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戰象的資料
自古各國的兵家就十分注重利用本地的特有動物-------象來沖鋒陷陣,這樣做也常常收到出人意料的戰績。藉此在某些特殊環境下產生了以「象」為基礎的兵種,即為「象兵 」或「戰象」。「戰象」是是古代一些地區的重要作戰武器。在戰場上主要用於沖散敵軍的陣列以及踩踏敵軍。戰象都是公象,因為公象速度更快而且更好鬥。戰象也許算是戰場上應用最早的恐怖武器了。它們主要的作用是在沖鋒時踩踏並沖破敵軍陣線。沖向敵軍的戰象不僅能在敵軍中製造驚恐和慌亂情緒,而且還可利用馬不習慣大象散發的氣味這一特點,令敵軍戰馬受驚失蹄。與騎兵的戰馬不同,戰象的皮很厚,不會輕易受傷,即使步兵的長矛陣也很難擋住它。
一、歷史
大約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開始馴象。但是象並未完全家養化,人們必須在野外捕捉象來使用。首先被馴化的品種是亞洲象,主要用於農業。人類首次驅使象上戰場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當時吠陀時代的印度有幾首聖歌對此加以記載。大約同時的中國商朝人也最先將象編入軍隊。商朝人馴化的是棲息於黃河流域的象。
非洲、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東南亞泰國、緬甸等國家都盛產大象,被稱為象的故鄉。我國的雲南等熱帶叢林地區也是大象繁衍棲息的勝地。
象的軀體魁偉龐大,是世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但象並不笨拙。它生性聰明,通人性。象雖行動緩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陡峭山路視若坦途。所以,盛產大象的亞非地區自古就有利用象做運輸工具、當郵差的傳統。它那讓人望而生畏的體態巨力更是兵家青睞的戰鬥力。
波斯帝國在數場戰役中使用從印度獲取的戰象。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波斯帝國與亞歷山大大帝的高加米拉會戰,很可能是歐洲人首次面對戰象。布置在波斯軍隊陣列中央的十五頭戰象給馬其頓軍帶來極大的震撼。以致亞歷山大在會戰前夜感到有必要為此向恐懼之神獻祭。高加米拉會戰是亞歷山大的輝煌勝利。但是他對敵軍的戰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征服波斯後,亞歷山大認可了戰象的使用,並將一隊戰象編入自己的軍隊。五年後,攻入印度的亞歷山大在與皮魯斯的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中,已經知道如何對付戰象了。當時統治(如今的)旁遮普和巴基斯坦國的皮魯斯在此會戰中投入了八十五頭戰象,形成對亞歷山大的巨大威脅。但是最終亞歷山大戰勝。正當此時,在當代孟加拉國和印度東北部的摩揭陀國擁有六千餘頭戰象。不久之後,「旃陀羅笈多·孔雀」擁有九千多頭戰象。這兩個巨大的數字是波斯人和希臘人使用的戰象數量望塵莫及的。
戰象的使用開始傳播。亞歷山大的繼業者們在戰爭中投入了數百頭來自印度的戰象。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人和迦太基人開始為了戰爭馴化非洲象。努米底亞人和庫什人也開始馴象。他們馴化的是非洲的森林象。可以肯定地說,北非殘余的象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捉而最終滅亡。森林象這個品種比塞琉古王朝使用的亞洲象體型小。它們經常由於恐懼而無法被驅入戰斗。非洲的草原象的體型比森林象和亞洲象大。事實證明,馴化草原象用於戰爭非常艱難,對其的使用也不廣泛。公元前217年,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朝之間的拉菲亞會戰,埃及軍隊的森林象體型小於對手的亞洲象。但是塞琉古王朝的安條克三世(大帝)並未因此而勝利。
斯里蘭卡的歷史文獻記載,戰場上率領軍隊的國王們的坐騎是象。在兩王公元前200年的歷史上著名的遭遇戰中,名為「Kanla」的象是「Dutugamunu」王的坐騎,名為「Maha Pabbata」的象是「Elahara」王的坐騎。古羅馬歷史學家「普林尼」提到,「Megastenes」記載了「Onesicritus」的一個說法。說是斯里蘭卡象相對於其他品種的象體型更大性情更兇猛更適合在戰場使用。這個原因加上斯里蘭卡象生活的地域靠近海港使販賣斯里蘭卡象成為有利可圖的貿易活動。甚至在和平時期,象踩踏的死刑使用於叛國者和其他違反國法侵犯王權的罪犯。
古代的戰象參加演出亞歷山大去世之後的數百年,歐洲戰場上的各支軍隊使用戰象對抗羅馬。從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的「Heraclea」會戰,到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戰象震懾著羅馬軍團。同亞歷山大一樣,羅馬人找到了對付戰象的戰術。公元前202年的扎馬會戰,漢尼拔麾下的戰象隊的沖鋒沒有效果。因為羅馬軍的陣列給敵方戰象的沖鋒留出了通道。一百多年後,公元前46年的塔普蘇斯會戰中,愷撒以戰斧裝備第五軍團,指揮軍團兵集中攻擊戰象的腿。該軍團抵擋住了戰象的沖鋒。之後戰象成為第五軍團的標志。塔普蘇斯會戰是西方戰場上使用戰象的最後一次比較重要的事例。據說豬是對付戰象的有效武器。老普林尼記載:「戰象對最小的豬的尖叫都會感到恐懼。」據說一次麥加拉城的成功解圍。麥加拉人將滾油倒在一群豬身上,使得豬身上著了火,並把他們驅往敵人的戰象隊。面對身上有火苗的慘叫的豬群,戰象在恐懼中四散奔逃。
帕提亞帝國在與羅馬人的戰爭中偶而使用戰象。不過繼起的薩珊波斯帝國軍隊中戰象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薩珊波斯在與其西方敵人的戰爭中多次使用戰象。以此著名的「Vartanantz」會戰,波斯戰象導致亞美尼亞軍的畏懼,進而粉碎了亞美尼亞的叛亂。另一個事例是「al-Qādisiyyah」會戰,波斯軍使用了為數眾多的戰象。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很少使用戰象。查理曼大帝在804年征討丹麥人的戰爭中,帶上了他的戰象「Abul-Abbas」。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十字軍在聖域俘獲了一頭象,並在1214年攻佔「Cremona」的戰斗中使用了它。
印度的一個伊斯蘭教君主使用戰象幾乎終結了帖木兒的征戰生涯。在1398年的一次戰役中,帖木兒的軍隊面對敵軍一百頭以上的戰象幾乎因為恐慌而潰敗。歷史學家評論,這場戰役帖木兒勝在了一個天才的計謀:交戰前他命令在駱駝背上堆燃燒的麥稈,燃燒產生的煙塵驅使駱駝向前狂奔,使得戰象受驚而向後潰散,並導致敵軍撤退的企圖失敗。對本戰役的另一種評價來自「Ahmed ibn Arabshah」,他說帖木兒使用大量的騎兵遲滯了戰象隊的沖鋒。此戰之後,帖木兒軍使用戰象對付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據記載國王「Rajasinghe the First」於1558年圍攻位於科倫坡(當代斯里蘭卡首都)的葡萄牙堡壘時,他麾下有一支由兩千餘頭戰象組成的方陣。國王「Rajasinghe」的王家馬廄總管被稱為「Gaja Nayake Nilame」。馬廄總管的一名同僚是「Kuruve Lekham」。他負責統領馭象人即所謂的「Kuruwe」。馭象人的職責就是訓練戰象。
十五世紀後期開始,歐洲的戰爭進入火器時代。從此組織戰象沖鋒實在荒謬,因為火炮能輕易擊敗它們。人們從此不再驅使象沖鋒陷陣,而是承擔其他的軍事任務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象在一些地區承擔著機器無法完成的任務。
二、戰術
象在軍事上有諸多用途。象龐大的體型可運載沉重的物資,在近代機動車輛取代它們之前,象一直是一種有效的運輸方式。在會戰中,戰象通常被布置在軍陣的中央。位於中央使戰象能有效地挫敗敵方的沖鋒,也便於它們自己發動沖鋒。
戰象在沖鋒時可達到30千米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戰象的沖鋒並不能簡單地被裝備長矛的步兵方陣化解,這一點與騎兵不同。戰象沖鋒的威力在於它們巨大的力量。它們沖垮敵人的陣型,踐踏敵方的士兵,揮舞長牙破壞廝殺。敵方沒有被沖垮的那部分軍隊,至少會被戰象的沖鋒驅趕到一邊,或者是其壓迫下後退。除此之外,戰象並不需要與敵人接觸就能引起恐慌,在它們的沖鋒面前敵人會因為恐懼而望風披靡。即使是訓練有素的羅馬軍團有時也不免如此。騎兵在戰象面前也不能倖免,因為戰馬不熟悉象的氣味,很容易在象面前受驚。
由於象的厚實皮膚,使得在戰場上殺死或者擊敗戰象極端困難。而戰象高度和重量的巨大優勢對它們的騎手們起了可觀的保護作用。除了執行沖擊敵陣的任務,戰象為投射兵器穩固的發射陣地。戰象隊布置於戰線中央,投射兵器在這個位置可以發現和攻擊更多目標。戰象馭手和位於象輿中的戰士裝備弓弩攻擊敵軍,另有長矛以供敵人近身時自衛。戰象搭載的投射兵器愈加發達。若干高棉族國王和印度族國王為他們的戰象裝備了如同投石機那般巨大的床弩,用來發射能穿透甲胄的長矛攻擊敵人的戰象騎兵和戰車。十六世紀後半葉,曾有人將大炮架在戰象背上。但是,火器時代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這種行動緩慢易遭炮火打擊的動物驅逐出火線。
然而有時在經受數創或者馭手死亡的情況下,戰象會發狂。它們瘋狂地奔跑,一視同仁地引發戰斗雙方的傷亡。發狂的戰象會給雙方帶來巨大損失。經驗豐富的羅馬軍團兵會試圖砍斷戰象的鼻子,故意引起它們發狂從而使得使用戰象的敵人陣線混亂。裝備標槍的輕裝散兵也被用來驅趕戰象向後奔跑,因為標槍的打擊能引發它們發狂。
斯里蘭卡的歷史記載,經訓練的象能嫻熟地用鼻子揮舞兩端為鐵球的鐵鏈條。這樣的象能夠驅使軍隊在絕境中繼續前進。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軍的戰象背部安有象輿。象輿中搭載三人,這三人要麼是弓箭手要麼裝備六米長的長矛。非洲森林象比非洲草原象和亞洲象小的體型使得它們無法馱起如高塔台般的象輿,它們僅能搭載二到三人。戰象必須由一名馭象人駕馭,馭象人被稱為「mahout」,通常是努米底亞人。馭象人帶有一帶刃鑿子和一錘子,在戰象發狂的時候馭象人便使用鑿錘切斷象的脊骨殺死它。戰象被比作二戰時的坦克。不過戰象和坦克的戰術使用方式實在是相差太遠。
「Jayantha Jayawardhene」1994年在他的《斯里蘭卡的大象》中認為,戰象是不可靠的武器,只能嚇唬敵人。他說:「人們發現戰象很敏感,容易被陌生的聲音或者其他原因所影響而喪失意識,陷入瘋癲四散奔逃。」
三、更多
刀槍不入的「象兵」
據傳,公元前600餘年,印度就開始訓練「象兵」。古印度亞柏格皇帝曾驅遣三百餘只「象兵」向敵八千餘名重兵據守的希托安要塞進攻。群象沖來,黑壓壓的一片,刀槍不入,勢不可擋;它那長長的鼻子輕輕地一點就將人捲起,然後將人摔得粉身碎骨: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便成為肉餅。敵軍驚慌失措,丟盔棄甲,抱頭鼠竄。亞柏格揮軍一舉奪占希托安要塞。
在泰國曼谷以北百十米,有個旅遊名城素攀府,這里每年都要舉行象節遊行,紀念象戰的偉大勝利。來這里觀光旅遊的人們,無不對那披紅戴綠裝飾得威武繽紛的「象兵」隊列贊嘆不已。那器宇軒昂的古泰王納黎萱騎象雕塑更讓人駐足仰目,遐想泰、緬象戰的盛況。
泰緬「象兵」對決
歷史追溯到1569年。泰國大城王朝被緬甸滅亡。泰王子納黎萱不甘亡國屈辱,卧薪嘗膽,積蓄力量,在愛國遺官志士的擁戴下,於1584年在肯城自立為王。緬甸國王聞訊大怒,但又一時無可奈何,經過八年時間的周密准備,於1592年派遣緬王儲帕瑪哈烏拔拉率「象兵」討伐。早有準備的納黎萱和其弟弟揮師奮起迎戰。他們依託熱帶山嶽叢林的有利地形,設下層層伏兵。當緬軍進入泰軍埋伏圈時,伏兵猛然躥出。納黎萱親率「象兵」沖殺在前。霎時緬軍死傷遍野,陣線大亂,四奔逃遁。哈在此時,納黎萱及其弟所騎之象春情勃發,撒開四蹄沒命地追趕奔跑中的緬軍「象兵」。泰軍乘「象兵」之威奮力追擊,不料反陷入緬軍陣列圈裡。來到一處,泰王納黎萱抬頭環視四周,猛見緬王儲帕瑪哈烏拔拉騎在象背上,停在不遠處的樹陰之下,周圍簇擁著眾衛士,好一派笑傲天下的氣勢。納黎萱不禁一愣,但很快便從驚愕中鎮定下來,不失王者風范,激將之言脫口而出:「皇兄!為何呆立樹下,敢來決一雌雄否?良機莫失啊!」
緬王儲帕瑪哈烏拔拉聽罷此言,剛要發怒,卻見納黎萱身邊只有寥寥幾名侍衛,心想倘若即令部下上前拿下這落網之徒,豈不有恃強凌弱之嫌,便二話沒說,揮鞭策象朝納黎萱的騎象猛沖過去,一下將納黎萱的坐象撞得橫在面前。他就勢舉刀向納黎萱猛力劈下去。泰王閃身躲過刀鋒,但頭盔已被砍破。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納黎萱臨危不懼急忙回過身來;使出全身力氣,驅象撞向緬王儲的騎象,並揮刀猛砍下去。這一刀從緬王儲右肩斜劈下來,傷及中樞神經。緬王儲當即斃命。帥亡兵潰。緬軍見到這般情景喪魂落魄,驚慌逃遁。泰軍大勝。從此,泰王納黎萱名震四方。他與他的「象兵」以英勇無畏的氣概,成為泰國男女老幼贊美的偶像,也使周邊蓄意染指這個美麗國家的人望而卻步。在這之後的150餘年間,再無外敵敢來侵犯,對泰國的政局穩定、經濟發展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影響。
「獅兵」退「象兵」
縱然,大象是當今地球上最大的陸生動物,體重超群力大無比。對一般的動物它不屑一顧。但是,它卻懼怕獅子。聰明的兵家抓住這一點,來制服「象兵」。相傳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劉義隆任命宗愨為振武將軍,討伐林邑國。林邑國王臨危急令王牌軍「象兵」部隊迎戰。這刀槍不入的龐然大物使宋軍猶如現今的步兵遇見坦克,無法招架,死傷累累。但是,宗愨並不畏敵避戰。他想到大象的勁敵是獅子,可是,又不可能馬上馴化出一批「獅兵」與敵抗爭,便靈機一動,命令部屬連夜趕制了一批獅子模型,運到陣前,威懾敵「象兵」。這一招還真靈。當林邑國的「象兵」沖來時,大象猛見只只雄獅嚴陣以待,如臨天敵,調頭就跑,任憑馭手怎麼鞭笞也不回頭迎戰。這時,宗愨一聲令下,率兵緊迫不合,一舉打敗了林邑國。
鄧子龍破「象陣」
講起破「象陣」,倒是莫過於明朝驍將鄧子龍。那是1583年,鄧子龍被任命為雲南永昌衛(今保山地區)參將,率兵反擊由漢奸木邦部罕虔引入境內的緬甸侵略軍。當時,緬軍憑借十萬重兵,尤其是浩盪的「象兵」、馬隊,所向披靡,塗炭百姓,危及雲南全省。鄧子龍臨危受命,卻不急不躁。不管敵人如何罵陣挑戰、部下如何求戰心切,他泰然自若。鄧子龍到任後,先是遍察戰場,籌謀降敵之良策。經過苦思運籌,他決定將敵誘人一狹窄的谷地,以扼制其「象兵」、馬隊的行動。這時,敵人有些不明底細,便派出說客,試圖對鄧子龍施以詐降,並查明有關軍情和周圍地形。鄧子龍一眼就識破了敵人的詭計,便將計就計,不僅對說客款待備至,而且還任其在營區中隨意走動察看,並指示將士們盡量顯得鬆弛、渙散一些。說客看到,鄧子龍的部隊不足萬人,而且武器不精、士兵厭戰不羈,差點笑出聲來。夜幕降臨時,鄧子龍又令部下在營中豎起兩個巨大的紙糊怪物,裡面點著油燈。說
客納悶地問;「這是什麼東西?」鄧子龍認真地說:「是「怯象燈」。敵人的象隊見到此物必然後退。」說客把鄧子龍的營地看了個夠,暗暗竊喜,心想,這樣的部隊真是不堪一擊,便趁夜不辭而別。其實,他的一舉一動全在鄧子龍的洞察之下。他幾乎看透了說客的心理,通知各處哨卡,佯裝打瞌睡,疲塌厭戰,讓說客安然離去。
敵軍統領聽了說客的稟報後,大喜過望,當即派出「象兵」、馬隊、步兵浩浩盪盪有恃無恐地直撲鄧營。哪知,鄧子龍早已在谷口、狹道兩旁設下了伏兵。敵軍一到,火弩齊發,利箭如雨……霎時,「象兵」大亂。此時,鄧子龍的伏兵猛然躥出,手持利劍長矛,怒吼著沖向敵軍,專照長長的象鼻子狠砍。被砍斷鼻子的大象慘叫著亂竄,與馬隊相撞,人仰馬翻。跟隨在後的敵步兵還沒明白過來,就被折返回逃的「象兵」、馬隊踩得血肉模糊。這時。鄧子龍率大部隊沖殺過去。入侵緬軍一敗塗地。後來,鄧子龍率兵激戰攀枝花,陣斬漢奸木邦部罕虔。這場英勇捍衛祖國邊疆的驅敵之戰永載史冊。
古印度亞柏格皇帝以三百隻「象兵」戰勝依託要塞堅守的八千餘名敵兵,得力於充分發揮「象兵」的獨特威力。宗愨將軍以獅像模型,隱真示假,智退林邑國的「象兵」。鄧子龍靠智勇兼備、運籌用兵,而打敗憑借「象兵」、馬隊十倍於己的十萬人的入侵大軍。這一切都生動地說明:兵家水平的高低就看其揚長抑短的功夫。
我國古代兵法曰:「能奪敵之所恃,則敵屈矣,能出敵之不意,則敵潰矣。總以所長攻所短,不以所短攻所長,勿舍易而圖難,勿知己而忘彼。」這段話明白地告訴人們:能奪取敵人所依靠的條件,敵人就會屈服:能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敵人就會潰敗。總要以我之所長攻擊敵之短處,不要以我之所短攻擊敵之長處,不要舍棄容易解決的敵人而謀求難以解決的敵人,不要只考慮自己而忽略對敵人的了解和研究。
2. 印度的「潑屎節」是怎麼盛行的
印度有四寶:恆河水、牛糞尿、印度神油、便宜葯
盡管印度沒潑水節了,但卻有一個「潑屎節」。在印度南部安德拉邦的一個村子裡,潑屎節是當地村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
潑屎節通常在印度教春節(Ugadi Festival)後的第二天,為了慶祝這個節日,人們會在春節期間收集很多牛糞,經過稀釋攪拌、揉成團、晾乾等一系列加工,製成糞塊。節日當天,人們在街上互相投擲糞塊,父母會把小孩扔進牛糞堆里。
印度人認為牛是神聖崇高的,牛糞有清潔作用,投擲糞塊、糞堆滾圈可以在新的一年裡帶來好運、驅除疾病。一個人身上被扔的牛糞越多,表示他收到的祝福越多。
3. 投石帶從出現到消失的過程是怎樣的
在射擊兵器中,只有這一種在奴隸社會以後就消失了?其發明時間不詳,從大洋洲?非洲很多原始部落直到20世紀還使用它來看,它也是一種古老且不約而同的發明?
從出現到消失,投石帶的變化不大,都是用一條皮帶或繩索製作,中間寬,用以兜石,一段有環,可以用手握住,另一端則無?把兜上石頭的投石帶在頭上旋轉,逐漸加力後放開無環的一端,石塊即快速飛出?這樣可以把1/4公斤的石頭擲出150米外?投石帶可以投擲光滑的石塊,也可以投擲鉛彈?到了火葯出現以後,還可以投擲早期的榴彈?
很顯然,投石帶跟弓弩相比,最大的好處是經濟性好?上面已經講了它的結構,這種武器顯然是很好製造的?石塊的要求也不高,最多圓些光滑些就行了?第2個好處是方便訓練和補充?從投石帶的使用來看,顯然比弓省力和易於操作,而且大多數地面石頭和其他小重物很常見,一旦儲備枯竭,可以隨地補充?因為結構簡單,如果損壞,投石帶也可以及時修復?投石帶的另一個好處是石頭從半空中下墜,對於專注於正面防禦的敵軍來說,頗有點防不勝防的感覺?但投石帶的缺點也是明顯的:精度太差,它的初速比箭更慢,而且呈拋物線飛行,精度根本無法保證?殺傷力也不足,在擲中無防護或者防護較差的對手的時候,還可以殺傷他們——穿著軟甲,如皮甲?麻甲?棉甲?鎖子甲等的軍人,如果甲胄厚度不夠,則石頭還是可以在不穿透甲胄的情況下傷害他們的,但是對付重甲兵就很難了,盾牌也可以容易的防禦住小石頭的攻擊?因為易於防禦,敵人對投石帶的恐懼遠沒有對弓箭的恐懼那麼大,因此它的心理威懾力也遠不如弓弩?我認為,投石帶這種射擊武器並不成功?
最早裝備投石帶的文明國家是古埃及?中王國時期就已經列入制式裝備了,主要供努比亞僱傭軍使用?後來這種武器流傳到其他國家?其中在歐洲發揚光大,甚至出現了像伊比利亞投石手這樣著名的投石部隊?而弓箭較好的西亞?印度盡管也有使用,但是范圍相對小些?可見弓箭跟投石帶存在著競爭關系?
中國長期不裝備投石帶,只有到了宋朝,使用手砲?這種東西由2人操作,拋擲半斤重的石頭?《武經總要》中建議在敵人逼近時使用它,這跟投石帶的使用相似,不過從作用原理和歸類來看,手砲應該稱為微型的投石機?除此以外,我找不到中國裝備投石帶的紀錄?中國的射擊兵器長期是弓弩的一統天下,後期變成弓與火器並用?個人認為這是中國人在軍事上比較其他國家的一個高明之處?
投石帶在羅馬衰落之後地位嚴重下降,中世紀歐洲射擊兵器的絕對主力是弓和弩?直到火葯傳到歐洲之後,歐洲人製造了小型燃燒爆炸物——早期的榴彈,為了投擲這種東西,在有限的范圍內使用了投石帶?這是投石帶最後一次閃光?
4. 據報道,印度人過節互扔石頭致頭破血流,這到底是什麼奇葩節日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更別說是不同的國家了,很多過節的方式不一樣也是可以理解和得到尊重的,但是對於這種過節的時候互扔石頭的行為都已經對別人造成的傷害,還是讓人無法贊同的。而印度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在慶祝自己的傳統宗教節日,而根據他們的傳統,在過節的這一天當地的人需要分成兩隊,然後再拾起石頭互相扔石頭,而且必須要等到對方全都頭破血流之後才能結束,這樣以危害別人的人身安全為目的的慶祝方式,讓人很不能理解。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風俗和習慣,但無論是什麼樣的風俗習慣都不應該以傷害別人為前提。
5. 灑紅節又稱「胡里節」、「色彩節」是印度的傳統節日,印度人是怎麼過的
在灑紅節這一天,男男女女在街上互相投擲彩粉,以表達自己的祝福。灑紅節是全民狂歡的節日,在這一天大家拋開一切束縛,盡情的歡樂,享受這一刻的喜悅。
灑紅節,也叫「胡里節」、「色彩節」,是印度的傳統節日,也是印度的傳統新年(即春分時的新印度歷年)。胡里節起源於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每年二月和三月舉行,慶祝時間的長短。
在印度聖地瓦拉納西,人們互相潑水,然後成群結隊地走上街頭,大聲尖叫;在廣大農村地區,胡里節比較熱鬧,有時要慶祝一個多月;在像比哈爾邦這樣的地方,人們會在春天唱歌,互相甩泥巴,扔牛糞。
現在,灑紅節節已演變成人們消除誤解和怨恨,捐棄前嫌,重歸於好的節日。
6. 印度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印度的傳統節日:
1,元旦 公歷1月1日,這是世界性節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戶都要喜慶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點本國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時,要在親朋好友的額頭正中點上紅點,以示吉祥。
2,國慶節 公歷1月26日。1929年,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國大黨在其年會上通過決定,規定1930年1月26日為獨立節。此後,這一節日每年都過。
3,甘地紀念日 公歷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獨立運動的偉大領袖、當代印度國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後,這一天便成了人們參拜甘地陵墓、紀念他偉大人格的日子。
4,薩拉斯瓦蒂節 一般在公歷1月到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在此期間,印度教徒要紀念知識女神薩拉斯瓦蒂。
5,開齋節 公歷2月前後,是穆斯林節日。這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穆斯林開齋節沒什麼兩樣,開齋節前,穆斯林要封齋一月,白天不得進食,到了開齋節,穆斯林們到清真寺禮拜,爾後宰牲擺宴,歡欣慶祝。
6,豐收節 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盛行於南印度。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後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聚。人們還要舉行敬牛儀式,給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牽牛遊行或舉辦賽牛會等。
7, 復活節 公歷3月2重日至4月25日間,是基督教節日。基督教徒要到教堂做禮拜,慶祝耶穌復活。
8,除十節 公歷5、6月間,是印度教節日。該節源於古代對河川女神的祭祀。印度教徒認為,節日期間到恆河等聖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種罪惡。
9,獨立節 公歷8月15日。紀念1947年8月15日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正式宣布國家獨立。
10,燈節 公歷11、1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印度最隆重的節日。
7.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有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舞獅子、劃旱船:
1、吃元宵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4、舞獅子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登高、滾綵球等動作。
5、劃旱船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
8. 我和老婆定製了行行攝色印度灑紅節攝影旅遊團,出發在即,想了解更多的印度灑紅節習俗
1節日簡介
編輯
灑紅節每年2、3月間舉行,慶祝時間的長短不一。又稱霍利節、荷麗節、胡里節。在印度,灑紅節又是印歷的新年。灑紅節原是慶祝春天,與創造和復始的行動有關,代表春分和穀物豐收。在灑紅節節期,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尋常百姓,載歌載舞,盡情地用五彩繽紛的顏色裝扮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到時候,印度人為了表示喜慶和祝福,會向人們身上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
2神話傳說
編輯
傳說一
人們認為最有權威性的說法是,灑紅節源於印度的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
傳說古代有一個國王希蘭卡亞西普生性殘暴,而他的王子普拉拉德愛護百姓,受到百姓擁護。王子對父親的專橫跋扈表示了不滿,於是父王大怒,讓其不怕火燒的公主霍利嘉抱著王子跳入大火之中,准備把王子燒死。然而事與願違,霍利嘉被燒成灰燼,普拉拉德卻因為維施努的保護安然無恙。百姓們為了慶祝,便向小王子身上潑灑紅顏色的水。灑紅節便由此而來。
傳說從前有一個暴君不允許人民信奉大神毗濕奴。他的兒子卻堅持敬奉大神。王子對父親的專橫跋扈表示了不滿,因此受到百姓擁護。於是父王大怒,暴君便指使自己的妹妹、女妖霍利卡在一個月圓之夜燒死王子。翌日清晨,當國中的百姓帶著盛水的器具趕去救人時,卻發現王子安然無恙,而霍利卡已化作灰燼。這是大神毗濕奴保佑的結果,人們便將7種顏色的水潑向王子以示慶祝。因此,人們把每年印歷12月的望日定為灑紅節。灑紅節的第二天,人們便用水和各種顏料互相潑撒、塗抹。夜晚,人們把用草和紙扎的霍利卡像拋入火堆中燒毀。印度人在灑紅節期間還要喝一種乳白色飲料,據說可保來年平安健康。在尼泊爾,慶典的開始是豎竹竿儀式。節日為期一周,人們互相拋灑紅粉,投擲水球。第八天時,人們將竹竿燒掉,節日結束。
傳說二
胡里卡·普拉臘德插曲故事
這一段是與胡里的由來非常有趣的溯源故事。傳說源自於一個叫胡里卡的名字,她是神話中摩嘎拉莫尼阿克國國王黑冉亞卡希普的妹妹。黑冉亞卡希普命令每個人都崇拜他,但是它的小兒子普拉臘德拒絕這么做,並成為了大神毗濕奴的奉獻者。
黑冉亞卡希普要求他的妹妹去殺死普拉臘德,而她——由於擁有在火中不受傷害的能力,抱起這個孩子與他一起走入大火,企圖殺死他。然而普拉臘德吟唱神名並從火中獲得拯救。胡里卡由於不知道她的能力只能在獨自走入火中時才起作用而招致毀滅。
這則神話與灑紅節節有著密切聯系,時至今日甚至還有一個往火中投擲牛糞,並沖其叫喊辱罵的活動,彷彿它就是胡里卡。
傳說三
朵黑的故事
也是在這天,一位名叫朵黑的羅剎女,由於謀害了皮蘇國的兒童而被村莊里的年輕人叫囂並捉弄著趕走了。雖然這位女魔具有的賜福使得她幾乎不被征服,但是身披戰甲的男孩們卻可以叫喊、肆意地捉弄她。這其中的原因歸功於大神濕婆。
傳說四
愛神神話
印度人把春天當作愛欲之神的伴侶,每到春季,愛神降臨,人們都要外出踏青,異性之間萌發愛慕之情,便以開玩笑的方式相互接近。
通常人們認為在這天大神濕婆睜開了第三隻眼並將愛神燒成灰燼。所以,許多人在灑紅節這天會為愛神簡單獻上芒果樹的花瓣與檀香油膏。
3歷史文化
編輯
灑紅節作為一個節日——據推斷,似乎是比基督還要早數個世紀——在占米尼的普亞米瑪姆薩·蘇特拉斯以及卡闍卡·哥爾雅·蘇特拉的宗教活動中就被人們說起了。
胡里的廟宇雕刻
無可爭議,灑紅節是最古老的印度教節日之一。各式各樣的輔證資料被發現於古代廟宇的牆壁浮雕中。在韋扎亞納噶的首府,位於哈穆皮的一座廟宇里,一件十六世紀的嵌板雕刻展示了描述胡里節的歡樂景象,在站立的女侍中的王子與公主正等候著皇室配偶們在五色水中打鬧的結束。
中世紀繪畫中的灑紅節
十六世紀的阿邁德納格爾繪畫中描繪了瓦散塔·拉耆尼(春之歌或者音樂)的景象。它展示了坐在大鞦韆上的皇室夫婦,以及演奏音樂並用皮支喀利思噴射顏色的景象。一幅米萬的繪畫(約1775年)中展示了摩訶拉納與他的臣民過節的景象。當這位領袖給與一些人禮物的時候,人們就跳起歡快的舞蹈,並在畫面最中央有一個裝滿五色水的貯水池。一幅斑迪的小型畫上展示了一位坐在大象上的國王,一些少女從陽台上將古蘭(五色粉末)撒向他。
聖柴坦亞·摩訶布胡的生日
胡里·普勒尼瑪也作為聖柴坦亞·摩訶布胡(公元1486-1533年)的生日去慶祝的。大部分的慶祝活動在孟加拉,並且也在普里,奧歷撒的沿海城市,以及聖城瑪蘇拉及溫達文,尤塔·普拉迪什地區。
製作胡里節的色彩
灑紅節的色彩,被稱為「古蘭」,在中世紀時被用於家庭製作,從特蘇或帕拉什的樹木上採集花朵,它們也被稱為「森林之焰」。這些花朵顏色呈大紅或深桔,從森林中採集並被鋪在席子上曬干,接著再放到地上踩成細粉。當這種粉末混合了水後就製成了美麗的藏紅色染料。這種顏料(也稱為阿比爾)也來自於一種天然的彩色雲母,並廣泛地用於胡里的色彩中,它適宜於皮膚,而不像我們今天所用的化學色料。
4慶祝方式
編輯
捉弄人和盡情歡樂是灑紅節的精神所在,通常較低種姓的人將粉和顏料灑向高種姓的人,暫時忘記階級的差異。夜晚,人們把用草和紙扎的霍利卡像拋入火堆中燒毀。印度人在灑紅節期間還要喝一種乳白色飲料,據說可保來年平安健康。在尼泊爾,慶典的開始是豎竹竿儀式。節日為期一周,人們互相拋灑紅粉,投擲水球。第八天時,人們將竹竿燒掉,節日結束。
灑紅節象徵著冬天結束,萬物復甦的春天已經到來,同時也象徵著正義對邪惡的勝利。參加慶典活動的人們追逐打鬧,開玩笑的向彼此身上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和粉末。同時,灑紅節的活動還包括點篝火「焚燒胡里」等等。印度地域廣闊,各地慶祝胡里節的做法也不盡相同。在北方邦馬圖拉,除灑彩粉之外,婦女還要手持木棒追打男子,男子不能還手;在拉賈斯坦邦,人們則將浸水的衣服擰成一股繩,用來打人。在印度教聖地瓦臘納西,人們互相灑水,然後成群結隊上街遊行,放肆的大聲罵人;在廣大農村地區,胡里節則更為熱鬧,有時慶祝時間長達一個多月之久;在比哈爾邦等地,民眾還會唱歌頌春天、彼此甩泥巴、投牛糞。
現在,灑紅節節已演變成人們消除誤解和怨恨,捐棄前嫌,重歸於好的節日。
9. 帝國時代2哪國的投石車一開始就可以砍樹的
不同的版本有差異。
《帝國時代2》中的投石車分為三個級別:城堡時代的輕型投石車(mangonel)、帝王時代的中型投石車(onager)和重型投石車(siege onager)。《帝國時代2》的三個官方版本,即原版《帝國時代2:帝王世紀》(Age of Empires Ⅱ : The Age of Kings》、資料片《帝國時代2:征服者》(Age of Empires Ⅱ : The Conquerors)和《帝國時代2:失落的帝國》(Age of Empires Ⅱ : The Forgotten)中對投石車破壞樹木的要求如下:
①原版和《征服者》中,只有重型投石車才能破壞樹木。而能夠建造重型投石車的民族有阿茲特克人(Aztecs)、凱爾特人(Celts)、高麗人(Koreans)、蒙古人(Mongols)、撒拉遜人(Saracens)和條頓人(Teutons)。其中高麗人和阿茲特克人是在《征服者》中增加的。因此只有上述這些民族可以在帝王時代升級重型投石車並用以破壞樹木。
②《失落的帝國》中,中型投石車和重型投石車可以破壞樹木,而能夠升級中型投石車的民族有阿茲特克人、不列顛人(Britons)、拜占庭人(Byzantines)、中國人(Chinese)、凱爾特人、法蘭克人(Franks)、哥特人(Goths)、印加人(Incas)、印度人(Indians)、義大利人(Italians)、日本人(Japanese)、高麗人、馬扎爾人(Magyars)、瑪雅人(Mayans)、蒙古人、波斯人(Persians)、撒拉遜人、斯拉夫人(Slavs)、西班牙人(Spanish)、條頓人和維京人(Vikings),突厥人(Turks)和匈奴人(Huns)不可以。因此上述民族可以在帝王時代升級中型投石車並用以破壞樹木。
另外,以上均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若是勾選了「完整科技」選項,則任何一個文明都可以在帝王時代升級重型投石車,都可以破壞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