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印度和古代印度是一個意思嗎
古印度和古代印度是一個意思嗎基本1意思
古印度指古代南亞地區,是一個地理概念,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尼伯爾、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以古印度王朝為主體。 今天的印度是一個主權國家,南亞大國,發展中第二大國,僅次於中國。
望採納
Ⅱ 為什麼說古印度文明,和現在的印度沒半毛錢關系
古印度,是世界4大文明之一,和古印度齊名的有,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中國,在這當中,古印度絕對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存在。在印度歷史上僅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等少數的王朝是由印度人建立,其餘的統一國家都是由外族入侵建立,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所以印度不像中國那樣,有強烈的民族歸屬感。
印度至今仍然被語言,種姓制度,社會結構,民族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所困擾。印度能否制定有效的策略,走出這一困境?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Ⅲ 印度也算是古國之一,它最早的文化是什麼文化
提及文明是自然的,自然地想到古埃及,古代印度,古巴觀光和中國文明。原因是一個文明的古代國家,因為他的歷史很長,至少有5000多年,這些文明在古代非常強勁,而他們的影響繼續這一天。然而,仍有許多文明符合這些條件,如古希臘文明,但它們並不是文明,因為古代文明必須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古希臘文明是古埃及。文明與古巴文明文明的影響。
但最重要的是,直接影響印度文明的直接惡化,從7世紀開始,12世紀結束了印度政府。原因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帶來了伊斯蘭文化,直接導致了印度河流域的一些人和印度地區成為穆斯林,導致古代印度文明的直接惡化。印度最強大的是11世紀的比巴努林王朝。領導已經達到印度的12次,直接導致印度北部地區的破壞。此外,其他人將繼續在印度地區繼續持續政府,伊斯蘭文化持續入侵。後來,荷蘭和英國入侵,印度直接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此時印度與西方文化相結合,是一種文明混合。
Ⅳ 印度的古代國家是在什麼基礎上形成
古代印度文明
一、印度的歷史風貌
就地理范圍而言,古代印度大體上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國的領土。我國自西漢起就有了關於印度的記載,當時將印度稱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印度」這一譯名起始於唐代的佛僧玄奘。
印度具有兩個相互對立的特點:它的多樣性和統一性。這一特點可從下面幾點來認識:
1、民族和語言
印度沒有全國統一的語言和字母;印度沒有一個純粹的印度人種。居民成分包括所有三大不同人種——黑人,黃人和白人——且組合和比例各不相同。與非洲俾格米人有種族關系的矮黑人是最早的人類之一,在東部的安達曼群島仍可發現。北部和西北部是淺膚色的地中海人,為印度一雅利安人的後裔。在南印度分布最廣的是著名的達羅毗荼人。另一類型的人,被稱為澳大利亞人種。蒙古人種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北邊境地區。在西部沿海地區可發現阿爾卑斯山區的類型,有的還稍有日耳曼人特徵(眼睛呈灰色或藍色)。印度人也沒有什麼典型的飲食,不過他們比歐洲人更加喜歡吃大米、蔬菜和調味品。北印度人覺得南印度的食物難以下咽,而南印度人也不愛吃北印度的食物。
2、地理和氣候
印度在地理上可分為兩大部分。南部的三角地帶或半島部分,被稱為德干,完全屬熱帶范圍,德干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是個緩坡高原。印度北部被稱為印度斯坦,北部以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為界,南部從低矮的文迪亞山與德干高原相隔。氣溫包括熱帶的酷熱和北部高山的嚴寒。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區是平原,面積約為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面積的總和,有印度河和恆河這些大水系流經。水流平緩的恆河比印度河較少泛濫,最能造福人類。作為「母親河」,恆河長期以來一直是印度人的聖河。 印度的氣候受季風影響很大。在通常情況下,每年的六月,包含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水汽的季風向東北方向橫掃大陸,帶來大量,但不規則的降雨。南部德乾的西海岸和東北部恆河平原(現孟加拉),洪水常常泛濫成災。印度還常常遭遇乾旱。印度河一恆河水系為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南印度半島幾乎都是靠降雨來灌溉其肥沃的土地的。由旱季引起的反復發生的飢荒給印度歷史打上了烙印。
此外,印度雅利安人在他們的次大陸上與外界隔絕的程度也遠不及歐亞大陸東端的中國人。印度西北部的山脈不是不可逾越的 ,實際上,在大部分時間里,印度北部與中東和中亞之間的相互影響超過印度北部與半島南部之間的相互影響。
3、多樣性中的統一
然而,盡管存在著這種明顯的差異,但仍然還有一種與它同時存在的統一性。從社會上層來說,印度的統治階級就具有某些共同的特點,這個統治階級就是印度資產階級。地域上也相對統一,即印度次大陸。還有是文化的統一性,在這塊地域上產生了與周邊地區完全不同的文化,十分獨特,也十分有生命力。在印度沒有動用武力的情況下它的宗教哲學就在中國和日本受到了歡迎。雖然當時幾乎沒有一個印度人到過這兩個國家,並與之做生意。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緬甸、錫蘭的文化肯定也深受印度的影響,雖然印度當時並沒有佔領它們。
但是,印度不太重視歷史,這是研究印度史的一大障礙。印度實際上沒有歷史記載值得提及。在中國則有帝王的編年史、各縣縣志、古代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等人的著作,墓碑以及卜骨等等,能有把握地把中國歷史追溯到大約是公元前 1500年。在羅馬和希臘,雖然沒有中國那麼多古代文物,但卻有一些很好的歷史性的文學作品。甚至人們還可以讀到埃及的、巴比倫的、亞述的和蘇美爾的歷史記載。在印度卻只有一些模糊的民間傳說,卻很少有超出神話和傳說的文字記載。我們無法編寫一張所有歷代帝國的名單,有時連所有的王朝都記載不全。所留下來的僅有的一些材料,又是那樣模糊不清,以致連穆斯林時代以前的任何印度歷史人物的生卒年月都無從確定。很難肯定地說出,一個偉大的帝王到底統治過多少領土,這也是很難說清的。除了克什米爾和坎貝外,其它地方的歷代王朝根本就不曾有過編年史。印度文學中的某些偉大作品也是這樣,這些著作雖然流傳下來了,但作者的生卒年月卻幾乎無人知道。幸運的是,總算還可以大體上確定這些作品寫在哪個世紀。人們常常只是說確有過這樣一位作家,但有時又對此發生懷疑。不少據估為某一作家所寫的作品不可能是由一個人寫的。
所以我們只能粗線索地構畫出古代印度的歷史發展,而將重點放在文化方面。
Ⅳ 1、古印度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古印度文明:不屬於今天的印度,主要位於巴基斯坦
一直以來,四大文明古國被認為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大多數人都以為古印度文明是在現在的印度版圖地域上。本文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古印度文明」不屬於現在的印度,而屬於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
呾叉始羅古城是原始佛教的聖地,釋迦摩尼佛最初曾在此地布法。阿育王為太子時,曾為此國首領。據說在前6世紀時,此城是佛教十六列國之一的犍陀羅國的都城。
在佛經中,呾叉始羅和原始佛教緊密聯系在一起。傳說佛陀釋迦牟尼早年曾經求學於呾叉始羅。大乘佛教形成於這里。護法阿育王登基之前,曾是呾叉始羅城的總督。從此,在這片與佛結緣的土地上,數不清的僧尼築起數不清的寺院弘道傳法,數不清的信眾刻下數不清的佛像頂禮膜拜。
在呾叉始羅博物館里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佛教造像。其中最美的是一尊佛像,世尊雙目微垂,嘴角若抬,好像在冥思,又好像在微笑。
佛經說,阿育王皈依後,大興佛法,廣築堵波(佛塔)八萬四千座,供奉世尊舍利八萬四千枚,其中一座著名的寶塔就在呾叉始羅。因是供奉世尊的,所以稱為「法王塔」(Dharmarajika)。
在呾叉始羅眾多佛教遺址當中,法王塔是相對保存最完好的。周圍殘留的數處屋腳,和虯勁的古木幾株,映襯著塔身,在旁遮普寶石藍般的天空下顯得高大宏武,令人心生敬畏。
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到過此地。法顯在《佛國記》中提到有關呾叉始羅詞源的傳說謂:「竺剎屍羅,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於此處以頭施人,故以為名。」
唐初玄奘到此時,古城已荒廢。百年前的英國殖民地時代,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爵士根據《大唐西域記》,在呾叉始羅進行了一系列考古探查,發現了眾多古代藝術品和寺廟遺跡,震驚世界。於是這座古城遺址於19世紀乃被重新發現。
1912~1934年和1944~1945年,J.H.馬歇爾和M.惠勒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6.佛教健陀羅藝術起源於巴基斯坦地區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記載,呾叉始羅是北印度地區的古佛國(大正51·884b):「呾叉始羅國,周二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酋豪力競,王族絕嗣,往者役屬迦畢試國,近又附庸迦濕彌羅國。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伽藍雖多,荒蕪已甚,僧徒寡少,並學大乘。」
《大唐西域記》雲大城西北七十餘里存有醫羅缽呾羅龍王池,池之東南三十餘里有無憂王所建之窣堵波。城北十二、三里處有月光王舍頭之勝地及經部拘摩羅邏多撰諸論之僧伽藍。城外南山也有無憂王子拘那羅抉目之故地等歷史名勝。
我曾經考證指出,所謂馬其頓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只是近代西方編造的偽歷史神話。因此根本沒有什麼希臘化的運動。我們在巴基斯坦的原始佛教雕像上發現的獨特造型藝術風格——即所謂健陀羅藝術風格,絕非來自蠻荒希臘和歐陸,是原創於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爾地區的佛教古文明藝術,後來逐漸西傳向君士坦丁堡,文藝復興時代這種造型風格傳布到達歐洲。另一個傳播方向則是中國的西域和北魏以及隋唐。也就是說,所謂希臘風格的健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實際原創起源於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古佛國。
可惜的是此地出土的大量的原始佛教藝術珍品多數已經被英國人掠走。但是此地建有呾叉始羅博物館,陳列出土的一些珍貴文物,使我們仍然得以管窺這個古代偉大的佛教國度的遺跡。
Ⅵ 現代「印度」這個國名怎麼來的為何古稱「天竺」
印度原為婆羅多,是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的國家。印度一詞由信德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這個地理名稱。後來,才逐漸包括恆河流域以至整個南亞次大陸。古波斯語將信度變為「印督」;古希臘人又變「印督」為「印度伊」,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中,印度稱為「印度斯」,後來羅馬沿襲了這個詞。
我國史書中,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又有「天竺」、「忻都」等稱。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印度這個名稱就是這樣演變而來的。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但是,「天竺」一詞,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翻開歷史,最早知道有印度存在的中國人應該是張騫。 漢武帝派張騫去通西域,張騫在西域大夏國的時候,聽說遙遠的南方還有個國度,叫做「身毒」。「身毒」應該是當時印度名稱發音比較准確的記錄,但是譯成「身毒」兩字,也體現了當時張騫等人對大夏國人所描述的印度的總體印象。到了公元前117年,張騫第三次通西域,他就奉命派人到身毒國去聯絡,後來據說還把身毒國的使臣帶回了長安。所以張騫沒有親自去過印度,他的手下可能到過印度。到了東漢明帝的時候,中國的史書中出現了「天竺」這個詞,來代替「身毒」。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隨著交流的加深,相互理解隨之加深而改變的。 主要原因是,到漢明帝時候,中國人已經知道印度有佛教盛行,而且對其充滿了極大的興趣。眾所周知,佛教中的佛(達摩)梵語是DHARM 或者DHARMA, 這個發音與當時漢字「竺」的發音應該非常相似。「竺」在當時的發音應該就是'DA'或者"DU"。翻譯為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國」。在中國人對「天竺」的嚮往到了迷戀的程度的時候,公元65年,漢明帝派蔡愔出使天竺求經,並用白馬馱回來了42章經和釋迦牟尼佛像,同時還帶回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到當時的首都洛陽,並在城外建立了白馬寺,從此佛教在中國逐漸流傳開來。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因為「紅頭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紅頭阿三」語源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印度教,頭上都纏頭巾(當然,沒當差前一般頭纏白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至於阿三,有兩種說法:
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為何則不得而知),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特(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還有一種版本,是當時印度自詡為繼美、蘇後世界的第三強國,於是我們就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印度阿三的來歷是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自視頗高,根本沒把中國放在眼裡,最後狂妄的和中國打了一架。當然,後果你也知道,中國人拿著塑料鞋底輕輕地抽了他兩下屁股,從此印度引為恥辱,說英雄打臉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後還把褲子給提起來,有好生相勸的送回家,這更是奇恥大辱,到現在印度人還無法原諒中國。自此,中國一些好事者便親切的稱呼印度為阿三。當然,後來稱自己為世界第三的還有越南,但中國人好象從來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現在也不見誰稱越南是阿三。
另:話說七、八十年前,上海還是個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國人,更是佔了絕大多數!為了維護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國人找了很多來自印度的錫克教徒來當保安警察(當時的名詞叫做巡捕)。
這些印度佬的皮膚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頭頂上都纏著紅巾。所以上海人一開始都叫這些印度警察為「紅頭黑炭」。
不過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詳見成龍的警察系列電影,不是都叫警察為阿SIR或是警SIR嗎?)。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於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紅頭阿三」了。
後來又過了幾個月,上海人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印度人都是纏著紅巾的錫克教徒,印度還有很多不纏紅頭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紅頭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於是這個不禮貌的渾號就一直沿用至今、幾乎華人地區的每一個人都還是習慣叫印度人為「印度阿三」。
另外還有一種可信度頗高、已經被列入俚語辭典大網路的說法!就是當時上海租界的民眾經常要與這些印度警察溝通,不過中國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調,所以當時上海的「警民溝通」可說是雞同鴨講、非常地不順暢!
不過上海人居然從這種雞同鴨講式的溝通上,又找到了新的樂子。因為他們發現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眾的時候,總是會面紅耳赤、吞吞吐吐,喜歡結結巴巴地反復講著:「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經典結巴名句:「I Say」、用上海話來發音,又變成了「阿三」。
就是因為以上這兩種有點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與「印度阿三」之間,從此就被硬生生地畫上了等號。想起來,印度人也真的蠻冤枉的!平白無故就多了「印度阿三」這個渾號!
再周星馳大話西遊里,唐僧綽號「那個印度阿三」,搞笑之極。
Ⅶ 為什麼說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和英國之間爆發了普拉西大戰,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侵佔印度全境。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原來說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據最新的水下新發現推斷,印度的文明史可能會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這很可能超過埃及。歷史上的印度飽受外來勢力的侵擾,而且絕大多數侵略者往往是進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紀末,西方列強向東方擴張,荷蘭、葡萄牙、法國、英國都入侵過這個國家。最後是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打敗了法國人,獨佔印度達190年之久。盡管印度遭受過無數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但印度的文化始終有一條綿綿不斷的主線--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印度內部文化的不斷豐富和外來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樣性。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現出傳統與現代、貧窮與富有、宗教與世俗、落後與先進的巨大反差
Ⅷ 古印度和古代印度是一個意思嗎 為什麼書本上是「古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羅馬」
古代在漢語中的解釋是:過去距離現代較遠的時代。它主要是用來區別於「近代和現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多指19世紀中葉以前。而1840年則是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線。
古代另外的一種解釋是特指奴隸社會時代。
但不管是哪一種解釋,在專指古代文明時,比如「古代印度」與「古印度」是沒有什麼實質區別的。這並不是因為印度和羅馬現在還存在。
反之,埃及和希臘現在也存在,但在表述它們的古文明時,是不是也必須得說「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臘」呢?~~呵呵!~~
Ⅸ 為什麼歷史書上說四大文明古國提到印度時用古印度
古代印度,又譯身毒、天竺。公元前2500-前1500年,位於南亞次大陸地區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哈拉巴文化。後來摩揭陀日益強大,統一了全印度。公元2-3世紀,一度被貴霜王國統治。古印度存在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其佛教、文學、哲學、藝術、科學等,對世界文化影響深遠。
印度是中國的近鄰,位於南亞地區。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倫、中國、古印度同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Ⅹ 印度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印度不是文明古國,古印度才是,四大文明古國現在只剩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都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