背牛,說明從那時起牛已經受到尊敬。這些以及其他證據使我們相信,早在哈拉帕時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非暴力要求,這些都是印度人一貫強調偉大生命鏈條和萬物同源的標志。
印度河文明居民的主要食用農作物是小麥,它最初可能是從西方地區引進的;作為補充的有大麥、豌豆、菜豆、油用種子、水果和蔬菜以及家養牛和羊的奶產品。工具用青銅、石頭和木頭製造,較晚的若干世紀中出現了鐵,並被用於製造比如車輪軸的銷釘。只是到了印度河文明末期,水稻才以次要作物出現,那是通過與恆河流域交往而從東南亞原產地輸入的。甘蔗也是印度土產,並在印度河流域最先人工種植,但今天在灌溉系統更優的恆河流域種植更多。在印度河地區,靠近河邊的地塊不但必須加以灌溉,而且一再遭受無規律的、偶爾災難性的洪水之害。相繼建造的堤堰遺跡說明,甚至保護城市本身免遭洪水或河流改道之害的努力並非總能成功。在這片平坦、半乾燥或甚至沙漠地區,沒有可用於建築的石料,城市是與蘇美爾一樣用曬乾的土坯或燒制的窯磚建造的。燒磚用的燃料或取自河邊的樹叢(很快就消耗殆盡),或從林木更茂盛的丘陵或河流上游多山地區運來。哈拉帕的廢墟最早在1850年代由一位英國軍事工程師進行了考察,他敏銳地注意到,承包鐵路道渣的印度人給他送來的磚塊和其他碎片的尺寸很奇怪,同樣奇怪的還有某些碎片上的符號,其實那就是印度河文明的書寫體實物樣品。這位工程師追根溯源一直追到哈拉帕遺址,並且意識到那些都是比當時已知印度文明更古老的一種文明的遺物。

❽ 古印度繁華的摩亨佐·達羅城,為何突然間被毀滅

一提到古代東方四大文明中的印度文明中,最古老的文明代表必然是3600年前的摩亨佐達羅古城。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巴納爾仁發現了這座城市的廢墟,裡面遍布骷髏,被稱之為死丘。而摩亨佐達羅這一城市的名稱,在當地的方言中的意思便是死亡之丘。從這座城市的廢墟,可以頗見當時摩亨佐達羅的繁榮程度,與近代城市還真有一拼。

有人根據核爆炸理論開始尋找該古城滅亡的真正原因。有人認為是在自然界的宇宙射線與電場的作用下,大氣中會形成一種特殊的微粒,其特性尤為活潑。這些微粒在磁場的作用下越聚越大,從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球形物理化學構成物,同時還產生了大量的有毒物質,這樣的環境之下就會產生猛烈的爆炸。這只是一種解釋而已,仍然沒有得到充分證明。

❾ 古印度早期的兩個文明遺址

古印度早期的兩個文明遺址是哈拉巴城和摩亨佐·達羅城遺址。
哈拉巴城和摩亨佐·達羅城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兩處。已經出現了市區和街道的劃分,城堡和街區之間有人工的溝渠,城堡內工事堅固且設有各類活動區域,出現了排水設備,功能齊備。城市中心設有公共浴池和集會大廳,整個城市有較強的實用性。

❿ 哪個古城印證了印度古老文明

1856年,英國工程師約翰和威廉兩兄弟,在印度德里西北修建從拉合爾至木爾坦的鐵路時,因鋪設鐵軌需要道碴而發現了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哈拉帕,但他們並未意識到這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發現。他們從這座古城廢墟中取走了大量的磚石墊在鐵軌之下,鋪設了長約160公里的一段路。直到1920年,考古學家才聞訊趕來發掘。同年,巴納傑在哈拉帕以南約650公里的「死人之丘」發現了又一處類似的古城遺址——摩亨佐·達羅。1922年起開始發掘,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久在印度國內均絕無僅有。這兩處遺址的發現表明,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一個古老的文明,它與埃及、巴比倫、中國的文明一樣悠久和輝煌,故並稱為人類文明的四大搖籃。

根據最近20年來印度、巴基斯坦兩國考古學界共同的調查結果表明,已發現的印度河文明遺址數量超過200處,其分布范圍東起新德里近郊,西抵伊朗邊境,南達古吉拉特邦,北止喜馬拉雅山南麓,東西長1550公里,南北寬1100公里,面積與英倫三島相當。

印度河文明遺址的發現,尤其是巴基斯坦境內的「死人之丘」——摩亨佐·達羅遺址的重見天日揭示出,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好幾個世紀,這里就存在著一個繁榮的青銅時代文明,它具有規劃完善、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和眾多的小型城市以及居民點,不僅有賴以生存的農牧業,而且還有相當發達的海外貿易。

曾幾何時,印度河文明沸沸揚揚,揚名四海,怎奈好景不長,它大約持續了750~1000年左右,便倏然消逝了。印度河文明的突發性產生本身就是耐人尋味的,其忽然消逝更是令人捉摸不透。

摩亨佐·達羅位於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城以南24公里的印度河東岸,西南距卡拉奇海港約225公里。摩亨佐·達羅的意思是「死人之丘」,遺址由東、西兩個土丘構成,高出周圍平原約18米,疊壓著豐富的文化層。雖然如今由於地下水位的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已無法發掘清理到最底層,但是,鑽探資料表明,這座古城之下不存在一個前哈拉帕文化層。就目前已發掘的結果來看,大致可以劃分為9~10個依次疊壓的考古文化層,其中最低的一個文化層深達12米。鑒於各層中的出土物如偶像、陶器、印章等大致相同,考古學家們認為它可能代表著大約500~1000年的人類連續居住期。

摩亨佐·達羅古城面積260萬平方米,鼎盛時期人口估計將近4萬人。城市分為城堡和市區兩部分,筆直如砥的街道在十字路口直角相交,房屋排列井然有序,因此,它被看作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完善規劃的城市。學術界普遍認為它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青銅時代的一座世界名城。

摩亨佐·達羅古城的建築物都是用火磚砌成。今天,當你漫步於這座城址中時,四五千年前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舉目可見,街道水溝歷歷可辨。古城明顯地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勢較高,建有設防嚴密而又堅固的城堡,是統治中心所在;東面地勢略低,是城市平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生活區。

城堡建在一個10米高的人造平台上,有高而厚的城牆和防禦塔樓。城堡中心是舉世聞名的長方形大浴池,長10米,寬7米,深2.4米,周圍建有一系列公共建築物,浴池底部的火磚用瀝青進行過防水處理,然後用石膏灰泥砌合,密不漏水,浴池南北兩側設有階梯,通到浴池的底部。大浴池是摩亨佐·達羅的典型遺跡之一。

緊鄰大浴池的西邊是一個帶有通風管道的糧倉,建在用火磚砌成的平台上。糧倉最初東西長45米,南北寬27.5米,後來又進行了擴建。專家們認為,大浴池是專供祭祀的場所,糧倉是聚集財產的倉庫,兩者結合在一起,寓意著生命的再生和繁衍。

城堡南部還有一組公共建築物,其中心是會議廳。

由此可見,城堡不僅是全城的統治中心,而且是宗教中心。統治者憑藉大浴池的威力和糧倉的力量行使著對廣大平民的生殺予奪大權。

古城的東面是居民生活區,有東西走向的幹道兩條,南北走向的幹道三條,或相互平行,或垂直相交,主幹道寬達10米,將城區劃分為12個區域。在每一個區域內又有寬1.5米至3米左右的小道與主幹道相通,將城區劃分成更小的方塊。街道下面,有磚砌的排水溝。整個城區內居民住宅建築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居民住宅主要用紅磚砌成,大小、高低和設備差別很大。有的只有兩間小屋;有的卻有許多房間和廳堂;還有兩三層的樓房,內設有廚房、盥洗室和卧室,顯然是富人的住宅。居民住宅的大門面向小街,有完善的排水設施將污水排入小街的排水溝內,然後匯入主幹道的排水溝中,排水溝上設有許多檢查用的小孔,以防淤塞。而貧民的住宅根本沒有這些設施,反映出貧富分化,階級對立。如此復雜的城市排水系統不僅在歷史上無與倫比,即便在當今世界,也為諸多城鎮所望塵莫及。

史前時期的摩亨佐·達羅古城屢遭洪水肆虐,然而每次洪水消退後,很快城市又按原樣得到毫釐不差的重建,嚴格地維持了原有的城市規劃。這顯然與當時的強權政治統治著這座印度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有關,同時也反映當時的社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在摩亨佐·達羅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遺跡和遺物。然而奇怪的是,迄今尚未發現神廟、宮殿或王陵之類象徵宗教或世俗強權的紀念物,而且出土的武器也很少。這種現象又表明,印度河流域不存在像兩河流域文明社會那樣的祭司和國王,是一個和平、安定、開放的社會。

這一文明的發展和綿延是建立在農業與貿易基礎之上的。從摩亨佐·達羅遺址出土的獸骨材料來看,當時信德地區並沒有今天這樣的沙漠,在印度河東面流經信德省的河流還有一條,名叫麥赫蘭河。在大河的滋潤下,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農業發達。先民們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水稻、棉花和棗子,馴養的家畜有瘤牛、黃牛、水牛、綿羊、豬、狗、象和駱駝。在農牧業發展的基礎上,派生出了植棉織布業、養羊剪毛紡織業,有了專業分工的工匠和商人。「信德」之意即為「棉花」(一說意為海),據說當時印度河流域棉花遠近聞名,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人把棉花稱為「信杜」,希臘人稱為「信頓」,其發音與今日的「信德」大體相近,因此,「信德」一詞可看作是印度河文明為植棉業鼻祖的有力佐證。

摩亨佐·達羅的手工業頗為發達。當時已出現了帶輪子的車,二進位制與十進位制計算數字的標準度量制度,並且製造紅銅、青銅和石質武器,以及金、銀、金銀合金、紅銅、青銅、釉陶、紅陶、象牙和玉髓等質地的裝飾品,但沒有鐵器。陶器絕大多數為素麵,也有鮮紅條紋上再飾黑彩的彩陶。金屬製作與石雕工藝嫻熟,尤其以小形石印章上的凹雕工藝最為突出,在用石器、陶器和象牙雕刻的印章上不僅刻有牛、魚、樹木的圖案,而且還有奇異的文字。這種文字共有500餘個,自左向右讀,至今尚無人能夠破譯。

摩亨佐·達羅的青銅舞女,以及身著三葉紋飾罩袍服裝的頭像與哈拉帕遺址出土的紅色砂岩裸體軀士雕像和灰色雕像,這四件工藝品被看作是印度河文明城市中「傑出的精品」。

在農牧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摩亨佐·達羅的商業、貿易活動日趨繁榮。這里生產的大量陶器、石器、青銅器和裝飾品被運往各地交換農副產品,與此同時,各地的農副產品集中收繳到當地的「糧倉」,然後運送到文明古都摩亨佐·達羅。

摩亨佐·達羅鼎盛時期的海外貿易在印度河流域也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最大規模的貿易是經由海路與兩河流域古老文明的交往。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羅塔爾、馬克蘭、俾路支等各處貿易中轉站,它們在保護和促進貿易發展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為印度河文明的摩亨佐·達羅在印度河流域獨領風騷起了媒介作用。例如在羅塔爾遺址中,出土有與波斯灣沿岸遺址中特徵相似的饅頭形銅鑄塊、波斯灣式樣的印章等,還有船塢遺址,同樣在兩河流域和敘利亞也發現了印度河文明特點的發運貨物的印章和封泥。

在遺址附近的博物館內,有一幅重現當時城市全貌的圖畫,畫面上可以看見「赭紅色的城牆內商旅雲集,燒磚制陶的火窯輕煙裊裊,椰棗樹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過河之鯽。」考古材料證實,昔日的摩亨佐·達羅一帶鬱郁蔥蔥,水草豐茂。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有哪些古城遺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人什麼體型 瀏覽:602
蒙古國的羊需要走多久到中國 瀏覽:512
印尼語和什麼語言接近 瀏覽:911
中國的古代史有多少年 瀏覽:37
英國的明星怎麼那麼賺錢那麼容易 瀏覽:993
伊朗怎麼定檢美製 瀏覽:666
英國倫敦行買什麼 瀏覽:12
美國制裁伊朗為什麼油價下跌 瀏覽:766
印度民居是怎麼樣的 瀏覽:801
去印尼行李托運不能帶什麼 瀏覽:918
南越和越南哪個國家最好 瀏覽:819
義大利現在的航母用的什麼艦載機 瀏覽:325
為什麼印度要轉移壓力 瀏覽:639
卡詩在英國賣多少錢 瀏覽:227
中國的鞋子怎麼出口到越南 瀏覽:2
您如何看待越南老婆 瀏覽:770
印尼生產什麼汽車 瀏覽:624
伊朗油輪什麼炸 瀏覽:898
義大利的披薩怎麼製作 瀏覽:317
印尼500元換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