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洋州有哪些國家
帛琉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Palau
首都: 科羅爾(Koror)
面積: 458平方公里(陸地面積)
人口: 21000人(2007年)
民族: 多屬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語言: 官方語言為帛琉語,通用英語
宗教: 全國73%居民信奉基督教,其中40.7%信羅馬天主教,24.7%信基督教新教
帛琉共和國 【簡史】
4000年前就有人居住。1710年被西班牙探險家發現。1885年被西班牙佔領,1898年被西班牙賣給德國。一次大戰中被日本佔領,二次大戰期間被美國攻佔。1947年,聯合國將其交美國託管,與馬紹爾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構成太平洋島嶼託管地的4個政治實體。1969年,帛琉開始就未來政治地位同美國談判。並於1982年8月與美簽訂了《自由聯系條約》。但該條約在多次公民投票中,均因未達75%的法定多數而未能獲得通過。1993年11月舉行第八次公決,終於順利通過了該條約。根據該條約,帛琉於1994年10月1日結束其託管地位,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但與美國仍保持特殊關系。同年12月,帛琉加入聯合國。
除了帛琉,大洋洲還有13個國家,分別是:
國家名稱 首都 人口(萬) 面積(平方公里)
澳大利亞 堪培拉 2110 7 682 300
諾魯 亞倫 1.1 21.1
巴布亞紐幾內亞 默爾茲比港 450 462 840
薩摩亞 阿皮亞 17 2 934
斐濟 蘇瓦 80.9 18 272
索羅門群島 霍尼亞拉 40.4 28 369
吉里巴斯 塔拉瓦 8.2 811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帕力基爾 11 705
吐瓦魯 富納富提 1 26
紐西蘭 惠靈頓 378 270 534
湯加 努庫阿絡法 9.8 699
馬紹爾群島 馬朱羅 6 180
萬那杜 維拉港 20 12 190
澳大利亞
Australia
首都: 堪培拉
面積: 7,682,300.00 平方公里。 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國際電話碼: 61
人口: 2110萬人(2007年)
語言: 英語,土著語言,澳大利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
貨幣: 澳元
民族: 英國及其它歐洲國家移民後裔佔95.2%,亞洲人佔1.3%,土著民族佔1.5%,其它民族佔2%。
宗教: 沒有國教,25%的國民沒有宗教信仰,聖公會教徒佔21%,羅馬天主教教徒佔27%,其它基督教教派佔21%,其他宗教信仰者佔6%。
澳大利亞概況
早在4萬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於澳大利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至今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總數不過5萬人。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15、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一些航海家即涉足過澳大利亞。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並宣布澳大利亞歸英國所有。
1788年1月26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六艘運送囚犯的船隊抵達澳大利亞,正式在澳大利亞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 為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英國人將登陸之處起名為「悉尼」。現在每年的1月26日為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初期的殖民地僅依賴農業生存,其後便利用澳大利亞的天然條件發 展畜牧業。至1819年,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已有了較大發展,殖民地生產的羊毛 不僅自給,而且向英國出口。至1850年,澳大利亞的牧羊業已發展到相當規模,羊只存欄總數已達1800萬頭,當時英國進口羊毛總量的一半 以上來自澳洲。悉尼和墨爾本已取代德國漢堡,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羊毛集散中心。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發現金礦。大批來自歐洲、美洲和中國的淘金者蜂擁而至。澳大利亞人口從1850年的40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萬人。其 後許多重要的金礦被一一發現。同期還發現大量礦藏。
繼新南威爾士、塔斯曼尼亞建立殖民區之後。西澳、南澳、維多利亞和昆士蘭四處相繼於1829年、1836年、1851年和1859年建立殖民區,各殖民區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建立統一的聯邦勢在必行。1901年1月1日,英國國會通過由澳六個殖民區聯合議定的憲法,正式成立了澳大利亞聯邦。原來的六個殖民區分別成為聯邦下屬的六個州。
澳大利亞原首都是墨爾本,1927年,首都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澳大利亞現在是大洋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諾魯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Nauru
面積: 21.1平方公里(陸地面積)
人口: 1.07萬人(1998年)
民族: 諾魯人佔57%,其他為南太平洋島國人、華人、菲律賓人和歐洲人。
語言: 諾魯語為國語,通用英語。
宗教: 居民多數信奉基督教新教,少數信天主教。
諾魯簡史
諾魯人世居島上。1798年英國船「獵手」號首抵諾魯。1888年被並入德國馬紹爾群島保護地。20世紀初英國人獲准在此開采磷酸鹽。1920年國際聯盟將諾魯劃歸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共管,由澳代表三國行使職權。1942~1945年被日本佔領。1947年成為聯合國託管地,仍由澳、新、英共管。1968年1月31日獨立。
萬那杜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Vanuatu
首都: 維拉港(Port Vila)
面積: 陸地面積1.219萬平方公里,水域面積84.8萬平方公里
人口: 19.32萬人(1999年)
民族: 其中98%為萬那杜人,屬美拉尼西亞人種;其餘為法、英、華後裔和越南、波利尼西亞移民以及其他一些附近島國人。
語言: 官方語言為英語、法語和比斯拉馬語,通用比斯拉馬語。
宗教: 84%的人信奉基督教。
萬那杜簡史
數千年前萬那杜人即在此生息。1606年被西班牙探險家發現。1768年法國人到此。1774年英國庫克船長到此並將該地命名為「新赫布里底」。1906年10月,英、法簽署了共管公約,該地淪為英法共管殖民地。1963年土著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鄉村黨,要求收回土地和實現獨立。1978年1月實行內部自治。1980年7月30日獨立。獨立後,新赫布里底黨(後改名為瓦努阿庫黨)領袖沃爾特·利尼出任首任總理,索科馬努任總統。1989年 1月30日,弗雷德里克·蒂馬卡塔出任總統。1994年3月,讓-瑪利·雷耶出任總統。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
首都: 馬朱羅(Majuro)
面積: 陸地面積181.3平方公里
人口: 50,865人(1999年)。
民族: 多屬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語言: 馬紹爾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
宗教: 人口中54.8%為新教徒25.8%為神召會教徒,8.7%為天主教徒,1.5%的人不信教。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簡史
十六世紀初被西方航海者首次發現。1788年英船長約翰·馬紹爾到此勘察,該群島由此得名。1886年成為德國的保護領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被日本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日本在太平洋作戰的基地。1944-1947年美國對其實行軍管。聯合國於1947年7月將其交給美國託管,後與帛琉共和國、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構成太平洋島嶼託管地的4個政治實體。1983年6月25日與美國正式簽署《自由聯系條約》,並於1986年10月21日生效。根據《自由聯系條約》,馬獲得內政、外交自主權,安全防務15年內由美國負責,可參加地區組織,但不能參加聯合國。1990年1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正式會議,通過了終止部分太平洋託管領土託管協定的決議,正式結束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的託管地位。1991年9月17日,馬紹爾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
湯加王國
The Kingdom of Tonga
首都: 努庫阿洛法(Nuku』alofa)
面積: 陸地面積74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5.9萬平方公里。
人口: 98989人(1998年)
民族: 湯加人(屬波利尼西亞人種)佔98%
英語: 通用湯加語和英語。
宗教: 居民多數信奉基督教。
湯加王國簡史
1000多年前成立的湯加王國,至今經歷了四個王朝。17世紀初,荷蘭人入侵。18世紀下半葉,英國、西班牙等殖民者抵達。1900年淪為英國保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紐西蘭在此建立軍事補給基地。1970年6月4日宣布獨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紐西蘭
New Zealand
首都: 惠靈頓
面積: 陸地面積27.0543萬平方公里 專屬經濟區海域面積130萬平方公里
國際電話碼: 64
人口: 411萬人(2007年)
語言: 英語、毛利語
貨幣: 新元
民族: 歐洲移民後裔佔78.8%,毛利族佔14.5%,亞裔佔6.7%。
宗教: 無國教,66.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不信教者或無固定信仰者9%,其它宗教24.3%
紐西蘭簡史
早在1350年,毛利人就在新定居。1642年荷蘭航海者在新登陸。1769~1777年,英國庫克船長先後5次到新。此後英向新大批移民並宣布佔領。1840年,英迫使毛利人族長簽訂《威坦哲條約》,規定新為英殖民地。1907年英同意新獨立,新成為英帝國的自治領,政治、經濟、外交仍受英控制。1947年,新獲得完全自主,成為主權國家。是英聯邦成員。
吐瓦魯
Tuvalu
首都: 富納富提(Funafuti)
面積: 陸地面積2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
人口: 1.1萬人(2007年)
民族: 屬波利尼西亞人種
語言: 英語是官方語言,吐瓦魯語為通用語言
宗教: 居民信奉基督教
吐瓦魯簡史
吐瓦魯人世居島上。1892年英宣布吐瓦魯和附近的吉爾伯特為英「保護地」。1916年被劃入「英屬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殖民地」。1975年10月法律上同吉爾伯特分離,改用舊名吐瓦魯(意為八島之群)。1978年6月實行自治,10月1日獨立,由托阿利皮·勞蒂任總理。1981年9月托馬西·普阿普阿繼任總理。1985年9月普阿普阿連任總理。
吉里巴斯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Kiribati
首都: 塔拉瓦(Tarawa)
面積: 陸地總面積81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50萬平方公里
人口: 10.7萬(2007年)
民族: 90%以上屬密克羅尼西亞人種,余為波利尼西亞人和歐洲移民。
語言: 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語言為吉里巴斯語和英語。
宗教: 居民多數信奉羅馬天主教和吉里巴斯新教。
吉里巴斯共和國簡史
3000年前已有馬來-波利尼西亞人定居。約於公元14世紀斐濟人和湯加人入侵後與當地人通婚,形成了吉里巴斯民族。1892年吉爾伯特群島與埃利斯群島部分島嶼淪為英國「保護地」。1916年被劃入「英屬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殖民地」(1975年埃利斯群島分出,改稱吐瓦魯)。二次大戰中被日本侵佔。1977年1月1日實行內部自治。1979年7月12日獨立,改稱吉里巴斯,為英聯邦成員。
索羅門群島
The Solomon Islands
首都: 霍尼亞拉(Honiara)
面積: 28369平方公里
人口: 42.6萬人(1999年)
民族: 94.2%屬美拉尼西亞人種,波利尼西亞人佔4%,密克羅尼西亞人1.4%,白人0.4%。華人約1000多人。
語言: 全國有87種方言,通用皮金語,官方語言為英語。
宗教: 居民95%以上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聖公會擁有全國2/3的信教者。
索羅門群島簡史
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在此居住。1568年被西班牙人發現並命名。後荷蘭、德國、英國等殖民者相繼到此。1885年北所羅門成為德國保護地。1893年南所羅門成為英國保護地。1900年,德國將大部分所羅門島嶼轉讓給英國以換取自由獲得薩摩亞的權力。英國隨後成立「英屬索羅門群島保護地」。二次大戰期間一度被日本佔領。1976年1月2日實行內部自治。1978年7月7日獨立。現為英聯邦、聯合國和南太平洋論壇成員國。
斐濟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iji
首都: 蘇瓦
面積: 18,333.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時差: +4.00
國際電話碼: 679
人口: 91.8萬人(2007年)
語言: 英語為官方語言,也講斐濟語和印地語
貨幣: 斐濟元
民族: 印度族佔48.6%,斐濟族佔46.2%,歐洲血統、羅圖馬族、華人及其它佔5.2%。
宗教: 無官教,53%信奉基督教,38%信奉印度教,8%為穆斯林。
斐濟共和國簡史
數千年前,美拉尼西亞人遷徙到斐濟。公元世紀波利尼西亞人來到斐濟定居。1643年荷蘭航海者阿貝爾塔斯曼航行至此,是最先發現斐濟的歐洲人(亦有西班牙航海者在塔斯曼前來到斐濟之說)。1774年英國探險者庫克發現了斐濟的一些島嶼。1840年美國遠征探險隊司令威爾克斯航行到斐濟。19世紀,商人、衛理公會教徒、傳教士,潛逃的澳大利亞囚犯來到斐濟定居。1871年酋長卡考鮑控制了斐濟大部分地區,結束各種各樣的部族沖突。他在鄰國湯加的國王圖普一世的幫助下,一度贏得了斐濟的和平,1874年10月10日,斐濟淪為英國的領地,此後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70年10月10日它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種族間的緊張關系困擾著斐濟。盡管在19世紀末期按合約來到斐濟的印度族工人的後裔在數量上已經超過當地居民,但他們未能享有同樣的政治代表權和土地擁有權。1987年4月的大選中,斐濟工黨和民族聯合黨在大選中獲勝,這兩個主要由印度族人組成的政黨占據了議會中的多數席位,組成以蒂莫西.巴萬德拉為總理的新政府。這是斐濟歷史上第一次由印度族人占據大多數部長職位的政府。同年5月14日,西蒂維尼.蘭布卡中校(後晉升為少將)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巴萬德拉政府。爾後出現了全國范圍的動亂。經過一番努力,雙方達成協議組成兩黨聯合臨時政府。1987年9月25日蘭布卡發動第二次政變,協議未能付諸實施。1987年10月1日,蘭布卡廢除憲法,宣布出任國家元首。10月7日,他又宣布斐濟為共和國。同年在加拿大舉行的英聯邦首腦會議正式宣布斐濟已喪失英聯邦成員國的資格。12月6日,蘭布卡辭去國家元首職務。1988年10月15日,放棄為女王代表的前總督佩納亞.加尼勞成為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並成立了以前總理卡米塞塞.馬拉為總理的新內閣。
薩摩亞
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Samoa
首都: 阿皮亞(Apia)
面積: 2934平方公里
人口: 17.7萬人(2003年)
民族: 絕大多數為薩摩亞人,屬波利尼西亞人種;還有少數南太平洋其他島國人、歐洲人和華裔以及混血人種。
語言: 官方語言為薩摩亞語,通用英語。
宗教: 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
薩摩亞簡史
3000年前已有薩摩亞人在此定居。約1000年前被湯加王國征服。1250年馬列托亞家族趕走湯加入侵者,成立獨立王國。1722年荷蘭人發現薩摩亞。19世紀中葉,英、美、德國相繼侵入。1899年,根據英、美、德3國簽訂的條約,薩摩亞淪為德國殖民地,東薩摩亞由美國統治。一次大戰爆發後,紐西蘭對德宣戰,佔領薩摩亞。1920年,國際聯盟把薩交紐西蘭管理。二次大戰後,聯合國將薩交紐西蘭託管。1954年開始實行內部自治。1962年1月1日宣布獨立。獨立後,馬列托亞與另一位傳統首領共同履行國家元首職責。1963年4月該傳統首領去世,馬列托亞成為唯一的終身元首。
1997年7月,經議會批准,元首簽署,將國名由西薩摩亞獨立國改為薩摩亞獨立國。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Papua New Guinea
首都: 莫爾斯比港
面積: 462,840.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時差: +2.00
國際電話碼: 675
人口: 519萬人(2000年)
語言: 英語和莫土語是議會中使用的官方語言。
貨幣: 基納
民族: 美拉尼西亞人占總人口的98%,白人佔1%,波利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華人佔1%。
宗教: 基督教新教63%,羅馬天主教31%,其它宗教6%。
巴布亞紐幾內亞 簡史
公元前八午年以前,來自亞洲的狩獵者和農民,先後取道印度尼西亞來到島上定居。十六世紀初葉以後,歐洲水手數度來到島上預言該島是金島。1545年被西班牙佔領,並因該島居民面貌與非洲西海岸的居民相似,命名該島為新幾內亞。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經商者接踵而至,德國商人尋求在新幾內亞北部經營椰子油生意。十九世紀初葉英國和荷蘭訂立瓜分該島的協議,1828年荷蘭開始在該島西部殖民。1949年至1962年作為荷屬幾內亞由荷蘭繼續統治。
新幾內亞島東部,在1884年澳大利亞並吞該島的企圖失敗之後,英國擔心德國人佔領這一地區,遂於1884年在新幾內亞島的南部沿海及附近島嶼建立了自己的保護地。德國人隨而效之,佔取了新幾內亞北部的3個地區。1885年英國和德國簽訂了英德協定,劃定各自在該島的勢力范圍。翌年,德國佔領了新幾內亞島的北部以及新不列頓、新愛爾蘭及布干維爾等島嶼,英國佔領了新幾內亞島南部及附近島嶼。1901年,英屬新幾內亞轉交澳大利亞統治,並於1906年重新命名為巴布亞領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屬新幾內亞於1914年被澳大利亞佔領。1920年12月17日國際聯盟決定委託澳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於1942年至1945年間被日本佔領。戰後聯合國委託澳繼續管轄德屬部份。1949年澳將原英屬和德屬兩部分合並為一個行政單位,稱「巴布亞和新幾內亞領地」,並於1972年改名為巴布亞紐幾內亞。1973年12月1日,獲得自治。1975年9月16日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⑵ 印度就要成為超級大國,這是什麼情況
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勢頭確實十分良好,再加上一貫高調的印度執政黨大肆宣揚,在國際上,印度經濟似乎已經達到了他們口中所謂的“大放光芒”的境地。也因此,在2020年即將到來之際,印度外網一片喜悅之情,大多網友都在討論印度還有40多天就要成為“超級大國”的一事。
近日,就連國內的一些網友也在討論印度將在2020年成為超級大國之事。究竟是何原因,讓印度人如此自信,他們將會在到來的下一個新年裡步入超級大國行列?為何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誇張的印度火車更何況印度真的能夠進入國際市場領域的產品,只出現在了軟體、制葯、汽車等極少數的領域,剩下的其他產品,仍然難以走出國門,所以,根本不存在帶動印度經濟發展一事。
就目前印度的整體實力而言,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國力弱也是世界有目共睹之事。即便是到了2020年,印度的經濟再突飛猛進,也難以達到超級大國的地步。所以,印度真的想要步入發達國家乃至於超級大國行列,除了嘴炮,還需要一個極為艱難的過程。
⑶ [黑塔利亞]路德是東德還是西德還有,普爺是路德的前身是么~
糾正:神羅不是路德的前身,因為兩者一點關系都沒有......神羅其實是奧/匈/帝國的前身,這也是為什麼神羅會和中/歐夫婦一起住的原因嘛~
回歸正題,路德是西/德,這是本家的設定而已,因為普爺叫路德「阿西」
事實上普/魯/士和德/意/志的關系是這樣的——
德//意志以前只是一個很鬆散的聯邦,在這個聯邦里普/魯/士是最強的,然後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聯邦,改稱德/意/志/帝國
本家把普/魯/士和德/意/志設定是兄弟也可以說是有道理的,嗯
其實這段歷史在高中歷史就有
⑷ 阿普仙女
阿普莎拉仙女是印度神話里創造出的美麗形象。這些絕世美女的主要工作是為神明服務,以舞蹈娛樂眾神。在吳哥地區,幾乎在所有的寺廟里都能見到她們婀娜多姿的身影,成為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據統計,在吳哥寺(Angkor Wat)里的阿普莎拉仙女多達1500多尊,華麗繁復的發型樣式有36種之多。
⑸ 唐僧西天取金路經哪些國家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進入北印度境, 從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東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羅國都城布路沙布羅(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東北行百餘里,渡印度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 玄奘大師塑像與大雁塔
―東南三百多里,至烏鐸迦漢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北涉山川行六百餘里,入烏仗那國(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杜西里山西北)―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羅國(巴基坦拉瓦爾品第周附近)―東南山行五百里,至烏刺屍國 ( 巴基斯坦東北境 ) ―東南登危道度鐵橋行千餘里,至迦濕彌羅國(故都在今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之斯利那加)―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餘里,至半嗟國(今克什米爾的朋奇)―東行四百餘里, 至遏羅?^補 羅國(今克什米爾西南端的拉加奧利)―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餘里至磔迦國(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 故城奢羯羅(錫爾亞科特)―東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國(印度旁遮普邦費羅茲普爾)―東北行百五十里,至?^爛達那國(印度旁遮普邦賈朗達爾)―東北行七百餘里,至屈露多國(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南行七百餘里,越山度河至設多圖盧國(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西南行八百餘里,至波里夜坦羅國(印度北方邦貝拉特地區)入中印度境―東行五百里,至秣兔羅國(印度馬土臘西南的馬霍里)―東北行五百餘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內沙爾)―東行四百餘里,至祿勤那國(印度北部羅塔克之北)―河東行八百里,渡河東岸至秣底補羅國(印度北部羅希爾坎德的曼達瓦爾)―北行三百餘里,至婆羅吸摩補羅國(印度北部加爾瓦爾地區)―東南行四百餘里,掣坦羅國(印度北部拉姆那加爾)―南行兩百餘里、渡河,西南至毗羅那拿國(印度北方別爾沙爾)―東行兩百餘里,至劫比他國(印度法魯卡巴德)―東南行兩百餘里,至時稱霸五印的戒日王直接統治的羯若鞠闍國(曲女城國,印度恆河與卡里河匯流處的卡瑙季)―東南行六百餘里,渡恆河,南至阿喻陀國(印度法特普爾的阿普依)―東行三百餘里,北至阿耶穆法國(印度北部貝拉和賴巴雷德一帶)―東南行七百餘里,至缽羅耶伽國(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戒日王每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會在此舉行)―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僑賞彌國(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約五十公里的柯散)―東行五百餘里,至索迦國(印度畢塞浦爾)―東北行五百餘里,至室羅伐悉底國(舊稱舍衛城,印度北部巴爾蘭普爾西北約二十公里處,有給孤獨園,為中印度,佛說法行道的重要場所)―摩揭陀國(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伽耶(格雅)地區,都城為王舍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公里處)。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的舍衛城為 玄奘大師塑像與大雁塔
佛陀一生居住,傳道時間最長的地方。 公元六三一年,玄奘終於到達他嚮往已久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時約十月初,這是他離開長安的第五年,那爛陀寺故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的巴爾貢村。今遺址旁建有玄奘紀念堂,為 1956 年周恩來訪印時中國捐資三十萬建的。年 ( 唐貞觀元年 ) 八月自長安出發―秦州(今天水)―蘭州―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安西)―渡葫蘆河(窟窿河)。至唐玉門關(安西縣城東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雙塔堡)―沿葫蘆河上溯十里許過關―過五烽。行八十餘里到第一峰(白墩子)―避開第二烽(紅柳園)第三烽(大泉)。直抵第四烽(馬蓮井)―繞過第五烽(星星峽),便出了當時大唐帝國控制的疆域―往西北行百餘里沙漠,水盡,險些喪命―行徑八百里瀚海(莫賀延磧)到達伊吾(哈密)―白力城(鄯善)― 高昌王城(吐魯番)―無半城(布乾颱)―阿父師泉(托克遜縣阿拉本布拉克) , 宿於泉側―西上銀山(天山南脈庫木什山,南北疆之界線)―入阿耆尼國(焉耆縣)―王城(焉耆縣城四十里舊城)。 渡孔雀河,過鐵門關,輪台,入屈支國(龜茲,今輪台,庫車縣境)―西行六百里,至跋祿迦國(阿克蘇)―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蘇境內烏什城西部的天山別迭里山口,海拔 4284 米,出山口即出今中國境,經七晝夜翻越險峻的冰山,從高昌帶來的小徒弟死 2 個,兵卒凍斃十之三四)―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爾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稱熱海)―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葉城(亦稱碎葉,今吉爾吉斯之託克馬克西南八公里處)―西行四百里,至千泉―西行一百五十里,至邏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 南行十餘里,至小孤城(三百餘戶的小城,均為突厥劫掠而來的中國人)―西南行兩百里,到白水城(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東北)―西南行兩百里,至恭御城―南行五十里,至赤建國(烏茲別克塔什乾地區汗阿巴德)―西行兩百里,至赭時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城西五十公里處)―南行千餘里,至沛汗國(烏茲別克與吉爾吉斯斯坦之間) ―西行千餘里,至堵利瑟那國(塔吉克費爾干納盆地)― 西北行入大磧(今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大沙漠)―行五百餘里,至颯秣建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北三公里處,其內城東門叫中國門)―西行三百餘里,至屈霜你迦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北一百公里處)―西行兩百里,至喝捍國(烏茲別克扎木博爾)―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國(烏茲別克布哈拉)―西四百里,至伐那國(烏茲別克篾爾甫)―西五百里,至貨利習彌迦國(烏茲別克基華城)這里已近鹹海,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西南三百餘 玄奘
里,至羯霜那國(烏茲別克以南的沙赫里夏勃茲)―西南行兩百餘里入山,重登帕米爾高原,先前翻越蔥嶺是走的高原東北邊緣進入西突厥,現在則要翻越它的西部邊緣才能到達北印度―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亞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帕米爾高原的險要隘口 ―鐵門關(烏茲別克南部達爾本特之西) ― 出鐵門,至睹貸羅國故地,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國(烏茲別克南界鐵爾梅茲)―東南行數百里至活國(阿富汗北部昆都士)―西行數百里,至縛喝國(阿富汗馬扎里沙夫以西之巴爾赫)―南行入揭植國(阿富汗得哈斯城)―東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國(阿富汗之巴米揚,有被塔利班炸毀之一百四十五尺的巴米揚立石佛像)―東南行兩百餘里度大雪山,至小川澤出梵衍境,翻越黑山,至迦畢試國(阿富汗喀布爾流域)―東行六百里,越黑嶺,進入當時的北印度境,至濫波國(阿富汗東北的拉格曼省)―南行渡河,至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
⑹ 俄羅斯、德國、義大利、印度、以色列等國有副總統和副總理么
1、俄羅斯、德國、義大利、印度、以色列等國沒有副總統
原因:俄羅斯總統制,總統高度集權,不設副手
其他國家內閣制,總統是名譽元首,無需副手
2、俄羅斯、德國、義大利、印度、以色列等國都有副總理
原因:新聞報道較少,但由於這些國家政體相對完善,基本上都設了副總理,俄羅斯習慣稱為:第一、第二副總理,德國一般是副總理兼任內閣部長,以色列副總理許可權較少,傾向於秘書性質,印度、義大利副總理一般作為影子內閣成員,較少出現。
3.不要抄我的!
⑺ 印度人為什麼稱贊印加王
應該是南美印加王吧資料:曼科·卡帕克(克丘亞語:Manqu Qhapaq,西班牙語:Manco Cápac),古代南美洲印加傳說中的開國君主。在傳說中,曼科·卡帕克以「太陽神之子」的身份,大約在1200年率領最早期的印加部族,在秘魯的庫斯科建立王國,擴張領土,並為其統治下的印地安人創造了文明的生活。
曼科·卡帕克來歷及開國的傳說 曼科·卡帕克建國前的情況及其來歷
曼科·卡帕克以前的情況:根據古代的印加傳說,在曼科·卡帕克御世之前,人們生活於未開化的環境當中,不懂得耕種、建屋、造衣,以及沒有宗教信仰及不懂禮貌。
曼科·卡帕克的來歷:由於人類的生活尚處落後階段,因此,印加人所崇拜的「太陽我父」(太陽神因蒂),「便派他的一兒一女(即曼科·卡帕克及他的姊妹兼妻子瑪瑪·奧克略·瓦科,西班牙語:MamaOcllo Huaco,克丘亞語:Mama Uqllu)從天庭來到地上,讓他倆教化眾人尊敬太陽我父,崇拜和尊奉他為自己的神;讓他倆給人們制訂規章和法律,使眾人像通理性、懂禮貌的人一樣生活。」簡言之,曼科·卡帕克不但是印加傳說里首出御世的君王,而且更被視為創造文明的人物。 開國傳說
稱王:根據傳說,太陽神因蒂吩咐曼科·卡帕克夫婦,帶著一根金杖尋找一個可以往地上就戳就能插進去的地方,找到後就在此處建立王宮。他們到達庫斯科附近的山谷中,找到能把金杖插進地下的地方,便在這里定居,及開始營建村落。其後,曼科·卡帕克夫婦在附近一帶召集更多的野人。傳說提到,這些野人對於曼科·卡帕克夫婦的衣著、言行舉止及食物都感到十分驚奇,深信二人是太陽神的子女。
建設京城庫斯科:曼科·卡帕克夫婦召集野人來到庫斯科後,便由曼科·卡帕克劃出圖跡,民眾照他的意思建成都會。曼科·卡帕克又把庫斯科分成各個城區,並且開渠引水,灌溉田地,教曉居民從事耕作,以獲取食物。 「曼科·卡帕克」的含義
據《印卡王室述評》的說法,曼科·卡帕克里的「卡帕克」,意思是「精神富有,即說明他胸襟博大,性情溫和,仁愛寬厚,慷慨豪爽,主持公道,所想所為都是給窮人造福。」而「曼科」則是專有名詞。而他的稱號「印加」(Inca),用在國王身上時意謂「君主」,用在其他人身上意謂「王公」。另外,傳說他積極為人民締造福祉,因而被人民尊稱為「瓦克查庫亞克」(Huacchacuyac),意思是「窮人的愛護者和恩人」。
曼科·卡帕克統治措施的傳說 擴張領地
傳說曼科·卡帕克稱王後,仍繼續向外降服其他民族,並對征服地進行殖民政策,使之納入庫斯科的一部份。據印加王族成員之一的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所說,曼科·卡帕克統治時,「往東他降服到保卡爾坦普河(Paucartampu)的那個地區,往西征服八萊瓜(西班牙里程單位「League」),到了叫作阿普里馬克(Apurímac River)的那條大河,往南收服九萊瓜,一直到了克克薩納。」他還下令在這片地區內進行殖民。
創立崇拜太陽神為主的宗教
即使庫斯科一帶地方不大,但各部族亦有自己的偶像崇拜。據傳說,以「太陽神之子」自居的曼科·卡帕克,對於並未皈依太陽神的部落,要求他們「廢除他的的祭儀和偶像,要他們像其他百姓一樣崇拜太陽。」為了加強民眾對太陽的敬拜,他更在指定地點下令建造太陽神廟,要求人民崇拜,以使太陽向人們賜給福祉。
實施文明教化
根據傳說,曼科·卡帕克教導百姓和睦和諧,男耕女織,並且制定法典,規定男女婚姻事宜,以及嚴禁通姦、殺人、偷竊等罪行,違者處死。另外,又唯才唯賢是舉,選拔「最親切、溫厚和慈善,最熱心為眾人造福的人」為地區長官。
按照社會階級制定服飾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提到,曼科·卡帕克曾根據人們的社會地位,制定了服飾。例如,身為國王的曼科·卡帕克,他的頭飾中有一套辮狀飾物,並被編成好幾種顏色。而百姓原先是不許戴上頭飾,但後來經曼科·卡帕克「恩准」後,便可以配戴,但郤只能是黑色,以示他們不能僭越。
規定王室通婚
為了令每一代的儲君的父系與母系兩方都有資格繼承王位,據說曼科·卡帕克還規定兄弟要與姊妹結婚,以保持王室血統的純潔性。不過,曼科·卡帕克亦有「非婚生子女」(與其他女性所生的子女)。
對顯貴百姓賜姓「印加」
「印加」(Inca)一字,代表了代表了國王的標志及王室姓氏。曼科·卡帕克臨終時,將最顯貴的百姓賜姓「印加」,以表示對他們愛如親子。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對這個措施作了解釋,說希望這些獲賜姓的人及子孫後代,「以國王兒子的身份為現在在位的國王以及繼他之後登基的國王效命,從服和勸服其他印第安人,以壯大他的帝國。他要他們把這些牢記在心田和腦海,像忠心的百姓那樣勤王效命,以報答他的恩情。」
去世
據說,曼科·卡帕克在位三十多年或四十多年後去世。其後,由他和姊妹兼妻子瑪瑪·奧克略·瓦科所生的長子辛奇·羅卡(西班牙語:Sinchi Roca,克丘亞語:Sinchi Roq'a Inka)繼位。人們把曼科·卡帕克的遺體填上防腐劑,保存起來,隨時瞻仰,當作神靈拜祭。
印加王室後代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的說法
生活於16、17世紀的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對於曼科·卡帕克的存在深信不疑,認為他是「大概是某位聰明智慧、精明強乾和敢作敢為的印第安人」,並且認為他是利用未開化民眾的愚昧而取得成功,「為了得到尊敬,他機智巧妙地編造出那段神話,詐稱他和他的妻子是太陽的兒女」,從而取得上古印加人民的信任及統治大權。
美國學者普雷斯科特的說法
美國學者普雷斯科特認為,有關曼科·卡帕克的傳說,本身是荒誕不經。古代印加人編造這傳說的目的,「為的是滿足秘魯王朝的虛榮心,而且通過把他們的權力說成是神授而增加其威信。」
⑻ 印度的名字怎麼取
印度人名字,名在前,姓在後。印度人姓名有兩節、三節、四節、五節不等,通常第一節是本人名,最後一節是姓,中間各節情況就比較復雜,其中有本人名,也有父名。
除熟悉的親友外,別人往往難以斷定哪幾節是本人名,哪幾節是父名。印度人的等級觀念很嚴重,對於不熟的人或是客戶,前面要加Mr.或Ms。印度人女孩英語名字推薦:
1、阿普
此英文名字,中文音譯為阿普,該名聽起來很與眾不同,也很大氣,女性運用此英文名起名,可彰顯出萬民稱頌,開誠布公、高貴的性格!在國外,認為具有精力充沛、得體的品格,這個名字在國外超級流行。阿普歷史寓意是。
⑼ 「阿普三部曲」,沒有艷麗歌舞,卻蘊藏著人性與人文情懷嗎
這是讓我改變了對印度電影有偏見的電影,印度電影也不再只是艷麗歌舞與廉價道德劇的同義詞。影史偉大的“阿普三部曲”不像印象中的印度電影,而在清晰的敘事脈絡下蘊藏著的人性與人文情懷又動人無比,主角的人生因誤打誤撞而結緣,遇到了一生之摯愛,而遭逢變故的打擊卻是一樣地刻骨銘心,阿普之殤在某種程度上便是觀者之殤,這種情感的共鳴需要導演深厚得情緒把控能力,在這點上,雷伊稱得上是“大巧不工”。
印度新現實主義,攝影機如同溫柔、細膩、緩慢的筆觸,漸漸勾勒出一幅印度社會眾生圖,看完之後唏噓不已,這樣的故事可以穿越時間擊中人心。濕婆神似乎從來都沒有垂青過阿普,親人和愛人們一個個相繼離世,讓他對生活徹底絕望,甚至沒有勇氣面對死亡,就連他一直為之奮斗的小說也被扔在了山谷里。然而生命不息,從未謀面的五歲兒子重新點燃了希望。這一部是關於成年後的生活和愛情,個人感覺是三部曲中最具觀賞性的一部,看後的感受也比前兩部要多,最後一幕也頗為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