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三神是什麼

印度三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23 04:11:19

❶ 印度教的神物是什麼

印度神話根據時代的不同產生了三個系統,第一個是吠陀神話,第二個是印度教神話,第三個是佛教神話,如果說吠陀神話還停留在對自然力和原始崇拜上的話,那麼印度教神話便已經形成了相當規范的體系,而後來的佛教神話在吸收了印度教神話的基礎上將宇宙觀提升到了一個相當完善的程度。

印度神話的歷史演變概說

對於系統的印度神話的形成,學界也頗有爭論,為了方便介紹,我們可以將它細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印度河文明時期(不可考)——吠陀時期——後吠陀時期——大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及至往世書時期,印度教的神話體系已經成型,而在之前,多有復雜和矛盾的敘述,尤其在大史詩時期,由於後人的添加和修改,原本的故事和神話已經面目全非。為了簡單起見,這里不做更深層次的論述,只是以現在所存的記述來介紹。

在雅利安人之前的前印度神話,目前因為遺跡的湮滅以及文字的破譯困難,已經只能揣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前印度神話有濃厚的自然崇拜色彩,對於後來的印度神話體系有著深刻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作為生殖之神、動物之神和公牛象徵的濕婆,在前印度神話里已有的前身,即那塊著名的印章上的「獸主」。

印度神仙魚神牛

畫在印度神牛(Sacred/Holy Cow)身上的印度教神祗

雅利安文明侵入印度並和當地文化融合的結果,乃是同時具有古代歐亞雅利安人色彩和印度本地色彩的吠陀神話。吠陀是印度文明中最為重要的經典,是記錄了各式詩歌、傳說、哲學的宗教典籍,「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頌歌之書)《闥阿婆吠陀》(咒語之書)《夜柔吠陀》(祭儀之書)和《娑摩吠陀》(歌書),同在吠陀體系中的還有四部吠陀的詮釋性著作《梵書》、《奧義書》和《森林書》。最古老的吠陀和最重要的吠陀是《梨俱吠陀》,內容大多是對神明的頌歌,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吠陀神話體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記載上。《梨俱吠陀》的神話體系,和印歐神話體系有著顯而易見的對照和關聯關系;吠陀中的萬神殿中的主要眾神,大可對照找出他們的希臘或者波斯兄弟,最典型的就是雷神和天神。吠陀的詮釋書籍,則建立起了以「梵」為中心的哲學體系,並逐步演化具有典型印度色彩的神話意象。

吠陀中的主要神明大多為自然神明,比如天空之神帝奧斯,雷神因陀羅,黎明女神烏莎斯,火神阿耆尼,水神伐樓那等等,也有抽象事物的具體化神格,比如造物者、憤怒等等,但是占據主要地位的還是自然神明。在後來成為不可一世的世界主宰的三大神,此時要麼尚未成型,要麼地位不高;濕婆的前身還只是一個風暴和豐饒的象徵魯奈羅,而毗濕奴只是作為因陀羅的夥伴出現。

印度教神話真正的轉折史於大史詩時期。大史詩指的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前者記述了兩個部族之間的戰爭,後者記述了英雄羅摩的事跡,實際可能反映了印度雅利安人南進的史實。這兩部史詩篇幅浩大,內容豐富,特別是《摩訶婆羅多》,通過插話的形式大量記述了印度神話,成分復雜,但成為眾多神話的來源。在兩部神話中,出現了所謂「護世天神」的意象,而濕婆和毗濕奴的地位則急劇上升,遠遠超越了往昔的吠陀眾神,成為至高無上的存在。梵天從《奧義書》開始從抽象的哲學象徵和生主的意象中具體出自己的神格,至此完全成為創造之神和世界之父。昔日偉大的吠陀眾神,此時已經下降到從屬地位,尤其是因陀羅,雖仍有天帝之名,但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自然英雄,而且人格也有所轉變。此時,人間的英雄以及其事跡開始在記述中佔主要地位,但是到了後來卻被附庸上眾神的化身之說。

主奎師那神

在印度備受廣泛崇拜的主奎師那神(Lord Krishna)小時候

到了往世書時期,印度神話已然成型,三大神特別是濕婆和毗濕奴的地位越發崇高,神話中的宗教意味也越發明顯。往世書形成較晚,此時出現的論述矛盾,大都反映在了哲學思想和教派的分歧上。主要分為十八部「大往世書」和眾多數目有爭議的「小往世書」,著名者有《蓮花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林迦往世書》等等。內容更加龐雜,但文學的價值則遠不如兩大史詩。至此,遠古的吠陀眾神徹底淪為三大神的附庸,有的如烏莎斯等則乾脆徹底從神殿中消失,而濕婆教派和毗濕奴教派的對立已然形成,黑天Lord Krishna(主奎師那神)作為毗濕奴化身的新神地位也已經確立。此時在史詩時期出現的新神則地位上升,如戰神和黛維女神的諸多化身等。除了眾神事跡外,一個龐大精妙的世界體系也已經完成,特別是關於創始諸階段的敘述和世界的諸時期及其毀滅的描述。

印度教的形成簡介

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與佛教也頗有淵源,它在約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一般認為,印度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大約在8世紀,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另一說法稱,印度教是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逐漸演變成吠陀教,最後發展成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三大主神組合——

三神組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吠陀神話時期的三神組合是伐樓那、伐由和因陀羅(當然也有別的說法),後來隨著吠陀諸神的地位逐漸降低三神組合的內容開始發生變化。在吠陀時代人們崇拜象徵著原始自然力的神祗如風神伐由,火神阿耆尼等,其中又以雷神因陀羅為甚,然而雖然在保存至今的資料文獻中發現了大量的歌頌因陀羅的詩歌,因陀羅並沒有獲得眾神之上的地位,而僅僅是因為更受崇拜而被視為是天界之王(指的是他是天神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吠陀神話中並沒有出現具有真正統治地位的大神,而到了印度教神話時代,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創造——維護——毀滅——再創造」這種具有哲學思維的程度。而創造神梵天(Brahma),維護神毗濕奴(Vishnu)和毀滅神濕婆(Shiva)便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印度教三大主神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Lord Brahma、毗濕奴Lord Vishnu、濕婆Lord Shiva(從左至右)

創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話中的身份是祈禱神,而在印度教神話中正式得名梵天,並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聯系起來,一般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梵天,而毀滅時又重新歸於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體現,在印度教神話中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也被稱為「世界之主」。但是實際上梵天受到的崇拜遠不及其他兩位大神,介於世界已經被梵天所創造,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轉移到了毗濕奴和濕婆亦即維護和毀滅兩種力量對於世界權力的爭奪上,另外梵天也因為一些所作所為導致其聲譽的降低和信徒的減少——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線有直接關系。在整個印度,毗濕奴和濕婆的神廟遍布各地,而專門供奉梵天的神廟卻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神話中的梵天為紅膚色,四首,四臂,坐騎為天鵝,在被吸收進入佛教成為護法神後被稱為大梵天。

毗濕奴(Vishnu)在吠陀神話中僅以跨出丈量世界的「三步」而著稱,並不是十分崇高的神祗,而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卻大大提高,被認為是擁有和梵天對等的地位,甚至很多毗濕奴教派的信徒認為毗濕奴的地位在梵天和濕婆之上,認為只有毗濕奴才是唯一真正的神,而梵天和濕婆等都只能算是「半神」等等(當然了,崇拜濕婆的信徒也會反過來認為自己信奉的神才是最偉大的)。在創造世界之神話的一個版本中提到:在創世之初,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毗濕奴神躺在大蛇那伽的身上,從他的肚臍中張出了一株蓮花,蓮花綻放時發出了數千倍於太陽的光華,其中誕生了梵天,然後梵天再創造了世界——深受印度教影響的佛教經典《大正藏》上記載:「……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花,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指的就是這件事——所以也有人認為毗濕奴是創造神梵天的創造者,因此理應擁有比其更高的地位。毗濕奴以各種各樣的化身而聞名,有些神話說毗濕奴擁有一千種化身,還有的神話說他擁有無限種化身(目瞪口呆中),不過一般認為毗濕奴擁有十種化身:魚(馬特斯亞)、龜(庫爾馬)、侏儒(瓦摩那)、野豬(瓦哈那)、人獅(那羅辛哈)、執斧羅摩(帕羅蘇羅摩)、羅摩旃陀羅(羅摩)、克里希納、佛陀(佛陀是毗濕奴的第九中化身)以及伽爾基(白馬),其中第六,第七和第八化身衍生出了無數的神話,第八化身克里希那是毗濕奴最著名和最受推崇的化身,甚至會從毗濕奴的化身中脫離出來成為被單獨崇拜;最後的第十化身伽爾基是唯一沒有降臨於世的化身,傳說只有到了世界的道德淪喪到了最低點的時候第十化身伽爾基才會降世,毗濕奴會騎著白馬伽爾基用手中的寶劍毀滅一切(騎著自己的化身),從這一點上來說,毗濕奴和濕婆在職能上發生了重合。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和毗濕奴的化身直接有關,從大量對這位功德無限的大神的詩篇來看,毗濕奴確實是印度教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神明之一。神話中的毗濕奴為藍膚色,四臂,坐騎是大鵬金翅鳥,在佛教中也被稱為妙毗天。

濕婆(Shiva)是印度教中三神組合中的毀滅神(或破壞神)。普遍認為吠陀神話中的魯陀羅(Rudra)就是濕婆的前身。魯陀羅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是強大無比令人恐懼的破壞神,而另一方面卻又因替人畜治病而被稱為「Jalasa-bhesaja」(治療者),當時魯陀羅已經具備了毀滅和醫葯這兩方面的職能,而在印度教神話中,這位大神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濕婆普遍被認為是毀滅、醫葯、音樂、舞蹈、苦行之神,堅定的瑜珈修行者,也被稱為「吉祥者」濕婆,由他而衍生出來的林伽(Lingga)崇拜體現了印度教徒對於男性生殖力的敬畏和贊賞。印度最著名的古文物之一就是描繪濕婆跳舞的青銅像,當時濕婆腳踩著一個魔鬼,身軀呈現出優美的S形,身體周圍的火焰呈放射狀朝四周擴散,雖然姿勢異常華美,但是濕婆的表情卻非常嚴厲,因為該舞蹈就是傳說將整個宇宙都重新歸無虛無的坦達瓦之舞。濕婆同時還擁有其恐怖像——這是一位復雜而多變的大神,從他身上也產生了無數的神話。一般認為象頭神迦內什和戰神卡爾蒂凱耶是濕婆神的兒子,關於迦內什為什麼是象頭也有不同的傳說,另外由於迦內什為了維護父親的尊嚴而失去了一根象牙,這位憨態可鞠的象頭神在印度擁有眾多的信徒,他的能力范圍相當廣泛,印度人無論做什麼事幾乎都要向迦內什祈福。神話中的濕婆為五面,三眼(當濕婆感到憤怒時從前額上的第三隻眼就會噴出紅蓮之火燒盡一切),四臂,青喉(傳說是因為眾神攪拌乳海的最後大蛇那迦吐出的可以毀滅世界的毒液被濕婆吞下才會變成青色,又說在攪拌乳海的過程中產生了美貌的吉祥天女拉克希米,眾神都想娶她為妻,而拉克希米最終選擇了自己最為之傾心的毗濕奴,濕婆因此感到絕望才把毒液吞下,而他的妻子佩爾巴蒂搶先捏住了丈夫的喉嚨才沒讓毒液生效,以後濕婆也被稱為「青喉者」),眉心有新月標記,坐騎是青年南迪(它是所有四足動物的保護者),在佛教中被稱為大自在天。

❷ 佛陀對印度三神的認識對他們的看法怎麼樣,

原始佛教和印度教是融合在一起的 所以現在原始佛教的泰國 非常著名的就是印度教的四面神

❸ 當梵天被看作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時他的角色發生了什麼變化

雖然梵天有時被認為是自我創造的,但當他被看作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時,他的角色則成了單一的創造者,他早先的萬有之神的身份一般不是轉移到毗濕奴身上就是轉移到濕婆身上。鑒於世界已被創造,另外兩位大神守護者和毀滅者便引起更大的興趣,他們「霸佔」了原屬於梵天的光環,諸如梵天的10種形狀就被當作毗濕奴的化身。

❹ 印度神話中最牛的是誰

梵天 毗濕奴 濕婆三神為印度主神 在印度教里 毗濕奴的肚臍里生出梵天 梵天創造萬物 濕婆神毀滅 其實很像是盤古 鴻鈞 和毀滅的關系 毗濕奴相當於鴻鈞的天道規律 規律下的梵天創造萬物 而濕婆則毀滅眾生 也是劫難說法 一劫開始梵天生 一劫之末濕婆滅 釋迦牟尼在印度並沒有多少信徒 且被毗濕奴同化 成為毗濕奴的惡之護法 引導眾生的惡念 所以 最牛的是這三人。 但在佛教中 三大主神被佛教五大明王降伏 成為佛教護法之一 ..二者 也不知信誰好

❺ 印度教里神的名字!急求,謝謝!

印度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

濕奴/Vishnu/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維持的神毗濕奴

❻ 請問有誰知道印度教的有關資料包括教義..神話..神靈等等

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3370.htm
回答者:一志三9 - 經理 四級 10-21 19:02

濕婆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破壞神濕婆.當一個時代結束時他毀滅世界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備.吠陀時代濕婆的前身魯陀羅,是紅色的風暴和閃電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們必須好言撫慰的牲畜和醫葯之神。作為閃電之神。由於魯陀羅是濕婆的前身,濕婆作為他的後繼者可以要求得到眾神的祭司和最高神權候補者的地位。

同較晚的抽象原則的人格化的梵天相比,濕婆混合了吠陀時代甚至可以追溯到吠陀時代以前他的前身特徵。他具有印度河之神的特點,他的力量,特別是在史詩中,據說來自苦行的修練,即來自瑜伽而非祭祀。這種力量提高了他要求作為眾神的祭司的權利。在瑜伽者相中,濕婆被描繪成面孔雪白,身披虎皮,頭發纏結。

濕婆的善行之一是分布了七條聖河。恆河環繞著喜馬拉雅山中梅盧山上的梵天之城,從山上洶涌奔瀉而下。為了緩沖激流使之不至於釀成災禍,濕婆站在河水下面,河水蜿蜒流經他束起的頭發之後分成了7股,這7股河水便成了印度的7條聖河。

在眾神為了從乳海中產生甘露用以增強力量戰勝魔鬼而攪動乳海期間,被眾神用作攪繩的大蛇瓦蘇吉吐出了毒液,這種毒液就要滴進乳海,污染甘露並因此會毀滅眾神。濕婆沖上前去,把毒液吞進嘴裡。他的肌膚(一說是頸項)也因此變成了青色.

描寫濕婆的力量的最典型的故事是三都的破壞.這也是一次空前的合作.濕婆在眾神的幫助下用一枝箭毀滅了金、銀、鐵三個惡魔建造的都市.

濕婆的第三隻眼睛是一件強大的武器,當濕婆用它盯住敵人時,它能噴火燒死他們。在宇宙周期性的毀滅之際,他用這隻眼睛殺死所有神和其他生物。他另外的武器還有一柄稱作比那卡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徵,標志著濕婆是風暴之神;有一口劍;一張稱作阿賈伽瓦的弓和一根底端有一個骷髏的棍棒,被稱作卡特萬伽。另外的武器是3 條蛇,它們纏在他身上,能飛快地沖向敵人: 一條蛇纏在他束起的頭發中,在他的頭上揚起頭兜;一條蛇纏在他的肩上或頸上;另一條蛇構成他的聖線。

除了這些武器之外,濕婆的大部分狀貌特徵都強調此神凶暴的方面,他正是因此而廣為人知。這些特徵包括他的蛇作的頭飾和骷髏作的項鏈,這種項鏈是他作為幽靈之主出沒於墓地時佩戴的;在他扮演派拉瓦的角色時,濕婆凶暴的性格更加強化,因為據說這時他以毀滅為快樂。當描繪這類角色時,濕婆由成群魔鬼伴隨;在他作為嚴厲的秉公執法者的角色時,濕婆手持一面狀似計時沙漏的鼓和一條捆綁男人的繩索。表示濕婆作為生殖之神的狀貌特徵,除了林伽之外,還有伴隨著他的公牛南迪或者是南迪的新月形標志,濕婆把這一標志戴在他的眉上,環繞著他的第三隻眼睛。另外還有纏在他身上的蛇。濕婆的許多凶暴的方面還體現在他的配偶們的特徵上,她們與他的血腥的儀式相聯系.

濕婆在歡樂和悲傷時喜歡跳舞,也因此成為舞蹈之神。舞蹈象徵著濕婆的榮耀和宇宙的永恆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個時代結束時,他通過跳坦達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毀滅並使之合並到世界精神之中。舞蹈姿態的濕婆被稱為Nataraja(ナタラージャ)是流傳至今的古印度濕婆像中最多的一種.

與衣著華貴的其他諸神在一起時濕婆的打扮顯得格格不入.他的個性也高傲孤僻.(尤其是很性格溫厚的毗濕奴相對比)濕婆與許多神爭吵過,甚至破壞過眾神的祭祀.其他許多神認為他是殺梵者(因為他砍下了梵天的一個頭,由於這種罪行他被罰為流浪漢並以苦行贖罪。)還嘲笑他是個醜陋的無家可歸的乞丐、骯臟的脾氣暴躁的出沒於墓地的傢伙。但最後濕婆也象梵天和毗濕奴一樣擁有自己的天國,它坐落在喜馬拉雅山中的凱拉薩山上,那裡是濕婆苦練的地方,恆河在那裡從他的頭上流下
回答者:no_future - 試用期 一級 10-21 19:10

一、印度教
通常指新婆羅門教。即印度古來正統思想之婆羅門教,攝取佛教與耆那教教義以及復雜的民間信仰,而發展成的一種宗教。與其說是一有明確體系之宗教,毋寧說在歷史之發展中由於教義、儀軌、制度、風俗習慣等,孕育而成之一種宗教社會乃至社會性宗教之總稱。婆羅門教可分為前後兩期或三期,亦有將最後一期之發展階段特稱為印度教者。西元前四世紀左右印度教始產生,四世紀以後才逐漸興盛,上層階級之信徒激增。狹義言之,印度教即為因佛教興盛而曾一度衰微的婆羅門教之復興。 由於婆羅門階層之哲學論師輩出,相形之下,佛教遂陷於衰微之勢;而在政治上,由於西北部拉吉普特族(Ra^jput)之堅持種姓制度,亦使佛教徒勢力衰退。此外,因以與民間宗教融合同化及新聖典之編纂為中心,而在傳統的繼承之外,以嶄新面目及姿態產生一現代之印度教。至西元八○○年左右,印度教一方面繼承吠陀聖典之權威,另一方面則受奧義書及吠檀多學派濃厚之影響,而與民族兩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梵Maha^bha^rata )、羅摩耶那(梵Ra^ma^yan!a )以及毗濕奴之種族(梵Harivam!s/a )、薄伽梵歌(梵Bhagavad -gi^ta^ )與富蘭那(梵Pura^n!a )、新奧義書(梵New -Upanis!ad )之類、怛特羅(梵Tantra )、阿笈摩(梵A^gama )等有共通之主張。 從神格而言,由吠陀神話發展成富蘭那神話(狹義的印度教神話),由於毗濕奴與濕婆二神之抬頭,而以此二神與梵(梵brahman )同為最高實在之原理,確立一體三神之教理,此即其特色。其中,對毗濕奴化身的吉栗瑟拏(梵Kr!s!n!a )、羅摩之崇拜,顯著的反映在民眾信仰當中。其主要宗派有毗濕奴派及濕婆派、性力派(梵S/a^kta )、紹拉派(梵Saura )、哦那帕底耶派(梵Ga^napatya )、斯磨魯達派(梵Sma^rta ),此外更有其他派別之分歧出現。由十二至十八世紀之間,則有各種革新的宗派,例如 喀比爾派以及其同系諸派、錫克教、達杜派(Da^^)等的興起。 十九世紀蒙兀兒帝國滅亡,再加上英國入侵,促使宗教改革運動在基督教的活躍與歐洲近代宗教思想的影響下產生,而有梵教會(Bra^hma-Sama^j)及雅利安協會(A^rya-Sama^j)兩個教會開始活動,此外,同類之宗教運動派及傳道會等尚有多種。羅摩克利須那教派(梵Ra^makr!s!n!a Paramaham!sa )、神智教會等亦經常展開各種活動。 印度教之思想體系乃在究明宇宙本質的『梵』與個人本質的『我』之間之一體相、精神與物質兩界之相關相、智慧(明)與無明之思辨相、信愛之實踐相,以及關於業、輪回、解脫等之探討,樹立各種學說,後世各宗派均以此為依據而產生如下諸派:商羯羅(梵S/an%kara )之絕對不二論(不二一元論),巴史卡拉(梵Bha^skara )之二元一元論,羅摩拏遮(梵Ra^ma -nuja )之制限不二說,寧巴爾迦(梵Nimba^rka )之二元一元論(不一不異說),婆爾羅巴(梵Vallabha )之純粹一元論,摩陀婆(梵Madhva )之二元論(多元論的實在論),毗濕奴史瓦閔(梵Vis!n!usva^min )之二元論等。二十世紀初,奧若賓都遘須(Aurobindo Ghosh)倡導整體不二論,用現代之觀點來解釋吠檀多哲學,對印度知識分子有很大影響。 目前,以印度聯邦為中心的東西各地,印度教徒約有三億,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獨立以來,自與巴基斯坦分裂後,其與伊斯蘭教間之爭端時起,至今不斷。

二、濕婆
濕婆,梵名S/iva 。為印度教三主神之一。亦稱魯達羅(梵Rudra ,荒神)。為毀滅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古印度婆羅門教聖典中之梨俱吠陀卷首即見其記載。濕婆天為兩極神格,兼具破壞之恐怖與救濟萬病之恩惠,蓋系象徵印度季風的疾風驟雨之凄慘,與風雨後萬物復甦之生機。其異名極多,自摩訶婆羅多以來,均稱作濕婆天,於富蘭那聖典(梵Pura^n!a )中最常見。據說其有極大之降魔能力,額上第三隻眼之神火能燒毀一切,曾將妖魔之三座城及愛神燒成灰燼。又傳聞其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修苦行,亦善於跳舞,被稱為舞王。 濕婆天系對立於創造宇宙之梵天與司掌維持之毗濕奴,而專事破壞,故而印度教有所謂三神一體(梵Trimu^rti )之教義。濕婆天即系濕婆派之主神,而以男性生殖器官為其象徵,蓋以印度教認為毀滅即有再生之意 ,故表示生殖能力之男性生殖器被認為是其象徵,而受到教徒之祟拜。濕婆天在佛教中常以大自在天、摩醯首羅之姿態出現,與後世左道密教有密切之關系。(參閱『大自在天』783)

參考資料:佛光大辭典
回答者: 彌陀村長 - 高級經理 七級 10-21 19:11

古印度地域廣大,包括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北起喜馬拉雅山,南到斯里蘭卡。大約公元前2300年前後,在今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城市文明,後來它毀滅於外來野蠻民族的大規模入侵。這個外來民族就是通常所說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生活在從波蘭到中亞的平原上,其中一部分向歐洲發展,成為古希臘人、拉丁人的祖先,一部分留在原地,成為波羅的海民族和斯拉夫人的祖先,還有一部分南遷至伊朗境內,南遷的又分為若干支,一支進入巴比倫,一支繼續南下進入印度,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750年左右。他們對當地土著發動多年的戰爭,終於在次大陸站穩腳跟,並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吠陀經》是研究他們這段歷史的主要文獻(吠陀即知識),共分四部,分別是《梨俱吠陀》《夜柔吠陀》《沙摩吠陀》《阿達婆吠陀》,包含了當時的神話體系。

在吠陀神話中,提到最多、最突出的是因陀羅。因陀羅是天帝,高居天上,是天神的首領,常常率領一群小風神摩錄多作戰,因陀羅乘坐馬拉的戰車遨遊天空,保護諸神,並為各位神祗(即原住民)奪取牛、水。

另外吠陀神話中還提到一對善於治病救人的孿生兄弟雙馬童,有的也說它們是黎明之神。
阿耆尼是火神。伐樓那是水神,掌管河流,還能降雨,也是地上執法國王的象徵,負責制裁違反秩序的人。

閻摩是死神,也掌管法律。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神,如太陽神蘇利耶,朝霞女神烏沙,風神伐由那等。吠陀時代後期,印度形成婆羅門教。

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分成許多小國,印度進入戰國時期。和我們的戰國時相似,思想和宗教也得到了發展,佛教、耆那教創立,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著成。

這時的印度神話發生了改變,出現了三大神:梵天、毗濕奴、濕婆。

梵天是創造之神。出自於金胎(梵卵),用意念力量把卵分為兩半,一半為天一半為地,創造出地、水、風、火、空五大元素和世間萬物。在史詩中也被稱為「創造者」,「生主」。他的膚色是紅色,四頭八手,分別持有四部吠陀、權杖、盛有恆河水的水罐、祭祀用的勺子以及蓮花、珠串、弓等(不止八種,不知道他怎麼拿的)。他坐於蓮花寶座,有時也乘坐七隻天鵝拉的車子或騎天鵝出外巡遊。不過他的業績不顯著,往往要給後兩位大神讓位。

毗濕奴是保護神,也稱「遍入天」,「那羅延」,遍入即無所不在。他的身體是深藍色,穿黃袍,有四手,分別持神輪、神螺、神杵、蓮花,坐騎是大鵬金翅鳥(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女。《摩訶婆羅多》說他是宇宙主宰,每當世界末日,吞宇宙入腹,躺於巨蛇背上休息,醒來時,臍中生蓮花,花中生大梵天,創造世界。他最令人難忘的還是眾多化身,在兩大史詩中就化身為羅摩和黑天。

濕婆是世界創造和毀滅之神,也稱為「獸主」。早在印度河文明時就受到崇拜。吠陀中他地位不高,被稱為「樓陀羅」,是生殖神,印度人崇拜他的象徵物「濕婆林迦」(又不曉得是什麼。生殖神的象徵物……不好的聯想)。又是舞神,他的舞蹈能征服世界和反對他的苦行者,他也是苦行神,常年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蓋羅娑雪峰。濕婆派信徒把他奉為宇宙最高神。這是位性格暴躁的神,不過有時也很善良,膚色深藍,三隻眼,有時有四到五個頭,四手,持三叉戟,背負弓箭,腰系小鼓,頭上有新月飾品,脖子上纏著蛇。妻子是雪山神女,生戰神鳩摩羅(塞健陀)和象頭神群主。
印度教神話中因陀羅等退居次要地位,居於三大神之下,經常要受到三大神的指揮,犯了錯誤也要被他們指責。

有神就有和諸神作對者,他們是阿修羅,阿修羅意即非神(也叫非天),在《梨俱吠陀》中就已出現,當時還是神中的一類,《阿達婆吠陀》中已經成為惡魔,往往和黑暗、夜晚相聯系,據說是從梵天的呼吸中生出。阿修羅後來成為惡魔總稱,也包括巨魔檀那婆和羅剎等。他們有智慧、力量和法力,在天上有金、銀、鐵三座城池,地上也有他們的王國和城堡。

另外一些小神有:天女,就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常和天神結合;乾達婆(犍達縛),在《梨俱吠陀》中只提到一位,《夜柔吠陀》中是27位,《阿達婆吠陀》中是6333位。是天上的歌手和樂師,稱為「伎樂天」,因為喜歡追逐女性,所以也被叫做「尋香主」(我昏 ̄那當初干達婆王追求蘇摩的心態是……);葯叉(夜叉),是財神俱比盧的侍從,與羅剎相對,佛教中被列為天龍八部之一。

http://mb-soft.com/believe/tco/hinism.htm 看看吧
回答者:妮菲泰麗 - 魔法師 四級 10-21 19:11

http://www.xunmo.com/MeiWenTongRen/43246/1109458.html
回答者:小小的委託者 - 經理 四級 10-21 19:14

我也來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採納則獲得懸賞分以及獎勵20分。 積分規則
回答字數在10000字以內

❼ 印度教的各神的名字既簡介。

印度的婆羅門教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左右,公元前6世紀後趨於衰落,公元4世紀以後又復興,公元8-9世紀婆羅門教改革,成為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印度教中最主要的三個神:創造神(Bramna);保護神(Vishnu);和毀滅神(Siva)。這是三個獨立的神。但在濕婆神(Siva)經文中,濕婆神又被公認是創造、保護及毀滅三神一體。印度教主張因果報應和生死輪回。濕婆神(Siva),其妻Pavadi,他們的精神之子Ganesh和Kartikeya。Ganesh被認為是智慧、知識之神,在印度百姓中受到廣泛的崇拜。Kartikeya被認為是武將。濕婆神的坐騎是牛,因此牛在印度被認為是神。公元前400年,Dharmasastra法律將印度教徒分為4種,即種姓制度(Castes):(1)牧師(Btamuanas);(2)武士(Khshtriyas);(3)商人(Vaishyas);(4)苦力(Sudras)。印度教強調必要逃脫從物質生活和熄滅慾望。 印度教非常ritualistic 和包括極端自已否認和自已處罰。 母牛象是河被認為神聖。 多數Hins 相信靈魂(再生的) 移居, 當的地方人死, 他的靈魂輸入一個嬰兒的身體甚至動物的身體。 多次。 所以, 虔誠Hins 不會殺害甚而一次飛行。 他們是素食主義者, 唯恐由吃肉他們適合食人者。印度教, 世界的巨大宗教的當中一個, 是印度主要宗教, 幾乎人口百分之85 被分類象印度。 印度教沒開發大約4,000 年和有創建者或信條; 相反, 它包括信仰和實踐浩大的品種。 組織是最小和階層不存在。 它的變化, 印度教幾乎不適合宗教的多數西部定義; 相反, 它建議對理想的生活方式的承諾對或尊敬, 以Dharma 著名。

信仰和實踐
世襲的社會等級系統
理想的生活方式由Hins 有時指在古典來源和某人的類和駐地"責任" (varnasramadharma) 。 期限"類" (瓦爾納) 是詞的當中一個隱含世襲的社會等級系統奇怪對印度。 古老文本建議四了不起的類, 或世襲的社會等級: 婆羅門, 或教士; Ksatriyas, 或戰士和統治者; Vaisyas, 或客商和農夫; 並且Sudras, 或農民和民工。 第五類, Panchamas, 或Untouchables, 包括那些職業要求他們處理臟的對象。 它被推測, Untouchables 最初被分配了這樣貧賤任務由於他們的非 Aryan 起源。 這個分類系統幾乎不申張正義對世襲的社會等級系統的現代復雜, 然而。 每個被預計充當在理想的社會在dharma 的的古典工作指定分明責任為不同的類, 跟上分明角色。

生活階段
古典工作並且概述四個理想的生活, 每個的階段(asrama), 或駐地以它自己的責任。 一這些是studentship (brahmacarya), 從啟蒙在5 到8 年紀直到婚姻; 秒鍾, householdership (grihasthya), 當你結婚, 扶養家庭, 和在社會參與; 三, 森林住宅(vanaprasthya), 在某人的孩子以後增長; 並且四, 克制(samnyasa), 當你放棄附件所有世間的事和尋找精神解放。 這些包括誠實, 勇氣, 服務, 信念, 自已控制, 純凈, 和非暴力。
這些理想的類和駐地包含男性唯一。 婦女的位置在印度教總是模稜兩可的; 他們是, 一方面 , venerated 如同標志的神, 在另一邊, 對待下等生存。 婦女傳統上沒有被預計服務他們的丈夫和有獨立興趣。 最近運動在印度教之內, 然而, 譬如Brahmo Samaj, 成功修改這個情況。

生活的目標
Dharma 是只生活的當中一個(purusartha 的) 四個目標被區別在印度教之內。 它被重視作為優勝者對二其他- kama, 或慾望的享受, 和artha, 或原料豐富。 這些三構成那些的目標在世界(pravritti) 。 第四個目標是解放(moksa), 那些的目標放棄世界(nivritti), 和這古典地被觀看作為人至尊末端。

羯磨和重生
古典印度教一個普遍特點依照由某人的行動力量確定是信仰在靈魂的移居, 或samsara, 靈魂的段落從身體到身體, 或羯磨。 嚴密的羯磨理論指定, 某人的生活的類型誕生, 長度, 和種類經驗由某人的早先行動確定。 這被修改在普遍的理解, 但這大概保留了對多數Hins 的強的影響歷史上。 解放是發行從這個重生的周期。 它典型地將由制定出達到已經開始成熟的那些karmic 殘滓, 並且由以下某些實踐保證, 進一步殘滓不被生產導致未來重生。 你可能達到這的實踐頻繁地被命名瑜伽, 和解放的理論是印第安哲學核心。

哲學
印度教通常說包括六個哲學系統。系統叫做Nyaya, Vaisheshika, Samkhya, 和瑜伽強調yogic 實踐被結合與對形而上學和epistemology 的基本原則的理解。 Nyaya, 另外, 包括對邏輯的分析。 系統稱Mimamsa 辨認儀式表現- Vedic 犧牲, 或行動進行精神- 作為手段對解放。許多Vedanta 系統, 採取他們的啟發從Upanishads, 傾向於強調對關系的理解在自已(Atman) 並且最後現實(Brahman 之間) 作為任一個道路的重要方面對解放。哲學聯系了宗派運動, 譬如Bhakti 崇拜, 頻繁地地方化在語言或文化區域在次大陸之內, 強調theistic 獻身道路。

印度神
二巨大theistic 運動在印度教之內是 Vaishnavism, Vishnu 崇拜, 和 Shaivism, Shiva 崇拜。 印度信仰, 然而, 通常保持, 宇宙由一許多神居住於。 這些神份額在某種程度上神性的特點但看當表現如同人做和象被關系互相當人是。
這個看法與那是相似古老希臘人。 為例子, 至尊神Brahma, Vishnu, 和Shiva 和一些其它神經常被觀看依照被激活通過他們的與女性神的關系。 這些女性一致對神告訴Shakti 。 其它知名的神被認為一個至尊神, 譬如Ganesha, 大象- 朝向的神 , Shiva 的兒子和Parvati 的親戚。 Kali, 或Durga, Shiva 的一致, 廣泛被崇拜遍及印度在秋天。 Hanuman, 猴子- 面對的神, 被描述在許多shrines, 和與 Lakshmi, Vishnu 的妻子一起, 是在最重要的神之中與相關 Vaishnavism 。套神由不同的派別認可絕不是互相排斥, 然而。

崇拜的形式
印度崇拜採取許多形式。 一個最少頻繁是集合的形式很熟悉在西方。 Vedic 犧牲被舉辦了在任何開放地方適當地被奉獻。 典型的印度每日崇拜(puja) 包括中止在幾shrines, 參觀對寺廟, 和家庭崇拜。 印度也許致力於幾個神: 一個神的圖像, 頻繁地家庭神, 共同地被安裝在一小shrine 在家; 第二個神, 被崇拜在一個附近的寺廟, 也許是人的世襲的社會等級承諾的神性; 並且另也許仍然是個體做敬禮作為他的宗師的神(老師 ) 或他的宗師的家庭教師。

家庭崇拜
家庭崇拜典型地介入區域的洗凈通過火, 水, 和象徵性圖圖畫。依靠某人的類和駐地, 印度被預計執行禮拜式, 和角色執行在他們的頻率, 將不同。 禮拜式介入提供食物, 花, 或香火為神, 與神聖的詞或文本的適當的朗誦一起。 一種特別重要儀式為人所知作為sraddha, 印度男性象徵性地支持他們父親, 祖父, 和偉大- 祖父在其它世界裡由提供米水和球; 這種儀式約會從Vedic 時期。 崇拜者需要一位教士的服務在這個場合, 至於為其它生命周期儀式譬如誕生, 啟蒙, 婚姻, 和死亡。

寺廟崇拜
教士並且執行寺廟崇拜, 雖然獻身者也許參加某些贊美詩或禱告讀書和也許直接地給花或金錢神。 神的圖像認為是神, 和崇拜的周期在寺廟中心在神的日常生活, 介入神的准備為崇拜- 把他吵醒與響鈴, 凈化他以香火, 沐浴他, 打扮他, 和喂養他。 崇拜者走向寺廟觀看(darshana) 神和接受神接觸了的食物 (prasada) 。 在一個普通的人的周期, 特別天發生在寺廟的神的周期, 並且在特別儀式那些日子舉行。 這些頻繁地是節日的時代和也許介入精心製作的儀式: 獻身者的浩大的數字朝聖, 隊伍負擔神的圖像在城市中或鄉下, 和特別音樂, 戲劇, 和舞蹈為場合。

神聖的城市和節日
印度教七個神聖的城市是如下: Varanasi (Benares), Hardwar, Ayodhya, Dwarka, Mathura, Kanch ipuram (Conjeeveram), 和Ujjain 。 其它重要朝聖斑點包括Marai, Gaya, Prayaga (Allahabad), Tirupati, 和Puri 。
每個這些地方有每年節日慶祝吸引很大數量的香客的一個或更多寺廟。

某些節日天慶祝遍及印度在一天被固定根據印度lunisolar 日歷。 突出的在這些之中是Dipavali, 光"節日," 發生在10月和11月, 燈被安置在房子附近歡迎Lakshmi, 繁榮的女神。 Holi, 春節在2月或3月, 是一天暴亂funmaking; 這頻繁地介入世襲的社會等級和社會分別臨時懸浮, 並且惡作劇是時間次序。 在秋天(9月和10月) 10 天的期間留出尊敬母親女神, 達到高潮在 Dashara, 第十天, 一天隊伍和慶祝。 這節日是極端重要在孟加拉, 它為人所知作為Durga Puja 。

歷史和文學
學者與印度教有時區別Vedism, 古老印度宗教根據Vedas, 雖然它難精確定位標定他們的時期。 Vedas 是Aryans 的贊美詩, BC 侵略了在第2 個千年。
Vedism 強調了對未來存在的希望在天堂和缺乏概念的羯磨和重生; 印度教典型地包括羯磨和重生, 並且最巨大的希望是為最後的發行從他們的搖動。

Vedic 神是有些與那些不同控制在印度教, 雖然學者追蹤了Vishnu 和Shiva 的起源回到Vedic 相對物。 最新Vedism 有時稱Brahmanism 由於當局達成了協議婆羅門, 或教士, 執行了禮節Vedic 犧牲。 然而, 挑戰的非- Vedic 宗教, 著名地佛教和Jainism, 導致剛性 Brahmanical 的替換統治由崇拜的輕松和變化的形式。

雖然Vedas 繼續講話作為最後的當局在印度教, 其它文本相等的重要存在。因而, 文學被開發了為每個生活的四個目標: 各種各樣 Dharmasastras, 譬如Manu 代碼, 選派責任類和駐地; 各種各樣 Dharmasastras, 譬如Manu 代碼, 選派類和駐地責任; Kamasastras, 譬如Vatsyayana 樂趣Kamasutras, 手冊, 色情和否則; Arthasastra, 歸因於Kautilya (佛羅里達 300 BC), 象馬基雅弗利的王子, 提供建議給統治者至於怎樣保留王位; 並且 哲學各種各樣的系統的文學, 哪些應付解放和怎麼達到它。

另外, 傳說的某些收藏來廣泛為人所知在普遍的生活, 特別是二部了不起的史詩, Mahabarata 和Ramayana 中。 Mahabharata 被欺詐了在他們的王國外面並且, 在驅逐以後的期間在森林裡, 退回到戰斗一場戰勝和公正的戰爭收復它的告訴五位王子。 這部史詩的一個特別心愛的部份是部分稱Bhagavad Gita, 在哪Arjuna, 兄弟的當中一個, 由他的charioteer Krishna 建議 , Vishnu 的閣下化身。 Ramayana 講理想的印度人, Rama 的故事, 妻子Sita 由邪魔拐騙, 並且Rama 的旅途對斯里南卡奪回她。 兩部史詩用教誨傳說被填裝, 教化詩, 和寓言。 大概是通過他們恆定的改寫本在村莊, 印度教最高效率地傳播從世代到世代。 其它源泉的印度lore 是Puranas, 傳奇和神話的匯集。

期間從大致500 對1000 年公元有時BC 講了話作為那古典印度教。 是在這個期間, 主要文學組成了, 巨大哲學系統被開發, 和基本的 Vaishnava 和Shaiva 派別期間被組織。 在1000 年以後, 開始在南印度有些及早, 獻身高溫的精神被結合從社會改革被清掃通過印度,和期間從那時間直到在禮物附近為人所知作為bhakti 期間。在這時間期間宗教崇拜的形式進一步被改變和被多樣化。 _ 唱獻身歌曲和詩在這白話而不是在Sanskrit, 這語言在實用所有古典印度文學是寫, 是一例子。 對神的直接方法被強調了, 並且教士的斡旋角色被削減了有些。 愛, 情味共同對所有除了特別對最普通的村民, 現在慶祝作為方式對最高的末端; 一些bhakti 哲學保持, 解放不是至尊目標並且 為上帝的愛戀的服務是一更高一個。

新發展在印度教是表示的運動從某些方面的古典實踐, 譬如 Suttee, 寡婦的自殺在她的丈夫的葬禮; 世襲的社會等級分別; 並且甚而羯磨和重生。

❽ 印度神話中最厲害的神是誰

梵天 毗濕奴 濕婆三神為印度主神
在印度教里 毗濕奴的肚臍里生出梵天 梵天創造萬物 濕婆神毀滅 其實很像是盤古 鴻鈞 和毀滅的關系
毗濕奴相當於鴻鈞的天道規律 規律下的梵天創造萬物 而濕婆則毀滅眾生 也是劫難說法 一劫開始梵天生 一劫之末濕婆滅
釋迦牟尼在印度並沒有多少信徒 且被毗濕奴同化 成為毗濕奴的惡之護法 引導眾生的惡念 所以 最牛的是這三人。 但在佛教中 三大主神被佛教五大明王降伏 成為佛教護法之一 ..二者 也不知信誰好

❾ 印度神話人物分那些

印度神話根據時代的不同產生了三個系統,第一個是吠陀神話,第二個是印度教神話,第三個是佛教神話 三神組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吠陀神話時期的三神組合是伐樓那、伐由和因陀羅(當然也有別的說法),後來隨著吠陀諸神的地位逐漸降低三神組合的內容開始發生變化。在吠陀時代人們崇拜象徵著原始自然力的神祗如風神伐由,火神阿耆尼等,其中又以雷神因陀羅為甚,然而雖然在保存至今的資料文獻中發現了大量的歌頌因陀羅的詩歌,因陀羅並沒有獲得眾神之上的地位,而僅僅是因為更受崇拜而被視為是天界之王(指的是他是天神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吠陀神話中並沒有出現具有真正統治地位的大神,而到了印度教神話時代,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創造——維護——毀滅——再創造」這種具有哲學思維的程度。而創造神梵天(Brahma),維護神毗濕奴(Vishnu)和毀滅神濕婆(Shiva)便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的配偶相應地也被稱為三女神組合。梵天的妻子薩拉斯瓦蒂是詩歌和藝術,集美貌和智慧與一身的女神,傳說她是由梵天創造出來的,後來和梵天相愛並且結合,而這就犯下了亂倫之過,為此梵天付出了代價失去了一個頭(梵天為何會失去一個頭成為四首有很多種傳說,不過一般都認為這個頭是濕婆出手毀掉的),看過了《世界。印度篇。往世書》以後大家就可以知道其實整個印度篇故事的由來便是如此。不過梵天和薩拉斯瓦蒂的婚姻似乎並沒有那麼幸福,薩拉斯瓦蒂對梵天總是不夠尊敬以至梵天曾經一氣之下有重新娶妻的打算——不過也恰好因為如此,在印度的另外一個宗教耆那教中,薩拉斯瓦蒂卻很受推崇。 世界守護神指的是以天神之王因陀羅為首的八位主神,他們大多數都是原來的吠陀主神,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所降低,和吠陀神話相比他們的力量也有所削弱,經常由於抵擋不了強大魔鬼的進攻而被迫向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大神求救 其他的七位天神分別是:死神閻摩、海洋之神伐樓那、風神伐由、酒神蘇摩、太陽神蘇里耶、火神阿耆尼以及財富之神俱比羅。

❿ 印度的守護神有哪些

印度教眾神

梵天/Brahma/ブラフマ
最普遍的觀念認為梵天是眾神之首,宇宙的構造者和世界的守護者.他被認為是從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來的;也有的說他是從毗濕奴肚臍上生出的蓮花中誕生的。梵天本來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體現,但是當其演化為與其他神一樣具有了肉體的時候這個神的地位也不可避免的開始了墮落.
八部眾:婆羅門神話中有八種不同部類的神,是佛教八類護法天神。其中以天眾和龍眾最為重要,故稱「天龍八部」,亦稱「八部眾」。

天天眾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里,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 「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盪,極為優美。在古印度神話中,他們屬於半神,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相傳,他們為天神備制蘇摩酒。(乾闥婆在神話中就是帝釋天的樂師,而且與蘇摩極有淵源) 他們在佛前演唱的時候 『三千世界皆為之震動『。

毗濕奴/Vishnu/ヴィシュヌ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維持的神毗濕奴.掌管世界的繁榮並維護世界.在《吠陀》中,毗濕奴僅僅以「三步」著稱,他用三步量出了地界和諸天的大小。這一行為的意義後來在史詩中被引申為包括其他職能,毗濕奴等同於創造者和最高神。
毗濕奴的天國韋昆塔在世界之山梅盧正的山坡上,方圓八萬英里,全部用黃金和寶石築造。韋昆塔有五個池塘,塘中長著藍色的、紅色的和白色的蓮花;毗濕奴和拉克希米置身於白色蓮花之中。

與強調暴力的濕婆不同,毗濕奴的神話更多地體現了他睿智的一面.毗濕奴經常通過化身的辦法來尋找不可動的法則的空子從而達到目的.他最有名的事跡都是通過化身而不是他本人完成的.

濕婆/Siva/シヴァ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破壞神濕婆.當一個時代結束時他毀滅世界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備.吠陀時代濕婆的前身魯陀羅,是紅色的風暴和閃電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們必須好言撫慰的牲畜和醫葯之神。作為閃電之神。由於魯陀羅是濕婆的前身,濕婆作為他的後繼者可以要求得到眾神的祭司和最高神權候補者的地位。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 「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但皆處於劣勢。

迦樓羅

金翅鳥。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眾鳥之王。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 佛教中的金翅神鳥,極其龐大,據說兩翅展開就有 336萬里。 密宗中 迦樓羅 象徵勇健菩提心。

緊那羅

歌神。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緊那羅與乾逹婆的聯姻 緊那羅的頭上都長有一個犄角,所以又有一個名字叫疑神。

羅剎女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帝釋天

又稱「帝釋」、「天帝釋」,亦做帝釋尊天,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既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因陀羅。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後,身份和神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成了佛教護法神,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傳說其「身體巨大,力大無窮,全身茶褐色,毛發直立。手持金剛杵,坐在軍車上巡視大地」。在佛教中隸屬八部眾天眾中的二十諸天。傳說釋迦降生時,他與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為女相帝王身。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亦被稱做「斗神」,但皆處於劣勢。因為他太好戰,所以後世便把戰場稱做修羅場。(很符合要毀滅一切的阿修羅形象,此外,大家該知道「非天夢魔」的意思了吧!) 在佛教世界,他改邪歸正,成了護法「八部眾」之一,輪回六道之一就是修羅道。(阿修羅在眾多漫畫中出任主角,象CLAMP的《聖傳》)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大唐雙龍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後演變為月神之稱謂。「蘇摩」原為一種蔓草,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葯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梵文音譯「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有的印度神話說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坐於蓮上手持蓮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話則把她說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濕奴的夫人。(不是毗沙門天的夫人啊?)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後妃裝束,兩只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只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釋迦牟尼如來佛的「忿化身」是無能勝明王,彌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最為人所樂道的當然是孔雀明王,看過獲野真《孔雀王》的朋友的朋友一定不少吧。(guggle:不過一直不清楚孔雀明王是哪位佛的「忿化身」,知道的高人請賜教)

菩薩

全稱是「菩提薩垂」,意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有時又譯為「開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薩稱為大士的,比如「觀音大士」既是。菩薩在佛國的地位僅次於佛,最有名的四個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金剛

是梵文Vajra的意譯,意譯為「縛日羅」、「伐折羅」。本來是指吠陀和印度神話中的狼牙棒、粗棒,是眾神之王因陀羅的武器。金剛由金、銅、鐵;山岩製成,有4角或l0O個角,還有1000個利齒,在佛教中,金剛以其譬喻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成為堅固、不滅的象徵。古印度兵器金剛桿也作為豐產的象徵,也曾作為公牛生殖器的形像,在佛教密宗中則表示伏魔、斷煩惱、堅利智的法器。

金剛力士:就是一些手執金剛柞在佛國從事護法的衛士。

金剛密跡:又叫密跡金剛、密跡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剛杵給佛擔任警衛的夜叉神的總頭目。「夜叉」是梵文音譯,又譯為「葯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話中一種半神的小神靈。《大日疏經》卷一說;「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舊翻或為密跡。若淺略明義,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跡」是因其能聽到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

閱讀全文

與印度三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勞動力為什麼廉價 瀏覽:361
英格蘭為什麼會輸義大利 瀏覽:978
三亞和越南哪個地方好玩 瀏覽:726
英國樞密院是什麼職責 瀏覽:415
為什麼伊朗指揮官在伊拉克 瀏覽:912
印度尼西亞為什麼火山眾多 瀏覽:604
越南多少錢才是富豪 瀏覽:720
伊朗回國為什麼選蘭州新區 瀏覽:864
英國貝尓機油怎麼樣 瀏覽:174
伊朗的政府為什麼被宗教控制 瀏覽:254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都有哪些 瀏覽:944
玩義大利炮是什麼意思 瀏覽:675
babi印尼語是什麼意思 瀏覽:552
印尼虎為什麼吃了就吐 瀏覽:700
哥倫比亞咖啡和義大利咖啡啡哪個好喝 瀏覽:874
伊朗鈾提煉別國怎麼知道的 瀏覽:561
伊朗襲擊美軍基地有多少傷亡 瀏覽:10
中國神和鎮在哪裡 瀏覽:521
伊朗與俄羅斯哪個經濟好 瀏覽:966
芭蕾舞起源於義大利什麼時期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