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有什麼戰機
印度空軍目前裝備的主要戰斗機有:
1、蘇-30MKI(Sukhoi Su-30MKI),大約有250架左右。
Ⅱ 印度空軍的戰斗機
蘇-30MKI戰斗機
2001年4月28日,俄羅斯和印度在伊爾庫茨克簽署了俄向印度轉讓成批生產蘇-30MKI殲擊機許可證的合同,這是兩國迄今為止簽訂的一項金額最大的軍事技術合同,價值33億美元。除了向俄羅斯直接購買32架蘇-30MKI戰斗機外,印度還得到俄方授權,在今後17年內生產140架蘇-30MKI殲擊機。蘇-30MKI成了印度空軍裝備的最新型戰斗機。
蘇-30MKI是俄羅斯蘇霍伊實驗設計局研製的先進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斗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該機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有很好的氣動性能;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採用鋁合金和鈦合金,傳統3梁式機翼;具有機動性和敏捷性好、續航時間長等特點,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該機裝有著名的AL-31F渦輪風扇可操縱推力矢量發動機,具有高度機動性。最大起飛重量達30噸,最大平飛馬赫數能達到2.35。
蘇-30MKI主要機載設備有N-101相干脈沖多普勒雷達,具有邊跟蹤邊掃描和下視/下射能力,可同時攻擊兩個目標,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綜合火控系統將雷達、紅外搜索/跟蹤感測器、激光測距儀與頭盔顯示器協同起來,並顯示在廣角平視顯示器上。戰機雙翼下有12個武器掛點,可以掛載4~6枚R-27中程空空導彈、R-73近距紅外空空導彈等。
「幻影」2000戰斗機
從法國進口的49架「幻影」2000戰斗機是印度空軍的新型主力戰機之一。
「幻影」2000戰斗機是法國達索公司研製的超音速戰斗機,主要任務是截擊和制空,亦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幻影」2000採用與「幻影」III相同的無尾三角翼氣動布局,但應用了電傳操縱、放寬靜穩定度、復合材料等先進技術以及大推力的渦扇發動機和更先進的電子設備,所以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屬第3代超音速戰斗機。
「幻影」2000戰斗機裝備有9個外掛架(機身下5個,兩機翼下各兩個),執行截擊任務時可帶兩枚R530中距和兩枚R550近距空對空導彈,用於對地攻擊時可載各種炸彈。另外,印度還和法國簽訂了價值3.78億歐元的合同,以購買10架法國的「幻影」2000H型戰斗機。2000年10月9日,印度空軍參謀長蒂普尼斯稱,空軍計劃使用「幻影」2000型戰斗機來實施核武器的投放。
「美洲虎」攻擊機
印度空軍還裝備有116架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攻擊機,主要用於近距空中支援,有多種改型。
從外形上看,「美洲虎」頗有特點———它在機翼上部裝備有導彈掛架,迎面一看,彷彿在肩膀上扛了兩枚導彈。該機最大飛行馬赫數為1.5,最大作戰半徑1300千米,機上裝有兩門30毫米航炮,可外掛各種空對地武器,最大載彈量約 4.5噸。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法國空軍的「美洲虎」戰機曾參戰實施對地攻擊,結果被地面火力擊傷多架。
LCA戰斗機
2001年1月4日,由印度自行研製的輕型作戰飛機(LCA)首次試飛成功。印度軍方高度評價這一成功,稱之為「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值得印度自豪」。LCA因此成為印度空軍的「未來之星」。
LCA飛機整個研發過程歷時近18年,可謂路途坎坷。據印度媒體稱,LCA整體技術十分先進,號稱是「世界上最輕的多功能戰斗機」。這種輕型超音速戰斗機集速度、機動性、加速性、可靠性於一體,符合現代空戰的嚴格要求,能實施全天候制空、對海、對地攻擊作戰任務。
從公布的照片看,LCA飛機頗似「幻影」2000的濃縮版。在未來,LCA飛機將與蘇-30MKI重型戰斗機構成輕、重搭配。LCA的機載雷達很有特點,它是一部多功能雷達。它具有探測、追蹤、地形迴避和制導武器發射等功能,在計算機系統的處理下,掃描和追蹤可同時進行。多普勒脈沖使其具有俯視射擊效果和地形繪制能力。LCA共有7個裝備外掛點,在武器的配置上力求作到最大的適應性,即可發射各種導彈、炸彈和火箭。根據任務需要,LCA可發射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空對艦導彈。
米格—21戰斗機
20世紀50年代初期,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出米格-21「魚窩」戰斗機,此後曾不斷改進,出口到全世界37個國家。印空軍擁有4種型號125架米格-21戰斗機。
作為一種性能優異的單發輕型超音速戰斗機,米格-21重量輕,機動性好,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縱性好。從外形上看,米格-21小巧靈活,戰機的最大飛行馬赫數能達到2.1,作戰半徑270千米。武器裝備有:一門23毫米雙管機炮,備彈200發,翼下4個掛架可帶4枚K-13A紅外空對空導彈或「先進環礁」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也可帶火箭彈或常規炸彈。載彈量一噸。
也許是由於服役時間太長的緣故,印度空軍的米格-21戰斗機事故率較高。為解決這一問題,印度空軍出資數億美元,從1999年開始與俄羅斯合作,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希望米格-21能繼續承擔主力戰斗機的重任。
米格—29戰斗機
作為當今世界優秀的第3代戰斗機之一,米格-29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一直頗為暢銷,曾出口10餘個國家。在印度空軍中,米格-29戰斗機也是當仁不讓的「頂樑柱」。
米格-29戰斗機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雙發高機動性超音速戰斗機,可執行截擊、護航、對地攻擊和偵察等多種任務。俄羅斯出具的技術任務書上說明,米格-29的近距作戰和超視距作戰性能均優於美國的F-16和F/A-18。
米格-29戰斗機採用全後掠下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帶有較寬的機翼前緣邊條,液壓助力機械式操縱系統,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復合材料結構佔全機重量的7%,作戰半徑574千米,最大平飛馬赫數能達到2.3。米格-29戰斗機的特點是強調飛機的高亞音速機動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但不具隱形能力,是典型的第3代戰斗機。
米格-29戰斗機裝備有大功率脈沖多普勒雷達,具有下視/下射能力和超視距攻擊,機翼下有8個外掛點,可攜帶先進的中距和近距空空導彈,如R-60紅外空空導彈,也可攜帶R-73A或R-73E紅外空空導彈以及各種炸彈和火箭等。機上裝有「警笛」3全向雷達告警系統,還有獨具特色的頭盔瞄準具(可用於導彈離軸發射)等。
印度「導彈之父」、總統卡拉姆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直截了當地指出:「弱小並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軍事上)必須強大。」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印度「以軍強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三軍不斷購買先進武器裝備,修改作戰理論。作為未來戰場上的主力,針對宿敵巴基斯坦空軍的「先發制人」戰略,印度空軍認為,國土防空作戰理論已經過時,
並提出一種全新的作戰理論,即「戰略性威懾防空」。
「戰略性威懾防空」就是指印度空軍利用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優勢,在承受住敵對國最初的攻擊後,用現代化技術和高性能的遠程飛機,通過空中加油,延長空中作戰時間,對入侵之敵進行大縱深和遠距離的反擊作戰,以求「後發制人」。
印度空軍認為,巴基斯坦空軍已制定了「先發制人」的空戰理論,謀求將印空軍戰機摧毀於「巢穴」,縮小其空軍兵力的劣勢。因此,印度空軍必須要承受住巴基斯坦空軍的第一波「先發制人」的打擊,然後對巴基斯坦進行毀滅性的反擊,從而獲取戰爭的勝利。在2005年10月份巴基斯坦空軍舉行的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高分2005」演習中,巴基斯坦空軍就重點演練了「先發制人」的打擊戰略。所以,印度空軍官員稱,「戰略性威懾防空」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強大的災難性的遠程戰略反擊能力給對手以震懾,讓其不敢輕舉妄動,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印度空軍的「戰略性威懾防空」理論指出,印度空軍能否「後發制人」,關鍵是能否在巴空軍「先發制人」的打擊中生存下來。因此,印度空軍必須構築完善的預警系統,盡早發現巴空軍襲擊徵兆,以進行有效防護。印度空軍已經與以色列簽署合同,購買4架「費爾康」預警機,並自行研製3架預警機,使印度空軍在2012年以前的預警機數達到7架,實現全天24小時的偵察監視和指揮作戰,並打造印度空軍的空中指揮中心。另外,為防止巴空軍的攻擊,印度還加緊打造可用於防空的導彈防禦系統,自行研製「天空」防空導彈。
同時,「戰略性威懾防空」還強調,反擊作戰應把戰場引向敵領空,以減少空戰的附帶損傷。為此,印度空軍決定購買空中加油機。據悉,印度已與烏茲別克簽署協議,購買6架伊爾-78空中加油機,並選派飛行員和技術人員赴烏學習伊爾-78空中加油機的駕駛、空中加油及維護與保養技術。印度空軍已裝備4架空中加油機。印度空軍官員稱,經空中加油後,印度蘇-30MKI戰機的續航能力將提高3倍以上,其他飛機也可在空中加油機的幫助下攻擊7000公里范圍內的任何目標。
而且,為增強「戰略性威懾防空」的效應,印度空軍計劃從俄租賃或購買圖-22戰略轟炸機,並在未來15年內,將現有39個戰斗中隊擴編為55個,裝備190架可執行核打擊任務的蘇-30MKI戰斗機。軍事專家稱,一旦印度空軍裝備圖-22戰略轟炸機,印度空軍的戰略反擊能力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印度空軍的「戰略性威懾防空」理論還認為,取得空間優勢和信息優勢是印度空軍實施「戰略性威懾防空」的重要條件。因此,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印度空軍新戰略計劃《空軍2020年遠景規劃》就強調,印度應利用其在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領域的核心競爭優勢,加快天基預警、偵察、通信力量建設,奪取制空天權,全面提升空軍的縱深戰略打擊能力。
為此,印度不斷加大太空投入,分別參與俄羅斯和歐洲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研製各式衛星和太空武器。印度空軍計劃,最遲在2007年以前擁有一套以衛星為基礎的軍事偵察和監視系統。
Ⅲ 颶風戰斗機的設計與研發
颶風戰斗機由霍克飛機公司(Hawker Siddeley)根據英國航空部規格F.36/34(F.5/34修訂)而設計,規格要求生產一種配備勞斯萊斯PV-12發動機的戰斗機,PV-12發動機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梅林發動機。設計於1934年初展開,由悉尼·肯姆(Sidney Camm)擔任設計師。
某程度來說,颶風戰斗機的設計在推出時已經顯得有點不合時宜。它使用了霍克飛機公司建造雙翼機的技術,以傳統機械方式接合和固定而非焊接。機身結構以由鋼管組成的沃倫式桁架構成,裝上機肋和縱梁後覆上布制蒙皮。初期機翼以兩組鋼制翼梁構成結構,再覆上布制蒙皮。到1939年4月由一種硬鋁(raluminium)製造的全金屬與應力蒙皮結構的機翼取代,其後出廠的颶風戰斗機均使用這種機翼。同期推出的噴火戰斗機則使用金屬制硬殼的機翼結構,雖然強度較高和較輕,但對子彈的對抗性則較差。
悉尼·肯姆把設計交到航空部時被他們以太正統(too orthodox)為由而否決。霍克飛機公司孤注一擲,獨力支持肯姆把他的設計付諸實行。以經濟角度考量,颶風戰斗機必須盡量根據霍克飛機公司現有的工具和技術來設計(颶風實際上就是潑婦式戰斗機(Hawker Fury)的單翼版)。但使用舊技術卻是颶風戰斗機成功的關鍵因素,機身的金屬結構和布制蒙皮非常耐用,而且比起噴火戰斗機的金屬蒙皮,颶風戰斗機的布制蒙皮對爆炸性機炮彈有更高的對抗性,簡單的設計亦令維修變得更容易。
颶風戰斗機於1936年開始量產,其簡單的結構令生產十分容易,而同期推出又較先進的噴火戰斗機則因為結構復雜設計新穎而令生產速度大大減慢。獲配備颶風戰斗機的飛行中隊同樣受惠,這些飛行中隊早就熟悉像颶風戰斗機這類老結構飛機的維修方法。維修簡便、配置寬闊的起落架和良好的飛行特性令颶風戰斗機退居二線後仍然在一些環境惡劣,要求高可靠性多於高性能的戰場執行任務。
在不列顛空戰當中,颶風的數量比噴火要多,但由於噴火被集中對付德國戰斗機而颶風則大多對付德國轟炸機,而大多數被擊落的德軍飛行員都聲稱是被噴火擊落(盡管他們可能是被颶風擊落),於是風頭都被噴火搶去了,在1942年初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空戰當中都有颶風參與,但也同樣被日軍飛行員以為是噴火。
Ⅳ 颶風戰機的型號
颶風Mk I
如預期一樣,第1架颶風Mk I很快就完成,1937年10月開始付運。這款早期型號非常簡單,使用覆有布制蒙皮的機翼,木製雙葉定距螺旋槳,裝甲不足又沒有自封油箱。以勞斯萊斯梅林發動機Mk II或Mk III驅動,產生1,030匹馬力,並配備8挺使用.303英吋子彈的勃朗寧M1919機槍。8挺機槍聽起來好像火力很強,但事實上這種小口徑機槍只能擊落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木製飛機。不列顛空戰期間常常出現德軍飛機被大量.303子彈擊中後仍能安全飛返基地的情況。使用較少但口徑較大的機槍能更有效擊落敵機,Mk I後的型號均改善了火力不足的問題。
1939年,Mk I改用全金屬機翼和德哈佛蘭(de Havilland)或羅陀(Rotol)制的恆速金屬螺旋槳,又加裝了裝甲和增加發動機推力的噴射式排氣道。皇家空軍共訂購500架Mk I後期型,成為法國戰役和不列顛空戰時的主力機種。首位皇家空軍的王牌飛行員第73中隊的卡柏·凱恩就是使用這種MK I後期型。
雖然倚賴一些舊科技,但颶風證明能與德國空軍的Bf 109匹敵。參與不列顛空戰時於第85飛行中隊服役的英國王牌彼德·唐森(Peter Townsend )著作Duel of Eagles中指出,颶風戰斗機超凡的回轉性能能夠抵銷BF 109在速度上的優勢。另一個因素就是驅動颶風戰斗機的梅林發動機,尤其當加裝了限流器改善負G動作會出現截油的問題後,梅林的低空性能較驅動Bf 109的DB 601好。但於15,000英尺以上時,DB601A-1則較梅林III和XII佳。不列顛空戰期間,皇家空軍取得的戰果大都由颶風戰斗機擊落(2,739架中,颶風擊落了1,593架)。颶風多數會被指派去攻擊那些航速較慢的轟炸機,而噴火則負責對付Bf 109。到1940年末不列顛空戰結束時,噴火的生產速度已經趕上颶風,大部份飛行中隊都已經能夠配備噴火戰斗機。
颶風Mk II
梅林發動機改良版本XX(MK 20)於1940年推出,新的雙速增壓器可以讓飛行員根據高度(氣壓)改變葉輪(impeller)速度。於18,000尺或以上,飛行員可以轉到高速傳動(FS ratio—完全增壓(Full Supercharge))以增加壓縮,低於18,000尺時,則轉到低速傳動(MS ratio—普通增壓(Moderate Supercharge)),這樣會減少引擎功率的消耗。結果於不同高度都能夠提供更大的動力,發動機的性能得到顯著的提升,最大輸出1,280匹馬力。
1940年6月11日,第一架配備灰背隼XX的颶風Mk I首飛。1940年9月,不列顛空戰最激烈的時候,颶風Mk IIA1亦開始交付各飛行中隊。
霍克飛機公司對改裝戰斗機武裝有充足經驗。首個試驗將2門歐瑞康(Oerlikon Contraves)20毫米防空炮以吊艙安裝於颶風機翼下,但攜彈量少,彈鼓供彈的設計又常常出現卡彈的情形。最後以4門希斯巴諾Mk II 20毫米航炮安裝於機翼內。
灰背隼XX性能之佳,令老舊的颶風仍能繼續生產,霍克飛機公司不久後推出颶風Mk IIA2,一種配備12門白朗靈機槍,一種配備4門希斯巴諾航炮。首架MKII A2於10月交付,使用了較大的螺旋槳。其後訂名為MK IIB和MK IIC,分別於1941年4月和6月推出,都使用了經輕微修改的機翼。新機翼加裝了炸彈掛架,可掛250公斤、500公斤炸彈或附加油箱。此時德國的新式戰斗機性能上已超越颶風,因此颶風的角色就轉為戰斗轟炸機和夜間戰斗機。
Mk II也用於地面支援,但很快就發現20毫米航炮的能力並不足以摧毀德國坦克,用炸彈攻擊更是不可能。霍克於每邊機翼下加裝1門40毫米航炮,機翼內的武裝則減至每邊一門白朗靈機槍,問題迎刃而解。這些改裝了的颶風被起了一個綽號—飛行開罐器(Flying Can Openers)。
首架改裝了的MK IIB於1941年9月18日首飛。其後新建配備這種武裝的颶風被訂名為MK IID,於1942年開始交付,並於駕駛艙、散熱器和發動機加裝裝甲。MK IID最初配備勞斯萊斯制的航炮,攜彈12發;但很快便轉用維克斯S航炮,攜彈15發。MK IID於北非戰場執行反坦克任務,在沒有防空炮火和敵方戰斗機干擾下,颶風MK IID均能精確有效地打擊裝甲車輛和其他地面車輛。
另一種使用改裝機翼的型號為MK IIE,在首250架交付後型號變更為MK IV。T Mk IIC 是一種以MK IIC為藍本的雙座教練機。只為伊朗空軍建造過2架。
颶風Mk III
Mk III是使用帕卡克(Packard制梅林發動機的MK II,以騰出英國制的梅林發動機供其他機種使用。但其後英國制的梅林發動機產量增加,計劃因此被放棄。
颶風Mk IV
颶風最後一個重大改動就是使機翼更為「合理」(rationalize),裝置一個能掛載2枚炸彈的掛架,2門40毫米維克斯航炮或8枚RP-3火箭彈。也改用了最新的灰背隼24或27發動機,輸出1,620匹馬力,並裝有沙塵過濾器。Mk IV於1944年早期被台風戰斗轟炸機取代前於歐洲戰場執行地面攻擊任務。法國王牌皮埃爾·克洛斯特曼(Pierre Clostermann)於其著作《The Big Show》中憶述攜帶有RP-3火箭彈的颶風航速會因為火箭彈的阻力而限制於每小時330公里,致命的德軍地面炮火很容易就擊落攜有火箭彈的颶風。克洛斯特曼也敘述了一次火箭彈攻擊任務,第184飛行中隊4架颶風Mk IV於1943年12月20日負責攻擊法國海岸一個V-1發射場,但有3架颶風在展開攻擊前已經被擊落。
颶風Mk V
有2架颶風Mk IV被改裝為颶風Mk V,使用4葉螺旋槳和灰背隼32發動機。當時地面攻擊任務已經改由台風執行,颶風亦不再生產,只有少量MK V交付到空軍。
此時,於英國的颶風已經退居二線。但其他海外地方仍視颶風為一線戰斗機,於中東和遠東地區均有突出表現。1941年至1942年初防衛馬爾他的戰役,颶風亦作了非常重大的貢獻。
海颶風Mk IA
由颶風Mk I改裝而成,用於一些裝有投射器的商船(Catapult armed merchantman,CAM)上,自商船的投射器出擊並為商船群提供空中防禦。如果未能飛抵陸地,飛行員就要跳傘逃生,並由商船救起。
海颶風Mk IA都是由一些前線部隊退役的颶風Mk I改裝而成,這些颶風Mk I都曾受過損壞,結構上都不太堅固。曾經有一架海颶風Mk IA因抵受不住投射器的沖力而裂成碎片。由50架颶風Mk 1改裝成。
海颶風Mk IB
裝有彈射器線軸和著陸勾。由1941年10月起,用於商船空母。由340架颶風Mk IIA改裝成。
海颶風Mk IC
自1942年2月起把MK I改裝,加裝彈射器線軸、著陸勾和颶風Mk IIC的機翼。
由400架颶風Mk IIC和MK IIB改裝成。
海颶風Mk IIC
用於航空母艦,裝有海軍無線電設備。
由400架颶風Mk IIC改裝成。
加拿大颶風,Mk X至Mk XV
部份颶風由加拿大汽車及鑄造公司生產。
颶風Mk X:單座戰斗機/戰斗轟炸機,1具帕卡德梅林28發動機提供1,300匹馬力。配備8門0.303英吋(7.7毫米)口徑機槍,共生產490架。
颶風Mk XI:共生產150架。
颶風Mk XII:單座戰斗機/戰斗轟炸機,1具帕卡德梅林29發動機提供1,300匹馬力。配備12門0.303英吋(7.7毫米)口徑機槍,其後改為4門20毫米航炮。
颶風Mk XIIA:單座戰斗機/戰斗轟炸機,1具帕卡德梅林29發動機提供1,300匹馬力。配備8門0.303英吋(7.7毫米)口徑機槍。
海颶風Mk XIIA:與颶風Mk XIIA相同。
Ⅳ 「幻影"2000.陣風.台風.鷹獅.F-16.J-10.米格-29.梟龍.印度的LCA......哪些是中型哪些是輕型戰斗機
「幻影"2000.陣風.台風.鷹獅.F-16.J-10.米格-29這些算中型,裝2台中型推力發動機或者一台重型推力發動機,空重10噸左右
重型機兩台重型推力發動機,空重十幾噸,像F15,蘇27這樣的。
梟龍.印度的LCA裝一台中推發動機,空重7噸左右,算輕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