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串佛珠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隨身法具,在僧俗間的廣泛使用。本稱「念珠」起源於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是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等。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掛珠三種類型。每串佛珠數目不同,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在如今社會佛珠成為了一種流行飾品。正逐漸擴大成為一種時尚配飾的趨勢,即使非佛教徒,也廣為佩戴。
佛珠是由母珠、隔珠、弟子珠、記子留等組編而成。不同款式的佛珠,其構成也有細微的差別,下面詳細介紹下佛珠的相關組成部分。
1、母珠,俗稱「三通」或「佛頭」,通常只有一顆,亦或兩顆,母珠相當於一個主軸連接其他部分,它是用來將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於一處,是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主軸。舊時的母珠,內部都繪有佛像,採用凸透鏡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裡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為一種法具的庄嚴。
2、隔珠,又稱作「間隔珠」或「數取」,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採用一顆至三顆不等。
3、弟子珠相比子珠要小,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是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用來計算掐捻過的數目。「十」這個數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4、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替代,目的是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從結構來說,佛珠可分為兩大類:
單組佛珠
一串佛珠由一顆母珠和其他規定不同數目的子珠組合而成。
復組佛珠
一串佛珠,除了母珠和子珠以外,還有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等部分,甚至還有一些飾物。
還有一種說法:念珠主要是有以下幾個部份構成的:母珠、佛塔、子珠、節珠、記念或者計數器。絡繩、配飾,流蘇。下面我再跟大家進行解釋。
佛塔(俗稱佛頭)
是指母珠的上方安置的一個圓錐狀的類似小塔形的物品,稱為佛塔或者佛頭。
子珠
是指念珠上除了母珠以外的比較小的珠子,一般其材質相同,也有將不同的材質但是大小一致的珠子穿在一起的。
節珠(俗稱隔珠)
是指在念珠上配置的瘵除去母珠以外的所有珠粒平均分開的幾個比較大的珠子,以一百零八顆的長串念珠為例,就是每隔二十七顆子珠就安置一顆節珠,將所有的子珠平均分成了四分。
記捻(俗稱計數器)
是指懸掛在念珠之上的兩串小的珠子,一般有子珠的五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二的大小,每一串十顆珠子,一般將這兩串珠子稱為記捻,主要是用在長串的念珠上。
絡繩(也稱為線)
就是將所有珠子穿起來的繩子。
配飾
指的是佛塔下面墜的飾物,也就是弟子珠以上的部分,通常使用一些精美的小型寶石,微型木雕、蜜蠟琥珀雕件,等小工藝品編於此處,主要是祈福迎祥的作用,也有很好的美化作用。
弟子珠
弟子珠的體積一般比子珠要小一些,多用六顆到二十顆不等的數目。平均排列為兩列,一般是起到裝飾作用,也有一些沒有安裝計數器的佛珠,也可以用弟子珠計數,同時十粒為一個計數單位,和算盤同理彩用十進位,根據自身修行的持咒誦經遍數不同,也有不同的計數方法。
記子留
指的是每串弟子珠的末端系著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飾物或者珠子,也可以用繩絡編成中國結來代替,主要目的是防止弟子珠的滑落,也有一定的裝飾作用。
流蘇(也叫拂塵)
是一種裝飾在念珠佛塔頂的線穗,其緣起是纓絡上面的垂拂,漢地的信眾經常將它編織成萬位元組或者盤長結,這兩種圖案就是佛教里象徵正法和吉祥的圖案。
2. 關於佛珠的問題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隨身法具,由於在僧俗間的廣泛使用,了解佛珠的起源和意義,會對佛珠生起尊重心,故撰此文以饗讀者。
一、古印遺風——佛珠的起源
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其梵文原語包括四種意義:
(一)pa^saka-ma^la^,音譯「缽塞莫」,意譯作「數珠」。
(二)aks!a-ma^la^,音譯「阿叉摩羅」,意譯作「珠鬘」。
(三)japa-ma^la^,音譯「渣巴摩羅」,意譯作「念誦鬘」。
(四)aks!a-su^tra,音譯「阿叉修多羅」,意譯作「珠之貫線」。
而梵語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來講是由於古印度人有纓珞鬘條纏身的風尚,沿襲至後世,遂逐漸演變成為佛珠。
在佛教經典中,關於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通說。經雲: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王大歡喜,遙向世尊頭面禮佛雲: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槵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1]
由此可知,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後,便開始用木槵子來製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應是佛教當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應當指出的是,佛珠雖然已經成為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標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並非佛教所創用。如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濕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記載。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證,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紀「龍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羅門像,其頸上是掛有串珠的。
在我國,國人知道佛珠這一稱謂,最早應始於東晉(317—420)時翻譯的《木槵子經》,只可惜譯者的名字已經失佚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晉時期異域僧侶來華者甚眾,這些外國沙門中必然會有攜帶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記載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後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寶思惟譯的《校量數珠功德經》、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義凈三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等諸多經典。
至此,佛珠開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普遍流傳開來,如《舊唐書·李輔國傳》載:
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2]
《續高僧傳·道綽傳》載:
人各掐珠,口同佛號,每時散席,響彌林谷。[3]
從現存的實物來看,甘肅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來有一尊十六國時期(304—439)的泥塑彌勒菩薩像,便是一尊頸部掛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來有《佛像圖鑒》一書,其中繪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說,唐代以後,國人使用佛珠已經是相當普遍了。
二、名目繁多——佛珠的種類
佛珠的種類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來講,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
持珠,多用來記錄念誦佛號或咒語的數目。在經典中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誦念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若欲願生諸佛凈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4]
這就說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約束身心、幫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護人,同時還會獲得無量的功德。
佩珠,俗稱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顏色亮麗者為之。時下許多並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帶佛珠為榮,使佛珠儼然成為一種時尚飾品了。在我看來,凡是這些愛戴佛珠的人,皆應看作是深具善根、無始劫來與佛有緣的人。佛陀早有明示:
若復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5]
掛珠,多採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密蠟、綠松石等珍貴材料製成,子珠的色澤必須勻凈,要求選用彼此間色彩變化不大、溫潤細膩、光潔晶瑩的好材料製作。同時,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誤差。在聯綴時,每二十七顆子珠間嵌入一顆隔珠,在母珠的下方還會配有一種編織精美的「中國結」與美玉、翡翠等掛件組合而成的「佛頭穗」。在重要的法會上或大和尚禮佛拈香的時候,這種「佛頭穗」能夠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從而保證在整個佛事活動中儀態莊重。一般來講,掛珠的佩戴要考慮一定的季節性,如夏季應選用那些水晶、瑪瑙、翡翠、珊瑚等寶石類,能夠使人有涼爽貼身的感覺;在冬季里就應選用琥珀、密蠟或果實一類的掛珠為好。
此外,尚有一類掛珠是由佛珠衍化而來的,那便是「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種飾物。朝珠與普通掛珠最大的區別是,朝珠將佛頭穗的樣式改成了由闊絲帶系綴、用銀絲琺琅裹著、被稱作「背雲」的大墜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組成。因近世有仿製朝珠樣式來充當掛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樣式的掛珠時,應當注意以胸前的三顆隔珠為中心對稱,將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側一、右側二的形制,切不可亂掛一氣,有悖禮儀。
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種類,下面介紹一下佛珠各部位的名稱。一串標準的佛珠應該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組成。
母珠,俗稱「三通」或「佛頭」,通常只有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將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於一處,同時還可以起到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作用。舊時的母珠,多會在內部繪有佛像,採用凸透鏡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裡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為一種法具的庄嚴。
隔珠,又稱作「間隔珠」或「數取」,多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採用一顆至三顆不等。如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體積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如同算盤一樣,採用十進位,用來計算掐捻過的數目。「十」這個數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6]
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替代,目的是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三、意蘊深遠——佛珠的數目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數目的子珠串綴而成,子珠數目隨所據經典不同,表徵不同的含義,茲列表如下: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佛珠子珠數目在經典中差異很大,共有九種之多。其實,佛珠有不同的顆數,是因為具有不同的含義,下面就根據普遍流傳的說法,將其不同的含義略述如下:
(一)一百零八顆
是最為常見的數目,為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從而使身心能達到一種寂靜的狀態。百八煩惱的內容,有多種不同的說法,總的來說,六根各有苦、樂、舍三受,合為十八種;又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合為十八種,計三十六種,再配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如經中所言:
諸菩薩問:雲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滅中有陰有集,不知為痴,轉入意地亦如是,識亦如是,是為意三。見好色、中色、惡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有陰有集,乃至觸亦如是。彼經但列六根各六,雖無三世之語,而結雲百八,故知是約剎那而為三世也。既以心意識三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雲集起名心、籌量名意、別知名識。意三既爾,故使所依五根亦爾。三世三個三十六故,故有百八。[7]
(二)一千零八十顆
按天台宗理論,十界無不性具善惡,故一千零八十數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一千零八十種煩惱。「十界」表示整個迷與悟的世界,即:1、地獄界,2、餓鬼界,3、畜生界,4、修羅界,5、人間界,6、天上界,7、聲聞界,8、緣覺界,9、菩薩界,10、佛界。
(三)五十四顆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中的五十四個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階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
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護法心,7、迴向心,8、戒心,9、舍心,10、願心。[8]
十住:
1、初發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貴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頂住。[9]
十行:
1、歡喜行,2、饒益行,3、無瞋恨行,4、無盡行,5、離痴亂行,6、善現行,7、無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實行。[10]
十迴向: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2、不壞迴向,3、等一切佛迴向,4、至一切處迴向,5、無盡功德藏迴向,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8、如相迴向,9、無縛無著解脫迴向,10、法界無量迴向。[11]
十地:
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焰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12]
四善根:
指見道以前,觀四諦及修行十六行相以達到無漏聖位的四種修行階位,包括:1、暖位,2、頂位,3、忍位,4、世第一法位。[13]
(四)四十二顆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和妙覺。
等覺:又作等正覺,即指在內容上與佛相等,而實際修行上比佛略遜一籌者。如欲詳細了解,請參閱鳩摩羅什譯《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品》。[14]
妙覺:指覺行圓滿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覺位更斷一品之無明,而得此位。[15]
(五)三十六顆
無確切的含義,通常皆認為是為了便於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顆成三十六顆,其中蘊含有以小見大的義理,故與一百零八顆相同。
(六)二十七顆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賢聖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學」與第四阿羅漢果的「九無學」。
十八有學:1、隨信行,2、隨法行,3、信解,4、見至,5、身證,6、家家,7、一間(一種),8、預流向,9、預流果,10、一來向,11、一來果,12、不還向,13、不還果,14、中般涅盤,15、生般涅盤,16、有行般涅盤,17、無行般涅盤,18、上流色究竟。[16]
九無學:1、退相,2、守相,3、死相,4、住相,5、可進相,6、不壞相,7、不退相,8、慧解脫相,9、俱解脫相。[17]
(七)二十一顆
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十地」見「五十四顆」一段,「十波羅蜜」見「弟子珠」一段的介紹,茲不贅述。而「佛果」指達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顆
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塵:1、色塵,2、聲塵,3、香塵,4、味塵,5、觸塵,6、法塵;
六識: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意識。[18]
(九)十四顆
表示觀音菩薩與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的功德。十四無畏:
1、使眾生返照自性,獲得解脫;
2、使眾生旋轉知見,苟遇火難,火不能燒;
3、使眾生旋轉觀聽,雖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眾生入於羅剎鬼國,鬼自滅惡;
5、使眾生六根消復,臨當被害,刀段段折壞;
6、菩薩明照十方,使眾生不受葯叉、諸幽冥所害;
7、使眾生不受虛妄聲塵系縛;
8、使眾生行於險路如行坦途,遇賊不受劫;
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
10、使懷忿記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鈍無善心之人遠離痴暗;
12、使無子眾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無子眾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眾生持觀音名號者,所得福德與恆河沙數無異。[19]
四、異彩紛呈——佛珠的質料
用來製造佛珠的質料,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無論是礦物還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製成佛珠。但在佛典當中有記載、可用來製造佛珠的質料,卻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過十餘種,實在無法與現今眾多繁雜的品類相比了。下面將佛經中所舉的佛珠質料加以列表說明。
在佛教中,以「七寶」所製成的佛珠最為殊勝尊貴。七寶的名目,諸經中說法各有不同,《般若經》說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七種。佛珠的質料除了上述的「佛教七寶」以外,可用五大類別加以劃分:
(一)菩提類
菩提子,恐怕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佛珠了。其實,菩提子並非菩提樹所結的果實,而是指一種產於雪山附近、名字叫川穀的草本植物,其具體相狀是:
春天長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色花,呈穗狀,夏秋之際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琅質。因多用念佛之數珠,故又稱菩提子。木本者為其別種,我國唯天台山有之,稱為天台菩提。[20]
而現今,「菩提」早已是一個通稱了,代表著「覺悟」的含義。《大唐西域記》雲:
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尤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21]
而以菩提來命名的佛珠質料,總計有三十多個品種。這其中有依產地來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紋理來命名的,如星月菩提、鳳眼菩提等。攜帶一串菩提佛珠,是會給人增福無量的。《佛說較量數珠功德經》說:
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22]
正因為菩提子有如此深遠的含義,因此通常將許多的佛珠皆命名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二)寶玉石類
寶石,因其顏色鮮艷、質地晶瑩、光澤燦爛、堅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較為貴重。一般來講,比較常見的寶石種類有:水晶、橄欖石、木變石、綠松石、孔雀石、芙蓉石、東陵石、青金石、碧璽、石榴石、金沙石等諸多品類。但這些只能算是次等寶石,遠遠比不上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這四大名貴寶石,因這些寶石異常珍貴,故用這些寶石來製造佛珠,多為皇室或富紳所持用,一般人是無法得到的。如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一書中,便有關於虛雲老和尚委託寬航法師將某親王所贈的「七色九寶羅漢珠」一串,帶到香港交給岑學呂居士留念的記載。
玉石,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包括許多種用於工藝美術雕琢的礦物和岩石。諸如大理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硯石等均屬此范疇。而狹義上講,玉石僅指硬玉(以緬甸優質翡翠為代表)和軟玉(以優質和田玉為代表)二種。由於千百年來,玉石象徵吉祥,傳說可以避邪、禳災和帶來幸運,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智、禮、忠、信之道」的影響,那些採用玉石製造的佛珠,也就越發受到人們的喜愛了。
(三)果實(核)類
果實(核)類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佔有很大比例。人們隨便就可以列舉出不少種類,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欖核雕刻、皤桃核、金剛子、太陽子、天薏子、蓮子、椰蒂、五眼六通等,簡直不勝枚舉。這其中以桃核、橄欖核為果核類的代表,以木槵子、椰殼(蒂)為果實類的代表。
桃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易植而子繁,故被人們廣泛種植。據傳桃木可以驅鬼,桃梗可能禳惡,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堅硬,可以用來雕刻成具有深刻含義的各類佛珠。
橄欖是一種常綠喬木,果實長圓而兩頭尖,因其味苦澀而甘,故有「諫果回甘」之稱。橄欖核堅硬如石,是製造佛珠的極佳材料。
木槵子,亦稱作無患子,是一種生長在高山上的喬木,枝葉如椿樹,其葉對生,初夏之季開黃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為三。結實大如彈丸,堅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流離王貫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後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木槵子來製造佛珠,意喻秉承佛陀教誨,無有忘失。
椰,或作「枒」,是一種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常綠喬木。果實叫椰子,可用來製造佛珠。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說:「近來習尚,丈夫多臂纏金鐲,手弄椰珠……。」趙棻在《濾月軒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記載:「乾隆年間,戶部侍郎趙秉沖,精選一串椰子數珠,珍比千狐之腋。」由此可知用椰殼(蒂)來製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四)竹木類
竹和木都可以用來製造佛珠。竹是一種多年生長的禾本木質常綠植物,柔體而虛中,不易被風雨所摧折,經歷寒暑,枝葉蒼翠不凋,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類。篁竹,質堅皮白;邛竹,高節實中;箭竹,堅勁中矢,這些都是用來製造佛珠的好材料。
至於木的種類,可以說是不可勝數。用來製造佛珠的一般材質,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為松柏後凋,比喻堅貞、壽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為嘉木,鳳凰可棲;梓是良材,用制琴瑟,大都具有一定的含義。但是,比較名貴的木製佛珠,則多選用檀香、沉香、伽南、烏木等珍貴質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燒,亦可入葯。如《一切經音義》中注釋說:旃檀,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安身之葯,故名與樂。[23]
時至今日,用來製造佛珠的檀木,以黃檀和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其木材堅實,紋理細密,色澤紫紅,加之有馥郁的香氣,被列為佛教五香(瀋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之一,更為人們所鍾愛。
(五)其它種類
這一項的涵蓋面非常廣泛。可以說,除了上述的珍寶類、菩提類、寶玉石類、果實(核)類、竹木類之外,皆應屬於此項。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於律制所限,一向被漢傳佛教所排斥,卻深受藏傳佛教的喜愛,藏傳佛教甚至還有用人頭骨來製造佛珠的,佩帶或持用這些佛珠,也就更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來。同時,還會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氣氛。
除此之外,還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等質料做成的佛珠,這些形態各異的佛珠,也同樣會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
五、加功用行——佛珠的持用方法
佛珠是弘法最為方便的法器,所以歷來大德高僧莫不巧用佛珠。在經典當中特別強調,持用不同質料的佛珠,其念誦的功德利益,也有勝劣的差異。如《佛說較量數珠功德經》中,佛告大眾言:
汝等善聽,我今演說受持數珠校量功德獲益差別。若有誦念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速求諸法得成驗者,其數珠法應有如是,須當受持:若用鐵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銅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諸佛凈土及天宮者,應受此珠;若用蓮子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倍;若用因陀羅佉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百萬倍;若用烏盧陀羅佉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千萬倍;若用水精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萬倍;若用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不可算數,難可校量。[24]
此外,在《攝真實經·建立道場發願品》卷下、《守護經》、《瑜伽念珠經》中,均以菩提子珠的功德最為殊勝。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菩提子珠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在《曼殊室利咒藏校量數珠功德經》里邊,文殊菩薩為大眾講述了佛陀往昔因地當中的一段故事,以釋群疑:
以何因緣我今偏贊用菩提子獲益最勝?曼殊室利菩薩言:乃往過去有佛出世,在此樹下成等正覺。時一外道,邪見壞心,毀謗三寶。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殺。外道念言:我今邪見,未審諸佛有何神力。如來今既在此樹下成等正覺,若其實聖,樹應有感。即將亡子卧菩提樹下,作如是言:佛樹若聖,我子應蘇。以經七日,誦念佛名,子乃重蘇。外道歡喜贊言: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見,佛成道樹現此希奇甚大威德,難可思議。時諸外道聞此事已,舍邪歸正,發大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議。以此因緣,世人皆號為延命樹。其菩提樹遂有二名:一名菩提樹,二名延命樹。[25]
不管怎樣說,選擇一串菩提子的佛珠,在心中念誦經文、咒語或佛菩薩的聖號,可以驅除煩惱,消除報障,增加智慧,利己護人,對於幫助我們修行實在是大有裨益。
前面講過,佛珠可分為三個種類,即持珠、佩珠、掛珠,而一般的念佛者,大多選用持珠。持珠的姿勢,亦可分為二種,單手持珠與雙手持。單手持珠,大多用於站立、經行的時候;而雙手持珠則是打坐時經常採用的姿勢。其方法是將佛珠置於兩手之間,呈交叉狀,把母珠放在一側,掐捻一周,回至原處即可。其實,根據《佛像圖鑒》一書記載,歷來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的姿勢皆無定法,左手、右手、單手、雙手、提高、垂下、平胸、齊膝,各種動作都有,但求其「方便」而已,所以我們也就不必強求特定的持珠方法了。
在持珠的過程中,經常有人會遇到要不要跨過「佛頭」(母珠)這類問題。因為在經典中曾有:
珠表菩薩之勝果,於中間絕為斷漏。
繩線貫串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
慎莫驀過越法罪,皆由念珠積功德。[26]
經有記載,故而才有此一說。假如念誦者,純以佛珠作為記數的工具,則不必把母珠和隔珠計算在內,念誦時輕輕捻過便是。如是念誦的人,除了把佛珠當作精進、記數的工具外,還希望藉著它來體悟更多佛理的話,當手捏到隔珠的時候,可用「佛、法、僧」三寶,或「戒、定、慧」三學來觀想,當手掐到母珠的時候,也同樣可以觀想佛的相好光明,同時再逆時針朝相反方向捏念,即可解決此類問題了。
佛珠除了拿在手中起念誦記數的作用以外,還可以掛在頸部充當掛珠,或纏繞在手臂上起到佩珠的作用,這些都是具有深刻含義的:
二手持珠當心上,靜慮離念心專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
設安頂髻或掛身,或安頸上及安臂,
所說言論成念誦,以此念誦凈三業。
由安頂髻凈無間,由帶頸上凈四重,
手持臂上除眾罪,能令行人速清凈。
若修真言陀羅尼,念諸如來菩薩名,
當獲無量勝功德,所求勝願皆成就。[27]
再者,密教中由於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剛界)修法之不同,對於佛珠也有著特殊的要求,與平時常用的佛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據《蘇悉地羯羅經》說:「佛部用菩提子珠,觀音部用蓮花子珠,金剛部用嚕椰羅叉子珠。」又據《守護經》及《瑜伽念珠經》說:「佛部用菩提子珠,金剛部用金剛子珠,寶部用金等諸寶珠,蓮花部用蓮花子珠,羯磨部用種種和合珠。」又近人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輯要》一文說:「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用水晶珠,修壞法及長壽法用珊瑚珠,修誅法用人頭骨珠,修觀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鳳眼菩提子珠。」
另外,密教的經典對掐捻佛珠的指法也有詳細規定。從五部而言,《攝真實經》中記載:佛部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之,金剛部以右手拇指與中指,寶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蓮花部以右手拇指與小指,羯磨部以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合捻之。從三部而言,《蘇悉地經》中記載:佛部以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的指尖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蓮花部以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金剛部以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
結束語
佛珠本是作為僧眾道具出現並被保存至今的,如《釋氏要覽》卷中「道具篇」引《中阿含經》雲:「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28]可是隨著年湮代遠、律制久蕪,許多道具已經名實俱廢了,如齒木、濾水囊等即屬此例。而佛珠不但未被廢置,反而更加承順世間,可以說早已成為那些「與佛有緣」眾生「有善根」的表徵了。正因如此,我才在幾十種法具中,選擇了「佛珠」一項加以詳細介紹。
這篇文章對於佛珠的種類、數目、質料等,就自己所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目的是為了讓大家能夠了知這諸多的「相狀」。《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說明眾生修行,無論誦經、念佛、拜佛,都不要「執相」,而佛珠也是作為「相」之一種而存在的。所以當我們在使用佛珠時,不要過分地計較它的構造、顆數和質料才好。只要我們能做到「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也就可以早證菩提、成就涅盤了。
3. 什麼是盤手串
盤手串其實就是將手串拿在手上把玩,使其快速包漿,因為木質手串在包漿之後的外觀效果是非常漂亮的,所以一般資深的玩家買來手串後大多都會細心盤玩。
具體應該怎樣盤,這是很多新手不清楚的,所謂盤手串,無非就是拿在手裡把玩罷了,比如一顆顆的捻動、拿在手裡搓,都是可以的,主要就是為了讓珠子表面各個地方都接觸到皮膚,這樣就達到盤手串的目的了。
一般來說,剛買來得手串不要先上手盤,最好用勞保用的白棉線手套盤,大約一周手串有了一定光亮度後,轉為手盤,切記手上不要有汗,因為木製手串受潮會漲,干後會使木紋粗大甚至開裂。盤玩時手上感覺滑而不澀時最好,一旦發澀說明手已出汗,不必再盤。否則越盤越無光澤。
拓展資料
盤完
古玩行業專業術語。指通過長時間用手把玩摩挲,使文玩珠子、手串、把件等,產生包漿的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盤完
4. 雷擊棗木是道家的神木,為什麼現在的人都用它給佛家做佛珠了呢
因為中國人的兼容並包心比較強,這一點在佛教上也體現出來了,不止木頭被拉進佛教,還有道教的抽簽文化,也一樣被拉進,迎合信眾的需求,有些寺廟沒有抽簽的,卻會一批一批的信眾來問,這邊抽簽在哪裡啊,有沒有什麼辟邪的東西賣啊?於是,就有了抽簽,有了雷擊木頭佛珠,我們如果真正去尋找源頭的話,佛教是沒有這些東西的,念經就可以消災化厄或轉危為安,還買什麼木頭,現在的心和行為,決定將來的一切,只要努力去修,一定會好,為什麼要抽簽,就像認為做一件好事,命就會改變,心存善念,惡就會遠離;
只有道家的思想,用周易的思想來理解,這人的命就這樣了,沒辦法變的,所以可以抽簽預知,買木頭辟邪,用風水化解,所以,這木頭文化融入佛教,用商業的話說,叫市場需求
5. 關於佛珠的問題!!!
念珠簡介
念珠的作用
念珠又稱作佛珠, 數珠等, 是念佛時紀錄的工具, 而念佛是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 掐捻念珠誦經持咒念佛, 能生諸種功德, 而中國民間一般非佛教徒亦有配戴佛珠, 因為非佛教徒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
念珠的起源
念珠的梵文原語有四種, 譯成中文意思是: 數珠, 珠鬘, 念誦鬘, 珠之貫線, 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俗, 亦是後來演變成念珠的使用。不過佛教最初是沒有使用念珠, 最早有記載約是二世紀, 而中國則在隋唐時代(公元六百年左右)開始有記載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時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創, 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亦無念珠的記戴, 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而佛經記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經典, 而律部經典卻不見有記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傳佛教徒亦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念珠卻是極受重視。傳入中國的經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 「木[木患]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 主要內容是講述持珠念三寶之功德, 總括來說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掛珠時亦可增加威儀。
念珠的種類
念珠種類大致分成三類, 也是我們目錄中所分的手珠, 持珠及掛珠。
手珠 -- 一般是戴在手腕上, 亦可隨時拿在手上掐捻念佛, 顆數除了常見經書所戴的 顆數外, 亦有視乎手腕粗幼及珠子的大小而定。
持珠 -- 一般是用較大顆的珠子, 拿在手上捻掐念佛之用, 顆數也是視乎珠子的大小按經書記載顆數穿成。
掛珠 -- 掛在頸上的佛珠, 一般是一百零八顆, 通常較大粒的是出家人平日及法會中 配戴, 而在家佛弟子較少配戴, 不過因為經書及律制也沒有說明佛珠是出家人專用之物, 故近年亦多在家佛弟子戴在頸上。而一些較細粒穿成的掛珠則較多人拿在手上或撓在手上隨時掐捻念佛。我們為了方便介紹, 所有一 百零八顆的念珠也稱為掛珠, 但一些較細的不一定可以戴在頸上, 敬請留意。
念珠的顆數
念珠的顆數各本佛經所記戴也有不同, 現舉其中最常引述的供參考:
1.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1080, 108, 54, 27 顆
2. 木[木患]子經 108 顆
3. 陀羅尼集經 108, 54, 42, 21 顆
4. 數珠功德經 108, 54, 27, 14 顆
5. 文殊儀軌經 1080, 108, 54, 36, 27, 18 顆
按「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 說法最上品是 1080 顆, 上品 108 顆, 中品 54 顆, 下品 27 顆, 而顆數所代表的意義是歷代祖師為方便教化所說, 而非出自經典所戴, 現將常見的顆數意義簡述如下:
1080 顆 --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 合成為 1080 種煩惱, 十法界包括迷的 六界: 地獄, 餓鬼, 畜生, 修羅, 人間及天上, 即是六道輪回的世界, 後四界 是聖者悟的世界, 即是: 聲聞, 緣覺, 菩薩及佛界。
108 顆 -- 表示求正百八三昧, 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 一百零八種煩惱一般說法是六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各有苦、樂、舍三受, 合為十八種, 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 合為十八種, 總計三十六種, 再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
54 顆 -- 表示菩薩修行的五十四個階位, 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 地、四善根因地。
42 顆 --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種階位, 即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覺及妙覺。
36 顆 -- 與 108 顆意義相同, 為便於攜帶將 108 顆除三份。
27 顆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 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
21 顆 -- 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 顆 -- 與 108 顆意義相同, 為便於攜帶將 108 顆除六份。
14 顆 -- 表示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
念珠常附有母珠、數取、記子、記子留等。一般母珠是一顆 (亦有二顆), 母珠又稱
達磨珠。數取 (亦叫隔珠, 間珠) 用以分隔一定顆數的佛珠。記子又稱弟子珠, 是串在母珠之另一端, 多以十顆為一小串, 表示十波羅蜜, 捻珠念佛滿一百零八次時即撥動一記子以為紀數。如在記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 (一般用水晶) 稱為助明、凈明、維摩、補處菩薩。記子留是指每串記子之末端所附的珠子。
念珠的質料
念珠的質料是品種繁多, 由礦石, 果質,, 陶瓷等等都有, 個人可以自己喜愛選擇, 而一些經書亦有記戴念珠製造的用料, 現開列其中一部份供參考:
陀羅尼集經 -- 金、銀、赤銅、水晶、木[木患]子、菩提子、蓮花子等七種。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 菩提子、金剛子、真珠、蓮花子、金銀諸寶及以上諸材料合成等。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 -- 香木、[金俞]石、銅、鐵、水晶、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
般若經 --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
現將各質料念珠分類簡述:
金、銀 -- 金、銀所造的念珠較為少見。
琉璃 -- 琉璃是珠或玉石的一種, 與今日的玻璃是不同, 多用作製造各類器皿, 有不同的顏色, 琉璃最大的特色是任何物品接近它也會被它的顏色同化。
硨磲 -- 硨磲是海中的大蛤的殼打磨成珠。
瑪瑙 -- 瑪瑙是結晶石英, 次玉石類, 有很多不同的顏色, 包括常見的黑色, 紅色, 原 色, 灰色, 天眼石等等, 因它也是佛教七寶之一, 故是念珠最常用到的石類。
琥珀 -- 琥珀本是一種樹脂, 因藏於地下千萬年而成, 火燒有香味, 中國古代亦有用琥珀作葯, 琥珀因出產地及環境不同而有很多種類, 有透明金黃色的金珀, 不透明黃色的蜜蠟, 朱紅色的血珀, 黑色不透明的瑿珀, 還有內含雜物的花珀等等。琥珀歷來被視為珍寶之物, 佛弟子亦多用作供佛及做成念珠。
珊瑚 -- 珊瑚是產於海中由動物所分泌的石灰質, 主要是紅色, 因是經歷千萬年而成,故被評為寶石類。一般人認為珊瑚是有驅邪及逢凶化吉的功用。
菩提子 -- 菩提子是一種叫川殼的草木植物所結的果實, 而非菩提樹所結的果, 菩提樹所結的果實是叫金剛子。菩提子亦有很多不同的果實, 按表面花紋分為有: 星月菩提, 草菩提, 鳳眼菩提, 龍眼菩提, 另不同地方出產亦有分為: 天竺菩提, 天台菩提等等。
金剛子 -- 金剛子是由菩提樹所結的果實。
玉石 -- 中國人愛好玉石, 所以亦有用玉石來造成念珠。
寶石 -- 寶石種類極多, 常見用作念珠的有: 虎眼石, 青金石, 金沙石, 綠松石等等。
果實 -- 能用作念珠的果實常見的有: 木[木患]子、摩尼子、陀羅尼子、太陽子等
等, 較罕有的是: 緬茄、五眼六通等等。至於果實的核亦有用作念珠, 但一般都會刻成花紋或羅漢, 常用的有桃核及橄欖核等。
陶瓷 -- 陶瓷念珠多是繪上佛像、菩薩、羅漢等, 因陶瓷易碎, 一般陶瓷念珠多用作鑒賞之用。
水晶 -- 水晶是硬度很高的礦物, 有不同的顏色及種類, 亦是極受歡迎造成念珠的質料, 一般水晶有透明白水晶、紫晶、粉晶、發晶、茶晶等等。
竹、木 -- 竹及木亦有用作念珠, 而木的念珠亦有很多種類和普遍, 包括: 紫檀木、沉香木、黑檀木、伽楠木等等。
其它 -- 包括玻璃、塑料、合金等等。
念珠的持用
一般持念珠念佛是由母珠旁的念珠開始, 每念佛號、經文或咒語一遍即用心捻掐一顆念珠, 間珠不算, 如有記子每捻珠念佛滿一串珠時即撥動一記子, 而捻珠至母珠時多不越過, 而逆向而回, 因為據金剛頂瑜伽念珠經所戴, 各念珠表示觀音, 母珠表示無量壽或修行成滿之佛果, 故捻珠至母珠時要逆向而還, 否則即犯越法罪。除了一些宗派如密宗對持念珠有一定規定外, 其它的記載大多沒有嚴格的規定, 如對持珠及念珠有個別問題, 可請示經常出入的道場出家人或前輩同修。念珠乃身外之物, 我們念佛誦經主要是內心, 不要被物所系, 被物所礙。更不要被困
在手上的念珠是什麼質料, 要多少顆數, 要如何掐捻, 要拿在左手還是右手, 放高拿還是垂下。我們持珠但求方便及自在, 也不必要強求庸人自擾的持珠方法, 如「金剛經」所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念珠也是相之一, 所以我們使用時不要過份計較它。
菩提種類
l、菩提,是梵語bodhi音譯,是覺悟、智慧、知識、道路的意思,廣義講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磐的智慧。因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道,菩提即為覺悟,成就佛果之意。據佛經記載,用菩提子念佛,可獲無量倍功德,因此,菩提子成為最廣泛使用的法器之一無論顯密都是如此。顯宗用星月菩提多一些,密宗有鳳眼菩提多一些。
2、太陽子,為熱帶產的一種紅褐色堅硬果實,每粒上都有一小白點,看起來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紅褐色如同太陽之火,故名為太陽子。佛教稱太陽神為曰神。佛教密宗的主尊為大曰如來,他隨緣化現於世,破諸黑暗,開顯菩提心,光照眾生。太陽子,驅邪消災,帶給人吉祥、安康。用以做佛珠或單粒佩拎, 既有助修行, 又美觀大方,增加氣質。
3、月亮子,為熱帶產的一種深灰色堅硬果實,每一粒上都有一淺褐色圓點,如月掛天空,本身的灰白色像清涼明潤的月光,故名月亮子。月亮代表陰柔,吉祥和平安。
4、金蟾子,是星月菩提一類,但比星月菩提堅硬。因每一粒狀如金蟾,故名金蟾子, 可聚宅增慧,帶來安寧、吉祥。可用以製作佛珠,單粒或幾粒掛件,給人帶來幸運。
5、緬茄,是一種稀有的熱帶果實,形同茄子。於後堅硬如木,果身呈深褐色,蒂呈黃色,扁圓而長,大小不一。緬茄本身的特有形狀,就有一種誘人的魅力。據講,緬茄可驅魔避邪,鎮宅護身,給主人帶來幸運的力量和長命富貴,歷來為收藏家所珍愛。可以用一粒,或三粒,或多粒串起來,掛在身上,可作為飾物、佛珠,由於它本身特有的能量,可改變人的磁場,帶來吉祥、安康。
6、五眼六通,是一種不尋常的果實,蒂落後,頂部有五個小孔,看似五個小眼睛,首尾貫穿打洞,製成佛珠,便稱為「五眼六通」。「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種能力:「六通」是指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智證通。前五通各種修練都可達到,惟漏盡通為佛家的境界。是菩薩依定慧力所示現的六種無礙自在妙用。此種佛珠,涵意豐富。
7、仙桃,中國古代傳說桃木可以驅鬼,桃梗以可禳惡,桃符可以避邪,而桃核,質地堅硬,又同時具有上述功能,雕刻後製成的佛珠其能量不凡。蟠桃相傳是王母娘娘所種植的仙桃,可延年益壽。故蟠桃又稱仙桃。蟠桃果核形狀扁圓,表面上有許多凹凸不規則紋理,不需任何雕琢,饒有別致。蟠桃核呈古銅色,古色古香的韻昧很足,製成的佛珠別具一格。
8、「滿貫」,用椰子蒂製成的佛珠,極其罕見。椰蒂獨具特色,冬天不冷手,夏天不畏汗漬。這種椰蒂手串,有人給他起名為「滿貫」,大有意思。
9、天意子,天意子是一種奇特而堅硬的果實。扁圓的形狀,隆起辦辦的曲脊,看似蟠桃,又像細小的蕃瓜。佛經里有天意樹,此樹隨天意而轉,悉遂所求。天意子便有其特殊的含義,用此珠修練,順遂天意;隨意佩帶,可增福慧。
10、金剛子,金剛子據佛教書藉介紹謂金剛樹所結之子,也有說是菩提樹所結之子,甚為名貴。金剛,則為堅硬無比,無堅不摧之意,有可摧毀一切邪惡之力。密宗修練練金剛部吋須用金剛子念珠。金剛子佩帶身上,驅邪避禍之力較強,可增吉祥。
11、阿修羅子,阿修羅是古印度諸神之一,漢語譯為「無端」,因其相貌醜陋之故。阿修羅,又是「六道」(即天、人、阿修羅、 畜牲、餓鬼、地獄)之一。阿修羅子因形狀其特而命名,具狀為扁圓、起棱、狀似心形,而首尾稍尖的果實。阿修羅子,本身具有特有的能量,助於修行。
l2、陀羅尼子, 是一種較少的堅硬果實。陀羅尼的意思為總持,謂能總攝無量佛法而不忘失的記憶能力,總持諸佛菩薩之功德,使一切善法生長,一切惡法不生之意。陀羅尼子的佛珠,持之念佛,有集善法,抑惡生的意思。
13、摩尼子,摩尼意為寶珠,據說有消除災難的功能。摩尼子是一種堅硬褐色的果實,表面有許多紋,較為難得。它的驅邪避災的功能較強,佩帶之可助平安富貴。
14、金絲菩提子,是一種較稀有的植物,質地堅硬,呈白色,里邊有一條條紅色和線紋,故命名為金絲菩提,獨具特色和韻味。大金絲菩提,又稱血菩提做念珠會更能顯出它的特別之處,因為它的最大特點是越搓絲越紅,而絲越紅它的價值也就越高。
l5、天竺,是印度的古稱。浙江杭州靈隱山之南有山名天竺山。該山裡生長的菩提名天竺菩提,大小不一,呈橢圓形,外表有不規則斑裂紋,天竺菩提有典雅深遂的韻味和魅力。
16、鳳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鳳眼,鳳眼象徵祥瑞,用鳳眼菩提製成的佛珠是密宗修練者必不可少的法器之一。
17、龍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三角狀眼。龍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義,如「龍象」比喻菩薩的威儀,「龍應」,謂觀音菩薩三應之一。龍梵語音譯為「那伽」,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是守護佛法的護法。龍眼菩提,尤其是印度龍眼菩提,是難得之物,即是修練者必備物品。又是驅邪增慧之品。
18、麒麟眼菩提,形狀特殊,每一粒上有一方形眼,整個菩提子呈扁圓形如鼓鼓的柿餅,加上中間的方眼,如同一個個銅錢。麒麟為神獸龍頭,鹿身,身有麟甲,頭上有用,象徵祥瑞。麒麟眼菩提比龍眼菩提還難得,是增福慧,助開悟,護修行之上品菩提子。
l9、通天眼,為稀有果實種子,呈深灰色,粒上有不規則的小點狀突起物,奇特的是,每一粒上都有一圓形小孔,通天眼便由此而來。據講此珠可吸收人體病氣,常持此珠對增強體質,消除疲勞有幫助。驅除病邪,長保平安,通天眼可助於你。
2O、蓮花座,為稀有植物果實蒂,呈棗紅色,質堅硬,每一粒狀似一個小小蓮花座,名稱便由此而產生。據講,此物佩於身上,可保平安,增吉祥又助於修行。
21、蓮花,為稀有植物種子。呈圓錐形,有深褐色、白色兩種。質地堅硬,摸起來稍有刺手,其狀似蓮花,故得而名,蓮花出污泥而染,足成就果位的象徵。同時在密宗修練蓮花部時,須用蓮花串珠,對成就菩薩位較有幫助。蓮花佛珠隨身,可使人心安氣定,常保清凈。
22、蜜瓜菩提子,為菩提根的一種,未經加工,外表狀似蜜瓜,故而得名。看起來如同一個小小蜜瓜,饒有趣味。因本身即為菩提根,對修練菩提心很有幫助,也可作為收藏品。
23、白菩提根,為菩提根經過打磨加工而成,有的潔白如雪,有的略呈淡黃,明潤悅目。佩帶此珠,既助修行,也可消災,還有觀賞價值。
24、天台豆,為浙江天台山獨有特產,樹木所結種子。狀如大偏豆,呈黑色,質地堅韌。據說有驅邪之功能。去天台山者都不會忘記購買用天台豆所製成的佛珠。
25、天台菩提,為天台山木本菩提,呈白色或淡黃爭。天台山國清寺為天台宗的祖庭。當年開元三大十即: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將密宗普門****帶來中國,著名天文學家一行法師曾受不空大師傳法灌頂。一行法師將密法帶到天台,開創天台密宗,實為唐密一脈。故天台菩提子有其獨特特色和深遂內涵。
26、木魚果,為稀有樹木種子,呈棕色有斑點,狀似木龜,故而得名。因木魚本身有警醒迷悟,促人精進之功能,木魚果佛珠不僅因其奇特的外貌,而且更因其深刻的內涵而受到佛教人士的珍愛。
27、桃木佛珠,桃木,中國古代一直傳說可以避邪。用桃木製成的佛珠簡單明快,雖然算不上名貴,但其作用不凡。此類珠歷來受人歡迎。
28、雕刻佛珠,每粒雕刻的佛珠都浸透著工藝師的心血,用橄欖核雕刻的十八羅漢,神態名異,栩栩如生,吋謂藝術珍品。用山桃核雕刻的手串,每一粒都刻有六七位的菩薩或羅漢,神態逼真,不用心力,不會如此精湛。這類佛珠,既是藝術珍品,又是助於修行的良好法器,帶在身上,還可保平安,增福慧。
29、元寶菩提子,為星月菩提的一種,未經加工,每一粒看起來都如同一個小小的元寶,分大粒和小粒不同兩種,串起來作為手串,既典雅又別致,可助修行,保平安,增福慧。
30、金龜子,為一種木質植物的種子,小小顆粒,每一粒都象一小小的烏龜,滿有意思,用它們製成的佛珠,既助修行,又有富貴吉祥的意喻。
31、金櫻子,為一種樹木的種子,長圓形狀,呈黑色,每一粒上都些有麻坑,質地堅硬。製成佛珠,別具一格。
32、鐵蓮子、銅蓮子,為樹木種子,呈長圓形,質地硬,有黃、黑兩色,黃色稱為銅蓮子,黑色稱為鐵蓮子。製成佛珠,讓人喜歡。
33、金佛珠,佛曰:地生靈秀,原於一草、二木、三菩提。金佛草是古印度人有來治病和祭祀驅魔的法物。被視為佛緣始祖的神草。金佛珠是採用金佛草果籽,經佛門高僧指點並配有六道神木珠精製而成,並命名為「金佛珠」,是人們居家旅行佩帶的最佳吉祥保障。
34、金佛草,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葉旋復花Inula linariaefolia Tutcz或旋復花Inula Japonica Thunb的地上分子。據有關古今葯典記載,性、味、功能:咸、微苦,、溫。化痰,止痰清熱解毒,燥濕、驅蟲、祛邪、正氣及無名腫瘤有一定療效。生長於亞洲印度恆河畔。
35、仙桃木,桃木是我國一種稀有植物,長年生長在靈氣的峨眉山上,傳說是當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在潘桃園吃下的仙桃核落到了峨眉山上,後來當地信眾把它製成飾品配帶在自己身上,能避邪消災、逢凶化吉,堪稱稀世之寶物。
36、自然深海珍寶---硨磲,「佛」源自然與深中的[硨磲]蘊藏於深海域中、是稀有有機寶石,也是佛教聖物、為藏密高僧修持、能消災解厄除惡聚靈、降臨福址、庇佑子孫。有鎮心、安神之功效、為佛學上之密寶。
37、印度佛珠---避邪木,傳說在很久以前,古印度發生了一場瘟疫,妖鬼橫行,全印度人民惶惶不可終日。後來觀音菩薩大發慈悲,用手在凈瓶水撒向一片森林,並教印度人用森林裡的樹木治好了瘟疫,趕走了所有的妖鬼,後人就把這種樹叫做避邪木。避邪木在我國本草綱目下卷1961頁亦有記載,能治多種疾病。避邪木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名貴木材,勘稱木中之王。我們從印度引進避邪木,經大德高僧監制加工成佛珠,並已開光,供廣大信眾居士佩帶念佛消災,護身祛邪,有益眾心身健康。
38、降龍木----招財珠,招財珠採用神農架原始森林中最珍稀的降龍木精製而成,每顆珠上面都有一個天然的龍眼和一疊厚厚的銅錢、珠鏈上還刻有「時來運轉,日進千鄉寶、時招萬里財」的字樣。珠子裡面裝有財神菩薩神像,珠子外面鑲有放大鏡,用眼睛可以看見財神菩薩栩栩如生。我廠已請大德高僧開光,通神禮佛,具有招財、鎮宅、化煞去邪之特點,能啟迪智慧,凈化心靈之功效,佩戴招財珠更能使您心曠神怡,點石成金,給您和您的家人帶來好運。君有一串招財珠,如獲一棵搖錢樹。
6. 手串的穿法和打結方法
手串的穿法和打結方法,如下:
穿手串需要先將彈力繩繞過引線針並對折,再把全部珠子依次穿入彈力繩,之後放在手上佩戴確定大小。這時需要把彈力繩分開穿入對折的線圈內,再逐漸把珠子移動到繩子頂端。最後可以將繩子打結並拉緊,反復打結後剪掉多餘的繩子就可以。
穿手串需要先准備彈力繩、引線針或細銅絲、剪刀,將彈力繩繞過引線針並對折後,將珠子依次穿入彈力繩,直到所有珠子都串好。之後放在手腕上試戴,確定好手串的大小。
確定好手串繩子的長短後,把彈力繩分開穿入彈力繩對折的線圈內,之後逐漸將珠子都移動到繩子的頂端,珠子都移動好後就可以開始打結。
拉緊彈力繩後,將尾部的彈力繩相互打兩道重復的單結,打結過程中要拉緊彈力繩。打結完成後剪掉多餘的線頭,線頭保留0.5~1cm左右,最後將線頭拉入珠孔內即可。
相關內容
手串就是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佛珠的起源,通常來講是由於古印度人有纓珞鬘條纏身的風尚,沿襲至後世,遂逐漸演變成為佛珠。
在我國,國人知道佛珠這一稱謂,最早應始於東晉(317—420)時翻譯的《木槵子經》,只可惜譯者的名字已經失佚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晉時期異域僧侶來華者甚眾,這些外國沙門中必然會有攜帶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記載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後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寶思惟譯的《校量數珠功德經》、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義凈三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等諸多經典。
7. 手串是什麼料的
手串所採用的材料有很多,有的是採用核桃做的,有的是採用木質的,還有是採用玉石的,或者是瑪瑙的,此外,還有採用紅珊瑚來做手串的
8. 關於佛珠的問題。
佛經裡面推薦用菩提子,念珠108是非常殊勝的了。
凈空法師 開示
學佛的人,出家在家,常常掛一串念珠,念珠是最簡單的一種瓔珞。掛念珠是什麼意思?要懂得!第一個意思,提醒我們念佛,時時刻刻不要忘記念佛。第二個意思是計數,每天課定功課,我一定要念多少佛號,用念珠來計數。但是老修行,功夫純熟的人,往往他用時間來計數,大概一個小時念多少聲佛號,十分鍾念多少聲佛號,他有個數字。另外,念珠還有一個功德,讓社會一般大眾沒有學佛的人,沒有接近佛法的人,看到這串念珠,阿賴耶識里頭印一個佛。一看的時候,這是佛教。那個「佛」字,佛的名號,甚至於佛的形像,落在阿賴耶識里頭,給他種佛種,所以這個意義很大。
在家居士能不能掛念珠?就有很多人來問我。有些人說,這是出家人才可以,在家人不可以。那麼在家人就不要度眾生,不要接引眾生?哪有這種說法!你說在家人不可以,我們學佛的人依法不依人,哪一部經典上講的,你找來給我看,沒有!所以我們真正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曉得在家人可以,接引眾生!讓人家看到你,這是佛教徒,那個佛教徒的印象落在他阿賴耶識里頭,給一切眾生做得度的因緣。不掛在身上,拿在手上,一樣的,都可以。我們二六時中不能忘記念珠,常常佩在身上,常常拿在手上。他用意在此地。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No. 788 [No. 787]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以大悲心告諸大眾言。汝等善聽我今演說。受持數珠校量功德獲益差別若有誦念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速求諸法得成驗者。其數珠法應有如是須當受持。若用鐵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銅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患子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諸佛凈土及天宮者。應受此珠。若用蓮子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萬倍。若用因陀啰佉叉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百萬倍。若用烏嚧陀啰佉叉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千萬倍。若用水精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萬萬倍。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掏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不可算數難可校量。諸善男子其菩提子者。若復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語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其數珠者。要當須滿一百八顆。如其難得或為五十四。或二十七或十四亦皆得用。此即數珠法相差別。諸善男子。以何因緣我今獨贊用菩提子獲益最勝。諸人善聽。我為汝等重說昔因。過去有佛出現於世。在此樹下成等正覺。時一外道信邪倒見毀謗三寶。彼有一男忽被非人打殺。外道念言我今邪盛。未審諸佛有何神力。如來既是在此樹下成等正覺。若佛是聖樹應有感。即將亡子卧著菩提樹下。作如是言。佛樹若聖我子必蘇。以經七日誦念佛名。其子乃得重蘇。外道贊言。諸佛神力我未曾見。佛成道樹現此希奇。甚大威德難可思議。諸外道等悉舍邪歸正發菩提心。信知佛力不可思議。諸人咸號為延命樹。以此因緣有其二名。應當知之。我為汝等視其所要。說此語已。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法王子。如汝所說一無有異。一切大眾聞此持珠校量功德。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No. 787 [No. 788]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凈譯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於大眾中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欲利益諸有情故。說受持數珠功德。校量福分利益差別。唯願世尊哀愍聽許。佛告曼殊室利。善哉善哉聽汝為說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誦念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速成諸法而得驗者。其數珠法應當如是作意受持。然其珠體種種不同。若以鐵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銅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寶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患子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千倍。若用蓮子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萬倍。若用因陀啰佉叉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百萬倍。若用烏嚧陀啰佉叉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百億倍。若用水精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千億倍。若用菩提子為數珠者。或時掏念或但手持。誦數一遍其福無量不可算計難可校量。若欲願生諸佛凈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曼殊室利菩薩言。菩提子者。若復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其數珠者要當須滿一百八顆。如其難得或五十四。或二十七或但十四。此乃數珠功德差別。以何因緣我今偏贊用菩提子獲益最勝。曼殊室利菩薩言。乃往過去有佛出世。在此樹下成等正覺。時一外道邪見壞心毀謗三寶。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殺。外道念言我今邪見。未審諸佛有何神力。如來今既在此樹下成等正覺。若其實聖樹應有感。即將亡子卧菩提樹下。作如是言。佛樹若聖我子應蘇。以經七日誦念佛名。子乃重蘇外道歡喜。贊言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見佛成道樹現此希奇。甚大威德難可思議。時諸外道聞此事已。舍邪歸正發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議。以此因緣世人皆號為延命樹。其菩提樹遂有二名。一名菩提樹。二名延命樹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說是語已。佛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如汝所說。爾時大眾聞說持珠功德經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曼殊室利校量數珠功德經
佛說木患子經
No. 786
佛說木患子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游羅閱只闍耆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無數。名稱遠聞。天人所敬。時難國王。名波流離。遣使來到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國邊小。頻歲寇賊。五穀勇貴。疾病流行。人民困苦。我恆不得安卧。如來法藏。多悉深廣。我有憂務。不得修行。唯願世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來世中。遠離眾苦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患子。如是漸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信還啟王。王大歡喜。遙向世尊。頭面禮佛雲。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患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又作是念。世尊大慈。普應一切。若我此善。得免長淪苦海。如來當現。我身為我說法。願樂迫心。三日不食。佛即應形。與諸眷屬。來其宮內。而告王曰。莎斗比丘。誦三寶名。經歷十歲。得成斯陀含果。漸次習行。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王聞是已。倍復修行。佛告阿難。何況能誦三寶名。經歷萬數。但能聞此人名。生一念隨喜者。未來生處。常聞十善。說是法時。大眾歡喜。皆願奉行佛說木患子經
9. 有哪幾種果子可以做手串珠
菩提,是梵語音譯,是覺悟、智慧、知識、道路的意思,廣義講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因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道,菩提即為覺悟,成就佛果之意。
、太陽子,為熱帶產的一種紅褐色堅硬果實,每粒上都有一小白點,看起來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紅褐色如同太陽之火,故名為太陽子。
金蟾子,是星月菩提一類,但比星月菩提堅硬。因每一粒狀如金蟾,故名金蟾子, 可聚宅增慧,帶來安寧、吉祥。可用以製作佛珠,單粒或幾粒掛件,給人帶來幸運。
(9)印度人怎麼製作佛珠手串擴展閱讀:
手串就是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佛珠的起源,通常來講是由於古印度人有瓔珞鬘條纏身的風尚,沿襲至後世,遂逐漸演變成為佛珠。
在佛教經典中,關於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通說。經雲: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