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印度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印度次大陸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它北依喜馬拉雅山,東、南、西三面環海,分別為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為蘇來曼山和興都庫什山。印度地域遼闊,南部三角地帶是熱帶氣候的德干高原,北部是印度河和恆河兩大水系供養的平原地區。獨立的地理環境、豐富的雨水,以及印度河和恆河泛濫造就的肥沃土地,使這里的農業文明比較發達。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沖突、列國紛爭、宗教興衰此起彼伏,正因為如此,印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徵,即包容性極強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宗教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現象。
印度文明的開端——哈拉帕文化從19世紀七十年代至20世紀三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931處遺址,其中大小城市遺址10處,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因此,史學界將這一地區的文化稱為哈拉帕文化。
1875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坎寧安在《印度考古年鑒》上發表文章,論述了他對哈拉帕遺址的考察結果。1921—1931年,英國學者約翰·馬歇爾和印度考古學家拉·巴納吉等人對兩處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取得了眾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羅帕爾,南抵瀕臨阿拉伯海的坎吉塔爾,東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爾普爾,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區的蘇特卡根·杜爾。東西長約1550公里,南北長約1100公里,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
哈拉帕文化處於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城市的規模和結構布局很相似,總面積各約有85萬平方米,均由西側的上城(衛城)和東側的下城(商業區和居民區)兩部分組成。衛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權勢的象徵。城的四周建有城牆和防禦的塔樓,城外挖有護城河。上城內有一個84平方米的大浴池,圍著大浴池有很多建築,有官邸、議事廳、谷倉等。下城街道整齊,店鋪林立。街道由方磚鋪成,下面有四通八達的排水系統。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哈拉帕文化的另一個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與尼羅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黃河流域的甲骨文,構成古代東方最早的四種文字類型。
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銅製成的印章與護符上。據統計,發現的印章約有3000個,文字元號約500個。遺憾的是倒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釋讀它。
哈拉帕印章文字元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達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毀滅。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後的大屠殺所致,二是毀於自然災害,三是毀於內部的階級斗爭。
佛教的興起、發展及傳播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系、多宗教的地區。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的宗教主要有婆羅門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其中佛教不僅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對東方乃至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創立的吠陀教,它形成於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經典是《吠陀》經。這時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對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產生、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階級的出現,印度社會出現了瓦爾那制度——等級制度。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和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到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變為婆羅門教,並完善了影響數千年的種姓制度,即根據不同的社會分工和不同的社會階層而形成的等級制度。4世紀前後,婆羅門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義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漸趨復興,8至9世紀時,經宗教大師商羯羅的改革,婆羅門教演化為「印度教」。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紀,恆河流域的農工商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的不滿情緒愈演愈烈,各種思潮應運而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佛教,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的。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傳他29歲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人類苦難的良方,6年後得道成佛,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隱修者」)。之後,在恆河中下游,他廣收門徒,傳教40餘年,使佛教逐漸傳播開去。
從佛教創立到公元前4世紀為早期佛教(又稱原始佛教)時期。這個時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羅門教靈魂轉世、輪回業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基本教義,即四諦(真理)論、緣起論和三法印。此外,還有五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佛教所宣揚的教義及「眾生平等」的觀念,很快得到除婆羅門外二個等級的支持和擁護,發展較快。阿育王、迦膩色迦和戒日王統治時期,立佛教為國教。
佛教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後,又分出許多部派。1世紀前後,大眾部的一些支派演化為大乘佛教,而他們把上座部的支派貶為小乘佛教。7世紀時,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個支派——密教,又稱「金剛乘」。最後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別。
隨著佛教在印度次大陸的繁盛,向外傳播已是必然。從公元前後到10世紀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經北路和南路傳向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最後,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在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其主要經典是漢譯梵文大藏經,又稱漢語系佛教。被稱為南傳佛教的小乘,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我國的雲南得以傳播和發展,其經典是巴利文大藏經,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密教則與我國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結合,發展為喇嘛教,其經典是藏文大藏經,所以又稱藏語系佛教。它後來傳入青海、內蒙古以及尼泊爾、錫金、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這樣,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亞洲地區的影響日益擴大。到18世紀中葉,佛教又由東南亞傳入歐美,至此,佛教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隨著9世紀印度教的興起和10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佛教開始衰落,到13世紀,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紀時,佛教從斯里蘭卡返回印度,並逐漸得以復興。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仍以不同的形式產生著相當大的影響。
自然科學與建築藝術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比較突出,尤其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方面。
古代印度的天文學,是宗教祭祀活動的產物,亦是農牧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早期吠陀時代,《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並已經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還多處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們還根據月亮的盈虧,編制了天體圖,制定了太陰歷。
古代印度的太陰歷,1年為360天,分12個月,每個月30天,每隔5年加一個月。早期分春、熱、雨、秋、寒、冬6個季節,後期分為冬、夏、雨三季。
到笈多時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學又有了較大發展。聖使(476—550年)的《聖使集》一書,大膽地提出地球自轉說。被稱為古代印度天文學泰斗的作明軌范師(1114—1185年)的《究竟理頂上珠》一書,在世界上最早證明地圓說和地球懸於空間而有引物力量。
古代印度在數學方面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時代,印度人就發明了數字元號、5世紀時發現了「0」。「0」的發現,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到8世紀時,印度人創造的1-0的數字元號傳入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我們今天應用的所謂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創造的。
古代印度在幾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識,在建築實踐中發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經知道勾股定理。數學家、天文學家聖使把圓周率推算為3.1416。
占代印度的醫學發端於吹陀時代,《阿闥婆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77種常見病及治療方法。公元前後形成的《壽命吠陀》一書,列舉了760種葯物,並介紹了很多治療方法,其中有些治療方法,在今天的印度還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經典中,也有對解剖學、病理學、胚胎學、麻醉學和治療學等方面的記載。
生活於1—6世紀的闍羅迦妙聞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醫,他們的醫學著作分別是《闊羅迦本集》、《妙聞集》、《八科提要》,為古代印度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古代印度的建築藝術光彩奪目,其基本特點是與宗教密切相關。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築藝術的精華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藝術最富代表性。
伊斯蘭教建築藝術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於1632—1654年。整個建築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譽為「石砌的詩篇」、「大理石之夢」和「凝固的音樂」。
文學與藝術地域遼闊的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區。她不僅在自然科學和宗教建築等方面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吠陀梵語,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語言,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紀時,耶斯迦和拜尼尼對梵文作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規則。拜尼尼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文法學鼻祖」。梵語雖在今日的印度已成為死的語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學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巨大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豐富,其淵源是《吠陀》,文學作品亦是如此。
吠陀原為知識、學問的意思,後來轉化為婆羅門教的經典。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經過幾個世紀逐漸匯編而成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神的頌歌和祈禱文的總匯。
《吠陀》或稱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書於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間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經典的核心,全書詩歌1028首,內容是對神的贊頌。此後數百年又相繼編匯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為《犁俱吠陀》中贊頌詩配上曲調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儀式和祈禱詞的匯編;《阿闥婆吠陀》,是巫術和咒語的匯編。為了解釋這四部吠陀經典,印度人還編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等附屬文獻。
吠陀本集及附屬文獻,雖說是婆羅門教經典,但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是非常高的。它不僅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歷史和自然科學,而且文學水平極高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詩歌,成為印度文學藝術的源頭,其影響深遠巨大。
被稱為古代印度兩大史詩的《摩河婆羅多》和《摩羅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間歌手和彈唱詩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印度文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於公元前4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4世紀,後者定型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2世紀。
《摩河婆羅多》的書名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詩18篇,107000頌(每頌兩聯),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它主要描寫了婆羅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兩大王族——居樓族和般度族之間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異常激烈、殘酷,幾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連希臘人、大夏人和中國人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最後決戰僅18天,以般度族險勝而告終。史詩圍繞著這個核心故事展開,還穿插了20多個富於哲理性的故事、傳說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政治、倫理等社會狀況。堪稱是一部古代印度歷史和文化的網路全書。
《摩羅衍那》的書名意思是「摩羅的漫遊」或「摩羅傳」,全詩7篇,24000頌。史詩主要描寫了王子摩羅道後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在猴王幫助下救妻復位的故事。史詩惰節生動感人,語言流暢樸素,在印度古典文學中,被視為敘事詩的典範。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小說是《佛本生經》和《五卷書》,《百喻經》和《故事海》等也有較大影響。
古代印度的戲劇在世界古典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最傑出的戲劇家是5世紀時的迦犁陀娑。他的劇本較多,存世的僅有3部,最著名的是7幕劇《沙恭達羅》。由於迦犁陀婆在戲劇方面的貢獻,他被稱為「印度的莎士比亞」。
宗教色彩濃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藝術殿堂里,堪稱瑰寶。印度人認為,舞蹈是神創造的,濕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時至現在,印度的舞蹈在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舞蹈分為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兩類。古典舞蹈又分為4大派,並各有特點。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響最大的舞蹈,其特點是舞姿優美動人,造型典雅,動作灑脫,節奏分明,舞蹈者目光傳神。卡塔卡利舞源於喀拉拉邦,其特點是濃妝重彩,鄉土氣息濃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於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點是舞蹈者腳上串系著眾多的小鋼鈴,隨節奏的變化而發出悅耳的金屬碰撞的聲音。曼尼普利舞源於曼尼普爾地區,其特點與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舞蹈相似。
印度的民間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為著名,是一種喜慶豐收的不帶宗教色彩的舞蹈。
宗教與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學和法律不僅源於宗教,而且還為宗教服務,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徵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學源於《犁俱吠陀》一書,到《奧義書》出現時,哲學從吠陀教中分離出來,並開始探討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質問題。在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數倫、瑜伽、勝論、正理、吠檀多和彌曼差六派,史稱「六派哲學」。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他們的很多觀點,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
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經,形成於公元前6—公元前3世紀。如《喬達摩法經》和《阿跋斯檀法經》,它不是國家頒布的法律條文,是婆羅門祭司根據吠陀經典制定的教規和行為准則。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出現了法論,如《摩奴法論》和《那羅陀法論》等。這時的法典,不僅有教規等,法律的內容已較為充實和系統。《摩奴法論》是印度第一部正統的權威性法典,其內容廣泛,影響深遠。
與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誕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語言和多文化的交融,為印度濃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活力。地處印度西北的東西商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成為古代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四大文化匯合交融的樞紐。
古代希臘、羅馬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一是商業貿易二是宗教傳播,三是民族侵略。
希臘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臘入侵印度被逐後,希臘派駐印度華氏城的使節麥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紀),曾撰寫了《印度志》一書,該書在當時希臘反響很大。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觀點。
印度與羅馬的交往始於公元前後,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貿易和貴霜帝國的鑄幣上。為貿易方便,貴霜帝國的錢幣,不僅外觀是仿造羅馬的,而且上面還鐫刻著羅馬大帝奧古斯都的頭像。
印度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互相吸收,相互影響。早在哈拉帕文化時,就發掘出兩河流域特有的砝碼,這說明兩河流域的文化對印度的影響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關於洪水的傳說,明顯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印度婦女裝飾用的銀子,大都來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對兩河流域和周邊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兩河流域的烏瑪城曾發現了哈拉帕文化時期的棉織品,包裝上還蓋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學和數學,對中亞乃至歐洲的影響更是巨大。
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文化輸出。佛教在東南亞比較盛行,其建築藝術在結合民族藝術特點的同時,大都具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特點。如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波羅浮屠佛塔等等。此外,印度的音樂、舞蹈藝術以及《摩奴法論》等,都對東南亞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司馬遷的《史記》是最早記述中印兩國交往的文獻資料,而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的印度《政事論》一書中,記述了支那(指中國的秦朝)及絲織品。隨著各自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以後數個世紀里,兩國間的聯系比較頻繁,除絲綢之路外,兩國往來的主要通道有:滇緬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開通,使節的往來,僧人布教和留學,促進了兩國文化的交流。
印度的天文學、數學、音樂、舞蹈、建築藝術、製糖等,對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石窟藝術、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術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傑作。據說,唐朝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據婆羅門舞蹈改編而成的。
中國對印度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哲學上,玄奘用梵文譯成的《道德經》在印度影響很大,對印度哲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在科技方面,中國改進的製糖術回傳印度,使印度的製糖業有了飛躍發展。中國的紙傳入印度後,對印度的宗教和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佛教方面,玄類等人留學印度時雙向翻譯的經典,在當時就彌補了印度失傳的《大乘起信論》,佛教在印度衰落後,很多經典亦不見蹤影,待佛教在印度復興時,將漢文回譯為梵文,玄類等人翻譯的佛教經典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⑵ 古印度創作了輝煌的文明其古文字被成為什麼
從文字來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米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去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米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⑶ 文字是如何誕生的
現代社會的交流工具就是文字,它對社會的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文字到底是如何誕生的呢?這個問題一直被世人所爭論。
被古文字學家確認為最古老的圖畫文字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現的。在一塊幾英寸見方的大理石碑上,兩面12個左右的圖畫清晰地表明這里記載一個重大事件。在圖畫文字之後,出現了具體與抽象相結合的「畫謎文字」,絕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這種文字形式出現在公元前1800年的兩河流域地區。音節文字是字母文字最終形成前的一個階段的可能性非常大,處在這一階段的文字有:公元前3100年的蘇美爾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字、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印度文字、公元前兩千年的克里特線形文字、公元前1500年的赫梯文字、公元前1300年前後的甲骨文字。字母文字是文字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標志著文字規范化的到來。有些學者認為,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地使用閃米特語的人,採用了埃及的詞彙符號,使用了詞彙的第一個發音,發展了包括某些確定的母音在內的字母文字。但美國學者格爾帕卻認為,第一個能被公正地稱之為字母文字的是希臘語,希臘語充分地接受了閃米特語的音階表,發展了母音制度,首創母音與輔音的結合,第一次創造了完備的字母文字體制,是公元前九世紀。而另一些研究者卻認為早在公元前1800年,這一偉大創造就已完成了。
關於最早文字的定論,一時還無法給一個准確的解釋,因為關於它起源的時間、地區、形式等都存在許多歧議。
⑷ 古印度文字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
哈拉巴銘文
哈拉巴文明的產物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除田間作物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這表明古印度人已經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的加工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妙絕倫的手工藝品和奢侈品中,可見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的商業盛極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國際貿易也特別頻繁。大量古跡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了它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隔出許多大廳和房間,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間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說明社會上已有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而養尊處優的統治者。
⑸ 印度古代的文字是什麼
【主回答】
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米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去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米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5)印度文字是怎麼創造的擴展閱讀】
梵語(英文:Sanskrit language,天城體書寫:संस्कृता वाक्,拉丁字母轉寫:saṃskṛtā vāk, 簡稱 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印度的古典語言。佛教稱此語為佛教守護神梵天所造,因此稱其為梵語/梵文。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同時對漢藏語系有很大的影響。
梵語是現今印度國家法定的22種官方語言之一,但已經不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語言,2001年僅有1.4萬人掌握該語言,是印度官方語言中使用人數最少的語言。嚴格意義上說,梵語與拉丁文、古代漢語一樣,已經成為語言學研究的活化石。
現代梵語是從左至右書寫的拼音文字,19世紀初由歐洲學者將天城體(Devanagari)發展成機械印刷的標准體,它的字母表由48個符號組成,其中34個是輔音,14個是母音或雙母音。在18世紀後期,梵語已經被用拉丁字母轉寫注音,今天最常用的系統是IAST(國際梵語轉寫字母)。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標准化後的梵文,不僅可以方便地輸入計算機系統,而且可以與多種語言互譯,為語言學和宗教的研習提供了便利。
⑹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分別用什麼文字
古埃及使用象形文字,古巴比倫使用楔形文字,古印度使用梵文。
1、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對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
在1987年德國考古隊在阿比多斯(地名為Umm el-Qa'ab)發現了前王朝的一個統治者的U-j墳塋,復原了幾百塊骨片,從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規模的埃及象形文字。這一墳塋的年代為公元前3150年。
(6)印度文字是怎麼創造的擴展閱讀:
文字最早的發源地就是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黃河-長江流域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稍後的愛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
這些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他們是現代不同文明的發源地,亦可以說是一個創造點。
學者認為文明古國都是建立在河川台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農業和商業較容易發展,不過,歷史學家認為,古文明之初,先發生於山嶽,然後擴展到河域。
⑺ 古印度文明是哪個人種創造的
在四大文明中,古印度不是最古老的,但它的神秘程度可以堪稱世界之最。它的突然消失,使得人們至今不能完全了解這個謎一般的國度!當印度河流域文明被發現的消息傳遍世界時,各地的學者就開始探索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誰創造了這一高度發達的文明。
在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遺址中,人們發現了來自兩河流域的物品。而在這之前,在兩河流域的巴比倫西亞也發現了不是當地出產的印章和陶器、石珠,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從哪裡來的。現在,出土文物把南亞和西亞兩個相隔千里的文明聯系在一起。
麥克唐奈爾認為,從時間上看,蘇美爾文明比印度河流域文明要早l000年,而且蘇美爾文明曾經有過向其他地區擴張的歷史,因此他斷言,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從兩河流域傳入的,創始人是蘇美爾人。有些語言學家也通過對文字元號的研究,認定兩地的文字屬同一個語系,從而更加強了蘇美爾人創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權威性。
幾乎就在上述觀點提出的同時,有幾位英國考古學家提出是雅利安人創造了這一文明的看法。塞·蘭頓和G·罕特認為,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文字和後來的吠陀梵文文字有直接的承襲關系,從而創造吠陀文明的雅利安人也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
這種眾說紛紜的狀況一直延續到今天。雖然人們更多地傾向於後兩種觀點,但即便在後邊的觀點中也依然存在著許多未知因素。看來關於誰創造了這一文明的問題還會長期探索和爭論下去,謎底真正能夠解開嗎。這本身也許就是一個謎。
⑻ 古印度的文字到底是梵文還是印章文字啊
古印度的文字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最早是印章文字。印度印章文字僅僅是有固定意義的符號,並不是真正的文字,古印度最早的文字系統應該是婆羅米文,由婆羅米文演化出了梵文,巴利文以及印地語等各種文字。
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印章文字的由來: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麼意思至今無法讀解。據推測,這些銘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頭銜,印章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在公元前20世紀,印度古代文字出現,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稱為印章文字。
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
到目前為止,共發現這種文物2500種左右,文字元號共有400-500個。這些符號一般由直線條組成,字體清晰,基本符號有22個。在印章上還有雕畫,這種雕畫和文字是什麼關系還不清楚,根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頭銜等,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⑼ 古代印度發明的文字
古代印度發明了【梵文】。
梵文是雅利安人的文字,它不僅是印度的古典語言,也是佛教的經典語言。
最具代表性的梵文字母有三種,悉曇體、蘭札體、及最為流行最為世人所知的天城體。
天城體字母因為有悠久的歷史,且在當今印度其使用范圍有持續擴張之勢,所以被當代世界人民稱為梵文字母。天城體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國際公認書寫梵文的標准字母。
如果再往前推到雅利安人統治印度之前的哈拉巴文化,也產生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留存於各種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幾何圖案,至今尚未成功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