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教中「虛空」是什麼意思
虛空】 (梵aka^s/a,藏nam-mkhah!) (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無為法之一種。指不礙他,亦不為他所礙;無開避,又能容一切法者,即今人所謂之空間。小乘視其為無為法,故亦稱虛空無為。經論中,多用其於譬喻,故其義亦多,略如下列∶ (1)橫遍之義∶指橫無邊際,如北本《涅盤經》卷二十二雲(大正12·495b)∶『猶如虛空,無處不有,如來亦爾,遍一切處。』《凈土論》雲(大正26·230c)∶『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2)豎常之義∶指豎無變易,如北本《涅盤經》卷三十七雲(大正12·581a)∶『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3)無礙之義∶指虛空不為任何物所障礙,北本《涅盤經》卷三十七雲(大正12·581a)∶『如世間中,無掛礙處,名為虛空。』又如《贊阿彌陀佛偈》雲(大正47·421a)∶『光雲無礙如虛空。』 (4)無分別之義∶指虛空無親疏、遠近、愛憎之差別,北本《涅盤經》卷十六謂(大正12·461b)∶『譬如虛空,無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無有眾生壽命,(中略)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亦復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虛空。』又如《凈土論》雲(大正26·232a)∶『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 (5)容受之義∶指寬廣含容一切,無所余,如北本《涅盤經》卷十六雲(大正12·462a)∶『譬如虛空,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 虛空雖是所謂的空間,然說一切有部以之別有實體,與空界有別,亦即以之為空界之增上緣;經量部則不立虛空與空界之別,亦即無所觸者即名為虛空,非別有實體;大乘則謂虛空等無為法乃是假有,離色心等雖非別有其體,然一依識變,二依法性,假施設為有。所謂依識變者,即曾聞說虛空之名,由數習分別之力,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此名虛空。此雖屬有為,然所現之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故假說為常。依法性者,謂空無我所顯之真如,雖心言路絕,然其體離諸障礙,故名虛空。此與擇滅無為等相同,皆依真如而假立者。又,《宗鏡錄》卷六說虛空有無障礙、周遍、平等、廣大、無相、清凈、不動、有空、空空、無得等十義,將之比況為真如之理。印度外道中,口力論師以虛空為萬物之真因,謂由虛空生風,乃至由地生種種葯草,由葯草生五穀生命;若還沒虛空,名為涅盤,虛空是實,是常,是一,是涅盤因。 (二)『空界』的別稱∶六界之一。又名空界之色,或相對於無為虛空,而名有為虛空。指離物體而無任何物存在之處。《俱舍論》卷一雲(大正29·6c)∶ 『諸有門窗及口鼻等內外竅隙,名為空界。如是竅隙,雲何應知?傳說竅隙即是明暗。非離明暗竅隙可取。故說空界以明暗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即此說名鄰阿伽色。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有說阿伽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即阿伽色余礙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正30·599b)∶ 『明暗所攝造色說名空界。此亦二種∶(一)恆相續,(二)不恆相續。若諸有情所居處所常暗常明,名恆相續;余不爾處,非恆相續。當知,此亦依止色聚。又此空界,光明攝者,名為清凈,隙穴攝者,名不清凈。』 關於空界與虛空的差別,依《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所載,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對,空界有對;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不過,經典中亦有稱空界為虛空者,如∶『世尊以手摩捫虛空』、『鳥歸虛空』、『虛空無鳥跡』等皆是。 ◎附∶〈虛空〉(摘譯自《哲學事典》) 印度哲學用語。在《奧義書》中,謂虛空為一包容地、水、火、風之場所。由於認為地、水、火、風為阿特曼,因此虛空也被視為是阿特曼。耶若婆佉(Ya^jn~avalkya)更進一步認為虛空包含了風、空、干達婆城、太陽、月亮、星星、神、因陀羅、生主(Praja^pati)、梵,是宇宙的統一者,且謂從其內在性而言,虛空可謂為不壞者(aks!ara)。換句話說,虛空就是包容一切、支配一切的大法則。 耆那教將虛空區別為靈魂(ji^va)、非靈魂(aji^va)二者(後者包含法、非法、虛空、物質)。彼等並認為虛空是能令靈魂、法、非法、物質四者成立活動的大空處,是唯一、無限、常住、無作。勝論派說虛空為九實(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之一,是聲(s/abda)的主體。 〔參考資料〕 《法蘊足論》卷十;《順正理論》卷二;《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大乘義章》卷二;《百論疏》卷下;《俱舍論光記》卷一(末);《瑜伽論記》卷十四(下)。
⑵ 人是有神嗎進化而來的
天仙造人
為了顯示神各自的能力和法力,在上帝的默許下,45億年前耶酥率領上億天仙開始創造太陽系,先造出了地球,然後設置了太陽及其它太陽系星球,對太陽、地球的大小、位置、運轉速度等進行了嚴密精確的計算和設計,此後,耶酥派遣近億天仙以智慧人的身份來到地球,對地球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地球上的水、大氣、絕大部分綠色植物和食草動物等就是當時天仙們創造的,微生物是由於有水加光合作用而自行繁殖起來的,這個創造的過程前後斷斷續續持續了將近23億年的時光。(請看「生命篇」)
在動物未造出之前,月球尚不存在,前期的一批動物被創造出來後,天仙們發現,若一旦他們撤離地球,因為沒有潮起潮落、風雲雨雪,動物們就無法有效生存,所以,他們在離現在的埃及開羅不遠的地方和大西洲(大西洲在大西洋底部)建造了兩個大型的冶煉廠,用冶煉出來的特製金屬製造了許多飛船(飛碟),一方面把創造出來的動物們運送到地球各處,另一方面,用這些飛船把冶煉出來的金屬運送到「太空站」,在「太空站」製造了一個巨大的外表凸凹不平,且銀白色能反光的中空的大球,這個大球就是我們現在的月球。10億年前,地球上的夜晚是非常明亮的,後來由於宇宙塵埃不斷落到月球表面上,所以,月球不再如當初那麼明亮了。
我們現在偶爾看到的飛碟不是來自外太空,而是來自月球中心,月球的中心是個巨大的倉庫,裡面有許多當時天仙們使用過的「工具」,飛碟就是「工具」之一,月球有一扇門,可隨時開啟,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區下面有一個巨大的「宮殿」,是天仙們在地球上的臨時「旅館」,根據需要,天仙們可以隨時「遙控」月球內部的「飛碟」對地球進行探察訪問。
兩億年前的地球可以說是美麗富饒,繁華似錦,現在的撒哈拉大沙漠當時是翠巒疊嶂、奇峰林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是綠色植物和動物們集中的最美麗的地方。天仙們就在地球上歌呀、舞呀、鬧呀、樂呀,有點「樂不思蜀」。
但好景不長,地球上天仙的快樂享受引起了撒旦的不快,為了顯示自己法高一籌,大約在2.5億年前,他就派遣另一批天仙(佛)來到了地球,在已有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地蒼蠅、蚊子、臭蟲、老鼠、蠍子、蜈蚣、蛇、食肉動物等生命的創造。專門對付耶酥派創造的生命,為了平熄他們「心頭」的嫉妒之火,他們還以恐龍的形態在全球范圍內對耶酥派創造的植物和動物進行了破壞。
這種不和諧的局面導致了上帝的不悅,大約在一億三千萬年前上帝用一種瘟疫將恐龍盡數消滅,把他們的靈體全數關押在了「陰極黑洞體」中,遺憾的是,有一對聰明的恐龍藏到了中國東海深淵一洞中逃過了此劫,在水下休眠了大約一億多年的時光。
大約在160萬年前,為了不使充滿生機的地球閑置無用,上帝親自設計了一種生命結構,這個生命結構就是現在人類的雛形,並把這個生命的「圖紙」交給耶酥實施,耶酥的使者們(天仙)依據上帝的「圖紙」來地球進行對人的製造,為了接受上帝從宇宙中發來的能量,也為了積聚創造這個特殊生命所需的能量,以便加速人這個生命的創造過程,他們在現在的埃及地,也就是撒哈拉這個當時最有利於生命存活的地方建造了許多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就是現在的埃及金字塔,由於第一次製造時缺乏經驗,少了幾個步驟,所以生產出來的生命全是猴子,改進後生產出來的全是猿人,這當然不能使上帝滿意,所以繼續加工製造,造出了第一批人,他們就是非洲的黑人,第二批生產出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第三批是歐洲白種人、埃及人和北非白種人。這三批人造好後,他們就撤離了地球,為了不使撒旦從中作梗,他們在撤離前對金字塔周圍進行了滅跡處理,撒哈拉大沙漠就是當時滅跡的結果。
那麼,除埃及外、中東地區的絕大多數人是從哪兒來的呢?
他們就是《聖經》中講的亞當夏娃的後裔,是由另一個神創造的。另一個神知道了他的「夥伴對手」開始在地球上造人後,大約在七千年前在耶路撒冷地區創造了一個神秘的院落「伊甸園」,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亞當和夏娃創造出來後,為了不讓「夥伴對手」察覺,就毀掉了「伊甸園」。
這就是為什麼亞當夏娃的頭生兒子該隱殺了弟弟亞伯後害怕「凡遇見我的必殺我」的原因,他害怕誰呢?害怕另一個神早已創造的人們殺他。
這也就是為什麼盡管該隱殺了弟弟,他的神不僅不嚴厲懲罰他,還要保護他(凡殺該隱的,必遭七倍報應)的原因。
今日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沖突,根本就是弟兄之間的結怨仇殺,是家務事。
再說東亞和東南亞人,根本不是哪一個神創造的,而是深藏在東海中的恐龍的化身。約在七千五百年前,當這對龍獲悉神在地球上創造人後,就偷偷地出海,化成人的形狀,沿著黃河流域開始繁衍,逐漸遍布亞洲地區。其中有一支溯流而上,最後翻越帕米爾高原,來到印度,其目的是想與亞當夏娃的後裔混合,以免再受到上帝的懲罰。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說:「中國是龍的故鄉,中國人是龍的傳人」的原因。
為什麼佛教起源於印度,而發展於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為什麼佛教能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生根開花,卻在發源地印度不結果?
釋迦牟尼的祖先是從黃河流域去印度的,這一支流到達印度後,發現在意識形態領域無法與亞當夏娃的後裔相合,不得不另覓道路。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意識,那就是「回家」,回哪個家?回他們來地球之前的極樂界這個家。
釋迦牟尼經過徹悟後發現,他們來自於佛國,盡管對佛國的印象有點模糊,但大概的輪廓還是有點記憶,一旦沉睡的潛意識被喚醒,就毅然決然地投身於對後代的教化之中,又由於潛意識的導引,將教化的重心向祖先所在的東方轉移,達摩千里迢迢到中國來傳教,原因於此。
當地印度人由於不屬於同一個造物主創造,所以很難接受釋迦牟尼佛的理論,他們的潛意識中對佛國沒有遺傳記憶,所以,盡管佛教費了很大的努力,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由於人們的潛意識中對人間之外的空間有似有非有的本能感覺,所以對佛教的理論有一種潛意識共振,很容易接受,一旦接受,就在心中生根發芽,揮之不去。
道家追求的那種「虛無縹緲」的境界和佛教追求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黃種人深層潛意識中固有的模糊圖象,說又說不清,道又道不明,但在感覺上認定存在的空間。實際上,這些嚮往的空間,就是恐龍來地球前已經在「萬年界」和「極樂界」生活過的地方,這種遺傳信息經過了千萬年的時光,仍然頑固地鑲嵌在基因結構中。
東亞和東南亞人對仙佛的追求純粹是一種心靈的驅使,有些人雖然接受了《聖經》學說,但這不是心靈上的接受,而純粹是一種理智上的行為。其他種族信仰神容易,但信仰道佛教義很難,若有人相信,也只是對神秘現象的一種盲目追求罷了,不可能達到一種心靈感應、心領神會的地步。
那麼,挪亞時代的大洪水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要說明,在大洪水之前,人類已經遭受過一次滅絕,1600萬年前創造的人體形高大,力大無窮,殘忍善斗,肆虐動物,貪淫無度,不要說敬畏神佛,連上帝也不放在眼裡,當時的瑪雅城、古埃及城、大西城等就是他們活動的中心,這些人擁有神佛仙的思維卻沒有神佛仙的品質,經常到萬年界和極樂界尋凶鬧事,恣意妄為,對宇宙秩序構成極大威脅,無奈,上帝下令神在一夜之間毀掉了瑪雅、埃及、大西等城,只留下了一些體形弱小,智力低下的人種繼續在地球上繁衍。
為了安慰剩下的這些人種,上帝在離地球960光年的地方創造了一個比地球更美麗漂亮的星球,即千年界。上帝通過神告知他們,若他們守法不鬧事,死後可以獲允去千年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但是,隨著他們人口數量的蓬勃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他們開始忘乎所以了,開始不把上帝當回事了,認為上帝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四千七百多年前,地球上的這些人自以為他們可以有效地管理地球,不需要上帝和神插手,對上帝和神的教誨置若罔聞,一意孤行,肉體慾望和對物質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精神和心靈方面的追求,導致了他們人性的失落,獸行的發展,破壞了地球生物的和諧統一,特別是管理人類的兩位神,針鋒相對,善惡對立,上帝一怒之下,轉動了地球的傾角,漂泊大雨從天而降,大雨整整下了四十多個日日夜夜,淹死了地球上絕大部分人類和動物,人類的邪惡由此得到了抑制。
但大洪水後,地球上並不是僅僅剩下了挪亞一家人,各地都有倖存者,這可以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記錄中找到答案,大禹治水就是鐵的事實。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的一個印第安部落曼丹人的口頭傳說中也有詳細的記敘。
以上就是人類起源的梗概。
⑶ 佛陀怎樣解釋宇宙
佛說的宇宙觀
1
《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記載說:「我們的「一個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呈長柱形,但兩頭大,中間小,此山直插海中,入水有672000公里,出水有672000公里,(1由旬相當於80里)。」
「佛經」又明明白白宣稱,先有地球,後有人類,後來有「大暴風」吹入深6720000里的大海水,飄出了太陽和月亮,圍繞「須彌山」轉動。哈哈哈~
原來這座「須彌山」這么大,太陽、月亮圍繞「須彌山」轉動?哈哈哈~
佛經又說:「世界是由五個輪托著的,從下到上依此是:虛空上結成的風,形成「風輪」;風輪上飄著金色的雲彩,雲生雨,集成「水輪」。水凝結成金輪,其上漂浮著土,便是「大地輪」。大地中間豎起須彌山。」
2
《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世紀經本緣品》第十二等敘述:太陽竟然是宮殿,還繞著地球轉。太陽的城郭是方正2千○40里;月球的城郭是長高各1960里。「日王」的寶座方圓20里,周圍有無數天神。「日王」發出的光亮,透過宮殿、城郭,照到地球上。
月球的城郭是方的,遠看為圓。「月王」坐在方20里的七寶宮殿中,也有無數天神隨從。月球的內外都很清徹,光亮照得遠遠的。因為,月球被青色天所遮蔽,因此看起來有圓有缺……
(佛經里類似的古印度人的異思妙想布滿俯拾皆是……)
供您參考
⑷ 星雲大師《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今天是這次佛學講座的最後一天,我所要講的題目是「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涅槃是我們學佛的人千辛萬苦所希望求得的,一個美好圓滿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歸宿。但是一般人由於不了解涅槃的意義,對涅槃生出種種的誤解。例如我們常常看到輓聯上寫著「得大涅槃」,或者聽人家說:「氣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槃當作是死亡的意思。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話,那麼我們辛苦學道,求證涅槃,只不過為了追求死亡,豈不是太荒謬可笑了嗎?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與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脫境界。有一些小乘外道把消滅、消失、虛無當作涅槃。例如六師外道的苦行派說:「身盡福盡,名為涅槃。」小乘的經量部說:「諸受陰盡,如打火滅,種種風止,名為涅槃。」毗世論師:「無和合者即離散,離散即涅槃。」認為五陰幻滅、形骸壞異就是涅槃。其實把涅槃當做死亡、消滅、消失、虛無都是錯鋘的見解,不但不了解涅槃的真諦,也曲解了佛教精深的教義。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證悟宇宙人生真理,成正等正覺,這種正等正覺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關系的對立,超越時空的障礙,而證悟了生命永恆無限的境界。為什麼要追尋涅槃呢?因為人的生命在時間上只不過短短幾十年歲,白雲蒼狗,無非夢境,在空間上也不過是七尺肉身之軀,「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不過幾斛」,面對著這樣有限的生命,如果我們能證悟涅槃,就等於突破時空的藩籬,將生命遍布於一切空間,「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充滿於一切時間,「亘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這樣的生命無所不在、無處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無常的恐懼,在無限遼闊的時空中生生不息了。所以,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物我相應,人我一如,無須嫉妒計較,更沒有嗔恨分別的存在。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涅槃就是泯除了人我關系、時空障礙和物量對待的一種無上光明境界,涅槃就是我們大家清凈的本性,真實的自我!現在我分成四個重點,從涅槃的釋名、種類開始談起,來和各位說明涅槃以後究竟是怎麼樣的境界。一.涅槃的種類和意義「涅槃」,就是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中的「滅諦」。「滅」並不是一般觀念里消滅、幻滅的「滅」;涅槃的「滅」,應該包括動詞的滅和名詞的滅。動詞的滅是指滅除了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別、障礙等種種無明;滅除之後的滅,就是名詞的滅,代表寂滅無染的世界,那便是充滿快樂、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世界。對於「涅槃」的解釋,我們又可以從四方面來說它:(一)從涅槃同義異名的詮釋來解說1、從否定意義來詮釋涅槃:像《法蘊足論》對涅槃的解釋就有「無為、無邊、無漏、無生、無住、無作、無滅、無起、無染……」等四十三種說法;《四諦論》則有「無壞、無失、無等、無礙、無求、無上、無量、無憂……」等六十六種解釋,這些都是從否定層面的觀點來詮釋涅槃的意蘊。2、從肯定意義來詮釋涅槃:《法蘊足論》有「真實、彼岸、微妙、寂靜、恆在、安穩、勝義、至善、稀有……」等五十種解釋;《四諦論》則有「解脫、超絕、唯一、圓滿、清凈、最上、真諦、真如、態度……」等四十六種解法,這些都是從肯定的觀點直接對涅槃作廣義的詮釋。3、各種經典的說法-則各具經義上的不同風貌:《大涅槃經》說:「佛性」就是涅槃。《華嚴經》上講: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法華經》裡面說: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在《般若經》里,「理無所知、無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楞嚴經》則說:證顯了「理絕動靜」即是涅槃。《維摩經》中的「十地不二法門」就是涅槃。《勝鬘經》里說「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也是涅槃。另外,禪宗的證得「本來面目」就是涅槃。各家經典對於涅槃的詮釋,雖然名義各異,可是理實無二,都是指這個「清凈自性、真實本體」。我們學佛法,主要的是要凈化自己,找回自己真實的涅槃。在座的各位有沒有找到自己真實的涅槃呢?我且提出四個題目來考考大家,從《雜阿含經》中對涅槃的四個定義,來看看自己印證了多少涅槃:第一:貪欲的心掃除凈盡就是涅槃。第二:嗔恨的心清除滌盡就是涅槃。第三:愚痴、無明、邪見之心去除盪盡即是涅槃。第四:煩惱、是非之心破除泯盡即是涅槃。四題一百分,請問大家得了多少?及不及格呢?如果對涅槃的境界把握得還不夠,那就要多多努力加緊修持了。(二)從涅槃本身的意義來解說《雜阿含經》中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可見涅槃首在破除貪嗔痴,斷滅一切煩惱。《大毗婆娑論》說涅槃的意義是「煩惱滅,三火息;三相寂,離諸趣。」因此,一切煩惱滅盡,貪嗔痴三毒火止息;解脫相、離相、滅相三相寂然,也就是無生死相、無涅槃相,無相亦無無相;並且遠離五趣六道輪回受生之苦,這種災患永盡的境地就是涅槃的境地。玄奘大師將涅槃譯為「圓寂」。圓,指圓滿,應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指泯寂,一切污染的習氣、煩惱都泯除了,這便是涅槃的真諦。我們常說「人生無常」,可是,在這個無常裡面有一個恆常的涅槃。人生是苦,而涅槃卻是絕對的快樂。人生無我,因為這個「我」不究竟,而涅槃有我,因為涅槃里的「我」是真我;人生很污穢、煩惱,而涅槃是我們最究竟、最清凈的本性樂土。我們用最平易的話來說明: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 涅槃是人類思想最深究的探討。 涅槃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歸宿。 涅槃是快樂之境、幸福之地。 涅槃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 涅槃是常樂我凈最美滿的境界。(三)從涅槃的特性來解說我們知道涅槃是什麼之後,再從各種的經典中,選取證悟涅槃的聖者對涅槃的描繪,來說明涅槃的特性。從前人的聖言量里,我們知道涅槃有十大特性:1、涅槃如蓮花-蓮花在佛教里被視為最潔凈的花朵,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最足以代表君子的特質,不能離開淤泥而生長,但是卻不被淤泥所染。涅槃也和蓮花一般,不為一切煩惱所污染,涅槃不能遠離生死而證得。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涼性,能熄滅一切煩惱熱苦;涅槃更具有水的止渴性,猶如雨澆旱土,能解除我們對愛欲的渴望。3、涅槃如解毒葯-涅槃是一切被煩惱毒物所苦的眾生安養生息之處,猶如袪除百病的甘露靈葯,能滅除世間一切苦惱病症。4、涅槃如大海-大海對於一切屍骸沒有愛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樣的遠離煩惱形骸,無所掛礙,這就是涅槃的「無愛憎」;大海浩瀚無際,沒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納百川而不溢,涅槃廣大無邊,也能包容眾生而不壅塞。大海澄清,是芸芸眾生的生長之地;涅槃無垢,能滅盡煩惱染污,也是證得大自在、擁有大神力的大阿羅漢的安住處。大海無法斗量,泛起朵朵浪花;涅槃也無法計度,叢叢綻生妙華,盛開出種種廣大、清凈、智慧的解脫之花。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維持我們的生命,使身體強壯康健;能證得涅槃的人也沒有老死,能享無量壽,使生命的光輝臻於永恆。涵攝食物能增加體力,證得涅槃者,亦能增長神通力。 食物可以養顏滋容,使我們容光煥發,涅槃則能美化我們的道德容顏。食物能解除飢餓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飢餓、衰弱,鎮靜眾生的煩惱和憂慮。6、涅槃如虛空-涅槃就像虛空,不生、不死、不老、不去,不被征服也不為盜賊所奪,更不被任何東西掛礙。所以涅槃的境界無邊無際,不住一處而遍於一切處,不依一物而為一切物所依,足以讓聖者自由自在行於其中的。7、涅槃如摩尼寶珠-涅槃就像摩尼寶珠,能放出美麗的光輝,使人人歡喜,滿足眾人的一切欲求。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希有難得的奇樹,涅槃也如赤栴檀,擁有無與倫比的芬芳,能讓聖者也為之贊嘆。9、涅槃如醍醐-涅槃的味道如何呢?它就像醍醐灌頂,具有道德的美麗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氣,還有美味可口的滋味。10、涅槃如山峰頂-涅槃又像高高聳立的山峰頂,在風雨飄搖之中也一樣卓然不動,任何的煩惱惡賊都難以攀登。峰頂上土質堅實,所有煩惱、痛苦的種子都不能生長,是完全脫離一切有漏污染的境界。(四)從涅槃的種類和層次來解說在佛經裡面,涅槃是有層次等級之分的,如同教育有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的階段,每個學習階段的境界也都各不相同。我現在就把涅槃的種類,按照深淺的層次一一向各位說明:1、庸俗的涅槃-印度有一位外道,吃飽飯後,就志得意滿的拍拍自己的肚子說:「這就是涅槃!」,生病的人病好了之後享受安樂,就說他涅槃了;窮苦的人撿到七寶財物,生活舒適起來,也說進入涅槃境了;膽小的人本來畏懼外緣,後來有所皈依而不怕了,也說是證得涅槃。像這種偏重飽食、健康、財富、依靠之類的涅槃,都是以滿足物慾享樂為主,談不上精神的不朽,是世俗境界的涅槃。世俗的涅槃因為建立在變化不定的外緣上,所以隨時會消失,會有反效果,享有的時間也很短暫,以前面提到的涅槃十大特性來看,勉強只具備十分之一二而已,這種庸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2、有餘依涅槃-庸俗的涅槃只是小學程度,有餘依涅槃就是中學水準的涅槃。在有餘依涅槃的境界里,雖然還有肉體存在,仍有飢寒苦樂,可是,心性能斷盡一切煩惱,不受飢寒苦樂的影響,平靜安然面對人生世事,這就是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雖已破除我執、斷盡煩惱,但還不能真正進入無苦的天地,因為還有一個身體在,餓了要吃、冷了要穿,會疲勞、會辛苦,易老、易病,還不是完全究竟的涅槃。但是能證入有餘依境界,就不會因身苦而引起憂愁煩惱等心苦,在證入法性時,也能即身體驗到不生不滅的法味。在世界各地,包括西藏甚至我們台灣,證得有餘依涅槃的人還是有的。我現在舉出兩位已證得涅槃的人介紹給大家:一個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葉尊者,他雖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但身體還活在這個世界上。大迦葉尊者奉了佛陀的慈命,捧著佛陀的袈裟衣缽,要等到六十七億年以後,彌勒菩薩降生成佛,龍華三會時,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交給彌勒菩薩;幾十年前,法國的柏克森博士在雞足山大迦葉尊者涅槃的地方還見過尊者,並且皈依在他的座下。另外一位是十八羅漢中的長眉羅漢,也就是阿彌陀經中的賓盧頗羅墮尊者,他奉了佛陀慈命,要在末法時期度化痴迷眾生;我在中國的佛教高僧歷史里,曾經三次翻到有關長眉羅漢的記載,如東晉時候的道安法師就曾經與長眉羅漢對答過,這兩位尊者至今還住世接引大眾,真是希有微妙的事。3、無余依涅槃-這種涅槃的境界是大學的階段了,這時候,業報已盡,身體亦無,身與心的組合都離散了,不再引發新的身體、新的苦果,而能將自己的真如本性流露於造化之間,與萬事萬物合而為一,無跡可尋,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就是說明這種通天人、合內外的無余依涅槃。在《增一阿含經》中,曾經記載通天梵志尊者證得神通,能一眼看出各人的宿命和造化,如果有人指著一堆死人的骸骨請他辨認,他只稍略看一眼,就立刻可以斷知這是某人某人的,死於某年某月,絲毫沒有差錯。有一次,佛陀指著一堆骷髏要他辨認,梵志凝神看了很久,天上地下三世十方都辨認過了,就是看不出是誰,也不知死因及往生處所,佛陀才開示他:「這是已經證悟涅槃的人,他的精神已經提升到無始無終、無內無外的光明世界,能夠無生無死,契理契機,橫遍十方,貫通法界;所以,你無法從他遺留下來的骨灰中辨識出來,因為他就是東方世界普香山的南優陀延比丘!」可見證得無余依涅槃的阿羅漢,是無法從肉身滅處來指認的,因為他早就業盡報息,完全不受凡身牽系掛礙了。4、大涅槃-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來的法身。勝鬘經中說;「法身即如來大般涅槃的體」,大涅槃是諸佛的法界,是諸佛甚深的禪定,也就是常樂我凈的境界。《法華經》裡面也有一段闡釋解說:「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說過了上面四種涅槃的層次後,我還要順帶講說一下唯識家所講說的四種涅槃。這四種涅槃是:1、自性清凈涅槃-一切的法相真如,雖然會受外在的影響而有污染的情形,但是法身自性是清凈不變的,具有無數無量的微妙功德,可以無聲無滅,澄明虛空,一覽無遺。這個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萬物眾生平等共有的,與一切法不一不異,任何人都可以不假外求的證得這個清凈自性。2、有餘依涅槃-與前面所說的有餘依涅槃相同,這時真如已脫離煩惱障,雖然還有微苦所依未滅,但是種種煩惱都已經了斷,不再受眾苦交迫了。3、無余依涅槃-能出離生死輪回苦海,煩惱既斷,余依亦滅,所有微苦皆已離盡,和前面講的「無余依涅槃」相同。4、無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一般,此時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而應化世間,圓融無礙。因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會貪著於涅槃境界的安樂,而能觀照眾生疾苦,倒駕慈航,常為眾生的依怙。有了真實的般若智慧,必然不會沾滯於生死輪回的空假,而能覺知諸法的虛妄,引導迷津,常為眾生的明燈。經上說:「因智慧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能夠證悟無住涅槃,就能悲智雙運、染凈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樣,包容一切而不自以為包容,擁有一切而不自以為擁有,這種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薩不住一法而善運一切法的涅槃妙境。從以上各種涅槃的層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並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證得,如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早已證悟了涅槃,只是還有身體的依報在,為有餘依涅槃;八十歲在娑羅雙樹下寂滅證入的是無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間行化各地、接應群機,過的是無著無染的無住涅槃生活,這種住而不住、應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我們講完了涅槃的種類和層次以後,為了使各位能更深一層的了脫塵勞、求斷嗔恚,我接下來還要講「涅槃之後安住在哪裡?」二.涅槃之後安住在哪裡?大家都知道:我們眾生住在世間,住在五欲六塵的煩惱里,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里,可是大家知道涅槃之後的菩薩、羅漢住在哪裡嗎?佛經裡面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月現前。」就是說涅槃的菩薩是在虛空之中。各位一聽到住在虛空之中,心裡也許立刻就會想到「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消失了」的那種虛空,心裡會感到害怕?不要怕!因為對證悟涅槃的菩薩來說,這個虛空是無所不在的空,無處不有的空,無相無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那種千古亘在常存的空,住世時是一種清凈滿月的人格,出世時是一種自在明星的天慧;你如果懂得涅槃,那麼,虛空宇宙之間,無處不為你的法身自性所遍滿,畢竟空的境界,就是「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安住之所。佛經上曾經記載了這樣一段典故:有一次,唐順宗問佛光如滿禪師佛涅槃後的情形說:「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無住,佛今在何處?」禪師就回答他:「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凈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意思就是說:佛的法身遍滿虛空,理體常住於清凈真如海里,是無為而為,無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識見忖度。而唐順宗不了解「無住而住」的涅槃境界,就繼續問禪師: 「佛向王宮生,佛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皈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因為順宗只從一般世俗的色身生滅去體會佛陀的存在問題,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體是無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滿禪師又再一次開示他說:「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佛陀的法身等然虛空,沒有生滅缺漏,只是我們一般人用世俗膚淺的眼光去分別,起了迷妄之情,以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滅現象,反而不能體悟這個等然虛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的。事實上佛為了救度眾生的一大事因緣,從真如而來應化於世;因緣既盡則滅向真如而去,而法身「如來」、「如去」,不增不滅,佛陀這種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縱然是禪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薩,如果還有一絲不毫的迷情貪住,也無法到達涅槃的清凈世界,金碧峰禪師愛缽幾乎失卻慧命的公案,就是一個佐證:他雖然成道證悟了,能夠放下對其他諸緣的貪愛,唯獨對於這個吃飯用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細地把玉缽收好,然後才安心地進入禪定的境界里。有一次,閻羅王因為他的世壽終了,便差幾個小鬼要來捉拿金碧峰禪師,金碧峰預知時至,就進入甚深禪定的境界里,幾個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得;眼看沒有辦法向閻王交差,就去請教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計謀,使金碧峰禪師出定。土地公想想說:「這個金碧峰,最喜歡他的玉缽,假如你們能夠想辦法拿到他的玉缽,他心裡掛念,就會出定了!」小鬼們一聽,就趕快找到金碧峰的玉缽,拚命地搖動它;金碧峰一聽到他的玉缽被搖得澎澎地響,心一急,趕忙出定來搶救,小鬼見他出來了,就拍手笑道:「好啦!現在請你跟我們去見閻王吧!」金碧峰禪師剎那間大徹大悟,了知一時的貪愛幾乎毀了他的千古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並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若人慾拿金碧峰,除非鐵煉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當下進入了無住涅槃的境界。所以要進入涅槃的虛空境界,必須不染一絲迷情妄念,如此進入涅槃空境,則凡情不能擾,世道不足慮,就能無處不安住了。涅槃雖然是遠離世俗而安住虛空之中,可是這個澄明空境卻並非脫離現實生活而證得,那麼這個離俗而又住世的涅槃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內容呢?下面我就和各位談談涅槃之後的實際生活面貌。住世的涅槃生活,至少要能隨遇而安、隨緣而住、隨心自在、隨機應化:1、隨遇而安的生活-像六祖慧能大師悟真法之後,為了避開四處爭奪衣缽的人,在獵人隊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每天雖然也隨著獵人們到深山打獵,可是只要一看到有什麼小動物誤入陷阱,總會設法開網放生,又常常在休息的時候對獵人們宣說佛法慈悲大意。逢到獵人們把打來的野獸升火煮食的時候,慧能大師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樹葉、野菜回來,寄在鍋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說:「我只吃肉邊菜!」這樣刻苦艱難的群居生活,慧能過了十五年猶不以為苦,因為他早已體證涅槃常樂的妙諦,所以能隨所遇而逍遙自在,安住於不說法而隨時說法,不持戒而處處持戒的境界。2、隨緣而住的生活-涅槃之後的生活,是一種隨緣而住的生活。像釋迦牟尼佛,他雖然證得了有餘依涅槃,可是依照金剛經的記載,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他隨緣而住的六度生活:「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穿衣、托缽、乞食、用飯、洗腳、打坐的生活,表面上看起來是最庸俗平常的生活,可是在佛法上,佛陀卻完整的顯現了涅槃境界的隨緣生活:著衣,是身上放光;托缽,是手中放光;入舍衛城依次行乞,是足底放光;吃飯,是口中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皆放般若智慧光。像佛陀這樣證悟涅槃的人,也一樣要吃飯、睡覺,一樣有行住坐卧,並不排斥世間生活,可是一粥一飯之中,早已泯除世間的貪愛痴迷,涵蘊著隨緣而化的般若光芒,心月孤明,光吞萬象,是與平常人的吃飯睡覺不一樣的。3、隨心自在的生活-證得涅槃的人,既然已經住於畢竟空境,對於眼前身旁的煩惱障礙,能夠觀照它的無常性空,自然不執取一法而生起愛憎心;心平行直,無處不自在,就是火宅慾海也變成了清涼安樂的國土。像《維摩經》里的維摩詰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過的便是這種住於紅塵而不染一塵、自在灑脫的生活。焦芽敗種的小乘行者,不能了知諸法空性,怕是奼紫嫣紅,唯有大乘根基的大菩薩,才能「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4、隨機應化的生活-真正的涅槃生活不是只求自己完成,能夠隨遇而安、隨緣而住、隨心自在,對境不起迷惑而已,還要積極的投入世間,以無上的智慧方便隨機度化眾生、成就有情。我們看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手持楊枝遍灑清涼,以甘露法水止熄眾生熱惱渴愛的火宅,這就是隨機應化的涅槃生活。社會上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以為我們信仰佛教應該離群索居、遺世獨立,眾生也不管,社會也不管,國家也不管,每日茹素持齋、斂眉靜坐就是佛教了,這種想法與佛陀隨機應化的精神大相違背。佛陀證悟之後,並沒有耽住於涅槃的快樂境界之中,五十年間風塵僕僕地往來恆河兩岸,踏著滾滾黃沙,走進眾生的家中,把佛法的甘霖也帶入眾生乾涸的心田。今日我們佛教徒要秉持佛陀度眾的大悲願,走出山林投入社會,隨機應化,回饋眾生,使我們的社會更祥和利樂,充滿幸福。涅槃之後的應化生活,可以說是儒家「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的精神,也是地藏王菩藏「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隨機而應化的普濟眾生、紹隆佛法,這才是涅槃的真正生活。三.涅槃的體驗與求證講到這里,各位一聽涅槃之後的生活是這樣安然自在、自由逍遙的生活,一定也很希望證得涅槃,了脫生死苦海。我現在就從怎樣知道有涅槃開始說起,來跟各位談談求證涅槃的方法和實例。我們如何才能知道有涅槃的呢?這個問題很難具體答覆,就好像有人問你:「大海的水有多少?海里的魚蝦生物有多少?」讓人覺得有無從答起之苦,因為這問題浩瀚得超出了我們認識的領域,已經不是純知識的問題了。同樣地如果有人問:「涅槃的形態怎麼樣?位置怎麼樣?年數怎麼樣?」這些問題也沒有辦法用譬喻、數目來表示,因為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非已生、非未生、非當生、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前五根所能識別,涅槃超越有漏世間的一切對待,涅槃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能用語言文字來直接描繪的。但是,經由對佛法層層漸進的證悟,我們還是可以體驗到涅槃的存在。就像我們不能用手捕捉風,可是我們確知有風存在;同樣地,我們雖然不能以色彩、形狀來表示涅槃,卻可以經由種種實證來體悟涅槃的存在。涅槃如虛空無法把捉,不能限定,超越我們感官的經驗世界,涅槃就是佛的境界,「若人慾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在這個清凈的大智心裏面,我們可以真真實實地體驗到涅槃的存在。涅槃雖然不能經由經驗世界的見聞覺知而獲得,但是我們也無法否認它的存在性,譬如我們看不見微塵細菌,但是不能否定虛空中到處充塞著微塵細菌的事實。我們雖然無法馬上體證涅槃,可是從一些已經證得涅槃境界的聖者教示中,可以確信涅槃是真實存在的。好比我們身體完好、四肢健全,但是當我們見到有人手腳被切除,痛苦得一聲聲凄慘哀號呻吟不絕時,便感同身受,覺得痛苦無比。涅槃就像火一樣,不住在東西南北上下,可是兩木摩擦時火苗即生,我們的清凈自性涅槃也一樣;當我們顯發般若大智,以無限的慈悲之心,去感同眾生的苦厄,解除眾生的疑難時,我們的涅槃自性也能像火苗般熊熊燒起,遍滿十方宇宙,無所不在。因此從常存亘在的大悲心、大智心處,都可以印證有涅槃存在。那麼,我們又如何求證涅槃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從以下三點來跟各位說明求證涅槃的方法:1、依於戒行——彌蘭陀王問經裡面有一段話,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於戒行,精進修行,無論住於何處,皆可實證涅槃。如人有眼睛,立於何處,皆可看見虛空,涅槃以戒行為住所。因此只要我們以戒為師,精進修持,假以時日,就可以證得涅槃。2、依三法印修——我們要想求成佛道,必須遵循佛陀的教誨,諦觀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教理,了解諸法的空幻,對於一切萬有現象,心中不起絲毫貪戀畏懼之念,止滅一切塵沙般的煩惱,不執不取、能所俱亡,能夠如此,便能到達諸法靜寂、愛執壞滅的涅槃境界。3、依三學、四攝、六度而學——欲修涅槃境,便要以「戒、定、慧」安止我們的身心,用「慈顏、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作為應化度眾的方便法門,並且從日常行住坐卧生活的平易處,精進修持六度生活,日日攝心守正,時時轉迷成悟,成就無量清凈功德、無邊殊勝力量,圓滿了大般若智慧,具足種種利生弘法的妙用,同於大乘涅槃所行。盡管求證涅槃的方法各自不同,但古德先賢證得涅槃的實例卻是真實不虛的。大家聽到這里,也許會這樣想:那些都是道行高深的大德聖賢,我們凡夫俗子怎麼能及得上他們呢?如果各位有這種想法,那就好像認為大龍眼樹結的果實像橘子大,小龍眼樹結的果比葡萄小一樣,是一種妄執的錯覺。在佛教里,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樣,人人能修證;我們從古德先賢證得涅槃的實例中,可以證明這一點:1、證悟涅槃與年齡無關-佛經裡面記載,須跋陀羅到一百二十歲才證得涅槃,而舍利弗的弟子均頭沙彌,七歲的時候就證得了涅槃,可見證悟涅槃的關鍵,在於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間的年齡沒有太大的關系。2、證悟涅槃與智愚無關-一個人能不能證悟涅槃,只看你能不能將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來,與我們所謂的智慧、愚痴、聰明、笨拙世智辯聰是沒有關系的。所以最聰明的舍利弗能證得涅槃,最笨拙的周利槃陀伽也一樣可以證得涅槃。各位有心想求成佛道的,應該對自己抱有無限的信心,依照佛法修持,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將自己的真如寶礦採掘出來。3、證悟涅槃與時間無關-例如憍陳如是佛陀頓悟以後最先度化的五大弟子之一,幾天之內就證得涅槃;而根器較鈍的周
⑸ 佛家認為的宇宙是什麼形狀
佛法告訴你,其小無內,其大無外,每粒微塵里都有宇宙,然後微塵里又有宇宙,重重無盡。你用思維能理解的了嗎了?
真理和大智慧,是不能用科學和思維去理解的,要自己唯證方知。
「如《觀經》中,大勢至菩薩天冠」,大勢至菩薩戴的帽子,「有五百寶華」,這個帽子上有這么多花,寶花。「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十方諸佛凈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大勢至菩薩戴的帽子當中,也能夠現十方佛剎。如果我們從理上說,一一微塵無一不現十方諸佛剎土,這理上講,這個說法現代的科學家承認了。科學家發現一個現象,叫全息現象,全息是完整的宇宙,在哪裡?在一切物質之中,所有物質現象統統都有。天冠是物質現象,寶樹是物質現象,極樂世界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最小的,科學家叫它做微中子,小到我們無法想像。這一粒微中子說明,銅牆鐵壁它穿過來穿過去沒有障礙。銅牆鐵壁它還是有孔,在顯微鏡底下去觀看,它好像還是這樣交叉組織的,當中有空隙。這些微中子在空隙里頭自然通過,而且速度很大,它全沒有障礙。
科學家告訴我們,微中子的體積只有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換句話說,一百億個微中子糾纏在一起,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面的電子。這是物質最小的單位,再分就沒有了。科學家真的把它分開了,一分開物質不見了,看到什麼?意念波動的現象,這讓現代科學家大開眼界。德國普朗克博士的報告,他說根據他一生的研究觀察,宇宙之間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從哪裡來的?從念頭來的,有念頭就有物質現象,我們起心動念,那個念頭里頭有物質現象;不起心不動念,物質現象就沒有了。
所以佛經上在三千年前就說過,相由心生、色由心生,色、相都是佛經上講的物質。五蘊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最小的物質、基本的物質,叫五蘊,就是五種和合混合在一起。第一個是色,色是物質現象;第二個是受,它有感受,也就是說它能看、能聽,懂得人的意思,這受;它有想,有思想;它有行,行是什麼?行是它不會斷掉,雖然它是生滅法,前念滅後念就生了,它不會斷,一個接著一個,這叫行;識就是阿賴耶識,是前面四種現象的本體。一個最小的物質單位,具足色、受、想、行、識。識,我們也可以說它是記憶,見到的東西不會忘記,識好像是個資料庫,把所有它見過的、聽過的、接觸過的統統儲存在這裡面。這個東西沒有形相,佛經上有個比喻,阿賴耶識如果有形相,它裡面收藏的這些東西,遍法界虛空界不能容納。就是太多了,無始劫來全包括在里頭,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剎土也在這里頭。
微中子不大,沒放大,十方諸佛剎土沒有縮小,那裡頭有,這叫全息。每一個微中子都有,都有完整的宇宙,這個妙,不可思議,這是事實,我們在《華嚴經》上讀過。誰能夠進入微塵的世界?微中子佛家叫微塵,極微之微,微塵最小的單位,普賢菩薩能入。在自性裡面沒有大小,微塵沒放大,宇宙沒有縮小,微塵裡面居然有宇宙。微塵裡面的宇宙里頭又有微塵,那個微塵里頭又有宇宙,重重無盡。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是自性。所以我們自然會有一個想法,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歷史只有兩千年。這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中國古人說的,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中國這些人怎麼能說得出這個話?我們客觀的看法,沒有見到事實真相他說不出來;這就是說,中國古聖先賢是不是菩薩化身再來的?這有可能。我把這樁事情請教李老師,老師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老師說得好,諸佛菩薩隨類化身,中國人喜歡聖賢、尊重聖賢、仰慕聖賢,他就有聖賢身出現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印度人尊重佛菩薩,就用佛菩薩的身分出現,在中國用聖賢出現。在其他地區,他們尊重天神、上天,敬愛上天,他們就用天神的身分出現,那就變成宗教了,宗教就這么來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面念老的解釋,「故知彼土」,彼是極樂世界,故知極樂世界「小大兼容」,小可以容大,大容小沒有問題,小中容大這個稀奇,沒聽說過。小到什麼程度?「一毛一塵」。毛是我們身上的汗毛,毛的尖端,取這個意思。毛的尖端,汗毛很細,這個尖端能容什麼?能容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就在毛端。我們聽不懂,佛這么說。一塵,一粒微塵,微塵里頭最小的微中子,都是肉眼看不見的,「悉皆映照十方」,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在哪裡?在我毛端。身上多少汗毛,每個毛端都是,都照見十方諸佛剎土,每一粒微塵也是映照十方佛剎。真的,不是假的。普賢菩薩有能力進入微塵剎土,去供佛、聞法,去度微塵剎土裡面的眾生。這個境界《華嚴經》講得最多,講得最詳細,所以小大兼容,廣狹無礙,華嚴境界。我們這部經是《華嚴經》的總結,《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歸到這部經上去了。《華嚴》稱為一乘大經、根本法輪,這部經是一乘大經裡面的一乘大經,是《華嚴》的核心,《華嚴》到最後歸《無量壽》才圓滿。
恭錄自《2012凈土大經科注》243集
⑹ 有些人說印度有很多不可思意的修行高人 佛陀很一般 大家怎麼看
佛世時,種種外道獲得四禪八定。但是都是凡夫。
一切外道,莫說與佛相比,與任何阿羅漢也無法相比。乃至不能與小乘初果「須陀洹」相比。何以故?凡聖的根本區別在於能否解脫生死。至少能得到部分的解脫法。這樣即是「預入聖流」的小乘初果人。是一切外道所不能企及。
《優婆塞戒經》:「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禪定的最高境界),壽命無量劫。若不得解脫分法,應觀是人為地獄人。」
就算生於非想非非想天,如果沒有獲得解脫法的少分,壽終之後還是有可能墜於地獄。這就是一切凡夫的狀況。
學佛人即便沒有任何神通、任何禪定,僅僅因為斷除我見證初果,就算得到「解脫分法」,就能超越一切外道(諸如太上老君,上帝,真主等等:沒有證據表明他們曾經修學佛法,乃至獲得解脫分法)。
這就是「三乘菩提」不共外道之處。
悉達多太子菩提樹下贊佛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⑺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人如果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具備怎樣的思想
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眾生都苦,於是發願要普度眾生。
佛教最高境界通常涅盤經由禪定的體悟而抵達,其過程為先倒退至胎兒期記憶,胎兒期記憶倒退完畢則人的一切記憶全部清除,此時閉目所見的虛空(我們命名為「虛空記憶」)就是涅盤。涅盤的合理內核,在於用和胎兒期記憶相關聯的虛空記憶徹底洗刷恐懼的心理底床,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輪回觀是對倒退式胎兒期記憶中的變形現象的誤解人的精神起點始於胎兒期記憶,而且在個人歷史和人類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兒期記憶所留下的強烈痕跡和影響。
涅盤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能通過人的修行實踐一步步達到。從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自我追求過程中,可以體會「涅盤」的生理–心理意義。
「公無前623年五月間的月圓日,當今尼泊爾和印度交界處的古迦毗羅衛國的蘭毗尼,一位高貴的太子誕生了,他必將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導師。」
「他被取名為悉達多,……在他童年時代,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之事。……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國王組織部署了王耕節,這是全國人民的節日。……毗缽羅樹下寧靜、祥和的氣氛,與慶典的歡快娛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里的一切都能使人安靜下來,善於思考的太子,年幼智高,跏趺而坐,致心一處,意念呼吸,當下就證得一心不亂的三摩地,獲得第一禪悅。」
「他深深同情痛苦中的人類。……他決定拋棄世俗生活,追求真理和永恆的安樂。……這年,悉達多太子29歲。」
其後他向苦行僧阿羅羅迦羅摩仙人修習梵行和更高層次的禪定即空界禪,又通過內在智慧了證法教,並安住所證之法,最後獲得思維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這是世界禪的最高境界。「他也意識到,人們只有潛入內心,才能發現最高真理,因此,他不再向外尋求幫助了。」
「在《摩訶薩遮經》中,佛陀這樣講述了他開始的修行。」他「咬緊牙關,把舌頭貼緊上顎,以善念控制、戰勝、消滅惡念。」接著又依次修習止息禪定,修習非呼吸之法,再一次修習非呼吸禪定法門,再一次體受非呼吸的禪悅,完全斷食辟穀。然而,他「從自己的修習實踐中,終於徹底地認識到自我折磨的苦修於道無緣。」他回憶小時候「曾坐在一棵清涼的畢缽羅樹下,聚精會神地自然深入止息禪思之中,此禪思使他進入第一禪地。因此,他想,是呀,這才是覺悟之道。」
「通過禪定,他制心一處。內心如同一面光亮的鏡子,萬法皆如實映現出來。因此,他內心安隱、潔凈、無貪無染、柔和、警醒、堅定不可動搖,……他憶念了前生前世的生存方式及詳細情形。這正是他在夜裡第一時所認識的知見。……他以聖人的天眼神力,觀見眾生的輪回。這正是他在夜裡中時了證的第二知見,消除了對未來的無知,以清凈之心,直指滅盡煩惱的悟解。……他的意識從色慾、生欲、無知等煩惱中得以解脫。解脫之後,他明了:已獲解脫。並且意識到:輪回已斷,聖身已證,所作皆辦,更無後生。這就是他在當夜第三時所悟的第三種知見。無明除,智慧生,黑暗消,光明至。」
「覺悟之後,齋戒七七四十九天,靜默安坐於菩提樹下或其附近,深入禪思。……第七個七天,佛陀安詳樂住於榕樹下,享受解脫三昧之喜。輪回無數生死中,追尋不見造屋者(原註:即貪)。生生死死苦不堪,終見原來營造者。汝將不復造此屋(原註:色身),折斷椽木(原註:煩惱)碎脊樑(原註:無明),心梁無為達苦滅(原註:涅盤)。黎明覺悟之時,佛陀口誦此快樂偈,形象地描述了出世之德的輝煌以及內心世界的精神體驗。……推倒房屋,心則無立身之地,從而進入無為之境,這就是涅盤。」
從上述釋氏最後進入涅盤境界的追求過程中可以知道,釋氏首先認識到物質享受毫無意義,為了擺脫世俗煩惱,追隨苦行僧式的修習禪定。從實踐中釋氏明白了自我折磨的苦修只能搞垮身體,精神開發則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於是釋氏從自己童年時代經自然的禪定而獲得愉悅體驗中得到啟發,摒棄沉溺聲色和自我折磨修習的兩個極端,發明了「中道」的新思想。釋氏的禪定,其動機是擺脫世俗煩惱,具體實施時是自然而然而非自我折磨的。
所謂禪定,即微閉雙眼或閉起眼睛,斷絕信息主要來源的眼睛的通途。閉起雙眼,不再思索,其結果過去的記憶會一一浮現。而倒退式記憶的浮現,隨著時間的流逝,將必然逼近胎兒期記憶。胎兒期記憶一旦顯示完畢,標志著人生的一切記憶也就隨之全部再現完畢,這時視覺所見是一片虛空。禪定到這個時刻,雙眼仍然閉著不睜開,駐守在這個特定的狀態之中。由於這時的視覺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引起的心理感受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把這時雙目所見虛空而引起的心理感受稱之為「虛空記憶」。虛空記憶和胎兒期記憶是不同的,但在抵達虛空記憶時一般需要經過胎兒期記憶的門檻,所以兩者在時序上有關聯。佛教則把虛空記憶稱之為「涅盤」。
虛空記憶的特徵為:活著的人通過禪定方法不斷地跨越(清洗)過去的記憶,一直倒退至胎兒期記憶,這樣一生的主要情感經歷得以全部顯現,從中明白了自己的發展軌跡,進而果斷地拋棄所有記憶即所有的情感(當然主要是引起痛苦、恐懼的負面情感),進入虛空記憶。在虛空記憶的狀態中,一切價值觀沒有了,被生存慾念搞得疲憊不堪的痛苦記憶沒有了,一直以為我就是那痛苦的等式中的我(舊我)消失了,而意外地發現我目前正處在一個全新的身心體驗中,一個和胎兒期以後的生命截然不同的體驗中。此刻沒有了可稱之為有的一切。我活著,可以以虛空記憶的方式活著。這樣便在活著的方式中,而不是以死亡的形式,找到了真正解脫的門徑。
人就是記憶。舊我就是胎兒期記憶以及以後直至現在的一切記憶。由於人生第一記憶是死亡恐懼記憶,又由於人的記憶主要是由不適到恐懼所構成的負面情感連續體,所以人一直處在心理不適的狀態之中。解脫之人可稱為新我的誕生。新我,就是超越和拋棄舊我中的一切記憶。一旦發現虛空記憶,發現自我與之相融,便可以用虛空記憶取代胎兒期記憶和以後的一切記憶而成為新我的心理基石。
顯然,禪定中閉目所見的倒退式記憶和夢的逆向思維是一致的。只是從現在的記憶一步步倒退,並且最終翻開胎兒期記憶的第一頁,進入虛空記憶,其本身需要時日,需要毅力。尤其是人已習慣了舊我的記憶(盡管舊我的記憶常常折磨著心靈),一旦遙望虛空記憶,如無精神准備,會有心靈異常的感覺。必須有迎接虛空的心理准備。而一旦進入此狀態,則有保持住此狀態的必要。
佛教稱「涅盤」有永恆、美好、快樂的性質。這些都是和舊我記憶完全相對立的。其實虛空記憶(涅盤)本身就是虛空,說「無」似乎更確切些,即無任何價值標簽。但是虛空記憶的出現,和舊我記憶恰成鮮明對照。佛教把生命稱之為煩惱的過程,那麼無煩惱的涅盤稱之為永恆、美好、快樂,正是人習慣的煩惱狀態一下子煙消雲散的心理感受的語言表達。
涅盤是永恆的,因為無時間和空間的特徵。對習慣時間、空間以及其中的事件(大半是煩惱的)的舊我記憶的人來說,擺脫了時空、事件的枷鎖,擺脫了限制,擺脫了生命中明確無誤的有限性,從而獲得了心靈一直渴望但在世俗中不可能實現的永恆。涅盤中的永恆,已不再是慾念的、外在的,它已是內在的存在。
早在佛教產生以前,印度原始宗教里已有輪回觀念,後成為印度教的基石。而釋氏則把涅盤和輪回觀念結合起來。然而,釋氏誤將臨終之人的意識狀態(此時很可能已倒退到胎兒期記憶,其記憶又可能是變形的)看作是和來世相連的橋梁,而臨終之人的意念對象又是來世的通行證。這樣便存在著好的意念對象和善的來世(天堂)以及壞的意念對象和惡的來世(地獄)的對應關系。要想避免惡的來世輪回,取決於臨終時惡的意念對象的不出現。要做到這一點,則又涉及到生命過程中惡念惡行的清除。這里,釋氏把道德觀引進了產生涅盤的當初純生理–心理的過程之中。很明顯,涅盤首先要通過長期的修行才能達到。釋氏把人中五種道德行為(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視為通向涅盤的障礙,必須摒棄,於是很自然地弘揚了人的道德行為一切正面的東西如「戒、定、慧」等等,並且高舉「忍受、悲憫」的大旗,使眾人雲集其下。這樣,達到涅盤的過程就成為自我人性洗惡揚善的過程,原先禪定這一純技術的過程便成了醫治人的心靈,和諧自我、人際、人和自然的實踐過程。這不僅是人的記憶史的勝利,更重要的是人的善必能戰勝惡的勝利。無怪乎佛教要成為宗教了,因為一些宣揚「恨」的學說在和「愛」的教誨相比之後終究遜色多了。
根據輪回觀念,臨終達到涅盤的人,在來世自然成為善的人,亦即免去許多煩惱恐懼的人。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指向。既然輪回觀念有了來世,往逆時方向推一步,則我的今生亦為前世所轉來。這樣現有的人的不平等、差異性,似乎又可以簡單地解釋了。然而不管現在的人有何不同,要達到涅盤,最終完成是個善的來世輪回,則必須注重現在的一切道德修養。
這里必須著重指出的是,輪回是不存在的。輪回觀念的產生,一方面源於人對永恆生命的追求,另一方面主要是對倒退式記憶尤其是胎兒期記憶和記憶本身的變形現象的誤解。然而,涅盤的合理內核在於:在達到涅盤、在達到非真實的善的來世的追求過程中,人本身要自我矯正,自我圓滿,從而獲得人的解放,人之間以愛相處,人和宇宙和諧相處,享受生命的最高樂趣,這層積極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佛教不象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那樣,把原始恐懼心理投射到上帝身上,再披上全能的外衣。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盤,是自我通過禪定實踐,越過胎兒期記憶進入虛空記憶的生理–心理的親身體驗,從中頓悟而徹底洗刷恐懼的心理底床。涅盤,不是外在的指令,而是內心的大徹大悟。它無需由神而人的類比,它是我中舊我到新我的自然又必然的躍進。因此人皆可以成佛。
釋氏在童年時代已體悟到「跏趺而坐,致心一處,意念呼吸」的禪悅,其後在完成了涅盤過程後,人為之大變。歷經涅盤之人所產生的精神效應是不可估量的。從恐懼中解脫已成為可能,長期困惑不明的問題已經超越。人以後天的手段用虛空記憶置換了胎兒期記憶而重新奠定的心理基石,人不再是以恐懼心理為起點去貫穿人生,而是以永恆、美好、快樂的心理新起點去貫穿已有的記憶和未來的人生。當從涅盤返回現實中時,已經擁有的涅盤精神將在現實中有力地擴散,因為人的記憶的序列方式改變了,生命的意義改變了,對生命的態度也改變了,因為人已經自握明鏡,自有天眼。
現在的世人是很難理解修煉人的。因為現在的人都講究現實,還是眼前實實在在的利益來的實惠。
⑻ 星雲法師: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
時間: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四日 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對象:法師、護法信徒(弟子依空記) 一.涅槃的種類和意義 二.涅槃之後安住在那裡三.涅槃的體驗與求證 四.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說?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是這次佛學講座的最後一天,我所要講的題目是「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 涅槃是我們學佛的人千辛萬苦所希望求得的,一個美好圓滿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歸宿。但是一般人由於不了解涅槃的意義,對涅槃生出種種的誤解。例如我們常常看到輓聯上寫著「得大涅槃」,或者聽人家說:「氣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槃當作是死亡的意思。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話,那麼我們辛苦學道,求證涅槃,只不過為了追求死亡,豈不是太荒謬可笑了嗎?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與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脫境界。 有一些小乘外道把消滅、消失、虛無當作涅槃。例如六師外道的苦行派說:「身盡福盡,名為涅槃。」小乘的經量部說:「諸受陰盡,如打火滅,種種風止,名為涅槃。」毘世論師:「無和合者即離散,離散即涅槃。」認為五陰幻滅、形骸壞異就是涅槃。其實把涅槃當做死亡、消滅、消失、虛無都是錯鋘的見解,不但不了解涅槃的真諦,也曲解了佛教精深的教義。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證悟宇宙人生真理,成正等正覺,這種正等正覺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關系的對立,超越時空的障礙,而證悟了生命永恆無限的境界。為什麼要追尋涅槃呢?因為人的生命在時間上只不過短短幾十年歲,白雲蒼狗,無非夢境,在空間上也不過是七尺肉身之軀,「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不過幾斛」,面對著這樣有限的生命,如果我們能證悟涅槃,就等於突破時空的藩籬,將生命遍布於一切空間,「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充滿於一切時間,「亘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這樣的生命無所不在、無處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無常的恐懼,在無限遼闊的時空中生生不息了。 所以,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物我相應,人我一如,無須嫉妒計較,更沒有瞋恨分別的存在。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涅槃就是泯除了人我關系、時空障礙和物量對待的一種無上光明境界,涅槃就是我們大家清凈的本性,真實的自我! 現在我分成四個重點,從涅槃的釋名、種類開始談起,來和各位說明涅槃以後究竟是怎麼樣的境界。 一.涅槃的種類和意義 「涅槃」,就是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中的「滅諦」。「滅」並不是一般觀念里消滅、幻滅的「滅」;涅槃的「滅」,應該包括動詞的滅和名詞的滅。動詞的滅是指滅除了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別、障礙等種種無明;滅除之後的滅,就是名詞的滅,代表寂滅無染的世界,那便是充滿快樂、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世界。對於「涅槃」的解釋,我們又可以從四方面來說它: (一)從涅槃同義異名的詮釋來解說 1.從否定意義來詮釋涅槃-像《法蘊足論》對涅槃的解釋就有「無為、無邊、無漏、無生、無住、無作、無滅、無起、無染……」等四十三種說法;《四諦論》則有「無壞、無失、無等、無礙、無求、無上、無量、無憂……」等六十六種解釋,這些都是從否定層面的觀點來詮釋涅槃的意蘊。 2.從肯定意義來詮釋涅槃-《法蘊足論》有「真實、彼岸、微妙、寂靜、恆在、安穩、勝義、至善、稀有……」等五十種解釋;《四諦論》則有「解脫、超絕、唯一、圓滿、清凈、最上、真諦、真如、態度……」等四十六種解法,這些都是從肯定的觀點直接對涅槃作廣義的詮釋。 3.各種經典的說法-則各具經義上的不同風貌: 《大涅槃經》說:「佛性」就是涅槃。 《華嚴經》上講: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 《法華經》裡面說: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 在《般若經》里,「理無所知、無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 《楞嚴經》則說:證顯了「理絕動靜」即是涅槃。 《維摩經》中的「十地不二法門」就是涅槃。 《勝鬘經》里說「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也是涅槃。 另外,禪宗的證得「本來面目」就是涅槃。 各家經典對於涅槃的詮釋,雖然名義各異,可是理實無二,都是指這個「清凈自性、真實本體」。我們學佛法,主要的是要凈化自己,找回自己真實的涅槃。在座的各位有沒有找到自己真實的涅槃呢?我且提出四個題目來考考大家,從《雜阿含經》中對涅槃的四個定義,來看看自己印證了多少涅槃: 第一:貪欲的心掃除凈盡就是涅槃。 第二:瞋恨的心清除滌盡就是涅槃。 第三:愚痴、無明、邪見之心去除盪盡即是涅槃。 第四:煩惱、是非之心破除泯盡即是涅槃。 四題一百分,請問大家得了多少?及不及格呢?如果對涅槃的境界把握得還不夠,那就要多多努力加緊修持了。 (二)從涅槃本身的意義來解說 《雜阿含經》中說:「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可見涅槃首在破除貪瞋痴,斷滅一切煩惱。 《大毘婆娑論》說涅槃的意義是「煩惱滅,三火息;三相寂,離諸趣。」因此,一切煩惱滅盡,貪瞋痴三毒火止息;解脫相、離相、滅相三相寂然,也就是無生死相、無涅槃相,無相亦無無相;並且遠離五趣六道輪回受生之苦,這種災患永盡的境地就是涅槃的境地。 玄奘大師將涅槃譯為「圓寂」。圓,指圓滿,應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指泯寂,一切污染的習氣、煩惱都泯除了,這便是涅槃的真諦。 我們常說「人生無常」,可是,在這個無常裡面有一個恆常的涅槃。人生是苦,而涅槃卻是絕對的快樂。人生無我,因為這個「我」不究竟,而涅槃有我,因為涅槃里的「我」是真我;人生很污穢、煩惱,而涅槃是我們最究竟、最清凈的本性樂土。 我們用最平易的話來說明: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 涅槃是人類思想最深究的探討。 涅槃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歸宿。 涅槃是快樂之境、幸福之地。 涅槃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 涅槃是常樂我凈最美滿的境界。 (三)從涅槃的特性來解說 我們知道涅槃是什麼之後,再從各種的經典中,選取證悟涅槃的聖者對涅槃的描繪,來說明涅槃的特性。從前人的聖言量里,我們知道涅槃有十大特性: 1.涅槃如蓮花-蓮花在佛教里被視為最潔凈的花朵,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最足以代表君子的特質,不能離開淤泥而生長,但是卻不被淤泥所染。涅槃也和蓮花一般,不為一切煩惱所污染,涅槃不能遠離生死而證得。 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涼性,能熄滅一切煩惱熱苦;涅槃更具有水的止渴性,猶如雨澆旱土,能解除我們對愛慾的渴望。 3.涅槃如解毒葯-涅槃是一切被煩惱毒物所苦的眾生安養生息之處,猶如袪除百病的甘露靈葯,能滅除世間一切苦惱病症。 4.涅槃如大海-大海對於一切屍骸沒有愛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樣的遠離煩惱形骸,無所罣礙,這就是涅槃的「無愛憎」;大海浩瀚無際,沒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納百川而不溢,涅槃廣大無邊,也能包容眾生而不壅塞。 大海澄清,是芸芸眾生的生長之地;涅槃無垢,能滅盡煩惱染污,也是證得大自在、擁有大神力的大阿羅漢的安住處。 大海無法斗量,泛起朵朵浪花;涅槃也無法計度,叢叢綻生妙華,盛開出種種廣大、清凈、智能的解脫之花。 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維持我們的生命,使身體強壯康健;能證得涅槃的人也沒有老死,能享無量壽,使生命的光輝臻於永恆。 涵攝食物能增加體力,證得涅槃者,亦能增長神通力。 食物可以養顏滋容,使我們容光煥發,涅槃則能美化我們的道德容顏。 食物能解除飢餓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飢餓、衰弱,鎮靜眾生的煩惱和憂慮。 6.涅槃如虛空-涅槃就像虛空,不生、不死、不老、不去,不被征服也不為盜賊所奪,更不被任何東西掛礙。所以涅槃的境界無邊無際,不住一處而遍於一切處,不依一物而為一切物所依,足以讓聖者自由自在行於其中的。 7.涅槃如摩尼寶珠-涅槃就像摩尼寶珠,能放出美麗的光輝,使人人歡喜,滿足眾人的一切欲求。 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希有難得的奇樹,涅槃也如赤栴檀,擁有無與倫比的芬芳,能讓聖者也為之贊嘆。 9.涅槃如醍醐-涅槃的味道如何呢?它就像醍醐灌頂,具有道德的美麗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氣,還有美味可口的滋味。 10.涅槃如山峰頂-涅槃又像高高聳立的山峰頂,在風雨飄搖之中也一樣卓然不動,任何的煩惱惡賊都難以攀登。峰頂上土質堅實,所有煩惱、痛苦的種子都不能生長,是完全脫離一切有漏污染的境界。 (四)從涅槃的種類和層次來解說 在佛經裡面,涅槃是有層次等級之分的,如同教育有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的階段,每個學習階段的境界也都各不相同。我現在就把涅槃的種類,按照深淺的層次一一向各位說明: 1.庸俗的涅槃-印度有一位外道,吃飽飯後,就志得意滿的拍拍自己的肚子說:『這就是涅槃!』,生病的人病好了之後享受安樂,就說他涅槃了;窮苦的人撿到七寶財物,生活舒適起來,也說進入涅槃境了;膽小的人本來畏懼外緣,後來有所皈依而不怕了,也說是證得涅槃。像這種偏重飽食、健康、財富、依靠之類的涅槃,都是以滿足物慾享樂為主,談不上精神的不朽,是世俗境界的涅槃。世俗的涅槃因為建立在變化不定的外緣上,所以隨時會消失,會有反效果,享有的時間也很短暫,以前面提到的涅槃十大特性來看,勉強只具備十分之一二而已,這種庸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 2.有餘依涅槃-庸俗的涅槃只是小學程度,有餘依涅槃就是中學水平的涅槃。在有餘依涅槃的境界里,雖然還有肉體存在,仍有飢寒苦樂,可是,心性能斷盡一切煩惱,不受飢寒苦樂的影響,平靜安然面對人生世事,這就是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雖已破除我執、斷盡煩惱,但還不能真正進入無苦的天地,因為還有一個身體在,餓了要吃、冷了要穿,會疲勞、會辛苦,易老、易病,還不是完全究竟的涅槃。但是能證入有餘依境界,就不會因身苦而引起憂愁煩惱等心苦,在證入法性時,也能即身體驗到不生不滅的法味。在世界各地,包括西藏甚至我們台灣,證得有餘依涅槃的人還是有的。我現在舉出兩位已證得涅槃的人介紹給大家:一個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葉尊者,他雖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但身體還活在這個世界上。大迦葉尊者奉了佛陀的慈命,捧著佛陀的袈裟衣缽,要等到六十七億年以後,彌勒菩薩降生成佛,龍華三會時,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交給彌勒菩薩;幾十年前,法國的柏克森博士在印度的雞足山大迦葉尊者涅槃的地方還見過尊者,並且皈依在他的座下。 另外一位是十八羅漢中的長眉羅漢,也就是阿彌陀經中的賓盧頗羅墮尊者,他奉了佛陀慈命,要在末法時期度化痴迷眾生;我在中國的佛教高僧歷史里,曾經三次翻到有關長眉羅漢的記載,如東晉時候的道安法師就曾經與長眉羅漢對答過,這兩位尊者至今還住世接引大眾,真是希有微妙的事。 3.無余依涅槃-這種涅槃的境界是大學的階段了,這時候,業報已盡,身體亦無,身與心的組合都離散了,不再引發新的身體、新的苦果,而能將自己的真如本性流露於造化之間,與萬事萬物合而為一,無跡可尋,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就是說明這種通天人、合內外的無余依涅槃。 在《增一阿含經》中,曾經記載通天梵志尊者證得神通,能一眼看出各人的宿命和造化,如果有人指著一堆死人的骸骨請他辨認,他只稍略看一眼,就立刻可以斷知這是某人某人的,死於某年某月,絲毫沒有差錯。有一次,佛陀指著一堆骷髏要他辨認,梵志凝神看了很久,天上地下三世十方都辨認過了,就是看不出是誰,也不知死因及往生處所,佛陀才開示他:『這是已經證悟涅槃的人,他的精神已經提升到無始無終、無內無外的光明世界,能夠無生無死,契理契機,橫遍十方,貫通法界;所以,你無法從他遺留下來的骨灰中辨識出來,因為他就是東方世界普香山的南優陀延比丘!』可見證得無余依涅槃的阿羅漢,是無法從肉身滅處來指認的,因為他早就業盡報息,完全不受凡身牽系掛礙了。 4.大涅槃-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來的法身。勝鬘經中說;「法身即如來大般涅槃的體」,大涅槃是諸佛的法界,是諸佛甚深的禪定,也就是常樂我凈的境界。《法華經》裡面也有一段闡釋解說:「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能,是名大涅槃。」 說過了上面四種涅槃的層次後,我還要順帶講說一下唯識家所講說的四種涅槃。這四種涅槃是: 1.自性清凈涅槃-一切的法相真如,雖然會受外在的影響而有污染的情形,但是法身自性是清凈不變的,具有無數無量的微妙功德,可以無聲無滅,澄明虛空,一覽無遺。這個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萬物眾生平等共有的,與一切法不一不異,任何人都可以不假外求的證得這個清凈自性。 2.有餘依涅槃-與前面所說的有餘依涅槃相同,這時真如已脫離煩惱障,雖然還有微苦所依未滅,但是種種煩惱都已經了斷,不再受眾苦交迫了。 3.無余依涅槃-能出離生死輪回苦海,煩惱既斷,余依亦滅,所有微苦皆已離盡,和前面講的「無余依涅槃」相同。 4.無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一般,此時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而應化世間,圓融無礙。因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會貪著於涅槃境界的安樂,而能觀照眾生疾苦,倒駕慈航,常為眾生的依怙。有了真實的般若智能,必然不會沾滯於生死輪回的空假,而能覺知諸法的虛妄,引導迷津,常為眾生的明燈。經上說:「因智能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能夠證悟無住涅槃,就能悲智雙運、染凈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樣,包容一切而不自以為包容,擁有一切而不自以為擁有,這種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薩不住一法而善運一切法的涅槃妙境。 從以上各種涅槃的層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並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證得,如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早已證悟了涅槃,只是還有身體的依報在,為有餘依涅槃;八十歲在娑羅雙樹下寂滅證入的是無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間行化各地、接應群機,過的是無著無染的無住涅槃生活,這種住而不住、應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 我們講完了涅槃的種類和層次以後,為了使各位能更深一層的了脫塵勞、求斷瞋恚,我接下來還要講「涅槃之後安住在哪裡里?」 二.涅槃之後安住在哪裡里? 大家都知道:我們眾生住在世間,住在五欲六塵的煩惱里,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里,可是大家知道涅槃之後的菩薩、羅漢住在哪裡里嗎?佛經裡面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月現前。」就是說涅槃的菩薩是在虛空之中。 各位一聽到住在虛空之中,心裡也許立刻就會想到「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消失了」的那種虛空,心裡會感到害怕?不要怕!因為對證悟涅槃的菩薩來說,這個虛空是無所不在的空,無處不有的空,無相無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那種千古亘在常存的空,住世時是一種清凈滿月的人格,出世時是一種自在明星的天慧;你如果懂得涅槃,那麼,虛空宇宙之間,無處不為你的法身自性所遍滿,畢竟空的境界,就是「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安住之所。 佛經上曾經記載了這樣一段典故:有一次,唐順宗問佛光如滿禪師佛涅槃後的情形說: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無住,佛今在何處?』 禪師就回答他: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凈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意思就是說:佛的法身遍滿虛空,理體常住於清凈真如海里,是無為而為,無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識見忖度。而唐順宗不了解「無住而住」的涅槃境界,就繼續問禪師: 『佛向王宮生,佛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皈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因為順宗只從一般世俗的色身生滅去體會佛陀的存在問題,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體是無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滿禪師又再一次開示他說: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佛陀的法身等然虛空,沒有生滅缺漏,只是我們一般人用世俗膚淺的眼光去分別,起了迷妄之情,以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滅現象,反而不能體悟這個等然虛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的。事實上佛為了救度眾生的一大事因緣,從真如而來應化於世;因緣既盡則滅向真如而去,而法身「如來」、「如去」,不增不滅,佛陀這種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縱然是禪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薩,如果還有一絲不毫的迷情貪住,也無法到達涅槃的清凈世界,金碧峰禪師愛缽幾乎失卻慧命的公案,就是一個佐證: 他雖然成道證悟了,能夠放下對其它諸緣的貪愛,唯獨對於這個吃飯用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細地把玉缽收好,然後才安心地進入禪定的境界里。 有一次,閻羅王因為他的世壽終了,便差幾個小鬼要來捉拿金碧峰禪師,金碧峰預知時至,就進入甚深禪定的境界里,幾個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得;眼看沒有辦法向閻王交差,就去請教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計謀,使金碧峰禪師出定。土地公想想說:『這個金碧峰,最喜歡他的玉缽,假如你們能夠想辦法拿到他的玉缽,他心裡掛念,就會出定了!』小鬼們一聽,就趕快找到金碧峰的玉缽,拚命地搖動它;金碧峰一聽到他的玉缽被搖得澎澎地響,心一急,趕忙出定來搶救,小鬼見他出來了,就拍手笑道: 『好啦!現在請你跟我們去見閻王吧!』 金碧峰禪師剎那間大徹大悟,了知一時的貪愛幾乎毀了他的千古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並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 「若人慾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當下進入了無住涅槃的境界。 所以要進入涅槃的虛空境界,必須不染一絲迷情妄念,如此進入涅槃空境,則凡情不能擾,世道不足慮,就能無處不安住了。 涅槃雖然是遠離世俗而安住虛空之中,可是這個澄明空境卻並非脫離現實生活而證得,那麼這個離俗而又住世的涅槃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內容呢?下面我就和各位談談涅槃之後的實際生活面貌。 住世的涅槃生活,至少要能隨遇而安、隨緣而住、隨心自在、隨機應化: 1.隨遇而安的生活-像六祖慧能大師悟真法之後,為了避開四處爭奪衣缽的人,在獵人隊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每天雖然也隨著獵人們到深山打獵,可是只要一看到有什麼小動物誤入陷阱,總會設法開網放生,又常常在休息的時候對獵人們宣說佛法慈悲大意。逢到獵人們把打來的野獸升火煮食的時候,慧能大師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樹葉、野菜回來,寄在鍋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說:『我只吃肉邊菜!』這樣刻苦艱難的群居生活,慧能過了十五年猶不以為苦,因為他早已體證涅槃常樂的妙諦,所以能隨所遇而逍遙自在,安住於不說法而隨時說法,不持戒而處處持戒的境界。 2.隨緣而住的生活-涅槃之後的生活,是一種隨緣而住的生活。像釋迦牟尼佛,他雖然證得了有餘依涅槃,可是依照金剛經的記載,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他隨緣而住的六度生活: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穿衣、托缽、乞食、用飯、洗腳、打坐的生活,表面上看起來是最庸俗平常的生活,可是在佛法上,佛陀卻完整的顯現了涅槃境界的隨緣生活:著衣,是身上放光;托缽,是手中放光;入舍衛城依次行乞,是足底放光;吃飯,是口中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皆放般若智能光。像佛陀這樣證悟涅槃的人,也一樣要吃飯、睡覺,一樣有行住坐卧,並不排斥世間生活,可是一粥一飯之中,早已泯除世間的貪愛痴迷,涵蘊著隨緣而化的般若光芒,心月孤明,光吞萬象,是與平常人的吃飯睡覺不一樣的。 3.隨心自在的生活-證得涅槃的人,既然已經住於畢竟空境,對於眼前身旁的煩惱障礙,能夠觀照它的無常性空,自然不執取一法而生起愛憎心;心平行直,無處不自在,就是火宅慾海也變成了清涼安樂的國土。像《維摩經》里的維摩詰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過的便是這種住於紅塵而不染一塵、自在灑脫的生活。焦芽敗種的小乘行者,不能了知諸法空性,怕是奼紫嫣紅,唯有大乘根基的大菩薩,才能「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 4.隨機應化的生活-真正的涅槃生活不是只求自己完成,能夠隨遇而安、隨緣而住、隨心自在,對境不起迷惑而已,還要積極的投入世間,以無上的智能方便隨機度化眾生、成就有情。我們看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手持楊枝遍灑清涼,以甘露法水止熄眾生熱惱渴愛的火宅,這就是隨機應化的涅槃生活。 社會上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以為我們信仰佛教應該離群索居、遺世獨立,眾生也不管,社會也不管,國家也不管,每日茹素持齋、歛眉靜坐就是佛教了,這種想法與佛陀隨機應化的精神大相違背。佛陀證悟之後,並沒有耽住於涅槃的快樂境界之中,五十年間風塵僕僕地往來恆河兩岸,踏著滾滾黃沙,走進眾生的家中,把佛法的甘霖也帶入眾生乾涸的心田。今日我們佛教徒要秉持佛陀度眾的大悲願,走出山林投入社會,隨機應化,回饋眾生,使我們的社會更祥和利樂,充滿幸福。 涅槃之後的應化生活,可以說是儒家「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的精神,也是地藏王菩藏「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隨機而應化的普濟眾生、紹隆佛法,這才是涅槃的真正生活。 三.涅槃的體驗與求證 講到這里,各位一聽涅槃之後的生活是這樣安然自在、自由逍遙的生活,一定也很希望證得涅槃,了脫生死苦海。我現在就從怎樣知道有涅槃開始說起,來跟各位談談求證涅槃的方法和實例。 我們如何才能知道有涅槃的呢?這個問題很難具體答復,就好像有人問你:『大海的水有多少?海里的魚蝦生物有多少?』讓人覺得有無從答起之苦,因為這問題浩瀚得超出了我們認識的領域,已經不是純知識的問題了。同樣地如果有人問:『涅槃的形態怎麼樣?位置怎麼樣?年數怎麼樣?』這些問題也沒有辦法用譬喻、數目來表示,因為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非已生、非未生、非當生、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前五根所能識別,涅槃超越有漏世間的一切對待,涅槃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能用語言文字來直接描繪的。 但是,經由對佛法層層漸進的證悟,我們還是可以體驗到涅槃的存在。就像我們不能用手捕捉風,可是我們確知有風存在;同樣地,我們雖然不能以色彩、形狀來表示涅槃,卻可以經由種種實證來體悟涅槃的存在。涅槃如虛空無法把捉,不能限定,超越我們感官的經驗世界,涅槃就是佛的境界,「若人慾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在這個清凈的大智心裏面,我們可以真真實實地體驗到涅槃的存在。 涅槃雖然不能經由經驗世界的見聞覺知而獲得,但是我們也無法否認它的存在性,譬如我們看不見微塵細菌,但是不能否定虛空中到處充塞著微塵細菌的事實。我們雖然無法馬上體證涅槃,可是從一些已經證得涅槃境界的聖者教示中,可以確信涅槃是真實存在的。好比我們身體完好、四肢健全,但是當我們見到有人手腳被切除,痛苦得一聲聲凄慘哀號呻吟不絕時,便感同身受,覺得痛苦無比。涅槃就像火一樣,不住在東西南北上下,可是兩木摩擦時火苗即生,我們的清凈自性涅槃也一樣;當我們顯發般若大智,以無限的慈悲之心,去感同眾生的苦厄,解除眾生的疑難時,我們的涅槃自性也能像火苗般熊熊燒起,遍滿十方宇宙,無所不在。因此從常存亘在的大悲心、大智心處,都可以印證有涅槃存在。 那麼,我們又如何求證涅槃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從以下三點來跟各位說明求證涅槃的方法: 1.依於戒行-彌蘭陀王問經裡面有一段話,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於戒行,精進修行,無論住於何處,皆可實證涅槃。如人有眼睛,立於何處,皆可看見虛空,涅槃以戒行為住所。因此只要我們以戒為師,精進修持,假以時日,就可以證得涅槃。 2.依三法印修-我們要想求成佛道,必須遵循佛陀的教誨,諦觀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教理,了解諸法的空幻,對於一切萬有現象,心中不起絲毫貪戀畏懼之念,止滅一切塵沙般的煩惱,不執不取、能所俱亡,能夠如此,便能到達諸法靜寂、愛執壞滅的涅槃境界。 3.依三學、四攝、六度而學-欲修涅槃境,便要以「戒、定、慧」安止我們的身心,用「慈顏、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作為應化度眾的方便法門,並且從日常行住坐卧生活的平易處,精進修持六度生活,日日攝心守正,時時轉迷成悟,成就無量清凈功德、無邊殊勝力量,圓滿了大般若智能,具足種種利生弘法的妙用,同於大乘涅槃所行。 盡管求證涅槃的方法各自不同,但古德先賢證得涅槃的實例卻是真實不虛的。大家聽到這里,也許會這樣想:那些都是道行高深的大德聖賢,我們凡夫俗子怎麼能及得上他們呢?如果各位有這種想法,那就好像認為大龍眼樹結的果實像橘子大,小龍眼樹結的果比葡萄小一樣,是一種妄執的錯覺。在佛教里,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樣,人人能修證;我們從古德先賢證得涅槃的實例中,可以證明這一點: 1.證悟涅槃與年齡無關-佛經裡面記載,須跋陀羅到一百二十歲才證得涅槃,而舍利弗的弟子均頭沙彌,七歲的時候就證得了涅槃,可見證悟涅槃的關鍵,在於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間的年齡沒有太大的關系。 2.證悟涅槃與智愚無關-一個人能不能證悟涅槃,只看你能不能將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來,與我們所謂的智能、愚痴、聰明、笨拙世智辯聰是沒有關系的。所以最聰明的舍利弗能證得
⑼ 如是趨入之行者能獲得無分別之行的原因是什麼
辛四(如是趨入行者之超勝功德)分三:一、獲得無分別之行;二、雖無分別然行事不相違之比喻;三、獲得如是證悟之功德。
壬一(獲得無分別之行)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癸一、意義:
菩薩無念而徹知,法空無相無戲論,
不以二慧尋菩提,瑜伽者勤勝般若。
作為菩薩,當他安住在無有妄想、分別、執著的無念境界時,所有染污與清凈以及有無、是非等全部都沒有,而真正入於不住兩邊的境界時,便能徹知萬法是空性、無相、無願(或無戲論)、光明、平等的境界。正因如此,我們就不能希求以執著清凈與不清凈、實有與無實、能取與所取、遠與近、常與斷等兩邊的分別心或希求心來獲得這種境界,因為以這樣的心態根本不可能得到如此智慧,或者說尋覓到菩提。所以,什麼時候什麼執著都沒有,也就是說擁有不墮兩邊的清凈境界,那這種瑜伽士或菩薩就在行持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
的確,不墮二邊很重要!佛陀在《大寶積經》里也講:「二邊清凈已,魔所不得便。」如果有無、是非等二邊的執著全部已經清凈,那即使成千上萬魔軍來到你面前,也不可能有機可乘,因為已經沒有執著了。如果有執著,在遇到外緣時就會擔心、害怕,比如:今天我到屍陀林去了,會不會有魔王跟著我?我今天看見了一個屍體,這個屍體的靈魂會不會一直追著我?雖然外境沒有,但因分別念所致,魔障也會出現。如果我們認識了心的本體,或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就能了知一切都是清凈的,或一切皆不存在,那在這樣的境界中就不會有如此現象。
《大智度論》中也說:「若有念,即是有相著處;是故說諸法無念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念。」這里講了有念和無念的差別:有念頭,違緣、痛苦等就會出現;若進入無念的境界,清凈、不清凈等就不會有。(剛才修上師瑜伽時,很多道友都安住於無念的狀態。當然,無念並非指單空,而是指有無等邊全部遠離的境界。)
所以大家皆應了知,所謂的清凈與染污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在藏密中,為了斷除染凈的分別,專門有竅訣性的修法,比如很多瑜伽都要求不分別染凈。發源於漢傳佛教的日本禪宗也有斷除染凈的修法,下面就講一則相關公案:有一位叫文道的法師,他做雲游僧到處參訪時,聽說慧熏禪師道風很不錯、境界很高,便越過千山萬水去尋找。一天傍晚,他到達了禪師所住的山洞,他說:久仰禪師高名,末學非常希求禪法,希望禪師能傳授禪宗的甚深境界。慧熏禪師說:算了吧!但現在太晚了,你就住在我這里。文道法師也同意了,晚上就住在他的山洞裡。
第二天早上他起床時,慧熏禪師早把粥做好了等著他醒來。吃早餐時,因為慧熏禪師經常一個人住,沒有多餘的碗,便把山洞口的骷髏(指頭蓋骨,藏地稱托巴)撿來盛粥給他吃。文道禪師分別心很重,覺得:人的頭骨這么臟,怎麼能用它直接吃飯呢?正在猶豫時,禪師嚴厲地呵責他:你不是真正的法器,還有染凈等分別心。的確,如果是好弟子,他會很爽快地把托巴里的稀飯喝下去。在藏地,有些修行人經常到屍陀林拿頭蓋骨吃飯,但有些人分別很重,說這種做法不好。其實好和不好就是分別心,若泯滅了分別,好壞就不會有。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在《夢游集》(以前我以為《夢游集》全是夢的境界,當看了上下冊的《夢游集》後,才知裡面有很多詩詞,還有國學等方面的內容。為什麼要取這樣的名字呢?大師說:「為隨順顛倒夢想眾生,故與眾生同游夢中而作佛事。所謂度脫夢里眾生,成就夢里佛果,『夢游集』之義乃如是也。」)中講過自己住在五台山時的一個夢境:一位僧人前來報告說:文殊菩薩在此北台頂設置浴室,請你去洗澡。於是大師跟著他到了北台頂,到後就進入一座充滿香氣的廣大殿堂,隨後梵僧(即印度的僧人)將他帶領到了浴室。他解開衣服,准備入池沐浴時,看到池中有一個人正在洗澡,定睛一看是個女人。當下他就產生了分別念:我是一個和尚,怎麼能跟女人一起洗澡?並打算不入池。這個時候,裡面的人露出身體,才知不是女人是男人。然後他們共同洗澡,從頭到腳(包括五臟)全部洗得乾乾凈凈,內外洞然透明。
這時,出現一位梵僧手擎半邊像剖開的西瓜一樣的骷髏讓他喝水,一看腦髓淋漓,他便心生厭惡而不願意喝。梵僧說:你怎麼不喝?這個很乾凈啦!隨後就用手指摳出來吃得津津有味。結果梵僧把腦漿全部吃光了,只剩下血水。接著便讓他喝,他喝下後,覺得像飲了甘露一樣,法喜充滿,身心舒泰。喝完後,那位印度僧人為他擦澡,大拍一掌後,大師就從夢中醒過來了。從此之後他就通達了染凈無二,很多境界也與以前完全不相同。
但對凡夫人來講,雖然口頭上會說,但在真正遇到清凈與不清凈的考驗時,沒有修行境界就會產生執著。但是,以對二邊的執著去尋找菩提,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得到。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在萬法的本體上凈與不凈都沒有,只不過以分別念執著後,才逐漸形成了干凈與不幹凈、高尚與不高尚等二邊之法。當然,這是從最高層次來講的。若從世間名言來講,肯定要分清凈與不清凈以及高低、前後、左右等,否則整個世界就亂套了,而這也是月稱論師在名言中承許有真世俗和倒世俗的原因。
總之,在真正希求菩提時,大家一定要懂得本頌所講的道理。當然,無念乃禪宗最高境界的原因也在於此。
癸二、比喻:
虛空界與彼違一,非有何亦不得彼,
善行智慧之菩薩,亦如虛空寂滅行。
這里以虛空來比喻菩薩的無念境界。在藏地,高僧大德們在修大圓滿時,經常使用虛空和水晶的比喻;從漢地高僧大德的傳記來看,尤其是禪宗,觀虛空的例子或公案也相當多。可見,虛空是認識心的本體或獲得開悟境界的最好象徵與比喻。
頌詞的意思是:因為虛空界的本體跟石女的兒子、龜毛、兔角一樣,以任何法也得不到,所以它不可能跟包括它自己的本體在內的任何一個法相違,也不可能與之共存或共住,即沒有這兩種情況。雖然它沒有,但在人們心目中,確實有這么一個比喻。這樣一來,我們就能了知,如虛空般的法性跟包括它自己在內的任何法都不可能像鹽和水一樣變成一味一體,也不可能與之完全分開——像東方的柱子和西方的木條一樣。雖然勝義沒有,但名言中卻有這么一個無為法的本體存在。所以,對以虛空等方式通達一切萬法無有自性、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來講,因為他們具有甚深智慧,就能在虛空般的境界中寂滅一切分別而行。
無論是在藏地還是在漢地,很多高僧大德和瑜伽士都有這樣的境界。因為他們的境界非常寬廣,好壞等分別念的障礙全部都沒有了,所以讓他講就能講幾個小時,讓他停止馬上就能停下來。因為他們的境界已經超越分別思索的范疇,所以我們看也看不到、想也想不到,甚至對他們所說的我們根本摸不著頭腦。以前,藏地有一位高僧叫章國智托,他說話做事完全跟著別人重復,但他開悟的境界遠遠超越其他人。
關於虛空,在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竅訣中,有些是直接觀虛空而開悟,有些則通過虛空的比喻來開悟。以前,蓮花生大師用手指指向虛空讓弟子們認識心的本性,那個時候很多人都當下開悟。《六祖壇經》中也有很多虛空的比喻,如:「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若我們能安住在這樣的虛空境界,很快就能開悟;但有些因各種因緣不具足,可能很多年後才能開悟。有一個人說:「我已學佛好幾年了,還沒有開悟,特別著急,看怎麼辦?」我覺得也不能著急,因為越著急越不能得到。
以前漢地有個寶掌和尚,在《五燈會元》、《峨眉山志》等書中都有他的公案,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在漢地來講,他是壽命最長的和尚,一共活了1072歲:公元前413年(佛陀圓寂70多年後)在中印度降生,公元657年在中國圓寂。現在很多人說:本煥老和尚已經103歲,南懷瑾90多歲,虛雲老和尚活了120多歲,榮索班智達119歲,他們很了不起。相比之下寶掌禪師的壽命就長得多,而且他700多歲(或言900多歲)時才在達摩祖師前證悟。
他降生時左手握拳,後來父母把他送到寺院里出家,在看到本師像後拳自然張開,結果裡面出現一顆寶珠,遂以之供佛。以此原因,人們就稱他為寶掌,再後便稱為寶掌禪師。他在印度住了五百多年(或言六百多年),走遍了五個天竺國度。後來東游此土,入四川禮普賢,峨眉山便成了他在中國的第一站。
據說峨眉山成為普賢道場的由來也與他有關:以前,一位叫蒲公的人在金頂看見普賢菩薩的光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寶掌告訴他是普賢祥瑞,並讓他問最早將佛經(如《四十二章經》等)傳譯到中國來的兩位法師——摩騰與竺法蘭,他們也這樣認定。當時應該是東漢年間,他們倆都住在白馬寺。經他們三位認定後,峨眉山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便名正言順了。
後來他到過五台山,還去過湖北的黃梅等地。在親近達摩祖師時,祖師呼他為「老闍黎」,他答應後,祖師哈哈大笑,他便以這個笑聲而開悟。後來他還拜見過二祖、三祖、四祖、五祖。最後在浙江紹興市南的東山雲門寺示現圓寂,當時正值唐朝。據說武則天曾在他面前皈依,武則天的國師神秀也是他剃度的。
圓寂時他說:「本來無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復來此。」意思是說,本來沒有生死,但我今天卻示現生死;我已獲得心能自由自在去住來的境界,以後我還要再來中國。他還授記:再過六十年,會有一印度僧人前來取我的骨舍利,你們千萬不要阻擋他。時間到時,確實有一位印度僧人前來,繞禮師塔後,遺塔自然打開,骨架卻完好無損地存在。然後他把骨舍利拿到附近的池中洗後,便將之帶回印度去了。從此之後,此池遂命名為洗骨池。
關於武則天,她是唐朝第六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稱帝後,改國號為周,後來中宗皇帝復國號為唐。在中國歷史中,武則天被醜化得很厲害。有些人說:因為這是男人在寫歷史,所以會變成這樣。我覺得武則天很了不起,因為她不但自己虔誠信仰佛教,在弘揚佛法方面貢獻也非常大,比如修復寺院等。再說,當時漢地的風俗是男人為天、女人為地,在這樣的社會習慣中,她能做皇帝也很不容易。雖然有些歷史把她刻畫得很醜陋,但我認為也不一定那麼惡劣,因為她在位的十五年中,對佛教所作出的貢獻,無數後人都佩服不已。
言歸正傳:作為修行人,對虛空般的境界皆應引起重視。而在修行中,以虛空來了知心的本體或通達萬法的本性,也很重要。如果真正有一些境界,在外境出現得與失、快樂與痛苦等時,就不會隨之而轉。如果沒有一定的境界,雖然暫時能在別人面前演演戲,但也包不住。若想真正了斷生死,般若空性的寶劍就不可缺少。相信大家通過這么長時間的學習,一定深深感受到了般若空性的微妙。
漢地禪宗和藏傳密宗歷代都有許多大徹大悟的高僧,雖然他們有些行為世人不一定能接受,但也沒辦法,因為完全超越了世間的行境。所以,我希望道友們學佛不要停留在口頭上,也不要過於注重外在的行為和形象,而應在內心深處真正認識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若能如此,便能示現「本來無生死,今亦示生死」的境界。也就是說,雖然在顯現上有生老死病等苦和各種快樂,但卻不會執著,因為這些是為了眾生的利益假裝的,實際上根本沒有。若我們都到達這種境界,那每一個人都會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