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順世論的思想對印度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順世論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流派。順世論,意為「流行在人民中間的觀點」。順世論認為,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元素構成的。萬物的形成皆是四大元素的積聚,而其死亡則是四大元素的離散。順世論還進一步指出,四種物質元素不斷運動著,其聚散是自然發生的,不存在什麼超自然的主宰者。順世論的觀點具鮮明的唯物主義特徵,對婆羅門教的神創世說作了徹底的批判。
順世論不僅認為萬物由四種物質元素積聚而成,而且指出人的意志產生也與四種元素的積聚、離散有關系。順世論認為,人的意志與肉體—樣,都源於四大物質元素。四大物質元素本身並沒有意識,但它們結合在一起時,意識就產生了。順世論徹底否定了靈魂的存在,對意識與肉體關系的解釋是深刻的。
在認識論方面,順世論重視人的感覺作用。順世論以為「唯有(可)知覺之物存在,不可知覺之物不存在,因為它從未被感知過」,甚至相信「人們也從不說不可見物被感知」。這就是說,只有被感知的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順世論指出,除感知外,人們也通過間接的或推理的途徑獲得知識。然而,從後兩種途徑獲得的知識是不真實的。因為,間接知識經過了中間環節,而經過中間環節就有不可信的因素混雜進來;推理所依據的是不能感知的事物之間的關系。雖然某些推理可能成為事實,那隻是偶然幸中的,並投有確定性。
不過,順世論並沒有否定一切經過推理而獲得的知識。它所否定的是對靈魂、來世、前世等在世間並不存在的東西的推理。
在社會倫理方面,順世論充分肯定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慾望,反對各種禁慾主義和苦行,提倡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它指出,沒有天堂,沒有來世的解脫,人生的幸福就是盡情地享受。對種姓制度,順世論也進行了抨擊,認為人皆由四大物質集合而成,生而平等,並指出婆羅門和首陀羅血管中流的血液都是紅色的。
順世論的思想,具有反對一切宗教的特點,對印度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它代表了廣大下層民眾的利益,反映出他們熱愛生活、追求社會平等的心聲,在否定吠陀權威和反對婆羅門教的思想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⑵ 古代印度在哲學方面的發展情況如何
古代印度的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哲學方面有婆羅門教《吠陀經》的《奧義書》和佛教的三藏,它們既是宗教經典,又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識,其中不少詩篇是古代傑出的文學作品。
⑶ 印度婆羅門教的吠檀多哲學是怎麼形成的
吠檀多哲學是以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奧義書》為依據,以「梵我」學說為基礎,經過長時間發展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從一產生,它就受到歷代婆羅門統治階級的重視,一直在思想領域占據著重要位置。特別是8世紀以後,商羯羅對吠檀多哲學進一步改革和創新,把它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使它成為印度教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思想體系。因此,在婆羅門教六派正統哲學中,吠檀多論派對印度思想的影響是最大的,是印度最重要的哲學派別之一,其學說是印度教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六教派論的學說表現出更明顯的思辯特點,反映了印度哲學思想發展的趨向。
⑷ 印度哲學的歷史淵源
印度哲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代哲學(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750年)、中世紀哲學(公元750年~18世紀)、近代哲學(約18世紀~1947年)、現代哲學(1947年以後)四個時期。 巫白慧在《印度哲學》中指出,現代印度意識形態領域中最主要的哲學思潮是「新吠檀多主義」。它是吠檀多哲學在現代的條件下,沿著近代特別是由辨喜所開辟的路線而構成的新形態。它的主要特點為:它把理論(智彌曼差)和實踐(業彌曼差)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強調在內心直覺上下工夫,求得對絕對之梵的親證。「新吠檀多主義」在繼承傳統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先進的科學思想和西方各國的哲學思想,結合印度現代社會的特點,賦予吠檀多新解釋,使其在印度思想界繼續保持主導地位。新吠檀多主義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 奧羅賓多高士 ( 1872 ~ 1950 )和拉達克里希南( 1888 ~ 1975 )。
⑸ 印度哲學的介紹
印度哲學已具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印度哲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基本時期:古代時期(從公元前第一千年初到公元頭幾個世紀)、中世紀時期(中世紀早期,10—12世紀和中世紀晚期,17—18世紀)、近代(包括現代)。印度哲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提出和探討了很多問題:世界的起源和發展、物質和精神的本源、靈魂和肉體的關系、物質運動的形式、時空的實在性、人類認識的能力和途徑、思維的辯證發展、語言邏輯與實在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解決社會苦難的方法等,內容十分豐富,對世界影響巨大。1一代天才喬布斯深受印度哲學的影響。
⑹ 古代印度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印度次大陸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它北依喜馬拉雅山,東、南、西三面環海,分別為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為蘇來曼山和興都庫什山。印度地域遼闊,南部三角地帶是熱帶氣候的德干高原,北部是印度河和恆河兩大水系供養的平原地區。獨立的地理環境、豐富的雨水,以及印度河和恆河泛濫造就的肥沃土地,使這里的農業文明比較發達。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沖突、列國紛爭、宗教興衰此起彼伏,正因為如此,印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徵,即包容性極強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宗教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現象。
印度文明的開端——哈拉帕文化從19世紀七十年代至20世紀三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931處遺址,其中大小城市遺址10處,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因此,史學界將這一地區的文化稱為哈拉帕文化。
1875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坎寧安在《印度考古年鑒》上發表文章,論述了他對哈拉帕遺址的考察結果。1921—1931年,英國學者約翰·馬歇爾和印度考古學家拉·巴納吉等人對兩處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取得了眾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羅帕爾,南抵瀕臨阿拉伯海的坎吉塔爾,東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爾普爾,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區的蘇特卡根·杜爾。東西長約1550公里,南北長約1100公里,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
哈拉帕文化處於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城市的規模和結構布局很相似,總面積各約有85萬平方米,均由西側的上城(衛城)和東側的下城(商業區和居民區)兩部分組成。衛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權勢的象徵。城的四周建有城牆和防禦的塔樓,城外挖有護城河。上城內有一個84平方米的大浴池,圍著大浴池有很多建築,有官邸、議事廳、谷倉等。下城街道整齊,店鋪林立。街道由方磚鋪成,下面有四通八達的排水系統。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哈拉帕文化的另一個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與尼羅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黃河流域的甲骨文,構成古代東方最早的四種文字類型。
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銅製成的印章與護符上。據統計,發現的印章約有3000個,文字元號約500個。遺憾的是倒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釋讀它。
哈拉帕印章文字元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達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毀滅。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後的大屠殺所致,二是毀於自然災害,三是毀於內部的階級斗爭。
佛教的興起、發展及傳播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系、多宗教的地區。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的宗教主要有婆羅門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其中佛教不僅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對東方乃至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創立的吠陀教,它形成於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經典是《吠陀》經。這時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對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產生、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階級的出現,印度社會出現了瓦爾那制度——等級制度。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和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到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變為婆羅門教,並完善了影響數千年的種姓制度,即根據不同的社會分工和不同的社會階層而形成的等級制度。4世紀前後,婆羅門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義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漸趨復興,8至9世紀時,經宗教大師商羯羅的改革,婆羅門教演化為「印度教」。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紀,恆河流域的農工商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的不滿情緒愈演愈烈,各種思潮應運而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佛教,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的。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傳他29歲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人類苦難的良方,6年後得道成佛,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隱修者」)。之後,在恆河中下游,他廣收門徒,傳教40餘年,使佛教逐漸傳播開去。
從佛教創立到公元前4世紀為早期佛教(又稱原始佛教)時期。這個時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羅門教靈魂轉世、輪回業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基本教義,即四諦(真理)論、緣起論和三法印。此外,還有五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佛教所宣揚的教義及「眾生平等」的觀念,很快得到除婆羅門外二個等級的支持和擁護,發展較快。阿育王、迦膩色迦和戒日王統治時期,立佛教為國教。
佛教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後,又分出許多部派。1世紀前後,大眾部的一些支派演化為大乘佛教,而他們把上座部的支派貶為小乘佛教。7世紀時,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個支派——密教,又稱「金剛乘」。最後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別。
隨著佛教在印度次大陸的繁盛,向外傳播已是必然。從公元前後到10世紀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經北路和南路傳向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最後,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在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其主要經典是漢譯梵文大藏經,又稱漢語系佛教。被稱為南傳佛教的小乘,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我國的雲南得以傳播和發展,其經典是巴利文大藏經,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密教則與我國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結合,發展為喇嘛教,其經典是藏文大藏經,所以又稱藏語系佛教。它後來傳入青海、內蒙古以及尼泊爾、錫金、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這樣,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亞洲地區的影響日益擴大。到18世紀中葉,佛教又由東南亞傳入歐美,至此,佛教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隨著9世紀印度教的興起和10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佛教開始衰落,到13世紀,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紀時,佛教從斯里蘭卡返回印度,並逐漸得以復興。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仍以不同的形式產生著相當大的影響。
自然科學與建築藝術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比較突出,尤其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方面。
古代印度的天文學,是宗教祭祀活動的產物,亦是農牧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早期吠陀時代,《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並已經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還多處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們還根據月亮的盈虧,編制了天體圖,制定了太陰歷。
古代印度的太陰歷,1年為360天,分12個月,每個月30天,每隔5年加一個月。早期分春、熱、雨、秋、寒、冬6個季節,後期分為冬、夏、雨三季。
到笈多時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學又有了較大發展。聖使(476—550年)的《聖使集》一書,大膽地提出地球自轉說。被稱為古代印度天文學泰斗的作明軌范師(1114—1185年)的《究竟理頂上珠》一書,在世界上最早證明地圓說和地球懸於空間而有引物力量。
古代印度在數學方面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時代,印度人就發明了數字元號、5世紀時發現了「0」。「0」的發現,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到8世紀時,印度人創造的1-0的數字元號傳入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我們今天應用的所謂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創造的。
古代印度在幾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識,在建築實踐中發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經知道勾股定理。數學家、天文學家聖使把圓周率推算為3.1416。
占代印度的醫學發端於吹陀時代,《阿闥婆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77種常見病及治療方法。公元前後形成的《壽命吠陀》一書,列舉了760種葯物,並介紹了很多治療方法,其中有些治療方法,在今天的印度還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經典中,也有對解剖學、病理學、胚胎學、麻醉學和治療學等方面的記載。
生活於1—6世紀的闍羅迦妙聞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醫,他們的醫學著作分別是《闊羅迦本集》、《妙聞集》、《八科提要》,為古代印度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古代印度的建築藝術光彩奪目,其基本特點是與宗教密切相關。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築藝術的精華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藝術最富代表性。
伊斯蘭教建築藝術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於1632—1654年。整個建築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譽為「石砌的詩篇」、「大理石之夢」和「凝固的音樂」。
文學與藝術地域遼闊的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區。她不僅在自然科學和宗教建築等方面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吠陀梵語,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語言,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紀時,耶斯迦和拜尼尼對梵文作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規則。拜尼尼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文法學鼻祖」。梵語雖在今日的印度已成為死的語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學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巨大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豐富,其淵源是《吠陀》,文學作品亦是如此。
吠陀原為知識、學問的意思,後來轉化為婆羅門教的經典。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經過幾個世紀逐漸匯編而成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神的頌歌和祈禱文的總匯。
《吠陀》或稱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書於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間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經典的核心,全書詩歌1028首,內容是對神的贊頌。此後數百年又相繼編匯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為《犁俱吠陀》中贊頌詩配上曲調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儀式和祈禱詞的匯編;《阿闥婆吠陀》,是巫術和咒語的匯編。為了解釋這四部吠陀經典,印度人還編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等附屬文獻。
吠陀本集及附屬文獻,雖說是婆羅門教經典,但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是非常高的。它不僅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歷史和自然科學,而且文學水平極高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詩歌,成為印度文學藝術的源頭,其影響深遠巨大。
被稱為古代印度兩大史詩的《摩河婆羅多》和《摩羅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間歌手和彈唱詩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印度文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於公元前4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4世紀,後者定型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2世紀。
《摩河婆羅多》的書名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詩18篇,107000頌(每頌兩聯),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它主要描寫了婆羅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兩大王族——居樓族和般度族之間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異常激烈、殘酷,幾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連希臘人、大夏人和中國人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最後決戰僅18天,以般度族險勝而告終。史詩圍繞著這個核心故事展開,還穿插了20多個富於哲理性的故事、傳說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政治、倫理等社會狀況。堪稱是一部古代印度歷史和文化的網路全書。
《摩羅衍那》的書名意思是「摩羅的漫遊」或「摩羅傳」,全詩7篇,24000頌。史詩主要描寫了王子摩羅道後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在猴王幫助下救妻復位的故事。史詩惰節生動感人,語言流暢樸素,在印度古典文學中,被視為敘事詩的典範。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小說是《佛本生經》和《五卷書》,《百喻經》和《故事海》等也有較大影響。
古代印度的戲劇在世界古典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最傑出的戲劇家是5世紀時的迦犁陀娑。他的劇本較多,存世的僅有3部,最著名的是7幕劇《沙恭達羅》。由於迦犁陀婆在戲劇方面的貢獻,他被稱為「印度的莎士比亞」。
宗教色彩濃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藝術殿堂里,堪稱瑰寶。印度人認為,舞蹈是神創造的,濕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時至現在,印度的舞蹈在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舞蹈分為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兩類。古典舞蹈又分為4大派,並各有特點。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響最大的舞蹈,其特點是舞姿優美動人,造型典雅,動作灑脫,節奏分明,舞蹈者目光傳神。卡塔卡利舞源於喀拉拉邦,其特點是濃妝重彩,鄉土氣息濃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於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點是舞蹈者腳上串系著眾多的小鋼鈴,隨節奏的變化而發出悅耳的金屬碰撞的聲音。曼尼普利舞源於曼尼普爾地區,其特點與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舞蹈相似。
印度的民間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為著名,是一種喜慶豐收的不帶宗教色彩的舞蹈。
宗教與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學和法律不僅源於宗教,而且還為宗教服務,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徵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學源於《犁俱吠陀》一書,到《奧義書》出現時,哲學從吠陀教中分離出來,並開始探討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質問題。在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數倫、瑜伽、勝論、正理、吠檀多和彌曼差六派,史稱「六派哲學」。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他們的很多觀點,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
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經,形成於公元前6—公元前3世紀。如《喬達摩法經》和《阿跋斯檀法經》,它不是國家頒布的法律條文,是婆羅門祭司根據吠陀經典制定的教規和行為准則。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出現了法論,如《摩奴法論》和《那羅陀法論》等。這時的法典,不僅有教規等,法律的內容已較為充實和系統。《摩奴法論》是印度第一部正統的權威性法典,其內容廣泛,影響深遠。
與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誕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語言和多文化的交融,為印度濃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活力。地處印度西北的東西商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成為古代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四大文化匯合交融的樞紐。
古代希臘、羅馬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一是商業貿易二是宗教傳播,三是民族侵略。
希臘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臘入侵印度被逐後,希臘派駐印度華氏城的使節麥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紀),曾撰寫了《印度志》一書,該書在當時希臘反響很大。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觀點。
印度與羅馬的交往始於公元前後,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貿易和貴霜帝國的鑄幣上。為貿易方便,貴霜帝國的錢幣,不僅外觀是仿造羅馬的,而且上面還鐫刻著羅馬大帝奧古斯都的頭像。
印度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互相吸收,相互影響。早在哈拉帕文化時,就發掘出兩河流域特有的砝碼,這說明兩河流域的文化對印度的影響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關於洪水的傳說,明顯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印度婦女裝飾用的銀子,大都來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對兩河流域和周邊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兩河流域的烏瑪城曾發現了哈拉帕文化時期的棉織品,包裝上還蓋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學和數學,對中亞乃至歐洲的影響更是巨大。
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文化輸出。佛教在東南亞比較盛行,其建築藝術在結合民族藝術特點的同時,大都具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特點。如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波羅浮屠佛塔等等。此外,印度的音樂、舞蹈藝術以及《摩奴法論》等,都對東南亞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司馬遷的《史記》是最早記述中印兩國交往的文獻資料,而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的印度《政事論》一書中,記述了支那(指中國的秦朝)及絲織品。隨著各自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以後數個世紀里,兩國間的聯系比較頻繁,除絲綢之路外,兩國往來的主要通道有:滇緬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開通,使節的往來,僧人布教和留學,促進了兩國文化的交流。
印度的天文學、數學、音樂、舞蹈、建築藝術、製糖等,對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石窟藝術、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術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傑作。據說,唐朝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據婆羅門舞蹈改編而成的。
中國對印度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哲學上,玄奘用梵文譯成的《道德經》在印度影響很大,對印度哲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在科技方面,中國改進的製糖術回傳印度,使印度的製糖業有了飛躍發展。中國的紙傳入印度後,對印度的宗教和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佛教方面,玄類等人留學印度時雙向翻譯的經典,在當時就彌補了印度失傳的《大乘起信論》,佛教在印度衰落後,很多經典亦不見蹤影,待佛教在印度復興時,將漢文回譯為梵文,玄類等人翻譯的佛教經典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⑺ 世界三大哲學系是哪三大
1、中國哲學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片語成。由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使用。後來,哲學一詞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認同和使用。
漢語里的「哲學」一詞出自日本學者西周在《百一新論》中的對「philosophy」的翻譯,直到1902年中國人才在《新民叢報》的一篇文章里將「哲學」一詞以回溯的方式應用於中國思想。1950年代起,中國的學術研究受前蘇聯影響,對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哲學」一詞。
」哲學「是研究人類的思想和對社會、萬物、宇宙的認知的社會意識形態注重啟迪智慧,引起人思維上的升華。
西方注重實踐,因此產生了近代物理學,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國注重思想,因此產生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哲學。
2、西方哲學
西方哲學(Western Philosophy)屬於哲學(Phil)的一個分支,古希臘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搖籃,是歐洲乃至西方哲學的故鄉。古希臘哲學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學派約產生於公元前7或前6世紀,在此之前,古希臘哲學也有一個漫長的孕育時期。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古希臘哲學的前提是古希臘神話。古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話中,講到了天地的開辟、眾神的誕生、人類的起源等。在古希臘人的想像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
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是永生不死的,他們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著人間的禍福和命運。奧林匹斯山的12個主要的神實際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
3、印度哲學
印度哲學已具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印度哲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基本時期:
古代時期(從公元前第一千年初到公元頭幾個世紀)、中世紀時期(中世紀早期,10—12世紀和中世紀晚期,17—18世紀)、近代(包括現代)。
印度哲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提出和探討了很多問題:
世界的起源和發展、物質和精神的本源、靈魂和肉體的關系、物質運動的形式、時空的實在性、人類認識的能力和途徑、思維的辯證發展、語言邏輯與實在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解決社會苦難的方法等,內容十分豐富,對世界影響巨大。
(7)印度的哲學是怎麼發展的擴展閱讀:
印度哲學的特點:
1、印度哲學的大部分體系都是以古代的吠陀經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或者以它為理論指導,或者是以它為理論出發點。
2、印度思想不滿足於單純的解釋世界,不滿足於為認知而認知,它們都帶有一種強烈的實用主義傾向:希望能夠為人民提供一種正確的人生指南和獲得解脫之道。
3、印度哲學家都輕視純粹的理性認知,他們強調「真理存在於理性之外」,真理是不可言說的,只有通過直覺才能把握真理。
4、印度哲學家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他們的那種氣度非凡的寬容性。
5、印度哲學傾向於鄙視塵世生活和超越現實人生。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哲學
網路-西方哲學
網路-印度哲學
⑻ 印度哲學史的現代哲學
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人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國內的各種社會矛盾(階級、民族、語言等)一直很突出,這些社會矛盾也反映在思想領域內。印度現代哲學分為三股不同性質的思潮:封建地主階級的哲學、資產階級的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封建地主階級的哲學繼承了中世紀印度教的傳統,嚴守僵死的形式主義的教條,散播著舊時代的遺音。資產階級哲學是目前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流派很多。但它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大都追隨著吠檀多主義的形式、攝取西方資產階級哲學、心理學和科學的內容,力圖綜合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宗教與科學、東方與西方的思想。純粹的西方現代唯心主義哲學除了在大學講壇外,並沒有在群眾中紮根。資產階級哲學雖然是為印度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但在這種哲學中也有很多積極的內容,例如,宣揚社會民主、人道主義、對封建主義和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文化進行批判,要求哲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發揚民族文化的傳統等等。印度資產階級哲學的代表是M.K.甘地、R.泰戈爾、奧羅賓多?高斯、K.薄泰恰里耶、薄伽梵?達斯(1869~1958)、S.達斯古普塔、S.拉達克里希南等。他們的活動中心是1925年成立起來的印度哲學大會和一些著名的大學、研究所。 於19世紀末開始傳入印度,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被愈來愈多的人們所接受,成為指導革命斗爭和生產實踐的思想武器。印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一方面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科學發展的事實,總結印度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分析現代印度的社會經濟、階級結構、社會性質,寫出了不少具有科學意義的著作,另一方面又對印度幾千年豐富的哲學遺產進行大量的發掘、整理和科學解釋的工作。他們不僅要和宗教迷信、教派主義、沙文主義、虛無主義和西方中心論作斗爭,揭露它們的假科學和社會本質,而且還和修正主義歪曲和纂改馬克思主義的現象作斗爭。1975年前後印度馬克思主義者和進步的哲學家開展了一場對巴尼?德希班底所寫的《吠檀多宇宙》的批判。德希班底認為,馬克思主義淵源於印度的吠檀多,在瑜伽的直覺中已顯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因素。印度馬克思主義者批判修正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歪曲,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純潔性。在哲學和宗教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高善宓(1907~1966)和D.恰托帕底耶耶的研究成果。恰托帕底耶耶在他的《順世論──古代唯物主義研究》和《印度哲學中活著的和死去的》等著作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闡明印度哲學發展中存在著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他認為,印度唯物主義除了在順世論之外,所謂正統派的數論、勝論、彌曼差派和佛教的說一切有部也有唯物主義的因素和傾向,而吠檀多不二論、佛教的中觀派、瑜伽行派都追隨著奧義書唯心主義一元論的路線。他闡述了印度順世論思想體系的社會意義、產生的社會物質基礎以及它與吠陀、奧義書中所體現的唯物主義人生觀的關系,從而正確地指明了自史前時期印度河流域文明直至當前普通人民民間信仰之間的歷史聯系。
⑼ 古印度哲學主要流派
它們分別是1.數論派
2.勝論派
3.瑜伽派
4.正理派
5.彌漫差派
6.吠檀多派
這六派一般認為是印度的正統派,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的非正統派,比較有影響力的比如說佛教,耆那教等。
婆羅門教哲學婆羅門教源於吠陀教,形成於公元前8至前7世紀,因以崇拜婆羅賀摩(梵天)而得名。它信奉多神,以梵天、毗瑟拿和濕婆為主神,認為它們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護持和毀滅三個方面;相信輪回業報之說。婆羅門教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哲學學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數論、瑜伽派、勝論、正理論、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⑽ 印度佛教哲學的起源
在佛教興起以前,婆羅門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羅門教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主要的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重要的摩揭陀國和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
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在目前亞洲許多國家中有著重要影響。佛教在印度流行了一千五百年左右,它的發展過程在目前學者中有著不同的意見,根據印度社會歷史發展的分期以及佛教自身的變化,可劃分為下列四個時期:(1)原始佛教時期(約公元前五、六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中葉),即主要是佛陀和他的傳承弟子們的佛教;(2)部派佛教時期(約公元前4世紀中葉至1世紀中葉),佛陀死後,佛教徒對於佛說的戒律和教理有了顯著的分歧,因而形成了很多派別,有些派別在大乘佛教興起以後還保留了下來;(3)大乘佛教時期(約1世紀中葉至7世紀),大乘佛教經歷了興起、隆盛和衰落的不同階段,中觀學說和瑜伽行學說形成主流,可稱為大乘隆盛的時期;(4)密教時期(約7世紀中葉至13世紀初),密教在大乘佛教後期已開始流行,它在7世紀後半葉取得主導地位。佛教在中亞信仰伊斯蘭教的一些民族侵入印度以後急劇地衰落,迄13世紀初終歸消失。印度近代的佛教復興運動是在19世紀重新由斯里蘭卡傳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