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為什麼有宿命觀

古印度為什麼有宿命觀

發布時間:2022-05-03 01:14:45

⑴ 道教和佛教有什麼區別

一、起源不同:

1、道教是我國的原住宗教,早在東漢時就已經出現。它以中國古代的原始宗教為基礎,以道家學說為理論支柱,通過糅合鬼神祭祀、神話傳說、方技巫術等民間信仰發展而來。其尊老子為神明,將老子的著作作為經典傳頌。

2、佛教則是外來宗教,其傳世人釋迦牟尼比孔子的生活年代還要靠前,所以其比道教出現得早,後者在東漢時期才建立起教派,而這時,釋教也恰從中亞各地區傳入中國。雖然是外來宗教,但是釋教的適應能力極強,為了發展壯大自己,對自己進行本土化改造。

三、修行目的不同:

1、道教將「道」作為萬物的本源,徒眾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求得正道,羽化飛升。成仙後就可以返老還童、長生不老,這是其對人生的極致追求,是俗世享樂祈願的一種變形。仙們追求逍遙自在的生活,遠離紅塵,不受世俗拘束。

2、佛教認為人世皆苦,只有超脫生死、不入輪回才能夠獲得解脫,所以他們的修行也是為了求得正果。

⑵ 古印度有四種種性制度,分別是什麼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

第一種姓婆羅門,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報道農時季節、壟斷文化,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其次是剎帝利,他們是掌握軍政的武士階級,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中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吠舍,他們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最下層的種姓是首陀羅,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包括農人、牧人、僕役和奴隸,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2)古印度為什麼有宿命觀擴展閱讀:

政治上,種姓制度造成印度人民彼此仇視,缺少團結;社會等級分明,四分五裂。當外敵入侵破壞家園時,印度人民因種姓制度相互仇視,不能團結一致反抗外敵。

所以印度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經常被外族征服的屈辱史。當印度擺脫殖民統治走向獨立時,種姓制度又將人們嚴格地劃分為十分鮮明的等級,造成選舉過程中難以化解的矛盾。

經濟上,種姓制度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在種族制度的影響下,社會分為不同的集團。人們都只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造成社會的分裂與不和。

種姓制度還造成人們確信與生俱來的宿命,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從事的職業都是前生已定。

⑶ 古印度女人在家裡和公共場合的地位

案例很多,略舉幾枚以證吾言不虛。據《新印度時報》、《印度斯坦報》、《沙哈拉報》、《覺醒日報》等報道,僅2000年11月到2001年2月,印度新德里及其周邊,共發生燒死小媳婦案件8起。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統計,1996年、97年、98年,全國分別有5513名、6006名和6917名婦女因嫁妝而被燒死、掐死、毒死或刺死。自殺的還不算。分別有35246名、36592名和41318名婦女因陪嫁而遭受殘酷折磨。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印度受到傳統男尊女卑的風俗影響,婦女社會地位低落,現實生活中的婦女有如次等國民,然而隨著女性意識的抬頭,基於男女平等,婦女開始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愈來愈多的婦女走出家庭,步入社會,表現不輸男性,使得印度婦女逐漸陰暗,迎向光明。
10月間,路經孟買,汽車進入市區的途中,被一個車隊阻斷了去路。當地的馬哈塔省(Maharashtra)正在選舉議員,這個掛滿旗幟的車隊,顯然是一列競選隊伍,為首的車上站著一位中年婦女,英姿颯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她就是率領國大黨贏得5月國會選舉的桑尼雅.甘地(Sonia Gandhi),這位被9月6日富比世(Forbes)雜志推崇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十位女性之一,在亞洲排名第二,世界第三。
就在大家被這位印度最顯赫的婦女吸引的時候,一名形容枯槁的少女,懷抱著瘦弱的嬰兒,敲著街上汽車的車窗,用手指著她的嘴巴,再指一指懷中的嬰兒。她是印度街頭隨處可見的女乞丐。如果桑尼雅代表這個國家女權的極致,那麼這位少女勢無疑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縮影,兩者有如天壤之別。

⑷ 基督教和道家、佛教的區別

1、創始人不同。

基督教:公元1世紀,基督教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所創立,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信仰上帝(天主)創造並主宰世界。

道家: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

2、觀點不同。

基督教:上帝在耶穌之肉身中臨到人類的感性世界,而耶穌關於上帝的本質以及人類存在的可能性之問題的宣告,則使其歷史生命成為人們信奉的圭臬。這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啟示之一。作為完全的神上帝,也是完全的人。他的一生是完美無缺的模範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4)古印度為什麼有宿命觀擴展閱讀:

基督教聖禮,或稱「聖事」,是基督教重要的禮儀。基督教認為聖事是耶穌基督親自定立,並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禮儀,它藉助一定可見的形式賦予領受者不可見的基督的「寵愛」和「保佑」,凡誠心領受者,都能獲得。

天主教和正教認為「聖事」有七件,即聖洗(洗禮)、堅振、告解、聖體(正教稱「聖體血」)、終傅、神品(亦稱「受職禮或祝聖神父、主教」)和婚禮。[46]新教一般僅承認洗禮和聖餐為「聖禮」。

⑸ 如何看待印度與中國的所謂龍象之爭,為什麼印度

長期以來,印度就以中國為比較對象,國家發展方面,也巴望能夠有朝一日得以超越中國。可幾十年過去,不僅「超中」夢想沒有實現,印度與中國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

印度為何不能超越中國?,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折射出了印度三個「基因缺陷」:
一、相對封閉的地緣結構
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格局非常獨立,其東,有巴坎—若開山脈;北面是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高原;西邊,是俾路支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南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這些高等級的地緣屏障,嚴重阻斷了地球上其他主要地緣板塊與南亞次大陸之間的交流溝通,換一個角度,也對印度文明的安全和獨立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地緣結構的相對獨立,意味著當印度文明實現對南亞地緣板塊的覆蓋後,很容易就喪失了繼續對外拓展影響力的動能。外來威脅的較小,讓印度文明不像古代的中國那樣,長期遭受漠北游牧勢力的威脅,故需要採用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最大限度的集中國內資源加以應對
當然,印度倒也不是一點外患都沒有。興都庫什山脈對面的中亞游牧民族,就時不時翻山越嶺過來侵略——而這正好是印度農耕文明的天敵。
然則,盡管中亞游牧武裝會周期性的襲擾南亞,甚至取得政治優勢,可他們並未在在文明體系層面,實現對印度文明的顛覆與取代。
這又是為什麼?內因方面是因為印度文明有著龐大的體量,深厚的底蘊,鏟除難度較高。而外因方面,也跟中亞自身地緣條件的缺陷有一定關系。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內陸腹心,是中國、蒙古、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等自古以來的亞洲強勢地緣勢力的中樞交匯之地。犬牙交錯的地緣格局,再加上中亞本身相對較弱的地緣潛力,這內外因素決定了,這塊地方,不便於孕育出一個強大並且可以長久維系的本土力量,在更多的時候,它都是周邊列強的逐鹿場,並為勝利者並入麾下。
不過,不管是東亞大陸、蒙古高原,抑或西亞的波斯高原、美索不達米亞,這些歷史悠久的亞洲強勢地緣板塊,它們的本部核心區,跟中亞的地緣關系都是十分之疏離的。這即意味著:哪怕有一個外部力量,一時將中亞征服佔領,其對該出之統治基礎也不可能強勁穩固。只要這個外部勢力的自身實力略有下降,其它勢力,乃至於中亞的土著都有可能趁虛而入,使該地統治易主。
中亞的動盪與混亂,既大大削弱了它入侵南亞次大陸的勢能,也意味著——那些得進入印度的中亞入侵者,鑒於其背後缺乏一個穩固的大後方,故不便聚集出強大且穩定的力量,使得自家的原有文明,對印度文明顛覆和替代。甚至於,為了鞏固自家千辛萬苦才取得的印度統治權,這些外來戶倒是極有可能會根據次大陸的世紀情況,對自個兒做些改變。這種自我改變的後果,就是這些外來勢力在建立對南亞的統治後,文明屬性層面卻開始本土化,其最後之結局,就是自身漸漸融入印度文明。
既沒有可能繼續擴大文明邊界,也沒有被顛覆和替代的可能;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長期穩定,其後果就是內部矛盾就得以凸顯,折射到政治上,次大陸內部各地緣板塊之間的「窩里斗」,就成為印度文明貫穿古今的一條發展脈絡。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統,一個最直接、最基本標准,就是中央集權。不過,謀私乃人之本能,南亞內部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本土地緣勢力,也存在著博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天然沖動——而自然而然的會與中央集權產生沖突。尤其是那些相對邊緣的板塊,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它的本地區利益,或會因為中央之統籌規劃而受到限制乃至於損害——這不可避免的會招致這些邊緣板塊勢力的怨言、嫉恨乃至反對。這種情況下,要鞏固中央集權體制,一個必要前提就是——國家必須存在一個足夠強大的本部核心區。
一個強大的本部核心區,能夠為中樞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讓它擁有壓制邊緣的能力。借這種強大的本部勢力,來樹立中樞的最高權威,進而確保中央集權可以維系。而換句話,中央集權制度下,各邊緣地區的資源會加速向本部匯集,位本部的強勢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
中國即是這種政治架構的經典代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本部核心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綜合地緣實力算得上是世界一流,而從區位來看,也大致處在東亞大陸高開發價值區域(即中國東中部)的中央,這意味著以此為依託的中原王朝,其之地緣擴張能夠得到強有力的支撐,並隨著這種政治和地緣影響力的擴散,完成對東亞大陸大多數次級地緣板塊的征服和吸納。
而與中國相似,古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區,也是依託兩條河流而成——即恆河流域跟印度河流域。當然,恆河、印度河的檔次,比長江、黃河那還是差遠了。但考慮到南亞次大陸本身的規模也不能與東亞大陸相提並論,這樣來看,以這個南亞版兩河流域為依託,一統南亞也差差夠用了。
只是,盡管本部的地緣實力足夠,不過印度卻並沒有因此,打造出跟中國一樣的中央集權。相反,貴為次大陸兩大核心板塊之一,古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在之後的歲月中,甚至從印度文明體系中剝離,皈依了伊斯蘭文明。現在的印度河流域,已經是巴基斯坦國的核心板塊。
印度文明為何連發家之地都保不住?
一個非常關鍵的地緣因素是,在印度河流域跟次大陸主體板塊之間,出現了一個總面積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塔爾沙漠。
之所以用「出現」這個詞彙,是因為最初此地並非沙漠。只是氣候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活動導致當地植被慘遭破壞,致使這塊土地後來慢慢的荒漠化。而這種自然環境的改變,也深深影響到了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

首先,塔爾沙漠的出現,嚴重妨礙了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其他部分——尤其是恆河流域之間的交流與聯系。這種物理層面的強勢阻斷,大致二者不僅無法跟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一般,隨著文明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逐漸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反而漸漸走向分離乃至對抗。

而中亞勢力的滲透,更使得這種剝離得以加劇。印度河流域正好處在南亞次大陸的西北端,是中亞進入南亞的首站,也是必經之地。這種地緣關系,意味著印度河流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亞的深度輻射。再加上中亞游牧武裝的強勁軍事實力,這種種因素,導致雖然印度河流域本身的地緣潛力遜於次大陸另一個核心板塊——恆河流域,但卻依然而已自成一派,跟恆河流域分庭抗禮。
而隨著伊斯蘭文明的崛起,中亞土著勢力陸續皈依,在他們的強勢影響下,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也逐漸出現變化。
雖說伊斯蘭無法再整體上將南亞的原生印度文明替換。不過至少在跟中亞關聯密切的印度河流域,伊斯蘭仍然取得了優勢地位。再加上塔爾沙漠的存在,大幅削弱了印度河流域和以恆河流域為代表的南亞主體板塊之間的交流與聯系,久而久之,印度河流域最終從印度文明體系中剝離出來,成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大大削弱印度文明的整體實力。而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主體部分,尤其是恆河流域的地緣與文明沖突,更對後者形成了強力牽制,讓它不能積蓄出足夠的力量,來鞏固對孟加拉、德干高原等次大陸其它邊緣板塊的絕對壓制。這樣一來,中央集權也就不可能實現。
三、種姓制度的束縛
上古時,中亞的雅利安人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遷往南亞次大陸定局,並戰勝南亞土著,成為這個板塊的統治者。只不過,相較於南亞土著(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總體規模較小。雅利安人為了在這種不利格局下,使自己族群的統治地位長期維系,就鼓搗出了一套種姓制度,將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印度人,劃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甚至連列入種姓的資格都沒有的賤民。這裡面,雅利安人基本上都被劃入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等種姓,經過時光洗禮,慢慢的發展成後來的印度斯坦人;而達羅毗荼土著則統統的劃入吠舍、首陀羅這兩個低賤種姓,乃至於賤民。鑒於雅利安人,還有之後歲月中陸續由中亞遷入南亞,並在當地確立統治權的中西亞族群,這部分人的膚色都普遍較達羅毗荼人更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也沾染上了十分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
這種劃分法,自然會招致低種姓達羅毗荼人的憤慨。為了避免這幫土著反抗作亂,危及自身統治,印度斯坦人旋開創出印度教,通過宣揚「今生受苦、來世就可以得享幸福」的印度教教義,給低賤種族洗腦,讓他們接受今生受苦受難,可以換得來世福報的觀念,借用此法,消滅低種姓的反抗意識,從精神層面把他們徹底奴化。
當然,從效果看,這套印度教義也確實達到了創建者的目的。印度文明在長達數千年的歲月中,一直基本保持穩定,像農民起義之類的階級革命幾乎很少發生,印度教中讓被統治者安貧樂道的教義可謂「居功至偉」。(相應的,同樣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卻由於提倡眾生平等,不利於印度種姓階級社會的穩定,反倒在當地逐漸消亡)
只是,凡事有利必有弊。

鑒於今生註定受苦受難;首陀羅、吠舍以及賤民們,對高高在上,又統治階級把持的國家和政權,自然不會有任何認同感;而且,印度教的太過強勢,還嚴重削弱了世俗權力的含金量,治權在相當程度上被教權壓制(在種姓制度框架下,作為印度教祭司的婆羅門處在第一等級,而由國王、官吏等世俗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能名列第二等級)。
世俗權威的受限,其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中樞政府派駐各地的職業官僚,很難依託朝廷威儀,對地方予以有效管制——這根中國普通百姓對皇權、官府的敬畏形成強烈對比。
只有在當地經營多年,直接控制低種姓人民的土邦貴族,和那些從精神層面鉗制民眾思想的婆羅門,才能夠贏得百姓的認同與畏懼。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得以推行的基礎。既然流官無法有效駕馭地方,而只能假手當地的祭司和地主,那來自中央的權力,就不可避免的被地方實權派瓦解。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維持穩定的基石,但卻也是瓦解中央集權的俄利劍。既然種姓制度無法去除,印度的文明內部整合、以及政治上的權集中樞,當然也就成了鏡花歲月。
相對獨立的地緣結構、二元地緣核心的分崩瓦解、以及種姓制度的限制,這三種因素,共同鑄就了印度內部的分裂基因。而內部的撕裂,又對印度打造國內統一市場的努力構成了嚴重的掣肘。甚至連國家認同感和民眾凝聚力都因此大受影響,國家崛起之路也因此波折重重,這種情況下,印度在跟中國的競爭中,也不可避免的被越拉越遠。
當然,對此,印度是頗為不甘的。早在20世紀90年代,印度便開啟了自己的經濟改革,希望從經濟切入,逐步擺脫這種困境,讓印度能夠傲立於現代文明之林。不過近30年過去,這場印度版的改革開放,遠遠未達到預期,期間印度施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遭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讓效果大打折扣。那麼,這次印度的現代化改革,到底遭遇了哪些困難?為何中國的改革能夠一路凱歌,印度卻束手束腳,成效不彰呢?某種程度上,這是印度這個國家的宿命。而具體點說,又跟印度的一些現實性結構缺陷密切相關!

⑹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社會的階級制度。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觀察到在印度社會中,存在著一種因血統等因素而形成的特異制度,乃名之為caste(有血統、家世之義)。然而印度自古以來則稱此制度為瓦爾納(varn!a)。瓦爾納,原為『顏色』之義,當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時,以膚色顯示支配者雅利安人與被征服者原住民之區別,因此此語另有身分、階級之引申義,其後被使用為『種姓』之義。此外,亦有使用ja^t或za^t以稱此制度者;此系從印度古代文獻所使用之jati^(出生之義)衍生而來,亦適合譯為種姓或種姓制度。
古代印度在後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000年左右至西元前600年左右),四姓制度已告成立。所謂四姓,即∶(1)婆羅門∶指祭司、僧侶階級,可為他人執行祭儀、教授《吠陀》聖典、接受布施。(2)剎帝利∶指王族及武士階級。其職責在於保護人民。(3)吠舍∶指從事農業、畜牧、商業的庶民階級。(4)首陀羅∶指奴隸階級。即被前三階級所征服的原住民,以服務前三種姓為義務。
此四姓之中,婆羅門之地位最為尊貴,首陀羅則是最下等的階級。《梨俱吠陀》中的〈原人贊歌〉即以為婆羅門系從創造者(大梵)之口所生,剎帝利由其兩腕出生,吠舍由其兩眼出生,首陀羅則從其兩足出生。又,在四姓之中,前三種姓被稱為再生族,屬於此族之男子於十歲前後行入門式,具有作為雅利安社會之一員而參加吠陀祭儀的資格。相對的,首陀羅不能行入門式,因此被稱為一生族(ekaja),在宗教上、社會上、經濟上較諸再生族有種種差別之不平等待遇。此外,另有一種『不可觸賤民』,為四姓之外的混雜種姓,被視為野蠻人而倍受歧視。
後世,四姓中的吠舍與首陀羅,由於職業的關系而有所變化,吠舍唯指商人階級,首陀羅則指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等生產工作的一般大眾。隨著此種變化,首陀羅之階級差別漸趨於緩和,而不可觸賤民之差別則漸被強化。另外,由於職業分化、種族差異、社會生活復雜化、宗教宗派相異等因素的影響,階級制度漸趨復雜,而分出更多階級,遂形成今日形形色色之多種階級的社會現象。

種姓制度的內部構造,略述如下∶
(1)結婚∶有關種姓的結婚規制相當多樣,原則上以同一種姓者為配偶系其義務(內婚),但是不可與種姓內特定集團之成員結婚(外婚)。此外,另有上階級之男性與下階級之女性結婚的情形,此稱順生(anuloma)婚,可被接受。但應避免與順生相反的逆生(pratilo-ma)婚。又,身為印度教徒的父親,促使兒子與家世相當之異性結婚,是宗教義務之一,因而印度社會廣行幼兒結婚之風習。此中,內婚制乃種姓制度中最堅固的部份,即使今日之階級制度已逐漸崩潰,然而,社會地位不同之種姓,彼此成婚的情形仍然甚為少見。
(2)飲食∶對印度教徒而言,飲食也是一種禮儀。依規定,不可食用不凈的食物,上階級者禁食由階級低者所調理的食物,而且不同階級者不可共食。然而有關飲食之規定,依地方之不同而有異,未必皆嚴守此一原則。就食物種類而言,高階級者禁忌較多。中、下階級一般吃山羊、鳥、魚等物,有部份不可觸民階級不能食用牛肉。近年,有關飲食的規制全面放寬,尤其都市地區更為明顯。
(3)職業∶各階級都有其固有的職業,且職業世襲。因此,各階級之名稱與職業有關系者甚多。但階級與職業的聯系並非絕對固定。實際上,屬於同一種姓者從事不同職業的情形亦頗常見。近代,由於傳統的經濟關系崩潰,種姓階級與職業的聯系漸形鬆散;今日,印度憲法(1950年公布)在原則上保障職業自由。然而,印度人雖脫離種姓固有的職業,但對於其出身種姓之歸屬意識仍然甚為強烈。
(4)自治機能∶為保證種姓制度的持續不墬,凡遇有違反上述結婚、飲食、職業等特有習慣者,則由長老會議或成員集會決定,而施以各種制裁。制裁的方法或為罰金,或採用驅逐出階級的方式。驅逐有暫時與永久兩種。暫時者可藉贖罪行為或凈化儀式(沐浴等)恢復原階級;永久放逐者,大多淪落為卑賤的下層階級。

在古來的印度社會中,這種具排他性的階級是由經濟、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結合而成的。通常一個村落由十至三十種階級構成。各個階級集中居住,最好的土地由上層階級居住,村落的邊緣地區為不可觸民之居住區。各村落內,職業關系頗為分明,偶而或與其他村落互換物品,但實際上是一自給自足性甚強的村落。又,各階級間亦有上下關系,在禮儀上以婆羅門為最上位,不可觸賤民為最下位。但政治、經濟方面的階層差別與由禮儀所定的上下關系有異,例如婆羅門未必是村落內之最富裕者。

支持種姓制度的思想,主要為凈、不凈思想,以及業、輪回思想。此略述如下∶
(1)凈、不凈思想∶此種思想在印度教中非常盛行,印度之種姓制度即以凈、不凈的觀點評價各階級的職業與習慣。其中,最清凈的婆羅門為最高階級,而最不清凈的不可觸賤民階級則為最下階級。
(2)業、輪回思想∶印度教徒相信,靈魂受前世的行為所縛,以各種樣相輪回。在此種業、輪回思想之下,印度教徒相信人之所以系屬於不同的階級,系前世行為的結果。因此必須專心於其所屬階級的職業,以求來世的幸福。如此徹底的宿命觀對於階級社會的維持有很大的作用。

在雅利安人的社會體制之下,種姓制度的各種習慣從古代持續到現代,並全面性地支配印度人的生活。甚至於在印度文化及印度教所影響的國家中,如印尼的巴里島、回教國家巴基斯坦,或佛教國家錫蘭,也都有種姓制度存在。

不過,佛教雖然是在印度產生的宗教,但對種姓制度是排斥的。佛教提倡平等主義,佛陀否認種姓的絕對性,尊重人類主體的實踐,認為人人皆可出家修行,並組成僧團以實現此一平等思想。此外,近世印度教中毗濕奴派中之羅摩奴闍派的修行者羅摩難陀,也否定種姓制度,而倡說人類平等。其後,致力於印度教改革的喀比爾、那那克等人,對種姓制度也都持反對態度。

在現在的種姓制度中,古代印度的四姓差別,正逐漸地消失。在四姓之中,唯有婆羅門階級內保存本來的特性,剎帝利唯在拉遮普族中仍存其名,吠舍亦只在巴涅(Banya^,商人階級)之中留有其名。加上1848年的英國解放奴隸政策,也使相當於奴隸階級的首陀羅漸形消失。在南印度及孟加拉地方,首陀羅的地位僅次於婆羅門,而形成銀行員、律師、醫師等知識階層。

其後,印度獨立,所發布的憲法(1950年公布)也規定人皆平等,又因工業發展、社會政策實施,乃使階級現象在表面上更為銳減。

然而,有關結婚等問題,種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地支配著印度人,農村也仍有階級的束縛。尤其被稱為『不可觸賤民』者所受的虐待,更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甘地嘗稱彼等為神之子,意欲除去他們與一般人的差別待遇。而他們也曾發起解放運動,但前途似仍坎坷。

⑺ 古印度的帝國如芨多、貴霜、卧末兒,為什麼只能持續這么短的時間是不是有什麼獨特的原因

1是因為古印度時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民族,在古印度文明緩慢發展過程中,外來民族入侵阻礙了印度統一民族的形成,而外來民族沒有實現對印度的完全征服,這導致印度統一民族意識形成較晚,阻礙印度統一進程。
2外來民族入侵多次使統一印度大部分的帝國滅亡,延緩了統一進程。
3古印度大部分帝國的中央集權措施力度不夠,對地方缺乏強有力的控制。
4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共存,但是各自教徒不能做到和平相處,影響印度的統一。

⑻ 古印度文化為什麼會消亡當時發生了什麼

在世界上最初有四大文明古國,而到目前為止,只有中國文明仍然在延續,而其他的文明中途都因為種種原因而消失。印度和我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們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但是目前為止,兩個國家的發展卻截然不同。這可能是因為我們中華幾千年來文化沒有斷絕消亡,而古印度文化在公元前1500年就已經慢慢的結束了,古印度文化准確的來說也是印度河文化,就這樣逐漸消失在歷史中,到目前已經找不到它的影子。古印度文化的消亡與雅利安人的入侵有著密切關系,並且古印度文化的消亡還與地球運動有關。

古印度文化同樣光明燦爛,它和其他的文化一樣誕生於大河流域,古印度文化自蘇美爾文化出現之後,是第二個人類文明,這種文化對於人類歷史作用十分的重要。由於外來人口入侵,印度居民不能很好地抵擋,就造成了他們文化的消失。一個民族如果淪為別的民族的殖民,那麼他們的文化就沒有發展的空間和可能,古印度文化的消失就說明了這一點。

⑼ 關於古印度的一些問題

1;哈巴拉文名食古印度文明的一部分
與中國的上古時代相似,產生於印度河流域的哈巴拉文化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而印度河沿岸的沖積平原也有著易於耕種而又容易泛濫的特點。更為相同的是,從產生力的發展水平來看,當時的人們還不會煉鐵,青銅工具也不多見。但是,哈巴拉文化為什麼沒有像中國的夏代那樣建立早熟的國家政權以治理河流的泛濫呢?關於這一點,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一種意見認為,面對印度河流域的環境「挑戰」,哈巴拉文化的創造者們沒有採取積極的「應戰」措施,去組織人力疏浚河道,而是以一種躲避的態度選擇了向外遷徙。哈巴拉東方的雅木拿河、恆河和古賈拉特等地區發現的遺址,為這種觀點提供了證據。然而舊的問題剛剛解決,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處於亞熱帶地區的印度河流域適於種植麥類作物和飼養山羊等牲畜,而屬於熱帶氣候的恆河領域和德干高原則適於種植稻類作物和飼養水牛等牲畜。由於從哈巴拉遠道遷徙而來的居民未能掌握新的耕作方法和飼養技術,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和外族入侵的出現,最終竟導致了文化的消亡。
2;統一過,
古印度分兩個階段。哈巴拉文明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3;不是

與古印度為什麼有宿命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要去印尼旅遊 瀏覽:652
銀河號是中國什麼公司船舶 瀏覽:946
義大利高端包包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369
伊朗核計劃遭受什麼病毒侵襲 瀏覽:582
印尼地震海嘯28樓有多少米 瀏覽:619
印度9億人參加哪些大選 瀏覽:211
怎麼加入英國外賣 瀏覽:583
印尼巴談島哪裡好玩 瀏覽:671
印度拉達是什麼車 瀏覽:647
中國象棋如何玩斗獸棋 瀏覽:608
英國地鐵什麼時候出現 瀏覽:211
印度用什麼錢最貴 瀏覽:689
印尼黑酸枝傢具保養用什麼材料 瀏覽:5
越南政權如何交接 瀏覽:811
義大利什麼時候能成立 瀏覽:696
在中國哪裡賣房子 瀏覽:511
為什麼英國沒有威爾士元素 瀏覽:148
英國貨幣對人民幣多少 瀏覽:263
印度尼西亞礦產怎麼樣 瀏覽:450
去印度買手錶怎麼樣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