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這個國家有哪些奇葩的風俗習慣
眾所周知,在不同的國家將會有著不同的文化習慣。而印度本身和中國就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有很多中國人對印度的一些奇葩習慣的不理解,他們會將這些習慣稱為奇葩習慣。在印度,這個國家生的奇葩習慣主要有六個。這個奇葩習慣分別是神牛、在街邊理發、喝臟河水、火車掛票、手抓飯、露天廁所。
三、綜述印度這個國家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而這些習慣中有著習慣是比較奇葩的。
B. 印度人用什麼樹枝清潔口腔,中國有這種樹嗎,
印楝[liàn]樹
http://ke..com/view/1636358.htm
走在印度的馬路上,如果你看到了兩個小孩拿棍子在嘴裡咬,可能會納悶,他們在干什麼?
我告訴你,他們是在刷牙,就跟我們起早刷牙一樣,這是一種獨特的印式刷牙法。
在印度,人們刷牙基本不用牙刷牙膏,而是用樹枝,這種樹枝的樹種學名叫印楝樹。據說用印楝樹枝刷牙有很多益處,如解眾毒、發口香、能明目、潤喉等。還有人說,印楝可以防止白發、脫發,治療發燒、頭痛、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印楝樹神奇的療效被印度人世代傳承著。
印楝原產於緬甸和印度等熱帶地區,一般高15米至40米。以前的印度人都是用這種樹枝刷牙,在印度街頭地攤上隨時可以買到它。
印度人使用印楝樹枝刷牙的方法非常簡單:從一端刮掉樹皮,放入口腔內,輕輕咀嚼,直到纖維變軟,呈刷子形,能深入清潔普通牙刷難以刷到的地方;也不需要水和牙膏,可以隨時隨地刷牙。
不過,據當地人介紹,越來越多的人現在已經摒棄了這種原始的刷牙方式,但在印度偏遠落後的鄉村地區仍保留這種習俗。雖然我們無法想像他們的這種刷牙方式,但看印度人那口潔白的牙齒,就能感受到這種刷牙方法確實起到了清潔口腔、美白牙齒的作用。
C. 刷牙中的另類,印度人究竟是如何使用樹枝來刷牙的
說到印度人刷牙,其實並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別人拿一個樹枝往嘴裡一放就開始左一下右一下地刷了起來,還是有很講究的。而且牙刷這個東西我們從小就開始用,而之所以用它目的就是為了清潔口腔,印度人使用樹枝來刷牙,其目的也不外乎就是用來清潔口腔。如果說真的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隨便撿一個樹枝往嘴裡一放就開始左一下右一下,感覺就算嘴裡都捅破了,也不一定能把牙刷干凈。但是這種牙刷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這種牙刷其實跟一次性的牙刷沒多大區別。它給人感覺更像於我們平時所使用的牙簽,只不過呢,這里的牙簽變成了樹枝上的纖維,就在牙齒上上下刮一下,用過一遍以後其實就不能用了。畢竟樹枝纖維這種東西用過一遍以後它就變得非常的軟,就不能夠在起到清潔牙齒的作用。
D. 印度人用來刷牙的樹枝
因為在印巴次大陸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區生長著一種奇特的牙刷樹,其嫩枝和根是一種純天然的護牙用品,現代科學已證明其中含有牙膏中所含有的化學成分:
風靡全球的純天然樹枝牙刷Miswak-健齒植
――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純天然口腔護理專家
產品介紹:在非洲、中東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健齒植(PEELU MISWAK)作為口腔護理用品,已有千年的歷史。目前其功效已得到專家論證。AL-KHAIR健齒植是由純天然的普魯(烏爾都語)樹的根,經精選,真空包裝而成。普魯樹在英語中也稱為牙刷樹。
成分:天然氯化物、丹寧酸、維生素C、硫化物等。
產品功效:
清潔口腔,美白牙齒;
祛除牙垢牙漬;
抑制牙菌斑;
預防牙齦炎;
堅固牙齒牙齦; 也可以治糖尿病、發熱病、癌症、以及不孕等現代病!
香型:原味,薄荷香型,酸橙香型,丁香香型,肉桂香型。
優勢:刷毛和手掌平行,能深入清潔普通牙刷難以刷到的地方;不需要水和牙膏,可以隨時隨地刷牙;沒有滿嘴泡沫,不需要噴吐,不必擔心吞食牙膏,是全家人的最愛。
使用方法:從一端刮掉樹皮,輕輕咀嚼,直到纖維變軟,呈刷子形,用其刷牙,待纖維用舊,滋味減退,切掉舊纖維,重復以上用法。
E. 樹枝怎麼合聽說樹枝很貴啊、賣根樹枝的錢能合六把聖劍啊
其實有個bug
跑到RD選人的地方,放6個樹枝
然後打whosyourdaddy
樹枝就可以疊加了
F. 印度國樹是菩提樹,世界上真有此樹嗎
有的
[編輯本段]名稱種類
【物種名稱】菩提樹
【中文別名】阿里多羅,印度菩提樹,思維樹,畢缽羅樹,覺樹
【拉丁學名】Ficus religiosa
【英文名稱】Bo tree ;Pipal tree;Bo-tree fig
【科屬分類】桑科、榕屬
[編輯本段]時空分布
菩提樹原產印度,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別名覺悟樹、智慧樹。相傳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葯三藏從西竺引種菩提樹於廣州光孝寺壇前。從此我國廣東、雲南均有菩提樹生長。 是印度國樹。
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聖樹,萬分敬仰。
[編輯本段]個體特徵
菩提樹屬桑科常綠喬木,大喬木。一般樹高15米,直徑2米。樹皮黃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縱棱,冠幅廣展;樹干凹凸不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數向四周擴展,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葉互生,近革質,三角狀卵形;或三角狀長圓形,先端驟尖,延長成尾狀,基部寬楔形至淺心形,全緣或波狀;深綠色,有光澤,不沾灰塵,被看作聖樹的象徵。葉形美觀,常用作詩畫題材。花生於葉腋,不見真面目,稱隱頭花序成對腋生。無總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內壁近口部,無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無梗,花被片3-4,花柱近頂生。癭花多數,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線形。隱花果,扁平圓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
[編輯本段]生理特徵
菩提樹樹干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葯,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
[編輯本段]植物特性
落葉性喬木,高10-20公尺,全株平滑,樹冠巨大。單葉互生,心形或三角狀闊卵形,具葉柄,全緣波狀,革質,卵圓形或三角狀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長尾狀銳尖,葉基截形或淺心形,側脈8~10對。 花:花期7~10月。果實:隱花果腋出雙生,扁球形,表面散生多數紫色斑點,基部具有革質之苞片3 片。葉互生,滴水的葉尖乃該品種特徵,是適應熱帶雨林而成,此樹的根壓大得驚人,在早上可以見到樹葉分泌出水由葉尖滴下。
[編輯本段]栽培方式
春季為扦插適期,選取去年生粗壯枝條扦插,扦插前插穗基部先浸水10分鍾或利用發根劑處理,促進發根,整枝修剪可於冬季進行,維持樹形美觀。
養殖方法:菩提樹的養護方法於一般花木的養護方法基本相同,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氣良好,陽光充足。澆水要求見干見 濕,一次性澆透。夏季兩、三天干透再澆水;冬季可一周澆一次,盆栽兩 年換盆一次。土質可用原田土與腐葉土,松針土都 可以。喜溫暖多濕、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沙壤土為好,冬季溫度低於5℃時,無凍害現象,較耐寒。
常用扦插繁殖。扦插以4-6月為宜,選取頂端嫩枝,長20厘米,留2-3片葉,下部葉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溫水洗去,稍晾乾後扦插,插後30天能生根。
栽培::盆栽幼苗放半陰處,株高30厘米時,可放室外栽培。幼苗每年春季換盆,補充新鮮肥沃土壤,改換大盆。成年植株每2-3年換盆1次。生長期每2周施肥1次。盛夏除正常澆水外,需多噴水,秋、冬季逐漸減少澆水。冬季室內栽培要求陽光充足和通風。
病蟲害::常發生黑霉病和葉斑病,發病初期,每半月用200倍波爾多液噴施1次。常有介殼蟲侵害葉片,可用氧化樂果1000倍液噴殺。主要蟲害是蚧殼蟲中糠蚧和吹棉蚧。這兩種蚧殼蟲都是屬刺吸式害蟲,其體外有一層蠟膜,故一般的殺蟲劑效果均不佳。用吡蟲啉或吡蟲啉的改良劑,如萬里紅,頂紅等,其效果較好。發現蟲害,可用萬里紅稀釋3000倍噴霧滅殺。
應用:菩提樹樹姿美觀,葉片綺麗,是一種生長慢、壽命長的常綠風景樹。幼苗期盆栽很有觀賞價值,常用來點綴會客廳、書房。
[編輯本段]宗教內涵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里,「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г罕本┲參鐫把�ぃ�參鐫暗牧斕己橢骯ざ際�種厥櫻��難�ぃ�怪��ぷ倫常�σ睹�ⅰC康憊�諭飧呱�襖詞保�參鐫暗惱飪悶刑崾骶突岜磺氤隼矗�郵芨呱�塹畝ダ癯�蕁!拔母鎩?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徵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葯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麼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這么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里,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里,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在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龍鎮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綠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綠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綠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決不超額。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遊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於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地傣族群眾視此樹為「神樹」,在其四周砌起磚牆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干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系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過艱苦努力,奮發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願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編輯本段]醫葯用途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G. 印度馬錢有哪些特徵
(陳偉平)
馬錢(Strychno snux-vomica L.)別名番木鱉、苦實、牛銀等。為馬錢科常綠喬木。產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等熱帶地區,我國廣東湛江,海南島,雲南的西雙版納,廣西的防城等地已有引種栽培。以種子入葯,種子含生物鹼1.5—5.0%,其中主要是士的寧、馬錢鹼,此外尚含α-可魯勃林和β-可魯勃林,異士的寧,偽士的寧,偽馬錢鹼等生物鹼。味苦,性寒,有毒。有散血熱、消腫止痛的功能。治咽喉痹痛、癰疽腫毒,風痹疼痛,骨折,並治面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等症。
一、形態特徵
高12—15m,樹皮灰色,具皮孔,幼枝光滑綠色,常有由枝變態的粗刺。葉對生,葉片革質,闊卵形,長8—18cm,寬4—10cm,先端尖,基部寬楔形,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兩面均光滑無毛,主脈5條,中間3條特別明顯;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黃綠色,花萼綠色,先端5裂,被毛;花冠筒狀,先端5裂,筒內近基部有毛;雄蕊5枚,著生於花冠管喉部,無花絲;子房上位,卵形,光滑無毛,花柱細長,柱頭頭狀。漿果球形,直徑3—6cm,幼時綠色,成熟時橙黃色。種子2—5粒或更多,扁圓形,直徑1.5—2.5cm,密被銀色茸毛(圖15—20)。
表15—19 不同貯藏方法和時間對馬錢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馬錢子開花期是3~5月。單個花序的開花期與溫、濕度和花序上花朵數的多少有關,花序花朵數在20朵以下開花期為4—6天,在30—50朵以上8—12天,或因低溫、乾旱的影響,花期也會相對延長。花朵在傍晚17時半至19時花朵開放,第二天凋謝。
授粉後7—9天子房仍保持綠色,如子房失去光澤則認為不稔實。幼果發育45—50天後基本定型,整個果期約需8個月以上。
馬錢為陽性植物。喜高溫、畏寒冷、較耐旱、耐瘦瘠。野生於熱帶溝谷雜木林中。引利栽培時應選擇無霜凍地區,在短期出現極端低溫5℃時,嫩枝葉受寒害乾枯。宜於年平均雨量1500—24G0mm的地區生長。成齡樹生長在過於蔭蔽的條件下,開花遲,結果少。
三、栽培技術
(一)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
(1)采種
11月至翌年1月間採收成熟果實,剝去果殼置室內堆置2—3天,然後裝入麻袋混些粗沙搓洗,直至洗凈果肉為止,平鋪竹籮上陰干備用。不宜曬干,曬干會喪失發芽力。
(2)種子貯藏
果熟期正值低溫期,如果采種後即播種出苗期長,且出苗不整齊,不便管理。應用瓶裝或塑料袋和干沙貯藏到高溫期播種可縮短出苗期,而且出苗整齊(表15—19)。但貯藏期不能超過5—7個月。
(3)播種前種子處理和催芽
(a)清水浸種48小時後放入濕布袋內,經常保濕,在7—8月高溫季節置陰涼處96小時後即露出白色芽點;低溫季節可將濕布袋放於灶頭溫暖處,借用熱氣加溫催芽。(b)濕沙催芽:用瓦盆或木箱作容器,將容器底的,排水孔蓋上,平鋪粒徑2—3mm的清潔濕沙5—10cm厚,沙的濕度以手捏之不滴水,放之即散為准,然後放置一層種子,覆蓋一層沙,至最後一層種子,頂上蓋濕沙5cm厚,另用一瓦盆反蓋或用薄膜覆蓋,放於露天陽光下照射,以利用日光加溫。定期檢查,保持沙的濕度。氣溫23—25℃時,50—55天萌芽,如直接播種需63—84天才出苗。
(4)播種育苗
將洗凈的種子或經催芽的種子,在准備好的苗床上,按行株距15×10cm開溝點播。種子豎直放,珠孔朝下,以利破土出苗。播後蓋土2cm。幼苗出土時先呈現弓背形淡紅色苗壯的幼莖,8—10天後現出子葉。由於種苗幼莖常把種皮帶出土面,遇烈日曝曬,種皮干縮,子葉不易脫出而枯死,故出苗時必須保持土壤濕潤。亦可用營養袋育苗,即將萌芽的種子播種在裝有營養土的帶孔塑料袋中。
2.芽接繁殖
採用適應性強的同屬植物作砧木,用本種豐產、質優的母株作接穗,取芽條進行芽接繁殖,容易成活,可提早開花結果,保持母株的優良品性,但要注意砧木的品性對接穗的影響。方法參照長籽馬錢一節。
(二)定植
育苗一年後,苗高30—40cm時便可定植,定植幼苗不宜過大。取苗時盡量帶土,不帶土定植成活率低,用營養袋育苗成活率高。按行株距4×3m或6×5m,挖穴寬、深各50cm。定植前1—2個月挖好穴,每穴施基肥10—15kg,覆土備植。選雨季陰天定植。定植時把幼苗下部側枝及葉片剪除,上部葉片剪去一半,過長的主側根適當修短,以便下穴。定植後覆土壓實,穴面比地面低5—10cm,澆足定根水。
(三)田間管理
1.施肥
每年施肥2次,第一次在2—3月大量抽葉和抽花芽前,幼齡樹每株施尿素50—250g,過磷酸鈣100—300g,牛糞或廄肥10kg;成齡開花結果樹每株施尿素250g,過磷酸鈣500g,牛糞或廄肥20kg。沿樹冠外緣開溝或挖穴施下。第二次在9—10月,幼齡樹施肥量與第一次同,成齡樹每株施尿素500g,過磷酸鈣500g,牛糞20kg。
2.修剪整枝
為了提早結果培育豐產樹,3—5齡樹即可進行修剪整枝,剪除內膛弱枝徒長枝及過密的側枝,並適度截干,截干後要及時除去直立的萌芽條。主幹的分枝、側枝適度修剪,使在空間分布均勻。
(四)病蟲害及其防治
1.馬錢天蛾
(Macroglossum pyrrhosticta Butler)
又名雀尾天蛾、具斑天蛾。成蟲產卵於新抽嫩梢的嫩葉或花序小梗上。幼蟲取食嫩葉、花芽,造成缺刻或禿枝,影響開花結實,為害很大。老熟幼蟲到樹下枯枝落葉下化蛹,在海南島2—3月,發育一代約需40天左右,8—9月約需20天左右,但發生代數尚不清楚。防治方法:清園,清除頭年田間的枯枝落葉就地燒毀,以殺死其中蟲蛹;掌握幼齡期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或5%西維因粉噴粉防治。
2.飛揚阿夜蛾
〔Achciea melicerta(Drury)〕
又名蓖麻夜蛾。幼蟲為害葉片,老熟幼蟲綴葉作繭並在其中化蛹。防治方法:同馬錢天蛾。
四、採收與加工
印度馬錢定植後7—8年開始結果,10年後結果增多。陽光充足,管理良好,能促使提前結果。單株產果量差異較大,同齡樹產量可相差數倍至數十倍。12月至次年1月,果實呈橙黃色時採收。把果壓裂,堆置數天至果肉變軟發爛即洗凈果肉,曬干即可作葯用。每100kg鮮果可得干馬錢子12—13kg。品質以粒大、肥厚堅實為好。中葯多經炮製後入葯,有劇毒。
H. 一面是小鳥站在樹枝上還有一面是200想問下是什麼硬幣
這是印度尼西亞的硬幣,面額200印尼盾。硬幣正面是一隻八哥鳥,背面是印度尼西亞國徽——一隻金翅大鵬鳥,「BANK INDONESIA」是「印度尼西亞銀行」的意思。
目前印度尼西亞盾與人民幣匯率是:200印度尼西亞盾=0.10人民幣元。
I. 印度人賣的這個棍子做什麼用的。
應該是刷牙用的
漢語拼音:yìn liàn
印楝是一種速生落葉喬木的名稱,種子和樹皮都可入葯。 印楝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理想的殺蟲植物。印楝素是一類高度氧化的檸檬素,帶有許多相似的官能團。從印楝種子中曾分離出AZ-A至AZ-G 7種活性化合物,其中A是最主要殺蟲成分。
1、印楝,在印度是人人從小到大都離不開的一種樹木,印度人用印楝枝條刷牙,以擁有健康的牙齦和潔白的牙齒;用印楝葉子泡茶,以去暑健身。雖然無法想像他們的這種刷牙方式,但是印度人的牙齒普遍比較白,卻是不得不承認的。據說印楝還可以防止白發、脫發、青春痘、頭痛、發燒;也可以治糖尿病、發熱病、癌症、以及不孕等現代病!
2、印楝原產於緬甸和印度等熱帶地區,一般高15至40公尺,印楝樹枝就是印度窮人的刷牙工具,當然這種東西已經不普遍了,只存在於一些偏遠的貧困地區,但以前的印度人都是用這種樹枝刷牙的。
3、據印度人介紹越來越多的人的摒棄用這種原始刷牙方式了。目前還保留的這種習俗的主要存在於兩個地方:一個是印度偏遠落後的鄉村地區;另一個是穆斯林群體。有網友說用Neem刷牙,確實可以起到清潔口腔、美白牙齒的作用,只是Neem非常苦澀,估計外國人都受不了雲雲。
J. 知道印度!我是說真實的知道現在的印度的進!
是真的,不是合成,印度有在恆河舉行水葬的習俗
印度恆河晨浴--拒絕說它美麗
昨天的日記還興高采烈地寫道車過恆河使得壯美夜色,但現在提筆時,眼前的圖像突然變
了。昨天因參拜了鹿野苑的滿心喜悅,現在卻怎麼也喜悅不起來。原因是我們終於去了恆
河岸邊,看到了舉世聞名的恆河晨浴。
早晨五時發車,到靠近河邊的路口停下,步行過去。河邊已經非常擁擠,一半是乞丐,而
且大量是麻風病乞丐,不知怎麼任其流浪在外。趕快雇一條船,一一跳上,立即撐開,算
是浮在恆河之上了。但心緒還未舒展,好幾條小船已圍了上來。全是小販,趕也趕不開,
那就只能讓他們寄生在我們船邊,不必理會。
從船上看河岸實在吃驚,一路是骯臟破舊的就是房屋,沒有一所老房子,也沒有一所新房
子。全是那些寥寥草草建了四五十年的劣質水泥房,各有大大小小的台階通向水面。房子
多數是廉價小客店。房客中有為來洗澡住一二天的,也有為來等死住得較長久的。等死的
也要天天洗澡。因此房子和台階上進進出出,上上下下擠滿了各種人。
更多的人連小客店也住不起,特別是來等死的老人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哪有這么多
錢住店?那就只能橫七豎八棲宿在河岸上,身邊放著一堆堆破爛的行李。他們不會離開,
因為照這里的習慣,死在恆河岸邊就能免費火化,把骨灰傾入恆河。如果離開了死在半道
上,就會與恆河無緣。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么多螞蟻一般等死的人露宿河邊,每天有多少
排泄物?因此整個 影 臭氣沖天。印度?有一些人認為死了燒成骨灰排入恆河,一定會與
別人的骨灰相婚,到了天堂很難恢復原形。因此便把一具距全屍推入恆河,任其漂流。此
地氣候炎熱,結果可想而知。
此刻,天未亮透,氣溫尚低,無數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裡了。看得出有的人因寒冷而
在顫抖。男人赤膊,只穿一條短褲,什麼年齡都有。以老年為主。極胖或極瘦,很少中間
狀態。女人披紗,只有中老年,一頭鑽到水裡,花白的頭發與紗衣紗巾糾纏在一起,喝下
兩口又鑽出來。沒有一個人有笑容,也沒見到有人在交談。大家全都一生不吭地浸水,喝
水。
有無數中年男女蹲在台階上刷牙,沒有人用牙刷。一般用手指,一般用樹枝。刷玩後把水
咽下,再捧上幾捧喝下。與其他國家刷牙時吐水的方向正好相反。
突然來了一個警察,撥弄了一下河岸上躺著的一個老人,他顯然已經死了,昨夜或今晨死
於恆河岸邊。沒有任何人注意到這個場面,大家早已司空見慣。死者將拖到不遠處,有政
府的火葬場焚化。但一般人決不進那個火葬場,只要有點錢,一定去河邊的燒屍坑。這個
燒屍坑緊貼著河面,已成為河床的一部分。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邊,船側已排著一具具用
彩色花布包裹的屍體,焚燒一直沒停,惡臭撲鼻。工人們澆上一勺勺加了香料的油脂,氣
味更加讓人窒息。這一切不僅讓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而且居然成了恆河岸邊最重要的景觀
。幾個屍坑周圍很大的一片陋房,全被常年不斷的?火熏得油黑。火光煙霧約十處,浮著
半頭死牛,腔體在外,野狗正在啃噬。再過去幾步,一排男人正刷牙咽水,一口又一口。
我們太脆弱了,看到這里,全都扒在船沿上站不住,要把胃裡的一起全都翻騰出來,連我
們強壯的隊長郭瀅也終於坐倒在船板上。
我請讀者原諒,不得不動用一些讓人很不舒服的描寫,這與我過去唯美主義的習慣完全不
同,我不想藉此表現對另一個民族的鄙視,卻也不想掩飾我對眼前景觀的鮮明態度,因為
這里的悲哀關及全人類。
人之為人應該知道一些最基本的該做和不該做。世間很難找到一頭死象,因為連象群也知
道掩蓋。再一次感謝我們的先秦諸子,早早的教會中國人懂得那麼多「勿」: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有時好象管得嚴了一點,但沒有禁止,
何以有文明?沒有圍欄,何以有社會?沒有遮蓋,何以有羞恥?沒有規矩,何以成方遠?
在恆河邊,我看到的是,人的骯臟,人的醜陋,人的死亡,都可以誇張地裸露,都可以毫
不節製得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由於人口爆炸,這種行為正在變成一個前所未有的聚
集,龐大的人口正日以繼夜向河邊趕來。
說什麼要把自己的生命自始至終依傍著恆河,實際上是畢其一生不留任何餘地地糟踐恆河
。我忿很地想,早年恆河還清,尚能照見人臉的時候,人們至少還懂得一點羞恥吧。現在
在恆河眼中,這群每天早晨破衣爛衫地一個勁兒排泄,長時間擁塞在河邊等死,死了還要
把生命的殘渣丟在河水中飄盪炫耀的人,到底算什麼?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想我解釋一個天天被河水洗滌的民族多麼干凈,一個在晨霧中男女共浴
的圖景多麼具有詩意。而一種古老的文明習慣又多麼需要尊重,這正如一直有人勸我,寫
的輕松愉快一點吧,別在那麼較勁,那麼沉重,對這一切解釋和勸說,我忿然拒絕,今後
哪怕有千條理由,讓我來說恆河晨浴的美麗,我的回答是:眼睛答應,良知不答應。我在
那裡看到的不是一個落後的風俗,而是一場人類的悲劇。因此不能不較勁,不能不沉重。
惡濁的煙塵全融入了塵霧,恆河彼岸上方,隱隱約約的紅光托出一論旭日,沒有耀眼光亮
,只是安靜上升,我看這旭日暗想:對人類,他還有多少耐心?