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人是怎麼看中印沖突的呢
關於中印邊境沖突,印度人怎麼看?
朱潔:「我覺得這是面子問題,」一位樂觀的印度觀察者表示。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一場關乎國家尊嚴的「懦夫博弈」。
我於中印兩國正在發生邊境沖突之際,從倫敦前往印度的海得拉巴(Hyderabad)公幹。這座首府城市深處印度中部,鮮受邊境糾紛打擾,微軟、亞馬遜以及不少國際金融公司都在此建立委外部門。
辦事之餘,我與一位在倫敦結識的印度清潔能源企業家小聚,同坐的還有當地幾位政商人士。聊天時不免討論起最近的中印沖突:6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工程隊開始在中國和不丹均宣稱擁有主權的喜馬拉雅山洞朗地區(Doklam/Donglang plateau)修建一條公路,導致中印兩國軍隊對峙。
大國沖突
「那裡顯然是我們的戰略要地。」在在座的人看來,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一點。中國修建的公路通向一片山脊,可以俯瞰印度的「雞脖子」(Chicken' s neck)——連接偏遠東北七省與南部大陸的一條狹長走道。一旦出現戰爭,譬如為了有主權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Pradesh),即北京眼中的藏南,中國軍隊對開向戰線的印度軍隊將取得居高臨下的優勢。因此,印度安全專家將這條道路看作一道中國不可跨越的紅線。
當然,在中國看來,這塊土地是本國領土,自然有權修建道路,印度軍隊應當撤退。中國向印度發出警告,稱自己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言人表示,外國不應低估中國保護和平、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的軍事實力和決心,展現了一個現實主義大國一貫的外交言辭。
「我覺得這是面子問題,」一位樂觀的觀察者表示。雙方都呼籲警告對方軍隊撤退。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一場關乎國家尊嚴與臉面的「懦夫博弈」。究竟該怎麼撤退?是否設法同時撤離?或者用不丹士兵暫時取代印度士兵,以降低沖突升級的可能性?
當然,也有種種信號表明,對峙升級的可能性並不小。兩國軍人投擲石塊、軍事演練等小型沖突不斷,而歷史上,許多大沖突也始於不慎點燃的導火索。「懦夫游戲」是危險的游戲。
「不丹就像夾在漢堡中的肉餅。」一個人邊說邊拿起餐盤中的漢堡,盡管我注意到他的漢堡里是一塊素餡。因為宗教信仰、衛生健康等原因,素食主義在印度非常盛行。
中國媒體稱印度孤立、打壓弱小鄰國、擠壓中國爭議領土,以維持自己的勢力范圍。印度方面則報以類似的指責。的確,這次的邊境沖突還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而處在利益中心的不丹,只是提供了說辭的棋子。能像朝鮮這樣撬起國際范圍動盪的小國,目前屈指可數。
「這也許也與整體國際局勢相關。」另一人補充。眼下朝鮮半島問題,當屬古巴導彈危機以來最嚴峻的核危機。1962年,當美國總統肯尼迪與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在美國後院對峙時,亞洲也發生了一場真槍實彈的中印戰爭。這好像歷史重演——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國,在華盛頓為一場核彈危機忙得焦頭爛額之際,再次劍拔弩張起來。
百姓角度
我住的海德拉巴金融城,是後發展起來的城郊新區,有些倫敦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的感覺。酒店窗外,是全城第二高樓,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的標志ICICI徹夜閃亮。
「你應該去老城區看看,」我的印度朋友說,「在印度,想要改變已經存在的,非常艱難。只有重新建立的,才不用經歷現代化的艱難嬗變。大多數的印度百姓,都住在未翻新的古城區。」
我依言進城,裡面古老民居、印度教神廟、清真寺交替,與充滿國際公司的金融城相比,像進入了被歷史塵封的另一個世界。走在街頭,總是受到漫長凝視。這也難怪——在老城區一天,確未見到一個外國人,無論是金發碧眼的白人,還是修眉細眼的東亞人,都沒有。一大群人上前合照,好奇地問我的名字,以及各種問題。我見大家態度相當友好,也不禁想采訪一下非「精英」階層的想法,於是問人群中一個青年男子:「你們怎麼看中國呢?」
他搖搖頭,遲疑道:「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中國人。」
望採納
㈡ 中印邊境爭議區,中印雙方各自主張是什麼
在東段 :
印度主張英國殖民主義者私自劃分的 」麥克馬洪線「 。
中國主張 」傳統習慣線「 。
麥克馬洪線,在 」西姆拉「會談中被西藏地方當局接受,但是中國的歷屆中央政府從來都沒有接受 ,也沒有簽訂任何條約 ,所以是非法的 。
在 1959 年,中國邊防軍越過麥克馬洪線,形成了雙方對峙的界線 ,叫做 」實際控制線「 。
1960 年 ,中國和緬甸簽署了邊境協定,緬甸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劃歸了緬甸 。簽署中國協定 ,言外之意是中國可以接受印度的麥克馬洪線 。但是印度人沒有看出來 。
1962 年中印邊界戰爭後 ,中國軍隊退回到麥克馬洪線以北 20 公里 。
在中段 ,和東段一樣。
在西段 ,沒有麥克馬洪線,中國力保阿克賽欽地區,因為有一條戰略公路通過這里 。中國希望拿東段換取西段 ,但是印度不答應 。
㈢ 印度軍隊疫情嚴重,為什麼印度還是有底氣和周邊國家發生沖突
印度最近捅的簍子可不算少,不僅國內疫情不出所料的沒有控制住。而且對外也是大打出手,但是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反而在三個方向被暴打。其實如果翻看印度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印度自從建國之後,經常對周邊國家發起騷擾,製造沖突。雖然印度軍隊內部都出現了疫情蔓延,但是印度軍隊仍然不停的對外騷擾。這個中原因,我總結了一下。
上一個民族主義國家是二戰時期的德國,但是德國的下場我們都看到了。其實民族主義本來就是雙刃劍,莫迪因為民族主義而上台,所以他必須做出一副對外非常強硬的態度,不然民族主義就會反噬莫迪自己。但是莫迪心裡明白,打仗打不過的,所以只能通過不斷的挑事,轉移矛盾維持住印度不崩潰。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印度軍隊內部明明有那麼多的疫情感染的例子,但是印度軍隊仍然不斷的和周邊的國家發生沖突。
㈣ 印度人怎麼看中印戰爭:很多人至今想不通
想不通就慢慢想吧……
如果他是親歷者,那麼瞬間就會明白一切,然後心服口服的。
㈤ 印度人高興怎樣看最近的中印邊界沖突
那個傢伙就是個傻子,具有所有印度人的典型特徵,相當沒腦子,還好面子。
㈥ 印度邊境為何再次爆發沖突
印度邊境之所以會再次爆發沖突,主要是因為印度方面不斷挑釁而引起的。眾所周知,印度在邊境上一向小動作頻頻,印度和幾乎所有的邊境國都有沖突和矛盾。而且印度屬於實力一般,卻偏偏非常喜歡找事的那種類型。在邊境不斷地挑釁,卻賺不到任何便宜的印度,除了造成自己士兵的傷亡,再也沒有什麼對自己有益處的地方。不得不說,印度方面真的是很難以理解。明明可以採取對話來解決爭端,卻偏偏要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他國的原則和底線,真的是毫無信義可言。
印度方面不僅和中國有摩擦,和巴基斯坦以及尼泊爾也有邊境沖突,甚至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都曾經為了領土不被侵犯,都和印度在邊境地區有過交火。印度在沒有賺到任何便宜的基礎上還不思反省,在邊境屢屢挑起事端,不知意欲何為。明明賺不到便宜,傷亡都是自己的士兵,印度方面真的應該好好看看自己的實力。
㈦ 印度人怎麼看中印戰爭
很理性的,我們沒有必要臆想。在互聯網時代,歷史得失變得很透明。
㈧ 近日印度悄悄撤下一份邊境報告,為何一些印度人不幹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的了解印度國防部在其官網上發布的這份報告的內容是什麼。這份報告的主要內容是將今年6月份中印邊境沖突的責任歸咎給我們中國,稱“中國入侵了印度的拉達克東部地區”,並持續激化兩國矛盾,同時還指責中國持續地在中印邊境增兵,認為對峙還會持續下去。
但是沒過多久,印度國防部就很快地偷偷撤下了這份報告。這是印方心虛的表現。在中印對峙之前,我們中國已經在中印邊境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的就是能夠在戰爭爆發之時能夠快速支援戰場。不光如此,中國解放軍還在中印邊境部署了戰略轟炸機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威懾作用。雖然歐美等很多國家都在“捧殺”印度,慫恿印度與中國開戰,但是印度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為了緩和中印矛盾,印度國防部偷偷地撤下了報告。但是很多印度國民是有反華情緒的,所以你這么做肯定會招致不滿,覺得不爽的印度人我覺得主要有兩類人:
雖然印度民眾不幹了,但是印度軍方的做法我覺得是理智的。我覺得印方應該向民眾公布中印沖突的事實,承認錯誤,以最大的誠意與我們中國談判協商,,畢竟面子丟了還好,命丟了就不好了。
㈨ 印巴邊境再次沖突,印方傷亡3人,如何看待
是印方先開的第一槍。所以印度傷亡3人,不是中方的責任,而是印方不斷挑釁的責任。
㈩ 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關於1962年東北邊境特區(the North East Frontier Agency簡稱N.E.F.A,)的「潰敗」,已經有很多的論著。但是其中許多是有傾向性的,或是使人誤解的,很少是客觀的和准確的記述。1962年的事件,在印度軍事史上是不光榮的一頁。但是,應該下令作一次徹底的而無偏見的查究,以便從中吸取教訓,或者說尚待吸取教訓。這份報告,應該公諸於眾,這一點還未曾做到。結果,在公眾的頭腦里,對於東北邊境特區戰爭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掌握處理,繼續存在著很多的誤解。例如,普遍地認為陸軍基本上沒有對中國進行抵抗。而且,在誰應對作出災難性的決定負責任這一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很多的爭論,對於東北邊境特區的潰敗,究竟由誰承擔罪責,是軍方還是政府領袖?個別的作者盡力為自己辯解,這是無助於澄清令人不安的疑團的。 自從中國侵犯我們的邊境領土,現在差不多已過去二十年了。在那次戰爭中,我在關鍵的達旺要地(Tawang) 指揮第四步兵師作戰,我們負責保衛塔格拉前線和娘江河谷以及達旺地區。我經過二十年之久的思考,才下定決心敘述這一樁歷史事件,以澄清1962年10月底導致達旺失陷的原委。我這樣做,不是為我自己或者為第四步兵師的同事們進行辯解(我希望讀者同意我的話),而是為了澄清對那次戰爭的誤解。已故旅長約翰·達爾維在他多年前出版的《喜馬拉雅的失策》(The Himalayan Blunder)一書中,記載了他的經歷。我是達爾維的師長,可以證明他所寫的是事實。然而,他的視野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他接觸不到高級領導層交換意見進行爭論的領域,而正是在那種領域內,最高司令部形成了在塔格拉山脊分界線地區有關防禦和進攻態勢的可行的作戰訓劃,我接觸到其中大量的情況,這就是我之所以認識到,我們可悲地缺乏在正常情況下作出如此重大戰略決策時所應採取的內行專業程序。我知道這些情況,感到十分惱怒,因為我的部隊由於這種不負責任而遭受了巨大的犧牲。 我覺得,這些方面必須客觀地予以記載。尤其應該被廣泛了解的是,我們的軍隊打仗是好的——在戰爭中傷亡慘重,主要是由於我們沒有後勤支援才終於被打敗。只有一個不光彩的例子,就是在1962年11月第二次進攻的時候,某一防區的部隊放棄陣地潰退了。因此,對於那些在戰爭中頑強戰斗並且死去的許多官兵不予記述,則是不公平的。 這是一個軍人講的故事,它不涉及有關印度政府外交目的和方法的政治爭論,也不涉及處理喜馬拉雅邊界問題的中印談判。我們政府對於我們在西藏的利益所作的處理,並非全都得到印度人民的贊成。那是另外的問題。的確不屬於這本軍事記載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