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阿育王統治下印度的農業發展怎麼樣
阿育王確確實實是古印度最傑出的政治家。在他治下,尤其是在息兵但戰以後,印度地區經濟發達。農業達到很高水平,耕作業已佔主要地位。大田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麥、大麥,還有季、、豆類。甘蔗、棉花、胡麻,果園業和菜園業也有了較大發展。
❷ 印度農業形式是什麼樣的
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情況,也近似於美國。大地主有大量土地,平民有少量土地。
1、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2、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3、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❸ 印度農村經濟體為何發展緩慢
在上世紀與中國經濟發展基礎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印度雖然也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但是與中國在經濟上的快速增長和已經取得的成績還是相形見絀的,我覺得印度在農村上的發展進程緩慢還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印度無限制的人口增長數量,印度和中國實行的生育政策都是完全不一致的,印度一直以來都是鼓勵國人自由生育的,這樣對於農村的教育基礎條件的發展和壓力都是十分巨大的,許多年輕人得不到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知識就是力量的今天發展緩慢成為了必然。
二、社會財富的貧富差距過大,據相關的媒體報道印度這個國度90%的財富都是集中在5%的人手上,印度的經濟政策制定的方面都是受到這些資本集中者的影響,這些資本家為了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一般都會制止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印度是一個全名信佛的國度,許多農村裡面的人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拜佛的,這樣就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研發先進的生產和務農的方式,沒有了科技技術的支撐想要發展,基本是不可能的。
❹ 印度為什麼水旱災害嚴重,農業卻很發達
你的認識可能有誤嘍,事實上印度的農業相對中國而言,那是相當地不發達呢,具體理由如下:
1、印度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印度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印度的耕地面積數量居亞洲之首,多達1.43億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16公頃,約為我國的兩倍。在國土面積中,耕地面積約佔47%,印度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年降雨總量為39300億立方米。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全長2700公里,支流10餘條,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馬普特拉河,戈達瓦里河,訥爾默達河,克里希納河等。充沛的雨水和眾多的河流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國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32.8%。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為涼季,3—5月為夏季,6—9月為西南季風雨季,10—12月為東北季風期。北方氣溫最低為150C,南方氣溫高達27℃,幾乎全年都是無霜期,全年均可生長農作物,熱量資源相當豐富。
2、因為印度70%左右的人口都是農村人,有略高於5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以2011年的數據顯示,從1980年以來,以1999年至2000年價格為基準的農業產值的五年移動平均值從未超過4%的增速。只是在最近兩年,其增長速度才脫離了90年代早期以來一種相當穩定的下降趨勢。
3、下面援引一篇印度《印度商業在線》2011年12月18日文章。
原題:中國的農業經驗值得印度決策者學習
全球食品安全和食品價格上漲與印中這兩個亞洲大國的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經濟高速增長和收入水平上升已令民眾對高營養和高熱量的攝入增加,這進一步加大對兩國農業的壓力。
對比印中兩國,盡管中國耕地面積比印度少,灌溉地面積與印度相當,但中國的糧食產量是印度的兩倍。兩國都面臨周期性乾旱和洪水。印度一直在忙著應對河流相關工程的環境影響問題,政府關於淡水儲量和可持續問題的政策一直受到決策緩慢的拖累及環保人士的反對。而中國已啟動許多大型水利工程,比如三峽大壩和南水北調工程。
印中每年都進行糧食儲備,印度約為5000萬到6000萬噸,中國約是1.5億噸到1.8億噸。由於巨大的糧食儲備,食品系統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不大,這幫助中國在艱難時期遏制了食品通脹。就糧食儲備基礎設施而言,中國有能力儲備2億噸小麥和大米,而印度的儲備能力只有8700萬噸。
兩國農業政策的目標都是實現自給自足和食品安全。中國通過使用高產種子、化肥和殺蟲劑來大力提高糧食產量。在糧食消費滯漲和水果、蔬菜、奶及奶製品、肉類消費量日益增長的推動下,中國還把焦點放在經濟作物上,北京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大力投資農業研發,尤其是培育高產量稻種。
盡管印中在一些政策上具有相同點,但在農業市場、補貼及合作融資制度上有明顯差別。印度是土地私有制,中國是集體所有制。中國政府對農民直接補貼,印度是間接補貼。與印度相比,中國具有成熟完備的商品交易所和期貨市場,有更嚴厲的政策限制將耕地轉作非農業使用。與印度不同,中國制定最高限價來把食品通脹的影響降到最小。
印度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農業貿易有限,2011年農產品出口250億美元,進口80億美元。中國則擁有自由的農業進口政策,是全球商品最大進口國之一,2010年農產品進口650億美元,出口300億美元,農貿價值是印度的3倍多。中國的農業貿易赤字在增加,但通過製造業和電子商品出口得到平衡。這令中國能夠將食品通漲維持在6%以下,印度則超過10%。▲【作者沙魯巴·巴特,陳一譯)
❺ 中國農業與印度農業相比,哪個更發達
印度耕地數量比中國多,日照和雨水比中國充沛。印度水稻一年三熟,其農作物亦盛產。這個國家發展農業的各項自然條件,都比中國優越。然而,印度農業遠不能和中國相比。
中國水稻和小麥的產量比印度高出將近50%,水果產量也是其產量三倍。從絕對農業人口數量看,印度超過中國,不過在主要農產品指標看,印度都不如中國。印度農業最發達的地區是西北邊境的旁遮普邦,不過其平均產量,只能和中國普通農業省的平均水平相當。
印度有傳統優勢的領域,比如棉花,堪稱印度最具代表性的農業產出,其生產能力也不如中國。相當長時期內,中國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大棉花生產國。直到2015年以後,中國國內儲棉過量,主動大量削減棉產量,頭號棉花生產國的座椅,才由印度人來坐。至於茶葉生產,就更不用說了。今天的中國,是世界頭號茶葉生產大國。
印度人口和中國相當,農業人口比中國多,農業自然條件比中國好。為什麼印度農業不如中國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水利能力不如中國。印度農業水熱條件優越,不過真正要組織生產,卻需要復雜的灌溉系統。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需要蓄水和引水工程。傳統印度是一個分裂鬆散的國家,缺乏治水傳統——這說明傳統印度的農業水平低。一直到英國人治理印度,才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並在近代超過中國。中國人有興修水利的傳統,一旦國家安定,往往就要治水,大興灌溉,農業生產的基礎能力一直很強,超過印度的底子很厚。
第二,印度工業化水平低。現代農業水平之高低,由工業水平決定。工業水平高,使用化肥和機械化的能力高,對人力依賴就低。工業和服務業是農業生產的延長鏈條,這鏈條越長,延長得越遠,其創造的生產力再反哺農業,將極大提高農業生產率。
中國是製造強國,還是信息化大國,這對農業的現代化改造很有力。單單一項農葯化肥,就依賴於工業系統,並對農業有相當大的拉動作用。反觀印度,農業基本停留在人力時代。印度牛很尊貴,疏於參加農業生產(當然也不是全部),這也極大抑制印度農業發展。印度農業化肥的使用,也遠不如中國。要記住,使用化肥農葯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它是解決吃飯問題的最大功臣。
第三,印度市場化水平比中國低。所謂市場化,指農業人口的自由遷徙,轉農為工;資本可以進入農業領域;外國農產品進入本國。即各個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
中國農業在這些方面雖有不足,但也做得不錯。單單一項農業人口轉移,就解放大量人力資源,這為農業生率提高引入其他要素,創造了極好條件。中國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糧食——不是說中國人養不活自己,而是希望引入國外更便宜的糧食,從而優化國內糧食生產結構。落後體系不被淘汰,農業就難發展。
相比起來,印度農業的市場化水平就低得多。印度特色的種姓制度,限制了農業人口自由遷徙——雖說這種限制越來越少,但在傳統印度農村,傳統的限制仍不可忽視。印度政府對農業實行保護政策,既給予補貼,也對農產品進口有較多限制。印度社會有強大的農會勢力,這是中國所沒有的。
印度經濟比中國落後,原因是印度長期施行計劃經濟,國有經濟,其改革開放的施行要到1992年以後才開始,且阻力比中國大。印度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其實不如中國,這是他們農業落後的主要原因。
❻ 印度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國家
印度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6)印度農村農業怎麼樣擴展閱讀: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
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印度認為,戰爭是人類的社會現象,是實現國家政治目標的一種斗爭形式。印度進行戰爭的目的是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統一,維護民族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的總目標。印度自認為其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印度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
❼ 印度農業的發展特點
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印度獨立後就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並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據統計, 1951—1983年的32年間,因旱澇災害而造成農業減產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在農業投入物總值中,現代投入僅佔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農業先進技術大都局限於小麥和水稻,而對豆類和油料作物沒有重大影響,造成這些作物產量低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油才能滿足國內需要。這—切反映在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都較低。全國2/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非農業勞動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個農業工人每年的實際收入是420.5盧比,而非農業工人為783.8盧比,高出83.6%。這還表現在印度農作物的單產水平較低。一些作物的單產水平低於東南亞許多國家。例如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每公頃稻穀和小麥的產量,印度分別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國則分別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與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並未減輕,而且有加重的趨勢,從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漸重視了發展與公平問題,並制定和實施了各種計劃,但收效似乎不大,總的說來,目前印度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是以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為中心旋轉。村社仍然是社會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傳統的管理系統以及親屬、家庭和種姓制度仍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因素。但近幾年,許多地區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開始發生變化,涌現出了少數現代的農村社會。
❽ 印度農業經濟、軟體科技強!怎麼回事
印度農業經濟:生產不穩定但卻是農產品凈出口國。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印度軟體科技:印度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軟體國。
當今印度,號稱世界第二大軟體大國,如果光聽牌號,著實讓人佩服和吃驚。但如果我們對印度軟體產業結構進行分析,然後拿數據去作比照,很容易就能發現,印度的軟體產業其實也不容樂觀。
印度軟體產業的現狀基本如下:首先,產業結構不平衡。不容否認,印度的軟體業產值目前比中國要高。尤其軟體外包業更是如火如荼。不過印度的軟體也就只有外包一枝獨秀而已,關鍵的核心技術及基礎軟體都做得很差,網路應用軟體及網路游戲我想就更不用提了。印度雖然軟體產值從1990年微不足道的5千萬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0億美元軟體出口值,翻了200倍還多,年增長率超過50%,使印度的軟體產業成為國家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去年印度軟體出口290多億美金,數額很大,目前印度雄心勃勃的目標是,2008年實現軟體產值達到850億美元,外包出口500億美元。
目前印度的軟體產值也確實是世界第二,不過這個世界第二跟世界第一的差距還是有點大的。美國一個微軟公司產值就是400多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兩個印度。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的軟體也正面臨著跟中國的製造業一樣的困境,而且情況似乎還要更嚴峻。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印度的軟體產業發展至今,並且比目前的中國做得要好呢?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軟體業在印度起步很早,比中國早了十來年,八十年代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可以說一切還在摸索之中。那時中國見過計算機的人都寥寥無幾,更不用說搞什麼軟體開發了。加之那時剛剛打開國門,很多海外的信息技術人才估計那時也都還對中國充滿恐懼,回國的基本上沒有。而印度就不同,那時的印度由於國內經濟落後,缺少把軟體企業養大的土壤,故印度現在的軟體企業,很多都是一開始就是瞄準國際市場,很多都是由歸國印度人創建。說得通俗點,就是有很多印度人在國外搞技術,然後他們覺得做軟體這個東西又不需要什麼很大規模的硬體投資及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成本為人力成本,但如果把軟體放到印度去做,成本會比發達國家低很多。於是,這么一批海外印度精英帶著定單就回國創業了。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越作越大。
二、印度人擅長死記硬背,在學習語言的時候表現出了很大的優勢。一般印度的大學畢業生都能講三到四門語言,不過中文除外(我個人認為印度人的個性並不適合學習千變萬化的中文),尤其個個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盡管帶的口音很重。這不容質疑是另一重要因素,尤其相比起中國人來更是占盡了優勢。軟體外包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為顧客量身打造軟體系統,是需要跟客戶有很多溝通的。外包簡單來說就是現在很流行的「用戶化」,一個產品專門給某一開發,所以溝通不暢無疑是很大的障礙。跟客戶良好的溝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品的質量。
三、這就與我前面講的印度人的學習特徵有關了。前面我講了很多關於印度人思維機械以及印度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很差的事,不過印度人擅長死記和硬背。他們讀書只重記憶,不重理解和思考。這樣的方式在文科方面可能還好點,畢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在理工科領域這可是很荒謬的,是瘋狂的,不可想像的。可在印度,很多他們的程序員卻偏偏就是這樣。編過程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可在印度,有些事情會讓人瞠目結舌。我現在不是學計算機專業,但這些情況是我來自全世界所有非印度朋友的共識,相信其真實性無庸質疑。在計算機專業學習的印度學生,他們可以在學了一個學期C語言後,把書上幾乎所有程序範例一字不漏的背出來,不僅演算法一樣,連定義的變數名都不會有任何出入。老師的作業裡面也有讓學生抄寫,背程序的內容。不可思議!所以當這些人畢業後到了程序員崗位上,背出來的程序就真正達到了千篇一律,理所當然也就成為了世界上最易讀懂的程序了。出於可維護性考慮,軟體的可讀性確實很重要。對於給定了既定介面和既定參數的外包項目來說,這無疑也是有利的。再說背程序比用腦思考開發程序肯定效率也要更高一點。從這點出發,印度人在軟體外包這一塊的地位估計在將來一段時間內都無人可動。不過對於那些只給定需求,沒有指定介面和參數的,創新性很高的項目,印度人是肯定做不過中國人的。
四、印度自獨立以來就是走的資本主義道路。在市場經濟規律以及管理經驗方面也都比中國要成熟,畢竟中國自解放以後就跟市場斷交了三十年,尤其還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一場浩劫。我想基本上懂什麼是市場的人都已經消失了。而公司內部管理的嚴謹和規范對軟體企業尤為重要。因為軟體是一個摸不著,可以任意復制而不會影響質量的一個特殊產品,成果很容易被人竊取,尤其是內部人員。而一旦被竊取,後果無法估量。所以規范成熟的管理在安全防範方面至關重要,尤其在中國,挖空心思想走捷徑成功的人很多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值得中國人學習的地方。
五、印度人由於宗教的影響,心態平和,心地善良。剛講的防止成果泄密對軟體尤其重要。但在印度,像那種挖空心思去想歪點子盜竊的人基本上沒有。在印度,小偷有,但都是些順手牽羊的動作,上了鎖的東西不會有人會去撬鎖盜竊。在印度農村,很多房子甚至連門都沒有。這可能一方面是因為窮困,沒有多少值錢的東西,另一個我覺得還是宗教讓人思想變得善良或者說是一種內心對干壞事的膽怯。畢竟一個人如果相信神靈的話,當他干壞事的時候盡管沒人看到,但他相信天上的神肯定看得到,這是一種無形的監督。相信在軟體公司里上班的員工也不會有多少人需要很多的監控來防止其盜竊代碼。
❾ 印度農業特點是什麼
印度農業特點是:
1、印度農業生產結構的特點
印度的農業生產結構特點:一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二是農業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惰性」,長久以來印度的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2、印度農業的發展特點
(1)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特點: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
(2)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一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
(3)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益擴大
印度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以及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其中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的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相對較低。
❿ 印度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多數人以農業為生,為何農民的日子還那麼難過
雖然印度自然地理條件優越,且以農業為主,但是由於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農民在印度的地位還是比較低下。即使印度人民為印度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印度人裡面,農民地位還是比較低下的,所以說農民的日子並不好過。
由此可見,印度自然地理條件的確非常好,但是由於印度人的習慣,懶散。所以印度農業發展並不是十分迅速,還有就是現在國家的發展,靠農業是不夠的,而且農業的發展也需要科技的發展來支持,所以印度還是需要發展自己的工業水平,不能單單依靠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