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代印度人怎麼製作紙

古代印度人怎麼製作紙

發布時間:2022-05-03 21:35:08

㈠ 在發明紙之前印度人用什麼寫字

主要用樹葉。
印度古人寫了很多書籍,由於造紙術還沒有傳入印度,因此他們就使用樺樹皮、沉香木、多羅葉、貝葉等進行書寫,其中貝葉寫本留存最多。因此,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印度人所使用書寫材料以貝葉為主。早在公元6世紀,我國就發明了造紙術。7世紀末,我國的造紙術傳入印度,公元671-695年僧人義凈僑居印度,他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記載了印度當時已經使用紙。奇怪的是,紙的使用在印度似乎推廣不開,直到20世紀,印度還在大量地使用樹葉來書寫,之後才慢慢改用紙。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貝葉製作簡單且容易獲得。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貝葉棕在印度極其容易生長,且隨處可見。由於材料獲取容易,再加上只要通過簡單的蒸煮、晾曬、編織,貝葉就可以做成書寫材料,並且具有纖薄柔韌、經久耐用和書寫空間大等的特點。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造紙術要比貝葉的製作來的更加復雜,所以印度人就長期使用貝葉來作為書寫材料。
可以說,貝葉寫本,就是印度版「造紙術」的真實應用。

㈡ 誰發明的紙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

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在史籍里,早在蔡倫以前,也有一些關於紙的記載。如《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壏帝。

漢武帝大怒。此事發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書·趙皇後傳》記載: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要害死後宮女官曹偉能,就派人送去毒葯和一封「赫蹄書」,逼曹偉能自殺。據東漢人應劭解釋,「赫蹄」即「薄小紙也」(後來稱為絲棉紙)。

再如《後漢書·賈逵傳》說,公元76年漢章帝令賈逵選二十人教以《左氏傳》,並「給簡、紙經傳各一通「。以上有關紙的文獻記載,都早於公元105年,即蔡倫向漢和帝獻紙那一年。

造紙影響:

中國絲也傳進了印度。最早的記錄是在印度的古書中找到的。在印度政治家、哲學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論》(又譯《治國安邦術》)一書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國的成捆的絲」。

考底利耶據說生於公元前四世紀,是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建於公元前321年,約公元前187年為巽加王朝所取代)月擴大王的侍臣。這說明,最晚在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絲便已輸入印度。

另外,從梵文的許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對蠶絲的認識要比希臘人和羅馬人准確得多,因為他們知道絲是蟲子吐的,絲是繭(舊n)抽成的。

在絲傳入印度之前,古代印度人民的衣料只有棉衣、羊毛、鹿皮等。印度古代可能有野蠶絲,但一直到唐代,絲還很少被採用。

中國絲的傳入給古代印度人民增添了新的衣服材料。到了宋代,靠近兩國通商口岸一帶的印度人,已經可以穿絲制衣服了。當然,古代中國輸入印度的不只是絲織品,而且也有生絲,印度人再把生絲染色加工織成綾、羅。錦、絹。印度綢薄如蟬翼,精美異常。

除了絲之外,古代中國傳入印度且對印度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還有紙和造紙術。在古代印度,書寫材料有時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燁樹皮和貝葉。

在梵文古典著作里常會見到「白樺樹皮」這個字,最初是書寫材料的意思,中國紙輸入後,人們便用這個字來稱呼紙,可見樺樹皮應用之廣;貝葉是一種棕櫚樹葉,大而且長,古代印度人在樹葉上面寫字、抄經。

㈢ 古代印度,古代兩河流域,古代羅馬等地區的人們用什麼書寫材料

古代印度以乾燥的樹葉或陶土、石頭作為文字的載體,以纖細的木棍蘸取顏料進行書寫。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將黏土製作成泥板,然後以蘆葦或木棍在上面進行書寫。古代羅馬的書寫載體多種多樣,但以羊皮紙為主。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兩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蘇美爾(Sumerian)、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組成。

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

(3)古代印度人怎麼製作紙擴展閱讀

古印度所使用的文字是十分有特色的的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因此稱為印章文字。已發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麼意思至今無法讀解。據推測,這些銘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頭銜,印章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

㈣ 造紙的來歷過程

(一)紙的來歷:
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記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古代文明曾採用過各種材料書寫文字。古巴比倫人將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古埃及人在莎草紙上書寫,古阿玆提克人及瑪雅人以桑科植物樹皮製作的厚紙書寫繪畫,古印度人用貝葉(棕櫚葉)刻寫佛經 ,古近東人與中古歐洲人用野獸皮書寫,而古代中國的甲骨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西周銘文刻在青銅器上,秦漢陶文刻在陶器上,以後還有刻石、竹簡、木片、絲帛等等作為過書寫的載體,但是它們各有缺點:或是太沉重,或是太昂貴,不能大量使用,部份更不能修改。所以人類就發明了紙,這邊是紙的來歷。
(二)造紙的主要過程:
造紙用的原料主要是植物纖維原料,可以籠統包括為樹類、草類、廢紙類等。也有用礦物纖維原料的。

造紙過程大致分為兩大步:

第一步,制漿。如果用樹類、草類造紙,那先要把樹木和草切碎,然後再悶在一個大鍋裡面蒸煮至爛,接著把蒸好了的液體(專業上叫紙漿)從鍋裡面放出來,再使紙漿流過專門的設備被紙漿中的纖維磨得更爛。接著,把紙漿用篩選設備處理一下,然後漂白,並且把紙漿洗干凈。到這里的工作,我們專業上叫作「制漿」。
概括起來就是:切碎--蒸煮--磨--篩選--漂白--洗滌。

第二步,造紙。把制漿處理好的紙漿再一次篩選除渣(注意:這里的篩選設備並與制漿工段的篩選設備並不是共用的)。由於制漿車間過來的紙漿比較濃,在這里還需要把紙漿稀釋一下,至大約0.8% 的濃度。這時,處理好的紙漿通過管道,經過流漿箱噴到成形網的面上,網子的背面有真空箱一直吸收網子里的水,從而也就把液體的紙漿慢慢的吸成了有一定強度的濕紙。濕紙再經由壓榨輥擠壓,最後貼在烘缸的缸面上徹底乾燥完畢,並且捲成大卷。大卷的紙輥再在復卷機上進一步捲成符合客戶要求的成品紙。

概括起來就是:篩選除渣--稀釋--上網--壓榨--乾燥--卷取--復卷--成品打包入庫。

㈤ 造紙術是埃及人發明的嗎

造紙術的發明:造紙術是埃及人發明的?捍衛我們的造紙術發明權!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中國發明造紙術,距今大約2000年;然而古埃及人,則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會製造和使用一種「莎草紙」了。我們要失去這項榮譽么? 火葯、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盡人皆知。然而近來卻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造紙術的發明者不是古代中國,而是古代埃及。 真慘啊,莫非四大發明要變成「三大發明」? 持這種觀點的,其論據如下: 中國的造紙術,雖然具體發明年代有爭議,但大致確認是在漢代,距離現在大約兩千年;而早在公元前約3000年,即距今五千年的時候,古埃及人就開始製造使用一種叫做「莎草紙」的「紙張」。這樣算來,埃及人造紙的歷史,比中國人要長了一倍不止,「四大發明」的桂冠當然應該摘走一頂了。 真是這樣么? 莎草紙的製造和利用歷史,遠在中國造紙術之前,這點是沒有疑問的。但古埃及人對莎草紙的製造,算不算真正的造紙術,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造紙」。現在所說的造紙,指的是將富含纖維的造紙原料,切碎後通過浸泡、攪拌並加入各種化學物質等方法,脫去其中的雜質和可能影響紙質的成分,形成紙漿。然後將紙漿用某種方式「抄」起來,形成一層層的濕紙;濕紙脫水、乾燥之後就是一張張可用的紙。 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一過程,則更加巧妙:用富含纖維的造紙原料得到的紙漿,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纖維素分子。濕紙的纖維素分子之間,通過水分子彼此連接;而對濕紙脫水後,纖維素分子之間直接通過「氫鍵」彼此結合,形成堅韌的網狀結構,延伸成片。這樣,具有柔韌性、延展性的紙張出現了。 由此可見,通常說的造紙術,應包含打漿、抄紙、脫水等幾個步驟。從化學上而言,打漿是拆開纖維素分子之間原先的氫鍵鏈接,然後通過抄紙和脫水形成新的氫鍵鏈接。無論具體技術如何,滿足了這幾個條件的,才是真正意義的造紙術。 那麼,「莎草紙」又是怎樣製作的呢? 原來,在埃及地區,一直生長著一種植物,叫做「莎草」。它又名「紙草」「紙莎草」或「莎草紙莎草」。從這幾個別扭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它的重要用途來。 這種「莎草」是如何製作變成「莎草紙」的呢? 古代埃及人將莎草收割之後,剝出其富含纖維的柔韌的莖,將其切成長近半米的長條,再片成薄片。經過浸泡後,把狹長的薄片並列起來,形成一層片狀物。將這樣兩層片狀物上下疊放在一起,上下兩層薄片的方向要彼此垂直,然後用兩層木板夾住,捶打、擠壓、脫水,再經過乾燥、磨光後形成片狀的「紙」,用於寫字繪畫。 顯然,古埃及的「莎草紙」雖然也是利用了莎草中豐富的纖維,將其整合後形成片狀物,但他們整合的方式,是將兩層不同方向的纖維彼此垂直交錯後,直接擠壓在一起。換言之,莎草紙沒有經過「打漿」這個階段,其纖維還維持著原先的形態,只不過用類似「編織」的方式,使得不同方向的纖維長條相互加固,來形成一片。與中國造紙術「打漿」「抄紙」「脫水」後網狀的纖維連接相比,莎草紙柔韌性明顯不夠,不能折疊,只能單張使用,或捲成長卷。 因此,「莎草紙」更類似一種原始的編織物。除了莎草紙,古代巴比倫人也曾用羊皮刮干凈後做成「羊皮紙」,作為書寫的載體;古代印度人、羅馬人都曾將文字寫在植物的葉子上;而紙張發明前的中國人,還曾用絲織品來寫字。這些產品雖然其形態、用途和紙張有類似之處,也是利用了原材料中的纖維,但沒有經過打漿、抄紙、脫水的步驟,都不應該歸於真正的「紙」一類。對它們的製造、使用,也不應與「造紙術」混淆。 有人要問了:你提出這個造紙術的判斷條件,憑啥就一定作為標准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只有纖維素分子之間的化學鍵位經過完全脫離-重新結合步驟,才能生產出真正合用的紙張。 歷史上,莎草紙不但為埃及人使用,還曾在多年間出口歐洲,統治著西方文字世界。甚至英語中paper一詞,都來源於莎草紙papyrus。但由於它柔韌性不夠,在埃及之外的地方也不易保存。因此中國造紙術傳入歐洲後很短的時間,莎草紙就迅速被完全取代。如今,莎草紙大多是被作為手工工藝品生產和購買,而中國造紙術的原理,則依然被用來為整個世界生產紙張。事實勝於雄辯,再去斤斤計較一個「最早」的標准,還有多大意義呢?

㈥ 紙是怎麼來的,誰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就在我們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時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輕便的紙莎草紙來記錄文字了。 紙莎草是一種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點像蘆葦,可長到4米高。這種植物的故鄉在埃及。數千年前,尼羅河兩岸肥沃的沖積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跡,而現在它在埃及早已絕跡,在非洲只有蘇丹和敘利亞的少數地區還有生長,歐洲的最後一批紙莎草在西西里島錫安河畔錫臘庫扎附近正瀕臨凋萎乾枯。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 對紙莎草的衰亡,人們十分痛惜。這不僅因為它是極好的造紙原料,還因為它是人類的好朋友。在古代無紙的日子裡,人們曾用它記下了人類文明史最初的幾頁。 據考證,大約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紙莎草來造「紙」了,他們把紙莎草的莖破成細絲曬干,交叉著疊兩層,然後再用膠粘合,這樣做成的紙莎草紙質量相當不錯,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產品,希臘的大多數古典文學作品都是寫在紙莎草紙上的。 在這種紙莎草「紙」上寫字,要比在泥板、銀板或龜4甲上刻字方便多了。埃及人的這一發明後來傳到了歐洲。在中國人造的紙還沒有傳到歐洲之前,紙莎草是歐洲人最常用的「紙」。 這是一種叫貝多樹的熱帶大樹,胸徑常達1米左右,樹高20多米,樹姿有些像棕櫚,又有些像蒲葵。這種樹在樹頂上簇生出許多掌狀分裂葉子,十分巨大,一張連葉柄的葉子長達二三米。古代印度人用來當紙的,正是這種葉子。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許多寺廟。在那些寺廟里,往往都保存著貝多葉寫成的經書,人稱「貝多經」。作為書寫用的貝葉須在樹齡8年以上的貝多樹上採摘。貝多葉子卷為筒狀,呈淺棕色,從葉柄割取下來鋪開展平,成扇形狀。每張葉片上有30條粗硬的葉脈,用刀除去葉脈,便可得到近30張小葉片。這帶狀小葉片有2米多長,一端稍寬,另一端稍窄。 這葉片不能用,還必須經過特殊的水漚製作。人們先把葉片捲起放在大鍋里用水蒸煮。然後取出晾乾。為使葉片變得柔韌,不易折斷,還要將晾乾的葉片掛在木棒上,兩手撳住葉片兩端,上下拉磨,使葉片表層磨掉,變得潔白光潤。經過這樣的加工處理後,再把每片貝葉根據所需大小切裁好,集中在一起,用燒紅的鐵棒在貝葉上燙一孔洞,以便用繩穿訂。 嚴格說來,貝葉上的經文不是寫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人們用一種精細的鐵筆在葉面上刻字,刻好後用墨5水塗抹葉面,即「上色」。這種墨水用油燈的黑色煙炱與肉桂油混合調制,塗抹後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跡,對貝葉還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可能是由於貝葉「紙」有著這種易於長期保存的優勢吧,所以當真正的紙發明後很久,仍有人用貝多葉來書寫。 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已開始用絲織成的「帛」來寫字了。用墨水寫字在帛上,要比簡牘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輕又軟,還可以捲起來。現在有時稱一部書為一卷書,即來源於此。 可惜的是,這樣的「帛紙」雖然很好用,但價格昂貴。在漢代,一匹帛相當於720斤米的代價,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漢代,「帛紙」和簡牘還同時被人們應用著。 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太監,任尚方令。他的工作是監管製造御用器物。擔任這些職務,自然要考慮節省開支。價格昂貴的帛也在蔡倫的考慮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種可以替代帛的書寫材料呢?不僅與帛同樣的輕便易寫,而且價格還要很便宜。 所謂漂絮,就是人們利用不適於抽絲織造的次等繭來做絲棉時,先將次繭用水煮過,再鋪在蔑席上浸到河水裡去,用棍子爛成絲棉。從事這項手工勞作的婦女,人們稱之為「漂母」。 蔡倫發現漂母在漂絮的過程中,有一些殘留的絲絮粘在蔑席片上,等到曬干後,把殘絮剝剔下來就成了一層薄6薄的絮片。有些買不起帛的窮人就利用這種絮片寫字;不過在這上面寫出的字非常模糊。 由於絲製品價格貴,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時還沒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製品。人們將麻的皮剝下來,仍用在水中漂洗搗打的方法,製成適合於織造的麻紗。在這過程中,也會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倫發現,也有人利用麻絮片來寫字的。 「嗯,這倒是個辦法,也許可以試試。」於是,蔡倫當起了「漂」。他將那些留在篾席上的絲絮和麻絮收集起來,放在水中繼續漂洗搗打,將它們弄得很爛,再用席子把它們撈起來濾掉水分,曬干後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細密的絮片。用它來寫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 紙就樣誕生了。現在「紙」字左邊的「 」部,也表明了最初的紙是跟絲有直接的聯系的。 在試驗中,蔡倫還發現,用麻絮搗爛後製成的紙,跟用絲絮做成的紙不相上下,甚至還更結實些。這當然使他十分滿意,因為絲是貴重物品,絲絮不如麻絮容易獲得。蔡倫還想到,既然要費時費力將麻漚爛、搗爛,而那些沒有使用價值的破布、破魚網、樹皮等不是更容易獲得,又容易搗爛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後,蔡倫終於發明了成熟的紙的製作工序:將樹皮、破布、舊魚網等收集起來浸濕、搗碎、泥沙,然後用草木灰液浸透蒸煮,去掉膠質、油脂、色素等,再進一步搗爛,讓它們成為漿糊狀。然後,把這種糊狀的漿質撈出,薄薄地攤在竹簾上晾乾,就成了柔軟的紙。7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將他的造紙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漢和帝非常賞識並下令在全國推廣使用。後來,漢安帝因蔡倫發明紙有功,還封他為龍亭侯。 我國的造紙術後來傳入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經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最傑出的貢獻之一。蔡倫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有統計過,現在世界上大約有12000多種不同用途的紙,它們滿足了人類各方面的需要。這些紙,有的是有意識發明的,有的是在無意中誕生的;有的發明申請了專利,留下了發明的名字,有的卻不知道發明者是誰,只留下了他的發明。 從蔡倫發明紙起,人們用的造紙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魚網、樹皮、麥草、稻草、蘆葦、毛子、木頭,都是纖維類材料,石頭紙是第一種非纖維類原料製成的紙。以後還會有什麼樣的新紙問世呢?我們無法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紙的發明也是無窮盡的。
求採納

㈦ 造紙術是什麼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目前已有考古發現的西漢時期的紙張。造紙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東漢蔡倫蔡倫只是改進了造紙技術。此後造紙技術逐漸推廣,書法家多能造紙,如東漢末有左伯造紙。梁時有張永造紙的記載(分別見《北堂書鈔》卷104和《南史·張裕傳》)。唐時薛濤紙,則以五色箋著名。魏晉到隋,多用硬黃紙。唐朝兼用白麻紙。到宋代「紙以麻為上,藤次之」(《石林燕語》卷3),朝廷發布公文,常常根據不同的內容而採用不同的紙,如制書用麻紙,又稱白麻,赦書則用黃紙。種類日益豐富。
我國不僅發明了造紙術,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廢紙造紙的國家。用廢紙作原料生產的再生紙,古人稱為「還魂紙」。
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寫道:「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瀾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名曰『還魂紙』。
古代造紙流程「還魂紙」的生產至少可上溯到北宋初期。敦煌石窟《救苦眾生苦難經》使用的紙就是還魂紙。在經卷的反面可以看到三片泛紅的故紙殘片,紙片上有粗橫簾紋,紋寬約兩毫米,由麻纖維製成,麻筋較粗。這顯然是三片抄經前未及搗爛的廢紙。
古代造紙流程它有力地證明了當時的造紙原料中有廢紙。該經卷的經尾上寫有「乾德伍年丁卯歲七月二十四日善興寫經」的字樣,說明寫經年代為公元967年。西方人曾認為廢紙造紙是由德國路德維希、赫茲等人19世紀末首創的,其實他們至少要比我國晚900多年。

㈧ 1.紙是怎麼做成的

有關中國古代造紙的方法,歷史上記載很少,但就紙的製作工藝及其原理,發明迄今兩千年來,並無多大實質性變化。總結起可歸納以下幾點:

一是將砍伐來的植物,比如麻類植物,用水浸泡,剝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鍋里煮,待晾涼後再進行浸泡、腳踩,用棍棒攪拌,使其纖維變碎、變細。

二是摻入輔料,製成紙漿。

三是用抄紙器(竹簾之類)進行抄撈、晾乾,即可製成為紙。

紙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中國的文字向著簡化、工整、規范和易於鐫刻、復制的方向發展;織物、紙和墨的發明、發展和應用,為印刷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承印和轉印材料;以手工雕刻和轉印復制技術為基礎的蓋印和拓印以及織物印花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結合,為印刷術的發明奠定了技術基礎。

(8)古代印度人怎麼製作紙擴展閱讀:

一、造紙影響

在古代印度,書寫材料有時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燁樹皮和貝葉。在梵文古典著作里常會見到「白樺樹皮」這個字,最初是書寫材料的意思,中國紙輸入後,人們便用這個字來稱呼紙,可見樺樹皮應用之廣;貝葉是一種棕櫚樹葉,大而且長,古代印度人在樹葉上面寫字、抄經。

過去一般認為,12世紀,紙張才由伊斯蘭教徒帶到南亞的印度,然而實際情況並不盡然。既然蔡倫造紙術改革之後不久,紙張就大量傳入西域、中亞,採用紙張書寫的也不限於漢人。

那麼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因傳播佛教而頻繁活動於此地的印度人,或與印度有關之中亞民族,必會接觸和使用紙張,因為紙張遠比當地傳統書寫工具樹皮、樹葉優越。

二、造紙過程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

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

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

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㈨ 古羅馬羊皮紙是怎麼發明的

羊皮紙和中國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它們都大大地促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使古羅馬和中國的文明流傳至今。

古代世界各國文化人寫字的用具和方式真是五花八門:中國人最先是將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然後是刻鑄於銅器上,後來用筆寫在絲絹上,稱為「帛書」;而古埃及人把字寫在采自尼羅河畔的一種蘆草上,後人稱之「紙草書」;古印度人則把椰樹葉壓平、剪裁整齊用以記事,並稱為「樹葉書」;西亞兩河流域的先人則是將文字在泥板上刻好後,再放到火上燒制而成「泥版書」……

而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則是將小牛皮或羊皮加工製作成「皮紙」,當做高級書寫材料。皮紙是由專門的工匠製作,工匠首先把胎牛皮、小牛皮或羊皮加工鞣製,使其軟化,然後用器具颳去上面的附屬物,使組織表面平整光滑,而且柔韌稀薄,人們習慣把它叫「羊皮紙」。

人們用羽毛或蘆管當筆,蘸了墨水之後把字寫在羊皮紙上,然後裝訂成冊。他們看的書是手抄本的,誰要是想得到一本書,就只有去抄寫了,當時的富貴之家都有抄書的奴隸。

另外,為了便於保存和攜帶,聰明的古羅馬人還常把厚疊的書冊用木板進行上下固定,稱其為「書板」,這樣還可以防止亂頁、掉頁。當時著名政治家、大學者西塞維,每次去競技場觀看角斗表演時,都隨身帶著「書板」,當表演項目慘不忍睹時便獨自翻閱起「書板」。

羊皮紙的使用,讓羅馬人發明了奇特的「蠟版書」。蠟版製作方法是:先用黃楊木或其他細質木材做成小板,在木板中同部位挖出長方形凹槽,用以盛放黃色或黑色熱熔的蠟,內側上下兩角(相當於當代書的訂口位置)鑽有小孔,然後用繩穿過小孔將許多木板串聯起來,這樣可以使裡面的蠟版不受磨損。

蠟版的書寫工具是用金屬做成的針,也有用象牙或骨頭做的。這種針一端是尖的,用以在蠟版上劃字;另一端則是圓的,用以修改寫錯的字。因為可以修改,所以蠟版可以反復使用,他們多用它來記事,它還有練字、寫詩或記賬等等多種功能。

蠟版書的流傳和使用頗為廣泛,無論學者、詩人,還是僧侶、商人都用它。蠟版書,用金屬和象牙作為底板和封面,做工精緻,畫面美麗。但蠟版圖畫在當時是比較珍貴的。

據說,古羅馬人發明的蠟版書在歐洲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紀初。目前,在羅馬以及那不勒斯城的國家考古博物館中,都珍藏有古羅馬時代的蠟版書。

但蠟版書也有其缺點:在流動中蠟版上書寫的字跡比較容易因為受到磨擦而變得模糊不清,而且由於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比較粗糙堅硬,不便於進行精細和工整的書寫,多為草書。

㈩ 紙的來歷

造紙術在七世紀初傳入日本和印度,7世紀以前就已經西傳至西亞地區,早在公元650年造紙術就傳入中亞的撒馬爾罕。到了公元707年紙張已在阿拉伯半島麥加被阿拉伯人使用。

古代文明曾採用過各種材料書寫文字。古巴比倫人將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古埃及人在莎草紙上書寫,古阿玆提克人及瑪雅人以桑科植物樹皮製作的厚紙書寫繪畫,古印度人用貝葉(棕櫚葉)刻寫佛經,古近東人與中古歐洲人用野獸皮書寫。

(10)古代印度人怎麼製作紙擴展閱讀:

造紙的纖維來源於:麻、棉、藤、桑皮、檀皮、芙蓉皮、稻桿、麥桿、竹、樹木、舊報紙、舊衣服等。

同樣是以植物性材料,古埃及人莎草紙和中國紙的最大區別,在於莎草紙是將莎草片粘連而成,莎草纖維並未分解,纖維的排列仍然保留自然的次序,纖維排列的單一性不利於書寫和折疊;

中國紙中纖維既不同於植物界纖維的有序排列,又不同於紡織品的幾何排列,而是無規交叉的排列,製作簡單加上適當的膠結和黏合,形成既輕薄又強韌的材料,因此可以用來保存資料。

閱讀全文

與古代印度人怎麼製作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第二個經濟體在哪個省 瀏覽:676
伊朗為什麼造不了戰斗機 瀏覽:829
義大利有哪些運動項目 瀏覽:184
謝謝伊朗文怎麼寫 瀏覽:701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版權多久下證 瀏覽:403
伊朗是講什麼語言 瀏覽:17
越南香水怎麼辨真假 瀏覽:338
印尼的外匯監管力度怎麼樣 瀏覽:733
中國到伊朗火車有多少趟 瀏覽:303
伊朗為什麼要扎耳洞 瀏覽:91
越南gdp為什麼不能修改 瀏覽:168
中國市場的保健品多少是假的 瀏覽:970
中國和美國談判的結果怎麼樣 瀏覽:49
越南宣光是哪個省 瀏覽:601
英國的電壓是多少如果去英國的話 瀏覽:427
中國好聲音在哪裡看不用會員 瀏覽:570
越南芒街都開什麼車 瀏覽:911
為什麼要去印尼旅遊 瀏覽:658
銀河號是中國什麼公司船舶 瀏覽:951
義大利高端包包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