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中後期和清朝中後期哪個更黑暗
歐洲人看明朝
16世紀末的歐洲人主要是通過《中華大帝國史》的第一部分來認識中
國的。在門多薩的筆下:
(1)中國是個地域遼闊的文明古國,中國人自稱「大明(tame)
人」。全國劃分15個省(明朝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分其境內為南、北二直隸,
13承宣布政使司,常稱15省――筆者),「每省都要比我們所熟知的歐洲國家為大」。
(2)中國境內有完好的道路網,使城鎮相連。路面平整、寬闊,
「官道」可容15人騎馬並行。路旁商店林立,兩側綠樹成蔭,如同羅馬時代的大道一
樣。有些城市有水道相連,好似威尼斯。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中國人富有建築才能。建築用材舉世無雙,一種用「白土」做
成的方塊(即磚)堅硬無比,只有用鋤才能將其砸碎。一座座邸宅有如庄園。中國最雄
偉的建築就是長城,長達500里格(每里格約合 5572米),是為防禦韃靼人而修建的。
(4)中國物產豐富。蔬菜種類遠較西班牙為多。僅橘子就有三個品
種,即甜的、酸的和甜酸適度的。糖質地很好,非常潔白,價格也低廉。蠶絲色澤艷
亮,質量超過西班牙格拉納達的產品。「天鵝絨、絲綢和布匹價格如此之低,提及此點
會使那些熟知西班牙和義大利紡織品價格的人大吃一驚。」中國人普遍穿著絲綢服裝。
中國農田管理得很好。沒有一塊荒棄的土地。一塊塊耕田錯落有致,有如花園。礦產也
很豐富。「這是世界上最富饒、而物價又十分低廉的國家。」
(5)中國出產的手工藝品極為精緻。1582年西班牙國王喜獲中國床
單,織法之巧妙令菲利浦二世驚嘆不止。很多西班牙能工巧匠都來觀賞、借鑒。瓷器很
便宜,歐洲人原來以為瓷器是用粉碎的貝殼做的。最精緻的瓷器是貢品,薄如玻璃。
(6)中國商業發達,買賣興盛。每條大街往往只經營一種行業。看
到第一家商店就知道這一條街是賣什麼商品的。中國匠人的手藝都是祖輩相傳。中國貨
幣種類繁多,金、銀憑重量使用,而沒有一定式樣的金幣或銀幣。
(7)中國軍隊有步兵,也有騎兵。中國也有戰艦,4天內可徵集600
艘。中國士兵在數量上多於歐洲,在器械上處於均勢地位。
(8)中國皇帝具有統治國家的全權。各級行政官吏有效地行使權
力。他們是通過科舉產生的。中國有完整的法律。官吏和貴族出門要坐橋,而婦女則從
不在外從事社交活動。中國飲宴豪奢。中國人有自己的樂器。
(9)中國歷史悠久。有獨特的教育體系。各類圖書十分豐富。中國
人富於文明和教養。
(10)中國人在科學技木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歐洲人一向以印刷術的
應用而自豪,「然而中國人早在德國人谷騰堡(Joan Gutenbergo)發明印刷術500年前
已經用印刷術印製圖書了。」門多薩認為印刷術是經俄羅斯莫斯科大公國傳入德國的。
但他也不否認另一種可能性,即中國圖書經海路(紅海)傳到歐洲,從而啟發了谷騰
堡。門多薩特別提出,在中國人所有的發明中,最令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驚的是中
國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歐洲人之前已經使用火炮了。但對中國火炮的效能,歐洲人認識
極不相同。拉達認為中國火炮陳舊,製造粗糙。而另一位船長阿爾蒂埃達(Artieda)
在致西班牙國王書中卻寫道:「……中國人使用著與我們同樣的武器。他們的大炮十分
精良,炮筒比我們鑄造的更精緻,更堅固。」因為門多薩未到過中國,所以他沒有對上
述歧義做出自己的判斷,但他還引用了後者如下一段文字:「中國城牆堅固,外面圍以
深壕(情況緊急時可放滿河水),城門上架著大炮,中國人認為這是最好的防禦工事。
城牆上,長官率士兵日夜守衛。如不得到城市最高當局的批准,任何外國人是無法靠近
該城的。」門多薩摘引這一大段有關中國城市設防的論述,絕不是無目的的。這實際上
表明,他認為中國火炮是很有威力的。此外,門多薩對於中國造船、造紙以及其他工藝
都有所介紹,並一一指出優於歐洲的方面。
克魯斯在《中國志》中也曾盛贊中國的科技成果,門多薩顯然引用了
很多克魯斯的觀點,而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做了更全面的介紹,其評價也更高。
像中國的造船水平,克魯斯著重介紹了中國船隊的龐大規模,甚至比喻說,中國皇帝能
夠用船在中國與馬六甲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並對中國船隻的類型以及龍骨水車的應用做
了說明。而門多薩除上述內容外還進一步闡述了中國造船的?縫技術,由於填縫使用的
添加劑十分合理,不但防水還可防蟲,使中國船隻使用壽命比歐洲長兩倍。在論及中國
印刷術時,克魯斯只提及中國已經有900年使用印刷的歷史。而門多薩如前所述,則闡
明了中國使用印刷術的來龍去脈,以及印刷術西傳的路線。在中國火器的應用方面,門
多薩也傳達給西方人更多的信息。科學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國力的重要
指示器。門多薩對中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客觀評價無疑對於西方人了解、認識中國起到了
重要作用。
二,歐洲人看清朝
馬戛爾尼回程「紀事「
在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強調:「我們的許多書里都把
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好像他們是一個民族。可是清君卻在時刻關注著這權力的誕生地
「。
東方與西方在這問題上是不同的。「在歐洲,不論是波旁王朝還是哈布斯
堡王朝的人,登上那不勒斯或西班牙的王位都無關緊要;君王完全與西班牙人或那不勒
斯人**。「漢諾威人一旦掌握英國王權,他們就不再是德國人了。相反,亞洲的君王
「念念不忘自己的祖根「。「兩個世紀過去了,換了8個或10個君主,但蒙古人還是沒
有變成印度人;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也沒有把乾隆變成一個中國人「。
韃靼人說笑話總以漢人為靶子。「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漢
人說笑話,那些年輕的韃靼王子就會興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腳時,他們拍手叫好;但
聽到把韃靼婦女的木底鞋比作漢人的帆船時,他們就惱火。「赫脫南發現「地位最低的
韃靼人,在服從漢族官員時也會表現得十分勉強「。
巴羅記下了別人對他說的一段心裡話:「圓明園內年輕的王子們談到漢
人時總報以一種極大的蔑視。一位王子見我想學漢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韃靼語比這要高
尚得多。他不僅答應給我識字課本和書籍,而且還要親自教我。「
滿清初期,他們表現得非常兇殘。建國後的最初幾年,整批整批的百
姓遭到屠殺。強迫留辮子引起了騷亂,結果都被.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爺的種族坐穩了
江山,對一個奴隸的民族實行統治,種族隔離是全面的,嚴禁不同種族間通婚,北京的
整個北城都沒有漢人,專供滿人居住。宮內女眷(包括奴婢在內)無論如何只要清一色
的滿人:要防止一切種族混雜的情況。而宮內太監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漢人。這多有象徵
意義呀!讓韃靼人繁殖,讓漢人絕種。這就絕對保證了沒有任何不純的混雜。
韃靼皇帝
在熱河,**皇帝從他們祖先的傳統中汲取營養。這時他們並不是完全
在中國,也不僅僅只是在中國。滿清是靠互相支持的兩大系統來控制帝國的:一是司武
的韃靼世襲貴族,二是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漢族文職官員。我們這批英國人在韃靼中心
逗留時,對這種延續了3個世紀的奇特現象比別的遊客更印象深刻。
馬戛爾尼接見過一個名叫博達望(音譯)的年輕韃靼貴族,帽子上飾
有紅頂子和雙眼花翎,他自豪地談到了本朝的來歷。按他的說法,皇上是成吉思汗和忽
必烈的直系後代,蒙元征服了中國,並統治了一個多世紀,後來被明朝推翻。同馬戛爾
尼一起被宴請的韃靼親王都是各部落首領,他們都能招兵,稱之為「旗「。
滿洲貴族打仗是愛用弓。馬戛爾尼寫道:「當我告訴他們,歐洲人已
放棄了弓而只用槍打仗時,他們顯得十分吃驚。乾隆愛用的武器也是弓。「在賓士的馬
上射箭,比下地放槍更加令人激動。高貴的武器打高貴的獵物。獵人與獵物的運氣是相
等的。
在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強調了韃靼這一方面:「我們
的許多書里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好像他們是一個民族。可是清君卻在時刻關注著
這權力的誕生地「。
明末的反清並不是民族斗爭,不是什麼捍衛明朝一姓私利的斗爭,而
是文明與野蠻的斗爭,進步與落後,是關繫到中國後來幾百年命運的一場斗爭。
在這場斗爭中那些堅定反抗滿清侵略,為此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的英
雄,他們的每個人的名字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在心,他們不僅是中國的英雄,同樣也是世
界的英雄,他們捍衛的不僅是中國的利益,同樣也是整個世界文明進步的利益,他們雖
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滿請的謊言來污衊他們,那隻能說是喪盡天良的行為
在馬戛爾尼們眼中,什麼盛世,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
輕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馬戛爾尼在出使日記中說:中國「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
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
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
中國人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懼之中」。中國社會
關系建立在一種愚蠢的形式主義基礎上,所以人們「膽怯、骯臟並殘酷」。
這些,在《停滯的帝國》一書中說得很詳細。馬戛爾尼們戳穿了滿清
的盛世神話,在天朝皇帝和文人們的盛世頌歌震天響的時候,認為滿清是衰敗之世,沒
落之世,毫不留情地指出:「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
Ⅱ 清朝一品大官,被俘虜到印度,當猴子供人觀賞,是什麼情況
被俘虜到印度的清朝官員名為葉名琛,官至兩廣總督,在被英國人俘虜到印度之後,葉名琛身穿清朝官服,被放進了專門為他製造的籠子里,像一個猴子一樣供人嘲笑。
而葉名琛寧願被敵人俘虜也不願逃跑,最終落到了英國人的手中。其實在一開始,葉名琛是想直接自盡的,但想著他被俘活著或許就會有機會見到英國領導層,所以,葉名琛沒有選擇自盡,為的就是希望向英國領導層闡明大清的和平之意。
而當他在印度被當成一個“猴子”一樣戲耍的時候,他明白自己永遠沒有了見英國國王的機會,於是便絕食而亡。
對於葉名琛這個人,不少評價都是負面的,就連咸豐皇帝都以“六不”評價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其實,最後關頭的葉名琛也實屬無奈,畢竟打的話根本打不過,想跑又沒有機會。
Ⅲ 你認為中國在清朝後期的時候很弱嗎,跟西方列強相比是很弱,但是跟那些淪為殖民地的國家相比就強多了,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更不能阿Q精神勝利法,當時的中國有人口3億,清政府無法圖強中興,反而逐漸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人民已極端貧困,災難重重!
Ⅳ 清朝的早期、中期、晚期是怎麼劃分的
早期:1.天天順.康雍乾時期是清朝崛起和鼎盛的時期。
中期:2.嘉道時期是清朝最輝煌的時期。
晚期:3.咸同光宣時期是清朝轉衰時期。
Ⅳ 中國和印度對峙中國一點也硬不起來同清朝不是一樣的嗎
首先回答你的問題,這兩者完全不一樣,清朝是積貧積弱造成的無力抵抗,而現今的中國是謀求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缺乏武力對抗的基礎,相反現今的中國有能力打贏任何一場國土防禦戰,中印的間的矛盾涉及到的問題是很多的,邊境問題是兩國的歷史遺留問題,至今都沒有解決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這就不贅述了,我曾經在邊防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和印軍有過N次的正面和非正面接觸,以我對邊防態勢的了解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中國並不懼怕印度,雖然從紙面來看印方在邊境地區對我們形成了不對等優勢,但這只是你能看到的而已,戰爭考量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以中國的國力來看目前的印度是無法撼動的,之所以雙方都還保持克制是源於各自迫切需要發展本國經濟的實際需求,中印是整個亞洲地區甚至世界范圍內快速增長的兩個經濟體,一旦出現戰爭,哪怕是小規模的局部戰爭,對兩個國家來說都是對本國資源的巨大消耗,而這都會對兩國當前快速發展的經濟產生影響,這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而且相較於印度來說中國的外部環境更為惡劣,有不聽話的鄰居,還有虎視眈眈的舊敵,我們在東海和南海都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和挑戰,所以我們一直提倡和平解決爭端,這是對自身的保護,也是比較符合中國利益和其他各方利益的做法。但是請你相信,我們的軍隊敢於面臨一切外敵和挑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多災多難,但還從沒有真正的倒下過,以前不會,今後更加不會。
Ⅵ 清朝認識印度這個國家嗎
孔雀王朝被滅之後,印度一直被侵略、殖民,在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印度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那時候印度是個被殖民的地區,沒有國家而言。
Ⅶ 為何說清朝晚期,清政府也是世界列強
清朝末期,我們知道由於鴉片戰爭,導致中國國門打開。從而開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可以說我們的歷史書上面寫整個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尤其是有些歐洲國家並不這樣認為,甚至把當時的清政府還算為世界列強。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世界人民會這樣認為清政府?
洋務運動開始之後,清政府建立了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三支。尤其是北洋水師,號稱世界前十的,有的說是第四,有的說是第七。不管是第幾,在亞洲是絕對的第一。當時到日本的時候,中國海軍因為鬧事被日本抓走了,海軍直接把軍艦大炮豎起來,你不放人我就開炮。最後,小日本沒辦法了,只能放人。可見當年的大清水師還是很厲害的。
而且在甲午戰爭戰爭之前,英國准備找清政府結盟的。就是想組織沙俄的。要是當時清政府真的無能的話,英國人絕對不會有這種想法。即使甲午戰爭失敗了,在清朝滅亡前期,墨西哥反華,屠殺了華人。結果清政府派軍艦去溜達了一圈,墨西哥政府又是認錯,又是賠錢。說明當時的清朝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任人宰割,還是有點分量的。
Ⅷ 清朝晚期有一隻世界頂級部隊,為什麼還是挽救不了滅亡的地步
清朝晚期已是千瘡百孔。國力貧弱,內憂外患。軍隊再能打也不行呀。北洋水師何等兇悍。最後是因為沒有炮彈以至於全軍覆沒。所以富國才能強兵。
Ⅸ 清朝的前期中期後期怎麼劃分
清朝的前期中期後期的劃分:
清朝早期:順治,康熙,雍正(1644年-1735年)
清朝中期:乾隆,嘉慶,道光(1736年-1850年)
清朝晚期:咸豐,同治,光緒,宣統(1851年-1911年)
努爾哈赤雖然是清朝的奠基人,後世稱「清太祖」,但他建立的是「大金國」,故不算是清朝的皇帝。皇太極雖被後世稱為「清太宗」,建立的是「大清國」,但直到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大清國」還沒有定鼎中原,故此時的「清」並不能算是中國的一個朝代。
順治皇帝是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是清朝統一的的開始,因此清代早期從順治開始算起。
(9)清朝中晚期和印度中晚期哪個強擴展閱讀:
清朝的12位皇帝:
一、清太祖努爾哈赤
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比較有魄力,能打仗,和有政治頭腦。
二、清太宗皇太極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這是一位亂世之梟雄。政治才能優秀,與明朝的交鋒不落下風。
三、清世祖順治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6歲就登基,在24歲的時候死亡。
四、清聖祖康熙
擒鰲拜,平三藩、收復台灣、征格爾丹,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五、清世宗雍正
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乾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
六、清高宗乾隆
這個皇帝也有很多影視講他的,在位掌權最久的一個皇帝。
七、清仁宗嘉慶
嘉慶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
八、清宣宗道光
道光皇帝這個人一生勤儉節約,有想法,但是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
九、清文宗咸豐
咸豐在位11年。
十、清穆宗同治皇帝
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
十一、德宗光緒皇帝
在位期間想做一些事情,例如戊戌變法,想要奪回實權,然後振興大清,但是失敗告終。
十二、末代皇帝溥儀
3歲就被慈禧推上了皇位,長大後被趕出皇宮,幻想復辟,最後投靠日本,做了日本的傀儡皇帝。
Ⅹ 清朝晚期之所以會看上去很弱,是因為在誰的襯托之下
在我們學到的歷史里,清政府末期一直是被外國侵略者欺負,簽訂各種不平等契約的弱勢王朝。但事實上,清朝曾經是列強之一。歷史上閉關鎖國,對外戰爭經常失敗的清朝,為何能擠進列強之中呢?看了下面的兩個事件後,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雖然在歷史課本上記載,清朝在進入近代後,經常遭受各國的欺壓和剝削。但這並不代表,這個王朝就是個軟柿子,誰來都能捏一下,踩一腳。雖然比不上那些強大的列強,但是面對那些尚未完全強大的國家,它還是可以輕松碾壓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就是能被納入列強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