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為何印度沒有本土的大超市
哎,這是印度的國家政策,因為印度的小商品輕工業不發達要是其他國家前來競爭印度肯定是競爭不過的,所以印度只好盛行之前我國清朝時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拒絕外國小商品的金進入但是這也必然導致了因果本國的這些問題。
事實上印度的經濟差異是很大很大的,窮人窮的叮當,富人富得流油,富人是不會自己去買東西的,窮人也買不起,所以平時去超市的人就不多。超市也就不幹了。
⑵ 作為人口大國的印度,消費能力極強,為什麼沒有大型超市
作為人口大國的印度,當地有相關條例只允許國人經商不允許外國人投資,所以這里是沒有看到大型的超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政策,因此印度當地沒有出現大型超市也可以理解的,畢竟這里並非很多富有的人也沒有人肯花錢去開大型超市。
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印度當地確實難以看到大型的超市出現,期待以後當地政策改變可以讓國外投資者進入經商,就可以改變簡陋的消費模式。
⑶ 印度4月汽車零售銷量首次為零,行業每天損失三億美元
當地時間5月1日,印度汽車工業協會(SIAM)公布的最新銷量數據顯示,2020年4月,印度汽車市場零售銷量為0輛,印度境內也沒有車輛生產。不過,當月現代汽車有1341輛汽車出口到印度。
根據SIAM方面的數據,去年同期印度汽車零售銷量為25萬輛,這也是印度進行汽車銷量統計以來,首次出現當月銷量清零的情況。
今日,印度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托·森(音譯,Sugato Sen)在回復第一汽車頻道記者的郵件時表示,印度汽車市場出現零銷量,主要源於印度國內封鎖導致汽車經銷商暫時關門,以及海外航班的封閉所導致的供應鏈不暢共同造成的。
托·森在回復中提到:「目前,印度99%的汽車經銷商已經關閉或停止營業,我們面臨如此巨大的未知性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而即便是印度政府立刻解除封鎖並允許企業復產,但由於印度的汽車產業高度依賴海外國家的零部件,因此也難以較快恢復。而在此期間,印度汽車產業每天的損失額將達到3.0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6億元),其中有近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2億元)需要由主機廠和上游供應商承擔。」
托·森還表示,由於疫情對於印度汽車產業上下游所造成的影響難以估量,即便是疫情得以遏止,也難以在短時間恢復消費者的信心,預計2020年印度內需市場的汽車銷量將在280萬輛左右,不僅跌破300萬輛,印度的年度汽車銷量還將跌到2017年以前的水平,因此行業正在向印度政府建議,政府必須將整個汽車行業列入必需品清單,優先保障汽車企業、零部件企業及汽車經銷商復工,並且將商品和服務稅從目前的28%降低到10%。
此前,印度本土最大的汽車生產商馬魯蒂鈴木公司公布的4月財報顯示,由於受到印度全境封鎖的影響,在印度國內市場零銷售,同時該公司為其他品牌的代工產品也沒有任務業績,而該品牌今年3月轎車產量是91602輛,同比下降32%。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印度媒體的報道,豐田基洛斯卡、現代汽車等汽車製造商在上周就已獲准開始運營,但這些公司因零部件進口運輸的問題,目前尚未決定重啟生產的具體日期。
國際咨詢機構畢馬威建議,印度汽車及零部件行業對該國GDP的貢獻超過7%,該產業的現狀需要引起印度政府更重視,並可以考慮與中國開放運輸渠道,以促進印度汽車產業的恢復。
近年來,作為重要的新興汽車市場之一,印度市場也吸引上汽、長城及海馬等中國車企以及部分零部件企業的加入,中國汽車產業與印度市場的聯系逐漸更緊密。
去年5月,上汽集團在印度的第三個海外整車基地正式建成投產,印度市場上首款互聯網汽車也由上汽推出並問世。當時,上汽方面表示,2年內在印度市場推出至少4款產品。根據SIAM的報告,印度每年從海外進口價值1.33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240億元)的汽車零部件,其中中國零部件佔印度汽車零部件進口總量的27%,位居第一。印度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包括轉動系統、發動機零部件、乘用車電動系統、合金車輪等。
一家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汽車企業負責人王強向第一汽車頻道記者表示,相比於中國及東南亞,目前印度市場仍被個別日韓車企所佔據,且市場集中度不高,這對於中國汽車主機廠和零部件廠而言,可以通過差異化定位及性價比優勢等不同策略,尋找新機遇。
「印度汽車工業對於海外零部件的依賴程度比中國更高,因此在疫情等突發性風險面前更加脆弱。印度的汽車經銷模式相比中國也更加復雜。」王強表示,印度市場的線上銷售等模式仍有一定發展空間,他所在的公司然還沒有撤出印度的打算。不過,如果印度這種情況持續,很多資金力較弱的企業需要重新考量市場定位,甚至可能棄卒保帥,將對新興市場的投資轉向主營市場。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⑷ 印度人口如此之多,還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為何卻沒有大型超市
為了保護他自己的零售小店。所以不接受外來的大超市入駐。但是印度本地人又沒辦法能夠開起來一個那樣的大超市。所以就導致即使到今天印度發展經濟發展如此迅速,也很難讓人覺得這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不過近幾年印度也有嘗試著放寬對於外資進入印度零售領域的限制。不過國情限制,超市發展在印度無法生存。
所以,印度本土最大零售商Future Group故意把過道弄得狹窄,將貨物放滿了貨架,給人以印度常見的露天市場的感覺。橫亘在家樂福等諸多企業面前最大的難題,其實還是土地的使用情況。在印度許多地方,土地使用權往往模糊不清,土地徵用也受到各種限制性條約的約束。另外,從就業選擇上看,雖然零售業為印度人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在印度人眼中,在這一行業工作並不夠體面。
⑸ 蘋果已完成在印度第一家零售店選址工作,印度市場前景真的光明嗎
印度地區的新增用戶里,絕大多數都是初次使用智能手機,第一次開始使用那麼說明以後會有很多次,雖然印度經濟水平比較落後,但是對於智能手機行業來說這無疑是光明的市場前景。以往還是在諾基亞這類功能機的世界,其根本不了解蘋果手機與幾百元手機的差距,一方面是認知程度達不到,另一方面是因為普遍經濟能力不行。
對於蘋果來說,放棄印度市場明顯是不靠譜的,畢竟印度仍然是當前全球智能手機增速最快的地區,初代智能手機用戶因為經濟能力原因,無法購買蘋果手機,但隨著用戶層的逐漸迭代以及跟其他手機對比後,一旦用戶的經濟能力上來了,其自然會去購買蘋果的iPhone X、iPhone 8、iPhone 8 Plus等產品,要相信每個地區都會有富人,捨得花錢、願意花錢的人大把人在,人口基數擺在那裡,只不過用戶對於接受一部手機話費五六千元甚至上萬元仍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會很快隨著市場的流行度逐漸被適應,像國內出現的一些極端用戶為了買iPhone不擇手段的情況,在印度地區也有可能出現。
⑹ 三大巨頭決戰印度市場,亞馬遜、阿里、沃爾瑪誰能搶得更多"肉"
最近,印度電商市場並不太平。
9月7日,據國外媒體報道,阿里巴巴集團子公司UC瀏覽器計劃未來幾個月在印度推出一項電子商務服務。其實阿里巴巴在印度市場發展多年,布局的業務主要圍繞在電商領域,隨著子公司的入局,阿里在印度電商行業有增加一個籌碼。
隨著互聯網硬體設施的完善,這也促進了印度互聯網用戶的增長,截至 2018 年 12 月,估計已達 5.66 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40%。到今年年底,互聯網用戶數量將達到 6.27 億。不僅互聯網人口紅利大,互聯網加劇了印度人口紅利的釋放,由於供應鏈、物流、支付、通訊等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改善,印度互聯網市場規模到 2025 年末增長 3 倍,達到 1600 億美元規模。
印度也成為不少互聯網巨頭出海的重要市場,他們都渴望在這個廣袤市場獲得更多商業變現價值。目前印度互聯網行業主要由國際互聯網巨頭與本土互聯網初創企業構成,也有少量印度本土傳統企業創立或扶持的互聯網公司。在眾多的互聯網行業當中,印度電商市場應該算是被巨頭包圍的。
⑺ 印度的經濟特點
印度從經濟上來說是世界第七大經濟的名義GDP和第三大的購買力平價(PPP)。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排名第139 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2,134美元和第122位,在經過1991年的經濟自由化,印度每年實現6-7%的平均GDP的增長。自2014年以來,除2017年外,印度經濟一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主要經濟體。
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服務業之一,自2001年以來年增長率超過9%,佔2012 - 13年GDP的57%。印度已成為IT服務,業務流程外包服務和軟體服務的主要出口國,2017財年的收入為1540億美元。這是印度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 IT行業仍然是印度最大的私營部門僱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創業中心,2018 - 19年間有超過3,100家技術初創企業。印度汽車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工業之一,2013 - 14年度年產量為2148萬輛(主要是兩輪和三輪)。 2015年,印度擁有價值6000億美元的零售市場,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
⑻ 外貿生意好做 要具備什麼條件 印度的市場潛力怎麼樣
印度人口超過10億,自1998年以來,每年的經濟增長率均超過6.5%,進口總額更是每年增長。在許多外商眼中,印度市場是僅次於中國的新興市常不過,印度民眾有其特殊的消費者偏好、銷售渠道及交易特性,如果不加仔細分析,將可能導致拓銷工作事倍功半。對於有意打入印度消費市場的我國公司而言,應在行動之前較深入地了解印度的銷售渠道情況、直銷市場情況、消費者消費習性及選擇經銷商方面的策略。 市場流通體系 印度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國土南北距離超過3000公里,東西寬約2900公里。海岸線全長有6000公里,大城市間相距遙遠。因此,如果要在印度全國設立銷售網,勢必是一個不小的工程。例如,一家製造化妝品及美容用品的知名外商,號稱在印度有2.5億名顧客,其零售點則高達10萬個。 與其它亞洲發展中國家相比,印度都市化的程度相當低,70%的民眾居住在農村。對許多消費品銷售來講,鄉村市場是銷售的主力,約占總銷售額的70%。近幾年來鄉村市場的增長尤其迅速,許多消費品在鄉村市場的銷售增長率,是都市地區增長率的4倍。在印度被歸類為最富有的消費群,有15%居住於鄉村。 在印度,多數的消費品銷售可分成三個層級,分別是經銷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如果希望針對整個印度市場作銷售,大約需要透過400至2300家批發商,以及25萬家至75萬家零售商。公司僱用聯系這些批發商、零售商的業務人員,則平均需要75至500人。通常,印度經銷商要求的毛利為4%-5%,批發商為3%-4%,零售商則為10%-15%。部分批發商則跨入經銷或零售的業務。印度全國有超過500萬家零售商,多數是家族經營。在都市地區,有部分零售商頗具經營頭腦,還附帶信用貸款、送貨到家等業務。 銷售渠道 根據印度工商聯(FICCI)的分析,印度所有零售業市場容量約為1800億美元。最近的市場調查指出,印度規模零售業(相對於傳統小市場而言)在今後幾年年均增長速度為30%-50%,到2005年規模零售業總值將達到93.8億美元。雖然小型雜貨店仍是消費市場的主力,但大型購物商場仍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印度的消費市場必將發生極大的轉變。 在印度很多大城市,盡管還沒有形成全國性的連鎖店和特大型賣場,但百貨公司、超市和專賣店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多數的城市,在市區內都有頗具規模的商業特區,其中的店鋪多數為本地人所開設。在主要的都市以外,鄉村地區的商品銷售就較不方便。由於道路狀況不佳,許多鄉村地區根本無法運送商品。 在印度,商品的銷售有一般賣場及黑市兩類渠道。有許多走私商品,諸如計算機零件、手機、家用電器以及其它的消費品,經常由黑市銷售。黑市的商品售價通常較賣場的售價低10%以上。 傳統的小型雜貨店依舊是印度主要的零售渠道。不過在意識到印度零售業的發展潛力後,好幾家印度的大型財團已決定跨入零售業的經營,其中部分財團還計劃與國外的知名零售業者共同合作。 不過,現階段在印度設立大型賣場,獲利不易。大型零售業在印度的發展,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難如下:1.小型雜貨店的競爭。小型雜貨店不但鄰近住宅區,營業時間長,還提供宅配到家的服務。雜貨店營運成本低,不追求高利潤,商品定價與大型零售店相比差別不太大。雖然印度的雜貨店擺設凌亂,甚至有些臟亂,但是由於印度富裕家庭日用品采購都由傭人代勞,因此雜貨店的客源豐富,生意良好。2.房地產價格。印度主要城市的商業區,不論是租用或是購買,房地產價格都不便宜,要開設分店,成本不低。3.商品采購和物流問題。印度道路狀況較差,官方對於貨物采購限制較多,冷凍食品的保鮮及運輸設備昂貴,這都嚴重影響到大型購物店的貨源供給。另外,由於印度對於消費品的進口限制仍較多,關稅較高,進口替代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目前印度不允許外商設立零售業獨資公司,外商前來印度投資零售業是採取個案審查。但將來對零售業投資的審查有可能更為寬松。此外,印度消費品進口稅已不斷下調,這也給在印度投資零售業的外商極大的操作空間。當然印度在審核外商的零售業投資案時會要求外商擴大在當地的采購比例。 印度的直銷市場 90年代印度經濟體系大幅對外開放,直銷突然成為印度相當風行的銷售方式,全球著名的直銷商,包括安麗、雅芳、Oriflame、Tupperware,也紛紛來到印度開疆闢土。目前多數直銷的企業仍處於虧損,僅有少數公司損益平衡。但估計直銷在未來的印度市場仍
⑼ 印度電商:「2022年之前都很難賺到錢」,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印度電商之所以不能賺錢,是因為政策對於電商企業不容好,以及客單價非常低,高物流的成本和低物流效率,這三點原因都是造成了印度的電商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很難發展起來,同時也讓這一些電商創業者在這幾年沒有辦法賺到太多的錢。
印度的物流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就是說投入是大於收益的,因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是依靠於物流的,對於派送服務質量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我覺得印度人可能沒有辦法做好這一個行業,因為印度的基礎設施還是比較薄弱的,而且他們城市內的交通是很堵塞的,即使是用摩托車,也有可能要用好幾天才能把商品送到買家的手上,綜合了這幾點在印度市場的電子商務的發展是比較困難的。
⑽ 印度人口如此之多,為什麼卻沒有大型超市
作為「金磚四國」之一,印度近些年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經是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的世界第七大經濟體。
印度這一政策為的是保護本土零售商,不過這也使得在溫室中長大的印度本土零售商毫無競爭力可言。而外國遊客在印度的日常購物體驗也是非常糟糕。所以,印度本土最大零售商Future Group故意把過道弄得狹窄,將貨物放滿了貨架,給人以印度常見的露天市場的感覺。橫亘在家樂福等諸多企業面前最大的難題,其實還是土地的使用情況。在印度許多地方,土地使用權往往模糊不清,土地徵用也受到各種限制性條約的約束。另外,從就業選擇上看,雖然零售業為印度人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在印度人眼中,在這一行業工作並不夠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