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印度教育存在的問題
1、缺乏完備的法律與政策。
2、缺乏統一的標准。除了機構的差異,學前教育雖然在理論上強調玩中學,但大多數幼兒園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主要形式是授課。
3、師資培訓范圍狹窄。
❷ 古印度的學前教育內容主要是什麼古印度的
學前教育課程類型目前比較推崇的有兩種五大領域教學按照領域劃分為:語言、藝術、健康、社會、科學類似於分科目。2另一種是主題是教學給一個主題開展的教學模式,譬如泥土,可以觀察泥土,種植,泥塑…
❸ 學前教育的類型有哪些
學前教育:指對學齡前兒童進行的教育。見〖幼兒教育〗。
學前教育的實施形式一般有兩種:學前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或其他照看者在家庭中施行;二是學前公共教育,主要由家庭以外的社會組織機構指派專人實施。
學前教育主要分為四個特點。一是幼兒園不是公立義務性的;二是幼師需要給孩子啟蒙教育;三是幼年期的孩子,需要根據感官和感覺去理解事情;四是教師沒有義務去管理孩子的生活問題。
學前教育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來分,可分為胎教、嬰兒和幼兒教育;學前教育根據學前教育的內容來分,可分為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或者學前兒童體育、德育、智育、美育等;依據教育活動的組織程度和制度化水平,將學前教育分為正規的學前教育(托幼機構和幼兒園)和非正規的學前教育(家庭學前教育和社會學前教育)。
❹ 古印度的不同宗教的學前教育有哪些不同
古印度的不同,諸強的學前教育的不同的意思是他們是不相同的
❺ 非正式學前教育,定義是什麼
定義: 非正規學前教育是由政府、非政府或個人發起,針對無法接受正規學前教育的0~6歲兒童,特別是處境不利兒童(如殘疾兒童、家庭經濟困難及少數民族兒童等),依託社區資源因地制宜開展的學前教育形式。詳細解釋: 非正規教育是旨在為人口中特定的亞群提供有選擇的學習類型的正規學校體制之外的一切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Torsten husen,T.Nerille Postlethewaite.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Press.1990.P390—391)與正規教育相比,非正規教育的結構較為鬆散,時間上有更大的伸縮性,教育方法上也較靈活,而且其目標更直接,宜於因地制宜地開展。 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入小學以前兒童的教育,其實施途徑有兩種,一是幼兒家庭教育,一是幼兒社會教育。幼兒社會教育指在家庭以外,由社會(包括政府、企事業、團體、社區、私人)指派專人組織與實施的,以學前兒童為對象的教育實踐活動,包括學校式的托幼機構教育(如托兒所、幼兒園和學前班教育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如廣播、圖書、雜志等)進行的幼兒教育、社區學前教育等。托幼機構教育是學校式的,並且又是由托幼機構組織的,由專職幼教工作人員根據社會的要求實施、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為目的的社會教育實踐活動,它有固定場所,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具有正規教育的特點。因此托幼機構教育可以看作是正規學前教育,而其他有組織、有系統進行的幼兒社會教育形式可以看作是非正規學前教育。
❻ 古代印度的學前教育的實施目的是
主要是為種族和宗教服務。
古代印度的幼兒教育是與種姓制度和宗教神學密切相關的 , 其中婆羅門教的教育是以維系種姓壓迫制度和培養婆羅門宗教意識為核心任務的。與之相應實施的婆羅門教的幼兒教育是分別在各自家庭中進行的。佛教教育在印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其幼兒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 庵教育之分 , 但都是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規、消極厭世為基本特徵的。因此 , 古代印度的幼兒教育始終被濃厚的神學說教所統治。
❼ 簡答題 什麼叫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請分別舉例說明
(一)正規教育
所謂正規教育,主要指的是學校教育,它是學生在有組織的教育機構中所受到的教育,比如我們的小學教育、中學教育等。
在這種教育中,學校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教育,而且學生們畢業後也可以獲得相應的學歷,因此也可以叫做學歷教育。另外,這類教育由於有著嚴謹的學制,所以又可以叫作制度化教育。
(二)非正規教育
非正規教育則是指在正規教育制度以外所進行的、為成人和兒童有選擇地提供學習形式的有組織的、有系統的活動。
這類教育其實就是在學歷教育之外有明確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比如成人繼續教育、社會培訓以及崗位培訓等,它們的共同點在於接受教育不是為了獲得學歷,而是為了提升能力。
(7)印度非正規學前教育是什麼擴展閱讀
正規教育存在的弊端:一般意義上的教育都是指正規學校教育,其優勢和作用是明顯的。但是正規教育既不能傳授人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和經驗,也不能滿足人們因社會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多種教育需要。
非正式教育是指每個人從日常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家庭、工作單位、社會)中學習和積累知識技能,形成態度和見識的無組織、無系統的終身過程。
❽ 說說印度學前教育超過中國的可能性
學前教育(Preschool Ecation)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學前教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學前智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關注也不可小覷。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智發展極不成熟,需要家長及幼師積極的引導。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缺乏對他人的關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為家長和幼師,應積極引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分享、樂於分享
❾ 學前幼兒美素正規VS非正規
摘要 幼兒園是開發兒童智力的第一所學校。它的作用是開發孩子智力,不是教孩子知識,所謂「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說的是透過孩子所受的教育和積累的品德,能看到孩子未來的發展。正規教育是根據孩子心理發展安排教學內容,非正規教育則是教點知識,讓家長看到孩子,會背幾首詩,會認幾個字,會算幾道算術題。
❿ 我國學前教育的管理體制是什麼
學前教育體制一)公辦一統期(1949年至1985年)
自新中國成立至1985年,這段時期對於學前教育來說,基本上由政府承辦,其主要作為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福利存在。主辦者通常是企事業單位的工會或婦聯等。這一歷史時期的學前教育辦學體制是政府全面負責,只存在公辦性質幼兒園,也就是說,只存在國家教育權,只有公辦體制。比如,1983年,教育部頒發《關於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幾點意見》,提出要「分期分批地辦好公社(鄉)中心幼兒園,使之成為農村幼兒園的基地,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它強調統一、集中、公辦。這種高度集權,由國家包辦學前教育的體制直到1985年中央出台《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止才有了一定的松動。此時期的學前教育也稱之為學前教育公辦期。
(二)民辦產生期(1985年至1993年)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體制改革也開始啟動,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鼓勵和指導國營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這開始了學前教育回歸社會的旅程。在隨後幾年的國營企事業單位改制中,尤其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為減輕負擔,大量的國營企事業單位將原本包辦的學前教育推向市場,推向了社會。1993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進一步確定了我國「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標示著新的體制形式在國家層面上的清晰確認。這個時期,學前教育除了公辦體制形式外,產生了新的體制形式——民辦體制。從此,學前教育的辦學主體從單一性發展為多樣性,辦學形式也出現了多樣化。
(三)民辦發展期(1993年至2003年)
1993年起至2003年十年間,國家持續地為學前教育提供了走向社會的宏觀政策環境,全面推進了學前教育的發展。1995年國家教委、國家計委、民政部、建設部等多部委聯合發出《關於企業辦幼兒園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學前教育要「社會化「,鼓勵企業辦的幼兒園剝離企業或向社會開放;1997年國家教委頒發《全國幼兒教育事業「九五」發展目標實施意見》,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辦好教育部門舉辦的幼兒園,逐步推進幼兒教育社會化;1999年《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規定:「積極發展以社區為依託的、公辦與民辦相結合的幼兒教育。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優惠政策,支持社會力量辦學。」;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學前教育以政府辦園為骨幹,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國家一系列促進學前教育社會化政策的出台,使學前教育的辦學主體進一步多樣化,社會力量舉辦學前教育的積極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高。多樣化主體的存在使各辦學主體間的競爭逾演逾烈,進一步促進了學前教育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發展。據教育部《200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稱,2003年我國共有幼兒園11.64萬所,其中民辦園5.55萬所,佔到了全國幼兒園總量的 47.7%。
(四)民辦主體期(2003年至2010年)
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再一次明確我國今後五年(2003年至2007年)幼兒教育改革的總目標:形成以公辦幼兒園為骨乾和示範,以社會力量興辦幼兒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的發展格局。以此為標志,我國學前教育體制經過十八年的改革與發展,社會力量興辦幼兒園已經發展成為在整個學前教育體制中舉足輕重的,佔主體地位的一種體制形式。至此,我國學前教育的市場化和社會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民辦體制在力量上逐漸占據著優勢,在質量上也逐漸規定著整個學前教育水平的高低。同時,公辦體制進一步萎縮,政府辦園責任逐漸縮水。學前教育體制進入了以民辦體制為主體的時期,即民辦主體期。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徵是,民辦園數量佔到全國幼兒園總數的一半以上,而且逐年增長。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顯示,2004年民辦園達到6.22萬所,佔到全國幼兒園總數的52.8%,到2010年,民辦幼兒園達到10.23萬所,佔到了全國幼兒園總數的68%。
二、當前我國學前教育體制走向——公辦加強期(2010年至2020年)
學前教育民辦體制的快速增長,雖然為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學前教育需要提供了強大的資源供給,但仍然滿足不了人們對「普惠性」學前教育的需求,幾年來,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入園難」「入園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公辦園和社會力量辦園比例不當,政府學前教育投入比例過低。為了解決這一新的問題,必須調整「公辦幼兒園為骨乾和示範」「社會力量興辦幼兒園為主」的學前教育體制走向。2010年7月,我國21世紀第一個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出台;同年十一月,國務院《關於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發。這兩個綱領性文件的出台,從不同的視角闡明了當前到2020年我國學前教育體制建設調整的目標和方向:政府主導、成本分擔、以縣為主。其實質是加強學前教育公辦體制建設,「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具體可陳述為:在辦園體制上,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在投入體制上,建立政府投入、社會舉辦者投入、家庭合理負擔的投入體制;在管理體制上,明確各級政府責任,以縣為主,規范學校辦學行為,促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
為了著力、迅速解決目前存在的「入園難」問題,國家決定在公辦加強期的前三年,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到2013年實現新建改擴建幼兒園9萬多所,新增投入超過1000億元,積極探索公辦幼兒園管辦分離、委託管理的運行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到2020年,公辦幼兒園「廣覆蓋」,基本普及學前教育。
三、未來我國學前教育體制走向——公辦主體期(2021年以後)
根據建國以來我國學前教育體制的各期經歷及政策調向,比照英美法意等發達國家和印度、巴西、蒙古、古巴等發展中國家學前教育的發展軌跡,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世界學前教育發展的公益性趨勢在加快;實施學前教育全免費的國家和地區在不斷擴大。學前教育的公益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樣完全通過市場來提供,而必須通過市場以外的資源配置機制來提供。所以,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未來我國學前教育體制將以「公辦為主」,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以「縣為主」,進入公辦幼兒園在數量和質量上占絕對優勢的「公辦主體期」,為跨入國家義務教育體系,實現學前一年、兩年或三年免費教育做好起跳的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