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馬怎麼培育

印度馬怎麼培育

發布時間:2022-05-04 18:52:26

『壹』 求養馬知識!

養馬知識
一. 飼料
馬基本上是食草動物,它每天要花費長達12個小時在牧場或草原吃草。它有一個後腸發酵區,並在盲腸和結腸中有大量的纖維分解菌群。在馬的後腸中,可以合成維生素B和揮發性脂肪酸。同具有前腸發酵區的反芻動物相比,馬利低質量粗飼料的適應能力是較差的。
因此,首先以日糧中草料成分的質量為重點來合理地考慮馬的飼養問題很重要。供應的草料可以是清潔的、不帶泥土的草,或者是豆科乾草、牧草、半干青貯料或草餅及製成顆粒的草。對於馬來說,青貯的牧草要比其它種類的粗飼料更具危險性,因為食用以不適當方法生產的半干青貯料可能會導致肉毒梭菌中毒。在沃土上生長的多葉的、青的、細莖的、無塵土的牧草,能夠滿足相對定居的成年馬對能量的全部需要。早期收的豆科乾草和苜蓿,可以滿足幾乎所有各種等級的馬對蛋白質的需要,具體則取決於同時飼喂的低蛋白精飼料量。為了滿足生長、活動、妊娠或泌乳的需要,通常都需要飼喂以穀物為主的精飼料來維持充分良好的機體狀態。
表1 馬的預期飼料消耗量1 (以馬體重的%計)
草料 精飼料 總計
成年馬
維持需要 1.5~2.0 0~0.5 1.5~2.0
母馬(妊娠後期) 1.0~1.5 0.5~1.0 1.5~2.0
母馬(泌乳早期) 1.0~2.0 1.0~2.0 2.0~3.0
母馬(泌乳後期) 1.0~2.0 0.5~1.5 2.0~2.5
活動量狀況
活動量小 1.0~2.0 0.5~1.0 1.5~2.0
活動量中等 1.0~2.0 0.75~1.5 1.75~2.5
活動量大 0.75~1.5 1.0~2.0 2.0~2.5
幼馬
哺乳期馬駒(3個月) 0 1.0~2.0 2.5~3.5
斷奶馬駒(6個月) 0.5~1.0 1.5~3.0 2.0~3.5
1歲馬(12個月) 1.0~1.5 1.0~2.0 2.0~3.0
1歲以上馬(18個月) 1.0~1.5 1.0~1.5 2.0~2.5
2歲馬(24個月) 1.0~1.5 1.0~1.5 2.0~2.5
1風干飼料(干物質約為90%)
表1所列為各種類別的馬根據年齡、活動量和生產所處不同的階段所預計的牧草和精飼料消耗量范圍。與表1數值有出入的情況並不奇怪,例如訓練活動量很大的賽馬,每天消耗的飼料總量會超過其體重的3%。對所有各種類別的馬,通常建議每天至少都要飼喂重量相當於其體重1%的某種草料,這樣可以維持正常的後腸功能和減少發生疝痛或蹄葉炎的可能性。有些專家建議,草料在馬的日糧中至少應佔到50%,但對於某些性能要求高的馬,限制其飼料中的穀物用量可能會使馬難以保持充分良好的體態。
草餅(或草塊)、全價的乾草或穀物飼料塊和完全製成顆粒的日糧等,是另外一些可以為馬提供草料的方法。採用上述幾種飼料的主要原因,是它們可在場地有限的情況下便於儲存和裝卸。此外,減少飼料的浪費和在馬廄通風條件不良的情況下減少粉塵,也是考慮採用上述飼料的原因。由於在供應足量粗飼料的情況下全價飼料中的養分量仍可精確地確定,因此人們樂於將它用作快速生長的馬駒的補飼日糧,甚至還將它用作性能要求很高的賽馬的日糧。據報道,馴馬師使用全價乾草-穀物飼料後,馬吃下全價顆粒飼料的速度要比單吃穀物時慢,但並未出現厭食和影響健康等問題。對全價塊狀飼料進行研究時所觀察到的情況,與上述情況是一致的。
二. 營養和環境的影響
為馬廄所設計的各種設施,常常是更多地考慮馬主的舒適而不是為了馬的需要。馬廄的通風不良是人所共知的,有些情況下甚至達到了不透風的程度,因此,馬只能呼吸質量很差的空氣。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應該強調採用高質量的、無粉塵的、不帶泥土的乾草,或者採用壓成塊狀或顆粒狀的草料或乾草與穀物的混合飼料。
三.繁殖
公、母馬3周歲時開始配種。小群配種時,用3~5歲公馬,公、母比例為1:10~20,6~6.5歲公馬,公、母比例為1:25~35;個別公馬至20歲,尚能保持良好的配種能力。在群牧條件下,對母馬進行人工授精,受胎率80%左右,母馬終生產駒10~l2匹。母馬發情周期為17~21 天,妊娠期323~337天。
幼駒初生時的體高,相當於成年馬的62%以上,管圍相當於成年馬的56.79%,體長、腳圍相當於成年馬的45%以上;生後一周歲的體高相當於成年馬的87.98%,管圍相當於成年馬的82.74%,體長、胸圍相當於成年馬的76%以上;2周歲的體高和管圍達到成年馬的94%,而體長和胸圍達到成年馬的89%;至4~5周歲時生長發育基本完成。
四. 育種
馬遺傳性和生活條件的關系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14 19:52:58 [馬的養殖技術]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馬具有能夠把它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特性,叫做遺傳性。不同品種具有不同的遺傳性。具體表現在不同的形態特徵(例如馬體的高矮和長短、身體輕重、背腰長短、毛色等)和特性(例如善奔及敏活性、耐粗飼及抵抗各種不良環境條件的能力等),這都是它們內在的「根據」不同,也就是它們的遺傳性不同的緣故。要了解和掌握它的遺傳性,就得知道用於馬種改良的每一匹種馬或某一群馬的來源,屬於什麼品種,是雜種還是純種,是外來種還是本地種。如果是純種或是我國某地歷史悠久的地方馬種,它們的遺傳性可以說是比較穩定的,至少要比雜種或歷史短的外來品種穩定些。當然,這種穩定性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穩定不變的。所謂穩定的遺傳性就是說能把它好的特性,通過配種繁殖傳給後代,也能把不良的特性傳給後代,,怎樣知道馬的好和壞的遺傳性呢?這主 要通過鑒定來評定它的優缺點傳給後代的情 況。如果有品種系譜,同時還要審查它的血統。血統對種公馬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血統可查,也可以通過對它們所生的幼駒的觀察和鑒定來了解幼駒的親代優良的品質和遺傳穩定性的程度。
但是在長期的培育過程中,由於受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和飼養管理條件變化的影響,「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些穩定韻性狀在繁殖改良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異。不過這要看這些外因是否對馬的發育有利或是不利。要改良一一個馬種,就必須滿足馬 匹所需要的有利條件,採用正確的改良方法,以促進幼駒向人們所需要的方向發展,否則,即使用來改良本地馬種的種馬品質是較好的,也會得出相反的結果。同樣的道理,如果被改良的馬種在某些方面缺點雖然較多,但由於採取正確的方法去改良它,最後卻能得出理想的結果。
由此可見,在馬種改良工作中,我們既要重視馬的遺傳性,即要強調選種,又不能忽視馬的生活條件的作用。例如在培育馬駒時,既要營養好,而且要使它經受得起酷寒盛暑和刻苦耐勞的鍛煉,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預想的改良效果。特別在雜交時,遺傳特性的相互影響和顯性(優勢)的規律,更容易看出改良的效果。例如公、母馬(親代)某些遺傳特性對後代的影響,不儀決定於遺傳性強的一方,還決定於幼駒(後代)的培育條件。凡最適應於雜種培育條件的親代,』岜們的遺傳性一般就【與優勢.例如本地馬和外來品種馬雜交,如果培育條件基本上和本地馬相同,那術雜種體尺和體型方面就以本地馬占優勢,但有時也可見到雜種後代出現有大頭細脖(頸)、長肢短軀、肌肉發育不良等外形,這類馬往往失去了本地馬的耐粗飼和對當地的適應性的特點,又無良種馬的優良體型和性能,使改良工作歸於失敗。這里也說明培育條件的重要性。反之,若給以雜種幼駒與改良品種接近或相似的培育條件,改良品種的特點較易表現出來,即通常說的雜交改良的效果好。論年齡壯年馬就比青年馬和老年馬占優勢,另外,母方的遺傳性也會占優勢,更容易表現出它的遺傳特性。象這些問題,在馬種改良上都要預先估計到。
馬的選種和選配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30 16:53:56 [馬的養殖技術]
不論是採取本品種選育或雜交改良的方法,都應當重視選種和選配。所謂選種是指採用什麼品種和把各方面表現好的公、母馬挑選出來作種用。至於選配,實際上也屬於選種的范圍,是指有目的的選擇公、母馬進行交配,使之產生優良的後代,所以選種和選配不能分隔開來。
選種工作一.般符重於種公馬方面,這並不等於不重視母馬的選種,而是種公馬對馬群的影響大的關系,如果不 注意選種,就有把公馬某些不良的遺傳 性擴大其影響的弊害 所以選好種公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按照1952年農業部制定的種馬統一鑒定暫行辦法去做。內容有外形、體尺、使役能力、血統鑒定及後代(後裔)測驗五個項目。在我國各地馬種改良的過程中,尚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
爭取逐步做到這些項目.外形鑒定和體尺測定兩項,可以參考「怎樣選擇馬匹」一節去做 使役能力鑒定亦有做的必要,至少要測定馬匹一天使役時間內能負擔的重量,走多少公里,每小時慢步的速度,觀察它是否很疲勞,是否適應當地生產的要求,條件許可還可以測定它的拉力。如果登記制度早已建立起來,也可以進行血統鑒定和後代測驗。根據這些鑒定,在群眾性的評定之下,最後評選出優等或良好等不同等級的種馬。為了使選種工作做得全面些,也可以選擇當地少數的母馬作類似的鑒定。
至於選配的要求就更具體了,即是決定用某匹公馬配某些母馬。在馬種改良過程中,不宜一見發情馬就配,要按照事先擬汀好的選配計劃去做。選配的一般原則是:好的公馬配好 的母馬以獲得良好的後代,好的公馬配一般的母馬以獲得較好的後代,而絕不允許用壞的公馬配好的母馬,以免降低馬群的質量。例如要發展體 尺較大的馬,就得選擇較大的公、母馬;要後代具有結實的體質,亦得選擇具有同樣結實體質的配偶。另外也可以採取截長補短的方法,即把公、母馬各自所有的優良遺傳特性和特點結合起來,這樣可以使這個改良的馬種能獲得新的優良品質,這對改良我國的馬種更是重要。例如我國的馬種體尺、體重都嫌不足,但耐粗飼耐勞役。因此就有必要用較為重、大的種公馬,則可得到體尺較大的耐粗飼和刻苦耐勞的後代,但不應採取彌補糾正的極端辦法,如體質過分細弱及體型很狹窄的母馬用體質粗重而體型過於寬廣的種公馬去配,而是選用體質結實的母馬做配偶。在外形上更不應當用細長的四肢去克服太短的四肢;或用拱背去克服凹背,即不能用相反的缺點進行糾正,因為一種失格的體型是不可能用相反的體型進行矯正的。這樣的選配是錯誤的,決不可能獲得所希望的後代。
馬的本品種選育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30 16:54:18 [馬的養殖技術]
這主要是指我國良馬產區採用本品種選育提高的方法,這種方法應予重視,習慣上也有稱這種方法為「土種選育」。本品種選育並不是隨意讓它們自由交配,而是要嚴格地從選種選配著手,並提高飼養水平。所謂選育,即不僅要選擇好的馬作為本品種改良的基礎,而且更要求育出比它親本更好的後代,既能保存本種固有的優良性能特點,而且還要求一代一代地提高。不過利用這種方法,有它的保守性一面,一般不能在短期內見速效,這是因為它的遺傳性較為穩定。
採用本品種選育必須具備的條件,首先是在當地長期以來就已出產數量較多的馬匹,而且其中也有不少良馬,當地的生活環境很適於這些馬種的發展。所用的種公馬在體尺上至少超過當地一般馬匹,這是選留種公馬最基本的要求。凡早年曾經有過雜交歷史而現在接近具備新品種條件的馬匹,則進行畜群整理選優去劣,需要採取本品種選育一類的方法,以求把它們已提高的品質鞏固下米,以免日久以後反而使已經具備的優良品質逐步退化掉。氣候條件及飼養管理水平很差的地區,採用雜交方法不能見效而本地馬又已適應當地條件,則可採用本品種選育。
所謂純種繁育,實際上和本品種選育是同一類的育 種方•10S•法,只是習慣上把它適用於那些更有血統可查的良種馬匹。例如對外來的品種,為了增殖這些品種的馬匹數量,使它們更進一步適應我國的自然環境條件,防止品種馬的近親繁殖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30 16:54:47 [馬的養殖技術]
不論本品種選育或雜交繁育,有可能會發生近親的關系。就馬匹改良來說,在某地因為高度利用少數幾匹或一匹優秀的種公馬,它們的後代就容易產生都是有如兄弟姐妹,或祖孫、父子及親屬之間的血統關系。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缺乏新的種公馬補充進來,老的種公馬死了,只能從它所生的後代中選出種馬繼續彼此配種,長久以後,就會造成大批馬匹都是不同程度的近親血緣關系。
近親繁殖有好處也有害處,要一分為二來看。它的好處是能把一匹或幾匹優秀種公馬及一些母馬的優良品質保存鞏固下來並傳給後代,不過這要進行嚴格的選種選配,不能把這些近親關系的後代不加選擇地全部都繼續用來配種,否則必然流於血統混亂,更難整理。在馬種改良中,如採用這種方法必須有限度的採用。因此,馬匹登記制度在這里就顯得更重要了。
但是,由於盲目地濫用親緣繁殖,必然會帶來壞處,如後代體質弱,生產能力降低,生長發育差等。這是由於近親繁殖時,父母雙方生殖細胞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的緣故。
無論採取本品種選育還是雜交法改良馬種,尤其在育種最後的階段,如果見到有近親繁殖的不良傾向時,就應停止繼續這樣做,最好的辦法是引用同品種而沒有血統關系,體質結實的種公馬參加配種以代特原有的種公馬,稱為血液更新。或者淘汰那些已出現某些嚴重缺點的公、母馬,不再供繁殖用,而只是把那些母馬另用體質結實的壯年公馬交配,然後再 觀察它的結果。
退化,就應採用純種繁育的方法來鞏固和提高它們的品質。

馬各種雜交方法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31 12:18:37 [馬的養殖技術]
雜交就是不同品種公、母馬間的交配。雜交改良是馬匹改良常採用的方法,也是馬種改良的有效途徑。世界上很多優良品種都是通過雜交的階段,最後再經過選育而培育出來的。在我國畜牧業中,都在廣泛地採取這種方法,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雜交法之所以有它的優越性,就是利用某一個品種甚至於幾個品種的某些優良特性,通過與本地馬種的交配遺傳給後代,以提高本地馬種的質量。一般地說,雜種馬的體尺和性能比未經改良的普通馬匹都有提高。如果採取正確的雜交方法,既能保存本國馬種的某些優點,又吸取外來良種的特點,就能達到顯著的效果。為什麼雜交會有這樣的效果呢?因為不同品種馬的生殖細胞差異較大,含有顯著不同的遺傳特性,親代雙方結合以後,它們的對立矛盾性較同品種的大,因此促進了發展,而使雜交馬更富干 生活力,更因為雙方能遺傳的某些特點彼此都以一種優勢在克服對方,或則共同地表現出來,於是雜種馬體尺和性能等方面,通過雜交的進展可以一代一代地提高。
最常用的雜交法是利用良種公馬配本地母馬,所得的下一代也叫第一代雜種。例如:阿爾登重挽公馬×蒙古母馬
阿蒙雜一代母馬(公馬去勢作役用)這一類雜種馬,在血統上各占雙親的一半。就體尺來說,一般大致居於這兩個品種之間。如一匹種公馬體高150厘米,母馬130厘米,第一代雜種的體高大約能有140厘米上下,如果在懷孕期和幼駒培育時期飼養水平配合不上,其效果就不顯著;若有足夠的營養條件和鍛煉,則可能更高一些。至於胸圍及骨胳也相應地有提高。尤其是雜種生活力要比親代雙方更強。這就是所說的第一代雜種的優勢表現,如果只改良到這個程度,是為了經濟利用的目的,可稱它為經濟雜交。表4 重挽馬和騎乘馬與三河馬雜交效果(單位:厘米、公斤)
從表中可見用重種阿爾登馬與三河馬雜交改良之後,各項體尺指標均見提高。但是用頓河馬雜交則效果不顯著,而且還有下降。
如果要繼續進行改良,就必須把這些雜種一代的母馬,仍用原來的改良公馬交配(一般不是同一匹公馬或有血緣關系的公馬交配,以免造成近親繁殖),由此得出第二代雜種,並且繼續一代一代的用改良公馬交配,得到雜交4~5代的雜種,這樣的雜交方法,叫做級進雜交或吸收雜交 如果本地的飼養管理條件與外來品種產地的條件大體相似則可用級進雜交方法。但是根據我國今後改良馬種的實際情況,不必要雜交到五代,可以從第二、三代的雜種里選出優秀的公、母馬,就可以從中自相交配,稱「自群繁育」或「橫交固定」,以便繼續把它鞏固下來。如果級進的程度越高,雜種後代便偏似外來品種,而本國馬種的特點很難保留,這對如何適應本地區的生活條件和實際需要可能會發生問題,如果飼養水平跟不上,雜種後代未必發育得很好。在滿足雜種馬所需的條件時隨著級進的程度,改良馬的體尺和性能通常會逐代地增加。我國阿拉伯×蒙古馬雜交後代的平均體尺如下:
在雜交中電應選擇優秀的母馬 ,所得的雜種體尺必然有較顯著的提高。此外,有些第三代的雜種,體尺上基本接近外來品種,而且比外來品種更有適應性。
再者,也可以用三個品種或四個品種雜交,以求把它們的優點結合起來。這類雜交方法通稱為復雜育成雜交。各地在改良馬種具體執行時,做法上各有些不同。如選用品種數量、雜交代數、各種不同品種的先後次序等變化比較大。所以各地的做法可供參考,未必一定要刻板地搬用,而應靈活地運用,更重要的仍是選用種公馬的問題,是否與本地區的要求相適應。
我國各地已在採用這種方法訂出各種育種方案進行改良馬種工作。例如河南省國營黃泛區農場所計劃改良的河南輕挽馬就是有代表性的實例。蒙古母馬×高血公馬雜一代母馬至阿爾登公馬雜二代母馬×阿爾登公馬或托力公馬不理想的淘汰』雜三代母馬罕雜三代公馬『不理想的淘汰』
河南輕挽馬
河南輕挽馬的育種工作,經雜交階段的觀察是有成效的,據報導雜三代馬基本符合理想型的指標。
我國東北是進行馬匹雜交改良方面較早的地區,雜交方式亦多種多樣,雜交效果亦各不相同(表7)。
我國東北目前正在進行「鐵嶺挽馬」和「黑龍江挽馬」的育種工作,例如「鐵嶺挽馬」是利用原法國品種與蒙古馬雜交出\來的母馬,以後再用阿爾登品種公馬雜交,雜交二、三代平均體高達149.3厘米,其中體高在150~160厘米的佔45%,平均體重563.5公斤,個別的可達680公斤。用這些雜種後代進行自群繁育,經過一定時間的選育和整理工作,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即可成為品種。按東北地區的耕作和運輸需要,有這樣的馬,已能基本滿足。至於其他地區則必須根據各自的具體要求,制定不同的育種方案。
馬的預防措施
養殖一點通 時間:2010-12-31 12:19:15 [馬的養殖技術]
這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預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加強飼養管理,增強抗病力應按照「馬的飼養管理刀一節所提出的要求認真做好馬的飼養管理工作。
2.合理使役馬匹這是防止馬匹發生疾病的一個重要措施。由於使役不當,往往會致使一些外傷疾病及其他疾病的發生。
3.做好消毒衛生工作 馬廄、系馬場、飼養管理用具、鞍挽具等,每隔一定時間進行一次消毒。馬廄的消毒常可用10"-'20%石灰乳(取生石灰10份加水10份,待石灰塊化成漿糊狀,再加水40~90份,即 成10~20%的石灰乳),馬體及用具用3~5%來蘇兒消毒。
馬廄門口應設消毒槽,糞便應集中堆積在距馬廄100米左右的糞坑中,經發酵消毒後利用。
4.及時進行預防注射在春季對馬匹進行炭疽芽胞苗預防注射以預防炭疽病;用破傷風類毒素定期預防注射(一次皮下注射5毫升)以預防破傷風。
5.隔離檢疫,控制傳染 凡新購進的馬匹必須先進行隔離觀察、檢疫,以免把傳染病帶進健康群。此外,對原有馬群也應作定期檢疫(如鼻疽、馬傳染性貧血等),以便主動地、及早地發現病馬,及時處理,防止傳染病的蔓延。

收集的資料供你參考

『貳』 安達盧西亞馬的培育體系

安達盧西亞馬的系統性培育規模,在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達到高峰,但為了要讓安達盧西亞馬更高更重,開始加強與重型種馬的交配,這卻使得安達盧西亞馬原本珍貴的爆發力以及馴良溫和的天性差點泯滅無存,而它結實的結構以及引以為傲的機敏性,也因此受到污染。到了拿破崙時代,大部分頂尖的安達盧西亞馬,都被拿破崙及其手下將領奪取了,以致於安達盧西亞馬當時差點面臨絕種的危機,所幸,在卡斯提耶歐(casstello)、赫雷斯(Jerez)、塞維亞(ceville)等幾處的卡爾特(carthusian)教會教士,自十五世紀以來都經常培育著最優良純正的安達盧西亞馬,使得安達盧西亞馬當中的一些優秀品種仍得以保存至今,因此近代最優良的馬兒,多半也都是源自這些卡爾特教士所飼養的馬匹。

『叄』 騾子是公驢和母馬生的還是公馬和母驢生的

公驢可以和母馬交配,生下騾(「馬騾」),如果是公馬和母驢交配,生下的叫「驢騾」,騾個大,具有驢的負重能力和抵抗能力,有馬的靈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驢騾個小,一般不如馬騾好,但有時能生育。

公馬和母驢的基因更容易結合,所以大部分騾都是這樣雜交的。不過基因結合的幾率還是很小:有的馬用了6年時間才成功的交配並弄到驢子懷孕。公和大部分母騾子生出來是沒有生殖能力。沒有生殖能力是因為兩個物種有不一樣數目的染色體:驢子有62個染色體而馬有64個。母騾有性功能,子宮可以可以懷胚胎,但是最困難的地方是使母驢懷孕。

作為種間雜種的騾子(包括公馬配母驢所生的駃騠和公驢配母馬所生的騾子),一般情況下是沒有生殖能力的。但古今中外卻不乏偶然見到能夠生駒的母騾和母駃騠,當然也就可以偶爾見到它們所生的回交一代即B1。我國古書中稱公馬配母騾所生的後代為駏,稱公驢配母騾所生的後代為驉。國內母騾生駒的典型例子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研究院所宗恩澤等人進行了多年系統研究的報道,共計約13匹之多,此處不再詳述,現將國外母騾生駒的有關事例報道介紹如下,供國人參考。

國外記載最早的是俄國人夫.格.米申柯1888年翻譯的Herodot所寫一書——《九本書中的歷史故事》,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巴比侖被波斯帝國圍困時,為了保證戰爭的食物供給,有一支由騾子組成的運輸隊,半路上一匹母騾子出人意料地生下了一匹馬駒。

1992年,德國的《畜牧科技年鑒》中享澤勒(H.Henseler)在有關章節中寫道,1759年在愛庭根有一例由母馬所生的母騾生下一匹騾駒,但這匹騾駒在外貌上和馬駒極為相似。又寫道,1762年在巴倫西亞有一例安達魯母馬生的一匹母騾一生共生下6匹後代(B1),這些後代外貌與馬駒沒有任何差別。作者還報道了1873年在阿爾吉爾有一例由公馬配母騾生下了一匹後代。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報道了這樣一例,即:在特黎波里塔尼亞的一個實驗站上一匹叫「摩爾」的母騾子同阿拉伯種公馬交配生下兩匹外貌酷似馬駒的騾駒,後來又用公驢同「摩爾」交配,也生下了雙駒。不過這次生的雙駒從外貌看是典型的騾駒。

在1916年德國的《畜牧科技年鑒》中德尚布爾(P.Dechambre)曾報道,在法國布倫發現1匹由白色埃及公驢和阿拉伯母馬交配所生的母騾子先後共生5匹駒子(B1),其中3匹駒子是由柏伯爾公馬(北非一地方品種)所配而生,兩匹是由埃及公驢所配而生。前3匹渾名分別為「庫米爾」、「康斯坦丁」和「根普旁」,它們同馬的外貌無任何差別,並且均有生育能力。而後兩匹則是典型的騾子外貌而且無生育能力。德尚布爾在文章中還提到,遠在1898年,在印度也有母騾生駒的事例。

1928年在遺傳學雜志《Journal of Heredity》中格羅斯(A.R.Groth)報道,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學院有一匹名叫「奧爾德.拜克」的母騾子在1923年由一匹乘用型種公馬交配生下一匹公駒(B1),這匹駒子很像其父親,和馬的外貌沒有差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匹由騾子所生的公駒成年後有正常的性功能,並且於1926年由它交配了兩匹母馬,其中一匹懷孕並生下了很像母馬體形外貌的馬駒(B2)。後來又配過幾匹母馬,再生了一匹公馬駒(B2)。其後代均有生殖能力。

作者又寫道,還是「奧爾德.拜克」這匹母騾子在1919年曾用公驢交配生下了後代,但其外貌是典型的騾子,而且是不育的。1924年又一次用公驢進行了交配,雖已懷胎,但後來流產了。

沃倫(A.Warren,1926)曾報道,1924年在南非一匹叫「弗斯」的母騾由公馬交配生下一駒,外貌與馬相同,該駒7年後一次發情中又同公馬交配懷孕並生一駒,其外貌與馬相比也無任何差異。

安德森(W.S.Anderson)1939年在《遺傳學雜志》上報道,一匹母騾同貝爾雪龍公馬交配生下一駒,該駒具有父親貝爾雪龍公馬的全部特徵,而不帶其外祖父——驢的任何特徵。

騾子生駒的國外報道還有不少。例如馬勒(Muller)曾報道,1903年非洲的艾斯坦茨發生一例騾子生駒的報道;Harveu曾報道,1913年在塞蒲魯斯島上有一匹母騾同公驢交配生了一匹公駒,遂年又發情配種(仍用公驢),又生了一匹母駒;Montpair曾報道,1923年在摩洛哥有匹母螺用乘用型柏伯爾公馬交配所生一駒,外貌相似其父親——柏伯爾馬;勞倫斯(Laurence)曾報道,1927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有一匹母騾由公驢交配生下一駒;史密斯(H.Smith)曾報道,1939年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有一匹母騾由公驢交配生下一駒,完全是其母親——騾子的模樣。

從上述騾子生駒的事例中,似乎可以給人以下幾個印象:

(1)作為種間雜種的騾子(包括駃騠)少數個體是具有生育能力的;

(2)極少數可育的成年母騾子與公馬或公驢交配均可生下後代(B1);

(3)當用公驢回交時所生B1不僅仍具有騾子典型外貌特徵,而且是不育的;

(4)母騾用公馬回交時所生B1,不僅在體形外貌上都與馬完全相同,而且不論雌雄都是可育的,可以生下B2,B2則完全是馬的外貌和體格特徵;

根據上述幾點,似乎證明安德森的回歸理論。但要確證回歸論,還有待於進行染色體組型分析。

自《生物學通報》1996年第9期

『肆』 頂級跑馬牧場怎麼培育出好馬

最好雙方都擁有好的遺傳因子 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調教高的騎手來負責訓練 給你舉個例子: 我有一匹道產子系的劣種馬因子為V、G、V、體力 學了姿勢矯正和體力2 22歲時體力666速度505靈巧458瞬發639 劣種馬能達到這樣的屬性已經很不錯了 其實這都是調教的結果 下面再跟你說配種 血統的繼承隨機來源於公母雙方 醇酒系的技能應該是最多的有5個槽但是自身基礎屬性很差 連續多次配種可能產生好的馬 因子最多有5個 而新配種的母方因子會頂替最後面兩個因子配種時要注意 建議擅長草坪和沙土的好馬都要有 我有一匹多次用好的馬配種得到的非洲舞者系 我沒有讓它過多訓練而是參加古典三冠 學了體力2 姿勢矯正 瞬發2 火箭起跑 四維屬性體力621 速度360 靈巧397 瞬發681 根據賽道的不同我還可以隨時更變火箭起跑這個屬性換成靈巧2 等等 這就是好馬生好馬的典型例子

『伍』 馬的飼養及調訓

據了解,當今世界上有3種純種馬:汗血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馬都有汗血馬的血統和基因。
「汗血馬」是一種古老的世界名馬,因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因此我國史書中如此稱之。

我國馬史專家認為,汗血馬其實就是現在還奔跑在土庫曼的阿哈爾捷金馬。資料記載,被稱為「汗血寶馬」的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馴養歷史,是人工飼養歷史最長的一個馬種,其先祖是生長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帶的野馬。據了解,這種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驚嘆。阿哈爾捷金馬還是土庫曼的國寶,它的形象被繪制在國徽中央。

據了解,當今世界上有3種純種馬:汗血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馬都有汗血馬的血統和基因。

汗血馬體高1.5米左右,一般3歲成熟,5歲生仔,懷胎11個月,一年產一仔。這種馬耐渴,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下,一天只需喝一次水,適於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更重要的是,汗血馬耐力極好。在1998年一場賽程為3200公里、賽期60天的比賽中,54匹參賽汗血馬都堅持到了終點。

我國史書記載,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發現一種揮汗如血一般鮮紅的寶馬,這個消息傳回長安,立刻引起轟動。此後,漢武帝連征西域大宛,從大宛國(今中亞費爾干納一帶)得到了這種有汗血的寶馬,並作詩贊美它為「天馬」。汗血寶馬從此名揚中國。據說,它還是成吉思汗的坐騎。

汗血馬從古至今繁衍生息,從未斷過血脈,目前在土庫曼、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總數量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庫曼。

汗血馬體型飽滿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輕快靈活,特有的優雅步伐、輕細優美的體形,再襯以彎曲高昂的頸部,勾畫出這種馬完美的身形曲線。據專家們考證,出土於我國甘肅武威雷台的威武、慓悍的的銅奔馬,就是根據從西域傳入我國的汗血馬的形象創作的。這尊被郭沫若先生定名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達到了《齊名要術》中相馬的最高標准。一蹄著飛燕、三足凌空,氣勢奪人,輕盈翱翔,集美感、力量與速度於一身,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

中亞馬史專家證實,被中國稱為「汗血馬」的阿哈爾捷金馬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最美麗的動物,其畫像經常出現在中亞地區各類考古文物中,甚至在已發現的公元前的壁畫和器皿上也有阿哈爾捷金馬優美的身
==========================
草原"天馬"--伊犁馬

早在兩千一百年前的西漢時期,西域烏孫(即今日的伊犁)就出產良馬。據《漢書.烏孫傳》記載:"天馬來兮從西極"、"其國多馬,富人至四五千匹。"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烏孫養馬已很有規模了。不僅如此,烏孫國還常常向漢朝的皇帝進貢良馬。漢武帝非常欣賞烏孫馬的優良品質,並親筆賜名"天馬"。此後,烏孫馬便有了"天馬"的美譽。"天馬"就是今天的伊犁馬。
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在伊犁各地大力興辦馬政。他們建立多處馬場,培育良駒,以供軍需。清軍乘騎伊犁馬之後軍威大振、所向披靡、聲震八方。這項事業對伊犁哈薩克馬的改良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伊犁馬的形成經歷了數百年的漫長歲月,融入了多種優良馬種的遺傳基因。比如,河套的蒙古馬,與烏孫近鄰的大宛馬,還有從俄羅斯引進的奧爾洛夫馬、布瓊尼馬等優良的馬種,都對今日伊犁馬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解放後,伊犁各縣非常重視引進良種馬進行雜交改良,培育出適應群牧條件的乘挽兩用型的伊犁馬,從此伊犁馬的品質得到進一步優化,使其具有體格高大、身軀魁梧、外貌俊秀、體質結實、遺傳性穩定、耐粗飼料、抗寒抗病能力強、力速兼備等良好的性能。

新疆地域遼闊,面積為160多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可利用草原面積7.56億畝。在歷史上,這里曾是溝通歐亞大陸「絲綢之路」的要沖地段。為了「絲綢之路」交通運輸之需要,此處養馬業發達。

新疆在歷史上就以盛產良馬著稱,遠在2000多年前,漢武帝從西域得烏孫馬命名為「西極馬」;得大宛馬命名為「天馬」。據考證,以上命名的馬,實際上是哈薩克馬的前身,伊犁馬的育成又以哈薩克馬為母本,所以伊犁馬含有「西極馬」和「天馬」的血統。目前全疆有馬100萬匹,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區,以哈薩克馬為主,還有焉耆馬,巴里坤馬等。伊犁馬為培育品種。馬在新疆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在農牧業生產,交通運輸,馬產品生產和馬術運動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產區概況

伊犁馬產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區,中心產區在昭蘇、特克

斯、新源、尼勒克,鞏留等縣。馬的總數約有10餘萬匹。

產區位於天山北坡西段的伊犁河流域。地形東、北、南三面有高山環繞,伊犁谷地向西敞開,受西來濕潤氣流影響較大,降水豐富,氣候溫和,森林茂密,草場遼闊,具有發展農林牧業生產的優越條件。

產區由於地形復雜,氣候表現出明顯的地帶性差異。西部河谷平原區氣候溫和,降水稀少,屬溫和半乾旱區,年平均氣溫為7.9-9.2℃,無霜期160-180天,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其特點是春季升溫迅速,且不穩定,雨水較多。夏季谷地溫度較高,但無酷暑。東部河谷丘陵區降水較多,屬溫涼半濕潤區,年平均氣溫為5.4-7.5℃,無霜期110-16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其特點是春季升溫快,但不穩定,夏季短而溫和,多陣雨。昭蘇盆地,高寒多雨,屬冷涼半濕潤區,年平均溫度2.9℃,無霜期85-110天,年降水量400-500毫米。

產區共有草場5848萬余畝,優良草場佔90%以上,牧草繁茂,主要草場類型有: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及低地草甸等。

伊犁馬產區既是新疆的主要牧業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糧油產區,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油料、豆類、甜菜等。產區內廣闊的優質草場和溫和濕潤的氣候特點,,為培育伊犁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品種形成

伊犁馬是用當地的哈薩克馬為母本,以奧爾洛夫馬、布瓊尼馬、頓河馬等為父本進行育成雜交,培育而成的品種。早在20世紀初,尤其是從20世紀20年代以後,當地牧民已開始引用奧爾洛失、英頓〈布瓊尼馬〉等馬種改良當地的哈薩克馬,取得了一定的改良效果,初步形成了一個數量多,質量較好的伊犁馬雛型。

新中國成立後,在整頓伊犁馬育種工作的基礎上,於1952-1965年,又陸續引入奧爾洛夫、頓河、布瓊尼馬種,對昭蘇種馬場及其他繁育場馬匹,進行有計劃的雜交改良工作,制訂了以乘挽兼用型為育種方向的育種計劃。並且在有計劃的雜交改良,獲得大量雜種馬的基礎上,採用邊雜交、邊橫交固定的繁育方式。1963年開始,從雜種馬類群中,選取符合理想指標的優秀公母馬進行低血橫交固定,並加強幼駒培育,逐年增加哈薩克馬血液,降低外血影響,收到了良好的育種效果。

在育種過程中,除有計劃的培育、選用昭蘇種馬場的種馬外,其他繁育場培育的優秀個體,對伊犁馬的選育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品種特徵

(一)外貌特徵

伊犁馬具有良好的兼用體型,體格高大,結構勻稱緊湊。頭秀美、高昂乾燥,面部血管明顯;眼大有神,額廣、鼻直,鼻孔大,有悍威。頸長適中,肌肉充實,頸礎高,頸肩結合良好。耆甲中等高長,發育豐滿。背腰平直,腰稍長,尻寬長中等,稍斜。胸深,肋骨開張良好,胸廓發達,腹形正常。肩胛長斜,四肢乾燥,筋腱明顯,關節清晰,肢勢端正。系中等長,蹄質結實,運步輕快。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長。有少部分馬頸部肌肉欠豐滿,前胸發育較差,四肢發育不足,有待今後在育種工作中改進。

毛色以騮色為主之,栗色和黑色次之,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見,據1980年對929匹馬的調查統計,騮毛佔54.7%,栗毛佔24.5%,黑毛佔17.1%,青毛佔1.9%,其他毛色佔1.8%。

(二)體尺、體重

伊犁馬體尺與國內其他馬相比,為我國較大的馬種之一。胸圍較大為其突出的優點,胸圍比體高大25~35厘米,具有力速兼備得優良品質。

表1伊犁馬體尺單位:厘米,千克

匹數
體高
胸圍
管圍
體重
體尺指數

胸圍
管圍

成年公馬
57
148.33±0.68
171.33±0.91
19.46±0.10
412.36±4.66
115.5
13.2

成年母馬
304
141.00±0.31
166.62±0.47
17.55±0.02
373.44±2.66
118.1
12.5

四、生產性能

(一)騎乘速力和持久力

伊犁馬力速兼備,其工作能力可以三河馬媲美。騎乘速力:1000米為1分13.6秒,1600米為2分8.7秒,3200米為4分25.3秒,50公里為1小時42分31秒。

(二)挽力性能

伊犁馬兩匹拉四輪槽子車,載重3000公斤,在土路和石子路面行進20公里,需1小時31分;載重1200~1500公斤,使役每日8~10小時,行30~40公里,可持續3~4天。最大挽力400公斤,約為體重的92%。

(三)產乳性能

據1980年6月底和9月底,,對11匹伊犁馬母馬擠乳量測定,成年馬除供幼駒哺乳外,每天還可擠乳5.4公斤,按牧民習慣擠乳期120天計算,每匹可擠乳648公斤。

(四)產肉性能

據1980年11月至12月上旬在昭蘇種馬場,昭蘇縣天山牧場屠宰測定未經肥育的三歲半母馬4匹,六歲半母馬3匹,十歲半母馬4匹,結果如表2。

表2伊犁馬產肉性能測定單位:公斤

年齡
匹數
性別
屠前體重
胴體重
肉重
骨重
肉臟重
屠宰率
凈肉率
骨肉比

3.5歲
4

333.50
183.93
146.62
37.31
35.99
54.50
43.44
1:3.93

6.5歲
3

361.17
195.43
160.34
35.08
38.37
54.11
44.39
1:4.57

10.5歲
4

374.10
189.45
149.64
39.83
40.99
50.64
40.06
1:3.76

據對六歲半母馬肉成分分析結果:水分佔48.82%,干物質佔51.18%(粗蛋白16.89%,粗脂肪31.94%,灰分0.85%〉。每公斤馬肉產生熱能為16.59兆焦耳。馬肉樣取自第9-11

肋骨間除去背最長肌後的餘下部分。

五、繁殖性能

公、母馬3周歲時開始配種。小群配種時,用3~5歲公馬,公、母比例為1:10~20,6~6.5歲公馬,公、母比例為1:25~35;個別公馬至20歲,尚能保持良好的配種能力。在群牧條件下,對母馬進行人工授精,受胎率80%左右,母馬終生產駒10~l2匹。母馬發情周期為17~21 天,妊娠期323~337天。

幼駒初生時的體高,相當於成年馬的62%以上,管圍相當於成年馬的56.79%,體長、腳圍相當於成年馬的45%以上;生後一周歲的體高相當於成年馬的87.98%,管圍相當於成年馬的82.74%,體長、胸圍相當於成年馬的76%以上;2周歲的體高和管圍達到成年馬的94%,而體長和胸圍達到成年馬的89%;至4~5周歲時生長發育基本完成。

六、適應性

伊犁馬長期生活在終年放牧的飼管條件下,鍛煉和保持了哈薩克馬的優良特性。能適應海拔高、氣候嚴寒的自然環境,耐粗飼,抗病力強,擅走山路,冬季能刨開40-50厘米厚的積雪採食牧草。冬春枯草季節體膘下降,但到夏秋牧草茂盛時期能迅速恢復體膜。伊犁馬曾廣及到全國16個省〈區〉市,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生態條件下,能較好地適應各地的自然環境和飼養方式,是一個適應性較強的品種。

七、評價和展望

伊犁馬是在群牧飼養條件下,通過長期雜交選育而成的一個數量較大的品種。它具有體型外貌基本一致的品種特徵和較為穩定的遺傳性。具有力、速兼備的工作能力和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飼、抗病力強,有較廣泛的適應能力。它是我國優良兼用馬種之一。伊犁馬能適應我國農牧業生產和交通運輸上的需要,並已被不少省區引為種馬,對我國馬匹育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據伊犁馬的品種現狀和當前在養馬生產、育種及馬匹銷路上的實際狀況,需採取適當控制數量,努力提高質量,加強保種工作等措施。伊犁馬的育種工作,應向乘挽兼型的育種方向發展,適當的培育馬術運動用馬,積極改善放牧和補飼管理,加強幼駒培育,搞好品系繁育,擴大伊犁馬的用途,以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陸』 馬是如何被人類馴化的,它又是如何進化的呢

馬的臉看起來很長。其實,馬的頭不長,只是嘴又長又大。馬以植物為食。他們有一個簡單的胃和一個特別發達的盲腸。它們不能像反芻動物那樣通過反芻來咀嚼食物。它們不能吞下沒咀嚼過的草料吞入到胃中先貯存起來,因此,馬只能依靠這張很大的嘴。馬的長臉在進食時觀察敵人也特別有用。因為它的眼睛長在臉的上部兩側,耳朵長在臉的頂部,這樣當它的嘴伸進茂密的草叢里吃東西時,它不需要抬頭,可以從四面八方看到和聽到。除了有一張大嘴和一張長臉之外,馬還有許多特點。它們的起源和馴化有著非常豐富多彩的發展歷史。



家馬馴化後,在農業、交通、戰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交配繁育,家養馬品種繁多,體形、速度、精力都有差異。這些差異使馬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使用。改良和培育了200多種家養馬。有白色、黑色、棕色、棗紅色、黃色、花色等。不同品種家養馬的體型差異很大。大種馬體重1200公斤,高200厘米;小品種體重不到200公斤,只有95厘米高;所謂的袖珍小馬身高只有60厘米。

馬在過去五六千年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隨著機械文明的發展,馬在戰爭、農業和交通運輸中的作用逐漸減弱。然而,馬仍然被廣泛馴化,並被用於人類娛樂、賽馬和馬術運動。目前,全球約有8000萬匹馬,其中100多萬匹馬主要產於我國、北美,中亞、南美、歐洲部分地區、等國,其中我國擁有馬匹的數量居世界第一位

『柒』 馬的典故和來歷

樓主你好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馬的家稱作「馬廄」。

典故: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望採納。

『捌』 阿拉伯馬的育馬傳統

貝多因人育馬的過程和方法非常晦澀不明,這使得當東方善戰的武士和他們英勇的坐騎大舉入侵、橫掃歐陸的時候,雖然也有阿拉伯馬隨著土耳其人和汪達爾人馳騁沙場,但比他們強壯的柏布馬(Barb)和土耳其馬(Turk),更令歐洲人印象深刻,並為之驚艷。直到「黑暗時期」,歐洲人才開始訓育馬兒當作騎士的坐騎或載運盔甲,輕型的馬源自於小型馬的血統,當然比不上這些由入侵的外族所帶來的體型小而速度快的阿拉伯馬。再加上這些東方馬兒們,有著英勇、快速、堅忍和跳躍能力的傳奇故事,歐洲人對它門的興趣與日俱增。擁有這樣的馬,不僅可以改良原有的品種血統,更可以彰顯有錢人的財力,提高威望,歐洲貴族便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辦法要得到這賦有傳奇色彩的馬。
當越來越普遍的跨國旅行,使得世界似乎變得越來越小的時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者開始將阿拉伯馬當成禮物,饋贈歐洲各國元首,例如1703年送進英國的Godolphin Arabian(其實是柏布馬)。另外還有1683 年引進Byerley Turk和1703年的Darley Arabian,這三匹種馬便是英國「純血馬」這個新品種的血緣基礎。現今高達93%的英國純血馬可以追溯得出是這三匹馬的後代。無庸置疑地,阿拉伯馬對於今日輕型馬的血緣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而且掖注貢獻良多。
貝多因人世世代代以培育純種阿拉伯馬聞名,雖然培育的內容都是靠他們的記憶跟口語相傳,但是貝多因人仍然以維持阿拉伯馬血統的純正著稱。目前,很多純種阿拉伯馬都可以追查到 『沙漠繁衍』 的紀錄,這意味著盡管沒有證明文件,卻因為貝多因人對純正血統的重視, 『沙漠繁衍』 和純正血統文件被視為具有相同的可信度。
今天,為數更多的阿拉伯馬生存在遠離其原鄉大沙漠的世界各個角落。貪婪、野心和追求地位的慾望,同時加上拯救瀕臨絕種動物的熱情,驅策政府、貴族與民間團體,一起為繁衍這種貝多因人視為無價之寶的阿拉伯馬而努力。
在歷史上阿拉伯馬以美麗、聰明、勇敢、耐力與傳奇聞名。從很早以前它就跟人類有緊密的接觸,彼此關聯,因而與人之間發展出無與倫比的親和力,而它的聰明也創造了許多有名的軼事。它是如此的溫柔、親切、隨和,有時還有點讓人覺得有點煩。舉例來說,剛出生的小馬就不怕人,也不怕突然的聲響,這些原來是調教而來的特質,已經變成遺傳,即使在外國出生的小馬身上也看得到。
也因為阿拉伯馬在過去永遠與戰爭脫不了關系,耐力與速度成為突襲戰中生存的要素,在戰爭中存活的馬與再繁殖的馬,都具有最高質量的優良的血統。這樣卓越的血統支配著所有其它馬的品種,世界上幾乎每一種品種的馬都有部分阿拉伯馬的血統,因而改善品種的質量。當阿拉伯馬被帶到英國,它就成為純血馬的祖先。在俄羅斯,它為奧爾洛夫快步馬(Orloff Trooter)的發展貢獻良多。在法國,它幫助生產出佩爾什馬(Percheron)。到美國,它又成為摩根馬(Morgan)的祖先。
阿拉伯馬是所有輕型馬中最古老的,也是其它各種品種的馬的基礎,但是它卻和它們都不一樣。其它品種的馬都是以選擇性配種的方法繁殖出來的,但阿拉伯馬不是。其它品種的馬要靠血統登記簿來確認血統,而阿拉伯馬幾百年來人們自然的保持他的品種的純度。 現在阿拉伯馬主要集中在阿曼、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阿曼蘇丹(即國王)卡布斯有 3個大的皇家馴馬場,裡面有堪稱世界上最漂亮的馬廄。記者在阿曼工作期間因結識國王典禮局的工作人員,所以有機會參觀其中的一座。馴馬場位於一個農場里,那裡有上千匹馬,其中大多數是阿拉伯馬。這些馬集體活動的場所非常大,它們都享受單間待遇。由於每天都有專人清掃兩次,馬廄里非常干凈,也沒有一點異味兒。馬廄里還裝著空調,保持著舒適的溫度。
工作人員的分工很細,有營養師、馴馬師、保潔員、獸醫,還有專門的馬蹄匠。有專人負責每天給馬匹洗澡,並負責鍛煉馬匹的肌肉和呼吸功能等。據介紹,這些馴馬師都經過專業培養,獲得了國際專業資格證書。他們根據馬的不同習慣和特點,將馬分成不同的組別,有的放矢地進行不同的訓練。從這里出來的馬,都是馬中的佼佼者。

『玖』 誰知道怎麼養馬嗎具體步驟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里,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於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15公里。遺傳性穩定。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後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有一些令人激賞的共同特點:華麗的動作、良好的基本構造、具有風採的質量、穩健成長的能力、溫馴合作的氣質。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並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後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後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吉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實它是一匹柏布馬。它是摩洛哥蘇丹送給法國國王的禮物,但是法國人並沒有發現它的價值。當有名的育種專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發現它、將他帶到英國之前,它在巴黎被當做拉車的馬。在比較新的文獻中,已將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這個故事已被瑪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寫成小說「風之王」,並榮獲1949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金牌獎,好萊塢也拍成同名電影。 特質 柏布馬以強壯、耐力超強、速度快、反應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來培育與改善其它品種時,這些特質更顯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活潑、漂亮,動作也不夠輕快、流暢。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柏布馬起源於史前的歐洲血統,而不是亞洲血統,大家還在辯論它算不算東方馬類別。人們總是拿它和阿拉伯馬比較,認為他不像阿拉伯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溫柔親切。一樣的是強壯,能吃苦耐勞,使得照顧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徵 柏布馬的外型算是輕型的沙漠馬。頸部長度中等,弓彎、強壯。腿精緻但強壯且長。跟所有的沙漠馬一樣,蹄子非常硬。鬃毛與尾毛比阿拉伯馬濃密。 頭 頭長而狹窄,耳朵長度中等,鼻樑有點凸起,眼睛看起來很英勇的樣子,鼻孔的位置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馬為灰色、黑色、栗色、騮色、與深騮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馬血統的才有其它顏色。

『拾』 在戰場上,騎兵的戰馬都是怎麼樣培養出來的

當騎兵走向戰爭的舞台之後,戰馬的作用就越來越突出了。戰馬在騎戰中的作用自然是當作騎兵的坐騎,除此之外,還能用來拉車馱物、運送物資。

騎兵出現之後,戰爭的規模也空前擴大。在春秋戰國時代,“戰車千乘”的規模就已經算是很龐大了。可每輛戰車不過四匹馬,千乘頂多也就四千匹,而騎兵動輒就有幾萬甚至十幾萬,何況每個騎兵也不止擁有一匹戰馬,都有自己的副馬。戰馬在戰場上也經常死傷,必須及時得到補充,這樣對戰馬的需求量就大大增加。

至於保養戰馬的具體要求,則更為細致嚴苛。如剋扣戰馬草料與剋扣軍餉同罪;非戰時不得使用戰馬游獵,不能借用他人乘用;非緊急戰況不能讓戰馬疾馳,致使戰馬受傷的要遭到軍法處置;戰馬奔走一段里程就得讓它休息,洗刷口鼻。死傷的戰馬在非緊急情況下不得剖開當食物,否則治以重罪,臨陣丟失馬匹要殺頭。等等規定均反應了古代戰士、將領對馬匹的愛護。

由此可見,若想擁有一支所向披靡的騎兵,不光得有訓練有素的士兵,更需要精心培養能上戰場沖鋒陷陣的馬匹。騎戰中,人固然重要,馬匹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古代將戰馬當作寶貝一樣愛護,自然是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需要。騎兵在古代戰場上也一直是主力,倘若有國家不重視騎兵的發展,其結果只能是堙沒於歷史的潮流。

閱讀全文

與印度馬怎麼培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幣是怎麼算的 瀏覽:631
伊朗簽證為什麼辦不下來 瀏覽:787
英國垂耳兔大概多少錢 瀏覽:292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德國軍隊 瀏覽:930
伊朗人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594
義大利掛面是什麼面做的 瀏覽:16
英國的天氣最低多少度 瀏覽:854
100元在印尼能買什麼 瀏覽:718
怎麼撥打中國電話 瀏覽:514
義大利留學學音樂需要考什麼 瀏覽:446
印度老虎學名叫什麼 瀏覽:960
印度的大學有什麼用 瀏覽:437
中國省界怎麼記 瀏覽:617
中國支援伊朗有多少人 瀏覽:185
義大利的貝爾加莫在哪裡 瀏覽:967
印尼蘇拉威西肯達里怎麼樣 瀏覽:496
原油寶中國銀行為什麼要認 瀏覽:798
印尼客人喜歡吃什麼菜 瀏覽:743
大衛塑像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889
義大利怎麼坐大巴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