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格僧人的定義和如何供養合格僧人
如今為末法時代,假冒的僧人、活佛、堪布、法師甚多,眾生因有過多的慾望和貪婪,容易被這些假冒的人所蒙蔽。我在漢地的時候,經常會遇到被假僧人所騙的居士,使我心裡十分傷痛。他們缺乏智慧,沒有福報,不懂因果,不了解佛法,當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僧人,但這個僧人恰恰就是誤導他的假冒者,這真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有的人不但被騙,而且願意被騙,還把他視為佛菩薩、供養之境。如果這個心態一直維持到最後,始終不被邪見所污染的話,那也可以。他騙你是他的過,而你一心一意供養是你的功德。但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他是個沒有經過實修就帶弟子的不如法的師父。 1、什麼叫合格的僧人 梵語稱為「僧人」,藏文對字是「扎巴」,象雄語稱「幸饒」;漢語音譯為僧人、和尚,意譯為出家人,實際就是所有修行人的總稱。從印度佛教的角度來講,僧人即是出家修行者,出家是為了方便修行,因為很多人敬重出家僧人,僧人即代表了所有行者,因為只有出家才能弘法利生。但到了藏地就不太一樣,除了顯宗四部,還有密宗四部和大圓滿三部等修法,修行就不一定非得出家。 修行的基本為律藏,而律藏之精華為戒學即戒律,戒律的目的是調整三門,凈化心靈。能調整三門、凈化心靈、覺悟本性的都稱之為戒律。顯宗有顯宗的戒律,密宗有密宗的戒條,大圓滿也有其戒律。佛說過:「若不守一條戒,則不為我弟子。」行者無論修什麼法都得受戒,沒有不受戒的修法。 顯宗戒律主要以沙彌二十五條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律為戒律之根本,如果可以的話,其上再受個菩薩戒,被稱為顯宗的戒律。密宗戒律更嚴格、戒條更為眾多,內容更深奧,但也有很多方便之處。佛祖為了方便度化眾生,戒律分為出家和在家戒律,出家戒律則為上述的兩個門類;在家戒律分為八關齋戒和居士戒。居士戒又分為居士一條戒、兩條戒、三條戒、圓滿戒和皈依戒等多種。一條戒即是不殺生或是不偷盜等守一條就可以;兩條戒為不殺生的基礎上再守不偷盜,則為兩條戒;三條戒則是不殺生、不偷盜上面再受不妄語或是不邪淫,則稱為三條戒;皈依戒乃是皈依的所有戒律;圓滿戒為守持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除了自己的婚姻伴侶)、不妄語四根本戒上面再受不吃肉、不飲酒等其中一個,則謂圓滿戒。 出家人和在家行者雖然都是修行人,但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佛教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出家人,所以出家人代替了所有行者,在家行者則一般不是特別受尊敬,漢地和南傳都是如此。到了藏地就不一樣,他們仍然注重密宗,以密宗為修行之根本,甚至說密宗不依顯宗而單獨可修。當到了八世紀時,吐蕃為了改朝換代、為了打敗象雄王國,藏王對藏密做了嚴格的調查、改革、改名、糾正,但改革尚未完成,藏王圓寂,病毒留給了後人,導致自八世紀乃至四五百年來藏地顯密不和,有的敬重顯宗而鄙視密宗;有的過於重視密宗,而拋棄顯宗,藏地顯密教法因而水火不容,這種狀態一直延續了四五百年。之所以顯密不和,是因為密宗源於象雄(如今的雍仲本教),顯宗來自印度的中觀和唯識,兩者在文化上、思維邏輯上都存在差別,所以顯密不和。後來藏地出了貢佐巴大師、美敦巴大師、龍欽巴大師、宗喀巴大師、薩迦巴大師等各大教派的精神領袖,培養了很多實修極致的高僧大德。其中伏藏師、世系活佛、持明大師為修密行者;堪布、格西,包括普通僧人為顯宗行者;虹化者等大圓滿修者為禪修行者。 大概五百年前,本教著名行者良美巴大師、格魯派開創者宗喀巴大師等繁多高僧出世,對藏傳佛教進行研究,改善或補足了很多修行方法的不足。尤其是良美巴大師畢生實修顯、密、大圓滿三法,從中獲得前所未有的實修經驗,開創了顯密雙修的大道。他說:可在顯宗沙彌、比丘戒、甚至在居士戒基礎上修密宗,顯宗和密宗是理論和應用關系或者前修和正行之關系。宗喀巴大師和良美大師交口稱譽為:「人們陷於末法時,佛法精髓為戒律。」顯密好比左右手,對於行者而言,兩者缺一不可。所以修密者不能離開顯宗,修密和大圓滿皆基於顯宗的見修行三法,才稱得上是顯密雙修。良美大師雲:「以顯宗為前行,密宗為正行,大圓滿為結果。」又說道:「佛法根基為戒律,佛法精華為密法,佛法究竟為大圓滿。」所謂如法就是要知道入哪一個法門,受了哪一條戒律,才能知道什麼叫合格的僧人。 不能以為穿個紅色衣服,剃個頭,念念經,會講幾句佛教知識的就是出家人。僅僅身體出家是不行的,還得看他的心有沒有出家,有沒有以出離心為戒律之基礎,否則容易被人騙。如今很多假冒的僧人,跑遍藏漢兩地,以活佛、堪布、師父的名義,騙錢騙色。完了用所騙取的錢給自己買洋房享受舒適,給自己買名車享受奢華,這樣的師父就不如法了。出家是為了讓你低調、謙虛,放下世俗紅塵的誘惑,但現在我們的出家不但沒起到減少貪婪、消除煩惱、放下紅塵的作用,反而製造了更多的貪婪和放不下。 2、如何供養合格的僧人 佛教的積福和做善事之方法歸納起來有兩種,那就是供養與布施。供養與布施本質上都是善事,但因為對境不同,方法和心態也就自然有區別。供養的時候,在沒有慳吝、捨不得基礎上,供養者對供養對境還要有恭敬心、虔誠心,否則就談不上有意義的供養。而布施時,也是一樣的,要在捨得、不慳吝的基礎上有憐憫心、慈悲心。要知道,我們不能以憐憫心、慈悲心供養三寶,因為他們不是憐憫的對境。 如果供養僧眾、寺院、高僧的話,那是最殊勝的供養,也是最好積福方法,因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佛。扎敦巴大師雲:「三寶中有牙齒的三寶和沒有牙齒的三寶。」有牙齒的三寶則是僧寶,若能供養僧寶,則不但有供養之功德,而且還有享用之功德,享用完了還會為你發心、觀想和迴向等等。三寶當中僧寶是唯一跟我們有關系的三寶,唯獨他才能跟我們交流,教化我們。對於凡人而言:難以感覺到佛的存在,因為佛是覺悟本性的境界,而我們還沒有覺悟,所以我們只能把佛像當做佛來供養,但佛像只是佛的像而已,並非真佛。其實佛不需要我們的供養,只是我們自己需要培養捨得心、虔誠心、恭敬心,所以進行供養。 本教《八關齋戒經》雲:「很久以前一位虔誠者,為一名僧人供養了一餐,使他生生世世遠離飢饉之難。」《經部》曰:「供養一千尊佛,還不如供養一個眾生,因為他們需要你的供養;供養一千個眾生,倒不如供養一位僧人,因為他能利益很多眾生;供養一千名僧人,還不如供養自己的根本上師,因為他對你在修行上有恩。」《密宗續部》里記載說:「供養千尊佛,不及於供養上師的萬分之一,因為上師是諸佛之集,是直接令你成佛覺悟的引導者。」美敦巴大師雲:「若能令師滿足,則乃究竟之福。」此次提到的上師不是如今我們所看見的那些貪財者,而是學識淵博、實修圓滿、高尚品德、有傳承經驗的高僧。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引導你,教化你。 我們不能以被動的心來做供養,必須是自願的,而且是由虔誠心、恭敬心所引發的善事,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今有的僧人說:「你供養我多少多少錢,我就給你做灌頂、指點心性,傳某某法。」如果用金錢來與灌頂、指點心性的價值相比,即便是幾百萬幾千萬,都不及一個灌頂的萬分之一。如果這灌頂,可不以弟子的虔誠、出離心為基礎,不以師父的實修和傳承為依據,直接用錢就可以買的話,地球上第一個成佛的可能就是美國人,佛法也將被淘汰。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比如兩個居士一起來拜一位師父,其中的一位供養了一千塊錢,而另一個很被動地跟著他供養一千塊錢,這樣的供養不會有很大的功德。 僧人可以接受他人的供養,但要正正當當的接受,不要用詐騙、欺騙的行為獲得供養。堪布、格西和活佛都只是個身份,只是在管理寺院、僧眾時的方便法,不是真正的你。連我們的身體、語言和心都是無我的,還能有身份嗎?有人供養你是因為你身為出家人,或者你在做令人敬佩、深信的事,而不是你的身份如何如何。如果他的供養是自願、不是被動的,你用慈悲心胸來接受其供養,對他對人都是有幫助的。錢在他的手裡,要麼花在吃喝玩樂,要麼就花在其他不太有意義之處,你替他積善積德,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好。 供養的時候,心態很重要,即除了上述的恭敬、虔誠心之外,還要三輪空體無緣殊勝。所謂三輪空體即是供養者、供養對境、供養之物以及供養的功德皆歸於空性法界中。法界納入於本性無思無念,最後就是無我的智慧。
2. 如何供養僧 怎樣供養僧才具功德
佛教起初傳入中國時,是依附老莊思想而立足的,這種格義佛教方法,對於一般普通人民似無問題,但對於儒家人士便沒那麼簡單了。儒家講孝,中國家庭重孝,「孝」在中國幾乎成了一種宗教似的教理。孝經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疾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道三大思想可總括如下:(1)、父母在世,盡責奉養,和顏悅色,敬愛順服,死後則居喪守孝,慎終追遠(2)、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慎重嫁娶,傳宗接代,繁榮宗族,族譜相傳(3)、敦親睦族,敬長扶幼,做好人好事,顯親揚名,但中國人一做僧尼後,卻徹底地破壞了這三個原則了,
當佛教到了東晉,開始脫離格義階段,進入獨樹一幟,自立門戶,廣收人民成為僧、尼後,佛教便從儒家受到猛力攻擊與批評,特別是「孝」方面,因為佛教極端反孝:(1)、僧、尼剃發,損父母(2)、僧尼出家後不能再孝敬奉養父母(3)、僧尼不結婚,斷絕子孫,無族譜(4)、僧尼與原有親族斷絕關系,不能敬長扶幼,顯親揚名。
佛教為了生存,保護自己起見,曾先後紛紛著書,自圓其說,強調唯有勸父母信佛教,為死去父母念經超度,才算是真正大孝;至於物質上的供養,並非真孝雲雲。大概在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徒不惜與中國孝道思想妥協,陸續地偽造了「盂蘭盆經」、「父母恩重難報經」、「孝子經」等經典,強調勸信佛教,才算是孝子,至於物質精神供養與否,都不重要,如重物質,且屬不孝。根據「父母恩重難報經」對孝的定義來看,那麼,那些不信佛教的儒家信徒都變成「不孝之至」了。佛教的這一招可真利害!不單封住了儒家的口,也為自己解開了「孝」的死結,而且慢曼地像是成了「名正言順」及地,佛教講孝,講得比儒家更孝!至此,佛教也開始高喊佛教豈不也講孝?而且比儒家孝得更徹底!
「盂蘭盆經」,梵名ULLABANA SUTRA,內容是講釋迦弟子目連看到亡母在餓鬼道中受苦,請教釋有何方法可以拯救亡母?釋迦告稱,只要在七月十五日請佛僧來為亡母念經超度,以及用各種美食供養諸僧,亡母便得超度出苦雲雲。經上記載,目連依此而行,亡母遂得脫苦,經曰:「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狀敷卧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高僧…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結語說:「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佛教教義講「業力」(Karma),講「因果報應」,如果活人只有花錢請和尚、尼姑為死去父母念經超度,而他們居然能立即脫去輪回之苦,那麼中國佛教便是在打倒釋迦牟尼了,再者,要「盡世甘美」供養佛僧,這不是孝順父母,而是在「孝順和尚」了,不必說,主要就是這本所謂「盂蘭盆經」救了中國佛教的命,大概自唐代以後,中國民間更廣行盂蘭盆會,人民個個成了「孝子」,佛僧由此也獲得財源(需付錢給僧尼),雙方皆大歡喜!
但稍有思想的佛教徒一定會對「目連救母」一事疑竇叢生,佛教徒謝碧玉寫信問菩提樹月刊主編李炳南居士,問:「佛教說眾生隨其業障投胎,任何人都無法阻止(任何人,包括佛在內),如果業障重,口念阿彌陀佛,手執菜刀不自修,佛也無法救他,但目連之母為何能得救?他的母親業障沉重,墮落地獄,目連救母心切,借諸佛功德願力救其前往生天堂,怎麼沒有隨業障投胎?這與自作自受或因果律不符,難道成了種豆得瓜?諸佛是慈悲的,若能如此,怎麼不協力把天底下有可憐眾生度到西方?目連之母是一個例,當然我們亦可以,不是嗎?」再如佛教徒張弓也發問:「既然因果律是自作自受,為何超度可使亡人業責減輕或上生?果爾超度之『影響』力及他人,系何種原理而使然?」
兒女出家做了和尚、尼姑後,當然絕對再不能賺錢孝敬供養父母,年父母如無生活能力,只好活活餓死。但佛教為了為自己辯護起見,居然強詞奪理,說什麼只要為父母寫經、念經、超度及請僧人飲食(供養三寶)…便成「孝順之子」。明眼人一看便知其荒謬絕倫至極…但佛教總算為孝與不孝的問題,找到了一條保身的路子,減輕了從儒家來的壓力。
如果題主真的希望明白生命的真諦,而不是把神靈當作滿足自己慾望的一種工具的話,就認真的看下這里吧,
網頁鏈接
3. 寺院的「供僧」法事有什麼作用
為自己積福的,所謂恆常供養三寶。供僧即是供養僧寶,得無量福。
「名車出入問原因?修橋補路濟蒼生。錦衣玉食為何因?前生素菜供佛僧。一飲一啄皆前定,命由我立福修增。"一常觀世音師父
4. 佛陀時期的居士們是如何供養佛陀僧團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2
5. 如何才是恭敬供養僧寶
供僧的基本供養是飲食、衣服、卧具(包括房舍)、醫葯,叫做四事供養。要時常查看觀照,勿令或缺與斷絕。
6. 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和供養父母的區別
老法師---佛說:孝養父母,比供養三賢十聖的功德還要大。
真能行孝的人,佛菩薩都降臨他家裡呵護保佑。佛經上說,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個功德等於供養佛。佛常講,你家裡有兩尊活佛,那就是你的父母。不孝養父母,而去供養佛,佛不會接受。
佛說:孝養父母,比供養三賢十聖的功德還要大。
佛陀的教誨,第一就是教我們孝養父母,知恩報恩。孝養父母是覺悟的行為,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孝養父母的。孝順是隨順性德,不是隨順煩惱,不是隨順無理的要求。懂得孝道,懂得孝養父母,佛法才有根。佛法是師道,在佛法裡面有沒有成就,實在說要看他對於這個師道做到了多少。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懂得孝親,而後才知道尊師,所以至善圓滿的教育還是要從孝親尊師上去紮根。
人不知道孝順父母,就不會懂得尊師重道,這是一定之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孝親尊師」常常是相提並論。
「孝親」非常重要,從孝親這才能夠「尊師」。我們對老師真正能夠尊敬,老師的「道」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做師長的,要教學生孝養父母;做父母的,要教子女尊師重道。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開發性德,教我們明心見性的。我們的心地,本具無量智慧、德能、才藝;孝道與師道,是開發心地寶藏的鑰匙。性德是你自己本有的,本有,哪有不能開發的道理?這開發的工具,就是「孝敬」。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孝敬」這兩個字擺在第一。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不孝順父母的,沒有不尊敬師長的。學佛的人不曉得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你這個佛法決定是不得其門而入。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這是違背性德,去搞六道輪回。一個人,如果不孝養父母、不奉事師長,什麼成就都談不上。
真能行孝的人,佛菩薩都降臨他家裡呵護保佑。佛經上說,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個功德等於供養佛。佛常講,你家裡有兩尊活佛,那就是你的父母。不孝養父母,而去供養佛,佛不會接受。我們要以孝順父母的心,來服務每位老人;以恭敬佛菩薩的心,來恭敬每位老人。大乘佛法,是以孝道為基礎;孝道到極處,就圓滿成佛。要幫助父母破迷開悟,常生歡喜心。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志做到圓滿,孝道才圓滿。
佛門講,能夠勸父母念佛求生凈土,叫父母從此以後永遠不再受輪回的苦報,這是大孝。
7. 怎樣供養寺院的僧人
1、根據佛陀制定的戒律,出家人不可以收受金錢,因此不能供養出家人金錢。
2、根據佛陀制定的戒律,出家應人過午不食,因此午後不適合供養食物。
3、根據佛陀制定的戒律,出家人不可以幫人算命、看相、驅魔、看風水等,因此請不要去寺院找出家人算命看相。
4、可以依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喜好來供養一些主食或副食品,葷食 或素食皆可,要供養出家人的肉食是必須很明確是三凈肉 和佛陀所允許的肉類 。同時可以布施水果 、糕點、餅干、甜品等小食。此外,也可以布施南傳出家人午後果汁 、佛陀允許的七日葯 、終生葯 或混合葯 。
5、不要供養南傳出家人不適合的物品,例如:煙酒 、化妝品、香水、娛樂用品、游戲器材 、武器、金銀、寶石、裝飾品等。佛陀說假如有人明知故犯,供養不如法的東西給如來或如來的弟子,他將獲得「非福」 。
具體可以看《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覺悟之路網站上有。
8. (了凡四訓)上講供養僧,我不明白怎麼做!
供養要如法,僧人無所求。對出家人的供養和布施,這是福田,應該去種。
首先認為是給我們種福田,不是僧人缺什麼東西,要我們來布施
是讓你舍掉貪心和吝嗇,打破你那種貪心和吝嗇,給你種上了福田,將來叫你出家修道去,是這樣的。有的人認為:這和尚需要什麼。不是這樣,他是給大家種上這個福田。
怎樣布施?
應該通過居士了解情況,供養必需的東西,對修道有益的東西。不能說我給金錢,每個師父發一百二百的,今天給你去買點什麼吃,這不行。因為這個出家人有戒律是不摸錢的,所以要迴避這個問題。另外,有些東西是不能進行布施的,什麼麻將了、撲克了……這不能布施。
頭兩天咱這有一個沈陽居士,帶她女兒來了。她女兒非常單純。說這師父太苦了,這么苦哪行,這不行。就把自己攢錢罐給砸碎了,非讓她母親買了麻將、跳棋、撲克。說:「師父累了,一定要玩一玩。」後來這是沒辦法,怎麼給說也不能收。後來她扔下就哭著走了。過兩天又來了,又背了一大包。一看她來了,大家就緊張起來了,不知道又拿什麼。一看這回買的鞋,全是世間人穿的鞋。她說:「師父你看看,我這是買的最好的鞋啊,又輕便又防水,你們一人一雙穿吧!」我說:「你看,你別這樣。你買什麼東西先跟居士商量商量。這多不好,你看咱也不穿這鞋。」「你看,你們就哪回買東西都不收!」又哭著走了。第三次又背個大包來了,這次也不給居士,直接送客堂。「師父,這回不會有錯了,我這回買這個衣服都是叫男的給拿的,我一指頭也沒敢碰。」打開一看是褲子,全是世間人那些流行的褲子。雖然有個虔誠心,也給咱看到了居士這一片心確實難得。我說:「你的功德確實很大。但是護持三寶一定要如理如法。要問問居士,僧團現在怎樣,這樣才能如法,你不能供養這些。」
自己去觀察
有時候你問師父,現在你們需要什麼,師父不會講的。前天哪,有上海居士就說:「師父,你們需要啥?我們要供養你們。」我們說:「我們現在挺好的。」他說:「你需要什麼?」一個勁地問,問了能有多少遍!咱只能告訴你:現在挺好。沒辦法,也就拉倒了。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
以戒為師
我們護持佛的戒律,護持正法,讓僧人能夠如理如法地修行。對修道有益的事情,我們居士是應該做的。有些僧人不應該做的事情,由居士來完成。一定要體諒出家的難處,好好的護持。不能一聽說這個寺院現在有點難處了,「哎!別沾著我邊,我趕緊走得了。」那不行。居士一定要上前的,要不你就失去了孝心。因為三寶是你的父母,一定要如法地供養,如法地布施和護持三寶。
護持三寶不能耍脾氣
說:「你看,我護持你,你們還挑我,還批評我!」你越護持越批評你,因為什麼?因為你來到這里就是來修學佛法的。因為居士是護持位,僧人是修行位,不能錯亂。你不能說我到道場以後,「師父,我來護持你了,你看我今天怎麼打坐,我怎麼去修行?」這就不對了。因為這里的主人是僧人,僧人是在修行位上,應該保證僧人的修行,我們怎麼樣來護持。以這個產生我們的戒,產生我們的定力,產生我們的智慧。你這才是正定,你能得到正定。
否則的話,你跑寺院里把僧人放在一邊,叫僧人來護持你。這個位置一旦顛倒了,你不可能得到正定、正受的,反而造了很多的業障,甚至墮落,兩不成就。所以說很可怕的。我們一定要正確地護持。我們在護持位,以護持的面目、護持的位置來修行,這樣我們很快就得到佛法。
佛法是平等的,你不要看外面分工不同。你不能顛倒,你不能讓你父母下來替你幹活,這是不對的,這就沒有孝心。實際上你護持誰?就是護持你的法身。僧人就是你的法身相,你不護持你的法身,將來你就不可能得到法身。在護持的時候你不護持,你怎麼想得法身的時候就能得到呢?你原先不護持就等於破壞了。你破壞了,種下破壞的因,當你想得到的時候,只能是破壞的果。因果不饒人啊,其因彎曲,其果也迂曲。所以我們應該如理如法地護持,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情,這才行。
9. 供養僧人注意事項
最好不要直接供養僧人金錢,有的師傅持金錢戒,而且容易破壞僧人的清凈心。戒律嚴格的寺院如大悲古寺等都是到客堂供養錢財
可以供養水果、素點心、糖果、僧衣、其他生活用品也可以,想供養僧衣注意僧人衣服不能有其他圖案,以灰,棕色為主,最好到網上或實體僧衣店購買。
供養僧人的物品切記奢華,樸素實用最重要。
最好到寺院的客堂咨詢一下僧人師傅缺什麼,建議除了供養僧人最好能細心觀察寺院是否缺乏一些基礎設施或食物,比如架子、書架、拖鞋、鞋套,如果能提供布施,同樣功德無量。
10. 問幾個佛教問題
入寺基本禮節知多少
作為一名懷著虔誠心朝山的信徒,在朝拜佛寺前應當了解入寺禮佛的基本禮節,以使自己進入寺廟的言行如理如法,達到理想的朝拜效果。本文現選擇佛教的合十、問訊、繞佛、拜佛的基本禮節介紹如下。
一、合十
合十又稱「合掌」, 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通行於印度和東南亞信奉佛教的國家與地區,我國傣族聚居區也用合十禮。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合十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
2.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盡量放鬆,讓氣息往下沉,以達到逐漸安定的作用。
合十禮可分為跪合十禮、蹲合十禮、站合十禮三類。跪合十禮適用於佛教徒拜佛祖或僧侶的場合,行禮時右腿跪地,雙手合掌於兩眉中間,頭部微俯,以表恭敬虔誠;蹲合十禮是盛行佛教國家的人拜見父母或師長時所用的禮節,行禮時身體下蹲,將合十的掌尖舉至兩眉間,以示尊敬;站合十禮是信奉佛教的國家平民之間、平級官員之間相見,或公務人員拜見長官時所用的禮節,行禮時端正站立,將合十的掌尖置於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行合十禮時,可以問候對方或口頌祝詞。因佛教中不興握手,所以在我國,一般佛教徒均以行站合十禮為流行。
合十的動作是佛門一種謙恭的禮節,我們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我們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好方法。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
二、問訊
與合十相聯系的另一基本禮儀是問訊。對於中國的佛教徒來說,問訊是佛弟子必學且例行的佛門行儀。例如今人皈依三寶之後,皈依證明師的第一個責任,便是教授合十、問訊等基本禮節。一般佛弟子學會了合十與問訊後,他們佛教徒的身分,好象也就成立了。又如佛教徒無論進入寺院或個人在佛菩薩聖像前用功,首先就是向佛菩薩頂禮致敬。在頂禮聖像之前,往往先有一個問訊的動作,頂禮結束時,又以問訊作為結束。
問訊時要掌握以下細節:
1.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目光注視中指指尖。
2.然後向下彎腰約九十度,當要直起身子來時,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
3.以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蓋住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
4.此時,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充滿了恭敬祥和。
5.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一直舉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虔誠、恭敬而謙虛的態度。
6.隨後再輕輕將手放下,到胸前回復合十姿勢,然後放下雙掌。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徒常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目的除了達到端正儀容的身儀之外,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寺院的步調融合在一起。
佛教的合掌、問訊等基本禮儀,源自於古印度人的禮儀方式,也就是順應印度當地的風俗習慣。據宋代的《釋氏要覽?西域記》記載:「天竺致敬之式,其儀有九:一、發言問訊;二、俯首致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肘據地;八、五輪著地;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為一拜。」
三、繞佛
右繞佛像和佛塔是佛教的一種基本規則。所謂右繞,就是說在佛像或佛塔旁行走時,要以佛塔或佛像為中心,圍繞著佛像或佛塔向右旋轉行走。
關於右繞佛塔的來歷,按照印度民間的風俗,是以右方為尊。在印度,右繞是贊嘆隨順的意思,你要是左繞,就是反對、對抗、毀滅的意思。所以說右繞佛像,是表示對諸佛菩薩的恭敬之心。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以來,認為佛教也應當以右繞佛像或佛塔為尊。印度的佛弟子在佛前經行時便以右繞為准。
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中國佛弟子一直沿用佛制右繞的方式,將右繞佛像和塔寺作為對佛菩薩最虔誠的禮儀。
繞佛不但有驅除睡魔,養神療病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業障,獲得很大的福報。正因為如此,繞佛成為很多信徒修行的一種重要方式,繞佛的時候,一定要放下塵世的牽累,心中只有佛,久而久之自然可以達到身心清凈的目的。
右繞有許多功德。《菩薩本行經》中有一則故事說:佛陀在世時,佛與阿難入舍衛城乞食。當時城中有一婆羅門從外而來,他見佛出城,光相巍巍。婆羅門便歡喜雀躍,繞佛一匝作禮而去。佛微笑著告訴阿難,此婆羅門見佛歡喜,以清凈心右繞佛一匝,以此功德,從是以後二十五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快樂無極。在這里,佛說繞佛行走一圈,便可以獲得二十五劫不墮惡道,只生天上人間的福報。
另外,在《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中論述了右繞佛塔的各種功德: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余無量眾俱,前後圍繞。爾時,長老舍利弗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請曰:
大威德世尊!願為我等說,右繞於佛塔,所得之果報。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右繞於佛塔,所得諸功德,我今說少分,汝等咸善聽。
一切諸天龍,夜叉鬼神等,皆親近供養,斯由右繞塔。
在在所生處,遠離於八難,常生無難處,斯由右繞塔。
儀貌常端正,富貴多財寶,恆食大封邑,斯由右繞塔。
財寶常盈積,而無慳吝心,勇猛廣惠施,斯由右繞塔。
色相凈微妙,見者皆欣仰,所住常安樂,斯由右繞塔。
或為忉利王,妻子悉具足,威勢力自在,斯由右繞塔。
或作婆羅門,持戒善通達,咒術圍陀典,斯由右繞塔。
或作大長者,豪貴多財產,倉廩常豐足,斯由右繞塔。
……
從以上的故事和佛所說的右繞的功德中,我們可以看到右繞佛、塔的殊勝利益。
四、拜佛
拜佛是佛教徒向諸佛菩薩表達虔誠心的重要方式,在進入佛寺殿堂拜佛之時,佛教徒首先要懷有恭敬心並注意以下幾點: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對於佛像我們應懷有恭敬心,常作見佛像如同見佛想。見到佛像時,切不可批評佛像之庄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卧室內;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果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處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在禮拜諸佛時,我們應當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然後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繼之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接著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最後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立直。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的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將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故又稱為頂禮。彎腰低頭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當五體投地,接觸到大地時,則令人感動於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懷著感恩心,以飲水思源的心,感謝大地,感謝一切眾生。
對於拜佛,還應注意,當見到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徑行而過;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其它人不得用。
拜佛具有懺悔罪過、修持禪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藉拜佛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並檢討自我、懺悔過去所造的業障,這樣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讓人的身心安定。
以上對信徒進入寺院必須掌握的合十、問訊、繞佛以及拜佛的基本禮節和注意事項作了簡略介紹,希望這些介紹能對初學佛法的人到寺院禮佛有所幫助。
作者: 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